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1课
- 格式:docx
- 大小:3.33 MB
- 文档页数:18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生字表组词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生字表第1课《观潮》潮 cháo(热潮、观潮、心潮澎湃)据 jù(据守、据说、据为己有)堤 dī(河堤、大堤、千里之堤)阔 kuò(广阔、宽阔、高谈阔论)笼 lǒng(箱笼、笼罩、笼络人心)罩 zhào(罩住、口罩、罩起来)盼 pàn(期盼、盼望、左顾右盼)滚 gǔn(翻滚、滚动、滚瓜烂熟)顿 dùn(顿悟、顿时、茅塞顿开)逐 zhú(追逐、逐渐、随波逐流)渐 jiàn(渐渐、渐变、循序渐进)犹 yóu(犹豫、犹如、虽死犹生)崩 bēng(崩溃、崩盘、土崩瓦解)震 zhèn(地震、震动、震耳欲聋)余 yú(剩余、余波、高兴之余)第2课《走月亮》淘 táo(淘洗、淘米、淘气)牵 qiān(牵挂、牵制、魂牵梦绕)鹅é(鹅掌、鹅蛋、鹅毛)卵 luǎn(鸟卵、鸡卵、孵卵)坑 kēng(坑洼、水坑、泥坑)洼 wā(水洼、山洼、坑坑洼洼)填 tián(填写、填平、义愤填膺)庄 zhuāng(庄稼、庄重、庄严)稼 jià(庄稼、稼穑、庄稼汉)俗 sú(俗语、俗气、庸俗)跃 yuè(跃进、飞跃、龙腾虎跃)葡 pú(葡萄、葡糖、葡萄酒)萄 táo(葡萄、葡萄干、葡萄架)稻 dào(水稻、旱稻、稻米)熟 shú(成熟、熟睡、熟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我会读1.易读错的字盐官镇 yán 屹立yì昂首áng鼎沸 dǐng fèi 横贯 guàn 霎时 shà鹅卵石é luǎn 风俗 sú跳跃 yuè稻穗suì归巢 cháo 霸占 bà zhàn半明半昧 mèi2.多音字我会写1.重点词语奇观农历据说大堤宽阔笼罩顿时逐渐犹如余波依旧柔和河床新鲜修补庄稼风俗甜香葡萄满意水稻成熟招待传说人山人海齐头并进山崩地裂灰白色鹅卵石2.形近字组词词语积累1.近义词宽阔——开阔笼罩——包围逐渐——渐渐柔和——温和纳凉——乘凉静寂——安静奇妙——美妙梦幻——虚幻2.反义词宽阔——狭窄屹立——倒塌昂首——俯首明亮——黑暗新鲜——陈旧静寂——喧闹模糊——清晰梦幻——真实背诵1.背诵《观潮》第3~4自然段。
《情感表达》教学设计课题情感表达单元第一单元第1课学科美术年级七年级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教材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意在通过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与探究,掌握通过利用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引发学生探究如何利用美术作品表达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发扬,通过美术作品表达自己对革命精神的敬畏与尊重,并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利用美术作品中的构图,题材,色彩,笔触等多种方式去表现美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提高自己的探究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思维很活跃,具备了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同学们渴望了解更多美好的事物与广阔的天地,摄影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展现他们的个性,在学习知识和开阔眼界的同时,拓展其思维和创造力。
学习目标【艺术表现】:能够通过视频的欣赏与探究,引导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去探究如何利用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掌握基本的表现方法和手段,并能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的作品创作之中,感受作品创作的乐趣!【创意实践】:通过对不同题材的作品进行学习与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对作品进行分析,总结出如何利用作品表达情感的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并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简单的作品分析和作品创作!【审美感知】:通过欣赏,探究,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和了解!在美术作品中表达自己情感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并尝试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对相应的作品进行探究与分析,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与审美能力!【文化理解】:通过视频欣赏与作品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并从中得到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能够通过美术作品去传承,继承和发扬这种革命精神,能够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重点能够掌握利用美术作品表达自己情感的基本的方法和手段。
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的祖国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活动和途径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充分感受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
2.了解我国人口有多少,了解人口多有哪些好处和不利。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使同学们思考自己对祖国母亲了解有多少。
二、进行新课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教师:看祖国的地图,它像什么?这节课,我们来感受一下,祖国到底有多大。
通过寻找自己的家乡位置理解住过的疆域有多大。
活动一:“徒步旅行”,感受祖国边界线的漫长。
1.做“徒步旅行”的游戏,出发前,先来看看要走的“路线”。
2.开始旅行吧!从哪里出发?3.在“徒步旅行”的过程中,初步感知祖国的行政区划,并结合地图,了解祖国的四至点。
4.通过观察地图,了解祖国的各个邻国,感受我国疆域的辽阔。
活动二:模拟旅游,充分感受祖国幅员辽阔。
1.说说自己小组准备去哪旅游。
2.小组交流旅游前了解的情况。
3.汇报交流:(1)路程。
(尝试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通过路途遥远感受祖国的辽阔。
)(2)温差。
(通过南北温差感受祖国的辽阔。
)(3)时差。
(通过东西时差感受祖国的辽阔。
)我国的人口有多少1.通过数字调查了解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和状况。
2.结合人口密度图,进一步了解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三、总结升华教师:本课我们主要了解“祖国的疆域有多大”和“我国的人口有多少”,通过这节课,我们对祖国母亲多了一份了解,同学们通过学习,有什么感触和观点,大家一起来分享!第二课江山如此多娇教学目标:1.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
2.通过欣赏,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3.使学生自觉产生保护我国自然和文化遗产的责任感,自觉保护文物和爱护景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自然风光多姿多彩,奇异瑰丽。
置身于大自然的美景中,你肯定会流连忘返。
下面哪位同学愿意介绍一下给自己印象比较深的自然景观?学生回答:略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大家没有去过的美丽地方。
教案标题: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识字1天地人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认识“天、地、人”等生字,正确书写“人、一、大”。
2.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感受汉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认识“天、地、人”等生字,正确书写“人、一、大”。
2.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1. 正确书写“人、一、大”。
2. 感受汉字的韵律美。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插图2. 生字卡片3. 拼音卡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兴趣。
2. 学习课文a.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
b. 教师领读课文,学生跟读。
c.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3. 认识生字a.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b.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记忆。
c. 学生用拼音卡片拼读生字。
a. 教师示范书写“人、一、大”。
b. 学生跟随教师书写。
c. 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5.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天、地、人”等生字,并学会了正确书写“人、一、大”。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练习,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作业布置1. 抄写本节课所学生字。
2. 家长协助孩子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七、板书设计天地人人一大八、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帮助他们记忆。
同时,要加强学生的书写指导,确保他们能够正确书写所学生字。
在课堂小结环节,要强调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醒学生认真练习。
重点关注的细节:学生书写“人、一、大”的指导与练习在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中,书写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学生在初学阶段,对于汉字的书写姿势、笔画顺序、结构比例等都需要进行细致的指导。
在本节课中,教师已经通过示范、引导学生跟随书写等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教学,但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这个环节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和说明。
详细的补充和说明:1. 书写准备在学生开始书写之前,教师应确保学生具备正确的书写姿势。
《邓稼先》文本解读一、站在编者的角度解读文本:本文编排在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群星闪耀,感受名人的风采”单元。
该单元为“杰出人物”单元,《邓稼先》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与《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为“教读课文”。
还包括有“自读课文”《回忆鲁迅先生》和文言文《孙权劝学》。
部编教材单元编排体例为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阅读单元的组织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
“人文主题”,即课文选择大致按照内容类型进行组合,《邓稼先》本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便是“群星闪耀,感受名人的风采”。
人文主题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构建以语文能力培养为主线、层级序列清晰的教科书体系结构。
以阅读能力为例,新教材注重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个方面的训练。
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强调“精读”,要求做到:一是字斟句酌;二是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情感。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孟子说:“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
”要想准确解读《邓稼先》文本,首先应当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
杨振宁先生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
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
邓父和杨父是多年深交的老友。
杨振宁教授的弟弟杨振平与稼先也很要好。
少年时代的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
上中学稼先和杨振宁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邓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
解放前夕,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
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111111第一单元(1~4课)知识点第1课《邓稼先》1.本课文学常识《邓稼先》是一篇传记,作者是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
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2.文章中心思想本文将邓稼先这一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描写、评价,抓住了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3.本课重点字词至死不懈xiè:懈,放松。
锋芒毕露lù: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任人宰zǎi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鲜xiǎ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鞠jū躬尽瘁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kuì: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奠diàn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截jié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家喻户晓xiǎo:每家每户都知道。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挚zhì友:亲密的朋友。
筹chóu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仰慕:敬仰思慕。
彷páng徨huáng:犹豫。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4.重点句子(1)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奥本海默→拔尖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通过对比,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2)默读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从侧面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而科学家工作的地方就是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红妆素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数今朝之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
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感受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宽阔的胸怀,走进诗人崇高的心灵。
狭长深邃的古巷老宅,由静默的青石板铺成的地面,各家各户或紧闭或略张的木窗……有雨淅沥,击打了这条古巷如许经年。
这条雨巷,是如此的宁静幽远。
透过《雨巷》,我似乎看到一个对理想无比热切的青年在其中寻找,是雨巷中寂然清苦的丁香般的姑娘吗?抑或许那是理想的缩影,才如此稍纵即逝,可望而不可即?时间仿佛凝结于此刻,我看到,在生活的雨巷里,那个丁香般忧愁的女子,撑一把油纸伞——希望,执着地立于雨中……有一座桥,风景秀丽,遐迩闻名;有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名远播;有一首诗,清新空灵,诗坛奇葩。
他是一个生来就为追寻感动的浪漫诗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流星。
他才华横溢,文笔洒脱;他感情丰富,风度翩翩;他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
他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不曾带走人世间的一片云彩,却永远投影在读者的波心。
父母含辛茹苦,子女理应真诚回报,这不仅是人类的传统美德,更是一项自然法则。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代代相承,繁衍生息。
大堰河,一位平凡的农妇,用自己的乳汁养大养子——艾青,然后又在寂寞里卑微地消失在这个世界的尽头。
这时,谁能理解诗人艾青的心呢?谁能理解艾青对千千万万个“大堰河”以及像“大堰河”一样滋润他成长的这片土地的情怀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沁.园春( ) ②漫.江( ) ③岁月稠.( ) ④峥嵘..( ) ⑤百舸.( ) ⑥寥廓.( ) ⑦方遒.( ) ⑧浪遏.飞舟( ) ⑨百侣.曾游( ) 答案 ①qìn ②màn ③chóu ④zhēnɡ rón ɡ ⑤ɡě ⑥kuò ⑦qiú ⑧è ⑨lǚ(2)多音字①曾⎩⎪⎨⎪⎧ 曾.经( )曾.孙( ) ②看⎩⎪⎨⎪⎧ 看.书( )看.押( ) ③劲⎩⎪⎨⎪⎧ 劲.头( )劲.旅( ) ④少⎩⎪⎨⎪⎧少.许( )少.壮( ) 答案 ①cén ɡ/z ēn ɡ ②kàn/kān ③jìn /jìn ɡ ④sh ǎo/shào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沁( )泌( ) (2)⎩⎪⎨⎪⎧ 惆( )稠( ) (3)⎩⎪⎨⎪⎧ 侯( )候( ) (4)⎩⎪⎨⎪⎧遏( )竭( ) 答案 (1)沁园春/分泌 (2)惆怅/稠密 (3)万户侯/时候 (4)遏止/竭力二、词语积累 理解运用(1)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2)书生意气:词中指同学们意气奔放。
现在一般指读书人所表现出来的意气风发,但实际上所谓“书生意气”,就是只懂“书”,不懂“事”的意思。
(3)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
(4)峥嵘岁月:不寻常的日子。
峥嵘,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他风华正茂....,书生意气,很早就投身革命,其作品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并且文笔清新,耐人寻味。
()(2)台湾回归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期待,台湾个别领导人书生意气....,想搞台独,法理不容。
()(3)要是把我们的工作当作事业来做,任何人都不能对我们指点江山....,任意评论!()(4)在那些出生入死的峥嵘岁月....里,他们俩始终生活、战斗在一起。
()答案(1)√(2)×与语境不符(3)×与语境不符(4)√辨词填空(1)寥廓·辽阔二者都有“广阔”之意,但使用对象不同。
“寥廓”指高远空旷,多用于空间范围,如天空等。
“辽阔”指广阔、宽广,多用于平面方向上,如地域等。
①往远处看,在光的指引下,大地苍茫,没有尽头,越来越________。
②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________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答案①辽阔②寥廓(2)意气·义气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也指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义气凛然”;有这种气概或感情。
①在今年中超联赛中,楼世芳看到了一个最真实的毛剑卿,有个性,讲________,但容易冲动和不懂规矩。
②在“美声”项目比赛中,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留学多年的黑龙江女选手张妮________风发,以悦耳的歌声征服了许多观众。
她也因此成为今年青歌赛上最引人注目的黑马。
答案①义气②意气三、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2.课外名句毛泽东诗文名句(1)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清平乐·蒋桂战争》(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3)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4)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5)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七律·到韶山》(6)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一、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二、背景展示《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
1925年,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势头异常迅猛,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词。
三、文化常识词、词牌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不同的规定。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截然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格式是一个词牌。
但是,由于同一个格式有时有若干个变体,所以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因为各首词的词题不同,所以这种情况下,一般有词题。
1.通过朗读、鉴赏,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品味诗词,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鉴赏能力。
教师朗读诗歌:诗人领袖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让我们一起品味《沁园春长沙》,一起追寻伟人的足迹,走进诗人、领袖的宽阔胸怀和崇高心灵。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词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染”写树色之浓,“争”写行船之奋,“透”写江之清,“层”写枫林之茂。
B.上片以“看”和“怅”为线索。
“看”总领七句,描绘了一幅江南秋景图;“怅”此处意为惆怅,即为人民不能主宰世界而惆怅。
C.词的下片重在抒情。
以“忆”和“恰”为线索。
由“忆”追忆往事,“恰”引领七句,凸显了“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
D.“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当年的万户侯看得同粪土一样。
万户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词中借指大地主。
E.“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急流勇进的精神,含蓄回答了上文“谁主沉浮”的问题。
答案BD解析B项“怅”这里是用来表达由深思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D项根据背景可知,“万户侯”借指当时的大军阀、大官僚。
1.词上片的前三句交代了什么?语序上有何特点?“独立”一词写出了怎样的情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交代了词中表现的时间(寒秋,即深秋,深秋已有寒意)、地点(橘子洲头)和作者的处境(独立)。
②出于词律的需要,词序上存在倒装现象,要调一下语序译成:在深秋时节,我独自一人来到橘子洲,面前的湘江向北流去。
③“独立”写出自己形单影只,“独”字又与下片的“百侣”相对,形独而心不独。
2.下片一个“忆”字领起下文,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词人给出上片“谁主沉浮”的答案了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两幅画面: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
图示如下:3.全词的词眼是哪一句?你能把“立”“看”“怅”“问”“忆”“记”这六个动词联系起来,大致摸清这首词的思路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全词的词眼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立”字,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看”字总领以下七个短句,用浓墨大笔描绘湘江秋色,并以“万类霜天竞自由”收束,为下文蓄势。
进而从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抒发忧国忧民的激愤心情(“怅”)和由谁主宰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