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技术探讨_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湿地公园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693.93 KB
- 文档页数:5
云和梯田湿地公园古树名木保护对策探讨1. 引言1.1 云和梯田湿地公园古树名木保护对策探讨的重要性云和梯田湿地公园是一处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景观,这里生长着众多珍贵的古树名木,如千年古柏、百年古橡等。
这些古树名木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自然的神奇,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生态财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增加,云和梯田湿地公园古树名木保护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
一些古树名木因受自然灾害、疾病虫害、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面临生长退化、濒临灭绝的危险。
探讨古树名木保护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通过对云和梯田湿地公园古树名木的生长状况、保护问题和管理措施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护对策将有助于提升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促进其生长繁衍,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自然遗产。
探讨云和梯田湿地公园古树名木保护对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不仅关乎我们对自然的珍视和尊重,更涉及到我们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古树名木保护的重视和关注,共同努力为其保护工作贡献力量。
2. 正文2.1 云和梯田湿地公园古树名木现状分析云和梯田湿地公园位于云和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分布着许多珍贵的古树名木。
这些古树名木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痕迹,是当地的重要文化遗产和生态资源。
云和梯田湿地公园内的古树名木种类繁多,包括松树、柏树、榉树等,年代悠久,树龄可达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这些古树名木生长在湿润的土壤中,根系发达,树干粗壮,树冠茂盛,呈现出极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
云和梯田湿地公园的古树名木数量丰富,分布广泛。
从公园的东部到西部,从南部到北部,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古树名木。
这些古树名木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为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云和梯田湿地公园古树名木所面临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
一些古树名木因为长期受到游客的蹂躏和破坏,树体出现了空洞、树皮褪色等现象,生长状况不容乐观。
基于人文需求的“三生”空间管控策略探讨 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温晓诣1,刘婷婷2,陶世杰1(1.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2.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摘 要:“三生”空间的识别与管控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应用实践,对于地方人文需求的忽略,极易造成国土空间规划实践应用中的冲突与矛盾。
研究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梳理其多民族、多元文化、多样性的生态空间及地处边境等多重特色的人文地理特征,从双评价、主体功能区细化和“三区三线”划定的实践应用中提出研究当地人居环境的复杂性,以此为基础对不同的“三生”空间单元评价结果采取差异化修正并调整管控策略,从而积极应对不同的人地空间系统的人文需求。
关键词:“三生”空间;国土空间规划;人文需求;“双评价”;主体功能区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329(2022)03-0049-06doi:10.3969/j.issn.2095-1329.2022.03.009面对城镇化、工业化造成的国土空间无序开发和农业、生态资源被严重侵占破坏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1]。
因此,“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简称“三生”空间)结构及其组成要素识别与优化研究,已成为当前学术前沿关注的热点和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中的核心应用实践[2]。
学术界对“三生”空间的研究始于“三生”空间概念与分类[3],并在大数据识别与优化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4-5]。
但由于“三生”空间研究开展时间较短,已有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对于“三生”空间的定量识别方法与技术体系研究有待进一步与完善。
通常采取的方式是在对“三生”空间要素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但仍然难以覆盖国土空间自然与人居特点的复杂性和特殊性[6]。
因此,现针对“三生”空间冲突与矛盾的研究逐渐开展,如对于国土空间冲突强度及存在问题的诊断,目的在于指出由于开发管控不当造成的生态与农业空间被侵占和破坏等问题[7-8]。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探讨【摘要】:湿地是地球上宝贵的有限资源,对于地球的生态平衡以及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的维系作用。
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湿地面积严重缩减,对湿地的保护刻不容缓。
但湿地公园的建设步伐若盲目加快会导致湿地景观设计方面出现诸多不足,因此本文首先探讨了湿地公园建设中景观设计需要遵循的几点原则,然后提出了湿地公园建设中景观设计可以采取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生态平衡1、湿地公园建设中景观设计原则1.1生态关系协调原则湿地公园建设是在保护湿地资源基础上的生态性建设举措,可以说,这是一项人与自然资源间的对话,因此与生态关系相协调是湿地公园建设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
与生态关系相协调即人与自然资源、生物与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生态系统相协调。
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要首先考虑利用自然资源,适度、合理地通过设计营造对湿地发展加以健康引导,尊重并保护生态平衡,不可企图霸占肆意改变,对生态资源造成损坏,这样才能与湿地公园建设的初衷相符。
1.2适应性原则湿地的成因各不相同,有的是由于春、冬季的河水泛滥形成了高纬度的内陆湿地;有的是由于海洋潮汐形成的周期泛滥而形成的沿海湿地;还有的是由于地下室、暴风雨的渗透促成了淡水沼泽的形成。
不同的成因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湿地,因此湿地公园的建设都需要有不同的设计目标,与不同的景观设计理念相适应,且湿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因此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就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地域性差异采取适应性原则。
1.3综合性原则湿地公园建设是一项涉及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工程项目,比如生态学、园林设计、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包含其中。
因此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也绝不是将这些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围绕湿地的实际情况而展开深入研究,因此综合性原则也是湿地公园建设中景观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之一。
在景观设计当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对整个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留下败笔,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甚至会对原有的湿地资源造成破坏。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取得阶
段性成果
中国林业网/ 2013年04月07日来源:云南省林业厅
【字体:大中小】
国家林业局政府网4月7日讯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自2007年11月15日经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以来,红河州林业局按照国家林业局“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认真抓好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各项工作。
经过几年的建设,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从保护、建设、管理、利用各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湿地生态系统得到较好的保护和恢复,基础设施建设和湿地公园服务功能逐步趋于完善。
下一步,红河州将把保持梯田湿地原有景观作为核心,突出原生态、人与自然、人与梯田高度和谐的个性特征,以哈尼民风民俗为特色,以地域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为依托,努力建设融人造梯田的奇观、富有魅力的民俗文化、沉积深厚的历史内涵和质朴的田园风光,具有保护、科普教育和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湿地公园。
(欧光辉)。
一、石嘴山星海湖国家湿地公园1. 公园概况湿地保护面积43平方公里,水域23平方公里,成为集拦洪、蓄水、调节气候、生态园林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观区。
域内除湖泊湿地外,大部分为荒丘沙地,有部分渔池和农田。
在低洼地区土壤的次生盐碱化现象比较突出,盐碱土地面积相对较大;在湿地边缘分布有芦苇和菖蒲等,植物种类较少,覆盖度低,生物多样性相对匮乏。
2. 区位交通星海湖湿地公园地处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下沿,毗邻石嘴山市老城区东侧,距银川市84公里。
3. 景观特色整个公园由“六景一山”组成,即:鹤翔谷、百鸟鸣、白鹭洲、新月海、金西域、南沙海和中华奇石山。
其中,中华奇石山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分为世界园、西北园、东北园、民族园、西南园、华南园、石嘴山精神园等10个园区以及民族大团结雕塑园、民族之花雕塑园、世界名人雕塑园、中国著名科学雕塑园等8个雕塑园,还有三十六计擎天柱、三十六计碑。
4. 功能分区目前,已形成南域、北域、中域、东域、西域、新域6个湖面景区,总面积32Km2。
5. 项目设置游览项目:鹿儿岛水上体育运动观光看台、2万平方停靠船舶的渔人码头和南沙海码头、3000平方米供游人观光的木制码头、2000平方米的钓鱼岛餐饮服务中心、豪华游轮1艘管理项目:地管理站、湿地鸟类救护站、鸟类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站、鸟类投饲点、观测瞭望塔(台)、鸟类救护等设施。
6. 开发运营投资25亿元集中打造星海湖南域旅游景观开发项目。
2012年12月,石嘴山市与中基浩泰投资集团签订星海湖南域开发合作项目协议,该项目规划星海银河秀场、开心繁星岛、星辰欢乐广场、星海银河娱乐、星海体育休闲广场、中央地产景观、旅游度假商业区、观湖地产景观等八大功能组团,建设30个景点和景区,开启“星海银河”的新景观。
项目计划三年建成主体景观,五年建成全部景观。
编制《石嘴山市环星海湖开发景观规划》。
规划总面积68平方公里,分三级圈层开发,其中一级开发区域45平方公里,二级开发区域23平方公里,三级开发区域为周边辐射区域。
探讨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摘要】保护湿地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可持续使用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工业和农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针对当前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的现状,讲述了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的内容和方法,从设计角度探讨将成市湿地公园打造成城市居民的生态休闲之地。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1 基本的概念1.1湿地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1.2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即以湿地为对象的园林形式,是为现代园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湿地公园是指:保持该湿地区域独特的近自然景观特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1.3利用现代园林建设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让社会民众亲近、感受、体验自然,融合自然、景观、园林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根据园林学的研究内容和层次,湿地公园包括湿地造园(湿地公园)、湿地绿化、湿地景观3个层次和内容。
湿地造园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手法基础上,遵循湿地生态系统特点,兼顾生态和景观的一种造园方式,是传统园林内容的拓展。
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以景观(视觉美感)设计为主,再现自然山水,可以说,它们只是湿地造园的一部分。
湿地绿化是指运用园林学、园林树木学等学科为基础,对湿地环境进行保护、修复等一系列的活动。
湿地景观是由湿地人类文化圈和湿地自然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是指湿地风景名胜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
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指湿地自然性较强、科学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处于绝对保护状态的区域。
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与管理问题的相关思考作者:李东宁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05期摘要:本文主要结合湿地公园的相关特征,提出了当前我国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的相关原则,并提出了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湿地公园的规范化管理措施,希望能为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出自己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管理;建议湿地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很高的生产力。
湿地以其独特且重要的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功能,越来越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调洪蓄水、储碳固碳、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是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加强全市湿地保护,高标准推进湿地公园建设,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针对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
一、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的相关原则1.全面保护,科学修复。
湿地公园建设应以保护湿地资源、湿地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为基础,通过适度人工干预,保护、修复或重建湿地生态景观,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2.因地制宜,体现特色。
湿地公园建设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禀赋,以湿地自然生态和地域特色景观为建设重点,结合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湿地合理利用和湿地人文景观营造,因地制宜,体现区域资源和文化特色。
3.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湿地公园建设根据湿地保护需求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合理安排建设内容,分步实施,分期建设。
4.合理利用,依法建设。
湿地公园资源利用要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严禁过度干预、过度开发。
湿地公园建设应符合国家和广东省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国家现行相关强制性标准和规范。
二、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加强组织领导在湿地公园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必须统筹市林业、环境保护、财政、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水务等部门,共同抓好湿地公园建设工作。
《旅游学概论》作业案例分析: 云南哈尼元阳梯田的旅游开发2009年3月1日,大型高原稻作农耕文化千人田野实景舞蹈《哈尼梯田》在云南元阳县首次正式上演,来自海内外的嘉宾游客共享了这一场民族生态文化盛宴。
该舞蹈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任艺术总顾问并指导排演,充分展现了当地哈尼人放牛、插秧、抓鱼、婚礼等生产生活习惯。
一个月前,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哈尼梯田开始正式向游客收取门票,“免费看梯田”的时代就此终结。
此举引发了极大争论:在经过长达8年的申遗之旅后,哈尼梯田已经走到了关键“节点”,过于迫切的旅游开发是否会导致前功尽弃?究竟该如何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哈尼梯田的“发现”红河哈尼梯田申遗专家组组长、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史军超介绍,哈尼梯田迄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它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
元阳县的梯田修筑在山坡上,最高级数达3000级。
1200多年来,哈尼人民倾注了数十代人的心血,不仅解决了稻作的水利问题,其森林涵养、梯田灌溉等更形成了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与农耕文化。
该县境内所有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为15度至75度,分布在海拔144米至2000米的山上,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堪称世界梯田景观之最。
每年秋收后到春耕插秧前,无论云遮雾绕、晴空丽日,还是朝霞晚霞、日出日落,万亩连片的梯田都会构成神奇壮美、气势磅礴的景观。
昆明的“老摄影”老严,提起元阳梯田作为景点收费,颇为愤愤不平:“他们好意思收费?他们投入什么?透过‘钱眼’看梯田,美感何在?”老严认为,哈尼梯田作为粮田,是当地哈尼百姓祖祖辈辈发挥聪明才智应地制宜的成果,而作为农耕稻作文化的符号,尤其作为艺术家和旅游者眼中的景观,它最初的发现者是摄影师。
“我们上世纪80年代初就去拍片子了。
哈尼梯田存在了千百年,为什么近几年才成为景观?那是因为摄影师的发现。
”哈尼梯田随着摄影师的镜头在国内外画刊频频“出镜”,知名度、影响力传播到省外以至国外。
红河哈尼梯田密林深处的特色湿地作者:暂无来源:《绿色中国(B版)》 2013年第10期文/ 欧光辉上大三的时候,家里挂日历,上面的风景让我神往不已,葱郁的森林,峻秀的梯田,神奇的云海,神秘的蘑菇房,壮观的长街宴,四季景色各异。
我问老爸,这个地方是哪里?老爸对我说,这个地方,叫红河哈尼梯田。
红河哈尼梯田,这个名字在当时对很多人来说还是陌生的,但是,这个名字却因为它背后的奇景,让我在成长的年月中,永远惦记。
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南岸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境内,总面积13011.57 公顷,有1300 年以上历史,其中元阳片区面积达9019.32 公顷。
是红河南岸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殊地理、森林、气候等自然优势,创造的近百万亩农业生态奇观,构建了“森林——水系——村庄——梯田”4 素同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是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巧妙结合的典范。
在其间穿行,不断变换的角度,让我感受到这里变幻的山、水、树、云。
作为千年大地粮仓,红河哈尼梯田不仅为当地百姓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稻米和水产品,在调节气候、保水保土、防止滑坡、维护动植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湿地功能。
葱郁的森林哈尼人信奉树为他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水,有了水才有了田,有了田,粮食才能丰收。
由此,在哈尼人心中,树就是庇护神,神圣不可侵犯,哈尼族依靠传统的乡规民约和信仰约束来惩治滥伐森林行为,在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政策之前,就已经为他们的生存家园而紧紧地守护着森林。
如今的元阳可谓满目青山,全县有63958.4 公顷森林,这些森林构成了巨大的天然绿色水库,它们涵养的巨量水份在高山上形成了无数条小溪、清泉、瀑布和龙潭,提供了全县所有梯田、旱地用水和全部人畜用水,可谓“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正是由于长期对生态系统的较好保护,生态保护的价值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示。
千余年里,元阳哈尼梯田虽然经历过几次大旱,但损失很小,特别是在2010 年百年不遇的大旱面前,哈尼梯田依然保持了青山绿水,不仅保障了农田灌溉用水供应,还获得了空前的农业丰收。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理念及方法探讨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提高,城市规模也随之急剧扩大。
作为城市用地之一的湿地也被不断地破坏蚕食,面积日渐减少。
本文主要对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理念及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湿地公园;设计理念;方法一、湿地公园定义湿地公园与水景园和普通性的游乐园不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生态性和自然性,重视湿地动植物多样性。
湿地公园是在保护湿地资源的基础上开展湿地生态旅游,注重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突出湿地的典型特征的绿地系统,其规划设计遵循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景观和生态过程,展示湿地的独特魅力,具有很强的生态性、地域性、自然性。
二、我国湿地公园存在的问题1、湿地公园内的生态湿地植被“杂乱无章”,影响公园的整体美观效果,强行铲除或改造,这样就破坏了原有的整体生态系统,使很多湿地生物丧失栖息地。
在营建湿地公园时加入了太多的人工痕迹,如大面积的石质驳岸、死板的混凝土路面、很难融于周边景物的建筑等,缺少亲人的生态构筑。
2、部分湿地公园选用的主题植物不突出,没有主调树种,植物配植单调,缺乏多样性。
有些公园引用外来植物不当,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造成本土植物种群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
很多湿地植物可以净化水质,但在部分严重污染的水域里,如果不切断污染源,很难达到理想的净化效果,更有甚者使很多湿地植物因为污染太严重直接受害死亡。
3、对广大市民及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是湿地公园的一项重要作用,但是很多公园往往忽视了或者没有重视湿地公园的科普功能。
再就是部分湿地公园对人文景观的发掘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改进。
4、运营管理不完善。
湿地公园内存在着“ 重近期、轻远期” 、“ 重建设、轻管理” 的局面,如在已建成项目中,水质的保护与管理未受到高度重视,只是一味的开发利用湿地资源。
同时城建、市政、园林、水利等主管部门因各自工作侧重点、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在湿地的质量管理上还存在着意识差异,不免会产生矛盾。
湿地公园案例分析湿地公园是一种生态修复与保护的公园类型,它依托于湿地这一自然生态系统,以建设、开放、管理为手段,兼顾人类文化社会需求和生态保护的综合性园林公园。
下面将对国内某个湿地公园进行案例分析,探究其特点和成功因素。
建设背景该湿地公园位于一个发达城市的市区边缘,前身为一个已经退化多年的湿地。
该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原有的湿地面积和生态环境遭受了较大的破坏。
政府引入生态修复理念,成立了湿地公园建设计划,旨在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提高市民的生态素质和娱乐需求。
构建策略该湿地公园的建设经过了长达3年的时间,分为综合规划、生态修复、建筑设计、景观营造和开放运营五个阶段。
其中,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是整个建设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在综合规划阶段,政府就制定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娱乐休闲等三大板块的发展策略,以满足不同的市民需求。
核心特点该湿地公园的核心特点是以湿地生态系统为基础搭建的多功能公园。
在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方面,公园特别注重湿地原有生态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同时选择了一些地方性植物和动物,增加了公园生态的多样性。
在开放运营方面,公园既有广阔的开放空间,供人们日常散步、健身和嬉戏,也有餐饮、娱乐项目和科普教育活动,让市民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能增进生态知识和环境意识。
成功因素该湿地公园的成功建设离不开以下的一些因素:•完善的规划设计。
政府在开展该项目前,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规划设计,使整个湿地公园建设得以系统、有序地推进,并最终达到预期目标。
•重视生态保护。
公园在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过程中,注重保护和恢复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增添多样性和生态可持续性,为市民提供生态价值和环境教育。
•丰富的娱乐和文化服务。
公园在满足市民观赏自然、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需求方面做得非常好,通过丰富的娱乐和文化服务,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居民前来。
该湿地公园的建设和开放运营成功,归功于完整的规划设计和有限的生态保护思想,同时也得益于政府的投入和市民的积极参与。
梯田类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要点难点浅析———以贵州从江加榜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为例Analysis of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erraced Wetland Park———A Case Study of Jiabang Terraced National Wetland Park in Congjiang,Guizhou 袁建奎,马莉(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120)YUAN Jian-kui,MA Li(China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Beijing 100120,China)【摘要】总结加榜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研究梯田、水、人、动植物等因子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探讨在空间布局、管控手段以及利用途径几个方面对梯田类湿地公园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尝试将梯田类湿地公园的规划及管理经验在一般水梯田管理中进行推广,使梯田类型人工湿地数量得以维持、生态系统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Abstract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Jiabang Terraced National WetlandPark and the solutions,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of terraced fields,water,people,animals and plants in the ecosystem,and discusses th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planning of terraced Wetland Park in terms of spatial layout,control means and utilization ways,tries to popularize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terrace wetland parks in the management of general water terraces,so that the number of terraced constructed wetlandscan bemaintained and thequalityofecosystem can besignificantlyimproved.【关键词】梯田;湿地公园;规划【Keywords 】terraces;wetland park;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9467(2022)08-0001-03【DOI 】10.13616/ki.gcjsysj.2022.08.200【作者简介】袁建奎(1979~),男,北京人,高级工程师,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遗产地保护与规划研究。
云南省湿地公园建设现状与对策马山俊宋劲忻*(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昆明650051)摘要:通过对云南省湿地资源现状及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全省湿地公园分布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从规章制度、宏观调控、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完善资金投入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湿地资源;湿地公园;建设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S 759.93,F 294.1文献标识码:C湿地公园是我国探索出的协调湿地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的一种新型保护地模式[1],其保护形式和管理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遍认可与推广。
2005年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自此开启了我国湿地公园的建设历程。
截至2017年,批准试点建设国家湿地公园898处,其中258处已通过试点验收正式挂牌,其余640处正在进行试点建设。
2008年以来,国家林业局先后出台了《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2017年修订)、《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办法(试行)》、《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2018年修订)和《国家湿地公园评估评分标准》等,从湿地公园建设的申报、建设、管理、评估等方面,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体系。
江苏、浙江、黑龙江等部分省市出台了地方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办法和相关政策,并启动了地方级别的湿地公园建设体系。
本文以云南省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其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云南省湿地公园后续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1云南省湿地资源及建设概况云南省湿地总面积56.35万hm 2,占国土面积的1.47%。
其中,自然湿地(包括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39.25万hm 2,占湿地总面积69.67%;人工湿地17.10万hm 2,占湿地总面积30.33%。
全省16个州市湿地总面积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普洱市、昆明市和大理州,湿地的面积分别为6.93万hm 2、6.04hm 2和5.96万hm 2,三州市湿地面积合计18.93万hm 2,占全省的33.59%;河流湿地面积最大的州市为普洱市,面积为3.04万hm 2,占全省河流湿地面积的12.57%;湖泊湿地面积最大的州市为昆明市,面积3.36万hm 2,占全省湖泊湿地面积的28.38%;沼泽湿地面积最大的州市为迪庆州,面积1.60万hm 2,占全省沼泽湿地面积的49.58%;人工湿地面积最大的州市为普洱市,面积3.88万hm 2,占全省人工湿地面积的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