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器官培养
- 格式:ppt
- 大小:2.74 MB
- 文档页数:33
第四章器官培养植物器官培养主要是指包括离体的根、茎、叶、花器和果实、种子的无菌培养。
以器官作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的植物种类最多,应用的范围也最广,它是植物组织培养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
植物器官培养不仅是研究器官生长、营养代谢、生理生化、组织分化和形态建成的最好材料和方法,而且在生产实践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如利用茎、叶和花器培养建立的试管培养物,可在短期内提高繁殖速率,从而实现名、优、特、新品种的快速繁殖;利用茎尖培养可以获得脱毒试管苗,解决品种的退化问题;将植物器官作诱变处理和培养可获得突变株,进行细胞的突变育种。
另外,器官培养也是种质保存的有效手段。
第一节根的培养离体根的培养是进行根系生理和代谢研究最优良的实验体系。
因为根系生长快,代谢强,变异小,加上无菌和不受微生物的干扰,可以通过改变培养基的成分来研究其营养吸收、生长和代谢的变化;在工厂化生物反应器系统中通过工艺调控实现根的大规模培养不受环境和季节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生产离体根的培养物,进行药物、微量活性物质及一系列次生代谢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另一方面通过根细胞的培养可再生植株,用于生产实践。
一、根无性繁殖系的建立1.外植体根的培养材料一般来自无菌种子发芽产生的幼根或植株根系经消毒处理后的切段。
2.根无性繁殖系的建立将种子消毒后在无菌条件下萌发,待根伸长后从根尖一端切取长1.2cm的根尖(或植株的根系经表面灭菌后)接种于培养基中。
这些根的培养物生长甚快,几天后发育出侧根。
待侧根生长约1周后,即切取侧根的根尖进行扩大培养,它们又迅速生长并长出侧根,又可切下进行培养,如此反复切接就可得到从单个根尖衍生的无性繁殖系。
二、培养方法1.植株的再生培养根离体培养再生出植株的方法是:先诱导离体根形成愈伤组织,再在再分化培养基上诱导芽的分化,进而形成小植株。
如果愈伤组织先分化形成根,则往往抑制芽的形成。
2.固氮培养将具有固氮作用的根瘤菌接种到禾谷类等作物的试管苗根系中,并在诱瘤剂的诱导下使根瘤菌侵入试管苗根部结瘤固氮,从而实现谷物直接利用生物固氮的捷径。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梳理(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梳理本店铺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梳理》,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梳理篇一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感觉器官的功能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体生理学》第五章“感觉器官与感觉生理”,详细内容涉及第34节,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五大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重点探讨视觉和听觉器官的生理机制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五大感觉器官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分析并解释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及其生理机制。
重点:五大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耳模型,PPT课件,挂图。
2. 学具:显微镜,手电筒,放大镜,彩色图片,声音录制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眼、耳模型,提出问题:“我们是如何看到和听到这个世界的?”引发学生思考。
2. 理论讲解:a. 简介五大感觉器官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b. 详细讲解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及其生理机制。
3. 实践操作:a. 使用显微镜观察眼睛结构。
b. 用手电筒和放大镜进行视觉实验。
c. 录制不同声音,让学生分辨并解释其听觉原理。
4. 例题讲解:结合生活实例,解释感觉器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完成教材第34节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五大感觉器官及其功能2. 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3. 生活实例与感觉器官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描述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b. 举例说明五大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a. 视觉形成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
听觉形成过程: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皮层。
b. 举例:视觉器官帮助我们识别交通信号,听觉器官让我们听到警报声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五大感觉器官的功能和视觉、听觉形成过程掌握程度较高,但对实践操作部分还需加强指导。
第五章.种子植物生殖器官形态结构和功能一.名词解释1.繁殖:植物营养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就要通过一定的方式,由旧个体产生新个体来保持种族的延续,这就是植物的繁殖。
2.营养繁殖:植物营养体的一部分与母体分离,在适宜的条件下产生新个体的方式。
如扦插、分株、压条,嫁接、组织培养等。
3.孢子繁殖:也称无性繁殖,植物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后,产生一种称为孢子的繁殖细胞,孢子脱离母体后,直接发育形成一个新的植物个体。
4.有性生殖: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后,产生两类不同的配子,即雄配子和雌配子,两类不同性别的配子结合后形成合于,在适宜条件下合子发育形成一个新植物个体。
种子植物主要是进行有性繁殖。
5.花:花的概念:花是一个不分枝的、节间极度缩短的具有生殖作用的变态枝条,其上着生各种变态的叶子,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
6.单子房:由一个心皮形成的雌蕊的子房,只有一室,称为单子房。
7.多室复子房:雌蕊的子房由多个心皮构成,心皮相接合的部位向子房内延伸,在子房中央愈合,心皮的一部分用来形成子房壁,另一部分用来形成子房内的隔膜,子房被分隔为多室,称为多室复子房。
8.完全花:一朵花中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均具有的称为完全花。
9.不完全花:花中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缺少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称为不完全花。
10.花芽分化:植物经过一定时期的营养生长后,在适宜条件下转为生殖生长,此时,茎尖顶端分生组织将不再形成叶原基和腋芽原基,而是逐渐形成花及花序原基,分化为花及花序,这一过程称为花芽分化。
11.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发生在花粉母细胞产生单核花粉粒和胚囊母细胞产生单核胚囊的时候,由两次连续的分裂组成,经过减数分裂,一个母细胞产生四个子细胞,其细胞内染色体数比母细胞减少一半。
12.心皮:具有生殖作用的变态叶子,它是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
13.双受精:当花粉管进入胚囊时,先端破裂,两个精子由花粉管进入胚囊。
其中一个精于与卵细胞结合,形成二倍体的合子,将来发育成胚;另一个精子与极核结合形成三倍体的初生胚乳核,这种两个精于分别与卵和极核结合的现象,称为双受精,双受精是进化过程中被子植物所特有的现象。
感觉器官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材来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人体感觉器官的功能”。
具体内容包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这五大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理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形成过程。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感觉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人体感觉器官的认知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人体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感觉的形成过程。
难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形成机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显微镜、人体感觉器官模型。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神经系统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分别讲解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这五大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结合PPT和模型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3. 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感觉器官的结构模型,讲解感觉的形成过程,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
4. 练习: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关于人体感觉器官的实验,验证感觉的形成过程。
六、板书设计:眼睛:光线→ 角膜→ 瞳孔→ 晶状体→ 视网膜→ 视觉神经→ 大脑耳朵:声波→ 外耳道→ 鼓膜→ 听小骨→ 耳蜗→ 听神经→ 大脑鼻子:气味→ 鼻腔→ 嗅细胞→ 嗅神经→ 大脑舌头:味觉→ 味蕾→ 味神经→ 大脑皮肤:触觉、温度、疼痛→ 触觉感受器、温度感受器、疼痛感受器→ 神经→ 大脑七、作业设计:1. 描述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这五大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 解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形成过程。
3. 设计一个关于人体感觉器官的实验,验证感觉的形成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互动、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人体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感觉的形成过程。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感觉器官形成机制的讲解可能不够深入,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
第5章器官系统发生的奠定5.1 动物胚胎发育中器官系统发生奠定阶段的存在5.2 脊椎动物器官系统发生的奠定5.2.1 中胚层和内胚层的早期发育5.2.2 Hox 基因和胚胎前-后轴向上的进一步分化5.2.3 胚胎背-腹与左-右向上的分化5.3 节肢动物体节的形成与分化5.3.1 果蝇体节的形成与分化5.3.2 果蝇的同源异型选择者基因与执行基因5.3.3 节肢动物的长胚基模式和短胚基模式5.1 器官系统发生奠定阶段的存在 三个胚层的建立给出了动物器官系统发育来源的基本划定;但在许多器官发生以前,还需要经过一个胚层组织进一步发育分化的中间过程和阶段;这一过程包括必要的过渡性结构的建设、特定区域环境的营造、原基的形成、前体细胞分化的准备等;大致对应于在许多动物(如线虫、爪蟾)胚胎发育研究中发现的继体轴分化和三胚层形成后出现的胚体伸长期;这是高度特化的器官系统发生的必要条件。
高等动物的体节高等动物都是有体节的动物,体节出现在动物进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为器官的发育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也为器官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发育上,体节的形成和各体节发育方向的歧化(hox gene)及对未来发育策略的设定是高等动物器官发育准备的重要内容。
5.2 脊椎动物器官系统发生的奠定从三个方面考察脊椎动物器官系统发生的准备各胚层的分化HOX基因在前-后体轴分化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胚胎背-腹和左-右分化的基因控制5.2.1 胚层的早期发育与分化中胚层的早期发育与分化在脊椎动物中,中胚层的发育与分化对于器官系统的发生起着主导和奠基的作用。
脊索是这一阶段发育的启动和组织者,而在脊索和神经管的作用下,中胚层分化深入,包括近轴中胚层、中间中胚层、侧中胚层以及随后的体节中胚层和内脏中胚层的出现,带动和引导着其他胚层分化和复杂器官系统的发生。
中胚层发育的最主要特征是它不断地区域化和集约化,由此为以后器官系统的发生作出位置、范围和细胞成分的划定或者形成其过渡性的组织结构。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归纳高一生物必修一的学习,是大家进行高中生物学习的基础,所以同学们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打好生物学习的坚实基础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归纳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归纳篇一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8、组成细胞的元素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③主要元素:C、H、O、N、P、S④基本元素:C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 液,再加B液)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H别在于R基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