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耳朵的隐形杀手-胆脂瘤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2
中耳胆脂瘤中耳胆脂瘤:病因、症状、诊断与治疗概述中耳胆脂瘤是一种罕见且严重的耳科疾病,又称为中耳脂肪瘤或骨溶胆脂瘤。
它是由于中耳腔内堆积的脂肪组织引起的。
本文旨在探讨中耳胆脂瘤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病因中耳胆脂瘤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理解,但有几种可能的因素与其形成相关。
其中一个可能的因素是中耳腔内慢性炎症,尤其是长期耳腔感染。
其他可能的因素包括中耳内部骨骼畸形,以及骨骼生长过程中的特殊异常情况。
症状中耳胆脂瘤的症状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
轻度症状可能包括耳朵内的不适感、压力感以及轻微听力下降。
而在重度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中度听力损失、耳鸣、头晕、眩晕以及感觉耳内有物体的感觉。
有时还可能出现突发性眩晕发作。
在一些极度严重的情况下,中耳胆脂瘤可能会引起面瘫,这是由于对面神经的损害引起的。
诊断诊断中耳胆脂瘤的关键是通过临床症状、病史和图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医生会首先询问患者的症状和医疗历史,并进行体格检查。
同时,医生还会建议进行听力测试和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和MRI。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中耳区域的详细结构图像,以便进行准确定位和评估。
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是最常见的方法,它旨在清除中耳腔内的胆脂瘤组织。
手术方法主要有传统的开颅手术和耳腔镜手术。
开颅手术是一种传统但较为创伤的选择,它需要进行头皮切开和颅骨骨盖开孔来达到中耳区域。
耳腔镜手术则是一种微创的选择,通过耳道进入中耳进行手术,相比开颅手术更容易恢复。
药物治疗主要是以预防和治疗术后复发为目标。
阻断脂肪组织在中耳内形成的药物被用于术后预防复发。
患者还可能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检查,以确保没有复发或其他并发症的出现。
预后中耳胆脂瘤的预后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手术方法以及术后管理。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并发症风险,并提高治愈的机会。
尽管手术可以有效清除胆脂瘤组织,但复发仍然可能发生。
因此,术后的随访和预防非常重要。
15专家门诊·预防与治疗外耳道胆脂瘤,不是你想的那个“瘤”□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迟晨雨作为一名行医十多年的耳鼻喉科医生,如果要选一种我最不愿意在门诊遇到的疾病,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外耳道胆脂瘤。
因为这个病,从外观上看,和普通的耵聍栓塞(耳屎把外耳道堵住了)没什么两样。
只有在手术清除过程中,才会发觉不对劲儿。
此时,如果把患者拉起来,跟他说,“您这个不是耵聍栓塞,而是外耳道胆脂瘤,您还得再去补交手术费”——这感觉也太像某些不良医院的术中加价套路了吧?我干不出这样的事。
所以,再难也要自己忍了,帮患者把胆脂瘤清理干净。
而想要在手术前鉴别耵聍栓塞和外耳道胆脂瘤,唯一的办法是通过CT检查。
但让所有耵聍栓塞的患者都先去拍CT,耽误患者的时间,还多花钱,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那这外耳道胆脂瘤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很多人一听到“瘤”这个字就会特别紧张,紧接着在心里盘算,这个“瘤”究竟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在这里,我先给大家吃一颗定心丸,外耳道胆脂瘤不是恶性肿瘤。
其实,它甚至连肿瘤都不算,只是名字里有个“瘤”字而已。
之所以叫胆脂瘤,是因为它是由一层白色的角化层包裹的一坨烂糟糟的分泌物,样子有点像肿瘤。
它既可以生长在外耳道,也可以生长在中耳,甚至还可以长在脑子里。
下面主要说说长在外耳道的胆脂瘤,它有3个生长阶段:第一阶段,它的形成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可能由反复发作的外耳道炎引起,也能由耳屎堵在耳朵里出不来引起,往往是在体检时被发现的。
此时相当于《扁鹊见蔡桓公》中“君有疾在腠理”的阶段,治疗最为简单。
可以用镊子把它夹出来,或者通过外耳道冲洗,把它冲出来就好了。
第二阶段,当它在外耳道里逐渐长大,把外耳道完全堵住之后,患者会觉得耳朵闷堵感,听力下降。
此时相当于“君之病在肌肤”,就医治疗也不困难。
可以通过耳内窥镜,把它完整取出来。
没有耳内窥镜设备的医院,可以使用药水浸泡,等它泡软后再冲出来。
如果仍旧置之不理,任其发展,就将进入第三阶段:胆脂瘤继续生长膨大,向外压迫外耳道,把骨头压坏;向内压迫鼓膜,破坏中耳结构。
中耳胆脂瘤不是“瘤”
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谈“瘤”色变。
然而,一些被称为“瘤”的疾病,其实并不是肿瘤,但它们对人体也会产生严重危害,应引起足够重视。
如耳科常见疾病――中耳“胆脂瘤”。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为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
胆脂瘤型中耳炎是其中最为严重,且极易造成并发症的一型。
“胆脂瘤”并不是真正的肿瘤,因为其内没有任何肿瘤细胞。
那为何叫“胆脂瘤”呢?这是由于该病的形成除少数与先天性因素有关外,大多数患者因咽鼓管长期功能不良,中耳腔内形成负压,鼓膜内陷形成囊袋;或者中耳炎鼓膜穿孔后,上皮沿穿孔边缘移行长入中耳乳突腔,形成囊袋,囊袋内鳞状上皮因炎症刺激增生并脱屑,逐渐堆积而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肿物,其内容物很像豆腐渣。
在一定条件下,中耳“胆脂瘤”会慢慢增长,压迫周围的骨质,在中耳乳突内形成腔洞,其内结构是由脱落的上皮细胞堆积而成。
将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有胆固醇结晶的化学物质,因此被称为“胆脂瘤”。
“胆脂瘤”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耳部流脓、耳内疼痛、耳部闷塞感及听力下降。
流脓可呈持续性或间断性,常有特殊恶臭味,有时可伴有血性分泌物。
患者听力下降常因鼓膜穿孔和听骨链腐蚀损坏所致,但有时听力下降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并不成正比。
“胆脂瘤”之所以具有潜在的危害,是因为其逐渐增大时会压迫并腐蚀周围骨质,并向邻近组织扩散,严重者可出现脑脓肿、脑膜炎、眩晕、面瘫等颅内外并发症。
一旦罹患“胆脂瘤”,仅靠口服抗菌药或坚持滴耳液等保守治疗不可取,手术治疗是唯一的选择,其目的在于彻底去除病灶,获得干耳,有条件者甚至可重建听力。
胆脂瘤多发生于成年人,单侧多见,可侵犯双耳。
无继发感染的小胆脂瘤可无明显症
状。
胆脂瘤较大时,可出现耳内堵塞感,耳鸣。
如继发感染可有耳痛、头痛、外耳道有分泌物,具臭味。
检查见外耳道深部为白色或黄色胆脂瘤堵塞,其表面被多层鳞片状物质包裹。
较大的胆脂瘤清除后可见外耳道骨质遭破坏、吸收、外耳道骨部明显扩大。
鼓膜完整,可充血、内陷。
巨大的外耳道胆脂瘤可破坏外耳道后壁侵犯乳突,广泛破坏乳突骨质,并发胆脂瘤型中耳乳突炎,也可引起周围性面瘫。
病因不明,可能与外耳道皮肤受到各种病变的长期刺激(如耵聍栓塞、炎症、异物、真菌感染等)而产生慢性充血,致使局部皮肤生发层中的基底细胞生长活跃角化上皮细胞脱落异常增多,若其排除受阻,便堆积于外耳道内,形成团块。
久之其中心腐败、分解、变性,产生胆固醇结晶。
影像学诊断要点:①乳突气化不良,密度增高,气房粘膜增厚;②软组织密度影:可广泛累及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表现为上述腔及鼓窦入口的扩大;软组织肿块的边界常较清楚。
③鼓室及乳突气房骨质结构破坏,胆脂瘤腔边缘有明显的硬化线。
④听小骨不同程度的破坏,显示不清。
鉴别诊断:①中耳癌:中耳癌临床表现易出血。
影像上中耳癌的骨质破坏以中耳腔为中心呈虫蚀样向四周扩展,无破坏边缘的硬化边,且增强扫描软组织肿块有强化。
②肉芽型中耳乳突炎:骨质破坏程度较中耳乳突胆脂瘤轻,听小骨可见,肉芽可强化。
“耳屎”多到掏不完?当心胆脂瘤!胆脂瘤的病因有这些!每个人的耳朵都有“耳屎”,一般都不用清理,耳道本身就能将多余的“耳屎”排出,但如果出现“耳屎”多到怎么也掏不完的情况,就要警惕是否得了少见的胆脂瘤了!胆脂瘤是什么?胆脂瘤也叫表皮样囊肿,是源于一位胚胎参与的外胚层组织的先天性乏血管的良性肿瘤。
也就是说胆脂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其中发生在耳朵的有外耳道胆脂瘤和中耳胆脂瘤两种。
外耳道胆脂瘤的病因外耳道胆脂瘤的形成主要由于外耳道皮肤受到各种病变的长期刺激有关,比如耳外伤、耵聍栓塞、耳朵异物、耳道炎症、真菌感染等等。
这些病变使外耳道皮肤受到破坏,导致外耳道上皮细胞破损堆积,久之就会形成胆脂瘤。
中耳胆脂瘤的病因中耳胆脂瘤的形成原因有两种,一个是由于出生的时候,在中耳里遗留了少许上皮组织,这些上皮组织不断增生,就形成了中耳胆脂瘤。
还有就是由于鼓膜出现内陷,随后上皮细胞堆积形成胆脂瘤;或者是鼓膜穿孔,导致上皮细胞进入中耳形成胆脂瘤。
胆脂瘤有哪些危害?胆脂瘤具有破坏性,常常会破坏耳朵结构,导致耳闷、耳痛、流脓、听力下降等情况。
胆脂瘤不断增大,还可能侵犯面神经导致面瘫,也有可能引起颅内感染等严重症状。
虽然说胆脂瘤是良性的肿瘤,但一般不会发生癌变,及时就医进行治疗,基本不会复发。
胆脂瘤应该怎么预防?▪不吃油腻、辛辣的食物油腻、辛辣的食物可能会使耳道分泌物增多,增加胆脂瘤发生的几率。
▪戒烟戒酒香烟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是刺激性的物质,可能会刺激耳道,加重胆脂瘤病情。
▪不要掏耳朵“耳屎”本身不需要进行清洁,经常掏耳朵也容易损伤耳道皮肤以及鼓膜,造成发炎的症状出现。
▪防止不干净的水进入耳道少量的水进入耳朵并无太大问题,但如果水里带有病菌,则容易引发感染。
林刃舆, 迟放鲁. 171 中耳胆脂瘤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J].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1, 25(3):153-156.王宁宁, 李永团. 外耳道胆脂瘤[J].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5, 39(3):150-153.外耳道胆脂瘤的治疗及疗效分析[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2, 20(4):344-346.鼾题漫谈有时是治愈常常在帮助总能去安慰。
外耳道胆脂瘤(一)
外耳道胆脂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主要是指在外耳道内形成的一种肿瘤。
它的发病率比较低,但对患者的耳朵和大脑造成的损害却是不可忽视的。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种疾病的详细情况。
1、病因及发病机制:
外耳道胆脂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但一些研究表明,它与外耳道长期感染和炎症有一定的关联。
在这种情况下,某些细胞会发生变异,并在外耳道内逐渐增生,最终形成肿瘤。
2、症状表现:
外耳道胆脂瘤的症状比较明显,如有耳鸣、耳闷、听力减退、流脓性分泌物,甚至颅内感染等。
此外,由于肿瘤的存在,容易引起外耳道和颞骨等部位的压迫,导致其相应的症状,例如面瘫、肿胀等。
3、治疗方法:
外耳道胆脂瘤的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
这种手术较为复杂,具体的治疗方法取决于病变的位置、大小和手术后伤口面积等因素。
一般需要在麻醉下进行,同时要配合术后抗生素治疗。
在手术后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术后康复治疗。
4、预防措施:
预防外耳道胆脂瘤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点: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注意饮食营养均衡,增强免疫力,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不要过度清洁耳道,避免损伤耳道;避免使用过度刺激和有害的化妆品和个人用品。
外耳道胆脂瘤虽是罕见疾病之一,但由于其症状明显,还是容易被人们察觉。
如果患者有相关症状,一定要及时参阅医生的建议,并按时
治疗。
及时发现,早期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的病情康复。
中耳胆脂瘤诊断标准
中耳胆脂瘤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
以下是中耳胆脂瘤诊断标准的几个关键方面:
1.症状
中耳胆脂瘤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症状,包括耳痛、耳流脓和听力下降等。
耳痛通常表现为深部耳痛,或耳道口附近疼痛,可放射至头部或颞部。
耳流脓通常为黏液性或黏液脓性,伴有恶臭。
听力下降可表现为传导性听力下降或混合性听力下降。
2.检查
为了确诊中耳胆脂瘤,医生需要通过耳鼻喉科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式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耳鼻喉科检查包括耳镜检查、听力测试和咽鼓管功能检查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耳道内部情况,判断听力损失程度和鼓膜状态等。
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胆脂瘤的大小、位置、范围和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
3.病理学诊断
要最终确诊中耳胆脂瘤,医生还需要进行病理学检查。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取出部分或全部胆脂瘤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以确定组织学特征和诊断。
病理学诊断是确诊中耳胆脂瘤的金标准。
4.病史
患者应提供详细的病史,包括症状出现时间、症状程度、是否治疗以及治疗过程等信息。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总之,中耳胆脂瘤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检查结果和病理学诊断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患者提供详细的病史对于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耳流脓,警惕胆脂瘤作者: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21年第10期【病例故事】很多人认为耳朵流脓是个小事,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只要用点儿药,过几天就会好的。
王先生3周前洗澡时左耳进水后,耳朵就开始流脓。
以前他有过类似情况,每次吃点消炎药滴点滴耳液,耳朵也很快就变干了。
这次,王先生以为和原来一样,依旧自行吃药滴药,却迟迟不见好转。
去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他中耳腔内长了胆脂瘤,要及时做手术,否则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王先生很诧异,“简单”的耳流脓,怎么会这样严重?耳部流脓或可危及生命耳朵流脓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表现,十分常见,很多人也没有把它当回事。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指的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化脓性炎症,主要症状为耳内长期间歇性或持续性流脓、听力下降。
通过检查可以看到鼓膜已经穿孔。
不同程度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危险程度不一样。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单纯型最为常见。
多因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经咽鼓管上行感染所致。
该类型病变主要位于中耳鼓室黏膜层,一般没有肉芽或息肉形成,因此又称为黏膜型。
当黏膜受感染发炎时,及时适当的治疗,鼓膜穿孔处引流通畅,炎症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就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
这种类型的慢性中耳炎,只有鼓膜穿孔,占70%~80%。
第二种类型:骨疡型常為重症急性坏死型中耳炎未愈所致,除中耳黏膜水肿外,病变深达骨质,听小骨受破坏,骨窦周围骨质易坏死,形成慢性骨疡,可产生死骨。
局部有肉芽组织或息肉生长,又称肉芽型中耳炎。
这种类型的慢性中耳炎占15%~25%。
该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内持续流黏稠样脓,常有臭味,如有肉芽或息肉出血,则脓内可混有血丝或耳内出血。
此型中耳炎可发生各种并发症,需要保持引流通畅,局部用药,促使耳部干燥,并定期复查。
如果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则要手术治疗,不是仅仅靠吃点药、滴点药就能解决问题的。
第三种类型:胆脂瘤型这种类型最严重,占5%~15%。
外耳道胆脂瘤(1)
外耳道胆脂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疾病,主要由胆固醇沉积形成。
一、病因介绍
胆脂瘤是一种以胆固醇沉积为主的良性肿瘤。
它最常见的部位是颅内
和脊髓,而外耳道是比较罕见的病变区域。
其病因尚未明确,多数认
为是由于外耳道壁组织的骨骼缺陷以及由于乳突支架的松弛而导致的。
二、症状表现
1.外耳道胆脂瘤绝大部分无明显症状,基本上是无痛的。
2.部分患者容易因听力减退而发现。
3.出现泌脓、异味等症状时,多为继发性感染的表现,此时应及时就医。
三、诊断
1.耳镜检查。
2.CT或MRI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3.取局部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四、治疗方法
1.对于无明显不适的患者可以暂时观察不治疗。
2.对于感染症状显著的患者,建议应用抗生素和解毒消炎药物进行治疗。
3.对于患者颈部淋巴结肿大或者疼痛明显的患者可行外科手术治疗。
五、预防措施
1.外耳道胆脂瘤多为自身因素导致,无明确预防措施与方法。
2.加强个人卫生、定期检查,能够及时发现是否患有外耳道胆脂瘤。
总而言之,外耳道胆脂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良性肿瘤,多数患者无症状或者仅表现为听力减退。
治疗方面,可以暂不治疗或者根据患者症状进行相应的手术或者药物治疗。
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个人卫生和定期检查。
什么是耳朵胆脂瘤耳朵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因此我们对耳朵是否健康是比较关注的。
当我们发现耳朵上长了异物,像个瘤一样,还会慢慢长大,心里一定担心的不得了,不知道这个瘤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其实这很有可能就是耳朵胆脂瘤,那么什么是耳朵胆脂瘤呢?接下来请看详细介绍。
耳朵胆脂瘤是一种外耳道皮肤脱屑、胆固醇结晶堆积、上皮包裹所形成的囊状团块。
其并非真性肿瘤,故又称为外耳道阻塞性角化病、表皮病。
囊状团块的内层为复层鳞状上皮(包括基底层、颗粒层、棘细胞层、角化层),囊的外层即基质层为一层厚薄不一的纤维组织,与周围临近组织连接紧密。
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单侧多见,也可以双耳发病。
由于胆脂瘤呈膨胀性生长,周围骨质长时间受压、破坏、吸收,导致外耳道扩大。
主要危害是对外耳道、中耳乳突及相邻骨质的广泛破坏,引起听力下降,甚至引起颅内外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应及时取出。
耳朵胆脂瘤的病因尚不明确,观点不一。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外耳道皮肤受到各种病变有关,如耳外伤、耵聍栓塞、异物、炎症、真菌感染、手术等的长期刺激,而使外耳道皮肤上皮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局部皮肤生发层中的基底细胞生长活跃、角化上皮细胞脱落异常增多,并且由于外耳道受到不良刺激产生慢性充血,导致狭窄,使得脱落物向外移行排除受阻,便堆积于外耳道内,形成团块。
久之团块中心便会腐败、分解、变性,最终产生胆固醇结晶。
此外也与局部的引流,湿度密切相关。
耳朵胆脂瘤怎么预防1、平时注意耳部卫生,戒除挖耳等不良习惯。
凡有耳部湿疹、耳疖肿、化脓性中耳炎者,应格外注意耳道局部的洁净与干燥,耳痒时不要搔抓,可以用3%硼酸酒精滴耳液涂擦耳道。
2、耳部有阻塞或炎症时切忌水洗。
若有污物或痂皮堆积,及时到医院找专科医生取出。
3、如两侧听力不同、耳闷胀感者,游泳前最好到医院检查耳道和及时清理。
外耳道阻塞并外耳道炎症时禁止游泳。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耳朵胆脂瘤的相关介绍,其实耳朵胆脂瘤并不是真正的肿瘤,只是长得比较像而已,但是它的存在,多多少少对我们的耳朵造成危害,一些人会因耳朵胆脂瘤存在,导致听力下降,更有甚者还会危及生命,因此,大家如果发现自己的耳朵长了不应该有的东西的话,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胆脂瘤不是“瘤”,也不可留作者:陈斌来源:《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2019年第04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谈“瘤”色变。
虽然,一些被称为“瘤”的疾病并不是肿瘤,但它们对人体也会产生严重危害,应引起警惕。
中耳胆脂瘤就属于这类“瘤”,常见的耳科疾病,但本质并不是“肿瘤”,而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一种类型。
患者李大爷,右耳流脓反复发作数十年,脓液少、有臭味。
近1月来出现右侧头痛并逐渐加重,伴恶心、眩晕、听力下降等症状。
来医院就诊,头颅CT和MRI检查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但右侧中耳鼓室、鼓窦乳突腔充满软组织密度影,鼓窦周围及乳突见大范围骨质破坏。
耳鼻咽喉科医师会诊后,诊断为“右侧胆脂瘤型中耳炎”。
于是,耳鼻咽喉科医师将李大爷收入病房,及时实施了右侧乳突改良根治术+鼓室成形术。
术中发现李大爷右侧上鼓室及鼓窦存在胆脂瘤,乳突腔充满肉芽组织,颅中窝及颅后窝脑板缺如,肉芽组织与脑膜紧密粘连。
手术彻底清理中耳乳突腔胆脂瘤上皮及肉芽组织,然后取颞肌筋膜一部分用作人工鼓膜,另一部分覆盖在裸露的脑膜上,手术获得成功。
术后李大爷头痛消失,眩晕缓解,听力恢复。
患者张老伯,左耳流脓伴听力逐渐下降20余年,脓液有臭味,近年来出现眩晕、面神经麻痹症状,自行用药物滴耳后流脓及眩晕症状稍缓解。
这次到本院就诊后,颞骨CT和MRI检查发现左侧中耳鼓室、鼓窦乳突腔充满软组织密度影。
耳鼻咽喉科医师当即诊断为:“左侧胆脂瘤型中耳炎”,张老伯听从医师建议住院,实施了手术治疗。
术中发现张老伯胆脂瘤上皮破坏面神经水平段骨管并包绕裸露面神经,水平半规管及部分后半规管骨管亦被胆脂瘤肉芽组织侵蚀。
手术彻底清理中耳乳突腔胆脂瘤上皮及肉芽组织,并对受影响的面神经及半规管骨管缺损处做了处理,手术获得成功。
术后张老伯眩晕得到缓解、无耳鸣、没有出现面神经麻痹症状,听力也恢复到实用水平。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分为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而胆脂瘤型中耳炎是其中最为严重的类型,极易导致并发症。
慢病/认识罕见病外耳道胆脂瘤是一种外耳道皮肤脱屑、胆固醇结晶堆积、上皮包裹所形成的囊状团块。
其并非真性肿瘤,故又称为外耳道阻塞性角化病、表皮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单侧多见,也可以双耳发病。
主要危害是对外耳道、中耳乳突及相邻骨质的广泛破坏,引起听力下降,甚至引起颅内外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应及时取出。
【临床主要表现】在疾病之初期,若无感染,由于胆脂瘤较小并无特殊不适症状。
随着团块的不断堆积,胆脂瘤体积不断增加,会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耳部闷堵感当外耳道胆脂瘤体积增大堵塞外耳道时会出现耳部闷堵感。
听力下降外耳道管径被阻塞2/3以上时,可能会出现听力下降。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传导性听力下降。
有时当局部继发炎症时,导致外耳道皮肤肿胀,可致听力骤降,应与特发性突聋鉴别。
耳痛外耳道胆脂瘤具有破坏性,常继发感染,可出现剧烈的耳痛。
耳漏如果继发感染可有耳部流脓,脓液具有特殊臭味,或带血的血性分泌物。
体征检查时可以见到外耳道内有灰白色或者黄色角蛋白碎屑、上皮样物堵塞,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糜一种良性肿瘤———外耳道胆脂瘤烂,可伴有肉芽形成。
较大的胆脂瘤清除后可以见到外耳道的骨质被破坏、吸收,软骨段一般无明显改变。
鼓膜一般是完整的,如果被胆脂瘤破坏,则会导致穿孔、萎缩和粘连。
【治疗】器械去除法没有完全阻塞外耳道的胆脂瘤,可以用耵聍钩沿着外耳道的壁缓慢伸入胆脂瘤内侧将其钩出。
贴近鼓膜的胆脂瘤团块或不能合作的患儿均不宜采用此种方法,以免损伤外耳道及中耳其他重要结构。
外耳道冲洗法胆脂瘤坚硬难以用器械法取出者,可先用3%~5%碳酸氢纳溶液或硼酸甘油等滴耳,软化后用冲洗器将软化的胆脂瘤一次或分次冲洗干净。
冲洗时注意:有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鼓膜穿孔者忌用;冲洗液应接近体温,过冷或者过热,都可能会引起迷路刺激症状,导致患者头晕;冲洗时方向必须斜对外耳道后上壁,如果直对鼓膜,可引起鼓膜损伤,直对异物,则有可能将其冲至外耳道深部而更难取出。
中耳胆脂瘤
一、什么是中耳胆脂瘤?
中耳胆脂瘤是产生角蛋白的鳞状上皮异常积聚,常发生在中鼓室,上鼓室,乳突或岩尖。
二、临床表现
特点是耳内长期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
病史长,耳道长期持续或间断流脓,有特殊恶臭。
三、护理要点
1、术前护理
(1)掌握常用滴耳药物的作用及正确使用方法。
(2)指导患者坐位或卧位,患耳朝上,以免药液流出。
(3)全麻术前耳部备皮,术前禁食6-8小时。
2、术后护理
(1)全麻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患者耳部包扎,嘱患者勿自行拆除耳部敷料,勿压迫患处。
(2)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正常情况下有少许渗血,量逐渐减少,颜色变淡,若有活动性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出血处理。
(3)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眩晕,以及头痛、意识的改变,警惕并发症的出现。
(4)术后指导患者进食富有营养、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用健侧咀嚼食物。
四、健康指导
1.术后干耳前切勿游泳,淋浴洗头时避免污水入耳,勿自行挖耳。
2.如出现耳痛、耳流脓等要及时就医。
警惕耳朵的隐形杀手- 胆脂瘤说起中耳炎,大家都知道,因为这是一种常见病,自己、家人、周围的人得过或至少听说过中耳炎,但是未必人人都晓得胆脂瘤。
胆脂瘤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肿瘤,因为它里面没有肿瘤细胞或癌细胞。
胆脂瘤是位于中耳、乳突腔内,简单地说就是在鼓膜以内的一种囊性结构。
这种囊性结构的内壁是和我们皮肤一样的复层鳞状上皮,鳞状上皮的上皮层角化,会反复脱落,日积月累,就像滚雪球似地堆积起来,越积越多,由小变大,压迫周围的骨质,其内容物很像臭豆腐渣。
囊的外侧是厚薄不一的纤维组织,与其邻近的中耳内的骨壁或组织紧密相连。
由于囊内含有胆固醇结晶,加上其内部的上皮不停地在新陈代谢,囊慢慢变大,所以被称为胆脂瘤。
胆脂瘤的形成,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密切的关系。
慢性中耳发炎一般会有长期反复流脓,会刺激鼓室内的上皮增生、转化成鳞状上皮,或者鼓膜边缘穿孔时,外耳道的表皮(也是鳞状上皮)极易沿着穿孔进入中耳腔里去,就会出现上述的情况。
含有胆脂瘤的中耳腔,因为多数有鼓膜穿孔,与外耳道相通,很容易滋生细菌,引起细菌感染,会加重炎症发展,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胆脂瘤与一般的中耳炎是有区别的,胆脂瘤的形成也比较隐匿,慢性中耳炎的病人一定要警惕患有胆脂瘤。
胆脂瘤型中耳炎会有哪些临床表现呢?一是耳流脓。
患胆脂瘤型中耳炎时,会长期流脓不愈,或经常有反复,遇到感冒或身体抵抗力下降时即发作。
脓性分泌物中有豆渣样或鳞屑样物,有特殊的恶臭味。
如果流脓突然消失,同时有耳痛、头痛、发烧,要当心脓液在耳内积聚,有引起并发症的危险。
二是听力下降。
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的胆脂瘤会造成中耳传音结构的破坏,引起传导性聋。
传音结构是指将声音传导至内耳的一些中耳的精细结构,包括鼓膜、听骨链、圆窗和卵圆窗。
这些结构中如果有任何一个或几个环节异常,就会影响声音传导的效能,引起听力下降,例如鼓膜穿孔、听小骨破坏、听骨链中断或固定。
如果胆脂瘤长期没有被治愈,一些细菌毒素或代谢产物会进入内耳,或者胆脂瘤破坏内耳的结构,都会造成感音神经性聋。
警惕耳朵的隐形杀手-胆脂瘤
说起中耳炎,大家都知道,因为这是一种常见病,自己、家人、周围的人得过或至少听说过中耳炎,但是未必人人都晓得胆脂瘤。
胆脂瘤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肿瘤,因为它里面没有肿瘤细胞或癌细胞。
胆脂瘤是位于中耳、乳突腔内,简单地说就是在鼓膜以内的一种囊性结构。
这种囊性结构的内壁是和我们皮肤一样的复层鳞状上皮,鳞状上皮的上皮层角化,会反复脱落,日积月累,就像滚雪球似地堆积起来,越积越多,由小变大,压迫周围的骨质,其内容物很像臭豆腐渣。
囊的外侧是厚薄不一的纤维组织,与其邻近的中耳内的骨壁或组织紧密相连。
由于囊内含有胆固醇结晶,加上其内部的上皮不停地在新陈代谢,囊慢慢变大,所以被称为胆脂瘤。
胆脂瘤的形成,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密切的关系。
慢性中耳发炎一般会有长期反复流脓,会刺激鼓室内的上皮增生、转化成鳞状上皮,或者鼓膜边缘穿孔时,外耳道的表皮(也是鳞状上皮)极易沿着穿孔进入中耳腔里去,就会出现上述的情况。
含有胆脂瘤的中耳腔,因为多数有鼓膜穿孔,与外耳道相通,很容易滋生细菌,引起细菌感染,会加重炎症发展,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胆脂瘤与一般的中耳炎是有区别的,胆脂瘤的形成也比较隐匿,慢性中耳炎的病人一定要警惕患有胆脂瘤。
胆脂瘤型中耳炎会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一是耳流脓。
患胆脂瘤型中耳炎时,会长期流脓不愈,或经常有反复,遇到感冒或身体抵抗力下降时即发作。
脓性分泌物中有豆渣样或鳞屑样物,有特殊的恶臭味。
如果流脓突然消失,同时有耳痛、头痛、发烧,要当心脓液在耳内积聚,有引起并发症的危险。
二是听力下降。
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的胆脂瘤会造成中耳传音结构的破坏,引起传导性聋。
传音结构是指将声音传导至内耳的一些中耳的精细结构,包括鼓膜、听骨链、圆窗和卵圆窗。
这些结构中如果有任何一个或几个环节异常,就会影响声音传导的效能,引起听力下降,例如鼓膜穿孔、听小骨破坏、听骨链中断或固定。
如果胆脂瘤长期没有被治愈,一些细菌毒素或代谢产物会进入内耳,或者胆脂瘤破坏内耳的结构,都会造成感音神经性聋。
既有传导性聋,又有感音神经性聋,我们称之为混合性聋。
胆脂瘤型中耳炎初起时一般是传导性聋,病变发展会引起混合性聋,到晚期也会全聋。
三是面瘫。
面神经从颅内发出后,经过内耳和中耳里的骨管,最后分布到面部的肌肉。
不断扩大的胆脂瘤会侵蚀面神经骨管,压迫面神经,造成面神经功能障碍—眼睛闭不上、嘴歪等。
四是颅内并发症。
胆脂瘤好发的部位是中耳,其周围又都是重要的器官,如大脑、小脑、面神经及听神经、颈内动脉、颈内静脉。
中耳腔与颅腔只有一层薄骨板相
隔,随着胆脂瘤体的不断增大,压力加大,压迫骨板,骨质被吸收,一旦骨壁穿破,脓液和细菌即可经此而进入颅内,发生严重的颅内并发症,如硬脑膜脓肿、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化脓性脑膜炎及脑脓肿等。
如果不及时处理,发展下去可危及生命。
我们把患有胆脂瘤的耳朵称为“危险的耳朵”,因为胆脂瘤的直接压迫或者其释放的化学物质的作用,可以破坏周围骨质,使炎症扩散,能导致面瘫、颅内并发症,等于在体内埋了一颗定时炸弹,迟早会爆炸。
急性发作越频繁,胆脂瘤增长的速度越快,爆炸的时间就愈近。
因此,一旦发现有胆脂瘤,不论其瘤体大小,都必须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的目的一是彻底清除中耳内病变组织,包括胆脂瘤、肉芽组织等,预防并发症,使耳朵干燥不再流脓。
二是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进行听力重建。
现代中耳显微手术的理念已经较过去有了很大改变,即微创,越来越注重在清除病灶的同时尽可能保留正常结构;尽最大可能重建听力,越来越强调功能的重要性。
中耳显微微创手术的辅助设备、器械也越来越先进,如高清晰显微镜、高速电钻动力系统、神经监护仪、激光、精细的手术专用器械、钛合金人工听骨等。
胆脂瘤手术治疗的成功要具备一些条件,第一是手术的时机,听力重建只针对传导性耳聋,通过显微外科手术方法提高或恢复胆脂瘤造成的传音结构功能障碍所致的听力损失,但如果病程较长,可能会丧失听力重建的机会。
第二是手术医生娴熟的外科技巧和对设备、器械的把握和运用。
胆脂瘤相对于慢性中耳炎来说并不常见,但对耳朵、对生活质量造成的危害要比后者严重得多,相当一部分胆脂瘤型中耳炎从慢性中耳炎发展而来,因此要引起对慢性中耳炎的足够重视,及时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