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课后习题 第九章 互联网络业的兴起和发展)【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438.41 KB
- 文档页数:10
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知识税2.塞缪尔·亚当斯3.纽约三大便士报4.报团5.《金融时报》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1.什么是古代新闻传播的三个重要里程碑?2.《新莱茵报》有哪些办报思想和特色?3.简述普利策及其办报特点。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1.近代资产阶级报业有着怎样的发展轨迹?2.论述《真理报》为俄国十月革命所作的贡献。
3.论述美国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和互联网化进程。
四、(案例)分析题(30分)以几大通讯社的变化为例,分析20世纪前期世界新闻通讯社的兴衰更替。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知识税答:知识税是指对报业征收的税,包括纸张税、印花税和广告税。
1712年5月,英国国会在托利党人操纵下通过法案,规定所有报刊一律征收印花税,同时对报刊使用的纸张征收纸张税、刊登的广告征收广告税,三者合称为“知识税”。
如有违反,则课以罚款或吊销执照。
“知识税”是英国政府的新发明,既可为政府增加财源,又能限制报业,达到寓禁于税的目的。
开征以后许多报刊不堪负担,被迫停刊,半年之内伦敦12家报刊就停了7家。
以后政府又多次提高税率,至1815年一张报纸的印花税高达4便士。
经过长期的斗争,“知识税”于1861年彻底取消。
2.塞缪尔·亚当斯答:塞缪尔·亚当斯毕业于哈佛学院。
1748年担任了波士顿一个俱乐部所办的《独立广告报》的主编,经常抨击英国政府横征暴敛的政策。
翌年,《独立广告报》停办,他便经常在他的好友所办的《波士顿报》上发表文章,宣传反抗殖民统治的主张。
他认为:英国政府剥夺了殖民地人民的基本权利,完全违背了社会契约的原则,因而殖民地人民也不再有服从英国政府的义务,殖民地脱离母国而独立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这一观点后来成为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亚当斯不但是个宣传家,而且是杰出的革命组织者。
反印花税的斗争广泛开展以后,亚当斯将集合在《波士顿报》周围的革命分子组织起来,成立了“自由之子社”,作为运动的核心力量,并且在各地建立分社,开展活动。
第二章发达国家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泰晤士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暨南大学2009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华中科大2003年研]答:《泰晤士报》是英国历史最悠久、最有权威、消息灵通可靠的报纸,创办于1785年1月1日。
原名《每日环球记录报》(Daily Universal Register),创办人是印刷商约翰·沃尔特,1788年改为现名。
该报自称办报方针为“独立地、客观地报道事实”,“报道发展中的历史”。
但在政治倾向上,它实际上是英国政府的喉舌,在重大的国内外问题上,反映官方意图。
《泰晤士报》报道严肃,内容详尽。
它重视国际国内大事报道,对重要文件刊登详尽。
它也重视言论,社论版一边刊登社论,一边刊登读者评论。
该报每天40版左右,分两大部分:一是国内外新闻、评论、文化艺术、书评;二是商业、金融、体育、广播电视和娱乐。
版面比较清晰、紧凑,读者对象主要是政界、工商金融界和知识界。
2.《北极星报》[华中师大2007年研;北大2005年研]答:《北极星报》是英国宪章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工人报纸,1837年11月11日创刊于英国北方城市利兹,英文,创办人和主编是菲·奥康瑙尔。
最初是一家地方性的宪章派周报,但很快发展为英国发行量最大的工人报纸,最高销数达到1.09万份。
1844年11月,该报从利兹迁到伦敦出版,成为宪章派左翼实际上的中央机关报。
该报报道面很宽,注重时效,文字激昂。
40年代起,宪章运动新一代的左翼领袖乔·哈尼、厄·琼斯亦成为该报的编辑。
从1843年起,恩格斯是该报的通讯员。
1847年,《北极星报》和马克思、恩格斯编辑的《德意志—布鲁塞尔报》,以及法国的《改革报》,结成了进步报刊同盟。
随着英国宪章运动的衰落,1852年,该报在困境中被卖给了一个资本家,从而结束了它15年轰轰烈烈的生命历程。
马克思、恩格斯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是“欧洲最优秀的报纸之一”。
第六章新闻通讯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路透社(REUTERS)[南开大学2010年研;清华大学2005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研]答: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也是英国创办最早的通讯社。
1851年由保罗·路透创办于伦敦。
路透社的主要业务分为两大类:向报社、电台提供时事新闻;向世界各地银行、经纪人和工商企业提供经济信息。
路透社素以快速的新闻报道被世界各地报刊广为采用而闻名于世。
另外,它的经济和体育新闻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2.哈瓦斯通讯社[南京大学2008年研;华中师大2007年研]答:哈瓦斯通讯社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讯社,同时也是二战前法国最有实力的通讯社。
该社由夏尔·哈瓦斯于1835年12月创立于巴黎。
巴黎几十家报纸以及许多机关、公司和个人陆续成了它的订户。
哈瓦斯社的供稿原则是“迅速和优质”,为此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改进传递新闻的方式。
初期曾依靠快马传送,1837年开始使用信鸽,1845年该社在国内线上开始用电报传送新闻,70年代该社通过海底电缆把新闻业务扩展到了拉丁美洲。
进入20世纪,哈瓦斯社的业务继续发展,但是2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哈瓦斯通讯社的财政趋于恶化,于是越来越依靠政府补助维持,新闻播发日益明显地体现官方意向,被人们视为半官方的通讯社。
1940年德军侵占法国,哈瓦斯社随之瓦解。
3.中东通讯社[人大2007年研]答:中东通讯社是埃及共和国唯一的官方通讯社,外文简称MENA,简称中东社。
是中东和阿拉伯地区成立最早的通讯社,总社在开罗。
1956年由埃及两大日报和两大出版社筹资成立,1960年收归国有。
1980年由埃及协商委员会遴选该社董事会主席和两名主编。
国内有26个分社。
国外有15个分社和记者站,大多集中在中东和北非各国。
每天用阿拉伯、英、法3种文字发稿。
着重报道埃及、中东、非洲和不结盟国家的事务。
设有图片部和电视新闻部,向国内外提供或交换图片和电视新闻。
第三章发达国家现代报业的发展和变化一、名词解释1.垄断竞争[清华大学2007年研;复旦大学2005年研]答:垄断竞争是传媒市场竞争的一种模式,指许多企业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在这种市场结构中,企业数量很多,每个企业的产量只占较小的市场份额,一个企业的行为不会对整个市场造成太大的影响;企业进出这个行业是自由的;各企业生产的同种产品是有差别的,企业间竞争激烈。
因此,这种市场结构下强调的是产品的差异性,成熟的媒介市场必然是一个垄断竞争的市场。
2.默多克[华中师大2013年研;人大2011年研]答:默多克(Rupert Murdoch)是跨国报纸及影视实业家。
他起家于澳大利亚,创办《澳大利亚人报》,后转战英美,他的麾下有久负盛名的英国高级报纸《泰晤士报》、大众报纸《太阳报》,控股英国天空广播公司;美国《纽约邮报》,美国第四大广播网福克斯,执掌传媒帝国新闻集团。
新闻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媒体集团,亦称为“默多克的传媒帝国”。
默多克过度追求利益、报纸过度煽情的风格受到了西方新闻界的批评。
3.英国《每日电讯报》[人大2006年研]答:《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由亚瑟·巴勒斯·斯莱上校于1855年6月29日创刊,1937年与英格兰的《晨邮报》合并,称《每日电讯和晨邮报》,后改为现名,是英国第一家成功的大众化便士报。
《每日电讯报》历经五位老板,其报道风格也数度改变,发行量曾一度超过当时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泰晤士报》。
该报现在为康德拉·布莱克(C.Black)所有,与《泰晤士报》、《卫报》不同,是居于“高级”和“大众”之间的报纸。
1994年,该报成为欧洲第一家网上报纸。
4.《泰晤士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暨南大学2009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华中科大2003年研]答:《泰晤士报》是英国历史最悠久、最有权威、消息灵通可靠的报纸,创办于1785年1月1日。
第一章外国新闻事业的起源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古代的新闻传播1.原始新闻传播人类在几百万年前,出于共谋生存的需要,相互之间就有种种简单的信息交流。
这是一种蒙昧状态下的十分原始的信息传播,是前语言时期的信息传播。
2.口语新闻传播(1)语言的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从此以后,口头的语言传播就成了人类主要的传播形式,成了联系社会成员的基本纽带。
(2)随着社会的发展,口头语言传播的具体方式不断丰富,日趋多样。
新闻性最强的口头传播,往往出现在战争或其他重大事变中。
(3)在口头语言成为主要传播形式的同时,人类成员还保留着种种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形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还逐步采取标记、声光、图式等多种手段辅助新闻信息的传播。
①标记传播这是指借助一定的物品或记号来传递信息,例如实物借代、结绳记事等。
②声光传播这是指借助声光信号来传递信息,例如敲击响器、吹奏号角、点燃烽火等。
声光传播的距离比较远,排列组合有较多的变化,表达的意思也可以更加复杂。
③图式传播这是指用简单的符号或图画来表达意思,传递信息。
它是较为高级的辅助手段,通常被认为是文字传播的发轫。
3.手写新闻传播(1)随着文字和书写工具的诞生,出现了手写新闻传播,后来它又渐渐上升为主要的新闻传播形式。
①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文字大部分由表形向表意、表音演进,衍生出各种字母文字,而且形体日益简化,书写日益便利。
②早期的书写工具是各种简陋的自然材料。
人工造纸的技术则起源于中国。
这一技术后来经中亚、阿拉伯地区传入欧洲,为各国采用。
(2)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二个重要的里程碑。
它标志着人类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开始。
有了文字书写,就有了手写的新闻传播,这种传播突破了口头传播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局限,可以使信息传播的容量更大、内容更准确、距离更远、留存的时间更长久。
(3)在古代手写新闻传播活动中,有两种形式历来受到史家的注意。
第九章互联网络业的兴起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流媒体(Streaming Media)[北大2007年研;社科院2005年研;南京大学2004年研;清华大学2003年研]答:流媒体(Streaming Media)是指在网络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即在因特网上以数据流的方式实时发布音、视频多媒体内容的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或者其他形式的多媒体文件都属于流媒体之列。
Flash动画就是流媒体的一种形式。
流媒体技术(或称为流式媒体技术)是把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上,让浏览者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收听,而不需要等到整个多媒体文件下载完成就可以即时观看的技术。
流媒体是流媒体技术的核心和体现。
2.网络新闻传播业答:网络新闻传播业,是指借助于互联网络传播新闻和进行新闻信息服务的网站网页。
随着互联网的成熟和发展,尤其是90年代前期万维网和浏览器的推出以及上网用户的增加,网络新闻传播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网络新闻传播业大致经历了探索、窄带服务和宽带服务三个阶段。
3.第四媒体[复旦大学2005年研]答:第四媒体是指因特网,即将它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发展起来的、并与大众传播媒体并存的新的媒体形式。
它包含了人类信息传播的两种基本方式,即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具备海量信息、传播迅速、信息检索、超越时空限制、交互性及小众性等优势。
互联网的崛起给传统的大众传播环境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1998年5月,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因特网被正式承认为“第四媒体”。
4.www网站[北大2002年研]答:www网站是World Wide Web(环球信息网)的缩写,也可以简称为web,中文名为“万维网”。
www网站起源于1989年3月,由欧洲量子物理实验室CERN(the European Laboratory for Particle Physics)所发展出来的主从结构分布式超媒体系统。
通过万维网,人们只要使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很迅速方便地取得丰富的信息资料。
外国新闻事业史课后简答题及答案1、人类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哪些阶段?答:人类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源远流长,几乎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出现的。
依据形式的演进,大致上经历了口头传播、1口手写传播、印刷传播三个发展阶段。
○头新闻传播。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此以后,口头的语言传播就成了人类主要的传播形2手写式,成了联系社会成员的纽带。
○新闻传播。
随着议院和书写工具的诞生,道或新闻报》1609年德意志,在沃尔芬比特尔发行;《报道》在斯特拉斯堡出版。
《安特卫普新闻》1605年尼德兰;《每周新闻》1621年英国;《各地见闻》1631年巴黎。
日报:最早的日报诞生于德意志地区。
《新到新闻》1650年莱比锡;《每日新闻》1702年伦敦;《巴黎新闻》1777年法国;《宾夕法尼亚晚邮报》1775年美国。
杂志:近代意义上的期刊(杂志),最早出在于1665年。
《学者杂志》1665年巴黎;《皇家学会哲学汇刊》1665年阶级的舆论工具。
第四,资产阶级革命后,随着议会民主和多党政治体]的确立,各国都经历了一个正常报刊为主的时期。
第五,18世纪后期起,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推进引起社的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重大变化,也给近代报业带来了重大影响。
第六,非正常报刊,一般是民营的商业报刊,其商业化程度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基本矛盾:将近三年间,近代资产阶级报业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反出现了手写新闻传播,后来它又渐渐上升为主要的新闻传播形式。
○3印刷新闻传播。
印刷术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竖起了第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2、外国最早的公告式新闻和书信式新闻出现在什么年代?答:在古代外国的手写新闻传播活动中,有两种形式历来受到史家的注意,一种是公告式的,即原始形态的官方公报;一种是书信式的,即新闻信。
官方公报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时期,公元前159年。
新闻信早在公元前1500多年出现在古罗马。
3、古登堡印刷工艺是怎样产生和扩散的?答:1450年前后,德国美因茨的工匠谷登堡(约14世纪90年代-1468年),研]成功适合西文特点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
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课后习题第五章发展中国家报业的创建和发展)【圣才出品】第五章发展中国家报业的创建和发展⼀、名词解释1.《新闻纪要》(即《巴达维亚政治评论》)答:《新闻纪要》是印尼的第⼀张荷⽂报纸,1615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创刊。
当时荷兰本⼟定期报刊诞⽣不久,这家报纸是荷属东印度公司为适应殖民活动需要⽽创办的,主要转载荷兰报刊的内容,另有少量本地新闻和⼴告。
报纸办了⼀个多世纪,于1744年停刊。
2.发展新闻学答:发展新闻学植根于发展传播学,发展传播学主要研究传播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发展新闻学着重探讨新闻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发展新闻学特质的形成,与世界信息新秩序的尖锐争辩有很⼤关系。
3.《察世俗每⽉统纪传》答:《察世俗每⽉统纪传》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最早的华⽂报刊,1815年8⽉5E1发刊于马六甲,是由英国传教⼠马礼逊和⽶怜在中国刻⼯梁发协助下创办的⽉刊,⽊刻雕版印刷,免费散发,内容⼤多为阐述基督教义,后期有少量时政评论⽂章,出版⾄1822年停刊。
《察世俗每⽉统纪传》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中⽂报刊。
⼆、简答题1.亚、⾮、拉美地区报业诞⽣最早的国家是哪些?发展中国家报业发展进程有些什么重要的共同点?⽬前报业的分布状况如何?答:亚、⾮、拉美发展中国家报业的创建,先后差距很⼤。
(1)报业最早诞⽣的国家亚、⾮、拉美多数发展中国家是进⼊20世纪后才有报刊的,但也有⼀些国家报业发端很早,例如亚洲的印尼、印度,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洲的⽑⾥求斯、埃及等,报业已有⼆三百年的历史。
(2)发展中国家的报业史有⼏个明显的共同点①早期报刊,尤其是报业发端较早的国家的早期报刊,⼤多是殖民者创办的。
这些殖民者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带到了殖民地,也把近代报纸带到了这⾥。
从此以后,引发了本地⼈办的报纸,诞⽣了各国的近代报业。
②随着反殖民主义、反封建⽃争的开展,这些国家本民族的报刊逐步发展成长。
凡是民族民主运动兴起得早的地区(如拉丁美洲)和国家(如亚洲的印度、⾮洲的埃及),民族民主报刊也兴办得早、成长得快。
第七章广播电视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上)一、名词解释1.卫星直播电视答:卫星直播电视是电视的传播样式之一。
广播卫星上的转发器功率大,普通的电视机用户安装简单的接收装置(包括小型碟式天线等)就能直接收看卫星传送来的节目,这便是卫星直播电视,也叫做直接入户电视。
美国1974年运用这一方式向阿拉斯加等边远地区播放教育电视。
苏联1976年起用广播卫星向西伯利亚地区播送电视,供农村俱乐部、公寓大楼或个人直接收看。
1984年1月日本发射实用广播卫星BS一2a后,日本广播协会专门创办卫星直播频道供全国收看。
80年代以后,卫星直播电视广泛使用于跨越国界的电视传播,成为国际电视的重要传播和接收方式。
2.数字电视答:数字电视是电视的传播样式之一。
新兴的数字技术能把模拟电视信号转变为数字电视信号并进行处理、传输、接收和记录。
数字技术能够大大压缩电视节目,使得原来传输一套节目的频道可以传输多套节目,从而大大增加受众可收看的节目数量。
数字技术能够大大提高信号处理和传输的质量,从而极大地改进接收效果,电视画面会比模拟电视清晰一倍以上(成为高清晰度电视),音响效果可以同电影院和剧场媲美。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发展数字电视。
3.商业广播电视答:商业广播电视是指电视台和电台为私有私营,实行商业化经营,并通过各国各种方式联接成网。
世界范围内,一些大的全国性商业广播电视网是广播电视领域最大的垄断组织,它们都有直接经营的广播电视台;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广播电视台同这些大公司签订合同,转播他们的节目(含广告),并从这些大公司取得补偿费用,被称为附属台。
4.公共广播电视答:公共广播电台是指非营利的广播电视台,它们的宗旨是为公众提供教育或服务。
这些台的主办者大约有四类:社区组织、高等院校、州政府、地方教育或市政部门。
这些台不播广告,经费来源为:国会拨款、经办单位出资、企业界赞助、受众捐助以及自行开辟的其他财源,如出售节目,发行节目报等。
第五章发展中国家报业的创建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新闻纪要》(即《巴达维亚政治评论》)答:《新闻纪要》是印尼的第一张荷文报纸,1615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创刊。
当时荷兰本土定期报刊诞生不久,这家报纸是荷属东印度公司为适应殖民活动需要而创办的,主要转载荷兰报刊的内容,另有少量本地新闻和广告。
报纸办了一个多世纪,于1744年停刊。
2.发展新闻学答:发展新闻学植根于发展传播学,发展传播学主要研究传播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发展新闻学着重探讨新闻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发展新闻学特质的形成,与世界信息新秩序的尖锐争辩有很大关系。
3.《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答:《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最早的华文报刊,1815年8月5E1发刊于马六甲,是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中国刻工梁发协助下创办的月刊,木刻雕版印刷,免费散发,内容大多为阐述基督教义,后期有少量时政评论文章,出版至1822年停刊。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中文报刊。
二、简答题1.亚、非、拉美地区报业诞生最早的国家是哪些?发展中国家报业发展进程有些什么重要的共同点?目前报业的分布状况如何?答: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报业的创建,先后差距很大。
(1)报业最早诞生的国家亚、非、拉美多数发展中国家是进入20世纪后才有报刊的,但也有一些国家报业发端很早,例如亚洲的印尼、印度,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非洲的毛里求斯、埃及等,报业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
(2)发展中国家的报业史有几个明显的共同点①早期报刊,尤其是报业发端较早的国家的早期报刊,大多是殖民者创办的。
这些殖民者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带到了殖民地,也把近代报纸带到了这里。
从此以后,引发了本地人办的报纸,诞生了各国的近代报业。
②随着反殖民主义、反封建斗争的开展,这些国家本民族的报刊逐步发展成长。
凡是民族民主运动兴起得早的地区(如拉丁美洲)和国家(如亚洲的印度、非洲的埃及),民族民主报刊也兴办得早、成长得快。
第九章抗战时期的新闻事业1. 简述《救亡日报》、《抗战》三日刊等抗日救亡报刊的出版经过与宣传报道特点。
《救亡日报》创刊于1937年8月,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
上海市文化界就往协会是抗战初期在中共领导下成立的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组织,一些国民党人也参加了这个会。
因此,《救亡日报》实质上是由中共领导,但在名义上则为国共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
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
1938年转至广州出版,1939年,桂林出版,1941年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
《抗日》三日刊同《救》创刊时间相当。
创办人为邹韬奋。
宗旨是力求内容适合抗战紧急时期的需要。
该刊能够及时对国内外形式的发展做出评论,注意反映人民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要求,并且能及时回答读者提问。
2. 新华通讯社在抗战时期有哪些重大发展?抗战开始后,新华社的发稿范围逐渐扩大,1938年开始,新华社在几个主要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了分社,1939年根据中央的决定,新华社脱离了《新中华报》,成立独立编辑部,开始了独立发展阶段。
1941年5月以后,根据中央指示,各地通讯社都改为新华社的分社,直接与总社建立工作关系。
既加强了中央的宣传力量,也加强了党对整个宣传工作的统一领导。
新华广播电台成立于1940年12月30日,新华社创办的口语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广播稿由新华社广播科提供。
广播内容有: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社论、《解放周刊》论文等.除此之外,还有国内外新闻,名人演讲和播音员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延安台的开播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了中共中央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也突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极大的配合了革命工作. 3. 评述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进行改革的经过、成效和意义。
I、改版的经过:由于政治思想还不成熟,《解放日报》在创办初期存在着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倾向。
对当的中心工作配合不力,对即将开始的全党整风和大生产也报道的不够。
第六章新闻通讯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国际通讯社答:国际通讯社,也称世界通讯社,它们在世界范围内采集和发布新闻,在许多国家设有分社或派驻记者,向遍及全世界的大量订户发稿,其影响力大,权威度高。
如美联社、路透社等都是国际通讯社。
2.国内通讯社答:国内通讯社一般以采集和发布本国新闻为主,服务对象主要在国内。
至于国外新闻,通常是向国际通讯社订购,或者根据协议以自己采写的本国新闻去交换;有时也同关系密切的其他国家的国内通讯社互相交换而获得。
现在有些大的国内通讯社也逐步走出国门,在某些国家派驻记者,设立某些收集国外新闻的机构,并在一定规模上向国外发布新闻。
3.“三社四边协定”答:“三社四边协定”是早期通讯社为垄断市场而对各自势力范围进行的规定和划分。
欧洲三大通讯社哈瓦斯社、路透社和沃尔夫社,分别属于当时资本主义世界三个举足轻重的国家。
它们在走向国际性通讯社的过程中,既有激烈的竞争和冲突,又有暂时的妥协和合作,后来它们的业务日益越过国界,而且同殖民扩张的进程相联系,经过十来年的激烈争夺,把世界新闻市场基本分割完毕。
为了确认既成事实和各自的垄断范围,1870年1月17日他们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
该协定以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参加、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通常被称为“三社四边协定”。
4.西方四大通讯社答:如今的西方四大通讯社分别是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社和法新社。
这四大通讯社在世界的信息发布与采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联社是由各成员单位(社员)联合组成的合作型机构;合众国际社是一家私营股份公司,总部设在华盛顿。
路透社是一家跨国私营股份公司,总社在伦敦。
法新社总部在巴黎,具有半官方性质。
5.不结盟国家通讯社联盟答:不结盟国家通讯社联盟是不结盟国家通讯社的合作组织。
1975年1月由南斯拉夫通讯社发起,10多个不结盟国家首先开始交换新闻。
1976年7月在新德里举行的不结盟国家新闻部长和通讯社长会议决定正式成立通讯社联盟,以加强新闻合作,报道不结盟国家的真实情况,打破大国对新闻传播的垄断。
第九章市场的竞争一、名词解释1.廉价报刊答:廉价报刊是指19世纪30年代前后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一种报刊类型,其基本特征是大众化、商品化和机器化,一些新闻史学家们为此把它称为之“机器的、群众的”报刊样式。
廉价报刊以普通读者为对象,来极力满足公众求知、猎奇、娱乐、争论等各个方面的需求,注重报道内容的趣味性,售价便宜,着眼于盈利。
廉价报刊是第一种真正建筑于资本主义市场体制之上的近代报刊,是资本主义现代商业化大众报刊的雏形,它奠定了当代西方新闻传播事业的许多原则和基础。
2.《纽约先驱报》答:《纽约先驱报》是美国廉价报刊时期有名的便士报,1835年5月6日由贝内特创办。
贝内特是一位新闻史上的传奇人物,在奠定廉价报刊的整体风貌上,无人出乎其右。
创刊伊始的《纽约先驱报》在许多方面全力模仿业已成功的《纽约太阳报》。
它报价一分,街头零售,注重刊登社会性的色情、凶杀、暴力新闻,并且不久即在报道的内容和质量上超过了《纽约太阳报》,大获成功。
坚持报纸的独立编辑方针是贝内特孜孜追求的首要目标。
《纽约先驱报》的另一个特色是顽强的专业进取精神。
它逐年逐步向新闻报道的其他领域迅速扩展,为读者提供更为丰富、更有价值的新闻消息。
但贝内特的“煽情新闻”也遭到了社会上普遍的批评,纽约市的几大报纸曾联合起来发动对贝内特的“道德战”。
3.《纽约太阳报》答:《纽约太阳报》是世界上第一份成功的便士报,1833年9月3日在纽约市出版,它的创办者是本杰明·戴伊。
这份新颖小报的问世,标志着廉价报刊的正式诞生,开创了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戴伊公开标榜报纸的独立性,宣称要摆脱以往报纸依靠政府、政党津贴的附庸地位。
《纽约太阳报》有以下特点:①在报纸内容上,大量刊登轻松幽默的社会新闻、当地消息和色情、暴力消息,以吸引识字不多的广大下层读者;②在文章的写作上,该报注重文字通俗、情节夸张、富有戏剧性,讲究写作有趣、幽默、机智;③在版面形式上,戴伊的报纸突破了以往报刊呆板的陈旧样式,突出大字标题,进行煽情性的版面处理;④在发行方面,《太阳报》以街头零售为主,不再依靠传统的预先订阅方法。
第二章发达国家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皇家特许制答:皇家特许制是英国封建时期对新闻事业采取的管制措施,1534年正式颁令建立。
该制度规定所有出版商均须经过皇家许可,否则禁止营业。
1557年,玛丽女王下令成立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规定只有经过女王许可的印刷商才能成为公司的会员,只有公司会员和其他经许可者才能从事印刷出版。
1570年,伊丽莎白女王将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独立为“星法院”,以加强封建统治。
1586年,星法院颁布特别法令,严厉管制出版活动,这项法令一直执行到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以后又为克伦威尔独裁政权和查理二世复辟政权效法,对英国出版业的影响长达一个多世纪。
2.知识税答:知识税是指对报业征收的税,包括纸张税、印花税和广告税。
1712年5月,英国国会在托利党人操纵下通过法案,规定所有报刊一律征收印花税,同时对报刊使用的纸张征收纸张税、刊登的广告征收广告税,三者合称为“知识税”。
如有违反,则课以罚款或吊销执照。
“知识税”是英国政府的新发明,既可为政府增加财源,又能限制报业,达到寓禁于税的目的。
开征以后许多报刊不堪负担,被迫停刊,半年之内伦敦12家报刊就停了7家。
以后政府又多次提高税率,至1815年一张报纸的印花税高达4便士。
3.曾格案件答:曾格案件是美国报界反压制斗争的一个突出事例。
曾格是纽约市的印刷商。
1733年11月,他在当地一些反对殖民当局的人士推动下创办了《纽约周报》,发表了一系列批评殖民总督科斯比的文章和消息,结果被指控为“诽谤政府”,于1734年11月被捕。
1735年8月法庭开审,60高龄的著名律师安德鲁·汉密尔顿出庭为曾格辩护。
按照当时英国和北美的惯例,凡是对政府进行的批评,不管内容是否属实,一概视为诽谤。
汉密尔顿针锋相对地指出:只有谎言才构成诽谤;除非曾格刊登的议论是诽谤性的,也就是假的、恶意的、煽动性的,否则他就是无罪的。
因为每个公民都有“陈述无可非议的事实真相的自由”,都有“把事实真相讲出来,写出来以揭露和反抗专断权力的自由”。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2014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8新闻与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618新闻与传播史论一、名词解释(5×9=45)1.精确新闻学2.棱镜门事件3.拟态环境4.二级传播理论5.尼尔·波兹曼6.观点的自由市场7.蒙太奇8.美国便士报运动9.史量才二、简答题(15×3=45)1.当前中国媒介融合的内涵与意义。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3.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
三、论述题(20×3=60)1.分析微博等社交媒体对中国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影响。
2.经典传播理论在当下互联网时代还适用吗?举两个例子。
3.关于大V责任运动,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618新闻与传播史论一、名词解释(5×9=45)1.精确新闻学答:精确新闻学又称精确新闻体、精确新闻报道,是指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从而报道新闻。
由美国学者、新闻记者菲利普·迈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其特点是用精确的数据、概念来分析新闻事件,尽可能避免主观的、人为的错误,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令人信服。
这一新闻报道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风行于美国新闻界,后传遍世界各国新闻界。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闻界开始运用这种新闻报道理论和方法报道新闻信息。
2.棱镜门事件答:棱镜门事件是指发生在2013年的美国情报局泄密事件。
2013年6月,前中情局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将两份绝密资料交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诸多秘密被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
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一直在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频、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
第一章外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一、名词解释1.纸草(纸莎草)[人大2007年研]答:纸草(纸莎草)是指人类早期所使用的一种书写材料。
在古埃及,尼罗河畔野生的纸莎草充当了书写材料。
纸莎草外皮薄而坚韧,茎内有网状木髓,古埃及人用这种网状木髓制成纸莎草纸,用菜叶加烟渣调成墨汁,以芦苇茎作笔杆在纸莎草纸上书写文字,公元前2000年,埃及统治者普遍使用这种纸莎草纸传布文字条令,记录各种信息。
它对整个社会体制结构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迄今考古学家已发现了用埃及文、希腊文、拉丁文、阿拉伯文以及希伯来文书写的纸莎草书卷。
2.威尼斯小报[中国传媒大学2009、2007年研]答:威尼斯小报是指发源于威尼斯的手抄小报。
1566年威尼斯出现定名的小报,称为“手抄新闻”。
这种小报的内容主要是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间或也报道政局变化、战争消息和灾祸事件,因为这些都会影响贸易和交通。
小报不定期,沿街兜售,每份一个铜元。
当时的铜币叫做“格塞塔”(Gazzetta),后来这种小报流传到罗马以及欧洲各国,就称为Venice Cazzetta(威尼斯小报)。
而Gazzetlta一词也就成为欧洲各国早期报纸的名称。
3.手抄新闻(新闻信)[南京大学2009年研]答:手抄新闻(新闻信)是指欧洲地区一种古老的个人手抄纸质媒介,也是德意志最早的新闻传播媒介。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帝国时代。
公元二世纪,伴随着帝国疆土的开拓,罗马城逐渐变为整个欧洲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然也是新闻传播的中心。
欧洲各地的王公贵族、商人平民都想探听到来自罗马的最新消息,于是,有人便抄录罗马政府的公报,分送各处,获取酬金,史称“新闻信”。
14—15世纪,随着意大利沿海商贸经济的逐渐发展,各地的商人们开始成为信息的主要需求者,在欧洲的一些地区出现了专业化的新闻从业者为其服务,借助当时最为先进便捷的交通工具,逐渐形成了一个囊括整个欧洲商贸地区的新闻传播网络。
意大利威尼斯、米兰等地的“科塞特”公报和“手抄新闻”,欧洲其他一些地区存在的不定期新闻印刷品都是这个网络中的人们所创造与使用的主要传播媒介。
外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总论篇一、人类传播活动经历了哪些阶段?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联网传播二、人类的传播活动与传播技术的关系如何?三、简述古代罗马《每日纪闻》的性质,其基本内容和作用是怎样的?《每日纪闻》公告式的官方公报。
是古代统治者采用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
公元前59年的古罗马,凯撒当选执政官后下令创设。
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
是将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纪录,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质木板上。
书写内容多为政府要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凯撒创设《每日纪闻》的目的就是争取舆论支持,扩大政治影响。
传播当时已经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公元前27年,凯撒的养子凯撒.屋大维成为罗马最高的主宰者。
公元前6年,屋大维恢复《每日纪闻》,从此该手写公报时断时续刊布会议记录、帝国故事、战争消息等,一直到公元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为止。
公报除了写在布告牌上,还有书记员抄写,颁发给各地要人和驻军首长。
有学者认为,罗马帝国之所以能统治辽阔疆域,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有一个发达的,包括《每日纪闻》在内的传播系统。
而起灭亡,部分原因是由于《每日纪闻》的停办,传播组织远落后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发展,无法协调复杂的活动。
四、欧美最早出现的定期报刊、日报是哪些?世界上最早的定期报刊产生于德国,1609年德意志地区出现了两种周报:《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和《报道》。
最早的日报也诞生于德意志地区,1650年莱比锡一位书商创办的《新到新闻》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日报。
1633年的《莱比锡新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之一。
欧美其他国家较早的主要日报有:英国1702年的《每日新闻》、法国1777年的《巴黎新闻》、美国1783年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等。
五、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各国报业发展有何共同规律?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紧密联系。
虽然各国国情不同,革命历程也有很大差异,但各国报业的发展却有共同的规律:1、资产阶级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报刊受封建统治者的压制,封建统治者通过出版许可制、内容审查制,英国甚至用设立“星法庭”等手段压制异己思想和信息的传播。
第九章互联网络业的兴起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互联网答:互联网指的是计算机互联网络。
它是由许多台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特定的通讯设备和技术协议相互联结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
互联网是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介,但它更是一个传播或交流信息的平台。
2.因特网答:因特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互联网。
它已覆盖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共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所以,如今互联网、因特网、国际互联网等概念已经互相通用。
1995年10月24日,国际“联合网络委员会”(FNC)通过一项决议,根据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和走向对“Internet”作了技术性的界定。
3.网络传播答:网络传播是指通过互联网所进行的信息传输和交流。
这是一种以地空合一的信息高速通道作为传输渠道,以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电脑作为收发媒体的、极具开放性的传播活动。
这种网络传播是在20世纪90年代正式进入广大公众的传播领域的。
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进行的网络传播,是一种完全新型的信息传播活动,它有许多不同于传统媒介传播的特点。
4.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答: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即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正式实施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
这个计划宣称要建设一个能给用户随时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信设施、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完备网络”,使所有美国人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声音、数据、图像和影像相互传递信息。
这一计划为期15年,要求在2010年全面实现。
这个宏大的计划被看作是信息时代来临的标志,受到了全世界的热切关注。
此后美国就按照计划大力开发用于传递、储存、处理和显示各类信息的物理设备,同时大力开发信息处理软件,发展网络化和数字化技术,建设各种应用和服务系统并使之集约化。
二、简答题1.与传统媒介的传播相比,网络传播有哪些重要的特点?它对新闻传播的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答:(1)网络传播的特点①各种传播形态并存互联网络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形态集于一身。
借助它不仅可以向全社会进行开放性的大众传播,而且可以作“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如电子邮件、网上通话、网上短信)、小范围的群体传播(如讨论组、聊天室等)、组织机构或单位的组织传播(如群发电子邮件、各单位内部的局域网运作)。
②多种传播方式并举互联网络是电脑、电视、录音机、电话机、游戏机、传真机、打印机等媒介的性能的总汇,或者说是各种传统媒介的大熔炉。
它将以往各自独立的、单一性的传播方式综合在一起。
它又将文字、口语、音响、图表、图片、图像等各种传播形式汇于一体,而且可以根据需要自如地从一种形式转换到另一种形式,或者让几种形式并举,做到图、文、声、像并茂,真正实现多媒体的传播。
③高度的交互性高度的交互性是网络传播与传统的印刷传播、电讯传播的最大不同之处,在这种传播中,传受双方存在很大的交互性。
它们的角色位置可以方便地、频繁地交替互换。
网上的传播者往往也充当受传者,受传者也往往充当传播者,此时此地是传播者,彼时彼地又是受传者。
在网上设立网站或数据库的机构、媒体或个人,固然是传播者;但他们为了传播,往往通过网络进行采访、询问、调查、检索,这时的他们便是受传者。
在网上浏览、检索的一般用户,固然是受传者,但他们不仅有很大的寻觅信息的主动权,而且他们随时都能充当传播者。
他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别人传送信息和观点,他们可以向新闻讨论组、向公告板传送信息或观点,他们还可以设立个人网页,发布信息或观点,吸引他人来访问。
正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蒂所言:在网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
④高度的灵活性网上传播和接收,都极具灵活性。
一方面,凭借一台联网的电脑,传播者可以随时随地传送信息,受传者也可以随时随地选择收看或调阅任何已进入网络的信息。
这就是网络传播的五个W。
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同其他任何人交流任何信息。
另一方面,网络传播允许实时同步和非实时异步的自由选择和转换。
广播电视是以共时性、同步性为特点的。
人们在接受广播电视信息时必须与它的播送同步,要按照它们的节目播送时间来安排自己的时间。
而在网络传播中,参与者既可以处于同步接收状态,如MSN、QQ类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也可以不同时处在传播的情境中,如过时信息的检索、电子邮件的使用等。
于是人们有了在使用媒介时自主安排时间的能力,人们的传播活动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2)重大影响①新闻传媒形式的重要变革数字化、多媒体和互联网络等新技术、新媒介给现行新闻事业带来的巨大影响,首先表现在媒介形式的变化上。
现行的新闻传播媒介分别以报纸、广播、电视各具特色的形态共存共荣。
报纸主要载以文字信息,广播主要载以语音信息,电视载以图像与声音信息,感官感受因而被分割。
而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三分新闻传播天下的局面,在网络媒体上,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得以综合展现。
②新闻工作方式的根本变化计算机网络提供了种种新闻采集、制作和发布的新工具。
这些基于互联网的工具的运用,带来了新闻采制方式的重大变化。
新闻的报道方式和编辑方式也有了重大变化。
网络媒体一改新闻传播中原有的平面和单一特征而变为立体和多媒体特征。
超文本链接使新闻信息的组织方式不再如以往的线性逻辑状态存在,而是以网状的动态扩张的状态存在。
新闻发行和传送方式也有许多变化。
新闻产品的传送开始网络化,网上订购新闻、网上传送新闻、根据个性化要求分门别类地提供新闻,日益成为普遍的现象。
③受众和媒介关系的根本改变.互联网平台上有各种形态的传播,而大众传播无疑是网上重要的传播形态。
在传统媒介的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对象——受众总是作为被动地接“受”大众传媒信息的大“众”。
而在网络传播中,这种情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受众不再等待新闻信息,而是主动检索、寻觅新闻信息,还会要求传播者“定做”新闻信息;他们不再按媒介的报道和编排顺序去接收信息,而是根据所需通过超文本链接等工具跳跃式、辐射型地去发掘、梳理、了解新闻信息;他们不再停留于看和听,而且可以方便地说和写,表达对新闻事件的反应和见解,随时把互联网从获取信息的媒介转为发布信息的媒介。
这种变化在新闻传播史上是空前的。
④互联网的发展给新闻传播的实践和理念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
诸如新闻产品采制编排的变革,新闻传播方式和流程的变迁,新闻传播活动交互性的体现,新闻传播者与受众相互关系的变化,以及强化了新闻传播的全时性观念,加速了新闻传播的全球性扩展,等等,这些都将对新闻传播史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互联网络是怎样兴起的,它经历了哪些阶段?答:互联网的酝酿、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技术和物质准备阶段(1968年以前)包括:a.计算机技术;b.通信技术;c.网络技术。
(2)初具雏形的ARPANET阶段(1969—1985)1982年,美国国防部宣布将TCP/IP协议作为标准,要求所有接入APANET的计算机网络必须采用这一协议。
1983年,TCP/IP被许多计算机网络所接受,成为了网际互联网络上的标准通信协议。
这是全球互联网络正式诞生的标志。
(3)在科研教育中发展的NSFNET阶段(1986—1992)阿帕网和ICP/IP技术的成功,使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认识到网络将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1986年,名为NSFNET的高速信息网络建成。
从网络技术或使用角度来讲,在万维网诞生之前,因特网的使用范围仍然不广。
直到1993年万维网开始推广,才真正使计算机网络“飞人寻常百姓家”。
(4)在商业化运作中飞跃的因特网阶段(1993—)商业化的运作和万维网的推广,带来了因特网的历史性飞跃,使得它在通信、检索和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
世界各地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传统媒体、政府部门、军队、政党、宗教团体、工商企业和家庭个人,纷纷上网。
1995年是因特网发展的关键一年。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宣布,不再向因特网提供资金,因特网从此完全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
3.互联网上传播信息的大型网站有哪些类别?网络新闻传播迄今为止的发展轨迹怎样?答:(1)大型的网站的类型①各种政治机构(包括政府部门、政党、团体、国际政治组织等)设立的网站。
②各种经济机构(包括公司、企业、银行、其他经济实体)网站。
③文化机构(包括教育、科学、卫生、文化诸方面的团体组织)网站。
④专业的网络服务商设立的网站。
⑤传统大众媒体设立的网站。
(2)网络新闻迄今发展的轨迹①初始的探索阶段(1987—1996)198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圣何塞信使报》作为全球第一家走上网络的报纸,开创了网络新闻业的新纪元,拉开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序幕。
这个阶段,网络新闻传播比较原始,新闻信息服务比较初级。
传统媒体网站大多只是在网上开一个窗口了事,信息量极小,新闻更新不及时,表现形式极为单一,传输速度极慢。
因此网上新闻资源匮乏,人气不旺。
应该说,上述那些网上新闻的出现象征意义更大,因为它标志着网络新闻传播的开始。
②窄带的新闻提供阶段(1997—2000)1997年,网络新闻传播事业发生了转折,转折的标志是“内容为王”口号的提出。
这个口号提出的背景之一,是前述互联网发展初期信息资源匮乏的状况;背景之二则是在1996年左右一些专门的ISP(即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陷入经营危机。
这个阶段到达鼎盛时期的标志性事件则是克林顿绯闻案的上网。
在网络新闻发展史上,这个事件带有里程碑的意义,被许多人认为是确立网络新闻媒体地位的事件。
在这个阶段,网民主要通过电话线上网,从技术环境而言处于窄带阶段。
网络作为新闻传播媒体的角色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