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短文言文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132.00 KB
- 文档页数:20
经典⽂⾔⽂赏析五篇【导语】⽂⾔⽂是以古汉语⼝语为基础的书⾯语,在远古时代⽂⾔⽂与⼝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是中国古代的⼀种书⾯语⾔组成的⽂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语为基础⽽形成的书⾯语。
下⾯是⽆忧考⽹分享的⽂⾔⽂经典名篇赏析⼤全。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名篇赏析 岳阳楼记 朝代:宋朝|作者: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
衔远⼭,吞长江,浩浩汤汤,横⽆际涯;朝晖⼣阴,⽓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观也,前⼈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异乎? 若夫*⾬霏霏,连⽉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星隐曜,⼭岳潜形;商旅不⾏,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萧然,感极⽽悲者矣。
⾄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或长烟⼀空,皓⽉千⾥,浮光跃⾦,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之⼼,或异⼆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悲;居庙堂之⾼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乐耶?其必⽈:“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乎。
噫!微斯⼈,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五⽇。
赏析/鉴赏 《岳阳楼记》全⽂有三百六⼗⼋字,共六段。
⽂章开头即切⼊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
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抒情设伏。
下⾯仅⽤“政通⼈和,百废具兴”⼋个字,写出滕⼦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事,为全篇⽂字的导引。
第⼆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
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湖”,设定下⽂写景范围。
以下“衔远⼭,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观胜概。
经典短篇文言文翻译及赏析经典短篇文言文翻译及赏析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典短篇文言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经典短篇文言文翻译及赏析1鱼我所欲也孟子及其弟子〔先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与通欤;乡通向;辟通避)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天地合,而生万物;阴阳交,而化育群生。
水火不相容,而济其用;刚柔相济,而万物和。
此自然之理也,岂非至妙哉!
译文:
天地相合,乃孕育万物;阴阳交汇,化育众生。
水火本不相容,却能互补其用;刚柔相辅相成,万物得以和谐。
此乃自然之理,岂非极妙之事!
注释:
1. 天地合:指天地之间的相互结合,此处比喻宇宙的和谐。
2. 生万物:指天地结合后,产生各种生物。
3. 阴阳交:阴阳,指自然界中相对的两种力量,交,即交汇、结合。
此处指阴阳
二气相互融合,促进生命的繁衍。
4. 化育群生:化育,指养育、培养;群生,指众多生物。
此处指阴阳交汇,使得
众多生物得以成长。
5. 水火不相容:水与火,一冷一热,性质截然不同,通常不相容。
6. 济其用:济,补充、辅助;用,作用。
此处指水火虽然不相容,却能互相补充,发挥各自的作用。
7. 刚柔相济:刚,指刚强;柔,指柔弱。
此处指刚强与柔弱相互补充,使事物达
到和谐。
8. 万物和:万物,指世间万物;和,和谐。
此处指万物因刚柔相济而和谐相处。
9. 此自然之理也:此,这个;自然之理,自然规律。
此处指上述所述的规律是自
然界的基本法则。
10. 岂非至妙哉:岂非,难道不是;至妙,极妙。
此处表达对自然规律的赞叹。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经典⽂⾔⽂短篇赏析⼤全。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短篇赏析 扁鹊见蔡桓公 朝代:春秋战国|作者:韩⾮ 扁鹊见蔡桓公,⽴有间,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寡⼈⽆疾。
”扁鹊出,桓侯⽈:“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扁鹊复见,⽈:“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不悦。
居⼗⽇,扁鹊复见,⽈:“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不悦。
居⼗⽇,扁鹊望桓侯⽽还⾛。
桓侯故使⼈问之,扁鹊⽈:“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之所及也;在肠胃,⽕齐之所及也;在⾻髓,司命之所属,⽆奈何也。
今在⾻髓,⾂是以⽆请也。
” 居五⽇,桓侯体痛,使⼈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赏析/鉴赏 《扁鹊见蔡桓公》虽篇幅不长,但叙事结构层层递进,在完整讲述故事的同时,能做到⽴意深刻,将哲思蕴涵其中,显得意味隽永。
从⾸句到“医治好治不病以为功”,交待了故事发⽣的地点、原因和主要⼈物,点出了桓侯“讳疾忌医”的主题。
⽂章以“扁鹊见蔡桓公”⼀句交待了故事的两个主要⼈物:扁鹊姓秦名越⼈,医术⾼超;蔡桓公即下⽂所称的桓侯,是当时蔡国的国君。
扁鹊⾸次指出桓侯患有疾病,不过此时病症还停留在表⾯,加以治疗就能防⽌其恶化。
“⽴有间”三字不仅简明扼要地写出了扁鹊对病⼈的诊治过程,还表现了扁鹊⾼超的医术——仅凭⽚刻之间的观察,就能指出症结所在。
桓侯对扁鹊的警告不以为意,甚⾄认为他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
桓侯否认⾃⼰有病,并认为医⽣都喜欢治疗那些原本健康的⼈,以此来当做⾃⼰的功劳。
从“居⼗⽇”⾄“桓侯⼜不悦”,承接上⽂,故事情节得到进⼀步发展扁鹊⼗⽇后再次觐见桓侯,他说桓侯的病情已经深⼊肌肤,如不加以治疗,将深⼊⾝体内部。
但是桓侯对扁鹊的话仍然置之不理。
“复见”、“居⼗⽇”交待了桓侯病情深⼊的过程,扁鹊没有放弃劝谏桓侯,体现了医者⽗母⼼的负责态度。
短文言文及翻译和赏析1、鹬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暴,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孰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赏析】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
”河蚌也对鹬说:“(我怎么能放了你)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要成为渔夫了。
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
”赵文惠王说:“好。
”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赏析】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
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
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2、骂鸭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
至夜,觉肤痒。
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
大惧,无术可医。
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
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
”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
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
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
”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
【导语】⽂⾔⽂是以古汉语⼝语为基础的书⾯语,在远古时代⽂⾔⽂与⼝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是中国古代的⼀种书⾯语⾔组成的⽂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语为基础⽽形成的书⾯语。
下⾯是®⽆忧考⽹分享的⽂⾔⽂短篇及赏析10篇。
欢迎阅读参考!1.⽂⾔⽂短篇及赏析 马说 韩愈〔唐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称也。
(祗同:衹) 马之千⾥者,⼀⾷或尽粟⼀⽯。
⾷马者不知其能千⾥⽽⾷也。
是马也,虽有千⾥之能,⾷不饱,⼒不⾜,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也?(⾷马者通:饲马者) 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临之,⽈:“天下⽆马!”呜呼!其真⽆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鉴赏 《马说》是⼀篇说理⽂,似寓⾔⽽实⾮寓⾔,⽤⽐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说穿,没有把个⼈意见强加给读者。
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道理的笔墨,作者利⽤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
伯乐的典故⼏次被韩愈引⽤(见韩愈所作的《为⼈求荐书》及《送温处⼠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是从正⾯提出问题,“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从反⾯展开议论。
说明千⾥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才,⽽是发现⼈才的⼈。
所以说课⽂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不摧残⼈才的愤懑和控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之所未发,点明全⽂主旨。
这句话还包含着⼀个反题,即“⽆伯乐,则⽆千⾥马”,说明千⾥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外没有⼈能识别千⾥马。
“祇辱于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
”具体地描绘了千⾥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
字⾥⾏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不饱,⼒不⾜,才美不外见。
文言文经典原文与解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字表达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思想和价值观。
本文将选取几个经典的文言文原文,并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一、《孟子·离娄上》离娄上,朱雀之山。
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上下而神明通焉。
适我殷勤,足以报志。
我欲使南土之人,无隐乎天所与。
故告之以书,将以追事。
解析:这段文言文是《孟子·离娄上》的开篇,描述了离娄山上一位神秘的仙人的形象和特点。
通过使用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等形容词来描绘仙人的容貌,以及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等动词短语来揭示仙人的非凡能耐,展示了仙人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形象。
接下来的一句“适我殷勤,足以报志”表明作者想通过离娄仙人将自己的心意传达给南土之人,以期望能够使更多的人受益于此。
二、《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解析:这是《诗经·周南·关雎》的开篇,是一首古代民谣的片段。
通过使用重复的“关关”、“窈窕”等词语和韵律的运用,使得整个篇章音韵优美,给人以清新婉转之感。
从字面上理解,“窈窕淑女”指的是美丽、贞淑的女子,“君子好逑”则表示君子们都追求这样的女子。
这种表达方式古朴而抒情,通过简单、朴素的文字,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赞美。
三、《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虞卿者,沛国高阳人也。
高阳既战国焉。
解析:这段文言文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的开篇,用简练的文字概括了平原君虞卿的出身和所在国家。
通过“虞卿者,沛国高阳人也。
”来介绍虞卿的姓名、籍贯,接着通过“高阳既战国焉。
”来描述高阳所处的历史背景。
整段文字简练明了,条理清晰,给读者一个较为清晰的背景信息。
通过对以上文言文经典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在表达方式上注重形容词的使用,通过形容词和动词短语来描绘形象、烘托氛围等。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全短篇赏析【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全短篇赏析:郑⼈买履 朝代:春秋战国|作者:韩⾮ 郑⼈有欲买履者,先⾃度其⾜,⽽置之其坐。
⾄之市,⽽忘操之。
已得履,乃⽈:“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宁信度,⽆⾃信也。
” 译⽂ 从前有⼀个郑国⼈,想去买⼀双新鞋⼦,于是事先量了⾃⼰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的座位上。
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
挑好了鞋⼦,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
”就返回家中拿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问:“你为什么不⽤⾃⼰的脚去试试鞋⼦?”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的脚。
” 赏析 这个郑国⼈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不相信⾃⼰的脚,不仅闹出了⼤笑话,⽽且连鞋⼦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
⽽现实⽣活中,买鞋⼦只相信脚码⽽不相信脚的事,只懂死守教条⽽不懂变通的⼈,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的确是有的。
⽽且并不少。
有的⼈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
在这种⼈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
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动就容易碰壁。
【篇⼆】⽂⾔⽂⼤全短篇赏析:曾⼦杀猪 朝代:春秋战国|作者:韩⾮ 曾⼦之妻之市,其⼦随之⽽泣。
其母⽈:“汝还,顾反为⼥杀彘。
”妻适市来,曾⼦欲捕彘杀之。
妻⽌之⽈:“特与婴⼉戏⽿。
”曾⼦⽈:“婴⼉⾮与戏也。
婴⼉⾮有知也,待⽗母⽽学者也,听⽗母之教。
今⼦欺之,是教⼦欺也。
母欺⼦,⼦⽽不信其母,⾮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译⽂ ⼀个晴朗的早晨,曾⼦的妻⼦梳洗完毕,换上⼀⾝⼲净整洁的蓝布新⾐,准备去集市买⼀些东西。
她出了家门没⾛多远,⼉⼦就哭喊着从⾝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经典短篇⽂⾔⽂赏析【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短篇⽂⾔⽂赏析 滥竽充数 朝代:春秋战国|作者:韩⾮ 齐宣王使⼈吹竽,必三百⼈。
南郭处⼠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以数百⼈。
宣王死,湣王⽴,好⼀⼀听之,处⼠逃。
赏析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乐,尤其喜欢听吹竽,⼿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前显⽰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在⼀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听说了齐宣王的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去,吹嘘⾃⼰说:“⼤王啊,听过我吹竽的⼈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王。
”齐宣王听得⾼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300⼈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就随那300⼈⼀块⼉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家⼀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他压根⼉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家摇晃⾝体他也摇晃⾝体,⼈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副动情忘我的样⼦,看上去⽐别⼈吹奏得更投⼊。
南郭处⼠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天⼜⼀天,不劳⽽获地⽩拿丰厚的薪⽔。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
于是齐湣王发布了⼀道命令,要这300个⼈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
南郭处⼠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李逃⾛了。
像南郭处⼠这样不学⽆术靠蒙骗混饭吃的⼈,骗得了⼀时,骗不了⼀世。
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被揭穿伪装。
我们想要成功,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真本领,才能抵挡住⼀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短文言文及翻译和赏析短文言文及翻译和赏析中学教材中文言文篇幅较多,明珠璀璨,字字瑰丽。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短文言文及翻译和赏析,欢迎阅读。
1、鹬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暴,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孰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赏析】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
”河蚌也对鹬说:“(我怎么能放了你)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要成为渔夫了。
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
”赵文惠王说:“好。
”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赏析】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
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
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2、骂鸭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
至夜,觉肤痒。
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
大惧,无术可医。
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
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
【导语】古代流传下来的古⽂蕴含着华夏⽂明的精华,凝聚了古圣先贤的智慧,所以,接触和学习古⽂就是接受中华博⼤精深⽂化的熏陶,可以提升⼈的视野、情怀、境界和修为!下⾯是分享的简短经典古⽂名篇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篇⼀】简短经典古⽂名篇赏析 爱莲说 周敦颐〔宋代〕 ⽔陆草⽊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李唐来,世⼈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甚爱⼀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赏析 这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部分描写莲花⾼洁的形象;第⼆部分则揭⽰了莲花的⽐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况,抒发了作者内⼼深沉的慨叹。
⾸句“⽔陆草⽊之花,可爱者甚蕃。
”选⽤“可爱”⼆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极见其⽴⾔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不肯为五⽃⽶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的⽥园逸趣。
“独爱菊”,显⽰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继写“⾃李唐来,世⼈甚爱牡丹”,写了唐⼈,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且此句⼊⽂,让对⽐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洁铺下了引⼦。
⼤意是周敦颐本⼈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份⾼洁,宁愿终⽼南⼭。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不染的君⼦。
这种在污世保持清⽩与独⾃避世求真的⼼态,与众⼈皆羡富贵的从众⼼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不染”作了的铺垫。
然后作者撇开⼀笔说,让那些⼈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这⼀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的渲染。
【导语】⽂⾔⽂是以古汉语⼝语为基础的书⾯语,在远古时代⽂⾔⽂与⼝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是中国古代的⼀种书⾯语⾔组成的⽂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语为基础⽽形成的书⾯语。
下⾯是©⽆忧考⽹分享的精选古代⽂⾔⽂赏析【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精选古代⽂⾔⽂赏析:滕王阁序 唐代: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之墟;⼈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逢迎,⾼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何知,躬逢胜饯。
(豫章故郡⼀作:南昌故郡;青霜⼀作:清霜) 时维九⽉,序属三秋。
潦⽔尽⽽寒潭清,烟光凝⽽暮⼭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之长洲,得天⼈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层峦⼀作:层台;即冈⼀作:列冈;飞阁流丹⼀作:飞阁翔丹) 披绣闼,俯雕甍,⼭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共长天⼀⾊。
渔⾈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轴通:舳;迷津⼀作:弥津;云销⾬霁,彩彻区明⼀作:虹销⾬霁,彩彻云衢)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清风⽣,纤歌凝⽽⽩云遏。
睢园绿⽵,⽓凌彭泽之樽;邺⽔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
天⾼地迥,觉宇宙之⽆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下,⽬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南溟深,天柱⾼⽽北⾠远。
关⼭难越,谁悲失路之⼈;萍⽔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遥襟甫畅⼀作:遥吟俯畅)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
冯唐易⽼,李⼴难封。
短文言文及翻译和赏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短小精悍的短文言文是一种常见形式。
该类文体以其简明扼要的叙述和独特的韵律之美而备受赏识。
本文将结合短文言文的特点,进行一篇翻译和赏析。
横枝杌上孤兰花,独立无人见凄婉。
玉蕊双弹哀怨色,红颜几许痴与狂。
碧砂轻拥玻璃瓶,幽香漫溢独燃香。
斗牛未成南岳士,海涛汹涌奈尔防。
这是一首以描绘孤寂之花的短文言文诗作。
首句“横枝杌上孤兰花”以简单的形容词和名词短语刻画了花的独立和寂寞的形象。
接下来的句子进一步描述了花朵的颜色和态度,使用了表达哀怨之情的形容词“哀怨”以及形容美丽容貌的词语“红颜”,使得诗歌更具情感和表现力。
诗的后两句“碧砂轻拥玻璃瓶,幽香漫溢独燃香”通过描述花的容器和香气的流动,增强了整体的韵律感和艺术性。
最后一句表达了花的遭遇,把它比作未能成为南岳士的斗牛,以此来展示花的坚定和无畏的姿态。
短文言文的特点在于简明扼要,这首小诗通过短短四句话展现了鲜花的美丽和坚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是这首短文言文的翻译:On the horizontal branch, a lonely orchid blooms,Standing alone, its beauty is unseen by anyone sorrowful and elegant.Jade stamens emit a mournful hue,How many passions and madness in its rosy appearance.Encased in a glass bottle, adorned with green sand,Its fragrance lingers, a solitary incense burning.Though meant to compete, it is no bull of the Nanyue,Like turbulent waves, you remain undefeated.这是一个对原诗的翻译,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内涵和感情。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初中经典⽂⾔⽂短篇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1.初中经典⽂⾔⽂短篇赏析 ⼤道之⾏也 礼记〔先秦〕 ⼤道之⾏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其⼦,使⽼有所终,壮有所⽤,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恶其不出于⾝也,不必为⼰。
是故谋闭⽽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不闭。
是谓⼤同。
(矜同:鳏) 译⽂ 在⼤道施⾏的时候,天下是⼈们所共有的,把品德⾼尚的⼈、能⼲的⼈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氛。
所以⼈不只是敬爱⾃⼰的⽗母,不只是疼爱⾃⼰的⼦⼥,要使⽼年⼈能终其天年,中年⼈能为社会效⼒,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妻的⼈、⽼⽽⽆夫的⼈、幼⽽⽆⽗的⼈、⽼⽽⽆⼦的⼈、残疾⼈都能得到供养。
男⼦有职务,⼥⼦有归宿。
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为,不是为了占为⼰有;⼈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不⼀定为⾃⼰谋私利。
因此*邪之谋不会发⽣,盗窃、造反和害⼈的事情不发⽣。
所以门从外⾯带上,⽽不从⾥⾯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
赏析 主题思想 此⽂在阐明“⼤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同”社会的美好前景。
这⾥⼈⼈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寄托着儒家崇⾼的社会理想。
⽂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同”社会作对⽐,从⽽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兴的将是⼀个“外户⽽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
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危;盗贼横⾏,混乱不堪。
总之,此⽂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古代⼈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
虽然主观⽬的,只是论说礼仪、阐释古制、宣传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为公”的“⼤同”社会理想,却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圣贤留给全⼈类的思想财富。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且按时温习,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个君子吗?”【赏析】此句出自《论语》,是孔子对学习、友情与人格修养的深刻阐述。
以下是对该短句的详细赏析: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地温习,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养。
这种学习的态度,体现了孔子的“温故而知新”的教育理念。
同时,孔子将学习与“说”联系起来,表达了他对学习的热爱和享受。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突出了友情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真正的朋友不仅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还能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这句话中的“乐”,体现了孔子对友情的珍视和赞美。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阐述了人格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会因此而生气或嫉妒。
这种宽容大度的品质,体现了君子的高尚品格。
整体来看,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学习、友情和人格修养的重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以下启示:(1)热爱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学习是提升自己、丰富人生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像孔子一样,将学习视为一种乐趣,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
(2)珍惜友情,真诚待人。
友情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我们要学会尊重、理解、关心朋友,与朋友共同成长。
(3)提升人格修养,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包容他人的不足,不因别人的误解而生气,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宽容。
总之,这句话既是孔子对学习、友情和人格修养的精辟概括,也是对我们现代人的一种启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牢记这句话,努力成为一个有知识、有修养、有爱心的人。
经典古代文言文赏析大全【导语】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明。
下面是分享的经典古代文言文赏析大全。
欢迎阅读参考!【篇一】经典古代文言文赏析:富贵不能*先秦:孟子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赏析《富贵不能*》的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
我们首先来看文章批驳的“靶子”,即景春的观点。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是大丈夫,为此,他用反问句向孟子询问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言外之意就是说,公孙衍和张仪是真正的对丈夫。
景春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他们威风八面,权倾天下,能够左右时局。
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首先,孟子针锋相对地用了一个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对景春的观点给予直接的否定。
其次,孟子进行了分析,回答了“公孙衍、张仪之流”为什么不能称为大丈夫。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
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
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
应该是“和而不同”。
只有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