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中考复习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2
溶液复习(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溶液的概念、特征、组成;
2、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学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方法;
3、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影响溶解度的因素等;
4、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5、结晶提纯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溶解度曲线的规律和应用;
2、结晶提纯的方法。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什么是溶液?我们生活中接触过哪些溶液呢?溶液这个单元,我们要掌握哪些知识呢?学生归纳。
同学都归纳的很好,让我们看看中考是怎么考查溶液这部分知识的。
【分析地位】分析本课知识在近三年中考中的题型、分值和难易水准,让学生心中有数。
【找考点】表现本课知识所涉及的考点,并找出刚才所做题目的对应考点,明确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过考点】考点1的知识梳理,完成对应的例1和第1题。
考点2的知识梳理,完成对应的例2和第2题。
考点3的知识梳理,并以提问的方式过知识。
【播放视频】归纳总结出溶解度曲线图中的相关信息。
让学生完成例3和第3题,并小结。
【水平提升】做学案上的1-3题,做完学生讲评。
【板书设计】
一、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三、溶解度曲线
【布置作业】
必做题:《金牌学案》P14-P16 第4、5、6、7、11、12、19、25题
选做题:《金牌学案》P14-P16 第20、21、22题。
第九单元溶液总复习教学目的:1.知道溶解现象,记住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知道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2.知道溶液的简单应用,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记住饱和溶液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4.知道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含义,能利用溶解度曲线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及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
教学重点:领悟溶解度曲线图意义,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溶解度曲线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考点1溶液—概念、特征、组成1.概念: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均一性是指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温度、溶剂量、气体压强等),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3.组成:由___溶质__、__溶剂__组成。
被溶解的物质叫_溶质___,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___溶剂_____。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溶质:固、液、气溶剂:液溶液类型气液型固液型无水液液型有水溶质溶剂气体液体固体液体量少量多非水液体水类型一溶液的形成命题角度:考查学生对形成溶液的基本条件的掌握情况。
例一.下列烹饪用的调味品与足量水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D)A.食盐B.黄酒C.白糖D.橄榄油例二.常温下,将1g物质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或振荡)能配制成溶液的是(B)A.碳酸钙 B.硝酸钾 C.氯化银 D.氧化铁例三.下列物质是溶液的是(B、C、D、G、I、J、N) A.泥浆 B.白醋 C.白酒 D.注射用葡萄糖药剂 E.米粥F.牛奶G.碘酒H.石灰浆I.食盐水J.矿泉水K.蒸馏水L.冰水混合物M.酒精N.盐酸考点2溶解的现象物质溶解时通常伴随有吸、放热现象。
这是因为物质在溶解时,会同时发生以下两个过程:1.扩散过程:(又称吸热过程)指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2.水合过程:(又称放热过程)指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案辅导讲义教师龙彬科目化学上课日期2014、3、14 总共学时学生年级初三上课时间10:00-12:00 第几学时类别基础# 提高培优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题1 溶液的形成【知识框架】一、溶液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就是指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2)稳定性:就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气体。
【针对性练习】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就是( )A.溶液都就是混合物B.溶液都就是无色透明的C.凡就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就是溶液D.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2.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就是( )A.矿泉水B.糖水C.食盐水D.冰水混合物二、溶液的组成1.溶质与溶剂:(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2)溶剂:溶解溶质的物质叫溶剂。
2.溶质、溶剂的判定:(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液体就是溶剂,固体、气体就是溶质;(2)两种液体相溶时,量多的就是溶剂,量少的就是溶质。
(3)溶液中若有水存在,无论水的量多还就是量少,水都就是溶剂。
(4)在不指明溶剂时,溶剂一般就是水。
【针对性练习】1.现有食盐水、白酒、碘酒、植物油与汽油混合形成的混合物,其中溶剂就是水的就是( )A.食盐水与白酒B.白酒与碘酒C.植物油与汽油的混合物D.食盐水与碘酒2.把20g食盐水放在蒸发皿内,加热蒸干后,得到食盐4g,则其溶剂水的质量就是( )A.24gB.4gC.20gD.16g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就是( )A.冰水混合物中,冰就是溶质,水就是溶剂B.泥浆水中泥就是溶质,水就是溶剂C.汽水中二氧化碳就是溶质D.高温下的铁水中铁就是溶质4.按要求各举一例:(1)溶质就是液体,溶剂就是水_______________ ;(2)溶质就是固体,溶剂就是水____ _______;(3)溶质就是固体,溶剂就是酒精______________;(4)溶质就是气体,溶剂就是水___ _________。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学案)学习目的:(1)对本单元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2)加深对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概括等能力。
学习重点:溶液的组成特征、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考点清单一、溶液1、(1)概念:分散到里,形成就是溶液。
(2) 特征:性;性。
溶质概念:叫做溶质。
(3)组成状态:态、态、态。
溶剂概念:叫做溶剂。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等也可以做溶剂。
(4)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溶液的密度×溶液的体积特别提醒: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溶液是浅绿色的,溶液是黄色的,溶液是蓝色的。
溶液的全称:溶质的溶剂的溶液,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如硫酸铜的水溶液,简称硫酸铜溶液。
2、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1)溶液温度升高。
例如:溶解。
(2)溶液温度降低。
例如:溶解。
(3)溶液温度不变。
例如:溶解。
二、乳浊液1、概念:叫做乳浊液。
2、乳化功能:能使油脂分散成,而不聚集成。
特别提醒:汽油去油污利用原理,洗洁精去油污利用原理。
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向一定量的里加入某种,当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向一定量里加入某种,,叫做不饱和溶液。
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若溶液中有该溶质的剩余物则为饱和溶液,若溶液中无不溶物,则加入相应的溶质观察是否继续溶解。
4、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1)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2)对于极少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Ca(OH)2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5、结晶的方法(1)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物质,如KNO3。
(2)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物质,如NaCl。
特别提醒: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和溶液。
一定温度下,对于同种溶质而言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复习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概括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了解溶液的稀释方法及相关计算。
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给定实验现象,分析溶液的性质和变化过程,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浓度计算方法,能够计算溶液的浓度。
2.理解溶液稀释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溶液的浓度和稀释的概念。
2.运用溶液浓度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九单元。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溶液吗?可以举例子说明溶液的形成过程。
”2. 知识讲解•溶液的概念和分类:解释溶液的定义和组成成分,区分溶液的饱和度(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稀溶液)。
•溶质和溶剂:解释溶质和溶剂的概念,举例说明溶质和溶剂在溶液中的角色。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介绍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等。
•浓度的计算方法:讲解溶液的浓度计算,包括质量浓度、体积浓度和摩尔浓度的计算公式。
•溶液的稀释和浓缩:简要介绍溶液的稀释和浓缩的原理和方法,并说明相关计算过程。
3. 案例分析•案例一:某种药物的质量浓度为10g/L,试问制备100mL该浓度药物需要溶解多少克药物?•案例二:某实验中要求制备200mL浓度为2mol/L的盐酸溶液,试问需要多少克盐酸?•案例三:某矿石中含有的金的浓度为2g/kg,试问从该矿石中提取5g金需要多少克矿石?4. 深化讨论讨论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的应用场景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浓度与溶液性质的关系。
5.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化学实验等相关书籍,拓宽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复习了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学习了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和稀释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我们进一步巩固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刘晓青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需要1课时教学分析:本单元分三个课题。
第一课题介绍了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
第二课题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第三课题围绕溶液的浓、稀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本单元三个课题的学习,对溶质、溶剂、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从宏观上和微观上认识溶液的本质特征;对溶液的形成,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掌握了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及有关计算,初步学会了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教学目的:(1)对本单元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2)加深对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概括等能力。
教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分析、归纳、分类,将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概括能力;并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溶液的组成特征、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和、分类能力。
教学过程: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对溶液的有关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酸碱盐复习(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及中考分析(一)基本情况酸碱盐部分的知识因其知识点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紧密而成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难点,而和酸碱盐有关的考题又在中考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中考题中有不少题型是利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如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与开放性题、信息题型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能力。
(二)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巩固常见酸碱盐化学式的书写,从组成角度体验物质命名和分类;2、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3、比较归纳,构建酸碱通性和盐的化学性质,掌握规律,形成知识体系;4、了解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规律。
2.通过对酸碱盐性质的归纳培养学生的求同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严谨务实的生活态度。
(三)复习重难点:1、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复分解反应2、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与方法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科素养,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学情分析酸碱盐部分的知识因其知识点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紧密而成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而和酸碱盐有关的考题又在中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考题中有不少题型都需利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学生在做酸碱盐的题目时,不懂得利用酸碱盐的性质规律分析题目,做题时与物质的性质又联系不上,即使做出来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没有清晰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全凭做题经验套解习题。
从学生年龄和生理特点上看,他们有好奇心,喜欢动手,在实验探究方法、学习方法和总结知识系统性、条理性等方面均有欠缺。
因而,必须构建一个共同的平台,让学生能从各自的原有水平出发,对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补充或整理并用之于实际情景中。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初三化学复习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顾与梳理知识,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溶解度曲线和溶质质量分数计算进行简介。
学生代表简介。
其他同学聆听、评价。
评价任务:通过学生的表述,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前认知水平和归纳总结能力水平。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学生本单元溶液涉及的基本定义和分类进行归纳性的介绍,了解学生对溶液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
环节二: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分步解析:攻克难题(指向目标2)教师活动2以视频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晒盐发现问题1:生活中,为什么不直接把海水晒干来获得盐,而是通过视频中较为复杂的工业完成?步骤1:认知海水步骤2:认知晒盐工艺学生活动2观看视频小组思考讨论。
联系所学溶液完成对海水这一溶液的认知,完成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到析出晶体的过程理解。
资料阅读以海水为例,通过资料查找与阅读理解,完成溶液的组成认知。
认知工艺以海水晒盐为例,完成对晒盐工艺的认识。
步骤3:验证海水是NaCl的不饱和溶液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汇报分享成果。
活动意图说明:以海南古法晒盐的工艺为背景,巧妙的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习兴趣,与本单元重点知识相联系。
通过资料查找与阅读理解,深入理解溶液的组成、特性,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通过对晒盐工艺的理解,完成溶液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到析出晶体的过程理解。
进一步掌握分离物质的方法并应用于生活实际中。
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探究汇报,进一步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于转化。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能力,提升学生实验探究、学科价值等素养。
环节三:观察细节:再思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教师活动3师问1:为什么工人们在水未完全晒干时就收集结晶盐?师问2:海水晒盐、煮盐利用了什么方法结晶?师问3:生活在盐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为什么?请根据它们的溶解度曲线解释原因。
学生活动3结合数据表格与工艺流程引导思考讨论小组讨论,汇报分享成果。
化学九年级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 教案【复习目标】1. 通过情景、释疑、我能完成、我能归纳进一步巩固本单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在引导下建构相关知识网络。
2. 通过课堂抢答、变式突破巩固溶液的形成、溶解度的涵义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复习重点】4个重要的概念: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温馨提示】 “溶解度曲线的相关信息”可能是你学习的难点 学生活动 活动内容或结果活动一 溶液的形成及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情景1】 【释疑】1. 烧杯 (填A 、B 或C )中的混合物是乳浊液,增强乳浊液稳定性 可加入 ,起 作用。
2.烧杯 (填A 、B 或C )中的混合物是溶液,理由是 。
3.该溶液中的溶质是 ,溶剂是 。
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 方法是 。
4.该溶液的形成过程有明显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吗?5.你知道市面上出售的“摇摇冰”或“一拉热食物”利用了什么化学原 理? 【我能完成】 1.(17成都改编)溶液的知识广泛用于生产、生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是溶解 B.植物油加入水可得溶液 C.氯化钠溶于水,温度明显上升 D.高锰酸钾溶液的溶剂是水 【我能归纳】 易错点、易考点: 活动二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情景2】【释疑】 1.上图中哪些是饱和溶液? 为什么? 2.结合上述实验说一说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转化有哪些方法?( )、( )、( )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小组讨论: 【释疑】中存在的问题 需要对老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
小组讨论: 【释疑】中存在的问题 需要对老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
3. 结合上述实验说说常见的结晶的方法有哪些?4. 上述实验是在室温(20℃)下完成的,经称量D 中剩余固体质量为4g.完成下列问题。
(1)D 中形成的溶液质量是 ,溶质、溶剂与溶液的质量比是 。
(2)说说20℃时NaCl 的溶解度是多少? 理由是:(3)计算出D 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说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案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网络】【剖析解读】1.溶液的观点、乳化现象、物质溶于水能量的变化、溶液的构成、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必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及偏差剖析等,常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形式出现。
甘肃中考此部分内容一般会和其余知识综合在一同考察,内容都基础,难度不大。
2.甘肃中考会以溶解度曲线为载体,考察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结晶溶液配制等问题。
都以解答题的方式考察这一内容,有必定的综合性,出题圈套较大,学生简单失分,在复习时要注意细节。
解答相关溶解度曲线的试题时。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以及二者之间的互相转变、溶解度曲线及综合知识,考察题型选择题和填空题形式,是难点也是考察的要点。
甘肃中考都以解答题的方式考察这一内容,有必定的综合性,出题圈套较大,学生简单失分,在复习时要注意细节。
【知识梳理】考点一:溶液 (常有考点 )1.溶液基本知识一种或几种物质 _____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 _____的、 _____的观点_____物溶质能够是 _____体、 _____体或 _____体构成_____是最常用的溶剂,但汽油、酒精也作为溶剂溶剂基本特点_____性、 _____性、 _____物__________ = _____的质量 + _____的质量。
关系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溶解吸热__________溶解;。
放热、吸溶解放热_____固体、浓 _____、生石灰( CaO)溶解水;热现象溶解没有显然热NaCl现象方法总结 :(1)溶液不必定都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 FeCl3溶液为黄色, FeSO4溶液为浅绿色;( 2)一种溶剂里能够溶解多种溶质;(3)能与水反响的物质放入水中,生成物为该溶液的溶质。
2.常有溶液的溶质和溶剂溶液溶质溶剂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水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_____碘溶于酒精中碘单质_____稀盐酸溶液_____ 水稀硫酸溶液硫酸水医用酒精溶液_____ _____方法总结:①常有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②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淆——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③液体和液体混淆——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学案)
主备:张晓梅审核:李艳术
学习目的:(1)对本单元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2)加深对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概括等能力。
学习重点:溶液的组成特征、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习关键:培养分析、综和、分类能力。
学习过程:
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对溶液的有关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请同学们回忆并讨论:完成学案中的填空(10分钟后提问)
一、溶液
概念:分散到里,形成就是溶液。
特征:性;性。
溶质概念:叫做溶质。
组成状态:态、态、态。
溶剂概念:叫做溶剂。
水是常用的溶剂,但等也可以做溶剂。
二、溶解过程:
吸热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过程。
1、溶解过程放热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
水合离子)的过程。
2、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1)当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升高。
例如:等。
(2)当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降低。
例如:等。
(3)当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
例如:等。
三、乳浊液
1、概念:叫做乳浊液。
2、乳化功能:能使油脂分散成,而不聚集成。
四、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向一定量的里加入某种,当
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向一定量里加入某种,
,叫做不饱和溶液。
3、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五、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概念:,某固体物质在里所溶解的,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
概念:表示物质的随曲线。
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的所示温度下的。
线: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下的
随而变化的情况。
面曲线下面所表示的溶液为。
曲线上面(包括曲线)所表示的溶液为。
2、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这种气体在压强为和一定时,溶解在
水里达到时的气体体积。
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含义:之比。
2、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3、溶液的配制:步骤_____ _
仪器____ __
4、溶液的稀释:溶液稀释(浓溶液与水混合或浓溶液与稀溶液混合)时,稀释后
溶液里所含溶质等于稀释前各溶液里所含溶质质量之和。
5、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
()、()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溶
解
度
曲
线
溶解度/g
0 t 1 t 2 t 3
七、形成知识网络:
例题: 右图为A、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M 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温度为t 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依次为________, 当温度为t 3℃时,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___。
如果分别把A 、B 、C 放入100g 水中配成t 3℃时的饱和溶液,再 冷却到t 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__,没有晶体析出的是____。
若要把混在A 中的少量C 除去,应采用____________法;若使C 从饱和溶液中结晶出来,最好采用______________法。
〔中考链接〕
1.将白糖、面粉、味精、食盐分别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 .白糖
B.面粉
C.味精
D.食盐
2.下列溶液中,溶质是液体的为 ( ) A ·医用葡萄糖溶液 B .20%的氢氧化钠溶液 C ·75%的消毒酒精 D .0.9%的生理盐水
3.生活中的下列物质与水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 .食盐
B .食用油
C .蔗糖
D .味精
4. 将20℃时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 )
A.升高温度
B.加入溶剂 C .加入溶质 D.倒掉一半溶液 5. 能证明某KNO 3溶液在20℃时已达到饱和状态的叙述是( ) A. 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B. 取少量该溶液,降温到10℃时,有KNO 3晶体析出
C. 取少量该溶液,升温后无KNO 3晶体析出
D . 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KNO 3晶体,晶体不再溶解 6.下列对“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 ”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20℃时,31.6 g 硝酸钾溶解在水中
B. 20℃时,100 g 溶液中含31.6 g 硝酸钾
C. 31.6 g 硝酸钾溶解在100 g 水中达到饱和状态
D . 20℃时,31.6 g 硝酸钾溶解在100 g 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
7.将某温度下的KNO 3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 .加入KNO 3晶体
B .加水
C .降温
D .恒温蒸发水分
8. 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
在此温度下,20g 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 )
A .36g
B .3.6g
C .7.2g
D .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