媒介体育与国家认同理论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9
体育报道“英雄叙事”对国家认同建构的研究李娜在中国体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她在两次网球大满贯赛事中登顶的光辉战绩激发了国人对于民族国家的自豪与热爱。
本研究以建构理论为依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体育专业类报纸《中国体育报》与权威的综合性报纸《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作为研究文本,研究通过对李娜报道数量、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发现李娜报道通过英雄主义叙事,经由事实建构、神话建构、意识形态建构等三个不同层面的路径积极地建构了国家认同。
同时,本研究还发现体育媒体李娜议题在积极建构国家认同的过程中,开始呈现出一种“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李娜的报道中,一些细微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体育报道英雄叙事在塑造李娜形象的过程中,开始呈现出一种国家叙事让位于个人叙事,体育精神消解举国体制的趋势。
这些都让我们看到报道中体育工具理性的消退,体育报道英雄叙事中呈现出一个更具包容性与真实性的国家认同。
体育运动与国家认同问题的理论展开和中国语境摘要梳理体育运动和国家认同的理论脉络,结合中国国情讨论体育运动对强化国家认同的具体路径。
认为:应将体育运动和国家认同的关系置于时间、空间、政治和对象4维视角下,确认体育运动对国家认同的重要作用;体育运动和国家认同存在深度契合,形成了在体育领域的合法性认同、拒斥性认同和计划性认同;中国的多重历史定位和政治特点决定了体育在国家议程中的重要位置,也决定了体育运动和国家认同之间的深度关联。
提出:在新时代,通过体育运动巩固国家认同,需要在“5个认同”的框架内展开,在观念、制度和行动层面上通过体育运动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政党观和制度观。
关键词体育运动;国家认同;体育民族主义;合法性认同;拒斥性认同;计划性认同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志码ADOI10.16099/j.sus.2022.03.008Keywordssports;nationalidentity;sportivenationalism;legitima teidentity;resistantidentity;planningidentityaddressHumanRightsI nstitute,China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Beijing100088,China体育运动在建构、维系和强化国家认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作为学术命题,体育运动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晚近才获得重视。
1945年12月,英国作家GeorgeOrwell[1]在评论苏联和英国足球赛时,首次指出竞争性体育赛事的政治含义:“国际体育比赛是对战争的直白模仿,其中最重要的并非参赛者的行为,而是观众的态度,以及观众背后代表的整个国家。
”这是关于体育和政治关系的最早论述,隐含了体育和国家认同的问题意识,但尚未明确使用国家认同的概念。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学术界才开始重视体育运动在建构国家认同、巩固民族主义、去殖民化等议题中的特殊地位,把体育运动放置在认同政治(identitypolitics)的语境下,赋予其新的政治意义[2]。
媒介视域下西南边疆国家认同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作者:奉媛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23年第04期【摘要】媒介在西南边疆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道路、书刊以及流动电影等媒介推动西南边疆国家认同从“自在”“自觉”“自为”到“自强”的进程,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形塑国家认同中无法忽视的力量,互联网中的共享性空间、共享性实践、共享性资源、共享性支持、共享性身份为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了新的路径。
为此,可以从仪式、集体记忆、关系、生计等进路来探讨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强化国家认同。
【关键词】媒介;国家认同;西南边疆;互联网【作者】奉媛,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广西民族研究中心编辑。
广西南宁,530028。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23)04-0039-0009一、引言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介新技术新业态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使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治国必先治边”,西南边疆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其文化安全问题始终是国家关注的重点。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的情感和心理基础,国家认同是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重要指向。
随着社会参与的不断深入,互联网已成为西南边疆意识形态重要阵地及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力量。
如何利用互联网推动西南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防范化解文化领域风险隐患,积极服务于西南边疆民众国家认同的建构,进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是摆在我们面前复杂而艰巨又不可回避的刚性要求。
二、前互联网时代媒介与西南边疆国家认同研究国家认同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特定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DOI: 10.16655/ki.2095-2813.2023.30.045全媒体时代高校体育赛事与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建构(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摘要:国家认同是新时代国家建构的重要政治文化基础。
全媒体时代,信息的精准投送阻碍了大学生对国家的真实感知,多元共生的文化浪潮降低了大学生对国家的情感依赖,网络文化的依赖弱化了大学生对国家的价值体认。
高校体育赛事是大学生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载体,高校体育赛事具有承载国家意志的赛事仪式、强化国家政治认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认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情感认同的功能。
为此,提出建设高效的高校体育制度体系是建构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保障,强化高校体育赛事建构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工具价值,重视高校体育赛事的媒介叙事和全媒体时代高校体育赛事建构国家认同的优化路径,以期发挥全媒体时代高校体育赛事的效应,回应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实挑战,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体育赛事 高校体育赛事 大学生国家认同中图分类号: 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2813(2023)30-0179-04 College Sports Even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All-Media EraLIU Yun CHEN Can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Science and Trade,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510640 China) Abstract: National identity is an important political and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ate in the new era. The precise delivery of information in the all-media era hinders college students' true perception of the country, the wave of diverse and symbiotic culture reduces their emotional dependence on the country, and the dependence on online culture weakens their value perception of the country. The college sports even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identity, and college sports events have the functions of carrying national will, strengthening national political identity, inheri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mproving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carrying forward the spirit of patriotism, and enhancing national emotional identity. Therefore,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fficient university sports system is the guarantee for building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collegestudents, the instrumental value of strengthening university sports events building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and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university sports events building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all-media era that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media narrative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expression of university sports events, in order to play基金项目:广东省体育局2022年科研重点项目(GDSS2022M014);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与体育类教指委2022年项目(2022G030);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2022年度课题(2022GZGJ325);。
体育赛事与国家认同感的教育意义一、体育赛事在国家认同感教育中的作用体育赛事作为一项全球性的文化现象,不仅在促进身体健康、增进国际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塑造和强化国家认同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
体育赛事通过其独特的方式,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在国家认同感教育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1.1 体育赛事与民族自豪感的培养体育赛事常常是展现国家实力和文化魅力的舞台。
当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时,不仅个人获得荣誉,同时也为国家争光,激发了国民的民族自豪感。
这种自豪感是构建国家认同感的重要基础,有助于增强国民对国家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1.2 体育赛事与民族精神的弘扬体育赛事中的竞技精神、团队合作、公平竞争等价值观念,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参与和观看体育赛事,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精神的体现,从而在无形中接受民族精神的熏陶,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1.3 体育赛事与国家形象的塑造成功的体育赛事不仅能够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还能够加强国民对国家形象的认同。
通过体育赛事,国家可以展示其开放、包容、进步的形象,这对于提升国民的国家认同感具有积极影响。
二、体育赛事在国家认同感教育中的实践路径体育赛事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工具,其在国家认同感教育中的实践路径多样,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2.1 体育教育与学校课程的结合将体育赛事的相关知识和价值观念融入学校教育中,是培养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通过体育课程,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体育技能,还能够了解体育精神和国家荣誉,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积极的国家认同感。
2.2 体育赛事的媒体传播媒体是传播体育赛事信息的重要渠道。
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介,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得以扩大,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体育赛事,感受到体育赛事所带来的正能量,从而加深对国家的认同感。
2.3 体育赛事的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体育赛事,不仅能够提高体育赛事的社会影响力,还能够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
全球性媒介事件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奥运的视角自上世纪20世纪以来,以媒介为纽带的全球化进程愈加迅速,国际体育盛事奥运会成为了全球大众关注的焦点。
奥运会作为一个全球性媒介事件,无疑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既对各参与国家形象的建构产生重要影响,又通过媒介的传播方式将国家形象广泛传播给全球受众。
奥运会不仅仅是一项体育盛事,更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平台。
举办奥运会是国家吸引全球目光、展示自身软实力、加强国内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全球各国通过申办和举办奥运会,试图通过这一全球性媒介事件来构建和传播自己的国家形象。
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为了中国继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国家事件之一,中国政府意识到了奥运会对国家形象的重要作用,通过举办奥运会展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国人民的团结自信,使中国成为了世界经济和政治秩序中不行轻忽的一部分。
而在奥运会期间,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则主要通过媒介进行。
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是塑造国家形象和舆论引导的关键环节。
在奥运会的报道中,媒体选择性地呈现各国选手的形象和奇特故事,通过文化背景、英雄事迹等方式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形成国家形象的认同。
同时,奥运会相关报道也会反映国家的社会和文化面貌。
例如,奥运会期间的文化表演、开幕式等内容,不仅展示了东道国的丰富文化底蕴,也向全球传递了国家的软实力。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媒介事件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会引发许多国家形象因素的综合作用。
起首,奥运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决定了其对国家形象的影响不行轻忽。
通过奥林匹克的历史和国际性的社会认同,奥运会向全球传递了权威性信息,同时也使奥运会作为一个全球性媒介事件具有公信力。
因此,在奥运会上,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不仅仅是由政府和媒体的意志主导,还有着全球大众对于奥运会的普遍认同和信任。
其次,奥运会还被视为国家软实力的一种体现。
国家软实力包括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经济进步等多个方面,并通过媒介的传播呈现给全球观众。
亚运会体育新闻报道中的国家认同作者:昌小丹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3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1-000-01摘要本文从新闻学和历史的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体育报》1990年的亚运会报道进行研究,探讨其报道是如何从亚运会历史意义、辉煌成绩和亚运精神等角度,建构和强化了中华人民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
关键词亚运会国家认同《中国体育报》一、体育、媒介与国家认同体育和媒介向来是紧密关联的,一部完整的体育史是体育运动史和体育传播史的结合。
“拟态环境”理论说明,媒介将经过挑选的形象和信息传达给受众,那么媒介体育呈现的现实也是“媒介现实”而非“客观现实”,也就是说,受众们获得的体育形象和信息都是经过媒体再现和构建过的。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是一种民族成员间相似、平等和亲密的感觉。
体育是每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团体、组织、城镇、城市和国家就利用体育来表达它们的集体情感。
大量研究者都在他们的研究中强调了体育对国家认同形成和强化的重要作用。
亚运会是亚洲体坛最大的盛会,1990年北京亚运会是中国举办的首届亚运会,作为国家体育总局的官方报,《中国体育报》是国内唯一一份对亚运会的进程进行了全程报道的体育报。
二、曲折的亚运路1951年新德里举办首届亚运会,印度政府邀请中国参加,而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无暇参与,仅选派了9人组成的观光团前往新德里。
1954年在菲律宾举办第二届亚运会时,台湾获邀参加。
中国对亚运会联合会邀请台湾参加进行了强烈谴责,并断绝了与亚运会联合会的关系。
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从根本上扫除了中国参加亚运会的障碍。
1973年9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亚运会联合会会员。
1990年9月22日至10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是中国在自己的土地上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也是亚运会诞生以来的40年间第一次由中国承办的亚运会。
体育活动与国家文化认同在每个国家的脉络中,体育活动不仅仅是竞技之战,更是文化的一面镜子。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风貌、民族的精神以及社会的价值观。
从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到风靡一时的世界杯足球赛,每一项体育活动都不仅仅把竞技场上的汗水与激情呈现给世界,更将一个国家的文化认同展现得淋漓尽致。
谈到体育活动与国家文化认同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体育赛事常常被视作一种文化符号。
比如美国的橄榄球、西班牙的斗牛、中国的武术,这些运动项目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各自国家文化的传承与展示。
体育活动通过其独特的规则、比赛方式以及所倡导的精神,成为传递和强化国家文化认同的有力途径。
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这一全球性体育盛事汇聚了世界各国的顶尖运动员,不仅是对各国运动技能的较量,更是多文化交流与相互认同的舞台。
开幕式的文化展演、运动员的入场仪式等环节,均展示了参与国的多元文化和独特传统,增进了国与国之间的了解与尊重,强化了各国民众对本国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进一步地,体育活动也成为了塑造国家形象与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
一个国家在国际体育赛事中的优异表现,往往能提升其国民的凝聚力与自豪感,并由此加强国家文化的内聚力。
举个例子,非洲一些国家在奥运会上取得佳绩后,会使得当地人民对自身文化有更多的认同与骄傲。
值得一提的是体育活动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不容忽视。
在社区层面,体育活动能够跨越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界限,让人们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中找到归属感,增强社区凝聚力,从而加深对国家文化的整体认同。
体育活动与国家文化认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体育赛事不仅是国力比拼的舞台,更是国家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媒介。
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国民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公平理念,进而加强国家文化的内在认同和对外传播。
因此,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深化对体育活动在国家文化建设中作用的认识,积极发掘其在促进文化认同方面的潜力。
体育文化传播对社会认同的影响机制在当今社会,体育文化已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或竞技比赛,它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
其中,体育文化的传播对于社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体育文化传播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
当我们看到本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奋勇拼搏、争金夺银时,内心往往会涌起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这种情感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运动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是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
通过体育赛事的转播和报道,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精神风貌,从而增强对自己民族的认同和热爱。
例如,在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一次次地站在领奖台上,国歌奏响、国旗升起的那一刻,无数中国人为之激动和自豪。
这种共同的情感体验,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化了民族认同感。
体育文化传播有助于促进地域认同。
不同的地区往往有其独特的体育文化传统和特色项目。
比如,在广东地区,龙舟竞渡深受民众喜爱;在内蒙古,摔跤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体育活动。
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项目,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得以推广和传承,使当地居民对自己的家乡产生更深厚的感情和认同。
同时,外地人也可以通过了解这些体育文化,增进对该地区的认识和理解,打破地域偏见和误解,促进地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体育文化传播对于社会群体的认同也具有积极影响。
无论是篮球爱好者、足球迷还是健身达人,他们因为对特定体育项目的热爱而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各种体育社群。
在这些社群中,人们分享着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彼此交流、互相支持。
这种基于体育的社交互动,有助于个体找到归属感,强化对所属群体的认同。
而且,体育文化的传播还能够跨越年龄、性别、职业等界限,将不同背景的人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元化但又具有共同追求的社会群体。
从个人层面来看,体育文化传播能够塑造个人的身份认同。
参与体育活动或者关注体育赛事,往往会成为个人自我表达和展示个性的一种方式。
比如,一个热爱篮球的年轻人可能会通过穿着自己喜欢的球队球衣、模仿球星的动作来展示自己对篮球的热爱和对某种生活方式的追求。
媒体融合背景下 国家认同㊁通专结合 体育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研究Cultivationofappliedtalentsinsportsculturecommunicationwith"nationalidenti ̄tyꎬcombinationofgeneraleducationandspecializededucation"undertheback ̄groundofmediaintegration崔海亭1ꎬ张佃波2ꎬ李姗姗3CUIHai-ting1ꎬZHANGDian-bo2ꎬLIShan-shan3摘㊀要:随着互联网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ꎬ以体育和文化为载体ꎬ借助媒体实现信息交流和文明传播的体育文化传播从 小新闻 ꎬ走向国际化 大传播 范式ꎬ进入 用户为主 和 内容为主 的时代ꎬ高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 国家认同㊁通专结合 人才ꎬ成为迫切需求ꎮ从体育文化传播人才需求和体育院校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现状出发ꎬ以媒体融合语境切入ꎬ将 国家认同㊁场域交叉㊁通专培养 结合ꎬ探索高等体育院校大体育文化传播应用型人才范式的转变以及创新培养途径ꎬ为以体育新闻学为代表的体育文化传播类专业和以新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体育传媒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ꎮ关键词:媒体融合ꎻ国家认同ꎻ通专结合ꎻ体育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G807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2076(2019)04-0106-05Abstract:WiththeadventoftheeraofInternetmediaintegrationꎬsportsculturecommunicationꎬwhichtakessportsandcultureascarriersandusesmediatorealizeinformationexchangeandcivili ̄zationcommunicationꎬhasgonefrom"smallnews"totheinternational"bigcommunication"para ̄digmandenteredthe"user-oriented"and"content-oriented"era.Ithasbecomeanurgentneedforcollegesanduniversitiestocultivatetalentswithinternationalvisionwhohave"nationalidentityandcombinationofgeneralandprofessionalskills".Startingfromtheneedsofsportsculturalcom ̄municationtalentsandthecurrentsituationofculturalcommunicationtalentscultivationinP.E.andsportsinstitutesꎬthispaperstartsfromthecontextofmediaintegrationand"nationalidentityꎬcom ̄binationofgeneraleducationandspecializededucation"toexplorethetransformationofappliedtal ̄entsparadigmofsportsculturalcommunicationinhigherP.E.andsportsinstitutesandexploreinno ̄vativetrainingapproaches.Itprovidesreferenceforthepersonneltrainingofsportsculturecommuni ̄cationmajorsrepresentedbysportsjournalismandalsosportsmediamajorsrepresentedbynewmediatechnology.Keywords:mediaintegrationꎻnationalidentityꎻcombinationofgeneraleducationandspecializededucationꎻsportsculturecommunication收稿日期:2018-10-29作者简介:崔海亭(1983-㊀)ꎬ男ꎬ山东临沂人ꎬ硕士ꎬ讲师ꎬ研究方向信息技术㊁体育文化传播ꎮ作者单位:山东体育学院体育传媒与信息技术学院ꎬ山东济南㊀250102InstituteofSportsMediaandInformationTechnologyꎬShandongSportUniversityꎬJinan250102ꎬShandongꎬChina㊀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不断发展ꎬ新媒体(手机㊁网络㊁直播)与传统媒体(报纸㊁广播㊁电视)交织在一起ꎬ融合化发展ꎬ使得文化传播的自由度和广泛度更加大众化ꎮ如何应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化媒体传播ꎬ以体育601第35卷第4期2019年8月山东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ofShandongSportUniversityVol.35No.4August2019为载体ꎬ将数字化㊁信息化㊁虚拟化等技术融入体育文化传播过程ꎬ打破体育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单一专业限制ꎬ充分利用媒体融合育人手段ꎬ从学科交叉融合㊁理念创新引领方面培养 国家认同㊁通专结合 的大体育文化传播人才是对接我国大健康大体育发展ꎬ应对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国际背景下体育新闻制造与传播的必由之路ꎮ1㊀相关概念1.1㊀体育文化传播体育文化传播是指文化背景下ꎬ以体育为媒介ꎬ借助媒体来实现精神文化传播和信息交流的行为过程ꎮ体育文化内容丰富ꎬ包括体育思维㊁知识㊁技能ꎬ也包括体育制度㊁经营㊁受众和体育精神意识ꎬ体育文化传播是文化体育场域效应的传播ꎮ1.2㊀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是维系一个国家发展和独立的中枢纽带ꎮ随着全球语境下体育的开放和文化的共同沟通ꎬ以体育为媒介的文化传播也包含了国家精神和意志ꎬ体育文化传播首先要实现国家认同ꎮ国家认同是指国家成员间平等的认同国家文化ꎬ对自己国家或者他国的情感和文化传承公平看待和传播的政治意识保护与觉醒ꎮ媒体体育文化以特有的健康向上㊁不懈奋斗精神ꎬ容易建立和引发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ꎬ在国家认同的重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ꎮ1.3㊀通专结合人才培养以人为本ꎬ专业专才要求精尖高ꎬ专业通才要求广博全ꎬ通专结合是人才培养和而不同的体现ꎬ一般要求一专多能或者多专多能ꎮ体育文化传播是体育文化和传播技艺的交叉结合ꎬ通专结合人才要求既能把握体育知识内涵ꎬ掌握体育精神ꎬ又要能够将体育文化凝练ꎬ常见模式包括三种:复合应用型㊁通才型和通专结合型ꎮ1.4㊀媒体融合媒体融合不仅指新旧媒体的融合ꎬ还包括传播㊁媒体手段的交叉ꎬ例如文化传播的新闻采编一次㊁多次㊁多元整合ꎬ中央厨房式管理ꎬ采编播导一体运营机制的实现ꎬ自媒体用户借助手机㊁网络㊁平台实时实地报道等手段ꎬ都是媒体融合的表现ꎮ将媒体融合与文化传播㊁媒体技术与文化交流㊁新闻制造与艺术加工㊁国家文化传播与个体媒体表达融合起来ꎬ是网络思维重构㊁传统与现代媒体融合促进文化传播的语境㊁范式和思维转变的重要方式ꎮ2㊀体育文化传播人才社会需求及现状调查2.1㊀社会需求为适应从报纸㊁广播㊁电视㊁幻灯到网络新媒体㊁手机自媒体等社会产业㊁意识和形态的改变ꎬ体育文化传播的产业格局有新的需求ꎬ«中国体育传媒产业报告»指出ꎬ2012年后国际奥林匹克体育的全球影响和全民健身的文化诉求日新月异ꎬ体育文化传播人才需求迫切ꎮ在国际上ꎬ欧美国家均重视体育文化和新闻传播ꎬ注重跨学科多元化㊁国际化人才培养占领ꎬ注重媒体融合灌输ꎬ注重体育新闻人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ꎬ进而把媒体带入体育课堂ꎬ把文化传播融入社会ꎮ在国内ꎬ融合媒体下体育文化传播人才需求更是巨大ꎬ网络体育新闻编辑㊁网络媒体设计㊁体育编导国际主播㊁自媒体体育新闻运营都要人才的注入ꎮ表1㊀体育文化传播领域重点领域体育文化领域融合体育新闻卫星电视㊁网络媒体㊁电视融合报道㊁中央厨房㊁体育摄影㊁体育媒体制作体育自媒体新闻手机体育头条㊁网络自媒体报道㊁体育视觉文艺新闻体育健康传播科学与健康㊁大数据舆情㊁特殊体育人群文化㊁体育文化策划广电体育媒体体育电影㊁体育广播㊁体育播音㊁新媒体㊁体育文化监督2.2㊀体育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现状调查2.2.1㊀相关研究情况体育文化传播人才培养以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新闻㊁广告学㊁传播学㊁播音主持与艺术㊁数字媒体㊁电视编导㊁信息技术㊁影视戏剧㊁体育英语等专业组成的人才培养为主ꎬ面向国内㊁国际视域ꎬ分为体育领域的新闻㊁传播和媒体三个方向ꎮ用 体育文化传播人才 体育传媒人才 体育新闻人才 等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文献总库ꎬ找到研究论述仅有157篇ꎮ表2㊀体育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研究论文名称体育文化传播人才体育传媒人才体育新闻人才合计数量1242103157㊀㊀1987年«新闻战线»中«体育学院培养体育新闻人才好»的回读者信是最早对体育文化传播人才重视的开始ꎬ目前对体育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相关研究中ꎬ主要集中在体育新闻㊁播音主持㊁广播电视编导等分方向ꎬ立足融媒体的顶层设计研究较少ꎮ从国际上看ꎬ国外高等学校非常重视体育文化的传播领域占领ꎬ主要包括新闻教育㊁大众传播和体育传701崔海亭ꎬ等㊀媒体融合背景下 国家认同㊁通专结合 体育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研究No.42019图1㊀研究论文发表年份统计播教育ꎮ美国最早提出 媒介融合 理念ꎬ美国新闻协会提出体育媒介传播的战略构想ꎬ从网络传播㊁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将体育形式媒体融合㊁新闻采编和体育文化传播表达进行研究ꎮ国内ꎬ2005年中国人大新闻学院蔡文首先将 融合媒介 引入ꎬ后来辐射体育文化领域ꎮ李良荣撰写的«从 小新闻 走向 大传播 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和科研的新取向»ꎬ为体育文化传播学科的范式转变和大体育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引领见解ꎮ2.2.2㊀体育院校开设专业情况体育文化传播人才培养需要顶层设计ꎬ一般以高等体育院校新闻类学院㊁传播类学院和新媒体类学院服务体育文化传播为主ꎮ从表3中可以看出ꎬ全国体育学院均设有体育文化传播领域中体育新闻专业ꎬ结合学校发展方向ꎬ设有体育英语㊁媒体技术㊁播音艺术等课程进行体育文化传播人才培养ꎮ在课程设置中ꎬ基本可以分为新闻传播类课程㊁体育通识类课程㊁体育英语类课程以及媒体技术类课程㊁实习实践类课程ꎮ表3㊀全国部分体育院校体育文化传播学院设置体育院校院系专业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㊁广告学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新闻学㊁广播电视编导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新闻学㊁英语㊁播音主持艺术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㊁播音与主持艺术㊁广播电视编导㊁视觉传达设计山东体育学院体育传媒与信息技术学院新闻学㊁教育技术㊁计算机㊁英语天津体育学院新闻与外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㊁英语广州体育学院体育传媒学院新闻学㊁播音主持与艺术沈阳体育学院管理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㊁网络与新媒体㊁体育经济与管理南京体育学院体育系新闻学西安体育学院体育传媒系新闻学㊁英语㊁汉语2.2.3㊀存在的问题目前体育文化传播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新闻领域和综合性高校的体育文化方向ꎬ包括体育新闻制造㊁体育新闻传播㊁播音主持与艺术等方面ꎬ体育文化的传播需要具备三个要素:体育素养㊁传播知识㊁媒体技术ꎬ高校都在应对媒体融合下学生的培养上ꎬ存在一些共性问题:1)交叉性改革为主ꎬ母学科回归引领少ꎻ2)环节性修补多ꎬ系统性整合优化较少ꎻ3)学科内单一研究多ꎬ跨领域融合较少ꎻ4)传统方法多ꎬ新媒体实践体育结合少ꎻ5)设备更新速度慢ꎬ融媒体发声平台少ꎮ在媒体融合背景下ꎬ信息和新闻产生的方式和经营策略和而不同ꎬ以单一专业的采㊁写㊁编㊁评的 小新闻 框架ꎬ已经不适用新媒体融合的发展诉求ꎬApp新闻资讯发布平台缺乏ꎬ体育英语水平不高ꎬ融媒体演播室不足ꎬ有些师资甚至不精通体育ꎬ无疑都会影响体育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ꎮ如果不能从大体育文化传播的角度进行顶层设计ꎬ进行专业整合和国家认同意识培养ꎬ将很难适应并推动体育精神的大文化传播诉求ꎮ3㊀体育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对策3.1㊀培养范式转变1)大体育文化传播应用型人才培养ꎬ以 开放式体育文化传播㊁融合性媒体适应发展㊁实践性新闻素养培养 为理念ꎬ对接需求ꎬ协同创新ꎬ集聚特色ꎬ注重 国家认同㊁通专结合 ꎬ打通跨学科㊁地域的壁垒ꎬ以新媒体融合为载体ꎬ重视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和全媒体应用能力培养ꎬ增加体育新闻制造和传播意识ꎮ体育文化传播人才涵盖体育素养㊁新闻传播和媒体技术三个方面ꎬ主要是依托整合现有的专业和资源优势ꎬ将小体育新闻人才培养格局ꎬ发展成有实力㊁综合性㊁交叉性的大体育文化传播ꎬ立足新闻传播学的内在规律ꎬ着眼于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国际视野ꎬ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㊁国家认同㊁通才与专才结合人才培养上ꎬ发挥体育新闻文化的引领㊁传播和认同作用ꎮ2)大众传播是在一定的国家环境中进行ꎬ离不开传播群体㊁受众群体㊁传播对象ꎮ顶层设计要以大传播的取向布局ꎬ在学院系部设立ꎬ专业重组重建ꎬ打破专业界限ꎬ充分发挥媒体融合的资源优势ꎬ由人转向物的传播ꎬ以体育为沟通载体ꎬ以国际视野为导向ꎬ转变新闻国家认同范式ꎬ不局限于课程教法的简单修整ꎬ而是对于专业的整合重构ꎬ从小新闻转变到大传播ꎬ突破传统的采写编评的单一专业培养ꎬ在更广阔的文化传播视野中探索专业群的综合育人ꎮ3.2㊀培养模式对策对接健康中国㊁全民健身㊁一带一路的体育文化传播需求ꎬ结合体育文化传播的体育素养㊁传播技巧㊁媒体技艺三个方面要求ꎬ注重培养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801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5卷第4期2019年8月才ꎬ在融合媒体㊁ 体育+ 等信息技术背景下ꎬ要不断创新和改革体育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模式ꎮ图2㊀体育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模式3.2.1㊀范式转换ꎬ融合式专业群建设ꎬ多元化与专业化并重ꎬ打造应用型文化传播专业人才1)跨界融合ꎬ建立融合式体育文化传播专业群ꎮ体育文化传播专业群包括体育新闻㊁播音主持与艺术㊁数字媒体㊁信息技术㊁英语等核心专业ꎬ围绕大健康㊁一带一路时代媒体融合发展趋势ꎬ根据 体育事业发展㊁健身国家战略㊁产业结构调整 需要ꎬ在已有体育文化传播学科基础上ꎬ继续挖掘和打造体育新闻的文化价值ꎬ形成符合国家认同的体育新闻制造ꎬ按照专业基础相通㊁技术领域相近㊁职业岗位相关㊁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优化和改革数字媒体㊁播音艺术㊁信息技术㊁网络新媒体专业结构和布局ꎮ2)固本添色ꎬ突出 体育文化特色 ꎬ以更高㊁更快㊁更强的体育精神引领专业学科建设ꎬ形成体育认同ꎮ鼓励师生热爱体育项目㊁熟悉体育运动㊁精通体育文化ꎬ强化新闻学㊁信息技术㊁数字媒体专业学科基础ꎬ适应性地创建体育新闻舆情分析㊁体育大数据㊁体育网络新媒体传播等专业或方向ꎬ强化体育项目新闻制造㊁体育项目英语翻译ꎬ对接体育赛事服务ꎬ增加体育文化认同等ꎬ从而转换培养范式ꎬ利用体育环境㊁体育运动㊁全民健身引领国家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向ꎮ3.2.2㊀媒体融合ꎬ融合式课程ꎬ技术媒体植入教学过程ꎬ协同育人ꎬ打通课程㊁专业方向模块设计ꎬ打造体育文化传播通才以 开放式教学㊁主动型学习㊁适应性培养 的教学理念和 媒体融合㊁交叉多元 的培养为目标ꎬ全面改革体育新闻学㊁数字媒体艺术㊁播音主持艺术㊁网络新媒体等专业的课程体系ꎬ加强融合式课程建设ꎬ进行体育㊁文化和媒体的场域整合ꎮ1)优化培养方案ꎮ深层次梳理体育新闻㊁数字媒体㊁信息技术㊁体育英语的专业基础课程㊁专业必修课程㊁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间的衔接关系及交叉互补关系ꎬ以大体育文化传播为导向ꎬ优化现有学科专业课程布局ꎬ打通体育新闻学与国际体育英语文化传播之间运动项目翻译㊁国际文化交流的方向课程ꎻ打通体育新闻与信息技术㊁数字媒体㊁网络新媒体之间体育节目制作㊁体育文化宣传方面的专业方向课程ꎻ打通信息技术㊁数字媒体和体育英语之间国际广播电视传媒方面的专业方向课程ꎬ形成专业深度与学科口径兼顾㊁相辅相成的融合课程体系ꎮ2)共享与开发体育文化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资源ꎮ改革与创新团队组织管理模式ꎬ由体育新闻㊁信息技术㊁数字媒体㊁体育英语牵头建立专业内教学资源共建共享㊁社会和学校间的资源服务共享ꎬ研究制订专业融合资源利用模式ꎬ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不同学科专业间资源的共建标准ꎬ围绕国际㊁国家对体育文化传播人才的社会需求ꎬ建立以学科融合研究为基础的体育文化资源库ꎬ建立资源库运行与管理体系ꎮ3.2.3㊀融媒体 体育+平台 模式ꎬ优化考核毕业设计ꎬ搭建新闻传播实习基地ꎬ培养通专结合人才不断优化融媒体实践育人平台ꎬ以互联网为载体ꎬ搭建体育融媒体㊁网络新媒体文化传播平台ꎬ沟通国内外㊁校内外文化需求ꎬ明确与完善融媒体体育文化传播人才的定位与服务模式ꎬ加强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环节的融合ꎬ全方位实践育人ꎮ1)探索构建体育文化传播融媒体实践育人平台ꎮ将新媒体融合到教学和各类体育+平台的建设中去ꎬ合理定位和设计体育文化传播实践育人体系ꎬ探索搭901崔海亭ꎬ等㊀媒体融合背景下 国家认同㊁通专结合 体育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研究No.42019建并不断完善融媒体协同创新实践育人校企共用共享平台ꎬ将校内专业实训㊁新媒体应用发布㊁学生科技创新㊁专业实习和社会企业需求项目孵化纳入到平台服务范畴ꎬ形成对接需求㊁功能丰富㊁充满活力的融媒体平台运行模式ꎬ吸引更多有益专业实践的社会项目和企业进入平台ꎬ建立新闻㊁信息技术㊁数字媒体㊁英语与企业实体之间的合作ꎮ2)加强毕业设计改革和体育项目过程考核ꎮ针对文化传播实践性极强的特点ꎬ需要对各种新媒体与融媒体㊁动手操作和实践训练进行无缝对接ꎬ不断实践ꎮ面对全球化的体育文化语境ꎬ要形成体育和媒体的场域合力ꎬ从体育新闻的制造㊁产生到体育文化的加工与传播ꎬ搭建学生体育知识获得意识场域㊁体育情感培养意识场域㊁体育文化道德场域ꎬ运用体育思维和规则ꎬ实现体育文化传播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ꎮ3.2.4㊀国际化融合发展ꎬ积极对接体育赛事ꎬ塑造和提升国家体育精神ꎬ形成体育文化传播圈子ꎬ培养适应国家认同的体育文化传播人才将体育事业发展和文化传播结合ꎬ助推国家认同形象的塑造和构建ꎮ建构体育健身㊁休闲体育㊁体育旅游ꎬ树立体育品牌ꎬ将体育经济模式运用到体育文化的产生和人才培养过程中ꎮ不断探索与优化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合作办学模式ꎬ拓宽体育文化国际化传播视野ꎬ积极鼓励学生留学ꎬ3+1㊁2+2联合培养ꎬ提高体育国际文化交流能力ꎬ直接对接各种体育赛事的传播服务ꎮ特别是注重人才的新媒体技术掌握㊁网络传播技巧沟通ꎬ培养全媒体㊁自媒体意识ꎬ加强文化传播职业操守和底线ꎬ建构国家认同的精神形象和坚强意识ꎮ4㊀总结融媒体时代推动着体育文化的变革与发展ꎬ高等体育院校在培养体育文化传播人才方面ꎬ更需要解决专业设置与融合㊁师资建设与更新㊁媒体设计与实践等问题ꎬ扬长避短㊁科学整改ꎬ打破专业壁垒ꎮ体育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适应体育对于国际㊁国内的文化传播㊁意识交流和政治沟通的需求ꎬ而且是一项宏观顶层设计的实现ꎬ随着体育融媒体视野的开拓ꎬ网络互联网+体育传播形式已经融入了社会方方面面ꎮ不仅要重点打造体育新闻㊁播音主持㊁数字媒体和体育英语等专业ꎬ而且要建立学科专业群ꎬ课程交叉ꎬ媒体融合ꎬ积极制造体育新闻ꎬ掌握体育传播技巧ꎬ通过融合媒体中心打造专业融合与课程优化㊁教学媒体融入㊁资源库共享共建等ꎬ优化完善现有的体育文化传播体系ꎬ将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于体育文化传播事业ꎬ从而培养具有国家认同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ꎮ参考文献:[1]董天策.探索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记者ꎬ2016(2):48-50.[2]王大丽.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研究现状 基于«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者»论文的分析[J].国际新闻界ꎬ2013(2):165-175. [3]孟建.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ꎬ2006(7):24-27.[4]李良荣ꎬ张华.从 小新闻 走向 大传播 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和科研的新取向[J].现代传播ꎬ2013(8):34-38. [5]秦小平.论新的体育传播环境下中国体育与世界体育的融合[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ꎬ2009(6):1-4.011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5卷第4期2019年8月。
Journal of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Vol.47No.1.2021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第47卷)第1期DOI :10.15942/j.jcsu.2021.01.014大型体育赛事的新媒体话语策略与国家认同构建王真真1,王相飞2,延怡冉3摘 要:文章立足媒介话语探析大型体育赛事传播中新媒体话语策略和国家认同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现媒介话语对国家认同的建构主要分为战略维度㊁战术维度和作业维度㊂战略维度从宏观层面表现为媒体通过话语说服建构身份认同㊁通过话语叙事培育情感认同㊁通过公共言论促成集体行动以及强化集体认同;战术维度主要是基于新媒体的双重编码㊁多级传播㊁文本互动以及话语风格等文本特征,从中观层面反映大型体育赛事传播中新媒体建构国家认同的话语思路和方法;作业维度主要是微观层面具体的话语建构行为,包括网络表情包㊁新媒体话题㊁新媒体段子以及网络流行词等㊂三大维度共同组成了大型体育赛事传播中新媒体建构国家认同的话语体系,促成了新媒体话语与国家认同建构的良性互动㊂关键词:国家认同;新媒体传播;话语策略;大型体育赛事中图分类号:G8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154(2021)01-0101-05基金项目: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大型体育赛事的新媒体传播与国家认同构建研究”(15BTY091)㊂第一作者简介:王真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传播学㊂E -mail:1946058716@㊂通信作者:王相飞,博士,编审,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传播学㊂E -mail:694009618@㊂作者单位:1.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0;2.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湖北武汉430079;3.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武汉430079收稿日期:2020-04-10 修回日期:2020-10-10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不同国家㊁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借鉴,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国家的认同意识和共生机制,使得国家理念及其认知的边界问题呈现出模糊化发展的趋势,国家认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㊂但不可否认的是,文明的冲突㊁世界秩序的重建以及媒介技术的更新等诸多因素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国家认同的基础㊂从媒介技术更替本身来看,人工智能㊁区块链等新的信息生产㊁传输㊁接受模式进一步颠覆了数据存储㊁共识机制及话语理解的认知过程和交互关系,形成更具参与性㊁体验性的 场景社会”㊂代表国家㊁政府机构的主流价值观,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往宣导㊁教化㊁灌输性的模式上㊂新媒体的互动功能㊁对话功能以及再生性的艺术修辞功能,往往更客观地展示舆情㊁民意,通过互动修辞和理性沟通,恰恰能够凝聚民心,在价值同一基础上催化国家认同[1]㊂可以说,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通过话语行为和叙事方式的变化以新的方式建构着新时期的国家认同㊂本文将围绕大型体育赛事的传播,探究新媒体建构国家认同的话语策略㊂从一定意义上讲,大型体育赛事传播中的国家认同建构即是通过新闻话语实现目标受众对国家情感㊁态度㊁认知的变化㊂从媒体话语策略方面看,大型体育赛事传播中话语对国家认同建构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三个维度上:战略维度㊁战术维度和作业维度㊂其中,战略维度从宏观层面集中体现在媒体话语策略与国家认同的作用机制上;战术维度主要是基于新媒体的文本特征,媒介话语作用下大型体育赛事国家认同方面的信息能够更好地被组织㊁传播㊁记忆;作业维度则主要指向具体的传播活动,即通过新媒体的立体式互动分享建构网络空间广泛意义上的国家认同㊂1 话语战略:媒体话语对国家认同的作用机制 从本质上说,公民国家是建立在有关一个政治共同体建构的合理性的叙述的基础之上,都是以对 人民”是谁和 国家”在世界上的位置的话语叙述为基础的[2]㊂由此可见,媒介话语与国家认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㊂在宏观层面,媒体能够通过话语说服㊁话语叙事以及公共言论从战略维度对国家认同的建构产生一定的影响㊂1.1 媒体通过话语说服建构身份认同话语作为社会实践的语言,不仅反映社会实在和社会关系,而且潜在地建构社会实在与社会关系㊂根据费尔克拉夫的观点,人们通过话语来建构社会身份㊁社会主体的 主体地位”以及各种类型的 自我”,建构社会关系和知识信仰体系[3]㊂从这一意义上讲,社会传播活动中,话语策略的运用有助于传播效果朝着传播主体预期的方向发展㊂在话语修辞的运用上,荷兰学者梵迪克认为,话语修辞的形式可以再现记忆中的文本信息㊁更好地组织这些信息㊁增加检索和使用的机会㊁影响目标对象的信念和观点的变化[4]㊂话语的这一建构功能上升到国家战略,表现为对国家行为主体身份的激活,最终通过社会传播实现社会控制,即媒体通过对话语的组织和利用,在社会现实中形成国民的身份认同㊂1011.2 媒体通过话语叙事培育情感认同媒介话语作用下的认同并不是强制性的,而是通过情感的互动交流和引导,最终以涵化的形式实现的,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的,这一建构作用更为突出㊂换言之,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国家认同效应的真正形成不仅仅是传统模式下媒体对 政治性”的强力灌输和强制说教,而是更多地以特定的话语组织方式形成一种无形的公共力量,来建构国民可以共享的国家意识㊂国家事件中,新媒体可围绕国家议题生成系列专题,借助记忆修辞进行话语叙事,如里约奥运会闭幕,诸多媒体客户端㊁百家号㊁微信公众号等围绕中国代表团推出类似 2016里约奥运会感动瞬间回顾” 里约奥运会落幕!中国代表团26枚金牌全回顾” 里约奥运会闭幕,回顾中国军团直击人心的26金!” 国人记忆犹新六大瞬间”等内容,对建构国民国家认同感产生积极的作用㊂1.3 媒体通过公共言论促成集体行动、强化集体认同意识形态包含社会结构㊁认知结构㊁话语表达和再生产三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5]㊂媒介修辞对国家意识㊁国家认同的价值或本身具有的公共性,便是社会场域㊁主体认知和话语行为的统一体,牵涉到一种群体意识和个体意识的嫁接㊁整合功能,以及个体利益和普遍利益的平衡㊁协调功能,并通过有效的话语表达模式,激发社会行动者的集聚意识和心理需求[1]㊂从国家层面,即通过媒介话语促成集体行动㊁强化集体认同㊂2018年平昌冬奥会武大靖作为中国代表团唯一一名金牌获得者,获得全民关注㊂‘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推文‘真提气!武大靖勇夺平昌冬奥中国首金“高居微信公众平台文章阅读量榜首,并获得大量留言㊁互动㊁点赞: 干干净净的第一名!”获赞2.4万; 连身体接触的机会都不给对手”获赞1.7万㊂可以说,媒体通过言语的组织聚合,对个人的态度㊁信仰产生直接的影响,并外化为具体的媒介使用行为,从本质上讲是集体认同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㊂2 话语战术:基于新媒体文本特征的国家认同建构 立足于媒体话语与国家认同的战略关系,新闻话语的战术维度主要是基于新媒体的文本特征,从中观层面体现出话语在国家认同建构中的意义和思路㊂具体表现在大型体育赛事的传播过程中,新媒体利用其多元传播优势,对赛事文本进行组织编码㊁多元呈现以及互动传播,并以贴近大众文化的话语风格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国家话语置换㊂2.1 双重编码提高记忆效果双重编码理论认为,人的认知系统是由言语编码和非言语编码组成,分别对应着文字㊁文字的发音㊁对文字的触摸感知以及文字以外的视觉㊁听觉㊁触觉㊁味觉和嗅觉系统㊂新媒体使得大型体育赛事的传播文本不再局限于文字㊁图片或者视频的单一传播,实现了同一信息的多文本传播,这种多文本传播过程也是对信息进行双重编码的过程㊂根据双重编码的加和效果,被两个编码系统所处理的信息的短期记忆效果大约为单一编码系统所处理的信息的两倍[6]㊂从这一效果来看,新媒体通过对大型体育赛事中国家元素的捕捉,将其内容以文字㊁声音㊁画面结合的方式进行传播,更易强化目标受众的记忆效果,形成其对国家事件的具象认知㊂传统的单一文本传播模式下,传受双方感官系统对信息的处理都是非同步的,这种信息处理不仅拉长了信息呈现的时间,其线性呈现也降低了信息被整体化处理的可能性[6]㊂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受众信息接收过程中的多感官参与,尤其是VR传播技术等应用于大型体育赛事中,将受众的视㊁听㊁触等感官系统充分调动,实现其对信息的同步处理㊂里约奥运会和平昌冬奥会,央视网分别推出 VR奥运”和 冬奥VR”专题,以短视频形式同步各大客户端进行传播,其中除对开闭幕式中国代表团㊁ 北京八分钟”进行全景呈现外,还对中国队短道速滑㊁速度滑冰等诸多项目的赛场画面进行VR传播,用户拖动屏幕,即可实现全景观看㊂借助这种新型传播方式,受众的不同感官互为线索㊁互为支持,以沉浸式㊁体验式㊁参与式的感知,使得体育本身带给受众的感官刺激更加真实,将抽象化的国家理念和国家意识具体化㊂这一过程中,两个不同的编码系统被同时激活,对增强受众的国家记忆㊁建构国家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㊂2.2 多级传播保存集体记忆集体记忆是国家认同的重要依据,是一国国民对国家记忆的共同感知,也是形成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基础㊂根据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㊃哈布瓦赫的观点,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㊂往事不是客观事实,而是在 往事”过后,由社会框架重新建构的,因此记忆是现在㊁过去和未来[7]㊂由此可见,集体记忆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其形成也是不断维系的过程㊂从媒介建构来看,本尼迪克特㊃安德森认为民族是 想象的共同体”,大众媒介在集体记忆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促成大众对共同体的主观认同㊂大型体育赛事传播中国家认同的建构,一定意义上是媒体以大型体育赛事为载体进行国家叙事,这一过程中,新媒体通过对文本的多级传播整合国民记忆,进而形成集体记忆,建构国家认同㊂2016年里约奥运会,从8月6日奥运会开幕到8月10日,仅央视在微博上发布的奥运短视频,前十名的累计播放量就达到5.9亿次㊂在这些短视频中,傅园慧接受采访的两段视频总播放量超过2亿次[8]㊂8月22日,女排夺冠视频微博上的单日播放量达6亿多㊂一方面,媒体机构借助其既有的影响力形成传播力;另一方面,体育明星以其自身在新媒体平台的聚粉特性,促进了话题的发酵和信息的流动;加之个体用户在社交媒体的上传和分享,促使信息在更大范围内的裂变和扩散㊂在全民参与大型体育赛事传播的过程中,新媒体实现了对象征国家身份㊁国家荣誉文本的多级传播,通过这种多级互动,完成了对集体记忆的时空性架构㊂2.3 文本互动强化情感动员媒介的发展是互补互动的,从媒介文本的演变来看,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补偿直接地表现为文本的互动㊂大型体201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47卷)第1期育赛事的传播过程中,新媒体通过文字㊁图片㊁视频的互动传播,从情感动员层面对国家认同的建构产生积极的影响㊂文字与视频的互动是新媒体传播的重要形式,在国家认同的建构中,这一互动机制往往表现为文字为视频铺垫情感,进而通过视频传播进一步强化国家认同㊂2016年里约奥运会,微博知名自由撰稿人 英国报姐”于8月22日下午以 里约奥运中国时刻”为主题,发出一条时长7分钟的短视频,配文称 7分钟的视频,记录下中国健儿此次奥运的片段,仍然不能囊括所有精彩瞬间,制作的时候一些画面看了好几遍依旧很激动㊂里约落幕,记忆和精神却永存,四年后再见!”该视频播放量超过900万,热门评论中,诸多网友表示: 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㊂” 乒乓球包揽金牌,跳水只有一项未得金牌,女排重回巅峰㊂虽然很多强项发挥不好,但是也有很多弱项有了历史性突破,我们很棒 ” 我只想说,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骄傲!” 热泪盈眶不管怎么样中国运动员都是最棒的哼” 真的,即使是几届当中成绩最不理想的一次,但就算只有一块金牌就算我们连前十都没进,但依然能带给我们感动中国最棒2020我们一起期待和祝愿㊂” 爱国情操在这场奥运会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看到后来的女排夺冠真的哭了!”可以看出,大型体育赛事的传播中,新媒体通过文本互动,更易在网民当中形成情感共鸣㊂按照人性互补理论的观点,人际交往中关系类型的重复是通过每一个行动激发的反应,并以该反应适应之前的行动实现的㊂按照这一逻辑,社交媒体一个节点的情感能够激发另一个节点产生相同的情感态度,而文字㊁图片㊁声音㊁影像等文本的互动则成为情感传播中的关键节点,进而通过传播㊁扩散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情感共振,通过这种情感动员促成国家认同的形成㊂2.4 话语风格贴近大众文化媒体的话语风格是媒介话语策略的一个重要外在表现㊂新媒体传播中,受众本体地位的提升和传播互动参与带来了媒体话语表达方式的变化,这一变化在大型体育赛事的传播中直接地表现为主流媒体在国家叙事中话语风格的平民化和通俗化㊂以‘人民日报“为例,2016年, 中国制造”亮相里约奥运,‘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推文‘不是奥运会么?火了蚊帐,又来了拔罐,咋成中国 特产”推荐会了?“,文中 WHAT?蕾丝居然还能这样用?感觉好腻害的样子” 蚊帐凉席花露水,折扇绿豆八宝粥” 隐约看到了一条致富之路” 卖谁也不卖给澳大利亚游泳队”等诸多表达方式获得网友点赞㊂主流媒体以这种轻松幽默的表达方式㊁贴近大众文化的话语风格来表现奥运赛场上随处可见的中国元素,在传播中国与奥运会幕后故事的同时,也向民众表达 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这种国家话语表达方式更易拉近民众与国家之间的距离㊂除此之外,从话语建构层面讲,话语置换是语言叙事中常用的基于特殊语境和意义表达的需要而使用的一种话语互换的方式,其目的或者说体现的是对话语的操纵和现实话语意义的重构[9],从这一功能来看,话语置换是国家叙事常用的话语建构方式㊂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叙事中,话语置换通常表现为 国家” 社会” 民族” 集体”置换 个人” 自我”㊂新媒体语境下,传统主流媒体在大型体育赛事的传播过程中,一改传统意义上的置换方式,淡化对国家意识形态㊁精神㊁制度等方面的强调,取而代之的是贴近大众文化的语言风格,例如,里约奥运会传统的传播环境下的媒介话语 参与” 拼搏” 奋斗”等被新媒体话语置换为 我已经用尽洪荒之力了” 王之蔑视” 不服再战”,将建立在个人认同基础上的群体认同通过新媒体话语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传播,最终推动国家认同的建构㊂3 话语作业:新媒体互动与国家认同建构从媒体话语对国家认同的建构来看,新闻话语的作业维度直接指向具体的建构行为,这一行为在新媒体场域中集中体现在新媒体互动上㊂互联网群体传播场域的出现打破了大众传播主导的话语局面,民众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带有隐喻㊁换喻和借喻特征的互联网群体传播形式满足了民众的表达需求[10],网络表情包㊁段子㊁网络流行词等应运而生㊂在大型体育赛事新媒体传播与国家认同的互动关系中,随着个体对大型体育赛事新媒体传播参与度的提高,国家认同的建构与个体传播行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个体用户在参与过程中以这种群体传播形式的互动形成媒介话语,对国家认同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显著㊂3.1 网络表情包:戏谑式表达强化网络空间认同感表情包是由文字㊁表情㊁动作等组合而成的一种可视化较强的特殊网络符号,以其开放性和多义性成为新型的传播形式㊂从话语分析角度来看,网络表情包是一种多模态话语㊂不同于单一模态的交流,网络表情符号因其形象的表意效果,更易加大个体参与度,并促使个体的高自我涉入[11]㊂网络表情包在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广泛传播正是用户深度参与体育的体现之一㊂同时,相对于低语境传播中对传播内容的清晰编码,网络表情包是一种高语境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更加注重语境而非内容本身㊂从这一意义上讲,表情包更多应用于表意,如里约奥运会朱婷的 王之蔑视” 还有谁” 一起上吧” 不服再来”等系列表情包应用于特定的语境之下,表达的是新媒体用户基于女排夺冠形成的一种集体式狂欢,也是在这一情境之下的国家身份归属感㊂从话语的建构层面讲,自进入以视觉观看为转向的现代信息社会以来,图像正在现代社会中营造一种 图像政治”:图像成为舆论宣传中重要的手段,并通过大众媒介技术化的视觉呈现方式,深刻影响到现代人的自我认同㊁社会认同和政治认同[12]㊂表情包作为一种特殊的图像符号,在大型体育赛事的传播中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国家话语的表达方式㊂与此同时,戏谑式的符号和图像,因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元素,在网络空间中,成为一种游戏式的话语结构,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感染力[12]㊂从国家层面讲,更易在网络空间强化国家认同的建构效果㊂301王真真,王相飞,延怡冉:大型体育赛事的新媒体话语策略与国家认同构建3.2 新媒体话题:自带热度形成公共领域认同的参与式建构哈贝马斯认为,所谓公共领域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㊂向所有公民开放这一点得到了保障㊂在每一次私人聚会㊁形成公共团体的谈话中都有一部分公共领域生成[13]㊂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中,网民之间时时的讨论㊁互动,很大程度上生成一定范围内的公共领域,在这一领域内,新媒体用户的网络言论往往促成新媒体话题的形成㊂大型体育赛事的传播中,特定公共领域内新媒体话题的形成往往与特定的事件㊁人物联系在一起,借助事件㊁人物本身既有的热度,引发网民持续关注㊂2016年里约奥运会㊁#中国队后面那个胖子#以及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国队犯规取消成绩#㊁#武大靖夺冠#等话题在新媒体平台引起广泛关注㊂其中,武大靖夺冠当日单条视频播放量达7311万㊂除此之外,#中国队后面那个胖子#话题下方,诸如 这个胖子用苍蝇拍都能打你们11 -0” 这个胖子拿张公交卡也能打赢你”等评论获得多数网友点赞㊂不同于传统传播活动中的媒介建构,新媒体话语空间的认同建构是一种自发型的参与式建构,在这种参与式讨论过程中,网民通过话题互动实现公共空间言论的表达,借助新媒体话题热度,塑造中国运动员㊁运动队的媒介形象,以公共领域中的群体认同促成国家认同的建构㊂除此之外,媒体㊁机构㊁网络大V等发起的话题互动,也能够有效地推动网络空间国家认同的建构㊂里约奥运会@人民微博发起#里约奥运的哪个瞬间最让你难忘?#话题互动,参与互动的网民表示:难忘的瞬间其实真的很多,不仅仅是女排,不仅仅是跳水,不仅仅是羽毛球,不仅仅是举重,还有很多㊂那些高兴的时刻,那些失落的时刻,那些激情的时刻,那些感动的时刻,电视机前与中国代表团一起起伏,一起分享你们的点点滴滴,心向往之!为中国加油!为中国争光!” 每当中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卓绝拼搏夺得金牌时,当他们登上领奖台最高一阶时,当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中冉冉升起时,我都会情不自禁热泪盈眶㊂那一瞬间就是永远令我难以忘怀的时刻!” 里约奥运会闭幕,那些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在颁奖台上的身影最迷人;当升起五星红旗㊁奏响义勇军进行曲那一刻最感人㊂当人们把目光投向女排决赛,中国姑娘在郎平教练的指导下,团结一心㊁奋力拼搏,逆转夺冠那一刻,让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感到无比骄傲自豪,中国姑娘棒!”网民参与热门话题互动的过程,也是实现国家身份建构的过程㊂通过网络空间的这种互动式参与,国民的国家荣誉感㊁身份归属感不断强化,这也是实现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前提和基础㊂3.3 新媒体段子:集体狂欢下话语赋权的实现和民族自豪感的彰显巴赫金曾在其狂欢理论中构想了一种狂欢广场式的生活,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这种集体式狂欢成为现实㊂段子作为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产品,成为移动传播时代的大众精神消费的狂欢,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消解权威,颠覆传统,将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可笑有趣㊁荒诞戏谑的方式呈现出来[14]㊂新媒体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互动协调机制,从话语赋权层面讲,新媒体段子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传播环境变化带来的话语权的下放㊂体育传播中,体育段子作为用户参与赛事互动的一种方式,是草根阶层获得媒介话语的象征,可以说,用户在对段子的生产㊁传播㊁使用过程中实现了公共话语的自我赋权,并在此过程中建构起网络空间的身份认同,而这种建立在话语赋权基础上的身份认同,是国家认同形成的重要基石㊂从话语建构方面看,大型体育赛事播中的新媒体段子很大程度上是以赛场内容为素材,以网民的集体式狂欢为表征,实现颠覆传统的媒介话语生产㊂以里约奥运会部分新媒体段子为例:(1)奥运冠军同款纹身(中医火罐)㊂(2)央视网赛程乒乓球男单第2轮看点: 毫无悬念”㊂(3)一外国记者采访中国乒乓球运动员:恭喜你拿了世界冠军,到达世界顶峰,以后有什么打算?中国乒乓球员感叹到:接下来我会继续努力,争取拿个全国冠军! (4)里约欢迎你,中国队在那里等着你,就别想再刷新成绩㊂可以看出,诸多段子将中国文化㊁中国军团的实力以及国家立场和态度以戏谑的方式表达出来,不仅在集体式狂欢互动中实现了互联网空间由个体到群体的认同,也通过这种话语表达彰显出的公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主体意识㊂3.4 网络流行词:模因化传播扩大国家认同的辐射范围 模因”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 被模仿的东西”㊂英国著名科学家理查德㊃道金斯用之指称在语言㊁观念㊁信仰㊁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15]㊂作为一种传播符号,新媒体话语很大程度上在传播过程中被模因化复制,产生病毒式传播效应,因此从这一层面上讲,新媒体话语的传播效力远大于传统媒介话语㊂网络流行词是网民基于新媒体词模的进行造词的结果,可以说是模因的一种形式㊂随着媒介环境的开放以及个体传播行为参与性的增强,模因应用于大型体育赛事的国家话语传播中,对国家认同的建构产生积极的影响㊂2016年里约奥运会,围绕一大批 网红”运动员形成了一系列网络热词,如形容张梦雪㊁张继科㊁张怡宁 张氏三姐弟”的 张氏冷漠” 张氏寒流”,体操㊁田径界的 泥石流”,代表傅园慧的 洪荒之力”以及国乒的 无敌寂寞”㊂从话语建构来看,这些网络热词一方面塑造了我国运动员个性化形象,打破了国内外受众在传统传播环境下对其形成的 夺金机器”的刻板认知;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中国代表团在国际赛场上的实力㊂从话语策略上来看,借助模因无限复制的传播特征,新媒体话语在传播过程中,强势的语词㊁句子㊁段落㊁篇章模因被不断复制与模仿,并像病毒一样迅速繁衍扩散,形成强大的流行话语潮[16],从这一意义上401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47卷)第1期。
体育文化传播对社会认同的影响机制分析研究在当今社会,体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体育文化的传播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对社会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知和情感归属,它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个体的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体育文化传播究竟是如何影响社会认同的呢?这一影响机制又包括哪些方面呢?首先,体育文化传播能够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从而促进社会认同的形成。
体育活动往往蕴含着公平竞争、团队合作、尊重规则、超越自我等价值观念。
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如电视转播、网络报道、社交媒体等,这些价值观得以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
例如,奥运会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体育盛会之一,每一届都吸引着数十亿人的关注。
在奥运会的舞台上,运动员们顽强拼搏、追求卓越的精神,向全世界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观众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会受到这些价值观的感染和熏陶,从而产生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认同和追求。
这种基于共同价值观的认同,超越了种族、性别、国籍等因素的限制,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和谐的社会。
其次,体育文化传播有助于强化民族和地域认同。
体育赛事常常成为民族自豪感和地域荣誉感的重要载体。
当本国或本地区的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时,会激发民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地域认同感。
例如,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屡获金牌,让全国人民为之骄傲和自豪,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同时,地方举办的体育赛事,如城市马拉松、地区性的足球联赛等,也能够促进当地居民对本地区的认同和归属感。
这种民族和地域认同的强化,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再者,体育文化传播为个体提供了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或支持特定的体育团队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身份特征。
例如,喜欢足球的人可能会将自己视为某个足球俱乐部的忠实粉丝,他们穿着球队的球衣,参加球迷聚会,与其他球迷交流互动。
这种对体育团队的认同和归属感,成为个体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媒介体育中国家认同的再现与建构
刘红霞
【期刊名称】《体育科学》
【年(卷),期】2006(026)010
【摘要】以新闻传播学为主要研究视角,采用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层面综合地探讨媒介体育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并从微观层面重点考察1984年第23届奥运会至2004年第28届奥运会期间《中国体育报》在6届夏季奥运会期间报道中国家认同的再现和建构;提出了体育对国家认同的形成和强化具有重要作用,媒介体育则在国家认同的再现和建构中扮演重要角色,并阐述了媒介体育中国家认同再现和建构的传播特征,探讨了全球化力量对媒介体育和国家认同的影响.对《中国体育报》6届夏季奥运会报道的框架分析表明,《中国体育报》对"国家认同"议题的报道较为重视.该报通过精选在奥运会中的体育事件,加以强调,完成新闻框架,建构了国家认同感,成为体育与国家认同之间的接点.
【总页数】12页(P3-14)
【作者】刘红霞
【作者单位】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辽宁,沈阳,11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
【相关文献】
1.媒介再现与体育真实建构 [J], 陶玉流
2.人民网体育频道在对里约奥运会报道中的国家认同建构 [J], 王真真;王相飞;李进;周金钰;崔琦瑶
3.图像中的政治:光复初期台湾媒介对国家认同的视觉建构 [J], 凌富亚
4.国家认同建构中的媒介逻辑 [J], 曹国东
5.记忆的再现与凝聚:体育电影对国家认同的建构
——以三部国产影片为例 [J], 唐娟;江世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体育在国家认同形成与强化中的功能
李春华
【期刊名称】《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41)7
【摘要】体育在国家认同形成与强化中具有重要的功能.这种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体育比赛展示国家的优越地位,增强国民的凝聚力;利用体育来寻求认同和合法性;提高公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团结感.实现这种功能的主要途径是体育竞技场、政府和大众传媒.
【总页数】4页(P21-24)
【作者】李春华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体育学院,浙江,温州,3250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05
【相关文献】
1.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论中华传统文化在回族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J], 李伟;丁明俊
2.在国民教育中强化国家认同——桂滇边境国门学校调查研究 [J], 王枬;柳谦
3.强化体育理论课教学促进体育意识的形成 [J], 高征杰
4.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强化体育的功能 [J], 孟淑香;孙丽英
5.国家认同何以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国家叙事”为分析中心 [J], 曾水英;殷冬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体育新闻报道中的国家认同感建构问题研究r——以《爱国烈
焰》为例
张一弛
【期刊名称】《新闻研究导刊》
【年(卷),期】2018(009)002
【摘要】媒介体育在民族认同的再现和建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爱国烈焰》是新华社记者杨明于1999年7月13日发表的一篇体育新闻报道.笔者以《爱国烈焰》为例,探讨媒介体育和国家认同感之间的关系,发现《爱国烈焰》通过大量使用类似"我们""你""姑娘们"以及含明显褒义色彩的称呼、将个体运动员报道成代表国家参赛,采用强化本民族和本民族受众的强烈情绪的语言文字,描写运动员的个体故事,运用国旗、国徽、国歌等具有历史意义的国家符号或象征,完成了国家认同感的建构.【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张一弛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
【相关文献】
1.浅谈地方报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差异竞争” [J], 查立华
2.关于国家认同与大学生国家认同感若干理论问题研究综述——谨以此文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 [J], 谢嘉梁; 胡祖凤; 杨小明
3.体育新闻报道中的爱国主义建构探析
——以《体坛周报》和《人民日报》对女排世界杯报道为例 [J], 梁帅;张莉
4.论抗日战争时期新闻漫画对国家认同感的建构
——以《救亡漫画》为例 [J], 黄今
5.卓尼贡巴寺述论
——兼论甘南藏族的爱国精神与国家认同感 [J], 王希隆;马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媒介体育与国家认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李春华1,刘红霞3(1.温州大学体育学院,浙江温州325027;3.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辽宁沈阳110102)摘要:媒介体育和国家认同问题是融合政治学、社会学和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一个具有交叉性质的重要研究领域,已经引起国外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在综合大量文献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媒介体育和国家认同问题在体育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该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媒介体育;国家认同;再现;建构Media Sport and National Identity: An Overview of Abroad Correlated ResearchLI Chun-hua1, LIU Hong-xia3(1.Institute of P.E.,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27, Zhejiang, China; 3.Research Centre of Sport Social Sience,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 110102, Shenyang, China)Abstract:The issue of media sport and national identity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bearing crossing characteristics of politics, sociology and journalism, etc. Based on vast amount of literatures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on the research condition of issue of media sport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field of sport sociology, discussed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is issue.Key words: media sport; national identity; representation; construction媒介,包括电视、报纸、互联网、广播、杂志、书籍、电影和录像节目,渗透到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
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构成了受众——大众传播中信息接受的一方的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框定和影响着受众对社会的理解。
许多受众把媒介体化的体育作为他们形成、修改和扩展关于体育、社会和社会关系的观点的参考[1]。
媒介体育,即指媒介化了的体育。
体育媒介化是指媒体将挑选过的体育形象和信息“再现”给读者、听众和观众的过程。
而所谓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就是在有他国存在的语境下,人们构建出对某一国家的身份感[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媒介体育和国家认同问题研究的大量成果表明,体育具有形成和强化国家认同的作用,媒介体育则对国家认同具有建构和再建构的作用。
1 体育、政治和国家认同探讨媒介体育和国家认同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体育与国家认同的关系,而对体育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的探讨又植根于阶级社会中体育具有的政治“属性”。
1.1 体育与政治早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就普遍认识到了国际体育运动与政治的关系。
有组织的竞技体育长期以来就与政治、政府和国家联系在一起。
通过体育运动展示国家的优越地位是大多数国家首要考虑的问题,许多缺乏国际政治经济影响力的国家也利用体育运动来寻求认可和合法性。
作者简介:李春华(1972-),男,湖北石首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社会学。
前苏联和前民主德国曾经把全民健康状况和该国在国际体育赛场上的成就直接联系起来[3]。
而且,政治话语和体育之间的联系在当代欧洲大陆内外仍然非常明显[4]。
政治学家如Hoberman认为,体育本身并不具有意识形态的特点。
然而,体育作为一种基于竞赛的文化形式,是唯一对政治和意识形态操纵开放的文化形式[5]。
Sugden and Bairner的著作考察了分化了的爱尔兰的体育、宗派主义和社会情况,这是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体育的极好的案例。
他们在著作中论证了在北爱尔兰的政治危机中爱尔兰体育文化是如何被塑造的。
他们认为,在北爱尔兰,宗派主义是造就社会分化和意识形态分化、社会冲突、政治暴乱的一个象征性的、标志性的过程。
通过跟踪考察体育和具体的政治和文化群体的象征性联系,他们的研究表明了体育以及体育文化是怎样成为社会中区分不同群体的标志性过程的[6]。
Sugden and Bairner也批评了葛兰西关于霸权的概念不恰当地仅以阶级作为社会关系的基本决定因素。
他们认为,葛兰西的方法非常适合解释由非经济原因如民族/国家认同、民族和宗教所导致的分化[6]。
然而,在他们的分析中并没有降低经济的作用。
他们论证了英国政府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如何在北爱尔兰的休闲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表明,人们相信如果年轻人参加体育运动,他们卷入政治和准军事活动的可能性就会相对减小[6]。
针对他们的著作产生的批评之一可能是媒体在认同形成过程中的角色被大大地忽略了。
然而,由于爱尔兰体育、政治和认同领域的对整体关系的清晰理解,他们著作中的事实被典型化了。
Bairner考察了北爱尔兰体育媒体和认同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显示,在北爱尔兰的政治危机中,媒体体育被明显地赋予了高度政治化的象征意义。
该研究也对以英国为研究内容的体育学术研究把社会阶级作为不同类型的体育行为的主要限定因素的程度作了考察[7]。
Jarvie and Walker主编的论文集考察了体育和认同在苏格兰的复杂关系,强调了具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体育在苏格兰文化中的性质和地位。
这项研究的一个引人之处是编辑在用稿时所采用的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历史学、社会学和媒介研究[8]。
1.2 体育与国家认同长期以来,团体、组织、城镇、城市和国家就利用体育来表达它们的集体情感。
许多人认为一个国家在国际体育赛事中的失败会使该国在全球文化舞台上丧失声望。
大量研究者都在他们的研究中强调了体育对国家认同形成和强化的重要作用。
如果“国家认同”成为大众焦点,“民族/国家主义”和“民族”这样的话语也经常伴随着出现[9-11]。
在国家内部,体育经常被用来促进政治的社会化;在国际关系中,它则被用来建立国家声望和提升综合国力[12]。
奥运会因此成为众多研究的焦点。
事实上,一些研究者已经将集体认同和体育之间的联系追溯到1896年雅典奥林匹克运动会。
从那时起,运动员和运动队就已经作为达成集体认同的重要资源[13]。
除了其制造国际主义的话语和想象的潜能,参加大型体育赛事如奥运会也是为了那一刻本国国旗能够“高高飘扬”[14]。
Tomlinson提出,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在诸如国际奥委会(IOC)这样的团体中体现了一种基本张力,用以将这种赛事作为国际间加深理解的催化剂[15];但同时,它也为“国家主义情感的公开崇拜”提供了平台。
Tomlinson提出了一个生动的隐喻:“那就像是国家要伸出手臂同每一个人握手,而同时又自我满足地挺起胸膛”[15]。
因为其可观赏性和对象征、胜利、竞技、体育迷——在团体比赛中集体奋斗之必需——的关注,很少有其他文化形式像体育那样易于被作为某种国家特征的指示器,引申地说,是作为国家认同的表征。
以足球为例,它可能提供了唯一的让大家聚集在一起的机会,无论你在哪里出生,无论你是什么肤色,也无论你持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足球与自然产生的民族/国家主义是近亲,它们是同一件T恤衫下的两兄弟。
体育仪式或是典礼——尤其是国家性或国际性的体育——都给体育带来超出其作为有组织的竞技体育比赛的象征意义[16]。
有组织的竞技体育已经被具有不同政治信仰的政府看作是锻造“国家特征”的重要方面,这种体育经常服务于具体的政治目的[17]。
这一点在Houlihan(1994)的著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他考察了体育、政治和国际关系之间的联系,提出体育在国际关系中总是被作为各国政府可以利用的主要政治资源,其他非政府组织也对其饶有兴趣。
有时,体育成为开展外交和政策实施的主要工具,成为众多越来越复杂的政治策略要素之一[18]。
运动员和运动队是保卫学校、城市和国家的象征性的勇士。
体育是一个合法的竞技场,在那里,既可以让本国国旗高高飘扬,也可以使用其他的爱国仪式。
Elias and Dunning指出,体育不断地建构一种社会活动空间,其中,公开的情绪不仅可以被公众持续地接受,它们还可以自由地交锋。
通过进一步观察,他们指出,“一定水平的国家情感”能够在一份报纸的体育版得到体现,而这在其他的地方却是难以想象的[19]。
Anthony Smith指出,其他类型的集体认同——阶级、性别、种族、宗教——可能会与国家认同重叠或是结合,但是它们很少能成功地动摇国家认同的主导地位[20]。
值得注意的是,有几位学者对这种观点大大加以拓展,以至于他们认为体育事实上是战争的替代[21]。
2 媒介体育和国家认同对媒介与现代体育的关系的认识有益于改变我们对体育这个大众文化的特殊领域的理解。
媒介体育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领域,在这个领域中,社会关系中各个方面的思想观念都可以公开展示,其中最普遍的表达方式就是作为一种感觉存在的民族/国家观念。
2.1 媒体、体育与国家认同的关系Dayan and Katz指出包括政治和体育“新闻大战”在内的所谓“电视盛筵”,尤其是奥运报道在国家认同建构中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国家认同是一种成员、相同、平等和亲密的感觉,虽然他们把这些媒体事件作为一种理想化社会版本的写照,并提示这种社会版本只是人们的一种渴望,而不是它本来的样子[22]。
Scannell and Cardiff 在其关于英国媒介的研究报告中将国家定义为一种抽象的集体,这个集体因为它“过于庞大而很难由个体把握”。
归属的感觉和集体中“我们”的感觉不得不持续地被可以证明身份的机会所再生产,而媒介正是进行这种再生产的潜在机构,体育则为这种情绪的滋生提供了重要的象征性事实[23]。
世界职业体育的发展达到了一种使人非注意不可的地步,以此使国家表现出它的积极和活力[24]。
体育这种令人感到兴奋的鸡尾酒和它所象征的国家沙文主义[28]并不是对所有群体都具有吸引力。
在某些领域,比如在英国的小报中,令人头晕目眩的体育和国家沙文主义并不讨人喜欢[25]。
实际上,赢得一场主要的世界性比赛为国家提供了一次进行庆祝的极好机会,虽然这种胜利所扮演的角色在各国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