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猪病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建议
- 格式:pdf
- 大小:244.24 KB
- 文档页数:3
猪病流行新特点及防疫对策随着养猪业的发展,猪病的流行成为养猪户们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
猪病的流行对猪场生产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事养猪行业的人们要时刻关注猪病的流行新特点,以制定相应的防疫对策。
1.猪病流行新特点(1)滞销猪病:近年来,因为市场供过于求,养殖户往往通过大量饲养猪来获取更多的利润。
当市场需求不足时,这些猪将面临滞销。
滞销猪病就是指因长时间滞销而导致的猪病流行。
滞销的猪数量庞大,导致了大量的患病猪养殖农户内,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病毒传播的环境,从而加重了猪病的传播。
(2)猪场集约化:为了提高养猪效益,许多养殖户逐渐将猪场规模扩大化,实现集约化养殖。
集约化养殖也带来了猪病流行的新特点。
由于猪场规模大、密度高,病菌传播更加迅速。
集约化养殖也影响了猪场员工的操作,人性化与标准化程度不够,导致疫情的迅速蔓延。
(3)跨区域流行: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养猪户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不同地区的猪也经常进行交易。
这也容易导致猪病的跨区域流行。
一旦有病猪流入健康猪群,很容易引发疫情,进而跨区域蔓延。
2.防疫对策(1)加强猪场管理:集约化养殖对猪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养殖户应加强对猪场内病猪的检测与排查,及时发现并隔离患病猪。
加强对猪场环境的消毒,减少病毒的存活与传播机会。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的防疫意识与技能,确保操作标准化和人性化。
(2)建立猪病监测系统:养殖户可以建立猪病监测系统,定期对猪群进行检测,及时发现患病猪和疫情。
建立猪群健康档案,记录疫苗接种情况、病死病变情况等,为猪病防控提供依据。
(3)加强猪病宣传与科普:猪病防控工作离不开养殖户的认知和配合。
养殖户可以加强对猪病的宣传与科普,提高养殖户的猪病防控意识。
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撰写宣传资料、利用媒体传播等方式,向养殖户普及猪病的预防知识和相关政策措施。
随着养猪业的发展,猪病的流行已经呈现出新的特点。
养殖户们必须时刻关注猪病的新动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疫措施。
目前猪病发生的流行特点及防制措施近几年来,随着养猪业的迅猛发琵。
猪病形势日益严峻。
笔者综合多年在实际生产中的经验和对全区情况的周查了解,就当前猪病流行特点和防台技术总结如下。
1 当前猪病发生流行的特点1.1 疾病种类明显增多,多病原混合感染显着增加由于商州区饲养模式、管理技术落后。
加上近年来一些中小规模养猪场纷纷上马,技术缺乏,设施落后,疫病发生和流行已成为严重制约养猪业发展的巨大瓶颈。
据统计,不少的养殖场户,病死猪率都在10%左右,有的猪场的病死率在15%以上。
当前的许多生猪疾病是由多种致病因子的共同作用造成的,它们导致的复合性疾病危害极为严重。
且难以控制。
其中病原体感染的有多种细菌相加。
或多种病毒相加。
或多种细菌和多种病毒相加,往往是几种不同病原体,有的为原发,有的继发或并发,而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使病情加重。
除了猪瘟与猪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细小病毒病、猪喘气病与巴氏杆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等都有病例发生。
1.2呼吸道综合征问题日益突出,病毒病成为传染性疾病的主体从近几年病死猪的剖检中可以看出,90%以上的猪肺部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病变。
哺乳猪和育成猪尤为严重,尤其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极为严重。
1.3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加大随着规模化养殖场的增多和规模不断扩大。
环境污染越加严重,细菌性疫病和寄生虫病明显增多,如猪大肠杆菌病、弓形体病、附红细胞体病。
其中不少病的病原广泛存在于养殖环境中。
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这些环境性病原微生物已成为养殖场的常在菌和常发病。
另外,某些损害免疫系统的疾病如圆环病毒等未能有效控制,使猪的免疫功能及抵抗力下降,也很容易引起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更为主要的原因是盲目滥用抗菌药物,使养殖场一些常见的细菌产生强的耐药性,一旦发病后。
诸多药物都难以奏效。
一些条件性传染病已变为非条件性传染病。
这种情况近年来日趋普遍,危害日趋严重。
2防治技术2.1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综合配套防疫卫生措施降低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使某些普遍发生、危害性大的疫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猪病频发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近年来,猪病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现代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迅速,导致猪群密度过高,病菌易于传播;二是养殖环境不良,饲养条件差,导致猪只的免疫力
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病毒;三是交通运输便利,猪只易于传播疾病,疫情蔓延迅速;四是
猪只抗病能力较差,养殖过程中容易感染各种细菌和病毒,引发疾病。
针对猪病频发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一是加强养殖管理,改善饲养环境,
提高猪只的免疫力。
在养殖场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经常清理猪场,防止病菌
滋生。
合理调配饲料,保证猪只获得均衡的营养,提高免疫力。
二是加强疫苗预防,做好
疫苗接种工作。
针对常见的猪病,可以注射相应的疫苗,提高猪只的抗病能力,减少疫情
的发生。
三是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严控猪只贸易。
加强对猪只的检疫和监管,禁止非法贩
运猪只,减少疫病传播的风险。
四是加强科学养殖技术的应用,提高养殖效益。
采用现代
化的养殖技术,提高猪只的养殖效益,减少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减少猪病
的发生。
猪病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从管理、疫苗预防、交通运输管理和科学养殖技术
等多个方面进行应对,才能有效控制疫情的发生,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2023-11-29•猪病流行现状•猪病控制方案•猪病诊断与治疗目•猪病案例分析•猪病控制建议与展望录猪病流行现状当前流行猪病的种类01020304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口蹄疫混合感染增多季节性流行新的变异株出现030201猪病流行趋势生产成本增加为了控制疾病,养殖户需要购买大量的药物和疫苗,增加了药物费用。
药物费用增加经济效益下降猪病对养猪业的影响猪病控制方案针对流行病原体多种疫苗联合使用接种程序规范疫苗接种方案卫生管理定期清理猪舍、消毒猪舍和周边环境,保持饲养工具的清洁卫生。
隔离措施对来访者、工作人员和猪只进行严格的隔离和消毒,以防止病原体的传入。
人员管理工作人员进入猪舍前必须进行消毒和更换衣物,避免将外界病原体带入猪舍。
生物安全措施合理使用药物用药规范停药期规定药物预防方案猪病诊断与治疗病理学诊断实验室诊断临床诊断03营养支持01药物治疗02手术治疗疫苗接种使用疫苗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如猪瘟、猪流感等。
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猪场的卫生管理,定期消毒、清理猪舍,减少疾病的传播。
饲养管理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保持猪舍的通风、干燥、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猪病预防措施猪病案例分析及时诊断与治疗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隔离并进行治疗,以减少病毒传播和疫情扩散。
疫苗接种接种猪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猪瘟疫情的主要手段。
根据猪只年龄和健康状况,制定合理的接种计划,确保疫苗覆盖所有易感猪只。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减少病毒在猪群中传播的风险。
实施生物安全措施对猪舍进行严格隔离和消毒,防止野猪、病猪或可疑病例进入猪群。
猪瘟的控制方案疫苗接种生物安全措施监测与检测及时诊断与治疗猪蓝耳病的控制方案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定期消毒,提高猪只免疫力。
生物安全措施对猪舍进行严格隔离和消毒,防止病毒传入。
免疫接种接种猪流行性腹泻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根据疫苗种类和猪只健康状况,制定合理的接种计划。
浅谈规模化养猪场中的猪病流行特点及防治猪病是养殖业中常见的问题,尤其在规模化养猪场中更为严重。
规模化养猪场由于猪的密集饲养,存在着多个猪群之间的密切接触,从而容易导致猪病的流行。
一、猪病流行特点1. 易于传播:规模化养猪场中,猪的密集饲养使得病原体更容易传播。
当一个猪群出现疾病时,由于猪的密切接触,病原体可以很快传播到其他猪群中,导致疫情扩大。
2. 病变严重:由于猪的密集饲养,养猪场内存在大量的猪只,一旦疫情爆发,病变往往会迅速扩展,导致大量猪只生病甚至死亡。
3. 高死亡率:规模化养猪场中,密集饲养的猪只数量庞大,疫情一旦爆发,往往会造成大量猪只的死亡。
这对养猪场来说是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猪病防治措施1. 加强排查:规模化养猪场应加强对猪只的定期监测和排查工作。
及时发现病例,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疫情扩大。
2.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规模化养猪场应加强对猪只的饲养管理,确保猪只的生活环境干净整洁,避免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3.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根据不同疾病的流行情况和猪只的生长阶段,规模化养猪场应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定期对猪只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猪只的免疫力,降低患病率。
4. 强化检疫措施:规模化养猪场应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检疫制度,严格对进场猪只进行检疫,确保猪只的健康状况,防止病原体的输入。
5. 加强养猪人员的培训:规模化养猪场应对养猪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猪病的认识和预防控制能力,加强日常生产管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6. 隔离患病猪只:一旦发现猪群中有疾病病例,应立即对患病猪只进行隔离,防止病原体进一步传播,保护其他猪只的健康。
7. 加强消毒工作:规模化养猪场应加强对猪舍、饮水设施、饲料托盘等的定期消毒工作,杀灭病原体,防止疫情的扩散。
规模化养猪场中的猪病流行具有易于传播、病变严重、高死亡率等特点。
要有效预防和控制猪病的流行,规模化养猪场应加强排查,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强化检疫措施,加强养猪人员培训,隔离患病猪只,加强消毒工作等,全面提高养猪场疫情防控能力,保障猪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X u m u s h o u y i近年,农村地区的畜牧养殖业不断发展,猪是其养殖结构中占比非常大的一种动物,养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会遭受疾病的侵袭,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猪的养殖健康以及市场的食品安全,且对养殖人员的经济收益造成了威胁,因此,农村地区的养殖人员必须要加强对于农村猪病的了解与掌握,从而针对其的流行特点进行分析与把控,并提出科学可靠的针对性措施进行应对与解决,更好的保障猪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农村猪病的流行特点分析1、混合性或继发性感染疫病增加猪的养殖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疾病较为多样,且其中部分传染性疾病的实际致病病原并非是单一的一种所造成的,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互感染而导致的,针对此有相关研究表明,其主要是继发性与混合性的感染这一类型,这也是当前农村猪病的一种主要表现,这一类型的疾病并没有规律性或特征显著的临床表现,其只是具备一些综合性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危害,严重者致死,且对其的控制难度较高,举例来说有大肠杆菌病、气喘病等。
2、非典型性疫病增加随着养殖行业的发展,能够导致猪染病的病原体也因为各项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出现一些变异,且在其的影响下,使得毒力也相应的得到了弱化或加强,从而产生新的毒株,在这一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流行性猪病则会表现出非典型性的病症,接近于亚临床的状态,由此为猪病的分析与判定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很容易因此耽误最佳治疗时间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条件性疫病增加在多样化的疾病当中,存在一部分原因而造成的条件性疾病,比如较为常见的寄生虫疾病、细菌性疾病、呼吸道疾病等,这一类型的疾病发生往往是由于养殖管理模式并未跟随养殖规模的扩大而发生优化与改善,从而造成了饲喂管理、卫生管理、养殖环境等各因素的问题,为这类型的疾病创造了传播的温床。
4、新型疾病种类增加各个地区的养殖行业都在时代背景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纵观不同地区的养殖情况来看,可以发现不同地区的猪病流行情况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国外的一些常见流行疾病的引进,使得我国农村猪病的新型疾病种类在不断增加,比如伪狂犬病、猪痢疾、萎缩性鼻炎等。
猪病流行新特点及防疫对策猪病的流行具有以下一些新的特点:1. 多种猪病交替流行: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和密度增加,不同种类的猪病出现频率也在不断增加。
由于养殖场内猪只相互接触的频率增加,不同猪病之间的传播几率也增加,导致多种猪病同时或交替流行的现象。
2. 猪病病原微生物的突变:病原微生物通过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使得猪病的传播能力和致病力得到增强。
这使得现有的疫苗或药物对某些猪病的防治效果变得不理想,猪只免疫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猪病的流行。
3. 跨种传播的增加:近年来,一些猪病媒介动物如蚊虫、跳蚤等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它们可以同时感染多种猪病,并通过传播到其他猪场,进一步扩大了猪病的范围。
1. 提高养殖场的卫生水平:加强猪舍、饲料、饮水设施和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定期对养殖设施进行全面消毒,减少病原微生物的存活和繁殖,降低猪病的传播风险。
2. 加强疫苗接种和养殖管理:根据病情和季节的变化,合理选择疫苗进行接种,提前制定疫苗接种计划,做好防疫记录。
加强猪只的养殖管理,保证饮水、饲料的清洁与合理营养,增强猪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3. 做好病情监测和报告:养殖场应加强动物疫病监测,及时对出现异常病症的猪只进行隔离和治疗,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根据养殖区域和猪病流行情况,及时调整防疫措施,降低猪病的爆发风险。
4. 控制媒介动物传播:加强对猪病媒介动物如蚊虫、跳蚤等的防治工作,定期对养殖场进行灭蚊、灭虫等措施,减少其数量,降低猪病的传播。
5. 建立健全的猪病疫苗研发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猪病疫苗的研发,提高疫苗的效力和免疫范围。
建立健全的猪病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对猪病流行的监测和控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降低猪病造成的损失。
2023年,我国生猪养殖产能有所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猪肉产量5 794万t ,增长4.6%;全年生猪出栏72 662万头,增长3.8%;2023年年末生猪存栏43 422万头,下降4.1%。
受到多种因素的叠加,全年猪价持续低迷,生猪养殖行业严重亏损。
非洲猪瘟流行严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蓝耳病)和猪流行性腹泻偏重发生,对生猪养殖企业的生产成绩和经济效益影响极大,特别是非洲猪瘟对生猪产业的实际危害与影响呈加重态势。
很显然,生猪产能(猪肉产量、出栏数量)增长背后的“隐匿”现象值得全行业思考。
1 2023年重要猪病流行情况1.1 非洲猪瘟1.1.1 疫情发生与流行加重2023年,非洲猪瘟(ASF )发生与流行重于2022年,疫情呈现返弹和加剧态势。
据诸多方面的信息,自2023年10月以来许多地区呈现区域性暴发流行,疫情涉及的区域较为广泛,规模化和大型养殖企业2023年猪病流行情况与2024年流行趋势及防控对策杨汉春,周 磊(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疾病防控研究室,北京 100193)基金项目: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CARS-35)猪场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2023年我国非洲猪瘟疫情为零报告,实际发生的情况以及严重程度值得重视。
不上报疫情和不管控疫情不仅无益于非洲猪瘟的防控,更不利于生猪产业稳定发展和提质增效。
1.1.2 非洲猪瘟病毒I 型/II 型重组毒株的出现进一步加剧流行毒株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据相关实验室的研究报告和检测数据显示,除非洲猪瘟病毒(ASFV )基因Ⅱ型野毒株及其低毒力变异、重组毒株而外,2023年出现基因I 型与基因II 型的重组新毒株,该毒株呈现致病性强、传播快的特点,流行地区较广,临床样本中的检出率大幅增加。
由此提示,非洲猪瘟病毒基因I 型/基因II 型重组毒株的污染已比较严重。
非洲猪瘟病毒毒株的多样性无疑造成了临床疫情和病型的复杂性,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非洲猪瘟以及非洲猪瘟病毒毒株混合感染的存在加大了生猪养殖场对临床疫情监测与识别、实验室诊断与检测的难度。
S i y a n g t i a n d e我国猪病的种类越来越多,据调查估测,猪传染病的发病数占总发病率的70%以上,全国猪的病死率为8%~12%。
而且近几年新增疫病不少,疾病的复杂程度不断加剧,对疾病的控制也越来越难。
一、猪病的流行特点:1.明显的季节性:自2006年发生高热病以来,每年疫病流行都是伴随着持续的高温高湿天气的来临为开始,南方6月下旬,中原7月下旬,北方多为8月下旬,持续时间2-3个月,由南向北逐步推进。
2.症状的多样性:病猪临床症状五花八门,同群猪中也会出现不同的症候,多以高烧、厌食、皮肤发红、呼吸困难为主。
3.发病率及致死率与饲养环境、营养水平关系密切:管理粗放营养缺乏,发病率和致死率均高。
一些管理水平高,环境和营养水平好的猪场往往相安无事。
4.怀孕母猪发病率最高,往往出现流产死胎。
5.治疗效果不确切:同一治疗方案,对同群病猪疗效不一,差异很大,总体疗效不佳。
二、临床症状:发病初期,病猪体温突然升高至41-42℃,且高烧不退,精神极度萎萎靡,常卧地,挤卧在一起,难以移动,呼吸急促,临死病猪呈腹式呼吸,进入濒死期的病猪常见痉挛性惊厥,尖叫,有神经症状,四肢划动,类似猪链球菌症状。
皮肤发红,有鼻塞,可听到严重的喘鼻音,厌食或食欲废绝,极度虚弱至虚脱。
部分猪阵发性咳嗽,眼、鼻流出粘液性分泌物,出现呕吐,腹泻等肠胃反应,后肢无力,走路摇摆。
小部分猪耳、四肢末端、鼻尖等处发绀。
触诊肌肉僵硬,疼痛。
体况差的猪恢复缓慢。
体况好的猪,多数呈良性经过。
肌注猪瘟苗、黄氏多糖可加快病猪的死亡。
年龄愈大的猪,抵抗力愈强,症状相对较轻。
三、病理变化:病理变化主要在呼吸器官,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粘膜充血。
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充满浓粘样渗出液,胸腔积有纤维素性浆液(果冻样),伴有肺下部萎缩,小叶性肺炎病变,颜色由红到紫,塌陷、坚实。
肺脏病变,右肺较左肺严重。
表皮部分有出血点,背脊有一片红色带状出血点,毛细孔有渗出物,表面有粘稠液体。
猪场主要疫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控措施
猪场是生猪进行集约饲养的地方,由于密集的养殖环境以及生猪天然的弱点,猪场很容易发生各种疫病。
了解猪场主要疫病的发病特点,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是保证猪场正常运营和生猪生产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猪场疫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控措施。
1. 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瘟是一种高度接触传播的疾病,其特点是迅速蔓延和高死亡率。
病猪会出现高烧、呕吐、咳嗽、厌食和运动困难等症状。
猪瘟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媒介传播传播。
防控措施:
- 严格控制病猪进入猪场,限制人员和车辆的进出。
- 强化猪场卫生管理,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并加强消毒措施。
- 采取隔离措施,将患病猪隔离,并及时处理病死猪。
- 加强免疫工作,按照兽医的指导进行疫苗接种,并严格管理疫苗冷链。
2. 猪蓝耳病
猪蓝耳病是一种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死率和多器官受损。
猪蓝耳病病猪表现出发热、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肢体瘫痪等症状。
猪蓝耳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媒介传播传播。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传染病,特点是高感染率和高致病率。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猪表现出呼吸急促、发热、厌食和流产等症状。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主要通过吸入病毒颗粒和接触患病猪传播。
以上仅是猪场主要疫病的一些发病特点及防控措施的简要介绍,实际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疫情进行针对性的防控工作。
猪场管理人员应定期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和应变能力,以降低疫病给猪场生产带来的风险。
当前流行猪病控制方案汇报人:日期:•流行猪病现状与危害•流行猪病诊断与鉴别•流行猪病预防措施目录•流行猪病治疗策略与方案•流行猪病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总结回顾与未来展望01流行猪病现状与危害流行猪病现状与危害流行猪病种类及特点- 猪瘟由猪瘟病毒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
临床表现为高热、出血、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 猪蓝耳病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 严重影响生猪生产流行猪病会导致生猪死亡、生长缓慢和繁殖障碍,严重影响生猪生产效益。
- 威胁人类健康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有效控制流行猪病,可以保障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提高生猪生产效益。
- 维护公共卫生安全02流行猪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及流程临床诊断通过观察猪只的症状、体征进行初步诊断。
病理剖检对病死猪进行剖检,观察内脏器官的病理变化。
实验室诊断采集病料进行病原学检测、血清学检测等,以确定病原种类和抗体水平。
注意疾病的继发感染猪只可能同时感染多种疾病,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诊断。
避免误诊和漏诊对于不典型病例,需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多方面信息进行诊断。
相似疾病的鉴别对于症状相似的疾病,需通过实验室检测进行鉴别。
鉴别诊断技巧与注意事项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综合评估疾病的种类和严重程度。
诊断结果评估报告撰写报告提交按照相关规定撰写诊断报告,包括疾病名称、诊断依据、防治建议等内容。
将诊断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或养殖户,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030201诊断结果评估与报告03流行猪病预防措施根据当地流行病情况,选择适合的疫苗种类,如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等。
疫苗种类选择按照规定的接种时间和程序进行接种,确保疫苗在猪体内产生足够的免疫力。
疫苗接种时间定期对猪群进行抗体检测,评估疫苗接种效果,及时调整接种计划。
疫苗接种效果评估疫苗接种计划与执行情况饲养管理规范与执行情况选用优质饲料,确保饲料营养均衡,避免饲料霉变和污染。
保证饮水清洁卫生,定期对饮水进行检测,防止水源污染。
当前猪病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一、猪病流行特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猪蓝耳病)继续肆虐,病原多重感染继续加重,细菌性继发感染普遍,猪流感的疫情必须重视,猪瘟的疫情不稳定,猪场疫病的复杂程度和控制难度进一步加剧。
1、猪蓝耳病继续肆虐2006年以来,严重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暴发和流行,使我国养猪业经受了一次沉重打击,损失巨大。
呈现为高发病率与高死亡率:猪群的发病率50%~100%,而病死率20%~100%。
临床上可见典型的“蓝耳”症状。
流行毒株的分子特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流行毒株的Nsp2基因533-561位连续缺失29个氨基酸和481位氨基酸的缺失。
流行毒株呈现广泛的组织侵害性,呼吸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都受到破坏。
神经系统――从脑组织可分离和检测到PRRSV、临床出现神经症状。
流行毒株的免疫抑制能力强于经典毒株:临床上表现为感染猪严重的继发感染,可分离到大量的细菌(如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副猪嗜血杆菌继发感染上升。
从流行毒株人工感染猪也可分离到细菌。
猪蓝耳病现状如何?1)猪蓝耳病继续肆虐,已成为严重危害养猪生产的第一大疫病。
2)仍有新发病猪场呈现出与2006、2007年发病猪场一致的临床表现,死亡率很高。
3)流行过的猪场呈现PRRSV高感染率、母猪带毒、持续性感染和反复感染某一猪场母猪和后备猪阳性率55/60(92%)。
母猪配种问题:不发情、配不上种、返情、淘汰率增高,母猪流产时常出现;哺乳仔猪、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呼吸道疾病的高发病率与死亡率;猪群生产性能(繁殖、生长)极不稳定。
4)现有疫苗在控制流行毒株感染和发病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灭活疫苗效果不确实,并可引发应激(带毒猪群疫苗接种后引起发病)、猪圆环病毒病。
现有活疫苗尽管有效,但免疫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5)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变异:PRRSV具有易变异的特点,变异度最大的两个基因――Nsp2和ORF5;同一个猪场会有不同的病毒亚群。
当前猪病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由于近一段时间的天气影响,使病原微生物有了适宜繁殖的环境,大量繁殖,再加上个别养殖户消毒不及时、不彻底,从而加速猪病的传播速度。
当前疾病主要以猪蓝耳病、猪瘟、猪附红细胞体为主,由于治疗不及时,造成猪机体抵抗力下降,继发各种疾病,从而引发多种疾病混合感染,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发病原因1.由于防疫程序的不健全、防疫方法不得当、母猪防疫与仔猪防疫不对接,造成猪的抵抗力在较低水平运转,使猪容易感染疾病。
2.消毒不到位。
消毒种类的单一(消毒时选择的消毒剂为不同的商品名,但为同一成分的消毒药),造成细菌、病毒对消毒液有抗药性;消毒前未对猪舍进行彻底清除,造成只对表面消毒,未达到真正想要的消毒效果。
3.驱虫不及时。
由于驱虫不按程序执行,造成对母猪子宫炎与猪肾丝虫区分不清,使母猪产仔率下降;造成育肥猪蚧螨病,影响育肥猪的生长速度。
4.病猪的治疗方法不当。
由于认识或管理不到位,未及时发现患病猪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间;未对患病猪及时进行隔离,使猪病进一步扩散。
二、防治措施1.选择适应性较强的品种。
品种的选择决定今后的发展方向、决定利润取得多与少。
原因是后臀大的、脊背带沟的品种猪,生长速度较慢、料肉转化率就高,应激强,死亡率高,而体型看着一般但瘦肉率同后臀大的、脊背带沟一样高的品种猪,则生长速度较快、料肉转化率好,应激小死亡率就低,效率就好。
2.应用全价混合饲料同时适当补充青绿饲料。
针对不同阶段的猪群应用不同阶段的全价混合饲料,使饲料的利用率最佳,达到节省饲料的目的。
同时给母猪群和公猪群添加青绿饲料(特别是哺乳母猪尤为重要),节省饲料增加维生素,达到以“养”为主。
3.建立健全防疫和消毒程序。
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防疫和消毒程序,坚守程序,严格执行。
做到防病为主、治疗为辅。
及时淘汰无饲养价值的猪。
4.加强管理。
做到以管理为主,用制度管理猪场,及时观察猪群,随时了解猪群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猪病防控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8篇第1篇示例:猪病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危害性不容小觑。
猪病在猪群中传播速度快,一旦爆发就会导致严重损失。
猪病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际防控工作中,我们也会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防控猪病呢?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疾病传播途径复杂,难以彻底控制。
猪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饮水、饲料、气溶胶等途径传播,其中某些疾病还可能通过病媒传播,传染性极强。
在畜牧养殖场中,猪群密集,如果一旦有疫病在猪群中传播,很容易造成大面积感染。
为了控制疫病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畜禽场消毒工作。
定期对畜禽场进行彻底的消毒清洁,杀死病原体,减少疫病传播的可能性。
2. 控制疾病传播途径。
定期检查饮水、饲料是否干净卫生,避免疫病通过这些途径传播。
3. 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对于确诊或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治疗,避免疫病在猪群中扩散。
疫苗研发滞后、保护措施不完善也是猪病防控中的问题之一。
随着疫病的不断进化,传统的疫苗可能会失效或者对新型病毒无效。
研发高效、安全的疫苗显得尤为重要。
病毒的变异也使得病毒的保护措施难以全面覆盖所有疫病。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1. 加大疫苗研发投入。
支持科研单位开展疫苗研发工作,加快疫苗的研发进程,提高疫苗的效力和覆盖面。
2. 定期更新疫苗保护措施。
及时跟进病毒变种情况,更新疫苗接种方案,确保疫苗的有效性。
疾病监测与防控体系不健全,及时发现病例也存在难度。
猪病病例的及时发现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早期采取控制措施,阻止疫病扩散。
由于监测体系不完善或者监测手段不够先进,有时候病例很难及时发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1. 建立健全的疫病监测网络。
加强监测设备的投入,建立疫病监测网络,实现对疾病的早期监测。
2. 提高从业人员的监测技能。
培训从业人员,提高他们对疫病监测的认识和技能,及时发现病例。
猪病防控工作存在一系列问题,但这并不是不能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