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13课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 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历史下册 挑战“两极”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知道欧洲联盟。
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二、教学重难点:日本推动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措施,欧盟形成的过程以及日本和西欧快速崛起的道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借鉴作用。
三、教学过程:(多媒体课型)1.导入:两极格局的主要国家导入。
3.出示:本课学习目标4.检测:学生预习目标达成检测5.补充:利用本课图片、材料对预习内容简单的解释说明,加深学生的印象。
6.小结:结合预习内容概括构建本课知识结构(创始会员国: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7.方法:总结介绍学习目标的记忆方法(板书归纳记忆)8.巩固:学生把知识点背诵3分钟(多媒体展示)挑战“两极” 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 欧共体的形成 欧洲联盟 : 年成立,1999年 诞生 原因:维护自己的安全,发展经济(主要) 目的:经济政治一体化 1952年成立 , 1957年成立 作用: 1967年成立欧共体 过程: 原因: 表现: 70年代成为 。
形成资本主义世界 , , 三足鼎立的局面 目前: 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启示:坚持 不动摇,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引进发展高科技。
外因:美国的扶植 内因: ①引进世界先进的科技 ②重视教育人才 ③注重国家对经济的干预④实行贸易立国战略,保持政局的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
9.探究:针对本课重点和难点,利用各类史料尽量把设计的问题简单化,对相关知识点的解释通俗易懂,语言精练,贯穿情感渗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的分裂所造成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20世纪前半期欧洲的两次分裂带来的只是生灵的涂炭、文明的衰退和地位的削弱。
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被誉为“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在欧洲第二次分裂后不得不依附于美国。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德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第13课 挑战“两极”教学目标1.知道欧盟。
2.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主要史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欧盟形成过程,日本推动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措施以及日本快速崛起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难点:新的力量中心的形成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西欧、日本的战后废墟与战后重建问题:看了上面的图片,你有何感受?教师讲述:同学们,德国和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大祸首,他们在发动战争的同时,本国也遭到灭顶之灾。
上面两幅图片,一幅是苏军攻克柏林,柏林到处是残砖断瓦;一幅是日本的广岛遭原子弹的轰炸,地面上所有建筑物毁于一旦。
有人站在德国首都柏林的街头,望着满目废墟的城市,哀叹即使清除这些瓦砾也要花上20年的时间,要想经济复兴真是比登天还难。
可是,西欧和日本不仅很快清除了战争的废墟,还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到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理念抛砖引玉,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复习本单元第10课有关“两极”对峙的内容。
(边复习边板书出相关内容) 设问:当前的世界又呈现出了怎样的一种格局?(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后板书在相应位置)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是哪些力量导致“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它们是怎样向强大的“两极”挑战的?(在肯定和鼓励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到中国、西欧、日本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板书这四方力量)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一值得深思的问题来学习新的一课:第13课《挑战“两极”》。
回顾复习。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并尝试回答。
倾听、思考。
倾听。
在温习中加深对“两极”格局的认识。
联系现实,理清学生思路。
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以收到“解题”的效果。
承上启下,简洁导入。
(板书课题)诱思引导,探求新知在导致世界局势向多极化发展的四大因素中,本课着重从欧洲和日本两方面来举例说明对“两极”的挑战。
(板书:欧洲和日本)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欧洲向两极格局的挑战之路。
第13课《挑战“两极”》一、说教材1、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了解欧盟形成过程,分析“联合”对于欧洲崛起的重大意义;简述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发展的因素及主要表现,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增强“以史为鉴”意识。
(依据:课标要求以及“学以致用”能力的要求。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应用归纳法、识图法,直观地表现历史基础知识,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进一步提高史料的归纳能力,对比能力,提高学生适应中考开卷考的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能够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能阅读、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不同并不意味敌视和隔阂,我们应解放思想,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并把“发展”当作重心。
(依据:历史新课标“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多样性”)2、教学重、难点:重点:欧盟形成的过程;日本推动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因素,以及日本快速崛起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依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以史为鉴”的要求)难点:新的力量中心形成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依据: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以感性为主并逐步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阶段,对这个问题学生难以全面理解,难度较大)二、说学法①指导预习:了解本单元的前言,预习课文并收集二战后的相关资料。
②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根据我校学情和课时安排的实际,让讨论、分析、探究与交流落到实处,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老师要适当点拨,鼓励学生多发言并做好课堂笔记。
③知识构建的方法指导:教师通过问题导读法,对课本的教材、练习与学生生活的体验,进行知识构建;指导学生通过归纳法、图表法、分析对比法等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体验历史、感受历史,增强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情感。
三、说教法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和“六环节”教学法(依据:多媒体容量大、形象、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六环节”环环相扣,具有条理性,同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结合时事政治、地理,进行多学科渗透,体现新课改理念;通过反馈训练,进行课外延伸,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第13课《挑战“两极”》【课程标准】知道欧洲联盟。
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欧盟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分析“联合”对于欧洲崛起的重大意义。
2、知道欧盟的地理范围,提高识图能力。
3、简述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了解日本经济实力增强以后在政治上的要求及表现。
4、分析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对我国的借鉴之处,增强“学习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二战后日本和西欧各国从沉重打击中迅速崛起的过程,并威胁到美苏的地位,起到了挑战两极的作用。
教材分为两个子目:第一子目“欧洲的联合”介绍了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第二子目“走向经济大国之路”讲述了日本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经济发展的概况。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日本推动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措施、欧盟的形成过程以及日本和西欧崛起的道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借鉴作用。
难点:新的力量中心的形成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即理解本课课题——挑战“两极”。
四、过程与方法1、运用表格归纳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直观地表现基础知识。
2、通过阅读教材内外的资料,多角度地认识、解释历史事件,进一步提高阅读史料、归纳信息的能力。
3、通过对一些重大问题和对比性的问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2、通过学习欧盟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史实,认识当代社会发展是时代主流之一。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复习本单元第11课有关“两极”对峙的内容。
设问:二战后世界呈现出怎样的一种格局?(学生回顾复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题目:受到哪些力量的挑战?它们是怎样向强大的两极挑战?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一值得深思的问题学习新的一课(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思考并尝试回答)诱思引导,探求新知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欧洲的挑战之路。
一、联合的欧洲提问:二战后。
挑战“两极”教学设计:一、课标:1.知道欧盟。
2.简述二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主要史实。
二、教学内容分析:当代世界的主流之一是发展。
稳定、开放、联合、全球协作及科技是发展的动力所在。
本课主要讲述可二战中日本和西欧诸国通过不同的发展道路在美苏两极格局下迅速崛起,成为当今世界“一超多极”政治经济格局的两个重要“极点”的史实。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欧盟的形成过程,分析“联合”对于欧洲崛起的重大意义。
并知道欧盟的地理范围。
提高识图能力。
2.简述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及主要表现,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增强“以史为鉴”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能运用归纳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直观地表现基础知识。
对教材内外的资料多角度地认识,解释历史事件和进一步提高分析、归纳史料信息能力。
并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对比讨论,提高学生应考的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意识,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成为国家有用之人。
2.社会制度不同并不意味着敌视和隔阂,我们应解放思想,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并把“发展”当作重心。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欧盟形成过程,日本推动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措施以及日本快速崛起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难点:新的力量中心的形成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 导课:二战中,日本和西欧诸国的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战后,日本和西欧通过不同的道路在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下迅速崛起,成为挑战“两极”的两个重要“极点”。
那么具体情况如何,请看本课(板书课题)。
二. 分析新课:(让学生念导语,师生共同找出本课重、难点)(1——2分钟)(一)欧洲的联合(板书)(约10分钟)1.历史背景:①近代以来,西欧一直处于世界的主导地位,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并进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②西欧诸国意识到联合的重要性。
2.说一说欧洲联盟成立的经过。
(结合课本P81“自我测评”;让学生看书思考)挂出P78《欧盟成员示意图》,养成“左图右史”的习惯,师生共同边结合地图边作分析。
第13课新兴力量的崛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万隆会议及万隆精神,掌握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掌握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回等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万隆会议及万隆精神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意识;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二战后赢得独立的国家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而继续努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万隆会议及万隆精神,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教学难点】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派周恩来总理参加了亚非会议。
周恩来在此次会议上提出了什么著名方针推动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新兴力量的崛起》。
二、新课讲授(一)万隆会议1.教师提问: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指出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学生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
如何巩固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是亚非独立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他们反对“冷战”,不愿卷入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
2.教师提问:简述万隆会议的概况。
学生回答: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
3.教师讲解:在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
各国共同发表了《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确立了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等十项原则。
会议最终取得了成功。
4.教师引导:万隆会议有什么影响?它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学生回答:影响:万隆会议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加快了亚非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步伐。
第13课《挑战“两级”》教学目标:1.了解欧盟形成过程,分析“联合”对于欧洲崛起的重大意义。
2.知道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发展的因素及主要表现。
3.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增强“以史为鉴”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欧盟形成的过程;日本推动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因素,以及日本快速崛起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难点:新的力量中心形成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复习思考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世界并没有呈现人们所期望的和平景象,而是陷入了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冷战”中。
(请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教师总结: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从而使美苏间的“冷战”带有明显的军事对抗色彩,也标志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两极格局是不是稳固的?不是,它也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由此导入新课。
第二部分:新课分析阅读探究(一)1、设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先找出问题答案(带着问题阅读课本避免了盲目性)目标:了解欧盟的形成背景及过程,分析“联合”对于欧洲崛起的重大意义。
2、学生总结:请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总结本课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
1)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刚才的阅读,分析出欧洲走向联合的背景及原因。
2)请学生介绍一下欧洲走向联合及欧盟建立的过程。
假如你是一名德国人,请你描述一下欧盟成立后你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设置一定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3、教师归纳: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总结这节课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还需教师的系统总结,以帮学生完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1)通过《欧盟成员国示意图》的展示,体现欧洲走向联合的重要性,总结出从“欧洲煤钢共同体”——“欧共体”——“欧盟”:从“经济合作”——“加强政治合作”——“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
阅读探究(二)1、设置学习目标:知道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了解日本经济实力增强以后在政治上的要求及表现。
第13课挑战“两极”一、教学要求基本要求:欧盟的形成与日本的崛起。
提升要求:欧洲走向联合与日本的崛起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欧洲走向联合与日本的崛起原因。
三、教学设计【情境导入】【自主学习】1.挑战两极中的“两极”是指______ ___ 。
对“两极”进行挑战的是和。
2._____年“”建立,它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年)三个组织合并成立的,其中塑造了未来欧洲共同体雏形的是____年成立的_____ 。
欧共体建立的作用是。
3._____年,12个欧共体成员在荷兰签订《》,后来“马约”生效,在欧共体的基础上,年,____________成立,简称________。
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________启用。
2004年,欧盟成员国达到个,欧盟建立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4.二战后的20世纪50——70年代,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是,其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①②③____________________,其经济增长的主要表现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在政治上积极谋求,20世纪90年代其要求成为_________________ 。
5.从日本经济发展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合作探究】分析欧洲走向联合与日本的崛起原因。
四、课堂小结五、目标检测题:【基本要求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要是()A.实行民主化改革B.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C.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D.美国的大力援助和扶持2.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二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文中的“挑战”是指()A.苏联的威胁B.美国的经济滞涨C.中国的崛起D.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崛起3.“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
第13课《挑战“两极”》【教学目标】了欧盟的形成过程,分析“联合”对于欧洲崛起的重大意义。
知道欧盟的地理范围,提高识图能力。
简述日本在战后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了解日本经济实力增强以后在政治上的要求和表现。
【教学重难点】导学重难点重点日本推动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措施、欧盟的形成过程及日本和西欧快速崛起的道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借鉴作用。
难点新的力量中心的形成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学设计意图自主阅读——表格归纳分析、讨论——巩固小结教具准备《欧盟成员国示意图》图片。
个性化设计一、导入新课:出示《欧盟成员国示意图》图片,激发兴趣,了解西欧。
自然地理概念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法国、摩纳哥。
国际政治概念上除苏联和东欧国家之外的24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二、新课学习:指导学生阅读小字,了解欧联合的背景、目的,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形成过程:指导学生自己用表格的形式归纳欧走向联合的各阶段,直观地表现基本知识,出示1991年底《欧洲联盟条约》主要内容的资料让学生知道1993年,欧盟成立。
想一想:如果你是欧盟主席你在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会注意做好哪些事情?教师补充出示《欧盟成员国示意图》,结合教材,学生思考:到2004年欧盟成员国达到多少个?欧盟成立后这些国家人民生活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出示《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简表》,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组织讨论:二战后促进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探究知识的能力。
启发学生,结合我国的国情。
引导学生看书:用经济和政治的辩证关系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在政治上产生的要求及表现三、组织讨论:日本和西欧这两个新的力量中心的崛起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四、教师小节:说一说欧联盟成立的经过1、观察示意图:知道自然地理概念包括5个国家;国际政治概念有24个国家2、自主阅读3、说出其目的是为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4、加深对欧盟的印象5、学生整理欧走向联合的各阶段图表看书找出这三个组织在示意图上将这6个国家用笔标出来知道欧盟的前身是欧共体6、看书归纳欧共体作用阅书回答:25个;欧盟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货币——欧元等【作业布置】“共同体的目标应是:通过共同市场的建立和各成员国经济政策的逐步接近,在整个共同体内促进经济活动的和谐发展……以及各成员国间越来越密切的关系。
第13课新兴力量的崛起日期: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组名: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评价:____ 学习目标:(1)知道万隆会议;“非洲独立年”、纳米比亚独立、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学习重点:万隆会议;“非洲独立年”学习难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基础部分】◆回忆旧知1.从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各国相继开始了持续二百多年的海外探险、考察、寻找黄金和侵略扩张活动,史称“_________________”。
在这场探险中,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是_____________。
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为殖民扩张开辟了道路。
2.在19世纪初拉美独立运动领导人中,“解放者”__________最为有名。
还有一位与之齐名的领导人且获得了“____________”称号的_________,他们互相支持,共同对西班牙殖民军作战。
3.1857年至1859年,在印度反英民族起义中,有一个美丽又勇敢女英雄_____________领导起义军与英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学习新知一、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召开时间:1955年2.会议主题: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
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2.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求同存异,得到与会代表积极响应。
3.结果:会议取得成功。
发表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提出了尊重一切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他国内政等十项原则。
4.影响:(1)亚非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3)加快了亚非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步伐;(3)形成了加强亚非国家团结、友谊与合作的“万隆精神”。
第13课挑战“两极”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当今世界的主流之一是发展。
稳定、开放、联合,全球协作及科技是发展的动力所在。
《挑战“两极”》是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第13课,它主要讲述了二战中西欧诸国和日本的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的背景下,在二战后通过不同的发展道路,在美苏两极格局下迅速崛起,成为当今世界“一超多极”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两个重要“极点“的史实。
这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2、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了解欧盟形成过程,分析“联合“对于欧洲崛起的重大意义;知道欧盟的地理范围,提高识图能力;简述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发展的因素及主要表现,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对我果的借鉴意义,增强”以史为鉴“意识。
(依据:“课标”要求“知道欧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主要史实”以及“学以致用”的要求。
)⑵过程与方法:能力归纳法、识图法,直观地表现历史基础知识。
依中考要求,对于教材内外的资料进行对角度认识,结实历史事件,进一步提高史料的归纳能力,对比能力,来提高学生对开卷考的应试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意识,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才能成为国家有用之人。
社会制度不同并不意味敌视和隔阂,我们应解放思想,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并把“发展”当作重心。
3、教学重、难点:重点:欧盟形成的过程;日本推动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因素,以及日本快速崛起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依据:课标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要求)难点:新的力量中心形成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依据: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以感性为主并逐步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阶段,对这个问题学生难以理解,难度较大。
)4、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补充“欧洲复兴的原因”。
引入时事,深化教材,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思维能力,体现在题目和解题的开放性。
(欧洲的复兴教材中没有涉及,适当补充,学生接受起来不会太突兀。
)二、说学法1、学情分析:尽管初三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对世界史,尤其是经济史方面比较陌生。
第13课新兴力量的崛起【学习目标】1、了解万隆会议及万隆精神,知道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的贡献,体悟中国外交家的风采和智慧。
2、掌握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掌握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回等相关史实,认识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而继续努力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万隆会议、非洲独立年、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学习方法】图片阅读法、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二、教学过程(一)自学导航1、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万隆精神的内涵。
2、非洲独立运动的进程及历史意义。
3、古巴独立的时间,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过程。
(二)交流展示(三)合作探究探究一:万隆会议1、简述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概况。
2、各国应当在消除不信任和恐惧、彼此以信任和善意相待的情况下,在下列原则的基础上,作为和睦的邻邦彼此实行宽容,和平相处,并发展友好合作:一、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二、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三、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
四、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
......七、不以侵略行为或侵略威胁,或使用武力来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亚非会议宣布它确信按照这些原则的友好合作对于维持和促进国际和平和安全将会作出有效的贡献,而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合作将有助于促进大家的共同繁荣和福利。
——《亚非会议最后公报》2、万隆会议上亚非各国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什么是万隆精神?上述材料体现的基本原则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原则有联系?探究二:非洲独立年1、根据图二独立形势图,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哪个地区展开?为什么1960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非洲最后一个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国家是哪个国家?其独立有何意义?探究三: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目睹一个外国国旗插在自己国家的心脏,谁能忍受这种屈辱呢?——巴拿马政府领导人奥马尔·托里霍斯1、想一想古巴革命对巴拿马人民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中的外国指哪国?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斗争最终结果如何?2、1999年,我国为捍卫国家主权做出的重大举措是什么?(四)小结一条主线——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第13课新兴力量的崛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万隆会议及万隆精神,掌握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掌握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回等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万隆会议及万隆精神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意识;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二战后赢得独立的国家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而继续努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万隆会议及万隆精神,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教学难点】
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派周恩来总理参加了亚非会议。
周恩来在此次会议上提出了什么著名方针推动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新兴力量的崛起》。
二、新课讲授
(一)万隆会议
1.教师提问: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指出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学生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
如何巩固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是亚非独立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他们反对“冷战”,不愿卷入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
2.教师提问:简述万隆会议的概况。
学生回答: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
3.教师讲解:在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
各国共同发表了《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确立了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等十项原则。
会议最终取得了成功。
4.教师引导:万隆会议有什么影响?它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
学生回答:影响:万隆会议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加快了亚非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步伐。
精神:会议倡导了在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反帝反殖的斗争中,加强亚非国家团结、友谊与合作的精神,即“万隆精神”。
(二)“非洲独立年”
教师提问: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哪个地区展开?为什么1960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非洲最后一个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国家是哪个国家?其独立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地区:北非。
原因: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国家:纳米比亚。
意义: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世界殖民体系也最终瓦解。
(三)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1.教师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拉丁美洲人民展开了捍卫民族主权、争取经济发展的斗争。
1959年,古巴人民通过武装斗争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提出问题:古巴革命对巴拿马人民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在古巴革命的鼓舞下,巴拿马人民的爱国主义情绪不断高涨,进行了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的长期斗争。
2.教师提问: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斗争最终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巴拿马人民通过长期斗争,于1974年迫使美国同意结束它对巴拿马运河的管辖权。
到1999年,巴拿马人民收回了运河的全部主权和管辖权。
三、课堂总结
一条主线——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三场影响世界的历史事件——万隆会议、“非洲独立年”和拉丁美洲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板书设计◇
新兴力量
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