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的围海造陆及对我国的启示
- 格式:ppt
- 大小:2.19 MB
- 文档页数:28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三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例,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可以运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
内容要点说明【沧海桑田】教材图3.20以荷兰围海造陆为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作用。
教材之所以举荷兰的例子,是因为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荷兰有围海造陆的传统。
荷兰著名的围海造陆工程包括须德海工程和三角洲工程。
教材图3.20以须德海工程展开,该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防治洪水,同时通过围海造陆将部分海域改造成圩田,增加耕地面积。
但需要说明的是,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作用只是局部的、小规模的,并且人类的活动必须顺应自然过程,遵循自然规律。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教材图3.21反映了当时争议双方对地球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即地球“活动论”和“固定论”的基本观点。
2.教材图3.22左图反映了南美洲和非洲形状相互吻合,但是据此能说明它们原来是一块大陆吗?这是抛给学生的第一个问题。
右图是“破损的书页”图,既有比喻的意思,更有提醒学生追求细节、寻找进一步证据的意图。
此图体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3.本节教材的“思与学”栏目,通过设问引出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
这个“思与学”栏目中提出的几个问题,不仅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还蕴含着丰富的非智力因素教育,特别是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史和科学观的教育,以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4.“活动”不仅让学生认识大陆漂移说,还让学生能够运用该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该“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两方面的资料。
教材图3.24为学生提供了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及古老地层在两块大陆上的位置,学生可以据此推测这两块大陆原来可能是一块大陆,后来分离了;教材图3.25为学生提供了大西洋两岸中龙化石的分布。
中龙是距今超过2.5亿年的爬行动物,主要生活在溪流和水潭中,无法横渡大洋,而中龙化石分布在大西洋两岸,说明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曾经可能是连接在一起的。
例析围海造陆工程一、须德海工程须德海工程是一项涉及对须德海进行拦潮和排水整治的大型海洋工程,主要包括拦海大堤和5个垦区。
拦河大堤长32.5km,堤顶平均宽度90m,设有4车道高速公路,共填筑土石料3850万立方米。
该工程使防潮堤线缩短了45km,改善了农田灌溉和排水条件,并可防止土地盐碱化。
须德海大堤已成为连接荷兰东北部和西北部的交通干线;利用原河道发展航运;艾瑟尔湖可提供淡水,促进了工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利用垦区水网,可发展旅游。
已建成的四个垦区,已迁入约314.3万人,形成了繁荣的经济区。
二、三角洲工程荷兰三角洲工程、位于莱茵河、马斯河、斯凯尔德河三河交汇入海处,主要用于防止洪水及海水倒灌。
该工程凭借其独特的工程设计、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庞大的工程规模而令人印象深刻,获得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声誉。
工程建成后對于保护荷兰不受风暴巨浪的袭击和改善当地水资源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角洲工程阻挡了海潮长驱直入,使防潮堤线缩短了700多千米。
提高了防潮安全保障和标准,可有效控制和管理三角洲水道,防止咸水入侵,改善水质和减少泥沙淤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根治水患和增强国家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还大大改善了三角洲地区各岛屿间及与鹿特丹等中心城市间的交通联系,从而对西南部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中荷围海造陆工程的比较荷兰是世界上填海造陆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须德海工程和三角洲工程以根治洪水灾害和推动经济发展为长远目标,由政府动用国库大批资金修建。
二者都有一整套系统、科学的规划设计,且经历了漫长的建设期。
与荷兰的围海造陆相比,我国海岸线绵长,围海造陆活动主要是为经济发展服务。
1949年以来,我国共掀起过三次围海造陆的热潮。
我国围海造陆活动对新增土地的需求面积大,工程设计尚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围垦用地虽然增长速度快,但是由于相关配套工程还不齐全,在围垦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形象工程,因此容易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渔业减产等问题。
高一地理教案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9篇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资源的类型和特征,以及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2.了解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和海洋渔业生产状况;了解世界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过程。
3.了解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树立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观点。
教学建议关于海洋油、气开发的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向学生介绍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过程。
教师利用课本插图《海上钻井平台》,从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运输、对生产设备和技术的要求、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讲述。
这里,也可以将海洋油气资源的生产与陆地油气资源的生产过程做一个对比,突出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的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特点。
最后,向学生介绍我国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过程中,采取的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方式。
关于海洋渔业生产的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大陆架剖面示意》图,了解大陆架海域的范围和自然条件,讲解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的原因。
在讲解渔场形成原因时,可结合已学过的有关洋流的知识进行分析,为什么有寒暖流交汇的地方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会形成大渔场。
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图,并说明在温带海区由于饵料丰富,世界大渔场多在温带海区,使很多温带的沿海国家成为世界的主要渔业国。
如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对国民的食品结构影响很大。
特别是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又大,海洋食品占有很大比重,如日本人喜欢吃的生鱼片、寿司等。
如有条件,可向学生播放有关日本饮食文化的录像。
关于海洋资源类型的教学建在教学中,教师可搜集一些有关陆地自然资源和能源短缺或枯竭的具体事例,向学生进行介绍,使之认识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和必要性。
然后,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海洋资源的种类。
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出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的种类。
围海造地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及生产空间的重要手段。
世界上大部分沿海国家或地区都有围海造地的历史,也因此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
我国海岸线长、海湾多,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最活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区域。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其非农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资源量锐减,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与人民生活需求日益提高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因而向海洋空间发展,缓解人地矛盾、优化生态环境以及保障人口食物安全、维持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是沿海城市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
因此,研讨各国(地区)围海造地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提炼可供我国借鉴之处,将对我国沿海区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不同国家因地理环境特征与国情不同,其围海造地的原因及做法各不相同,其结果成败也各异。
其中,欧洲的荷兰、北美洲的美国、亚洲的日本、中国的香港与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值得重视。
根据各国围海造地的成因可以分为生存安全需求主导型、工业化发展需求主导型、城市化发展需求主导型三种主要模式。
荷兰围海造地已有近800年的历史,并因此而著名。
荷兰境内地势低洼,一半土地须长期防洪,其中四分之一的土地低于海平面,另有三分之一仅仅高出海平面约1米,而60%的人口居住在这些低洼地区。
从13世纪至今,荷兰土地被北海侵吞了5600多平方公里。
为了与洪水抗争,排除积水,防洪防潮,拓展生存空间,荷兰开展了持续的大规模围海造地行动:修筑沿海岸线和海(河)堤岸,修入海(河)口的闸坝,在原海底开垦农地、兴建排灌水利、繁荣海洋运输、营造和谐生态等。
荷兰围海造地的主要动因是生存安全的需求,其围海造地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53年以前,为居住和生活进行的大规模围垦;1953-1979年,为安全进行围垦;1979-2000年,为安全和河口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围垦。
围海造地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作者:李欣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21期摘要围海造地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大肆填海造地工程引起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明显。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围海造地工程引发的环境问题,并探讨了国际与国内对此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围海造地生态环境影响中图分类号:X55文献标识码:A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变化。
当外界环境变化量超过生物群落的忍受限度,就会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海洋生态平衡的打破,一般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本身的变化,如自然灾害;二是来自人类的活动,而围海造地就是一种人类的活动,适度围海造田可补充土地资源,可有效防治自然灾害袭击如可有效防御风暴潮袭击,避免或缓解海蚀作用的影响,对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保护作用,此外围海造地可减轻人口压力等。
但通过围垦工程和岸线整治,也带来相应的生态负效应,如围海工程使海洋动植物生境改变或丧失、改变海域水动力条件、降低环境容量等等。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围海造陆现状及围海造地引发的环境问题以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21世纪是发展海洋经济的世纪,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力争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
1国内外围海造地现状1.1荷兰自13世纪以来的八百多年里,荷兰人共围海造陆8000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国土的五分之一。
荷兰真正国名叫“尼德兰”,译为“低洼之国”。
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面积只高出北海海面l米,近四分之一低于海平面,为了土地与大自然抗衡,荷兰人建造堤防,阻挡海水,同时荷兰也开展了大规模、长期持续地围海造地行动。
在经历1916年水灾之后,决定封闭并开垦荷兰内海须德海:须德海工程。
阿夫鲁戴克拦海大堤全长32公里,宽90米,高出海面7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防洪堤防。
通过修筑沿海岸线和河流堤岸修筑海(河)堤,在通航的入海(河)口修闸坝,同时在原海底开垦农地、兴建排灌水利、营造和谐生态、繁荣海洋运输等。
海海底的古河道和古森林遗迹、荷兰的围海造陆探究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一)大陆漂移假说的由来1.把非洲东部和南美洲西部轮廓拼接起来思与学:魏格纳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二)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大约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动画演示:观察大陆漂移过程,关注大西洋面积的变化(三)解释地理现象请你运用大陆漂移说的观点,对图示地理现象作出合理解释探究三:板块的运动(一)六大板块及运动1.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找出六大板块、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的陆地组成。
动手操作:轮廓吻合对此,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启示:大胆猜想→搜集资料+实地考察读图观察:大西洋面积不断扩大学以致用:动物分布相似:大西洋两岸都发现了距今超过2.5亿年的爬行类动物化石,而其他地区未曾发现。
古老地层相似:这好比撕破了的一张报纸,拼合以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
读图分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都位于印度洋板块。
2.板块运动观察板块内部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的运动状况。
(二)火山、地震带分析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的相关性,并找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实例:日本地震和土耳其地震提示:我国位于两个火山地震带交汇处,多火山、地震生活常识:地震来了,该如何自救(三)解释地理现象观察板块交界处的两种地壳运动,分析相关地理现象。
联系实际:结合所学内容,分析阿尔卑斯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的成因。
结合所学内容,预测喜马拉雅山脉、地中海和红海的未来。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示意图,列举各类型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
2.结合实例,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影响,体会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结合实例,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影响。
2.体会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出示材料“‘自由号’海上漂浮城市”美国于2017年设计的海上漂浮城市“自由号”长1372米,宽229米,高107米,分为25层,可供5万人居住,学校、医院、公园、机场等设施齐全。
它以太阳能和波浪能为动力,可一直漂浮停留在海上,并随时停靠。
师:海上漂浮城市对人类开发海洋空间资源有什么重要意义?在面临陆地面积空间过度饱和、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一系列挑战的今天,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保障国家安全有哪些作用?(板书)第二章能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四节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讲授新课】师: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二空间,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是陆地空间显得越来越拥挤,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受到关注,你知道早期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在哪些范围吗?(板书)一、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生:(可能的答案)海岸和滩涂等。
师:人类最初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为海岸和近海的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
其中滩涂是海洋空间资源中人类开发最早、利用最多的部分,请大家据图描述滩涂的位置特征。
出示图片“滩涂示意图”师:滩涂是位于大潮时高潮线以下、低潮线以上的亦海亦陆的特殊地带。
出示图片“滩涂利用景观图”师:请大家据图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滩涂的主要利用方式。
生:(可能的答案)滩涂可为人类提供水产养殖、盐田、耕地、旅游等多种服务。
(板书)1.早期开发利用师:这是我们最初的开发范围,现在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范围逐步向深海及海底延伸,服务于工业、农业、军事、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