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物质的微粒复习课(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13
浙江省中考科学(化学部分)复习讲义专题7 微粒构成物质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省中考科学(化学部分)复习讲义专题7 微粒构成物质)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省中考科学(化学部分)复习讲义专题7 微粒构成物质的全部内容。
微粒构成物质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⑤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⑥化学式的意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
⑦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硅和碳.由分子直接构成的:非金属气体单质如H2、O2、N2、Cl2等、共价化合物、一些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磷、硫等。
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共价化合物是由非金属与非金属(或原子团)组成,如CO2、H2O、SO3、HCl、H2SO4。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离子化合物(金属与非金属或原子团)如NaCl、CaCl2、MgS、NaF、ZnSO4。
构成氯酸钾的微粒是K+、 ClO3—。
3、决定元素的种类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即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者核电荷数不同);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如Fe、Fe2+、Fe3+因核电荷数相同,都称为铁元素,但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他们的化学性质也不同。
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Ne、HF、H2O、NH3、CH4。
已知RO32—有32个电子,则R的质子数为:R+8×3+2=32常考点清单练习:1、百花盛开的季节,校园里充满了怡人的花香,这一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本
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构成的。
α
并完成下表。
原子核的体积虽然很小,但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在化学变化中,电中性的原子经常会得到或失去电子而成为带电荷的微粒,这种带带有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氯化钠(符号NaCl)。
得到或失去电子
知道相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下列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是(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原子的质量很小,描述极不方便,国际上规定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
作为基准,其他原子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一,单位符号是
H
O
四.课堂演练与拓展提升
,它表示().。
第十讲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周期表一、考点梳理知识点一构成物质的微粒1.分子(1)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3)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分子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不同。
(4)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探究a.实验装置:b.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烧杯A中的溶液变红c.解释:烧杯B中浓氨水有挥发性,氨分子运动到烧杯A中与水反应生成了氨水,氨水呈碱性,使酚酞溶液变红d.实验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2.原子(1)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2)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性质: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原子总是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原子间有间隔;(4)原子结构示意图(以氯原子为例):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最外层不能超过8个电子。
(5)最外层电子数的应用:最外层电子数是8(氦为2)的是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易失电子,活泼;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易得电子,活泼。
(6)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3.离子(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2)分类: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阳离子,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阴离子(3)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电性,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若离子带的电荷数是1,则“1”省略不写;如O 2-; 0H - (4)原子和离子的判断 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知识点二 元素及元素周期表 1.元素(1)定义: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2)地壳中含量居前五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钙。
课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的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了解原子质量是集中在原子核上2.使学生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结构紧密相关过程与方法初步形成微观想象能力,形成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
能用物质结构知识推测物质的性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世界的物质性、物质运动的永恒性和物质的可分性等观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结构紧密相关教学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复案与调整课前展示什么是原子?原子、分子与物质之间有什么关系?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如何进行计算?学生主持出示问题,其他同学抢答,教师评价。
导入新课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而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那么它是不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微粒呢?原子的内部有什么奥秘呢?教师讲述,学生倾听探索新知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二〕一、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讨论与交流】质子数与电子数关系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检查站】P50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生讨论交流,幻灯片展示,教师讲解归纳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归纳。
学生练习,交流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电子层原子结构示意图排布规律三类元素最外层结构特点及性质关系教师讲解,课件演示学生练习指导学生记忆质子数1-18的原子符号、质子数一一对应关系,学生复述课堂练习《打好根底》本节随堂作业学生练习,教师个别指导小结 1.原子不是最小的微粒,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因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都与等于碳12原子质量的1/12,即与等于1个氢原子的质量,电子的质量很小,仅仅约等于质子质量的1/18362.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氦有2个〕,具有稳定结构。
专题02 构成物质的微粒、微观示意图(精讲讲义)核心考点一 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都是由 、 、 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⑴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①常见气体单质(稀有气体除外); ② (如CO 2、P 2O 5等); ③ (如HCl 、H 2SO 4、HN03等); ④ (如CH 4、C 2H 6O 等)。
⑵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 , (如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⑶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①NaCl 、KCl 、Na 2CO 3、Na 2SO 4等 ; ②NaOH 、Ca(OH)2、Al(OH)3等 ; ③Fe 2O 3、CuO 、Al 2O 3等 。
核心考点二 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 的最小微粒。
......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分子的特性(原子、离子也具有) ①质量、体积都很 ;【注意】虽然分子是由原子构成,但是分子的质量并不是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②分子在 ,且与 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考点排查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金刚石是由碳分子构成的 ②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③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④任何化学物质都是由极小的微粒构成的 ⑤金刚石、石墨和C 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 ⑥H2O 2中含有O 2分子③分子之间存在。
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的性质,不同物质的分子的性质。
3.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分子保持物质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可再分;原子是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离子是的微粒。
4.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联系分子是由构成的;原子通过转化为离子【补充】考题中常见的与花香有关的诗句或成语:①花香四溢;②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③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④满架蔷薇一院香;⑤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⑥斗南鲜花论斤卖,花香吸引宾客来;⑦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⑧墙内开花墙外香;核心考点三 原子结构1.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 ;2. 原子核内不一定有 ,如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3. 不同种类的原子,其根本区别在于它们 的不同,这也决定了元素的种类;核心考点四 原子结构示意图(1)原子结构图各部分的含义:质子数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 .原子中a 与b 的数目一定相同 C .原子中a 与c 的数目一定相同 D .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 和b 上 E.所有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
教案: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让学生了解微粒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微粒与物质的关系1.2 教学内容物质的概念与分类微粒的定义与特点微粒与物质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的概念、分类和微粒的定义、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微粒与物质的关系1.4 教学步骤1. 引入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本质2. 讲解物质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物质3. 讲解微粒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4. 引导学生思考微粒与物质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物质由微粒组成第二章:原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性质2.2 教学内容原子的定义与特点原子的结构:核子、电子云原子的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模型展示法: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2.4 教学步骤1. 讲解原子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2. 展示原子结构模型,讲解原子的结构和组成3. 讲解原子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反应第三章:分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性质3.2 教学内容分子的定义与特点分子的结构:共价键、双键、三键分子的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分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模型展示法:展示分子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3.4 教学步骤1. 讲解分子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2. 展示分子结构模型,讲解分子的结构和组成3. 讲解分子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稳定性和化学反应第四章:离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离子的形成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性质4.2 教学内容离子的定义与特点离子的形成: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离子的性质:电荷、溶解性、反应性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离子的定义、形成和性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4.4 教学步骤1. 讲解离子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2. 讲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离子是如何形成的3. 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性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微粒研究的兴趣5.2 教学内容回顾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结构和性质介绍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微粒研究的兴趣5.3 教学方法展示法:展示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微粒研究的意义和前景5.4 教学步骤1. 回顾本章内容,让学生巩固对原子、分子、离子的理解2. 展示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微粒的实际应用3. 引导学生讨论微粒研究的意义和前景,激发学生对微粒研究的兴趣第六章:元素与周期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周期表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6.2 教学内容元素的概念与特点周期表的构成与分组元素周期律的原理与应用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元素的概念、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周期律的原理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视觉辅助法:使用周期表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6.4 教学步骤1. 讲解元素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基本特征2. 介绍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和族的划分3.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原理,强调周期表中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4. 引导学生探讨元素周期律在化学中的应用,如预测元素性质第七章:化学键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键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性质7.2 教学内容化学键的定义与分类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特点化学键的性质与作用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化学键的概念、分类和性质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子,展示不同类型化学键的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化学键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7.4 教学步骤1. 讲解化学键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基本概念2. 介绍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3. 分析具体例子,展示各类化学键的特点和作用4. 引导学生探讨化学键在化学反应和物质性质中的重要性第八章:晶体结构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8.2 教学内容晶体的定义与特点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立方晶系、六方晶系、四方晶系等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晶体的定义、结构类型和与物质性质的关系模型展示法:展示晶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晶体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8.4 教学步骤1. 讲解晶体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基本概念2. 展示晶体结构模型,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3. 讲解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原则第九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的分类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原因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9.2 教学内容物质性质的分类: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变化的原因: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性质的分类和物质变化的原因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展示物质性质和变化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9.4 教学步骤1. 讲解物质性质的分类,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不同性质2. 通过实验演示物质变化,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原因3. 引导学生探讨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性质与变化的联系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物质的基本微粒、元素、化学键、晶体结构以及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在化学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10.2 教学内容回顾本章所学的主要概念和原理介绍这些知识在化学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10.3 教学方法展示法:展示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化学科学的意义和前景10.4 教学步骤1. 回顾本章内容,让学生巩固对物质基本微粒、元素、化学键、晶体结构以及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理解2. 展示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意义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关于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微粒的概念介绍,这是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型复习课编写张宏修订张廷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构成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知道原子构成及各粒子数的等量关系,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了解元素符号化学式及其表示的意义,梳理辨析元素、原子、分子物质间的关系。
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把握化合价、化学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4.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复习深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思辨计算能力,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符号及化学式2.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教学流程设计问题与教学设计学案与导学设计教学问题最佳解决方案创设情景生成问题如图是水分解示意图,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1)组成:水由____________组成;(2)构成:水分子由____________构成,1个水分子由______构成;从知识回顾进入本节内容复习定位提升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通过投影、板书展现这些知识间的关系【板书设计】智能应用1. 构成物质的微粒例1 关于氧气和铁的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分别由氧元素、铁元素构成B. 分别由氧分子、铁原子构成C. 分别由氧原子、铁原子构成D. 分别由氧分子、铁分子的构成例2 在一定条件下,分解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三种物质,都可以得到氧气。
说明这三种物质中含有A.氧气B.氧分子C.氧元素D. 氧化物2. 微粒的构成例1 在下列微粒中,属于原子的有(用序号填空,下同),属于阳离子的有,属于阴离子的有,属于同种元素的有。
1 2 34 5 6分析:分子、原子、离子是微观概念形成物质时用“构成”表示,元素是宏观概念,形成物质时,用“组成”来表示,故A不正确。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掌握核电荷数、电子数、质子数之间的关系。
3.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4.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种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核电荷数、电子数、质子数之间的关系。
难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三、教学准备
教学PPT及相关动图。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3课时
一、原子核的结构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