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磁异常的地质解释
- 格式:ppt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88
磁异常的解释研究磁异常是基于地磁场的一种异常。
本论文简要介绍了磁异常的基本概念,进而介绍了磁异常和地质规律的关系,主要包括:火成岩的异常、沉积岩的异常、变质岩的异常以及断裂磁异常的特点,最后简要介绍了分析解释磁异常的方法。
标签:磁异常火成岩断裂分析解释1磁异常概述磁异常是基于地磁场的一种异常。
这种异常和传统意义上的电磁场异常是不一样的,所以叫做“地磁”异常。
磁异常的产生原因十分复杂,简单说来就是地下的某些岩石,经过磁化效应发出微弱的磁场。
我们通过测量这些微弱的磁场强度,就能够测量相应的磁异常,获得相应的参数指标[1]。
2磁异常和地质规律的关系2.1火成岩的磁异常特点火成岩又叫做岩浆岩,根据其产状,也就是根据岩浆侵入到地下结晶成岩还是喷出到地表冷凝固结成岩,可以将火成岩分为侵入岩和火山岩两大类,虽然同为火成岩,但其磁性特征大不相同。
2.1.1火山岩的磁异常特点火山岩具有非常特殊的磁性特征,具体表现在其磁性是不均匀的,尤其在安山岩与玄武岩中,这些磁力分布的不均匀特性十分突出。
同时磁力的方向也不相同,因此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某些区域的火山岩能够探测到非常强的磁场,而在其他区域则不能探测到强磁场。
在特殊的情况下,火山岩的磁异常可以是变化分布的,基本上毫无规律可言,这些异常可能突然升高也可能突然降低、突然为正异常也可以突然变成负异常。
研究火山岩的磁异常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快速地找到金刚石、铜、铁等矿产资源。
但是在磁性较强的火山岩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其找矿理论和探测方法,因为火山岩区的地貌往往都十分复杂[2]。
2.1.2侵入岩的磁异常特点岩浆的侵入和多种金属或非金属矿产密切相关。
举例来说,超基性岩-基性岩-中酸性岩中,铁含量依次逐渐变少,同时二氧化硅的含量逐渐增加,那么磁性就会逐渐变小,而且会在磁性的分布上变得更加均匀[5]。
因此,研究不同的岩浆岩的磁异常对于发现不同的金属或稀有元素具有很大的意义。
磁力异常解释与矿产资源勘探磁力异常是地球物理勘探中常见且重要的现象之一,它在矿产资源勘探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磁力异常的解释原理以及其在矿产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一、磁力异常的解释原理磁力异常是指地球表面某一点的地磁场数值与该点的磁场理论值之间的差异。
磁力异常是由于地下物质的磁性不均匀分布所引起的。
地球内部的岩石和矿石都具有一定的磁性,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石有不同的磁化强度和磁化方向,因此它们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也不同。
磁力异常解释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地磁场的强度和方向,计算出理论值,并将其与实际测量值进行对比。
当实际测量值与理论值存在差异时,可以推断该区域可能存在磁性物质,从而初步判断地下是否存在矿产资源。
二、磁力异常在矿产资源勘探中的应用1. 磁力异常在磁性矿产资源勘探中的应用某些矿石具有较强的磁性,如铁矿石、铁矿、铁磁体等。
在磁力异常勘探过程中,可以利用磁力仪器对区域内的磁场进行测量,从而发现磁性矿产资源。
通过分析磁力异常的强度和分布规律,可以初步判断磁性矿物的类型、储量和分布区域,为矿产资源勘探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 磁力异常在非磁性矿产资源勘探中的应用除了磁性矿产资源外,一些非磁性矿石也可能对地磁场产生微弱的磁化作用,从而引起磁力异常。
通过测量地磁场的变化,可以对非磁性矿产资源进行初步研究。
在非磁性矿产资源勘探中,磁力异常的分析往往与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相结合,如电法、重力法等,以提高勘探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 磁力异常在区域勘探中的应用磁力异常不仅在点位勘探中有重要价值,也在区域勘探中有重要应用。
通过对区域内磁力异常的分析,可以推测区域内的岩性、构造特征和地质演化历史,从而为区域内矿产资源的勘探提供指导。
同时,磁力异常还能够辅助判断断裂带、深部构造和隐伏矿体,有助于进一步优化矿产资源勘探的布局。
三、磁力异常解释与矿产资源勘探的挑战与发展虽然磁力异常在矿产资源勘探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其解释过程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确定磁异常是否由地表磁性地质体引起的方法大多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即将磁测平面图和地质平面图进行对比,磁测剖面图和地质剖面图进行对比分析。
着重分析研究以下两个方面:1、分析异常的形态特征和异常分布与地质体的对应关系磁异常受地形的控制很明显,异常高低与地形起伏基本对应,南北测线时,正地形南坡和高点出现正值和峰值,北坡和沟谷出现负值和负极值,这时磁异常可能是出露或浅部磁性地层引起。
若磁异常受地形影响不明显,则异常可能是深部磁性体引起。
异常形态为锯齿状,强度高,梯度变化大,一般是出露地表或浅层磁性地质体的反映。
若异常形态圆滑,强度较低,梯度变化较小,则可能是深部磁性体反映。
异常与出露的岩层无论在平面和剖面图上密切相关,相互对应,反映异常可能由该岩层所引起。
若异常分布横向上穿越几个不同的岩层,则可能异常由隐伏磁性体引起。
2、分析地表岩石的磁性大小与实测异常关系当异常主体范围内出露磁性地质体范围较大(直径大于30m),地形较平坦时,则磁性体能引起的最大磁异常可由下式近似计算:⊿T max≈2πJ z·sinI0(1)式中⊿T max—磁性地质体能引起的最大磁异常J z—磁性地质体总磁化强度J的垂直分量I0—测区地磁场倾角将实测⊿T max结果与上式据实测岩(矿)石物性资料计算结果对比,若两者相近或计算结果大于实测值,则可认为异常可能由出露岩(矿)石引起。
若实测结果大于计算结果,则可能存在隐伏磁性体或磁性体深部磁性增强情况。
由于地表岩矿磁性可能受风化作用影响减弱,故应结合上述磁异常特征和位置分析方法认真分析判断。
例如:在某岩体上实测到⊿T max=1300nT。
经测定岩体磁性标本,J z=3000*10-3A/m。
由(1)式可估算岩体能引起的⊿T最大异常(测区地磁场倾角为500)⊿T max=2π·J z·sinI0=0.1*2π*3000*sin500=1444nT计算出的⊿T极大值大于实测的⊿T极大值,故认为实测磁异常由岩体所引起。
磁异常特征的分析和异常的解释推断磁异常特征的分析是地球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通过分析磁场的异常特征,可以推断地下的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特征,为地质勘探、矿产资源评价、地震预测等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磁异常特征的分析方法,并讨论异常的解释推断。
磁异常特征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异常形态、异常大小、异常分布、异常性质和异常起源等。
首先是异常形态的分析。
地球的磁场分布形态可以是正异常、负异常或混合异常。
正异常意味着地下存在磁性体,如磁铁矿等;负异常则意味着地下存在具有负磁化率的物质,如煤炭等。
混合异常则表示地下存在不同类型的磁性体。
通过分析异常形态,可以初步判断地下的磁性体类型。
其次是异常大小的分析。
异常大小是指磁场强度异常与背景磁场强度之间的差异。
通常采用磁异常强度作为分析指标,可以计算出区域内各点的异常强度,并绘制磁异常强度图。
异常强度的大小与地下磁性体的体积、磁性体与观测点的距离以及地下岩矿性质等有关。
通过分析异常大小,可以推测磁性体的储量或厚度。
第三是异常分布的分析。
不同类型的磁性体在地下分布的方式各不相同,可以分为点状、线状和面状分布。
点状磁性体通常表示矿床或矿体;线状磁性体则可能是断裂带或岩脉;面状磁性体通常表示磁性岩体或磁性层。
通过分析异常分布的形式和规律,可以推断地下的构造形态和特征。
再次是异常性质的分析。
不同类型的磁性体具有不同的磁化率和磁滞损耗特性,可以通过测量异常磁场的频率响应和相位响应来分析异常性质。
异常磁场的频率响应可以通过测量磁场的高频、中频和低频响应来获得。
通过分析异常性质,可以进一步确定地下磁性体的性质和组成成分。
最后是异常起源的解释推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地下的磁性体类型、储量和分布特征,但仍需要进一步解释推断。
异常的起源可能与地下岩层的磁化作用、地质构造的构造性磁化、矿床的磁性矿化等有关。
例如,磁性矿床的形成常常与地热液活动、岩浆活动、沉积物沉积等有关。
磁力异常解释与地质构造演化模型验证地球磁场是地球内部深处电流产生的结果,它为我们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质构造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然而,在实际观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磁力异常现象,即地球磁场的强度和方向与预期不符,这给地质构造的解释带来了困难。
磁力异常的解释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包括磁性矿物的分布和含量、地壳构造的变形和运动等。
磁性矿物的分布和含量对磁力异常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大量的铁、镍等具有磁性的物质,它们的不均匀分布会导致磁力异常的出现。
此外,在岩石的形成和变质过程中,磁性矿物也会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进而引起磁力异常现象。
地壳构造的变形和运动也是解释磁力异常的重要因素。
地壳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由此形成了地震带、火山带等特殊地质现象。
在板块运动的过程中,地壳会发生弯曲、拉伸和压缩等变形,这些变形会影响到地壳中的磁性矿物的分布和方向,从而引起磁力异常。
为了验证和解释这些磁力异常现象,地质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地质构造演化模型。
其中一种常用的模型是板块构造理论。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上的地壳被分为多个板块,并且认为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家可以通过研究板块的运动规律,来解释和预测磁力异常。
另外,地质学家还通过实地观测和数值模拟的方法来验证地质构造演化模型。
实地观测是指在地球上实际进行野外考察和数据收集,以了解地质构造和磁力异常的分布规律。
数值模拟则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手段,对地质构造演化模型进行验证和优化。
总之,磁力异常的解释和地质构造的验证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通过研究磁性矿物的分布与含量、地壳构造的变形和运动,以及应用地质构造演化模型进行验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质构造的演化过程,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补充和修改。
)。
磁异常解释一.磁异常特征的认识1̣.强度:指极值和一般强度。
2.梯度:异常沿走向和垂直于走向的变化规律,等值线疏密度、剖面图曲线陡缓反映梯度。
3.正负异常分布规律。
4.异常形状走向宽度和分布范围。
5.各种异常相互关系。
(一)概述该异常在1/10万航空磁测剖面平面图上呈孤立的点异常出现,其异常是在30 γ的南北向区域异常背景上突起的120γ的局部异常,异常区出露有中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O2),根据某地区的成矿规律,O2灰岩为成矿围岩,其灰岩埋藏深度340米左右,同时该区构造发育,有火成岩活动(燕山期闪长岩),对成矿有利。
(二)磁异常性质的分析从1/1万地面磁测结果明显地看出异常是一个正负异常伴随出现的似等轴状的低缓异常,其极大值为__γ,异常规整,有北陡南缓特点,分析磁异常平面图,有不太明显的北东-南西走向,不完全是一个等轴异常,但可以看出矿体走向不大,延深也不大,且有一定埋深,故可等效地认为是一个倾斜磁化的球体异常。
可用球体公式进行正演计算。
(三)定量计算用拐点作五条切线:H=1/2[1/2(X2-X1)+1/2(X´2-X´1)]B=√(H²+X²)二.磁异常的地质解释1.分析研究磁异常所处的地质部位,是否为成矿的有利地段,在矽卡岩型磁铁矿床上,矿体均赋存于接触带中或其附近,因此,在磁异常分布地段,地下深处有隐伏接触带,引起磁异常的磁性体,位于灰岩顶板以下时才有可能是矿体所引起。
2.利用磁异常特征区分异常性质,磁铁矿体具有磁性强、相对体积小,而岩体则磁性弱、相对体积大。
3.利用综合物(化)探资料判别异常性质。
三.低缓异常的解释四.磁异常验证1.地表揭露:2.探槽:深度不超过3米。
3.浅井:深度不超过20米。
4.钻探:对称异常在极大值附近布钻,落空则应在两侧梯度变化大的地带继续布钻,梯度最陡反映矿体最浅,对于不对称异常,应在极大值或稍偏倾向一侧布钻。
五.做出地质结论和推断成果图做地质结论时,应该着重指出哪些磁异常可能与铁矿有关,哪些与多金属成矿带有关,提出验证工程的位置,同时,哪些异常反映了什么样岩石或构造,指出进一步找矿远景区,地质结论以推断成果图表现出来。
磁力异常解释与地质构造演化分析磁力异常是地球磁场的异常情况,揭示了地球内部的磁场结构和地质构造演化过程。
本文将探讨磁力异常的解释原理以及其在地质构造演化分析中的应用。
一、磁力异常解释原理磁力异常是指地磁场强度的异常变化,可用来揭示地球内部岩石的磁性特征以及地质构造的演化历程。
根据地球的磁场特性,可以把磁力异常分为正异常和负异常。
1.1 正异常正异常说明该区域的地质构造有形变或变形的痕迹。
一般来说,地球内部岩石受到应力的作用,磁性矿物会发生形变,磁化程度增强,导致地磁场强度的增加。
这种正异常主要出现在构造活动的边缘区域,如地震带和板块交界处。
1.2 负异常负异常是指地磁场强度的减小或相反方向的异常变化。
这可能是由于地下岩石的磁性物质被抹平或混合,导致地磁场的减弱。
通常,负异常出现在岩浆喷发的地区,如火山和岩浆活动区。
二、磁力异常与地质构造演化磁力异常在地质构造演化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地质构造演化是指地壳在地质过程中的变形、破坏和重建,与地球深部构造和地质事件有关。
下面将介绍磁力异常在地质构造演化中的几个方面应用。
2.1 反映构造活动磁力异常可以反映构造活动的特征,如断裂带、褶皱带、岩浆侵入等。
通过对磁力异常的测量和解释,可以揭示构造活动的地理位置、规模和演化历史。
例如,正异常可以指示地壳的抬升或挤压作用,负异常则可能与断裂和沉陷有关。
2.2 剖析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地壳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磁力异常的分析,可以追踪板块的运动轨迹和速率。
根据正负异常的变化特征及其位置分布,可以确定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向和构造特征。
这为研究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提供了重要依据。
2.3 识别岩浆作用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热力学和构造演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对磁力异常的解读,可以测定岩浆活动的强度和分布情况。
例如,正异常可以指示岩浆的喷发和侵蚀,负异常则可能与岩浆的储存和冷却有关。
三、磁力异常与地质构造演化分析的案例为了更好地理解磁力异常与地质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我们选取了一个案例来进行分析。
磁力异常解释与地下岩石物质组成分析磁力异常是地球物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磁场强度与周围区域相比出现的异常偏差。
磁力异常对地下岩石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有很大的指示作用,因此在地质勘探和矿产资源评价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一、磁力异常的形成机制1.1 因素一磁力异常的形成与地下岩石物质的磁性有关。
岩石中的磁性矿物质具有一定的磁性,当这些矿物质受到外部因素的作用,例如地壳构造运动或热液活动等,它们的磁性会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地面上磁场的异常。
1.2 因素二另外一个因素是地下岩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磁场记录。
地下岩石在形成的过程中会吸收周围环境的磁场信息,如果在地质演化历史中存在比较强烈的磁场变动,那么这些变动也会以磁力异常的形式记录在地下岩石中。
二、磁力异常的解释2.1 地质构造解释一种常见的解释是地质构造的作用。
地质构造运动会导致地壳的变形和破裂,进而改变岩石物质的分布和组成。
当地质构造线与地下岩石层相交时,可能会引起局部磁力异常的出现。
2.2 矿产矿物解释磁力异常也可以与矿产矿物的存在有关。
某些矿石中含有丰富的磁性矿物质,例如铁矿石。
当这些矿石埋藏在地下时,其磁性会对地磁场产生影响,形成局部的磁力异常。
2.3 重磁异常解释另一种解释是重磁异常。
地下岩石的密度不均匀分布会对地磁场的传播产生影响,从而引起磁力异常的出现。
通常来说,密度较高的岩石会产生正磁力异常,而密度较低的岩石则会产生负磁力异常。
三、地下岩石物质组成分析对磁力异常进行解释的同时,也需要对地下岩石的物质组成进行分析。
通过地质勘探技术,可以获取地下岩石的物理属性数据,从而推测其物质组成。
3.1 磁化率测试磁化率是指物质在外界磁场作用下的磁化程度。
通过对地下岩石进行磁化率测试,可以确定其物质中是否含有磁性矿物质,进而判断岩石中的物质组成。
3.2 岩石采样分析岩石采样分析是一种常见的地质勘探方法,可以对采集到的岩石样品进行物质成分的检测。
勘探地球物理学基础--习题解答《勘探地球物理学基础》习题解答第一章磁法勘探习题与解答(共8题)1、什么是地磁要素?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解答:地磁场T是矢量,研究中令x轴指向地理北,y轴指向地理东,z 轴铅直向下。
地磁场T 分解为:北向分量为X,东向分量为Y,铅直分量为Z。
T在xoy面内的投影为水平分量H,H的方向即磁北方向,H与x的夹角(即磁北与地理北的夹角)为磁偏角D(东偏为正),T与H的夹角为磁倾角I(下倾为正)。
X、Y、Z,H、D、I,T统称为地磁要素。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1。
图1-1 地磁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各要素间以及与总场的关系如下:T2?H2?Z2?X2?Y2?Z2,X?HcosD,Y?H?sinDH?T?cosI,Z?T?sinI,tanI?Z/H,I?arctaZn(H/ tanD?Y/X,D?arctaYn(X/2、地磁场随时间变化有哪些主要特点?解答:地磁场随时间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1)地球内部场源缓慢变化引起的长期变化;(2)地球外部场源引起的短期变化。
其中长期变化有以下两个特点:磁矩减弱:地心偶极子磁矩正在衰减,导致地磁场强度衰减(速率约为10~20nT/a)。
磁场漂移:非偶极子的场正在向西漂移。
(且是全球性的,但快慢不同,平均约0.2o/a)。
短期变化有以下两个特点:平静变化:按一定的周期连续出现,平缓而有规律,称为平静变化。
地磁场的平静变化主要指地磁日变。
扰动变化:偶然发生、短暂而复杂、强弱不定、持续一定的时间后就消失,称为扰动变化。
地磁场的扰动变化又分为磁暴和地磁脉动两类。
3、地磁场随空间、时间变化的特征,对磁法勘探有何意义?解答:在实际磁法勘探中,一般工作周期较短,主要关心的是地磁场的短期变化,即地磁日变化、磁暴以及地磁脉动。
在高精度磁测中,地磁日变化是一种严重干扰,一般在地面磁测、航空磁测过程中设有专用仪器进行地磁日变观测,以便进行相应的校正,称为日变改正。
磁力异常解释与地矿资源勘探磁力异常是地球物理勘探中常用的一种探测手段,通过对地球磁场的测量和分析,可以获取到地下潜在的矿产资源信息。
本文将探讨磁力异常的解释原理以及在地矿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一、磁力异常的解释原理磁力异常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磁场测量中所观测到的与本地磁场值有所偏离的数值。
其解释原理基于磁性物质对地磁场的扰动和反演关系。
当地下存在具有一定磁性的物质时,它们会对地磁场产生影响,使得地磁场在该区域产生异常。
这种异常表现为磁场强度的偏离,常用的测量单位为nanotesla(nT)。
二、磁力异常在地矿资源勘探中的应用1. 磁力勘探磁力勘探是一种通过测量地磁场强度来判断地下矿产资源分布的方法。
利用磁力仪器对地表进行扫描测量,可以获取到地下磁性物质体的粗略分布情况。
在勘探过程中,根据磁力仪器的观测数值绘制出磁力异常图像,通过分析异常的形状、大小、深度以及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等,可以初步判断磁性物质的性质和分布范围,为后续的矿产资源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2. 磁性物质识别通过磁力异常的观测和解释,可以识别出地下存在的磁性物质。
不同种类的矿产资源在地磁场测量中所产生的异常表现也不同,比如铁矿石、磁铁矿等均具有明显的磁性,而其他非磁性矿石则相对较弱。
通过对磁力异常的分析,可以定量研究地下磁性物质的性质和含量,为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更加精确的信息。
3. 地下构造研究磁力异常的分析还可以揭示地下构造的信息。
地质构造与磁力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地下构造的存在会对地磁场产生扰动,形成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异常。
通过对磁力异常的解释和分析,可以判断地下的构造性质,如断裂带、褶皱带等,进而了解地质历史和构造演化过程,为勘探目标的确定提供帮助。
三、磁力异常解释与地矿资源勘探的案例以某地区的磁力异常勘探为例进行分析。
该地区存在矿床的磁力异常,通过磁力勘探,勘探人员利用磁力仪器对地表进行测量,记录了不同区域的磁力数值。
通过对磁力异常的解释和分析,勘探人员发现了一条明显的磁力异常带,该异常带延伸方向为东西向,长度约10公里,宽度约2公里。
低磁纬度地区化极磁异常及其地质解释目前海洋地质调査主要借助地球物理勘探手段,磁法勘探仍以其成本效益比高以及在综合解释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被广泛的采用。
在低磁纬度地区,由于受斜磁化的影响,磁异常形态通常较为复杂,影响其直观性,这给异常的解释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具体表现为磁异常形态远比地质构造复杂,负异常明显,伴生异常增多,且多呈东西走向分布。
而在同样地质条件下,高磁纬度地区的异常分布形态与地质构造的分布对应关系要好得多,在定性解释中,甚至可以利用特征磁异常确定构造分布,如断裂位置及其走向、岩体的分布范围、沉积盆地的大致规模等。
为了更好地发挥磁测资料在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解释中的作用,消除斜磁化影响的磁异常化极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磁异常化极,即将倾斜磁化情况下的观测异常转换成垂直磁化情况下的垂直异常,就好似把场源搬到地磁极一样,故称该磁化方向的换算过程为化极。
在某种意义讲,化极是磁异常处理、解释的基础。
化极作为一种重要的数据处理方法,很早就受到地球物理工作者的重视和研究。
但是,化极因子属放大性一类转换因子,纬度越低,其放大作用越强。
在磁赤道地区,其放大作用达到极点,变成无穷大,使得计算无法进行。
在接近低纬度时,化极结果也很不理想,为了解决低纬度地区化磁极的不稳定问题,人们分别在空间域和频率域中研究了不同的方法。
尽管在低纬度化极问题的研究上,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往往因精度较低和实用性差等问题,很难真正使用。
我局在南沙地质调査中,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合作,在调研国内外磁异常化极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频率域化极因子局部扇形约束函数解决方案,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
模型检验及实际资料计算结果显示,采用本方法进行磁异常化极处理,整体形态保持完整,物理意义直观,计算实现方便、简单,具有处理变倾角、大区域、低磁纬度资料的能力,数值恢复精度也较高。
利用该方法进行的实际资料化极结果显示,原异常中受斜磁化影响的(表现为南正北负)磁异常已得到明显归位,对比相应区域的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及地质构造后,有以下认识:(1)化极结果与自由空间异常图有较好的对应性,说明此重、磁异常可能同源;(2)化极结果与地质构造解释的火成岩体的位置基本一致,说明此磁异常源与火成岩体有关;(3)以变倾角化极的结果看,该磁异常源的磁化倾角与现代地磁场方向基本一致,故进一步推测,引起该磁异常的磁源性质应该是以感磁为主,为现代火成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