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学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1农业政策的概念: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为的总称。
2农业政策的问题的基本特征1农业政策具有相互依赖性,2农业政策具有客观性,3农业政策具有主观性4农业政策具有历史性,5农业政策具有稳定性和动态性3浴盆模型的含义: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政策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每一项政策都有其失效的过程。
要保证执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
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施实过程中,其失效可分为三阶段: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
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所描绘的曲线就称为“浴盆模型”。
4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一;农业政策方案的优劣对政策执行的影响1)农业政策问题的性质2)农业政策目标的正确、明确与具体性3)农业政策理论依据的科学性4)农业政策方案规划的科学性二;农业政策资源对政策执行的影响1)资金,物资,人力,信息,权威资源三;农业政策执行环境对政策执行的影响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四;农业政策执行机构与人员对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1)农业政策的执行机构(1)组织机构的布局要合理(2)组织机构各部门之间要有良好的分工协作。
(3)组织机构中各部门的权责关系要明确。
2)农业政策的执行人员(1)农业政策执行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
(2)农业政策执行人员要有积极的意向和工作态度。
(3)农业政策执行人员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五;农业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1)农来政策对象的接受程度2)农业政策对象的数量多少5农业政策执行的方案评估含义含义:是针对不同的农业政策方案作出评价,从中挑选较好的方案,或对某一农业政策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评价。
其任务是为农业政策的选择修正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政策方案的评估既是政策制定的内容,也是政策评估的内容。
6农业土地保护政策。
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政策的特点:①阶级性。
②正误性。
③时效性。
④表述性政策的三要素: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手段政策科学:人们对政策运动规律的总结。
政策背景:是政策作用对象及其周围环境的现状农业政策: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政府对农业实行干预的内容包括:1、为农民提供直接补贴2、提供农业信贷服务3、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4、提供农业教育的科技服务5、对土地资源和环境进行保护6、建立农产品储备制度7、实行食物分配计划制定农业政策相关的经济理论:1.公共选择理论2.委托一代理理论3.组织行为理论帕累托最优:指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的经济状况好到这种程度,以致于任何人都不可能再得到好处而同时又不使另一个人受到损失。
农业政策分析的模型:一、理性决策模型二、渐进决策模型三、系统模型四、过程模型五、精英模型农业政策的目标:指农业政策所要实现的一种期望状态或理想结果。
中国的农业政策目标:1、努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3、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入4、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美国农业政策目标: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增加和稳定农场收人(农产品补贴)、3、增进社会福利、4、农村发展欧盟农业政策目标:1、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农业生产的合理化,农业生产要素最优配置,特别是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2、在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增加农业从业者的收入3、稳定农产品市场4、保证食品安全供应(转基因食品)5、为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农产品农业政策手段体系:经济性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行政管制手段:生产管制、价格管制和信用管制手段等法制手段主要的农业政策手段:价格和收入政策手段农业发展政策或结构政策手段农业政策执行模型:1.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2.浴盆模型 3.互动模型 4.循环模型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涉及到的四大因素。
☆政策: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行为准则☆农业政策:政府为实现⼀一定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列措施的总称政府(调节经济)市场失灵的原因:①外部性②市场⽆无法提供公共产品③信息不不对称④垄断⑤市场调节具有盲国有企业低效(寻租盛⾏行行腐败严重)⼲干预不不当(战略略失误利利益冲突政府低效)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既不不缺位也不不越位☆农业的多功能性(外部性)⑴农业的经济功能:①要素贡献(为经济发展提供⽣生产要素)②产品贡献(原料料贡献粮⻝⾷食贡献)③市场贡献(为经济发展提供市场)④外汇贡献(为经济发展提供紧缺外汇)⑵农业的社会功能①提供农产品,满⾜足城乡需求,保障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②对农村不不完善的社会保障有补充功能③保障国家⾃自⽴立⾃自强⑶农业的⽂文化功能①⽣生产导向功能②⽣生产服务功能③产业协调功能④历史贯联功能⑤社会凝聚功能⑷农业的环境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⑸农业的粮⻝⾷食安全功能☆农业⽣生产的外部性:①正外部性:⽣生态健康{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减少噪⾳音降解污染}②负外部性:⽣生态恶化{⼤大⽓气污染全球变暖⽔水⼟土流失噪⾳音污染}第⼆二章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理与⽅方法农业政策与经济福利利的关系(P16)☆公共选择理理论:政治⾏行行为⼈人和市场⾏行行为⼈人⼀一样,作为理理性政治⼈人,追求政治利利益最⼤大化,钟情竞选胜利利,研究提供什什么并如何分配公共物品影响理理性经济⼈人的公共选择,实现社会效⽤用最⼤大化委托—代理理理理论:管理理者作为代理理⼈人,财产所有者作为委托⼈人,由于双⽅方的信息不不对称,代理理者的机会主义⾏行行为给委托⼈人带来⻛风险,分析经济主体之间由于利利益分配不不均导致的农产品的农产品地区封锁等政策⾏行行为后果组织⾏行行为理理论:研究组织⾏行行为,分析组织结构和⾏行行为⽅方式变化社会福利利函数含义:①能增加总福利利的措施可取②个⼈人主义是社会福利利基本判断③没有社会⽣生产增⻓长,任何经济变动都只是利利益在分配帕累托最优:指⼀一种资源分配的理理想状态,每个⼈人经济状况好到⼀一定程度,以致任何⼈人都不不可能在得到好处⽽而损害他⼈人利利益间接⽣生产费⽤用: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费⽤用,与⽣生产⼯工艺不不直接相关农业剩余劳动⼒力力:在⼀一定⽣生产⼒力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力供给⼤大于合理理经营需求的部分,投⼊入⽣生产,边际产量量为零或负数帕累托最优的实现条件:条件之⼀一: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对于任意两个消费者都是相同的——交换效率条件;条件之⼆二:任何两种投⼊入要素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对于任何两种产品都是相同的——⽣生产效率条件;条件之三:任何两种产品之间边际转换率与它们在消费中的边际替代率相等——产量量效率条件。
重点:农业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第三、四、五章)粮食安全问题(补充)农村人力资源政策(第八章)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政策(第十三章)浴盆模型和史密斯模型任选其一;粮食问题考简答或案例;综合这几章的内容考论述题;题型:单选10*2=20分:简答8*5=40分;论述1*20=20分;案例1*20=20分时间:100分钟自己总结的重点:第三章:农业政策的制定一、思想粮食补贴政策:1.粮食直补:全称粮食直接补贴,是为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国家财政按一定的补贴标准和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对农户直接给予的补贴。
2.农资综合补贴:指在现行粮食直补制度基础上,对种粮农民因柴油、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增支实行的综合性直接补贴政策。
3.良种补贴:指对一地区优势区域内种植主要优质粮食作物的农户,根据品种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
目的是支持农民积极使用优良作物种子,提高良种覆盖率,增加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
4.农机具补贴:指国家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的部分补贴。
5.农业政策问题的内涵及其特征?内涵:农业政策问题指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来加以解决的一些特定的问题,是一些通过公共行为可能追求得到的需求、价值或改进的机会。
概括来讲,农业政策问题的内涵有:a.农业政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b.农业政策问题能够被多数人觉察、认同并受其影响。
c.农业政策问题必须依赖于政府加以解决。
特点:a.相互依赖性——许多相关的农业政策问题构成了一个体系,不同领域、层次的农业政策问题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b.客观性——是农业经济实践中的问题,客观存在c.人为性——农业政策问题的存在源于人们改造社会行为状态的需要d.动态性——任何农业政策问题,及涉及环境因素,又与前提条件、相关人群密切联系e.历史性——农业政策问题不是突发产生的,而是逐渐形成的,例,农民负担6.构建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课件上没列出这道题)a.边界分析法——划定研究对象的边界,找出与其他事物严格区别的本质及其属性,使之与外界相对隔离,在边界内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农业政策学》钟甫宁课程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章导论(2学时)
了解政策、政策科学、农业政策的概念,掌握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的关系。
1.政策与政策科学:政策;政策科学。
2.农业政策的本质与内涵:农业的概念、地位及作用;农业政策及其重要性。
3.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政府政策干预的目标及缺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政策。
第二章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农业政策与经济福利的关系,掌握农业政策分析的模型和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
1. 农业政策分析中的经济福利:制定农业政策相关的经济理论简介;农业政策与经济福利的关系;经济福利的概念及其内涵;帕累托最优及其实现条件;福利变化的测度。
2. 农业政策分析模型:理性决策模型;渐进决策模型;系统模型;过程模型;精英模型。
3.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内容;农业政策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农业政策分析的具体方法。
第三章农业政策的制定(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农业政策问题的确定,农业政策方案的论证与决策。
掌握农业政策目标及农业政策手段的相关内容。
重点掌握农业政策目标的含义与中国具体的农业政策目标。
1. 农业政策问题的确定:农业政策问题的内涵;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特征;农业政策问题的认定与论证;构建农业政策问题的方法。
2. 农业政策目标: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含义;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原则;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思路与要求;不同经济制度下的农业政策目标。
3. 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与方案设计: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农业政策方案的设计。
4. 农业政策方案的论证与决策:农业政策方案的比较论证;农业政策方案的决策;农业政策方案的修正与完善;农业政策方案的采纳与合法化。
第四章农业政策的执行过程(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农业政策执行的内涵、特点和作用。
掌握农业政策具体执行的原则和要求、农业政策执行模型、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重点掌握农业政策执行模型、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1. 农业政策执行的内涵、特点和作用:农业政策执行的内涵;农业政策执行的特点;农业政策执行的作用。
2. 农业政策执行模型;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浴盆模型;互动模型;循环模型。
3. 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农业政策方案的优劣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农业政策资源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农业政策执行环境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农业政策执行机构与人员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农业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4. 农业政策的具体执行:农业政策执行的主要原则;农业政策执行的方法和要求;农业政策执行的基本程序。
第五章农业政策的评估及调整(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农业政策评估的方法和程序,农业政策的调整。
掌握农业政策评估的原则和标准。
重点掌握农业政策评估的标准和方法。
1. 农业政策评估的原则和标准:农业政策评估的原则;农业政策评估的标准。
2. 农业政策评估的方法和程序:农业政策评估的方法;农业政策评估的内容;农业政策评估的基本程序;农业政策评估的困难。
3. 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政策调整的原则;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及形式。
第六章农业结构政策(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农业结构政策的基本目标和构成,掌握农业区域结构政策、农业部门结构政策、农业经营规模政策的具体内容。
1. 农业结构政策目标:农业结构政策的目标概述;农业结构政策的具体目标。
2. 农业区域结构政策:比较优势理论与农业区域结构;农业区域结构政策目标;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
3. 农业部门结构政策:农业部门结构的概念;农业部门结构政策。
4. 农业经营规模政策:农业经营规模的内涵;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农业土地政策(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农业土地政策的目标。
掌握农业土地产权政策,农业土地流转政策,农业土地保护政策。
重点掌握农业土地流转政策。
1. 农业土地政策目标:农业土地的范围与确定土地政策目标的原则;土地政策目标的演变。
2. 农业土地产权政策:农业土地所有政策;农业土地使用政策;对农业土地的拥有、分割和用途的限制。
3. 农业土地流转政策:国外农业土地流转政策;中国农业土地流转政策。
4.农业土地保护政策: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对农业土地闲置的管理。
第八章农村人力资源政策(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农村人力资源的政策目标。
掌握农村就业政策,农村人力资源流动政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重点掌握农村人力资源流动政策与开发政策。
1.农村人力资源政策目标:人力资源的含义与特点;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农村人力资源政策的内容与目标。
2.农村就业政策:21世纪我国农村就业形势与特点;农村就业政策及其目标;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扩大就业政策。
3.农村人力资源流动政策: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理论与政策模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流动政策的形成与缺陷;加强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管理,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的政策措施。
4.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策:21世纪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目标与要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第九章农业科学技术政策(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农业科学技术政策的目标。
掌握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政策,农业技术推广政策。
重点掌握农业技术发展政策。
1.农业科学技术政策目标:农业科学技术政策的内涵;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实现农业科学技术政策的措施。
2.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政策:农业科学技术的内涵、特点和作用;农业科技发展的方针、原则、目标与任务;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政策的主要内容。
3.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农业技术推广的定义与原则;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意义;发展我国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思路及目标;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趋势探索。
第十章农产品流通政策(4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农产品流通政策目标。
掌握农产品国内价格政策,农产品对外贸易价格政策,农产品市场结构政策。
重点掌握农产品国内价格政策和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
1.农产品流通政策目标:农产品流通政策的含义与分类;农产品流通政策目标;农产品流通政策手段。
2.农产品国内价格政策:价格管制;补贴措施;数量管理;国内农产品流通和价格体制与政策演变。
3.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出口鼓励政策;进口限制政策;出口限制与进口鼓励政策;其他措施;WTO与农产品国际贸易。
4.农产品市场结构政策:农产品市场结构的主要类型及特点;市场管制措施;发展农业合作;提高市场透明度措施;改善市场基础设施。
第十一章农业财政与金融政策(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农业财政金融目标。
掌握农业税收政策,农业投入政策,农业金融政策。
重点掌握农业投入政策与农业金融政策。
1.农业财政金融政策目标:农业财政政策目标;农业金融政策目标。
2.农业投入政策:农业投资的投入机制及投入来源;农业的投入政策;
3.农业税收政策:农业税与农林特产税的计征;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中国农业税收政策的评价。
4.农业金融政策;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农业金融政策的依据;农业金融政策的内容;我国农业金融政策的完善。
第十二章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目标,掌握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农业自然资源保护政策。
重点掌握农业资源保护政策。
1.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目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目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
2.农业环境保护政策:我国面临的环境危机;农业环境政策。
3.农业自然资源保护政策:我国面临的资源危机;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保护政策。
第十三章农村社会发展政策(2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农村人口政策,掌握农村教育政策、农村扶贫政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重点掌握农村教育政策、农村扶贫政策。
1.农村人口政策:农村人口政策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农村的人口问题;我国农村人口政策的目标及内容。
2.农村教育政策:我国农业教育发展的状况;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目标;我国农村教育政策措施。
3.农村扶贫政策:贫困的含义及测量;我国农村贫苦的现状;我国扶贫进展以及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我国扶贫政策及扶贫方式的选择。
4.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问题;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目标与政策选择。
第十四章农业新政策(4学时)
本章主要讲授当前一段时期内国家出台的最新政策(如:2004年以来的一号文件),以适应农业政策学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