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栏目剧的创新性元素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2
普法栏目剧心怨观后感最近,普法栏目剧成为电视荧屏上的一股新风潮。
这类栏目以真实案例为基础,通过剧情的展开,以教育、宣传、普法为目的,向观众传递法治理念,引导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律,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养。
在观看了几部普法栏目剧后,我深感其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也体悟到了一些对法律和社会的思考。
普法栏目剧之所以能够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首先得益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
它不同于传统的法律教育课程,采用了剧情化的叙事手法,将普通人的生活故事融入其中,以情境演绎来讲述法律的重要性和适用性。
观众在追随剧情的同时,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对法律知识的积累,这种方式既吸引人,又易于理解和接受,更能够打动人心。
其次,普法栏目剧的成功还在于其精心选择的案例。
这些案例一方面贴近生活,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凝聚了各行各业的法律问题和纠纷,另一方面却又并非完全或典型地展现了案例中的情节和角色。
案例选取的巧妙与精确,既使得观众在关注剧情的同时,也会对其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识和程序产生兴趣,通过对案件的讲解和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法律规范和法律逻辑,使观众对法律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再者,普法栏目剧往往重在宣传法治精神,倡导法治观念。
通过描绘剧中的主角经历并解决案件的过程,引导观众思考社会规则和法律标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剧中的角色常常是社会各个阶层的代表,他们或是一名普通市民,或是一位公务员,或是一名律师。
他们在剧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并通过法律的力量解决了问题,最终展示了法律的公正与权威。
观众从剧中故事中深刻体会到法治对于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进而对法律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此外,普法栏目剧还意在引发公众对于法律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栏目剧的故事线索和演员的表演,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引起了观众对剧情的热议。
观众们在观看后不仅仅是在脑海中消化剧情,更是开始对现实中类似的案件和法律问题产生思考,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互动式普法栏目开播(普法节目何以让观众)互动式普法栏目开播近日,《大侦探7》《守护解放西3》等几档热门普法节目的播出引发热议扑朔迷离的案情,匪夷所思的犯罪,高能反转的剧情,都让观众大呼过瘾然而,在看过笑过后,观众不禁会产生对人性的思考,对行为的反思在最新一季的两档节目中,纷纷加入了一个新的板块──普法教育课堂在《大侦探7》中,最高人民法院联合芒果TV共同推出普法环节《大侦探合议庭》法官们探讨节目故事,剖析剧情案件,普及法律知识,还针对“凶手”“嫌疑人”的违法行为提出定罪量刑建议知名法律学者罗翔更是与《守护解放西3》“梦幻联动”,以案解法,金句频出,收获观众一致好评内容多变的普法节目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寓教于乐”的普法形式又能带来怎样的收益?当“娱乐”与“普法”联动,这二者间又能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互动式普法栏目开播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近日,《大侦探7》《守护解放西3》等几档热门普法节目的播出引发热议。
扑朔迷离的案情,匪夷所思的犯罪,高能反转的剧情,都让观众大呼过瘾。
然而,在看过笑过后,观众不禁会产生对人性的思考,对行为的反思。
在最新一季的两档节目中,纷纷加入了一个新的板块──普法教育课堂。
在《大侦探7》中,最高人民法院联合芒果TV共同推出普法环节《大侦探合议庭》。
法官们探讨节目故事,剖析剧情案件,普及法律知识,还针对“凶手”“嫌疑人”的违法行为提出定罪量刑建议。
知名法律学者罗翔更是与《守护解放西3》“梦幻联动”,以案解法,金句频出,收获观众一致好评。
内容多变的普法节目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寓教于乐”的普法形式又能带来怎样的收益?当“娱乐”与“普法”联动,这二者间又能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烧脑反转普法多角度解读案件背后人情冷暖2月10日,“明侦”迷们盼了又盼的《大侦探7》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虽然更换了新的导演组,元老级玩家“明灯”撒贝宁也未能出现在节目中,但节目依旧保持着原有水准,每集案件聚焦时下热议社会话题,拨开层层迷雾寻找答案的同时,也揭开了一个个隐藏在人内心深处不可告人的“伤疤”。
普法栏目剧我的观影报告
最近我看了一部普法栏目剧,名字是《法医秦明》。
这部剧的主
角秦明是一位法医,他通过对尸体的分析和研究来帮助警方破案。
我觉得这部剧非常有意义,因为它不仅展现了法医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还让观众了解了很多关于法医学和法律的知识。
在剧中,秦明经常使用各种科技手段来分析证据并还原案发现场,这让我对法医学的技术水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他还在处理案件时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来进行,这让我更加了解了法律的重要性以及法医必须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这部剧还展现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毒品、人口贩卖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露和讨论,观众能够更好地认识这些问题,进而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总的来说,这部普法栏目剧非常值得一看。
它不仅有很高的观赏性,还能让观众学到很多有用的法律和社会知识。
我相信,这部剧会对提高大众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1 -。
法治节目微短剧的意义一、引言法治节目微短剧是一种通过影视表达方式,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形象的人物形象,向观众传递法治理念、宣传法律法规和普及法律知识的节目形式。
它以真实的案例为基础,通过剧情设置、人物塑造和情节展开,向观众传递正确的法治观念,引导公众遵守法律,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
法治节目微短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二、提高公众法律意识法治节目微短剧以其生动的情节和形象的人物形象,能够将法律知识具象化、可视化,使观众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观众能够深入了解法律的适用和执行过程,认识到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
三、普及法律知识法治节目微短剧不仅能够宣传法律法规,还能够普及法律知识。
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不同类型的法律案例和问题,观众能够了解到法律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规则,学习到如何正确应对和解决各种法律问题。
这有助于提高公众的法律素养,增强法律意识,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四、推动社会法治进程法治节目微短剧通过展示法律案例和问题,揭示社会矛盾和问题,引导公众正确看待和解决社会问题。
通过剧中人物的行为和经历,观众能够深刻认识到法律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和作用,从而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法治进程。
五、增强法律意识法治节目微短剧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展示人物的成长和变化,观众能够感受到法律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认识到法律对于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这有助于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积极参与社会公正事业。
六、推广法治观念法治节目微短剧通过展示法律案例和问题,引导观众正确看待和评价社会问题,培养公众正确的法治观念。
通过剧中人物的行为和思想转变,观众能够认识到法治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和作用,从而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积极践行法律,推广法治思想。
七、结语法治节目微短剧作为一种富有创造力和表现力的传媒形式,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形象的人物形象,向观众传递法治理念、宣传法律法规和普及法律知识。
普法栏目剧观后感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法治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为了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养,普法栏目剧成为了一种流行的宣传普法的方式。
本文将对观看普法栏目剧的体验和感受进行总结和分析。
剧集概述《普法栏目剧》是一部以法治为主题,宣传法律知识的栏目剧。
该剧通过讲述法律案件,展示执法部门的工作,以及揭示反腐败斗争的进展,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关注。
剧集每个故事都有一个明确的法律主题,并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讲述与法律相关的事件。
观剧体验引人入胜的剧情《普法栏目剧》的剧情紧凑、引人入胜,往往通过引人注目的故事情节和突发事件来吸引观众的注意。
每个故事都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法律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推进剧情发展。
观众不仅可以在剧中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法律困境,而且还可以了解到相关法律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物形象塑造剧集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真实,在不同角色之间展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主要角色包括律师、警察、检察官等执法人员,他们以各种形式和角度展现了法律职业的复杂性和责任重大性。
观众可以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律从业者的真实工作和生活状态。
法律知识传递《普法栏目剧》以生动的故事情节来传达法律知识,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吸收。
在剧集中,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和案件梳理,详细解释了法律条文和法律程序,让观众对法律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种非正式的教育方式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也能够学到实用的法律知识。
社会意义与警示作用《普法栏目剧》旨在引起社会公众对法治问题的关注,并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养。
剧中的案件往往揭示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法律漏洞和问题,通过展示相关法律部门的工作和努力,提醒观众要注重法律意识,遵纪守法。
剧集还透露出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提供了人们正确行为的参考。
总结与展望通过观看《普法栏目剧》,不仅可以享受到精彩的故事情节,还能够学到法律知识和培养法治观念。
剧集以其引人入胜的剧情、丰满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法律知识传递和积极的社会意义,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支持。
从《撒贝宁时间》看电视法制节目的创新《撒贝宁时间》是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一档周播栏目,前身为《小撒说法》。
该节目播出四年以来,依靠前瞻性的演播技术、影像化的表现手法,以及金牌主持撒贝宁的影响力,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
我国的电视法制节目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其制作体系已趋于成熟,《撒贝宁时间》解决的是形态创新层面的问题,以人本思想为指导理念,在讲求证据、法治先行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基层工作者的职业精神。
;“;人;”;与;“;法;”;的相辅相成,突破了传统的宏观视角,深入基层进行实地取材,在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当下,此类新型法制节目无疑更具社会意义与教育价值。
现代科技与影像艺术的双向应用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由来已久,1980年,《观察与思考》的首创让许多电视人开始尝试以法理内涵为基础的案例分析类节目,特别是在2021年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建立后,《法律讲堂》《一线》等节目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省级卫视也纷纷效仿,这一栏目形态逐渐走向成熟。
而2021年开播的《撒贝宁时间》正是其中翘楚,一方面,节目组依托主持人和《今日说法》的双重品牌效应,充分借鉴法制节目常青树的选材经验;另一方面,虚拟演播室、技术场景复原的应用,大大增强了节目的可看性,紧跟当下法制建设进程,实现了形态上的与时俱进。
虚拟演播室技术。
虚拟演播室技术是传统演播室色键抠像技术与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节目组在摄影棚中完成录制,再由专门的后期人员进行背景合成,数字化的演播方式与摄像机的动态移位相配合,成功实现了对犯罪现场的真实还原,这也是《撒贝宁时间》最大的亮点之一。
传统法制节目仅仅通过短片重构犯罪现场,大部分场景由人为二次还原搭建而成,其视觉效果与纪录片较为相似,虽然有警方资料作为辅助,却无法将观众主体代入现场,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隔膜感。
而《撒贝宁时间》所使用的虚拟演播室技术巧妙地解决了这一困境,由主持人引领观众进入模拟现场。
在《8607号房间》一期中,罪犯多次往返酒店实施作案,为了客观记录其行动路线,节目组对走廊、客房、卫生间等三个视角均进行了虚拟还原,快速的场景切换营造出了亲临其境的感官效果。
作者简介:王静波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编辑央视《普法栏目剧》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王静波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50【摘要】《普法栏目剧》是开展普法工作的助力,起到了普及法律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但《普法栏目剧》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结构设计不合理、制作精细化程度不高、重刑法轻民法。
本文建议《普法栏目剧》进一步优化节目结构、提高制作水平、拓展节目题材,希望能有助于《普法栏目剧》及相关法制类节目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法制类栏目剧《普法栏目剧》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751(2018)05-0009-03法制类栏目是指“以传统电视为载体,并借助电视的传播功能和表现形式,以宣传法律法规,普及基本知识为主要目的,以法治和生活为主要切入点的一类节目。
”法制类栏目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传法律法规,引导观众反思,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数字技术和多媒体行业的飞速发展,过去传统媒介的传播格局被改变,收视率与社会影响力已经成为了电视媒体的主要评价标准,法制类栏目剧也未能免俗。
近年来,随着法制类栏目剧数量的不断增长,同质化、商业化、低俗化、夸大事实等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对于法制类栏目剧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普法栏目剧》作为个案进行深入解读,对当下的法制栏目剧进行了具体的理论研究。
一、《普法栏目剧》的基本情况本世纪初,法制类栏目剧作为新型的电视节目类型,一经推出就广受观众好评,发展也十分迅速。
2011年的4月18日,《普法栏目剧》在cctv-12播出,周一至周六20点49分开始两集联播,次日--38还有三次重播。
中央电视台《普法栏目剧》作为我国法制类栏目剧的先驱,具有重大的领导意义。
它是一档以普及法律知识为核心,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民众法律知识为目的,同时展现我国基层公检法的突出成绩的法制类节目。
(一)话题选择节目话题的选择决定了该节目的受众定位,《普法栏目剧》与全国普法办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节目题材一般都是从各级法院的最终判决案例中选择出来并加以改编的,也有部分案例是参考了当下比较受关注的社会新闻事件,从整体来看,婚姻纠纷、亲情伦理等是各个栏目都比较热衷的题材。
从《普法栏目剧》看电视法制栏目的发展策略作者:刁姗姗来源:《传媒》 2014年第16期文/刁姗姗“看普法故事,品百味人生”,这是《普法栏目剧》的核心定位。
2011年4月18日,CCTV-12打造了这档以普法为核心内容,同时展示公、检、法、司工作中突出成绩的栏目。
以栏目剧的电视形态表现出来的法制栏目,在“介绍”“合声”“尾声”的展现上都可以说是其一大优势。
栏目剧在还原纪实场景的同时,将主持人的讲述以及栏目中的解说配合得淋漓尽致,并且在栏目尾声将法制信息结合栏目中的故事传达给观众,表现了叙事结构在电视法制栏目中的合理应用。
《普法栏目剧》的叙事策略悬念化的叙事结构。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好的故事即使再丰富也要通过合理的叙述表达给观众,这也就是叙事结构在栏目中的重要作用。
结构能够使得电视栏目的叙事显得更为流畅,也能够凸显故事的核心地位。
所以,挑选何种结构,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电视法制栏目能不能进行下去,并成功地实现叙事目标。
在电视法制栏目中,线性发展和悬念设置成为其主要采用的叙事结构。
而且从电视法制栏目来看,以《普法栏目剧》为代表,栏目中主持人采用更多的是一些话中带话的方式,譬如“无意间的一个举动”,那究竟是什么样的举动呢?但是并未马上告诉观众,相反却是引导观众继续往下看。
“果不出所料”,那又会料想到什么样的情况呢?这也不会提前让观众知道,这样做的意图就是吊足观众的胃口。
站在受众心理学的视角,传播学将“注意”划分成了“被动注意”以及“主动注意”,观众在主动注意时,思想集中度极大地超过被动注意的程度。
对观众来说,被动接受以及线型接受某些理性信息,实在是比不过那些吸引人的故事。
故事显得越离奇,就越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所以,悬念也就变成了法制栏目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之一。
大众化的叙事定位。
电视法制栏目的叙事定位取决于观众,因此,叙事对象的平民化也就对电视法制栏目的长远发展垫定了扎实的基础,进而也能很好地提升传播效果。
普法栏目剧教案教案标题:普法栏目剧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普法栏目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2.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法律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概念、法律体系和法律原则。
2. 普法栏目剧:学生将参与编写和表演普法栏目剧,通过剧本创作和表演实践,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介绍普法栏目剧的概念和作用。
2. 分享一些简单的法律案例,引起学生对法律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体系和法律原则,帮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法律知识框架。
2.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步:普法栏目剧编写(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法律主题,并编写相应的普法栏目剧剧本。
2. 引导学生思考剧本中应包含的法律知识点和情节,鼓励他们进行创意和合作。
第四步:剧本表演(30分钟)1. 每个小组派出一部分学生进行剧本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进行点评。
2. 引导学生从表演中发现法律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合作中的困难与挑战。
第五步:总结反思(15分钟)1. 学生围绕普法栏目剧的学习经历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法律素养。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演时的表现,评估其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收集学生编写的剧本和表演视频,评估其创意和合作水平。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普法活动,将所学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2. 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法律教育节目和普法栏目剧,拓宽他们的法律视野。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2. 普法栏目剧的案例和剧本示例。
3. 法律教育相关的书籍和资料。
社会与法频道普法栏目剧一、背景介绍社会与法频道普法栏目剧是社会与法频道制作的一档以法律知识普及为主题的栏目。
通过剧情和角色设定,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观众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大众的法律意识和素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社会与法频道普法栏目剧进行介绍和分析。
二、剧集内容社会与法频道普法栏目剧的剧集内容主要围绕着法律知识普及展开,通过剧情发展,展示各类法律案例的解决过程和法律知识的运用。
剧集内容丰富多样,既包括民事案件、刑事案件等实际案例,也包括与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
三、角色设定社会与法频道普法栏目剧的角色设定需要有各类社会人群的代表,以便更好地贴近观众的实际生活情境。
常见的角色包括律师、法官、公务员、警察、法律顾问等,他们在剧集中充当各种角色,以不同的身份和视角向观众传达法律知识。
四、剧集形式社会与法频道普法栏目剧的剧集形式通常采用小剧场的形式。
每一个剧集独立成篇,通过角色设定和精心编写的剧情,引导观众深入了解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并在故事情节中加入法律知识的解读和运用,使观众在娱乐的同时也能获得法律知识的启发。
五、剧集的影响社会与法频道普法栏目剧在普及法律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真实、生动的案例以及精心策划的剧情,在娱乐的同时让观众接受到法律知识的灌输。
剧集的播出不仅提高了观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还促进了法治理念的普及和树立。
一方面,观众可以通过剧集中的案例了解到自身权益的保护方法和途径,提高自身防范和维权能力;另一方面,观众也可以透过剧集了解到法律的底线和规范,增强公民的法律理念和法治观念。
六、社会与法频道普法栏目剧的亮点社会与法频道普法栏目剧在普法栏目中有着自己的独特亮点。
1. 生动有趣社会与法频道普法栏目剧的编剧团队非常注重剧集的娱乐性,从剧本的构思到角色的设定都力求生动有趣。
通过情节的设置和角色的表演,成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法律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
2. 紧跟时事社会与法频道普法栏目剧的剧集内容紧贴时事热点和社会问题,以便更好地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反响。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法律传播实践的创新与突破——以普法纪录片《是这样的,法官》为例发布时间:2023-03-06T05:05:53.121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20期10月作者:仝悦炜[导读] 法律传播是我国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如何通过法律传播实践将法律知识予以普及仝悦炜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摘要】法律传播是我国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如何通过法律传播实践将法律知识予以普及、使法律观念深入人心,是当下媒体响应党中央号召的工作重心之一。
《是这样的,法官》是一档基层法院纪实观察类真人秀节目,通过对此节目的分析,旨在窥见当下我国媒体法律传播实践的创新之处与亮点突破,为今后提升法律传播效力,增强法律传播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法律传播;《是这样的,法官》自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概念以来,“法治”始终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关键词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
法律传播是法治建设中提?公民法律素质、增强公民法律意识、预防犯罪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法律传播起到普法释法的作用,需要各类媒体的实践创新,不断求索。
《是这样的,法官》是一档由腾讯视频和中广天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基层法院纪实观察类真人秀节目,于2021年9月9日起每周四21:00在腾讯视频播出①,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真实案件的执法判决过程。
该节目聚焦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旨在向大众普法,通过真实案例传递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让每个人心中都握紧法律的标尺。
一、我国法律传播实践概况(一)法律传播的定义法律传播是指传播主体以?定的?式、渠道向社会公众传播法律知识、法律?为准则与规范、法律价值观念等法律信息的动态过程。
学者柴哲宏指出,当代我国法律传播主要分为五种途径,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技术传播。
其中,大众传播是最具传播深度、广度的一种传播活动,即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多种大众媒体形式,将法律法规及背后的法理知识传递给人们。
近年来,随着民众法律意识的加强,以普及法律知识目的的法制类节目迅速崛起,不同类型的法制新闻类节目雨后春笋般涌现。
法制新闻节目和其他节目形式一样,都具有民生新闻的共性,很多法制故事是普通百姓与执法、司法案件等相关的报道,讲述平民百姓生活中遇到的有关法律问题,从法律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解剖,从中引导百姓在法制社会中解决生活中的矛盾,放眼生活小事,阐述法理法规。
除此之外,法律节目中案件的发生发展和最终侦破,都波澜起伏、疑团重重。
这种悬念迭起、扣人心弦的叙述手法,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起到了渲染紧张气氛的作用,深化了主题,对观众收看法制节目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基于相关和悬念这两个关键点,法制新闻类节目的受众群不断扩大。
一、法制类节目的崛起(一)法制类节目收视率逐年升高法制类节目内容平民化和故事悬念化是其迅速吸引受众的拿手好戏。
首先,法制节目每期都会以平民化视角,通过关注发生在社会生活中各类刑事、民事案例来做新闻报道。
在对这些新闻报道时,十分注重对案件故事性和冲突性的呈现,对曲折复杂的情节进行详细描述,对案件侦破或者进展进行层层剖析,民众以案件发生的背景为基础,紧密联系道德、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挖掘背后折射出来的人性和人物心理特征,用法制的理性思维思考寻找事件发生的根源。
另外,故事叙述的悬念化是当下电视节目故事化叙事的常用手法,法制节目也同样沿袭了这一手法。
一般是节目一开始就把事件中的对抗性矛盾冲突摆出来,制造悬念,使得观众被吸引,急欲知道结果而一直看下去。
(二)法制类节目的分类1.“故事+演播室访谈”法制节目“故事+演播室访谈”法制节目以其独特的形式以案说法,采用演播室访谈与专题片结合的方式,夹叙夹议,叙事清楚,说理明白,意图以最通俗的节目形式最直接地将案件中的法律知识“挑”出来呈现给观众,便于观众理解和接受。
这类法制节目以《今日说法》最为典型。
《今日说法》创办于1999年1月2日,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档全日直播法制栏目,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栏目。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法制类节目的发展策略——以央视《普法栏目剧》为例院(系)艺术与传媒学院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学生姓名王梦莎成绩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2016年5月14号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由我本人独立完成。
所有关观点、方法、数据和文献等的引用已在文中指出,并与参考文献相对应。
据我查证,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和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我承诺,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
如在文中涉及到抄袭或剽窃行为,本人愿承担由此而造成的一切后果及责任。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签名日期:年月日摘要法制电视节目是指“以传统电视为载体,并借助电视的传播功能和表现形式,以宣传法律法规普及基本知识为主要目的,以法制和生活为主要切入点的一类节目。
”在20世纪八十年代,是法制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法制栏目剧也如雨后春笋般源源不断的发展起来,栏目大多是以侦破推理案件和主角的日常生活表现为主要内容,其案件设定往往扑朔迷离,张弛有度,不仅在情节上满足了很多观众,也间接的让剧迷们感受到了法制法规的公正,在各类电视节目中独树一帜。
法制栏目剧以其特有的形似迎合了广大群众的口味,在发展中不断兼容并包,表现形式愈加多样化,但是法制栏目剧在发展过程中也有着许多需要改善的环节,例如故事和展现方式的创新等等,本文将央视节目《普法栏目剧》作为个例进行研究,对其现状进行了阐述,对其未来的发展路线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研究总结了法制类节目存在不足以及优势之处,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法制类节目;《普法栏目剧》AbstractLegal TV programs are mainly "traditional television as the carrier, and the use of television transmission functions and forms, the publicity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popularize basic knowledge as the main purpose, to the rule of law and life as a starting point of the main program. In twentieth Century 80s, is the legal system of soci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eak period,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legal dramas also Everfount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 mostly to the detection of the case reasoning section and the protagonist's daily performance as the main content, the cases often set a degree of relaxation, whirling, not only in the circumstances to meet a lot of the audience, but also indirectly let the fans feel the legal justice, become an independent school in all types of television programs. The legal column contains many elements, and television dramas, sitcoms, micro film, story and so on in the plot as a whole, usually through a story to 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 the expression of certain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teach people, is in line with the current popular taste, innovation also represents the China Legal TV program that is a very dynamic TV program form. Legal dramas with its unique shape to cater to the masses tast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diverse forms, absorb anything and everything, but legal drama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re are many links need to be improved, such as the story and show the way of innovation and so on, the CCTV program "legal" as a case of column opera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were introduce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route are summarized.Key words: legal program; 《Popular law column play》目录一、绪论 (7)(一)法制类节目的研究背景 (7)(二)法制类节目的研究意义 (8)(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8)二、《普法栏目剧》的节目概况 (9)(一)节目的发展历程 (9)(二)节目的播出内容和形式 (9)三、法制类电视节目的研究方法 (10)(一)法制类节目的叙事特点 (10)1.叙述过程:故事化手段 (10)2.叙述视角:复合叙述模式 (11)3.叙述策略:情感化模式 (12)(二)法制类节目的内容分析 (12)1.话题选择 (12)2.节目类型 (13)四、关于《普法栏目剧》的优劣分析 (14)(一)《普法栏目剧》的优势分析 (14)1.真实性较高 (14)2.寓教于乐 (14)3.定位精准,减少资源浪费 (15)(二)《普法栏目剧》的劣势分析 (15)1.栏目结构整体设计不合理 (15)2.故事制作粗糙,部分脱离现实生活 (16)3.重刑法轻视民法 (16)五、法制类栏目剧的发展策略 (17)(一)提升新媒体的责任感 (17)(二)强调主流话语的引导性 (17)(三)提升人文社会关怀 (18)结论与建议 (19)致谢 (20)参考文献 (21)附录 (22)关于法制类节目的具体分析——以央视《普法栏目剧》为例一、绪论(一)法制类节目的研究背景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主和法制两大核心内容的构建已经成为了我国的重要问题,中国的法制大国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法制新闻作为一个独立方面早已渗透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积极响应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尤其是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便坐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列车,为了更好的跟上发达国家的脚步,彰显我国的基本国情,法制建设便显得尤为重要起来。
2024/1上实践与创新栏目透视普法节目《守护解放西》的叙事分析阴杜新乐摘要: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推进,普法节目应运而生,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固定的叙事模式。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普法节目在叙事方面也积极创新,如普法节目《守护解放西》在叙事形式上就与传统普法节目有很大差别,凭借着全面的叙事主题、多重的叙事结构、多样的叙事技巧获得了广泛传播。
文章从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叙事技巧三个方面对《守护解放西》进行分析,探索新媒体时代普法节目的叙事手法,为我国普法节目的创新寻找借鉴之处。
关键词:《守护解放西》普法节目叙事分析普法节目是我国重要的节目类型,旨在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推动我国普法进程。
传统普法节目有《今日说法》《法治进行时》《普法栏目剧》《与法同行》等,在叙事上大多采取主持人讲解加专家点评的方式,进行案件讲述和法律普及,而一些节目也会对案件进行情景再现,或者邀请演员以栏目剧的形式展现案件故事。
近些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我国涌现出一批新型普法节目,采用全新的节目形式来达到普法的目的,本文将对具有代表性的节目《守护解放西》进行叙事分析。
《守护解放西》是由哔哩哔哩与中广天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一档纪实片,节目全程拍摄记录了湖南长沙坡子街派出所的日常工作。
该节目摒弃了在录影棚中讲解案件的形式,而是采用全天记录的纪实片的形式,将案件进行真实呈现。
《守护解放西》在叙事上有着独特的风格,使它相较于传统普法节目更受受众的喜欢。
全面的叙事主题“主题”最早是一个音乐术语,指乐曲中最具特色的那一段旋律。
在叙事学中,主题是故事层面的要素,指叙事作品的题材和主要内容。
主题决定了节目内容素材的选择,传统普法节目在主题内容上一般都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刑事案件,例如央视《今日说法》中讲述的案件多为凶残离奇的凶杀案。
如今传统普法节目在主题内容上出现同质化的问题,每期节目的主题都大体相同,如《普法栏目剧》节目在后期就暴露出了主题内容过于单一的弊端,节目内容大多在讲述由于家庭矛盾引发的刑事案件,受众大多都是中年妇女。
《普法栏目剧》是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主推的一档节目,是社会与法频道改版以来最着力打造的品牌栏目。
它采用栏目剧形态,运用真实再现、情景剧、系列剧等手段,与全国普法办等部门充分合作,广泛搜集素材,进行二度创作。
节目题材多以当代都市生活为主,侧重情感、职场、生存——爱情、友情、亲情、婚姻、伦理、案件、悬疑、惊悚等等,内容多元化。
节目以普法为核心内容,充分结合当代都市人情感、学习、工作、生活等的特点,讲述现代人在法律的认知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同时展示公、检、法、司工作中突出的成绩。
一、《普法栏目剧》兴起背景:电视节目发展至今,它的性质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宣传品主导、作品主导和产品主导。
第一阶段它主要充当党和政府的宣传“喉舌”,正确宣传党和政府的正面形象,实现意识形态功能。
第二阶段主要探索传媒和艺术特征,建立节目创作与传播的新观念。
第三阶段主要实现节目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非虚构领域民生新闻声名鹊起,虚构领域综艺节目异军突起。
一方面,电视节目市场化和产业化带来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在促进节目大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不可避免的同质化。
另一方面,国家的普法宣传需要合适的传播平台。
比较有影响力的栏目剧有浙江影视频道的《本塘第一剧》,湖南卫视的《爱情魔方》,湖南台的《故事会》,这种本土新闻栏目在题材、表现方式、方言选择、群众演员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摸索和创新,积累了有效的创作方法。
结合国家普法宣传,普法栏目剧也应运而生,影响比较大的有中央电视台的《法制编辑部》、《普法栏目剧》等。
其中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的《普法栏目剧》栏目自2011年开播以来,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该栏目的收视率保持稳定的市场份额,社会效益良好。
在三年多的创作实践中,《普法栏目剧》大胆探索属于自己的创作道路,在内容、形式和播出方式等方面突破创新。
二、节目定位《普法栏目剧》在中国率先引入影视戏剧理念讲述故事,把真实事件戏剧化。
节目悬念迭起,环环相扣,感性和理性并具,旨在引领公众普遍认同法治观念和生活理念,突出时代与人类的恒久价值。
1.新闻纪实性。
普法栏目剧取材于真实的案例,重视实事新闻热点。
它的重点不在于重复报道或者解读法制新闻事件,而在于通过故事演绎,揭示新闻事件背后的法律依据,以普法为核心,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民主与法治精神。
它面临的问题是:怎样理解和处理栏目的新闻性。
首先,事件真实。
《普法栏目剧》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有的是老百姓的情感故事,有的是刑侦案件。
栏目以新闻事件为素材,对其加工整理、演绎推理,展开故事创作。
或者把新闻作为节目的缘起与由头,选择热点话题切入,营造悬念,展开故事情节。
浙江广电集团《本塘第一剧》制片人杜闻伟认为:“新闻是栏目剧发展的第一营养源”,电视栏目剧的发展方向不是电视连续剧,而是以新闻性为主要元素,再结合方言等其他元素,最终生成一种感性的、独立的电视产品。
其次,事实准确。
故事取材的新闻事件、案例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过程清晰,故事的框架建构与真实事件相符合,事件的逻辑方向与事实吻合。
一旦故事的发展逻辑违背了人们生活经验的感知,就会被质疑作假。
第三,公益品质。
《普法栏目剧》的制作周期比较长,时效性不如新闻,但是它向全社会普法的公益品质,服务于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坚守新闻的初衷。
《普法栏目剧》偏重于底层老百姓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涉法事件与问题。
2.戏剧化。
栏目剧和电视剧都是剧,原重庆电视台《雾都夜话》制片人马及人在全国首创“电视栏目剧”形态,他在2004年“国际情景剧研讨会”上阐述了这一概念。
他认为电视栏目剧具有“五化一性”,即“形态生活化”、“内容平民化”、“演员群众化”、“语言地方化”、“情景真实化”和“观众参与性”。
马及人特别强调栏目剧是情景喜剧和电视剧杂交的产物,它既具有电视剧的品性,又吸收了情景喜剧的特征。
在两种形态的剧之间,存在着一个广大的中间地带,栏目剧就存在于这一地带之间。
栏目剧以“故事”为节目核心,以现实中的真人真事为基础,对真实事件、案例进行再度创作,通过“纪实剧”、“情景剧”的表现手法传情达意。
对于《普法栏目剧》来讲,一方面它以社会传奇、生活百态、情感纠葛和警世奇案为题材,设计激烈的矛盾冲突,情节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避免矛盾反复纠葛,用好莱坞式光明的大结局给人正面的能量。
《普
法栏目剧》侧重于以“悬念”手法推动故事情节。
第一种情况,结局保持悬念。
先告知观众故事的人物关系、事情的初始面貌和性质,然后观众被引入故事情境,跟随着情节的展开,探索未知的故事究竟是什么。
第二种情况,过程保持悬念。
先告知观众人物关系、故事的结局,引发观众的好奇与关注:故事的过程是怎样的?侧重于展现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展现过程中,释疑解惑,慢慢释放观众的悬念感。
“悬念”是故事戏剧化的一个重要手段,“这首先是一都影片的故事素材的戏剧化,或者说以最紧扣心弦的形式表现戏剧性情境。
”《普法栏目剧》使用悬念手法,创造激情,保持激情,有效地将“普法”知识融汇在故事情节之中,给枯燥的法理赋予了生动可感的形式,对普法栏目是一个创造性的尝试。
3.现实服务性。
栏目用一个故事承担许多服务点,坚持主流价值观,导向正确。
它一方面规避民族、宗教、地域等敏感问题,尊重大众审美取向的道德伦理。
另一方面开拓“社会建设”内容资源,加强普法,强调服务。
“以人为本”的处理方式、法律知识点的普及等立足于人情人性。
同样的故事,在人物追求、语言个性、人物关系、时尚话题等方面,与时代接轨。
创作过程中大量生动感人的细节和情节,将人物刻画得丰满而真实,立足于人情人性,从一个鲜活的人身上,体现一种崇高品格和老西藏精神,体现“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检察职业道德。
三、节目组织1.体裁差异化。
以小制作成本把握电视制作的平民化脉搏,讲述历史变迁和社会转型期,小人物不知法、不守法、违法等带来的一系列百姓故事,在其命运沉浮中突显法律的价值和意义。
2.叙事组织的局面思维。
创作目的决定叙事视角及事件的选择:普法宣传,避免了为故事而故事。
先把真实的案例分解,提取故事元素,实现戏剧化对应。
然后根据节目需要,进行二度创作。
3.全知视角的主持人设置。
设置主持人介绍故事背景、推进故事发展及相关法律链接,适时引导和控制节目的情节方向、宣传普法教育意义。
每集除片头片尾外,主持人出场串词3次,或者推进故事进程,或者讲述相关法律点。
综上所述:《普法栏目剧》在节目定位、叙事组织策略、市场差异化竞争等环节,尝试创新与突破。
凡此种种设计,都为实现栏目的基本定位:看普法故事,品百味人生。
实践证明,这种探索未知领域的尝试是成功的。
栏目剧带动了一个新节目形态的发展和繁荣,《普法栏目剧》作为“纪录剧情片”,更为普法宣传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形式,它的价值和意义不容分说。
它此后的成长空间是未知的,而未知的领域蕴含着更多可探究的空间。
结语:1、本文重点探讨央视《普法栏目剧》栏目的创新性元素。
它是新闻性和戏剧性交叉的产物,它的成功启示我们在交叉地带寻求节目形态的突破与创新。
节目有机的杂交,给节目组织提出更高的要求。
2、在节目组织过程中,注意使用体裁差异化叙事策略和局面叙事思维。
《普法栏目剧》作为“纪录剧情片”,它的生长空间、生长形态、节目走向等值得进一步关注。
思考题:1.怎样理解《普法栏目剧》的节目定位?2.《普法栏目剧》的节目组织有什么特点?3.怎样理解《普法栏目剧》叙事组织的局面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