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社会工作是指为了解决个体、家庭、群体以及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而展开的专业化活动。
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社会工作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正朝着更加完善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历史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
当时,许多外国的宗教组织和救济机构进入中国,开始在中国进行慈善和社会福利工作。
这些组织通过提供物质援助、教育以及医疗服务来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个体和群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社会工作体系。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成立了第一个社会工作学院,开始培养专门的社会工作人员。
在这一时期,社会工作主要集中在为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提供援助和服务。
后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中国社会工作逐渐向城市地区拓展。
现状目前,中国社会工作正面临着发展的新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中国社会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和需求。
与此同时,社会的多元化和个体需求的增加也给社会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中国,社会工作领域的机构和组织也在不断壮大。
政府、非营利组织和私营机构都在积极参与社会工作的推进。
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持。
同时,非营利组织和私营机构在社会工作服务的创新和实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社会工作人员的数量和专业素质仍然不足。
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的社会工作人员数量依然相对较少,而且专业素质和技能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此外,社会工作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改善,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未来展望未来,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继续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提高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加社会工作人员的数量并提升其专业能力。
同时,学术界和社会工作机构应该加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社会工作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发展。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1.1 课程介绍理解社会工作的定义和范围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和原则1.2 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了解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理解社会工作在不同国家的特点1.3 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掌握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和内容了解社会工作在不同领域的实践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基础2.1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掌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原理2.2 社会工作理论框架掌握社会工作理论的主要框架和理论基础理解社会工作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2.3 社会工作实践模式掌握社会工作实践的主要模式和方法了解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发展趋势第三章:社会工作实务过程3.1 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步骤掌握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步骤和程序理解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评估和干预策略3.2 社会工作实务技巧掌握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了解社会工作实务技巧在不同领域的应用3.3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分析社会工作实务案例,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干预培养社会工作实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章:社会工作者角色与素质4.1 社会工作者角色理解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职责掌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要求4.2 社会工作者的素质培养了解社会工作者的素质培养方法和途径培养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4.3 社会工作者的伦理与责任理解社会工作者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责任掌握社会工作者的伦理决策和责任履行第五章:社会工作计划与评估5.1 社会工作计划制定掌握社会工作计划制定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理解社会工作计划制定的原则和目标5.2 社会工作计划实施掌握社会工作计划实施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了解社会工作计划实施中的挑战和应对策略5.3 社会工作评估与反思理解社会工作评估的重要性和方法掌握社会工作评估的基本步骤和技巧第六章:社会工作与政策6.1 社会政策概述理解社会政策的定义和目的掌握社会政策的基本构成和制定过程6.2 社会工作与政策的关联理解社会工作与政策的相互关系掌握社会工作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作用6.3 社会政策分析与评估掌握社会政策的分析方法和评估技巧培养对社会政策的批判性思考和评估能力第七章:社会工作与群体7.1 社会工作与不同群体的实践理解社会工作在不同群体的特点和挑战掌握社会工作在与不同群体合作中的方法和技巧7.2 社会工作与特殊群体的干预策略理解社会工作在特殊群体(如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中的干预策略掌握社会工作在与特殊群体合作中的专业素质和能力7.3 社会工作与群体的合作实践分析社会工作与群体的合作案例,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干预培养社会工作与群体合作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第八章:社会工作与社区8.1 社区概述理解社区的定义和特点掌握社区的基本构成和功能8.2 社会工作与社区实践理解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作用和意义掌握社会工作在社区实践中的方法和技巧8.3 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理解社区发展与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掌握社会工作在促进社区发展中的策略和方法第九章:社会工作与服务9.1 社会服务概述理解社会服务的定义和目的掌握社会服务的基本构成和提供方式9.2 社会工作与服务提供理解社会工作在服务提供中的角色和职责掌握社会工作在服务提供中的方法和技巧9.3 社会工作与服务的评估和改进掌握社会服务的评估方法和改进技巧培养社会工作在服务评估和改进中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第十章: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10.1 社会工作在国际的发展趋势了解社会工作在国际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社会工作在国际的挑战和机遇10.2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理解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历程掌握社会工作在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10.3 社会工作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理解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性和创新方法掌握社会工作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关注环节:1. 社会工作定义和范围的理解2.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的掌握3. 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评估和干预策略4. 社会工作者角色与素质的认识5. 社会工作计划与评估的方法详细补充和说明:1. 社会工作定义和范围的理解:社会工作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到人类行为、社会环境、政策制定等多个方面。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一、名词解释1.德国的“汉堡制”。
答:“汉堡制”由布希教授起草,规定该市设-中央办事处,综合管理全市救济业务,全市分若干区,每区设监察员-人和赈济员若干人。
救济方法为助人自助;为失业者介绍工作;把贫苦儿童送往职业学校习艺;把患病者送往医院诊治;对沿街乞食者不准施舍,以取缔无业游民并不让贫民养成依赖习惯。
该制度实施13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后来因为贫民不断增多和救贫人员不足而趋于衰微。
2.慈善组织会社答:慈善组织会社最先产生于英国,为避免重复服务对资源的浪费,各地友好服务协会成立了服务协调和统筹性组织,这就是后来演变成的慈善组织会社。
1869年,在索里牧师的倡导下,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在伦敦成立。
该会社接受托马斯•查墨斯的理论,认为个人应对其贫穷负责,接受公共救济将摧毁贫民的自尊心、进取心与道德观念,使他们依赖救济为生,因而主张贫民应尽量维持自己的生活。
慈善组织会社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们要使英国,尤其是伦敦的慈善事业组织起来,使之密切配合,发挥最合理的作用。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3.芮奇蒙答:玛丽·芮奇蒙,美国学者,是社会个案工作的开山鼻祖。
1917年出版了第一部对专业社会个案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著名的《社会诊断》一书,试图使社会工作方法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
《社会诊断》采用医疗模式,认为贫穷是一种社会“疾病”,而友好访问员就是像内科医生一样的社会医师,运用“研究——诊断——治疗”的框架科学助人。
《社会诊断》一书标志着个案工作专业化与学科化的开始,开启了社会工作作为“科学的慈善”专业的新时代。
此后她又发表《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使社会个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方法被社会工作者普遍接受。
4.格林伍德答:格林伍德是美国社会福利领域学者,1957年发表了《专业的属性》一文,声称任何职业团体要具备以下5个特质才构成专业:①一套系统化的理论体系;②专业权威;③社区的认可;④一套规定的伦理守则;⑤一种专业的文化。
社会工作的历史与发展社会工作是一门专注于提供社会服务和帮助弱势群体的专业,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社会工作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权为目标,致力于解决个人、群体和社区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一、古代社会工作的起源社会工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古代时期。
在古代社会中,社区成员之间常常互相帮助,参与共同目标的实现。
例如,古代部落中的长者会为弱势群体提供庇护和保护,部落成员会共同照顾孤儿和弱者。
这种互助和社区凝聚力的体现,可以看作是古代社会工作的雏形。
随着古代社会的发展,宗教和道德教育的出现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例如,古代的宗教机构经常提供救济和福利服务,帮助弱势群体。
在希腊罗马时期,例如,一些神殿充当了社会服务中心的角色,为贫困人口和旅行者提供食物、住宿和医疗服务。
这一时期的社会工作活动已经初步体现出了公益性质。
二、近代社会工作的兴起社会工作在近代开始真正成为组织化的活动,与现代社会的兴起密切相关。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问题也逐渐增多,如贫困、失业、家庭破裂等,这引发了对社会工作的需求。
19世纪末,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出现。
在这一时期,慈善机构、教会和社工组织兴起,为弱势群体提供援助和支持。
社会工作者开始接受专业培训,学习如何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
同时,社会工作开始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心理学、社会学和法律等,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美国、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政府开始参与社会工作,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社会工作的范围逐渐扩大,从单纯的救济活动发展为包括心理咨询、社区发展、社会政策制定等多个领域。
三、现代社会工作的特点与挑战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增加和社会变革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工作需要关注国际间的社会问题和人权保障。
第二章:社会工作发展历史第一节:社会工作历史起源一、思想渊源1、古希腊、古罗马及希伯来时期的思想根源2、基督教的博爱思想3、人道主义价值观时间:源于欧洲文艺复兴,强调人生而平等、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重视对社会工作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首先,人道主义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价值基础。
人道主义强调人的价值,相信人有能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创造美好生活,而非依赖外在力量。
个人的潜能和价值、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个人的理性和独立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目标。
其次,人道主义也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提供了方法和途径的支持,科学、理性以及通过社会改革实现美好生活成为实现社会工作专业目标的直接基础。
欧洲的思想传统为社会工作专业所主张的利他主义、社会公正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由宗教团体和世俗人士所开展的扶困济弱活动则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直接的实践基础。
因此,欧洲古代的社会思想传统、基督教文明以及人道主义的发展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而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则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产生与发展的直接社会动因。
二、西方社会工作实践1、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为应对贫困和其他社会问题,颁布济贫法。
意义与贡献:(1)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承认政府有济贫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
(2)为英国奠定了政府主持社会救济(social relief)事业的方式,成为后来各国社会救助的依据。
(3)(济贫法)政府的参与、专人的负责、院外救济的实施等做法,已隐含某些社会工作的观念与方法;为社会工作的诞生创立一个合法性的前提,是社会工作的开端。
2、德国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的贡献:汉堡制1788助人自助爱尔伯福制1852改良汉堡制,加强调查、预防、监督等工作,并设赈济款最低标准,规范制度实施意义:两套制度遵循了助人自助、不使贫民养成依赖心理等原则各原则都有相应的济贫事业组织管理架构和程序这些精神与做法对后来的社会工作制度与方法发生了深远影响3.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对社会工作的贡献慈善组织会社的实践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的贡献:(1)“会社”创造的派友善访问员访问救济申请者,依据调查情况,实施个别化处理,这种“个别化”的做法,促进了“个案工作”方法的产生。
2.1 复习笔记一、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1.社会工作的思想渊源(1)古希腊、古罗马及希伯来时期的思想根源①在古希腊时期,人们认为幸福是在与他人共享财富中得来的,个人拥有财富并不就是幸福,只有与他人分享才是幸福。
这种幸福观为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互助提供了思想依据。
②在古罗马时期,人们之间的助人与互助表现为人们对社会责任观的强调。
助人,同时强调对受助者的尊重的思想,影响着一些富人对穷人的帮助,也影响着人们对帮助他人的看法。
③在希伯来时期,人们对正义的主张表现在对公平享有财富的认识中。
这种正义观表明:只有既考虑到个人贡献,又考虑到公平才是正义的。
这种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强调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传统起到了重要影响。
(2)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其教义中包含着许多利他、奉献、救人救世、爱人助人及与人为善等博爱思想。
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对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代社会中许多助人活动首先是由教会发起的事实印证了这一点。
(3)人道主义的价值观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人道主义强调人的权利、价值和尊严,认为人的一切权利,包括人的生存权、发展权等是与生俱来的。
人道主义所强调的人的尊严、对人的价值和平等权利的重视,都对社会工作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道主义包含着下列基本价值:①承认每一个人,不论其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政治派别或行为模式如何,均享有与他人同样的生存权利;②承认每个人都是一个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有机体,人的行为是一种调节人类需要与周围环境使二者平衡的活动,这种活动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③承认人生而自由。
人为万物之灵,是社会文明的创造者与主人。
人们组成社会,目的在于保护和关心个人。
因此,每个人在不侵犯他人自由的情况下,应该享有信仰、言论、结社及其他的生活自由权利;④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一个人帮助他人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快乐。
个人与社会之间也是彼此相关的,个人与社会都有责任维持对方的生存与发展;⑤人类不断地努力,设法治疗、预防社会病态和罪恶,改进甚至重建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人道至美的表现。
社会工作的发展与未来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会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关注弱势和脆弱群体的实践性学科,其发展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趋势。
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社会工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最早应用于社会改革活动。
20世纪初,随着社会服务机构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工作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立的学科,其中包括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等。
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真正发展成为一种专业化的服务行业。
此时,社会工作者已不再只是传递信息和援助弱势群体,更关注维护社会正义和意识形态的发展。
社会工作的现状目前,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提升,社会工作的质量和范围都在不断扩展。
社会工作机构的类型也在不断增多,包括非营利机构、政府机构和社区组织。
社会工作的范围不断拓展。
除了传统的儿童福利、老年服务和残疾人福利,社会工作者还涉及到防止家庭暴力、打击性骚扰和保护儿童免受性侵等用户被忽视的问题。
同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工作也开始涉及到数字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如在在线咨询、聊天室、社交媒体和在线学习中的使用。
社会工作的未来趋势未来,社会工作依然会以人类需求为导向,不断更新和适应新的变革趋势。
以下为社会工作未来发展的趋势:1. 社区和家庭工作的重视社区和家庭是社会工作的基础。
未来,社会工作将会更加关注家庭和社区的重要性,以更好地支持幸福家庭和更安全的社区生活。
2. 数字技术应用的拓展社会工作将会利用IT技术的快速发展,创造出新的服务模式和应用技术,如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等。
3. 社会企业的兴起社会企业已经成为社会服务领域的热点。
社会企业是以社会问题为基础的商业模式,致力于实现社会正义和增进良好的社会格局。
未来,更多的社会企业将会出现,而社会工作机构也将通过建立新的合作模式来应对这种情况。
4. 联合工作的推动未来社会工作将会更加注重系统地解决社会问题。
第⼆章--社会⼯作的历史起源、产⽣与发展.第⼆章社会⼯作的历史起源、产⽣与发展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作发端于西⽅社会,⾄今已有⼀百多年的历史,了解社会⼯作在西⽅国家的发展历史,对于发展我国的社会⼯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章我们要从社会⼯作的历史起源说起,⼀⽅⾯考察社会⼯作作为⼀个专业在西⽅国家的发展历史,另⼀⽅⾯还要考察影响社会⼯作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
第⼀节社会⼯作的历史起源关于社会⼯作的起源和形成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在学术界,多数⼈认为社会⼯作起源于中世纪教会所举办的慈善事业,形成于资本主义时期。
⼀、社会⼯作产⽣的思想萌芽和思想基础在原始社会,多数情况下,当⼈们遇到问题时,主要是由当事⼈⾃⼰来解决,各种社会关系也主要靠习俗来进⾏调节。
在这⼀时期,只有朴素的社会⾃治性事务,⽽没有专门的社会⼯作。
进⼊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造成了各种社会问题。
剥削阶级最初所采取的是压制⼿段,⽐如对流浪、乞讨者实施幽禁、鞭打、烙印、切⽿、挖⿐等刑罚,或者对社会问题不闻不问,任其⾃由发展、蔓延泛滥。
当然最终的结果就是当⼈们⽆法忍受这些社会问题的时候,便起来造反,推翻旧的统治,建⽴新的王朝。
到了后来,虽然也规定了⼀些解决的办法,但却很少真正实⾏。
劳动⼈民憧憬着⼀个各种社会问题能够得到圆满解决的社会,古代的⼀些思想家在他们的思想中就反映了劳苦⼤众的这种愿望。
(⼀)思想萌芽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就提出了“⼤同”的思想。
《礼记·礼运》就有这样的记载:“⼤道之⾏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其⼦,使⽼有所终,壮有所⽤,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墨家提出“兼爱”思想,主张“有⼒者疾以助⼈,有财者勉以分⼈,有道者劝以教⼈,若此,则饥者得⾷,寒者得⾐,乱者得治”(《墨⼦·尚贤下》)。
法家则提出了“实利”思想,主张调节贫富悬殊,富民以富国,实⾏“九惠之教”(参见李P51或资料),即“⽼⽼、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赈困、接绝”等(《管⼦·⼊国》)。
第一节欧美影响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事件(课堂简单提示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并书写该章节逻辑框架的阅读作业)第二节社会工作发展的几个时期与主题(课堂讲授)第三节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课堂讲授与讨论)第二节社会工作发展的几个时期与主题本节主要参考书:Louise c. Johnson:《Social Work Practice: A Generalist Approach》, 1988. pp18-28该书是本专业第6学期《社会工作专业经典导读》课程的英文教材。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几个时期:1.1920年之前科学的慈善事业的发展时期2.1921年-1930年“评估”和“干预”概念发展时期3.1931年-1945年“人在情境中”和“助人”概念发展时期4.1945年-1960年社会工作“关系”概念的发展时期5.1961年-1975年通用的实践与多样化的实践模式的发展时期6.1976年到现在社会工作实践的核心概念的巩固1920年之前科学的慈善事业的发展时期1917年Mary Richmond发表《Social Diagnosis》中译《社会诊断》指出社会工作应该把重点放在对案主问题和情景的某种理解上;Social Diagnosis具有两种含义:其一,社会工作实践当时受到医学的影响;其二,这部著作反映出社会学对社会工作的影响较心理学重要,她注重广泛地研究构成案主问题的社会情景。
对这一时期发展的总结:1920年以前的这一时期标志着社会工作实践正发展有系统的助人方法;19世纪中叶的用“友善访问员”和“试误法”,社会工作者不再使用;社会工作开始认识到:解决人的问题应该建立基于对问题原因的理解上,特别是对外部的社会因素的理解上。
1921—1930年:“评估”和“介入”概念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可以称为“Freudian时代”Freudian的心理分析成为在诊断上的工具,也是早期社会工作评估的术语;在审视人类问题的原因上,寻找的重点从社会情景转向个人的人格结构,即寻找造成人类问题的成因;这一转向更与Freudian的框架理论相吻合。
“介入”的概念“介入”被看作是一种治疗,目的是帮助适应不良的案主通过运用资源,以重新适应社会现实;“介入”的目的是帮助案主能更好的了解自我和发展自己拥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Virginia Robinson 认为:治疗发生在社会工作者和案主间有意义的互动中。
1931年—1945年“人在情景中”和“助人”概念发展的时期:1929—1933美国经济处在大萧条时期。
大萧条的结果是:社会工作者在诊断和治疗中开始重新考虑案主的控制能力以外的因素。
重新界定“诊断”概念,包括进了案主对环境的主观解释。
这一解释导致了“人在情景中”的看法。
“人在情景中”是心理社会学派看待人类问题的方法。
“助人过程”、“研究、诊断与治疗”的三结合这一时期共同的理解是:这三个活动不是一个接一个的完成的,而是环环相套的。
诊断仅仅被视为一个工作假设;诊断被不断地评估和精练,治疗可能也需要调整焦点;“研究、诊断与治疗”是一个螺旋式的过程。
此一时期,对小组和社区工作的认识不断提升。
1945—1960年:社会工作关系概念的发展时期Felix Biestek :《The Case Work Relation 》“社会工作关系”概念得到较好的发展。
“社会工作关系”概念被看作是社会工作者和案主间态度上和情绪上的动态的相互作用,目的是帮助案主更好地适应环境。
社会工作关系概念的发展时期Helen Perlman :《Relationship The Heart Of Helping》社会工作关系的特点是有目的的、接纳的、支柱的和培养性的,它被认为是培养案主信任社会工作者的核心特质。
通用的(整合的)实践与多样化的实践模式的发展时期﹕1961—1975理论发展特点:这是一个理论发展十分丰富的时期,面对新的问题和新的案主、小组,在新的方式应用旧的方法,发展新的服务具有了可能性。
1960年,诊断学派取向有了新的称谓:心理取向;功能学派取向进一步发展。
诊断学派与功能学派发展出治疗理论有了自己的较为坚实的知识基础,社会工作专业开始去提炼它的实践概念。
评估和干预与诊断和治疗相反﹐重点更多地放在了案主参与了解其问题上。
这一时期显示社会工作专业特点的一个重要之处﹐是釆用了通用的或整合的观点。
这时认识到每一个传统的助人方法都有其局限性。
所以﹐通用的观点强调﹐或许需要把不同的方法结合到一起来帮助案主解决问题。
通用的或整合的观点:(1)小组工作与社区工作达到规范化:拓展实践的发展与理论;达到三大方法在概念上的统一;社会工作实践理论的类型被抽象出来。
(2)拓展的概念:人在情境中(person in the situation;)案主与工作员关系(clien-worker relationship)(2)拓展的概念:这两个概念进一步在“社会系统理论”中运用,也是所有社会工作的重要的支持性知识。
关系的概念的拓展,“关系”不仅对案主的工作是重要的概念,而且在小组工作和社区组织文化中被记录下来的许多其他关系来说,也是重要的。
互动技巧——被讨论,这个概念与“关系”很密切。
(3)1970年代,两本整合观点(an integrative point )著作:Carol Meger <Social Work Practice>(《社会工作实践》);Harriett Bartlett:<The Common Base of Social Work Practice>(《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
这两本书反思了5个概念的发展。
这两本书是社会工作理论发展转折点的标志。
书的重点是整合理论,而不是发展某个理论,在整合中导出了几个很有用的概念。
Bartlett提出:社会功能主义social functioning评估中的专业判断professional judgment in asscssment介入行动interveation actionMeger提出:个体化过程process of individualazation介入点intervention point行动计划plan of action并看到诊断过程是评估和介入的工具。
(4)Allen Pincus和Anne Minahan的教材带出新的取向,这种取向是:社会工作被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计划。
主要视角:影响个人或系统发展的条件。
介入计划:是建立在对问题的评估基础上;评估个体问题,分析诊断社会情景,建立目标和阶段,决定任务和挑战,努力建构影响变化的条件。
还提出:发展专业的新的方式:思考实践,提出新的概念化实践。
(5)发展整合的方法和一般实践(generalist practice integrated methods),有些案主不适合个案、小组、社区的任何一个方法,需要在三个层面以不同的手法介入到一个个案中去。
整合的手法是为回应复杂的问题而出现的。
(6)新的取向家庭作为一个单位被注意,此一时期,新的贡献在于出现短期的个案;危机介入;任务为中心的社会工作;认知行为派;家庭治疗;焦点治疗干预家庭系统。
与通用方法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是出现了许多迎合案主特殊需要的新派别。
这些新派别包括家庭治疗﹐焦点治疗干预家庭系统;危机干预﹐目标在于促使案主脱离危机情境;任务为中心的社会工作﹐目的在于帮助案主实现重要的任务以减低他们的问题;认知行为派﹐重点强调认知和行为的相互关系。
尽管有不同的焦点﹐所有这些派别都讲到案主与工作者之间的关系这一核心概念﹐强调评估和干预的策略。
所以﹐可以说社会工作理论的基本框架已经演化出来。
1976—现在:社会工作实践的核心概念的巩固五个重要的概念:人在情景中关系过程评估介入人在情景中这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焦点。
社会工作者关注的不是个人也不是单独的情境﹐而是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因为这种相互作用既影响案主又影响情境。
关系:这是指案主和社会工作者之间在情绪上和态度上的动态的相互作用。
在案主和工作者两方间发展出的有成效的信任和理解﹐被认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媒介﹐通过它﹐案主就能更好地调整自己﹐适应环境。
过程:这是指循环往复的专业活动﹐它从社会工作者遇到案主的第一刻起就已开始﹐直到专业关系终结的那一刻为止﹐令人满意或没有令人满意地实现了宣称的干预目标。
这些专业活动通常包括同案主订立关系﹐收集用于评估的资料﹐同有关机构签订契约和进行评估。
评估:指不断地了解处于特定情境中的案主的过程。
此处的“了解”是同案主一起制订介入计划的基础。
介入:这是指社会工作者的行动﹐其目的是按照案主和社会工作者之间达成一致意见的改变方向﹐产生出需要的改变;这一“改变”或者是发生在案主身上﹐或者是发生在案主所处的情境上﹐也可能是发生在案主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上。
总结: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中,一个中心主题就是社会工作知识的发展。
专业化使社会工作把助人的实践活动建立在了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基础之上。
第三节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一、我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先秦: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德政汉以后唐:制度性救助:常平仓、义仓宋元时期:广惠仓清: 社会救助机构-养济院;民间救助机构-北京的普济堂;育婴堂;饭场二、20世纪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社会救助制度:国民党时期保留了清代的社会救助机构和设施,1911-1928间战乱时期,社会救助系统基本维持清代的水平。
1928-1932年国民党政府公布:《各地方救济院规则》1928年《管理各地方私立慈善机关的规则》1928《监督慈善团体法》1929年《监督慈善团体事实规则》1930《各地方慈善团体立案办法》1932《寺庙兴办公益事业实施办法》1932《救济事业贬褒条例》1932年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教育开始在我国出现。
在7所大学开始专业教育;社会工作实务:在社会工作教学的过程社会工作实务也开展起来,在个案、小组、社区层面帮助战乱中的有需要的人士。
私人慈善事业的发展:张蹇(1853-1926)1921年简历了第一座养老院熊希龄(1870-1937)1920年开办香山慈幼院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助人模式1949年以后,接受国民党政府举办的各类社会救助机构,也建立了一批新的社会救助机构。
1953年全国工友救助机构920个,福利生产也开始发展。
1958年全国有福利生产性单位6065个,临时性生产单位1395个;1963年全国城市社会福利单位1660个:* 社会福利院489个* 养老院237个收养各类人员124321人* 儿童福利机构732个* 精神病人福利院202个* 城乡敬老院32215个,收养老人263254人。
特点:政府负责的、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政府负责,并提供资源)四、转型时期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教育1988年北京大学开始设立社会工作专业,1989年招收了第一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