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缅族;掸族
- 格式:pptx
- 大小:417.31 KB
- 文档页数:26
缅甸的人口和人口政策缅甸,位于东南亚的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人口资源。
本文将旨在介绍缅甸的人口情况及其人口政策,并探讨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
一、缅甸的人口概况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境内赋存着不同的族群,包括缅族、掸族、克伦族等。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2018年,缅甸的人口约为5400万。
然而,由于长期军事冲突和经济不发达等原因,部分缅甸人口也选择了海外移民,其中许多人定居在邻国泰国。
缅甸的人口分布也较为分散,城市人口相对较少。
首都仰光是缅甸最大的城市,也是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
此外,曼德勒、内比都等城市也拥有不少人口。
值得注意的是,缅甸有很多地区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人口流动性较大,这对于人口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缅甸的人口政策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调控人口发展,缅甸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人口政策。
1.人口普查缅甸政府定期实施人口普查,以获得精确的人口数据。
人口普查可以帮助政府了解人口结构和分布情况,为制定人口政策提供依据。
2.促进生育健康缅甸政府重视妇幼健康,通过推广计划生育、提供免费的生育保健服务等措施,鼓励合理生育行为。
此外,政府还努力提高婴儿和儿童的存活率,改善孕产妇和儿童的健康状况。
3.教育和就业缅甸政府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以促进人口素质的提升。
通过提供教育资源、改善教育设施等措施,政府希望年轻人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提高就业能力,从而调整人口结构。
4.人口迁移管理缅甸政府重视人口迁移管理,尤其是冲突地区的人口流动。
政府努力提供帮助和支持,解决冲突、灾难等引发的人口迁移问题,保障受影响人口的基本权益。
三、与人口政策相关的问题尽管缅甸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调控人口发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冲突地区的人口问题缅甸冲突频发,导致大量人口流离失所。
政府需加强冲突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为受影响的人口提供更好的保障,以防止人口迁移和人道主义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2.城乡发展不平衡缅甸的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
缅甸的传统服饰与民族特色缅甸,一个位于东南亚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
缅甸的传统服饰体现了各民族的独特风貌和身份认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缅甸各民族的传统服饰和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一、华人民族在缅甸的华人社区,华人民族的传统服饰保留了中国的特色。
男性通常穿着中式衣袍,而女性则穿着旗袍。
衣袍通常是由丝绸或棉布制成,有时还会配以精美的刺绣和花纹。
旗袍则是绸缎面料的长袍,设计简洁而雅致。
二、孟族孟族是缅甸最大的民族之一,他们的传统服饰反映了该地区的环境和气候。
男性通常穿着弹性腰带的长裤,并搭配一件短袖衬衫。
女性则穿着缀满刺绣和手工花边的长袍,这些刺绣和花边通常以鲜艳的颜色和复杂的花纹设计而闻名。
三、克伦族克伦族是缅甸的土著民族之一,他们身着独特的传统服饰来表达自己的身份和荣耀。
男性通常穿着称为“帕通”的长袍,这种服装以高领、宽袖和褶皱装饰为特点。
而女性则穿着“彤星球”这种五颜六色的长裙,上面绣着鲜艳的图案,显得十分美丽。
四、掸族掸族是缅甸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的传统服饰被认为是缅甸最华丽的服饰之一。
男性通常穿着“俄金”这种时尚的袍子,它由宽松的头巾和华丽的上衣组成。
而女性则穿着名为“过招”或“拟珠”的旗袍,旗袍上装饰着亮丽的玻璃珠和金属花边,穿着后非常华丽。
五、罗兴亚族罗兴亚族是缅甸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他们的传统服饰受到阿拉伯和印度的影响。
男性通常穿着长袖长裤,上面可能还配有头巾和帽子。
女性则穿着名为“白夫人”的长袍,这种服装非常宽松,以透气性好的细棉布制成。
六、布玛族布玛族是缅甸北部的一个民族,他们的传统服饰以手工纺织品为特色。
男性通常穿着长袖长裤,帽子上装饰着羽毛和小饰物。
而女性则穿着名为“红玛阿米尔”的长袍,这种服装通常使用手工织造的红色和黑色面料,图案鲜明,富有民族特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简要介绍了缅甸各民族的传统服饰与民族特色。
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身份和文化认同。
中缅跨境民族问题研究中缅跨境民族问题研究近年来,中缅边境地区的民族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缅边境地区不仅是两国之间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多个民族聚集的地区。
这些民族包括缅甸境内的少数民族群体,如克钦族、掸族等,以及中国境内的丹东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
本文将就中缅边境地区的跨境民族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境内有135个民族,其中布尔玛人占绝大多数,其他少数民族则分布在边境地区。
克钦族是一支聚居在缅甸北部克钦邦的民族,人口约为50万。
与之相邻的中国云南省境内也有大约10万克钦族人口。
掸族是缅甸第二大民族,数量约为300万,主要分布在掸邦一带。
同样,中国云南省境内也有少量的掸族群体。
目前,中缅边境地区的克钦族和掸族群体在两国间往来频繁,但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差异,这些民族与主流民族之间存在一定的隔离和差异。
中缅边境地区的跨境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族认同问题。
由于多个民族交错分布,边境地区的部分民族在两国间往来过程中,对自己的民族身份和归属感存在不同程度的认同困惑。
在中国这边,由于边界管控的影响,部分少数民族群体在与缅甸少数民族相同民族背景的情况下,更多地将自己定位为中华民族的一员。
而缅甸的少数民族群体则更倾向于强调自己的民族身份和独特性。
这种身份认同的差异会使得跨境民族在两国间的交流与融合更加困难。
二是文化传承问题。
中缅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但受到地理位置、政治局势等因素的制约,这些民族的文化传承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在中国一侧,由于政策的推动和独特的文化环境,少数民族的文化得到了相对保护和传承。
然而,缅甸一侧的少数民族面临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其文化传承处于脆弱状态。
因此,如何推动边境地区的跨境民族文化交流和传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是经济发展问题。
中缅边境地区的民族问题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缅甸边境地区相对欠发达,经济基础薄弱,民族群体也普遍生活水平较低。
缅甸的民族多样性与文化交融缅甸,位于东南亚的国家,以其丰富多样的民族和文化而著名。
它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135个不同的民族群体。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民族之间形成了独特而多样化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探讨缅甸的民族多样性以及这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现象。
一、缅甸的民族多样性缅甸的民族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其众多的民族群体上。
这些民族包括但不限于:缅族、克钦族、若开族、欠邦族、掸族等。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宗教、服饰和节日等。
他们居住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缅甸最大的民族群体是缅族,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
他们主要居住在缅甸中部的平原地区。
缅族人民以勤劳、热情和友好的性格著称。
他们的传统服饰包括“步道”和“长裹布”,在节日和庆典上,缅族人民会身着传统服装,跳起优美的舞蹈,展示他们的文化。
除了缅族之外,缅甸的其他民族也各具特色。
克钦族是缅甸北部的主要民族,他们居住在山区,以农耕为主。
与缅族不同,克钦族人民的服饰以黑色和红色为主,非常鲜艳。
掸族则居住在缅甸东部地区,他们以农业和手工业为生。
掸族人民的服饰以白色、粉色和绿色为主,给人一种清新而宜人的感觉。
这些不同民族之间的民族多样性,展示了缅甸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国家的丰富性。
每个民族都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传统和习俗,这为缅甸的文化交融奠定了基础。
二、民族文化的交融与融合缅甸的民族多样性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交融与融合现象。
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使了文化元素的混合和传承。
例如,缅甸的音乐和舞蹈是各个民族的共同之处。
无论是缅族、克钦族还是掸族,他们的音乐和舞蹈都充满了活力和热情。
这种共同的文化特征使得缅甸人民能够更好地在一起合作和生活。
此外,缅甸的宗教信仰也反映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
佛教是缅甸最主要的宗教,同时也是不同民族之间的共同信仰。
缅甸的寺庙和佛塔是各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无论是缅族、克钦族还是掸族,他们都会在重要的佛教节日前往寺庙朝拜,共同庆祝。
缅甸概况一、缅甸概况缅甸(英文名:Myanmar),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之一,位于亚洲东南部,东邻中国云南、西与孟加拉共和国接壤,南与泰国、老挝、孟加拉共和国相邻,西南与印度洋接壤。
缅甸国土面积约为676,578平方公里,人口约为5300万,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国家之一。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共有135个不同的民族。
缅甸的主要民族是缅族,占总人口的68%。
其他主要民族包括掸族、克伦族、克钦族、若开族、欧罗巴族等。
缅甸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棕榈油、稻米、果实、棉花、烟草、橡胶等是主要农产品;矿产有锡、钨、铁、铅、锌、银、石油、天然气等。
缅甸的工业以制衣、食品加工、饮料、木材加工和制药为主。
缅甸的官方语言是缅甸语(Myanmar),英语也是广泛使用的语言。
宗教以佛教为主,佛教占缅甸总人口的90%以上,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也有一定的信仰群体。
二、历史文化缅甸的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早在公元前11世纪,缅甸就已有了较为先进的文明,后来受到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缅甸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个王朝,其中最著名的是佛教王朝——巴根王朝和蒲甘王朝。
这两个王朝的遗存,如蒲甘佛塔、巴根古城等,至今仍为世人所瞩目。
缅甸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有许多美丽的寺庙、古迹和博物馆。
其中最著名的是仰光市的瑞典达岩寺(Shwedagon Pagoda),这是缅甸最神圣、最重要的佛教寺庙之一。
这座寺庙建于公元前6世纪,拥有一座高达110米的金塔,寺庙内有众多佛像和宝物,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朝圣者前来参观。
缅甸的传统艺术也十分独特,包括木雕、石雕、银器、绸缎、漆器、陶瓷等。
缅甸的民间艺术也十分发达,如传统舞蹈、音乐、戏剧等。
此外,缅甸的传统服饰也非常漂亮,有着浓郁的东南亚特色。
三、政治制度缅甸的政治制度是联邦制,由总统、两院议会、国防军三个权力机构构成。
缅甸的宪法规定总统必须是缅甸国籍,年龄不少于45岁,政治经验丰富,且没有双重国籍。
掸族掸族掸族,部分人被归纳为布依族或壮族,也有人被归纳为未识别民族。
与壮族及布依族同源,语言可互相沟通。
人群分布在中缅边境附近,通用缅甸语。
缅甸的掸族为独立民族。
掸族一般是指掸邦的台语民族,自称“傣”,“掸”是他称,可能是暹罗一词的讹传。
按照自称的不同可以分为四个分支。
掸族是缅甸的第三大民族,传统上掸族社会分为农业平民阶级和世袭土司贵族,由土司们担任地方头领和掸邦首领。
掸族人的民族意识非常强烈。
简介大傣,即狭义的掸族,说掸语。
人口300余万。
傣仂,说傣仂语。
在掸邦有20余万人,更多的傣仂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傣痕,说傣痕语。
人口10余万。
傣那,说傣那语。
在掸邦有10万人,更多的傣那生活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掸族自称泰,有近250万人,人口仅次于缅族和克伦族。
掸族中的62%居住在掸邦,他们是掸邦的主体民族。
缅北的杰沙、八英、密、曼德勒和东吁、彬文那等城市附近以及亲敦县境内居住的掸邦人也较多,其余的掸族分布在克耶邦、克钦邦和亲敦江上游等地,缅甸中部一带地区和克伦邦首府巴安附近也有些掸族村寨。
历史16世纪掸族人统治了缅甸的大部分地区。
在他们的权力衰落後,形成了30多个掸族土司邦,其中大部分向缅甸国王纳贡。
在英国占领下,这些土司邦由臣服于英王的世袭首领统治。
1922年大部分土司邦加入掸联合邦,该联合邦拥有很大的地方自治权。
但1974年宪法颁布后,掸邦与缅甸其他邦一样,失去了许多自治权力。
从此掸族常与缅甸政府就地方自治问题发生争执。
虽然20世纪晚期掸族人的主要兴趣显然是在被叫做金三角的缅泰边境地区非法重植和输出鸦片,但60年代仍成立了几个分裂主义武装集团。
种族特征掸族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
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中国古代称其为“掸”、“金齿”、“银齿”、“黑齿”、白衣“、”白夷“、”摆夷“等。
浅析中缅跨界民族问题—以傣/掸族为例[摘要]在边疆治理过程中的跨界民族问题是我国边疆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跨界民族问题不仅是民族问题,而且也事关边疆发展、稳定与安全。
本文通过对中缅跨界民族傣族的相关研究,简述了傣族跨界而居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而对现阶段该跨界民族地区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和解释,并从边疆治理的角度和跨界民族工作角度提出解决问题、实现边疆和谐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字]中缅边境;傣/掸族;跨界民族问题;边疆治理跨界民族,是指“那些原发民族和其传统聚居地都被分割在不同国家内,在地域相连而拥有民族聚居地的民族。
”主张“跨界民族”称谓的典型代表是葛公尚。
他对使用“跨界民族”称谓的理由做了充分的分析。
他认为,“跨界民族从已形成的那一刻开始,就具有两个不可缺少的特征:一是该民族为政治边界所分隔,二是该民族传统聚居地为政治疆界所分隔。
”换言之,原生形态的民族在相邻的国家间跨国界而居,他们的地理分布是连成一片的,他们是具有不同国籍的同一个民族。
”①中缅两国的傣/掸族就属于跨界民族。
一、中缅跨界民族傣/掸族渊源与现状(一)傣/掸族跨中缅国境分布格局的形成1、傣/掸族的先民及其迁徙路线中国的傣族和缅甸的掸族宗教信仰相同:语言和文字同源,同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特别是语言方面,有很多字、词及组合词的构成在读音和语法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傣、掸两族都在一年中相同的时间过最具民族特点的节日一泼水节,而且这一节日都作为两个民族的新年,有着相同的意义及相似的庆祝方式。
傣族是中国本土特有的少数民族,在汉文史籍有关于傣族的记载,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
《史记一大宛列传》、《汉书一张骞传》称傣族先民为“滇越”,《后汉书一和帝本纪》等称傣族先民为“掸”,与华南壮侗语各族合称为“越”,所以掸傣各族与古代“百越”又有着共同的族属渊源。
而关于傣族的族称,据史料记载,唐朝称傣族为“黑齿”、“金齿”、“银齿”或“绣脚”,还称“茫蛮”或“白衣”;宋朝沿称傣族为“金齿”、“白衣”。
缅甸【衣】----罗衣缅甸人喜爱鲜明色彩缅甸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153个民族,主要有八大民族:缅族、克钦族、克耶族、克伦族、钦族、梦族、若开族、掸族。
各个民族有其特色的民族服装,独显其民族文化。
同处于缅甸区域文化内的八大民族,在文化上有着共同的特点,也有着自己特色的文化。
在服饰上这八大民族有着一些相同的特色,如这八大民族的女士都穿纱笼,男式都扎包头。
但是在装饰上的不同就显示出了民族特色。
缅甸是一个将传统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国家,在仰光,超过80%的人还穿着民族服装-----罗衣,也称纱笼,看上去像是筒裙,实际上是将一整块棉布围在腰上,向左折过去再绕回中间掖入腰间是女性的穿法,叫“特门”;直接在腹部打结是男性的穿法,叫“笼基”。
男女的不同穿法是一点都乱不得的。
上衣一般都是无领的短衣。
虽然男女穿法稍有不同,但色彩都较为鲜艳。
男女上衣均为右衽,也有对襟的。
男人上衣为无领对襟长袖短衫,用一条或粉红或黄或白的薄纱或丝绸帕包在头上,作为出席盛会的礼帽。
女子的上及多为斜襟长袖衫,衣袖长而窄,颜色多为乳白色或粉红色。
为了适应热带气候,多用薄纱制成。
妇女一般都留长发,卷发髻,并插花,还特别喜欢佩戴各种首饰。
缅甸人不仅喜爱鲜明色彩,例如传教徒所穿的番红黄色装束,也喜欢用猫头鹰作图案。
他们除了喜欢穿“纱笼”以外,,还爱用金首饰,不少人宁愿节衣缩食也要买一二件首饰佩戴。
妇女首饰除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金手镯之外,还有金脚镯,男人简单些,通常是金项链、金戒指翻金钮扣。
缅甸男人头上爱扎素色裹巾,缅甸人称之为“岗包”。
女子穿的纱笼一般很薄,配有底裙,有的还系上银带或装饰钮扣,最隆重的盛装是穿着白色蝉翼纱的上衣和红色的纱笼。
在缅甸,不论男女平时很少穿鞋袜,不是光脚,就是穿拖鞋或有孔的凉鞋,政府官员只是在接待外宾时才穿鞋袜。
【食】缅甸人常用米粉、面条或炒饭作早点,也有喝咖啡、红茶和吃点心的。
午餐和晚餐为正餐,以米饭为主食。
菜肴特点为油多、带酸辣、味重。
缅甸北部:危机四伏的边境地带一、缅甸北部概况1.1 地理位置与边境线缅甸北部,位于东南亚的东北部,与中国的云南省、老挝、泰国等多个国家接壤,地理位置十分特殊。
这一地区拥有长达数千公里的边境线,其中与中国云南省的边境线尤为漫长,地形复杂多变,既有高山峻岭,又有河流峡谷,为边境管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缅甸北部历来是各种非法活动的重灾区。
走私、贩毒、非法跨境贸易等犯罪活动频繁发生,这些活动往往利用边境线的复杂地形和监管漏洞,给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例如,近年来缅甸北部与中国边境地区的毒品走私活动日益猖獗,不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严重的健康问题,也破坏了边境地区的和谐稳定。
缅甸北部的边境线管理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更是一个地区性甚至全球性的问题。
边境线的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到周边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也关系到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繁荣。
因此,缅甸政府需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共同打击边境线上的非法活动,维护边境线的安全稳定。
正如著名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所言:“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边缘地区,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能掌握世界的命运。
”缅甸北部的地理位置与边境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安全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1.2 人口分布与民族构成缅甸北部的人口分布与民族构成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特点。
这一地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尤其是靠近中缅边境的地区,由于历史、地理和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人口分布格局。
缅甸北部地区拥有多个民族群体,其中主要包括缅族、掸族、克钦族、克耶族等。
这些民族群体在人口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特征,不同民族往往聚居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
以掸族为例,他们主要聚居在缅甸北部的掸邦地区,这一地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掸族人口在缅甸北部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对该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克钦族则主要聚居在缅甸北部的克钦邦,该地区地形复杂,山地较多,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缅甸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
1983年,缅甸政府宣布,缅甸境内共有135个民族,主要有8大支系,即缅族支系、克伦族支系、掸族支系、若开族支系、孟族支系、克钦族支系、钦族支系和克耶族支系。
但按照目前我国学者和世界上大多数学者的意见,缅甸民族大约有50个。
缅甸政府实际上是把上述8大民族支系内的所有民族全部按照独立的民族来计算的。
按照大多数学者的意见,缅甸境内的土著人种是散居在缅甸南端的人数不多的属于澳大利亚人种的尼格利多人。
其余缅甸境内的种族均是从中国大陆迁徙到缅甸境内的,属于黄皮肤的蒙古人种。
按照语言谱系分类法,可分成三大语族,即属于南亚语系的孟高棉语族、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和汉泰语族。
属于孟高棉语族的民族有孟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等。
属于藏缅语族的民族有缅族、若开族、克钦族、钦族、克伦族、克耶族、那加族、傈僳族等。
属于汉泰语族的民族有掸族、布朗族、勃欧族等。
孟高棉语族人是最早进入缅甸境内定居的人群。
他们的先民是定居于我国华南和滇西一带的百濮族群。
大约公元前2000年前后,孟人进入缅甸境内,在红河、湄公河、湄南河、锡当河、萨尔温江河口一带向西逐步扩展,一直到孟加拉和印度南部定居。
定居在缅甸的孟族人主要集中在下缅甸一带。
藏缅语族人是我国古代氐羌部落的一支。
公元前4世纪,秦朝征服了中国的西部,迫使大批羌人远离故土,从中国的西北陆续南迁。
公元1世纪前后进入我国云南和缅甸境内,定居在缅甸中部和伊落瓦底江三角洲一带。
也有一说缅族人是9世纪进入缅甸的。
汉泰语族人源自我国百越族系,进入缅甸的时间要晚于孟高棉语族系和藏缅语族系。
大约在公元之初或公元1世纪以后进入缅甸境内。
定居在缅甸东部和东南部。
缅甸的主要民族共有8个,即缅族、克伦族、掸族、若开族、孟族、克钦族、钦族和克耶族。
缅族是缅甸的主体民族,其他为缅甸的少数民族。
在缅甸近6000万人口中,缅族占了2/3,掸族、克伦族、克钦族、孟族、佤族等是比较大的少数民族。
缅甸史概述一、多民族概况缅甸有42个民族,人口较多的有缅、克伦、掸、钦、孟、若开、克钦、克耶等民族,另有巴当、勃奥、茵莱、土瓦、那加、傈僳、拉秀、沙隆等。
30公里若开族又称阿拉干族,聚居在西部若开沿海地区,人口190万,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属何种语支至今仍有争议。
克耶族有5万人,主要居在东南部的克耶邦,属于汉藏语系藏缅族克耶语支。
高族有6万人,分布在掸邦东部的景栋一带。
高族在中国叫哈尼族,在老挝国丰沙里省叫卡戈族,有7万人;在泰国清莱、清迈府叫阿卡族,有3.5万人。
高族属于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缅甸的掸族有250万人,分布较广,聚居掸邦境内的占62%。
掸族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同中国古代的百越有着亲密的族属关系。
早在公元前后缅甸就有掸族居住,至八世纪大体形成今日的分布状况。
孟族是缅甸的古老民族,属于蒙古人种,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孟语支,人口100万,主要聚的一支骠族城长安,表演缅甸古乐和精彩的舞踏。
832年,骠国被同为藏缅系的南诏国灭亡,骠人四处逃散,逐渐与叫栖一带的同族人缅族融合。
与骠国并立,孟族人(Mon)在毛淡棉西北60公里建立直通国(Thaton杜温那崩米国)。
573年,直通国的两个王子Thamala、Wimala兴建庇固(勃固)城,之后发展成为孟族王朝的最重要的城市。
骠国灭亡后,孟族王朝统治了整个下缅甸,直到十一世纪。
三、缅甸古代历史11世纪初,定居叫栖一带的缅族,吸收了骠国、孟人、南诏、掸人的先进文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建立了蒲甘王国,定都蒲甘(Pagan)。
1044年,蒲甘王朝国王阿奴律陀(Anurudha)统一缅甸全境,成为缅甸族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政权,1058年始创缅文字母。
蒲甘王朝历代国王世系如下:阿奴律陀----修罗----江喜佗----阿隆悉都----那罗多----那罗帝因迦---那罗波帝悉都----醯路弥路----。
缅甸封建王朝势力的北扩与掸邦的形成何平掸邦位于缅甸联邦东北部,面积约16 七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1/ 4 , 是缅甸14 个省、邦中面积最大的一个。
掸邦南北长约500 公里, 东西宽280 —450 公里, 从北向南与我国云南省有长约1 000多公里的边境线。
掸邦的主要居民是掸族。
缅甸的掸族人口约250 七, 绝大多数居住在掸邦。
缅甸的掸族和中国的傣族本为同一民族, 缅甸的掸族自称也是傣, 掸族是缅族和兵他一些民族对他们的称呼。
从历史记载来看, 傣掸民族的先民在历史上一度皆为中国的臣民, 兵居住的区域也均属中国的版图。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中国傣族和缅甸掸族这种跨国境分布的格局和占据缅甸国土面积的1/ 4 的掸邦, 是中国的西南边疆几经变迁以后才形成的。
本文拝对缅甸封建王朝势力的北扩和掸邦的形成这个过程作一概要的梳理。
一兲于傣掸民族的早期历史,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迚行深入的研究。
例如,傣掸民族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生活在他们今天居住的这一带地区的? 对这些问题学术界还有很大争议。
①从比较可靠的记载来看, 大约在中国唐代以后, 这个民族群体的先民便已经居住在他们的后人今天居住的这些地区了。
樊绰在兵《蛮乢》卷四中记载说:“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 幵在永昌、开南,杂种类也”。
一般都认为, 这些“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等, 即是当时人根据傣语民族先民的习俗特征对他们的称呼。
唐时, 南诏关起于云南西部, 天宝十四年(公兂755 年) 以后, 形成了一个不受唐朝中央政府管辖的地方民族割据政权。
《新唐乢·南蛮传》记载说, 南诏势力最强盙时, 兵疆域“东距爨, 东南属交趾, 西摩加陀, 西北与吐蕃接, 南女王, 西南骠, 北抵益州, 东北际黔巫”。
当时収展到今天的滇西和滇西南及缅甸境内的傣族或傣掸民族的先民均处于南诏的统治下。
唐昭宗天复事年(公兂902 年) , 南诏政权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