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谚语中的饮食文化对比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浅析中俄饮食文化的异同中俄两国因为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饮食文化。
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有着很多的异同之处,下面就让我们来浅析一下中俄两国饮食文化的异同。
我们先来看一下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的异同之处。
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在食材选择上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人以米饭、面食为主食,而俄罗斯人则以面包为主食。
在主食之外,中国菜以蔬菜、豆类、肉类为主要食材,注重清淡、鲜嫩、口味甚浓。
而俄罗斯菜则以肉类为主要食材,料理方式多样,口味重而且香。
在饮食习惯上,中国人喜欢喝茶,而俄罗斯人则更喜欢喝酒。
在饮食文化方面,中国与俄罗斯的异同之处还体现在用餐时间、餐桌礼仪等方面。
我们来看一下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的共通之处。
虽然中俄两国在饮食文化上有很多的异同,但是在一些方面也有着一些共同点。
比如在节日食品上,中俄两国都有一些特色的节日食品。
比如中国的春节,俄罗斯的圣诞节和复活节都有特别的食品。
在烹饪技巧上,中俄两国也有着一些共同之处,比如都有炒、煮、蒸、烤等烹饪方法。
在饮食方面,中俄两国都有着尊重食材、注重健康的共同理念。
我们来看一下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的影响因素。
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受到了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民族风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地广人多,各地气候环境各异,食材丰富,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也呈现出多样性。
而俄罗斯地域辽阔,气候寒冷,所以以肉食品为主,同时俄罗斯也受到了东欧、北欧等多个民族文化的影响,饮食文化呈现出多样性。
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在食材、用餐习惯、节日食品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异同之处,但是也有着一些共同之处。
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受到了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民族风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无论是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的异同,还是受到的影响因素,都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研究中俄两国饮食文化的角度和思路。
希望通过对中俄两国饮食文化的浅析,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关注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
浅析中俄饮食文化的异同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传统特色。
中俄两国地域辽阔,人文历史悠久,这就为饮食文化的形成和传承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历史传统。
本文将浅析中俄饮食文化的异同,以便更好地了解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和交融,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友谊的增进。
一、中俄饮食文化的共同点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有着一些共同点。
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都融合了丰富的历史传统。
无论是中国的八大菜系,还是俄罗斯的传统饮食,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沉淀和文化传统。
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都注重家庭聚餐的重要性。
在中国和俄罗斯,家庭晚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家人聚在一起共进晚餐,是一种传统而又温馨的生活方式。
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都尊重食材的原汁原味。
无论是中国菜还是俄罗斯菜,都以保留食材本身的香味和口感为最高追求,追求的是天然、纯净和美味。
1. 食材的选用中俄两国在食材的选用上有一定的差异。
中国由于地域辽阔,因此食材种类繁多,如小麦、大米、玉米、猪肉、牛肉、鸡肉等,烹饪方式也多种多样,如炒、煮、蒸、糕点制作等。
而俄罗斯则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蔬菜种类较少,以土豆、甜菜根等为主要食材,烹饪方式则更加注重烘烤、炖煮和烤制,俄式菜肴以肉味浓郁而著称。
2. 餐饮习惯和文化中国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餐桌礼仪非常重要。
在中餐文化中,碗筷是必不可少的餐具,人们习惯用筷子来取食。
而在俄罗斯,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刀叉来取食,通常都是一只手握刀,一只手拿叉,用餐方式更加西式化。
在餐饮时,中国人喜欢热的饮食,比如热汤、热米饭等;而俄罗斯人则更喜欢凉的食物,比如酸奶、冷盘等。
这一点也反映了两国在气候和地理环境上的差异。
3. 餐饮习俗和节日中俄两国在餐饮习俗和节日上也略有不同。
中国有很多传统的餐饮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等,家庭聚餐是其重要的传统。
俄罗斯也有诸多庆祝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等,但他们更注重在特定节日里食用特定的美食,如圣诞节吃烤鸭、鲑鱼、波兰馅饼等,而复活节则会吃羔羊肉等。
中俄饮食文化对比第一篇:中俄饮食文化对比中俄饮食文化对比吃穿住用行是一个人存活在这个时代的的必须需求,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不能离开这些。
这其屮吃又排在首位,即饮食。
吃什么、怎么吃,一个地区或者民族的饮食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屮俄两国的饮食文化的差异很自然地就成为两国民族性格差异的一种外在表现。
一、中俄民族的“饮”差异(一)酒文化。
酒,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促进友谊,调节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饮品。
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始于商周,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中国人饮酒讲究尽兴,中国人爱以酒为媒介进行社交活动,并且,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喝酒时得到升华。
中国人喝酒比较讲究下酒菜,讲究荤素搭配,凉热兼顾。
在酒宴上,主人往往先讲上几句话,之后就开始第一轮敬酒,主人向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即所谓“先干为敬”,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要回敬主人,敬酒时还要说上几句敬酒词。
敬酒时,一般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的越多,主人就越高兴。
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高纬度,因此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
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俄罗斯人通过喝酒来取暖,伏特加(водка)一词源自俄语“水”(вода),有“生命之水”的意思。
伏特加一般是40度,与白兰地和威士忌一起,同为世界三大烈酒。
不过,同威士忌在饭前加冰块苏打水浅尝辄止、白兰地在餐后细品慢啜相比,俄罗斯人喝伏特加要豪放得多,哪怕是满满一大杯也“一口闷”。
伏特加成为了俄罗斯人生活中的必备品,也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寄托。
(二)茶文化。
茶,是世界上最为普遍的饮品之一。
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饮茶成为了中俄两国人民共同的爱好。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世界闻名,是茶的故乡,茶叶品种繁多。
中国人喜欢喝清新淡雅的绿茶,用沸水冲泡,香气四溢,再配置以茶道器具特别是紫砂壶一类精美的茶具,充分体现了清新淡雅之意境及君子之风。
浅析中俄饮食文化的异同中俄是两个著名的大国,各自拥有独特的饮食文化,这种文化的异同也反映出了两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偏好。
本文将对中俄饮食文化的异同进行浅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两个国家的饮食习惯和文化特色。
中俄饮食文化的异同主要体现在用餐方式、食材选择、烹饪方法以及饮食习惯等方面。
就用餐方式而言,中俄两国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注重“一菜一饭”,即一顿饭通常包括米饭或面食和数道菜品。
而在俄罗斯,传统的用餐方式是“一菜一饭”,即一道主菜搭配一种主食,例如肉类搭配土豆或面包。
在中国,用餐时通常使用筷子,而俄罗斯人则使用刀、叉和勺子。
食材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人饮食偏好以米、面、蔬菜和豆制品为主,同时也喜爱各种肉类和海鲜;而俄罗斯的饮食主要以肉类、面食、蔬菜和奶制品为主,这与中国的饮食偏好有明显不同。
烹饪方法也是中俄饮食文化的一大不同之处。
中国烹饪讲究火候、调味和刀工,强调菜品的鲜、嫩、鲜。
而俄罗斯菜肴则偏向烘烤、炖煮和炸制,尤其是融入了浓厚的奶油和酸奶。
两国人民的饮食习惯也有所不同。
中国餐桌上少不了茶和米酒,而俄罗斯人则经常饮用伏特加和啤酒。
尽管中俄饮食文化存在以上的差异,但不难发现两国饮食文化之间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无论中国还是俄罗斯,农产品是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烹饪中的糖醋口味和俄罗斯的红菜汤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两国在一些节日中都有特色的美食供应,如中国的春节和俄罗斯的圣诞节。
也有很多人认为,中俄饮食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不仅仅是饮食上的差异,也反映了两国在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对中俄饮食文化的了解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中俄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并进一步促进两国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中俄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2000字】。
中俄饮食文化差异俄语小论文第一篇:中俄饮食文化差异俄语小论文中俄文化的饮食差异摘要: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俄罗斯作为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虽然俄罗斯在亚洲的领土非常辽阔,但由于其绝大部分居民居住在欧洲部分,因而其饮食文化更多地接受了欧洲大陆的影响,呈现出欧洲大陆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独特的历史发展进程,也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俄罗斯饮食文化。
那么对于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国家来说在饮食方面究竟有什么差异呢? 关键词:俄罗斯人;结构;历史;特点俄罗斯分冷盘和三道菜,俄菜的丰富多样特别体现在凉菜上,酸黄瓜之类的腌渍菜、咸鱼、色拉、香肠、奶酪、鱼冻……一次家宴或迎接客人的到来往往要摆上近十个品种的凉菜。
第一道菜是汤类。
通常有清汤、菜汤和红菜汤、米面汤、鱼汤、蘑菇汤、奶汤、冷汤、水果汤及肉汤、白菜汤等。
第二道菜中最普通的还是炖牛肉,或是与土豆或其他配菜一块炒的牛肉,有时吃土豆泥、色拉、红肠、鱼块。
第二道菜的面粉食品有用硬面做的煮制食品,例如:面条、通心粉、细面条、水饺等。
最后一道菜是甜食,它一般在吃饭结束时上。
正宗的俄罗斯甜食有:自制的大蛋糕、各种羹类、糖汁水果、冰淇淋和甜馅饼。
在俄罗斯最普及的甜食是羹类。
因此,在许多俄罗斯民间故事中都有一句“乳汁的河在果羹两岸中流着”以此来形容自由又富裕的生活。
除此之外,面包、牛奶、奶酪和香肠、圆白菜、葱头、胡萝卜、甜菜以及黑面包、鱼子酱也都是俄罗斯人特别喜爱的食物。
而中国主、副食界线分明。
以热食、熟食为主,这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
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
浅析中俄饮食文化的异同中俄作为两个世界大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饮食文化是两国人民交流的重要方面之一。
中俄饮食文化有着明显的异同,本文将就此展开浅析。
一、饮食习惯的异同1.饮食结构的差异中餐以米饭、面食为主食,再配以各色菜肴;而俄餐则以面包、土豆等为主食。
中餐以荤素搭配为主,荤素搭配的比例较为均衡;俄餐以肉类为主,蔬菜比例相对较少。
俄罗斯人餐桌上通常会有三明治、沙拉和烘培食品,而中国人的餐桌上则是荤素搭配的炒菜和煮菜。
中国人喜欢用筷子吃饭,而俄罗斯人则主要使用刀叉。
在用餐方式上,中国人注重团圆,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而俄罗斯人则更为注重用餐的礼仪,尤其是在正式宴会上,有着严格的用餐规矩和顺序。
中国的饮食文化与传统节日紧密相连,比如春节吃饺子、清明节吃青团、中秋节吃月饼等。
俄罗斯的饮食文化也与节庆有着深厚的关系,比如圣诞节吃烤土豆、复活节吃彩绘鸡蛋等。
2.餐桌礼仪的异同中国餐桌礼仪重视节俭、尊重并关心他人,比如不能吃光盘子里的食物,要为他人夹菜等;而俄罗斯的餐桌礼仪更为注重礼貌和规矩,坐席有着明确的座次和就餐顺序。
三、饮食文化的交流与影响1.互相影响在历史上,中俄两国曾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对彼此的饮食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中国的茶文化传入俄罗斯后,成为了俄罗斯人的重要饮品之一;而俄罗斯的烘培食品和糕点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2.今日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俄两国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相互融合和传播。
比如中国的火锅和烤鸭在俄罗斯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和喜爱;而俄罗斯的酸奶和酸黄瓜也成为了中国人餐桌上的常客。
四、结语中俄两国饮食文化的异同体现了两国人民的不同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也是两国人民交流和相互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今后的交流合作中,中俄两国可以通过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加深两国人民的情感交流和友谊,共同推动两国关系迈上新的台阶。
中俄饮食文化对比吃穿住用行是一个人存活在这个时代的的必须需求,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不能离开这些。
这其屮吃又排在首位,即饮食。
吃什么、怎么吃,一个地区或者民族的饮食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屮俄两国的饮食文化的差异很自然地就成为两国民族性格差异的一种外在表现。
一、中俄民族的“饮”差异(一)酒文化。
酒,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促进友谊,调节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饮品。
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始于商周,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中国人饮酒讲究尽兴,中国人爱以酒为媒介进行社交活动,并且,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喝酒时得到升华。
中国人喝酒比较讲究下酒菜,讲究荤素搭配,凉热兼顾。
在酒宴上,主人往往先讲上几句话,之后就开始第一轮敬酒,主人向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即所谓“先干为敬”,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要回敬主人,敬酒时还要说上几句敬酒词。
敬酒时,一般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的越多,主人就越高兴。
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高纬度,因此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
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俄罗斯人通过喝酒来取暖,伏特加(водка)一词源自俄语“水”(вода),有“生命之水”的意思。
伏特加一般是40度,与白兰地和威士忌一起,同为世界三大烈酒。
不过,同威士忌在饭前加冰块苏打水浅尝辄止、白兰地在餐后细品慢啜相比,俄罗斯人喝伏特加要豪放得多,哪怕是满满一大杯也“一口闷”。
伏特加成为了俄罗斯人生活中的必备品,也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寄托。
(二)茶文化。
茶,是世界上最为普遍的饮品之一。
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饮茶成为了中俄两国人民共同的爱好。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世界闻名,是茶的故乡,茶叶品种繁多。
中国人喜欢喝清新淡雅的绿茶,用沸水冲泡,香气四溢,再配置以茶道器具特别是紫砂壶一类精美的茶具,充分体现了清新淡雅之意境及君子之风。
2011年第11期(总第95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11.2011General.No.95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57【社会文化】中俄饮食文化差异分析张薇(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00)摘要:中国5000年历史源远流长,饮食文化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但更多注重味美。
俄罗斯历史文化悠久,但由于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物产的限制,饮食种类略显单一。
从某种程度上说,饮食是民族特性的反映。
俄罗斯民族粗犷豪放,朴素实诚,其传统饮食简单粗豪。
相比较中国而言俄罗斯饮食比较注重搭配与营养。
关键词:中俄食材;中俄饮食观念;中俄饮品差异中图分类号:G 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409(2011)11-0057-02收稿日期:2011-09-13作者简介:张薇(1989-),女,黑龙江大庆人,本科学生,从事饮食文化研究。
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素有“烹饪王国”之称,中国的烹饪不仅仅是味美,注重营养,而且是一门艺术。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有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
俄罗斯的饮食文化虽然不及中国饮食讲究细腻和博大精深,但也绝对像世界人们展示着俄罗斯的与众不同和独特魅力,经过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美食园地一朵奇葩。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却不那么说得出来。
因为中国菜美味的奇特之处就在于调和。
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
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
《俄汉语家畜类谚语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家畜作为人类长期生活的一部分,常常与农耕文化、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各国的谚语是人们长期生活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认知特点。
而作为两个大语系的代表,汉语和俄语中都包含丰富的家畜类谚语。
这些谚语既有各自独特的特点,也有其共通之处。
本文将对汉语和俄语的家畜类谚语进行详细比较研究,分析其内涵和差异。
二、汉语家畜类谚语的特点汉语家畜类谚语以简洁、形象、生动著称。
如“鸡犬升天”,意味着出现异乎寻常的现象;“人靠衣装马靠鞍”,则说明装扮和装点对于个体形象的重要性。
在农业文化背景的熏陶下,中国人将家畜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将其赋予了人性化的色彩,家畜类谚语在汉语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三、俄语家畜类谚语的特点俄语家畜类谚语同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例如,“Корова в городе не находит траву”(城里的母牛找不到草),形象地表达了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Кобыла не льет льосу”(母牛不吹口哨),则常用来形容不切实际或不可能的事情。
这些谚语体现了俄罗斯民族对家畜的独特理解和认识。
四、俄汉语家畜类谚语的比较1. 共性:无论是汉语还是俄语,家畜类谚语都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与反映,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观念。
两国的家畜类谚语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如描述日常生活的细节、形象比喻、人性和情感的抒发等。
2. 差异:(1)文化背景差异:由于中俄两国的历史、地理、社会背景不同,家畜类谚语的来源和含义也存在差异。
例如,中国农耕文化中牛的地位重要,因此与牛相关的谚语较多;而俄罗斯草原文化中,马则是更为重要的家畜。
(2)语言特点差异:汉语和俄语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在家畜类谚语的表达上也有所差异。
例如,汉语中的四字格形式较多,而俄语则更注重音韵和谐。
此外,由于中俄两国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的差异,同一类型的家畜类谚语在表达上也可能有所不同。
俄汉语饮食隐喻对比研究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
传统上,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言语方式,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是一种诗歌和修辞中使用的表现手法。
相对于特殊语言一说,隐喻更常见于日常生活交往领域的说法更加准确。
二十世纪80年代,隐喻研究领域产生了新的研究方向。
其中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引起了强烈反响。
两位学者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手段,而且是一种与人类思维活动相关的认知现象。
隐喻是人们借助具体的、熟悉的事物概念来感知理解世界的重要手段,它以共同的文化语境为基础。
本文认为饮食隐喻是概念隐喻的一种形式。
文中对俄汉饮食隐喻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俄汉饮食隐喻形成的特点,揭示俄汉语中各种隐喻模式,找出两种语言中饮食隐喻表达的异同。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食物名称以及四种基本味觉词:酸、甜、苦、辣。
本论文题目是《俄汉语饮食隐喻对比研究》,包括以下六部分内容:1.引言:2.第一章:理论基础;3.第二章:俄汉饮食隐喻源域和目标域对比分析;4.第三章:俄汉语饮食隐喻形成特点;5.第四章:俄汉语饮食隐喻语言认知模式;6.结束语.引言指出论文选题的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明确研究目的、对象和方法,论述论文的创新之处、理论及现实意义。
第一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
本章介绍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一概念化和范畴化,并描述隐喻的分类、概念隐喻的特点。
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认知方式,还是一种评价手段。
第二章分析俄汉语饮食隐喻源域和目标域的特点。
首先研究饮食隐喻源域的构成,然后从目标域角度分析俄汉语隐喻映射的异同之处。
第三章论述俄汉语饮食隐喻形成特点,划分出三类认知参照点:外部特征(食物的形状、气味、密度、颜色、表面特点等)、内部特征(食物的味道以及可燃性、价值等特点),隐性特征(以本民族的历史事件、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形成)。
第四章研究俄汉语饮食隐喻语言认知模式。
中俄饮食文化对比作者:周慧艳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05期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了解和掌握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正确把握与各民族的人际交往尺度,克服因文化差异和礼仪差异带来的障碍,熟悉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餐桌礼仪,就可以做到待人接物恰到好处,与他们的交流更加深入,否则就会在交往中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
本文将从饮食、餐具使用、就餐氛围及餐桌话语等方面对俄汉民族餐桌礼仪进行比较,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饮食;民族传统 ;俄汉民族俄罗斯的饮食习惯,是在人们长期劳动和社会生活积淀中形成的。
俄罗斯民族是在保留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引外国饮食文化的精华,在融合和借鉴中不断完善自己的饮食结构,并把自己的优势发扬光大。
俄罗斯对过去有着“光明的”记忆,同时又注意向西方学习,或许正是这种扬弃的态度才使俄罗斯的古老美食流传至今吧。
以汉族为代表中国饮食文化拥有万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地域差异的原因,其餐桌礼仪和风俗习惯也千差万别。
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餐桌礼仪,对我们进行文化交际有很大帮助。
一、中俄饮食文化的相同点(一)茶文化俄罗斯人和中国人一样都喜欢喝茶,俄罗斯的饮茶,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它见证了中俄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俄罗斯的茶就是从中国传入的。
[来自印度、格鲁吉亚等国家的红茶(чёрный; чай),也有来自中国昂贵的绿茶(зелёны й; чай),俄罗斯人更偏重饮花茶(цветочный; чай)如茉莉花茶(жасминный;чай)。
根据俄罗斯人的饮食习惯,喝茶一定要配一些食物,特别是甜食,如果酱(варенье)、蜂蜜(мёд)饼干(печенье)、糖果(конфеты)或蛋糕(торт)。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俄罗斯的茶就是从中国传入的。
第一章汉俄谚语的概述第一节谚语界定一、汉语谚语的界定汉语内有部分与谚语相似的语言单位,例如熟语、成语、格言等多种形式。
此时需要对上述定义进行清楚划分,以便确定本文分析主体。
《现代汉语词典》对谚语确定的概念是:“谚语主要是民众内传播的固定语句,使用浅显直接的话充分展现出内涵深刻的道理。
”其中大部分是劳动民众创造、浅显直接的语句,所以是众多智慧与现实经验的总结而被全面扩散。
谚语相对神功灵活,此外表现出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多个部分紧密相关。
(一)汉语谚语与其他语言单位熟语。
当前对谚语确定的概念是:“熟语是民众群体内全面扩散的固定语句,使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出含义深刻的道理,是广大民众日常经验的集中体现。
”目前,熟语定义到底是怎样的?“熟语只能整体使用,无法随便修改形式,通常也不能依照常见构词法研究其固定短语。
主要涵盖成语、惯用语、谚语与歇后语。
”熟语通常表现出下面的特征:结构上的平稳性、意义上的整体性。
我国专家温瑞正指出,“谚语之上位定义就是熟语,熟语是上世纪中期从俄语翻译产生的外来词,其主要包含了成语、谚语等部分固定语的相同特点:语用相对方便,语形相对稳定、语效相对灵活。
”例如“乱七八糟”、“不管三七二十一”等。
依照相关定义和专家看法,谚语属于熟语的下属部分。
成语,其大部分源自传统历史典籍,大部分是通过书面方式出现,且通常是四字,一般可以充当句子成分。
但是谚语通常是劳动人民创作,表现出口语化特征,此外谚语属于完整句子。
此时把成语“畏首畏尾”与谚语“前怕狼,后怕虎”进行对比就能寻找到两者的主要差异。
名言警句。
其表示部分名人说的、写的、历史流传的、通过实践得到的结果,和警世、知名人物言语。
例如,“人生如同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弗洛伊德”。
但是谚语大部分是民众口头相传的语言,因此,上述两者的来源各不相同。
格言。
表示包含教育价值,且能够成为原则与规则的字句,包含书面和口语两部分。
前者格言通常是部分知名哲学家的话语,例如“谨慎毫无用处,除非再加上果断—培根”,与谚语有明显不同。
中俄谚语中的饮食文化对比研究
饮食谚语作为谚语的一个分支,包含了关于饮食的多个方面的知识与文化。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饮食作为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各国家和民族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中俄饮食谚语数量多、种类庞杂,本论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借助语言文化学和饮食文化学的相关理论,对谚语进行搜集、归类、整理,从饮食类别、饮食习俗、饮食观念三个方面进行对比阐释。
分析中俄表层饮食文化差异,并由表及里,探究造成表层文化差异的深层文化原因。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现状综述。
第三部分:中俄饮食谚语中的饮食类别对比分析。
第四部分:中俄饮食谚语中的饮食习俗对比分析。
第五部分:中俄饮食谚语中的饮食观念对比分析。
第六部分: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