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波平研究生课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38 MB
- 文档页数:19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作者:王新刚张圣菊师一粟王卉平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3年第33期本课题受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YJG2011Y_15)支持。
王新刚1,张圣菊2,师一粟1,王卉平1(1.江苏科技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18;2.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212003)【摘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已经在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可现阶段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仍不是很完善,相关理论和实践仍在摸索和经验积累阶段。
论文立足学校实际,结合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学生专业技能需求调查为切入点,以切实提高学生专业性、工程应用性为目标,从课程设置、实验体系优化、指导教师作用强化等方面着手,建立面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较为全面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就业训练中图分类号: G64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11(c)-0000-00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是培养适应特定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1]。
专业学位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 年教育部推出在部分高校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大举措,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大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比例,成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2010 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在招生专业学位类别上,把招生范围扩大到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或备案的所有专业学位类别和领域[2]。
目前,虽然第一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已经毕业,但各大高校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质量考核体系等仍在摸索及积累经验阶段。
学习中心视角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
毛齐明
【期刊名称】《课程.教材.教法》
【年(卷),期】2024(44)3
【摘要】大单元作为学习单位的本质规定,意味着大单元教学的重心不是教授内容而是组织和引导学习,也决定了其教学设计必须以学习为中心。
学习中心视角下,大单元教学设计在任务设定、内容生成和时间安排方面分别遵循依学施教、因学而成和以学定时的理念。
其内在逻辑表现为,以大观念为内核生成大单元,以大任务为起点驱动大单元,以大活动为过程展开大单元。
大单元教学要在素养目标与现实材料的双向比对中提取大观念,在理论学习与经验学习的双层考量中构建大任务,在素养针对性与学科典型性的双重观照中设计大活动。
其过程设计可按进阶式学习、平行式学习、迭代式学习等模式展开。
【总页数】7页(P52-58)
【作者】毛齐明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
【相关文献】
1.系统观视角下的初中生物大单元设计——以"种下一粒花生等待开花结果"单元教学设计为例
2.“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大单元教学探索——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
修下册第二单元为例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生物学大单元设计--以“保护红树林”单元教学设计为例4.学习进阶视角下的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设计——以"交变电流"为例5.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探索——以“认识区域”大单元教学设计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程设计pwp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分为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记忆和理解【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学科名称】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学科名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学科名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对【学科名称】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介绍【学科名称】的基本定义、特点和分类。
2.【学科名称】的原理:阐述【学科名称】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学科名称】的方法:介绍【学科名称】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4.【学科名称】的应用:分析【学科名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必要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五位一体建设探析董国豪;阮期平【摘要】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背景下,学科和专业建设环境发生重大转换,实际工作存在突出问题,探索提出学科专业五位一体建设思路至关重要.学科和专业建设的五个关键要素——项目、队伍、平台、特色专业和应用学科,横向上互为支撑且内在统一,纵向上渐次递进,是学科专业五位一体建设的逻辑基础.实施学科专业五位一体建设,需要坚持应用型、地方性发展方向,推进配套体制机制改革.【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5)007【总页数】7页(P44-50)【关键词】高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一体化【作者】董国豪;阮期平【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621000;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北京100083;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6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0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定位相对明确,但是有一些普通本科高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不清,特色不明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严重。
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战略任务。
本文所说的“地方本科院校”,即是泛指这类高校。
学科和专业是高校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的基石,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是最具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工作,也是第二次转型的主要落脚点。
如何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关系,对地方本科院校能否顺利转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转型发展是一条新路,既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大胆尝试,勇于实践,也需要高教战线积极开展理论研究,探索新知。
文章提出学科专业五位一体建设思路,力求为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学科和专业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一)学科和专业建设环境发生重大转换1.发展阶段从差异化向均衡化转变。
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初期,主要通过迅速扩大规模的手段满足广大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
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课程体系构建赵文平;蔡玉俊【摘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一批与其匹配的高层次职教师资,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是一类复合型人才.其培养的课程体系应体现为:“职业课程+教育课程+专业课程”相整合的课程结构,“技能实践+工程实践+教育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施环节,“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合作的双导师指导制度,“职业文化+教师文化”渗透的课程文化建设.【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年(卷),期】2012(033)017【总页数】3页(P74-76)【关键词】“双师型”教师;硕士层次;课程体系;职教师资【作者】赵文平;蔡玉俊【作者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 300222;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3002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5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硕士层次的“双师型”职教师资,这类师资是一种特殊的复合型人才,其培养必然具有复杂性。
本文探讨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
当前,现代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亟需具有创新能力、掌握新工艺、了解新材料、熟悉新设备的高技能人才。
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这就不仅需要“双师型”职教师资具有较深入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然而,现有本科层次的“双师型”职教师资难以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高技能人才培养迫切需要一批与其匹配的高层次职教师资。
当前,我国职教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办学层次不能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尤其是“双师型”领军人才和优秀专业带头人缺乏,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为改善这种状况,迫切需要培养高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进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目前,我国现有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职教师资培养基地主要培养本科层次的职教师资。
近些年,我国一些东部发达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逐渐开始引进硕士层次的职教师资。
H a r b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课程设计(论文)课程名称:应用随机过程设计题目:河流最大径流量问题探究院系: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院班级:通信工程一班设计者:学号:指导教师:田波平设计时间: 2009-12-20哈尔滨工业大学河流最大径流量问题研究数学模型预测方法主要有自回归模型(AR)、滑动平均模型(MA)和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MA)等,这些线性预测模型考虑因素较简单。
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MA)计算简单,易于实时更新数据。
河流的最大径流量是一种典型的时间序列,实际河流每年最大径流量的大小是一个依时间变化的过程,在这里我们取1年作为一个时间段来测量数据。
下面是某条河流上的一个水文站从1915年到1973年记录的年最大径流量见表1的t Z 栏,共59个数据。
将原始样本数据经过处理后变成时间序列t W ,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所示: (1)求取误差时间序列t Z ,先计算8669)9300896015600(591=+++=Z 令8669-=-=t t t Z Z Z W 则t Z 的计算数据如表1所示。
(2)计算自协方差基函数γˆ的值根据4nK <,由于59n =,则14k =,N 表示样本数,K 表示计算的步骤。
根据公式:,2,1,0,1ˆ1==∑-=+k WW NK N i ki iγ上式中N 表示样本的数量,K γˆ表示第K 个样本的自协方差函数值,计算如下:5020385)63117312916931(591ˆ22220=++++=γ 1156994]631133117312912916931[591ˆ1-=⨯++⨯+⨯= γ…………………………………………………………………………232551]631)2639(1516931[591ˆ14-=⨯-++⨯= γ(3)计算样本的自相关函数值,根据公式0ˆ/ˆˆγγρk k =,k=0,1,2…… 上式中k ρˆ表示第K 个样本的自相关函数值,k γˆ表示第K 个样本的自协方差基函数值,计算如下:23.0ˆˆˆ011-==λλρ29.0ˆˆˆ022==λλρ16.0ˆˆˆ033-==λλρ……05.0ˆˆˆ01214==λλρ(4)计算样本的偏相关函数值根据公式⎪⎪⎩⎪⎪⎨⎧=-=--==--+++==-++++∑∑k j j k k k k kj j k k j k j kj j kj k k j k ,,2,1,ˆˆˆˆ]ˆˆ1][ˆˆˆ[ˆˆˆ)1(,1,1,1111111,1111 ϕϕϕϕϕρϕρρϕρϕ k γˆ的计算如下表2所示,自相关函数值和偏相关函数值如表3所示表2 基函数k γˆ值表3 计算自相关函数K ρˆ值和偏相关函数kk ϕˆ值 (5)判断K ρˆ和kk ϕˆ的截尾性和拖尾性。
基于Design-expert的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研究生教学改革实践作者:顿国强姜新波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1年第21期摘要为实现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利用课程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达到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将Design-expert试验设计分析软件引入到试验设计与统计的课程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课程资源、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提出了翻转课堂+报告+课程论文的教学考核模式。
结果表明,课程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性,降低学习难度,提升了学生使用Design-expert完成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应用能力,并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查阅、语言表达、写作技能、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试验设计与统计;design-expert;农业机械化;研究生;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 G 642;G 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21-0280-03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1.07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The Reform Practice of Test Design and Statistics Courses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Based on Design-expertDUN Guo-qiang, JIANG Xin-bo(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 150040)Abstrac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the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postgraduates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by using the knowledge learned in the course, and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purpose of test design and statistics course, the design-expert test design analysis software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teaching of test design and statistics course, reform and practice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eaching content, curriculum resources, teaching mode and evaluation mode,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mode of flipped classroom+report+course paper is put forwar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rriculum reform stimulates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mobilizes students’ autonomy, and reduce the difficulty of learning,it improves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using design-expert to complete the test desig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and exercises students’ literature review, language expression, writing skill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is improved, and the overall teaching quality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Key words Test design and statistics;Design-expert;Agriculturalmachanization;Postgraduate;Educational reform基金項目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DGYYJ2020-2 DGYYJ2021-01)。
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78401或040110 授予理学/教育学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本学科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专门人才,其具体要求是: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好的品德,乐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教育技术学科方面,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该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3.具备能独立地从事教育技术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能力。
4.热爱教师工作,具有健康的体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5.毕业生可在教育研究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等从事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和相关管理工作,也可在高校、中小学从事相关教学及科研工作,在企业从事培训教学系统和资源的设计与制作,在从事教育软件与资源设计与开发的公司从事开发工作。
二、研究方向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现有教授20人,副教授16人,形成教育技术基础理论、教育系统设计与绩效评估、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政策、教育信息资源设计与开发、知识服务&智能教学系统、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化学习平台技术等研究方向。
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技术学内涵、外延及研究范畴;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及方法论;技术、教育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及教育技术哲学思考;教育技术学发展史与学科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技术引发学习方式变化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等。
2.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本方向主要研究教学系统设计的方法、策略、模式、评价等基本问题;新媒体支持下的教学系统设计基本方法;绩效技术基本理论及其在教育、企业或组织中的学习、培训或训练中的应用。
3.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决策:本方向主要进行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比较研究、教育信息化智能评测与决策系统研究、我国不同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策略和机制研究、区域教育资源的共享模型和方法学研究、区域教育信息化中信息资源与组织体系等建设理论研究。
艺术学理论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1301)(本方案适用于硕士毕业攻读博士研究生)一、方案适用学科、专业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1301)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从事适应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发展的艺术理论研究、艺术教育、艺术管理、艺术审美,具有钻研精神并掌握系统艺术理论研究方法的高级专门人才。
1、努力学习与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个人品质与社会公德,团结合作精神,坚持真理与刻苦钻研的学术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必须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人文科学专门知识,熟悉本领域国际前沿与动态,掌握二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艺术历史、研究理论研究、艺术策划与管理工作的能力,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具备学科带头人的素质。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与社会活动,保持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里素质。
三、研究方向1艺术史论2艺术美学及其历史3艺术教育4艺术管理5动画艺术及其理论四、学习年限与学分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学制为3年。
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可延长至6年),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16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2学分,学位课程学分不低于10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4学分。
五、课程设置则在博士阶段可不选第二外国语,否则,第二外国语为必选课。
六、科学研究及相关要求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2周内,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个人培养计划。
内容包括:课程选修计划,课题研究方向与学习进度安排,文献阅读计划。
重点培养博士研究生在本领域独立的科研能力。
2、论文、设计作品与阅读1)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符合研究生手册《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发表论文的规定》的相关要求;2)在指导师指导下,阅读专业图书文献不少于80本,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25篇,写出读书笔记。
3、设计实践(由导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予1学分)1)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导师制定的研究课题;2)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专业实习与设计实践。
前言应用随机过程是从数量上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学科。
它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从20世纪初以来,发展甚为迅速,新的学科分支不断涌现,成为近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的目的在于向那些已学过相当于应用随机过程课程而需要作课程设计的同学提供一个参考读物。
它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课程设计管理规范,成绩考核办法,工科研究生应用随机过程的课程设计标准及综述与建模和计算样本。
作者深深感谢王勇教授以及概率复变教研室其他同志的鼓励和关心,感谢04,05级哈工大工科研究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一定存在着不少缺点和错误,恳请批评指正。
田波平2008年10月目录哈尔滨工业大学课程设计管理规范 (1)成绩考核办法 (6)工科研究生应用随机过程的课程设计标准 (7)综述设计样本……………………………………………………8-13 计算与建模设计样本……………………………………………14-19哈尔滨工业大学课程设计管理规范一、课程设计教学基本要求1.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经验,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 3)通过课程设计实践,训练并提高学生在理论计算、结构设计、工程绘图、查阅设计资料、运用标准与规范和应用计算机等方面的能力。
2.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坚持“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优良传统,加强基本功训练,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教师因材施教、严格要求相结合,抓智力因素教育与非智力因素教育相结合,教书育人。
3.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并经教研室主任签字后生效。
课程设计任务书应包括以下的内容:①题目;②已知技术参数和设计要求;③工作量;④工作计划;⑤指导教师与教研室主任签字。
课程设计任务书的格式因课程设计类型不同、课程不同而不同,具体格式由指导各门课程设计的教研室负责制定。
纸幅大小为 16开纸,由学校统一印制。
课程设计任务书装订于设计计算说明书(或论文)封面之后,目录页之前。
4.课程设计图纸及说明书(或论文)对工程技术类的课程设计,一般要完成 A0正式装配图1张,零件图2张,设计计算说明书1份(不少于5000字),对文管类的课程设计,要撰写一篇完整的论文(一般不少于8000字)。
课程设计图纸及说明书(或论文)由授课教研室(或系)负责保管,一般保管 3年,对于有示范意义的优秀课程设计图纸及说明书(或论文)保管期限可适当延长。
二、课程设计选题1.选题要求( 1)课程设计的内容应属课程范围,应能满足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与要求,能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的综合训练。
( 2)课程设计的题目应尽可能有实用背景,对模拟性质的“题目”不得年年重复使用。
( 3)课程设计题目的难度和工作量应适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状况,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既工作量饱满,又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
2.课程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拟定,并经教研室主任审定。
课程设计的题目也可由学生自拟,但必须报教研室主任批审,同意后方可执行。
三、对学生的基本要求1.学习态度( 1)要有勤于思考、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有错必改、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对有抄袭他人设计图纸(论文)或找他人代画设计图纸、代做论文等行为的弄虚作假者一律按不及格记成绩,并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给予处理。
( 2)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注意培养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
( 3)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概念清楚,设计计算正确,结构设计合理,实验数据可靠,软件程序运行良好,绘图符合标准,说明书(论文)撰写规范,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
2.学习纪律要严格遵守学习纪律,遵守作息时间,不得迟到、早退和旷课,每天出勤不少于8小时。
如因事、因病不能上课,则需请假,凡未请假或未获准假擅自不上课者,均按旷课论处。
3.公共道德要爱护公物,搞好环境卫生,保证设计室整洁、卫生、文明、安静。
严禁在设计室内打闹、嬉戏、吸烟和下棋。
四、课程设计检查1.平日检查整个课程设计进行过程,指导教师都要随时对学生的课程设计工作进行情况和设计质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重大问题要及时向教研室和学生所在系汇报。
2.答辩检查在答辩期间学生所在系要组织检查组深入到答辩现场进行检查,检查要点有:①检查学生是否按设计任务书完成全部工作;②仔细审查学生的设计图纸是否合格,实验结果和程序运行是否正确;③仔细审查设计计算说明书(或论文)撰写是否规范;④检查指导教师是否履行了自己的职责;⑤检查答辩组织与答辩过程是否规范,检查学生的答辩质量。
检查后要由学生所在系写出检查工作总结,一式叁份,一份存教研室,一份存学生所在系,一份存教务处,对这期课程设计做出总的评价,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指明改进完善的方向,要表扬先进,鞭策后进。
特别要对课程设计的教学管理进行总结。
五、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论文)撰写规范1.说明书(论文)格式说明书(或论文)手写、打印均可,手写要用统一的课程设计用纸,用黑或兰墨水工整书写,打印用 5号字,B5纸,上下左右各留20mm。
2.说明书(或论文)结构及要求( 1)封面(由学校统一印刷)封面包括:题目、院系、班级、学生签字、指导教师签字及时间(年、月、日)。
( 2)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 3)摘要(仅对论文)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短陈述,一般不超过 400字。
关键词应为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汇,一般为 4个左右,一定要在摘要中出现。
( 4)目录目录要层次清晰,要给出标题及页次,目录的最后一项是无序号的“参考文献资料”。
( 5)正文正文应按目录中编排的章节依次撰写,要求计算正确,论述清楚,文字简练通顺,插图简明,书写整洁。
文中图、表及公式不能徒手绘制和书写。
( 6)参考文献(资料)参考文献必须是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真正阅读过和运用过的,文献按照在正文中的出现顺序排列。
各类文献的书写格式如下:a.图书类的参考文献序号作者名•书名•(版次)•出版单位,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码。
b.翻译图书类的参考文献序号作者名•书名•译者•(版次)出版单位,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码。
c.期刊类的参考文献序号作者名•文集名•期刊名•年,卷(期):引用部分起止页码。
六、课程设计答辩答辩是课程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答辩可使学生进一步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搞清尚未弄懂的、不甚理解的或未曾考虑到的问题,从而取得更大的收获,圆满地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对于有些课程亦可不答辩,而采用其他形式来考核。
1.答辩资格按计划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经指导教师审查通过并在其设计图纸、说明书或论文等文件上签字者,方获得参加答辩资格。
2.答辩小组组成课程设计答辩小组由 2-3名讲师及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由教研室(或系)负责组织。
3.答辩课程设计审查通过后,由答辩小组主持答辩。
答辩前,答辩小组应详细审阅学生的课程设计资料,为答辩作好准备,答辩中,学生须报告自己设计的主要内容(约5分钟),并回答答辩小组成员提问的3-4个问题或回答考签上提出的问题。
每个学生答辩时间约15分钟。
答辩过程中,应做好记录,供评定成绩时参考。
4.课程设计成绩评定答辩结束后,答辩小组应举行会议,按照学校的规定,确定学生的答辩成绩。
课程设计的成绩由指导教师和答辩小组两部分评分组成,两部分的权重由各教研室(或系)自行制定。
课程设计的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优秀者一般不超过答辩人数的 20%。
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单应由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一式二份,一份存在教研室,一份交学生所在系。
对答辩成绩不及格者,可在一个月后重新答辩,并交重新答辩费 100元。
七、指导教师1.指导教师的资格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师必须由讲师及讲师以上的教师担任,助教一般不能独立承担指导工作。
对第一次承担指导工作的教师要由教研室(或系)组织他们亲自做一遍,并且审查通过后方可上岗。
2.指导教师的职责( 1)选择题目,拟定任务书,制定指导计划;( 2)向学生下达设计任务书;( 3)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4)审查学生完成的设计资料与文件,确认学生的答辩资格;( 5)抓精神文明建设,言传身教,教书育人;( 6)参加答辩和学生的成绩评定工作;( 7)撰写指导课程设计工作总结一式两份,一份自己保存,一份存教研室。
3.指导学生的人数每位指导教师指导课程设计的人数,因课程不同而不同,一般以 15人左右为宜。
4.指导时间指导教师必须坚守岗位,在指导课程设计期间,一般不应出差,若确因工作需要出差,则必须经院(系)主管领导批准,并委托相当水平的教师代理指导,每个工作日指导时间不少于 4小时。
八、教研室工作职责1.审定课程设计题目任务书和安排指导教师;2.组织课程设计答辩和成绩评定工作;3.考核全室指导教师的工作;4.认真进行课程设计工作总结。
九、院(系)工作职责1.组织课程设计答辩检查,及时处理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撰写检查工作总结报告;2.考核指导教师的工作,表扬先进,鞭策后进;3.经常组织研讨,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十、附则各院(系)可根据本院(系)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关的管理办法。
成绩考核办法1课程设计20分(共自选2个课程设计):(1)题目选择计算与建模设计题目(自选一个):1).金融时间序列的分析与建模;2).排队论的应用;3).历史数据的正态性分析;4).用实际中一串数据或时间序列(例如:股票市场股票价格、收益率等时间序列;某地水文资料时间序列;某城市电力负荷时间序列;某飞行器速率变化时间序列;某市地震资料时间序列等)和建立随机线性模型的标准手法具体实践,若不是随机线性模型,对非线性随机模型具体操作办法又有哪些?5)、用一、二种非线性随机模型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如金融、可靠性、通信等).6)、对于一般的时间序列(即含有周期性趋势等情形),举例说明我们处理这些数据且建立模型的一般手法又该怎样?综述设计题目(自选一个):1).伊藤过程的简史;2).随机过程的历史;3).平稳随机过程的历史;4).M a r k o v链在工程的应用综述;5).特征函数在随机过程研究中的作用与意义;6).简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随机过程部分历史。
7)、综述非线性模型与第三章线性模型之间关系,举例说明之.(2).常用的统计软件:E x c e l软件,S p s s软件,E v i e w s软件,M a t l a b软件;(3).参考书:1)易丹辉主编。
数据分析与E v i e w s应用.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10月2)高惠璇编.统计计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3)王振龙编.时间序列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2期末结业考试80分数学系对工科研究生应用随机过程的课程设计标准1.格式准确,语言流畅,图象清晰,篇幅适中(计算类:5-7页/个;综述类:页5-7页/个;二者合计10页-15页);2.数据来源可靠,理论正确,结论合理,提出的问题和建立的模型有创意;3.理解了对书本知识的总体框架,能正确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4.成绩一般分四等:优秀(18-20分,不超过总数的25%);良好(16-17);中等(14-15分);及格(12-13).H a r b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课程设计(论文)课程名称:应用随机过程设计题目:综述院系:学院班级:班设计者:王二学号:指导教师:田波平设计时间: 2006-11-10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立随机线性模型的标准手法时间序列分析在工程技术中有重要的作用,常用于做预报、控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