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水的三态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22
小学科学人教聋校版实用课堂资料
《23 水的三态变化》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都属于液态的形态有( )。
A、云、雾、露、雨
B、雾、霜、露
C、雨、雪、霜
2、水的固态和气态能相互转化吗?( )
A、不能
B、能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气态
B、露是液态的水,雾是气态的水,霜是固态的水
C、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比晾在阴凉处干得快,因为阳光下温度高,水蒸发快。
二、填空题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 )、( )和( )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形态变化的原因是( )的
变化。
三、判断题
1、水的液态和固态能相互转化,如水凝固成冰,冰融化成水。
( )
2、除了水,别的物质都不会发生形态的变化。
( )
3、冰和水蒸气是不同状态的()。
4、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时,要将温度计的()浸入水中,不要碰容器的()和()。
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
5、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状态是可以()的。
6、水蒸气是无()、无()、()的气体。
1。
科学实验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在科学实验中,我们经常会学习到关于水的三态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指的是水在不同的温度下转变为固态、液态和气态的过程。
这一现象是由于分子运动速度和排列方式的变化导致的。
本文将通过几个实验来探究水的三态变化。
实验一:水的固态变化材料:冰块,玻璃杯,热水步骤:1. 在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热水。
2. 将冰块放入热水中。
3. 观察冰块的变化。
观察结果:随着冰块接触到热水,冰块开始融化并变成液态水。
实验二:水的液态变化材料:玻璃杯,冷水,水龙头步骤:1. 将玻璃杯放在水龙头下面,倒入冷水。
2. 观察冷水的状态。
观察结果:冷水呈现出液态,无法立即转变为气态。
实验三:水的气态变化材料:锅,火源,水步骤:1. 在锅中加入适量的水。
2. 将锅放在火源上加热。
3. 观察水的状态。
观察结果:随着水的加热,水开始沸腾并逐渐转变为气态水蒸气。
通过以上三个实验,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当水的温度变低时,水分子的运动减慢,分子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增强,导致水从液态转变为固态。
当水的温度升高时,水分子的运动加快,分子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减小,导致水从固态转变为液态。
当水的温度进一步升高,水分子的运动变得更加剧烈,分子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几乎消失,导致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水的三态变化不仅仅只是实验现象,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当我们煮食物时,水的液态转变为气态可以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蒸发出来,使其更容易被吸收。
而当寒冷的天气来临时,水的液态转变为固态,形成冰雪,为我们提供了冰雪运动的乐趣。
总结起来,水的三态变化是由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和排列方式的改变所引起的。
固态、液态和气态分别代表了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水的三态变化现象,并且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一实验探究不仅提升了我们对水的认识,也增加了我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水的三态变化和循环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它在自然界中以三种不同的状态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水的循环过程中,它不断地从一个态转变到另一个态,这个过程对地球上的生命和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固态水固态水即冰,是水在低温下凝结形成的。
当温度低于0摄氏度时,水分子开始慢慢减慢运动,逐渐接近静止状态,并形成紧密有序的结构。
在此状态下,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使得水分子排列成规则的晶格结构,形成了冰的晶体。
冰对地球的生命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冰在冬季覆盖在河流、湖泊和海洋表面,起到了保温和调节温度的作用。
其次,冰的融化是冰川、冻土和高山雪融水的主要来源,它们在融化时释放水分,滋润着土地和供给生物生活所需。
二、液态水液态水即我们常见的水,是水分子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运动自由的状态。
当温度在0摄氏度到100摄氏度之间时,水分子的热运动足够剧烈,无法形成结晶结构。
水分子在液态状态下,相互之间以较弱的相互作用力连结,可以自由流动。
液态水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包括河流、湖泊、海洋和大气中的水蒸气等。
水的液态状态使得它成为生命得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生物体内,水是一种溶剂,可以有效地溶解许多物质,为生物提供必需的养分。
同时,水的高热容量使得它在地球上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减缓了气温的波动,使得气候变得相对稳定。
三、气态水气态水即水蒸气,是水在高温下变为气体状态。
当温度超过100摄氏度时,水分子的热运动剧烈到足以克服相互作用力,使水分子逃离液态状态,转变为气体。
水蒸气是地球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之一。
水蒸气在大气中的存在形式包括云、雾和雾露等。
它在液态水蒸发、植物蒸腾、湖泊和河流蒸发等过程中释放到大气中。
与此同时,水蒸气也能在冷却的过程中凝结为云和雾,最终形成降水,如雨、雪或冰雹等。
水的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得以再生和重新分配的过程。
在水的循环中,太阳能的热量驱动水从液态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至大气中形成云,最终降落为降水。
《水的三态变化》教案(精选14篇)《水的三态变化》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回忆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3)、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形成勤于思考、乐于钻研和善于合作的学习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让学生感知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2、教学难点: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三、教学准备:1.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课件)2.表格(课件)四、教学过程。
1.动画激趣,直捣主题。
让学生观看动画《可爱的小水人》,了解‘小水人’发生了哪些形态变化,再联系生活说说水在自然界有哪些形态?它们又是怎样变化的?使学生明白水在自然界有各种不同的形态,有时是液态,有时是固态,有时是气态.(板书:固态液态气态)2.视频感知,加深理解。
先让学生回忆一天中什么时候能看见雾和露珠?霜和雪一般又出现在哪个季节呢?通过视频的观看,进一步感知水的三态转化,学生自由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加深对水的三态变化的理解。
(出示课件)3.动手填表,梳理知识。
水的三态是怎样变化的,说说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是由什么变化而来的?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通过讨论完成57页的表格。
(出示课件)4.理性认识,进行归纳。
我们通过对前面的观察和讨论,你知道水的形态是怎样相互转化的?结合学生的回答,完成水的三态循环图。
《水的三态变化》教案•相关推荐《水的三态变化》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的三态变化》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的三态变化》教案1学习目标: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3、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主要环节(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巩固应用---课堂小结预习内容:预习教材。
重难点、问题预测及对策:【教学重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学资源及优化组合: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全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师生互动:一、水的各种形态1、师: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师生交流师: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
(课件展示)2、师: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
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
3、学生讨论交流。
(基本答案如下:)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二、水的三态循环1、小结: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师: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学生画)(2)如果刚才讨论出了就可以在上面的总结中直接总结完整。
)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2、师:我们学了这么多之后,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请同学们结合P58的图,讨论一下。
3、交流。
水的三态变化"水的三态变化"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它存在于三种不同的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这种三态变化的过程被称为相变,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水的三态变化以及相关的特性和应用。
一、固态固态是指物质的微观结构相对稳定,分子呈规则的结晶排列方式。
对于水来说,在常温下(0摄氏度以下),水分子以固体的形式存在,成为冰。
冰的结构是由水分子通过氢键相互连接而成。
在低温下,冰晶体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状,如六角形的冰晶、针状冰晶等。
此外,冰在固态下具有一定的硬度和脆性,可以保持固定的形状。
冰的固态特性使得它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冷冻食品行业中,冰被用作保鲜和储存食品的手段;在实验室中,冰可以用来低温保存实验材料。
二、液态液态是物质的微观结构相对不稳定,分子间存在着一定的间隔和运动。
对于水来说,在常温下(0摄氏度到100摄氏度),水以液体的形式存在,具有流动性和一定的粘性。
水分子在液态下以不规则的方式互相靠近,在热运动的作用下能够相互碰撞和交换位置。
液态的水是生命存在的基础,它支持着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水的高比热和高比容使得它能够吸收和释放大量的热量,起到温度调节的作用。
此外,水还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可以溶解多种物质,使得化学反应可以在其中进行。
三、气态气态是物质的微观结构相对较为稀疏,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具有较高的平均动能。
对于水来说,在高温下(100摄氏度以上),水分子以气体的形式存在,称为水蒸气。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它具有很强的扩散性和压强,可以充满整个空间。
水蒸气是水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气流的运动而改变位置和状态。
当水蒸气遇到低温物体时,会发生凝结过程,并转化为液态水或固态冰。
水蒸气在大气中的凝结形成了云和雨,是地球上水资源循环的重要环节。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相互转化。
例如,当水受热变热时,液态水会逐渐转化为气态水蒸气;当水受冷时,水蒸气则会凝结成液态水或固态冰。
水的三态转化条件水的三态转化条件如下:1. 固态(冰)转化为液态(水):熔化- 条件:当固态水(冰)获得热量,其温度上升至冰的熔点(0°C 或32°F)时,冰开始熔化成为液态水。
在这个过程中,冰将持续吸收热量,直到全部转变为液态为止。
2. 液态(水)转化为固态(冰):凝固- 条件:当液态水失去热量,其温度降至水的凝固点(也是0°C 或32°F)时,水开始凝固成为固态冰。
在这个过程中,水将持续放出热量,直到全部转变为冰为止。
3. 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蒸气):蒸发/沸腾-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液态水表面的水分子由于获得足够的能量而逸出水面成为水蒸气。
蒸发速度随温度升高、湿度降低以及风速增大而加快。
- 沸腾:特定条件下,当液态水处于一个大气压下,其温度上升至水的沸点(100°C 或212°F)时,水开始剧烈地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称为沸腾。
沸腾时,水蒸气在液面形成,同时水的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直到所有水分全部转变为水蒸气。
4. 气态(水蒸气)转化为液态(水):液化- 条件:当水蒸气失去热量,或是遇到冷的表面使得其温度低于露点时,水蒸气将会凝结为液态水滴。
这个过程发生在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中,如云的形成、雨的降落以及空调除湿过程等。
5. 固态(冰)转化为气态(水蒸气):升华- 条件:在低温条件下,固态冰可以直接转化为气态水蒸气,而不经过液态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升华。
尽管升华通常在低于冰点的温度下发生,但只要有足够的能量使部分冰分子脱离固态结构即可发生。
6. 气态(水蒸气)转化为固态(冰):凝华- 条件:当水蒸气在接触到足够冷的表面,且温度低于冰点时,水蒸气可以直接转化为固态冰晶,此过程为凝华。
在自然界中,霜和雪的形成就是水蒸气凝华的结果。
小学科学水的三态变化水的三态变化是小学科学中非常基础且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水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三态变化过程,并解释其背后的物理原理。
一、固态水在低温下呈现固态,即冰的形态。
当温度低于0摄氏度时,水分子的热运动减缓,逐渐失去能量,使水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增强,最终形成规则排列的晶体结构。
这种结构使冰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呈现出坚硬的性质。
固态水可以在自然界中的湖泊、江河等处找到。
二、液态水的液态是我们最为熟悉的状态。
当温度在0摄氏度至100摄氏度之间时,水分子的热运动较为活跃,相互之间的吸引力相对较弱,水分子呈现出无序排列的状态。
这使得水具有流动性和可塑性,适合作为生物体内的溶液、溶剂等存在。
大部分自然界中的水都处于这种状态。
三、气态水可以在较高温度下转变为气态,即水蒸气。
当温度超过100摄氏度时,水分子的热运动加剧,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几乎完全克服,水分子开始从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
在气态状态下,水分子呈现散乱无序的状态,具有高弹性和无固定形状。
这使得水蒸气具备浮于空气中、可扩散和充满整个容器等特点。
不同于其他物质的三态转化,水的三态变化具备独特之处。
例如,水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时呈现“凝固”现象,冰的密度较大于液态水,因此会浮在水面上;而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时,则表现为“沸腾”现象,水分子从液体状态逐渐转变为气体状态。
此外,水的三态变化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温度、压力的变化都会影响水的三态状态。
例如,在高海拔地区的水往往由于气压较低而降低了沸点,导致水的沸腾温度更低。
总结起来,水的三态变化是由于温度和压力的不同而产生的。
在低温下,水呈现固态,具有固定形状和体积;在适中的温度范围内,水呈现液态,具有流动性和可塑性;在高温下,水呈现气态,具有高弹性和无固定形状。
这种三态变化既是小学科学的基础知识,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的重要部分。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现象,以及认识和利用水资源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水的三态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它在三种不同的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变化。
这种变化是由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的转移。
固态变化
当水的温度降到冰点以下时,水分子开始减慢其运动速度。
在低温下,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更加紧密,形成了一个有序的结构,即冰晶。
在冰晶中,水分子排列成稳定的六边形网络,使得冰具有固定的形状。
液态变化
当将固态的冰加热时,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加。
随着温度的升高,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减弱,使得冰晶结构解体。
在冰晶解体的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但仍然保持着相对较密的排列方式。
这种相对有序但无固定形状的排列,就是液态的水。
气态变化
当将液态的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分子的运动速度进一步增加。
在高温下,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相对较弱,使得水分子能够克服彼此之间的吸引力,从而离开液体表面。
这样,液态的水逐渐转化为气态。
在气态中,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运动速度非常快。
总结起来,水的三态变化是由于温度的改变所引起的。
当温度降低时,水从液态转变为固态;当温度升高时,水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然后再转变为气态。
这种变化是由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转移所导致的。
23. 水的三态变化【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三课【教学目标】1.能独立利用器材做探究影响水的三态变化因素的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尊重证据,能够综合分析数据。
2.能用温度计测量水结冰时的温度;知道水的冰点;知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时,水会通过吸热或放热改变存在形态。
3.愿意合作交流,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状态可以发生变化,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探究影响水的三态变化的条件。
【教具、学具】学生准备:1.每组:铁架台、插有温度计的橡皮塞、装有冰块的烧杯、试管、一杯凉开水;实验记录单;2.搜集不同状态水的图片、搜集关水的三态变化与我们生活关系的相关信息。
教师准备:1.视频资料:水各种形态情境、结冰的衣服在阳光下慢慢变干、水的三态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2.分组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导入:“飞流直下,千里冰封”水以各种不同的形态造就了许多大自然奇观,生活中你都见过哪种形态的水?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了解。
2.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不同状态水的图片。
3.教师补充播放典型情境视频:流动的小溪、融化的冰山、弥漫的大雾、飞舞的雪花、悬挂的冰凌、卷舒的白云、飘洒的雨丝等动态的美丽画面。
学生进一步观察水的各种存在形态,感受水的不同形态赋予自然的美。
4.学生质疑,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水在自然界虽然千姿百态,但概括起来只有三种:固态、液态、气态,具体表现形态是:水,冰,水蒸气(板书:“水冰水蒸气”)。
关于水的三态,你想研究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有研究价值的筛选。
5.揭示课题:水是神奇的魔术师,冬天滴水成冰、春天冰雪消融,在自然界中“水、冰、水蒸气”这三种形态,它们之间又是怎样转化的呢?我们来一起探究“水的三态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是指水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出现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1. 固态:当水的温度低于0摄氏度时,水会结冰,形成固态水,即冰。
在固态下,水分子排列紧密,振动幅度小,并形成规则的晶体结构。
固态的水分子相对稳定,保持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2. 液态:当水的温度介于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时,水处于液态。
在液态下,水分子之间有较大的间隔,可以自由运动和滑动。
水分子的热运动导致液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而是适应容器的形状。
3. 气态:当水的温度超过100摄氏度时,水会沸腾转化为气态,即水蒸气。
在气态下,水分子具有高速的热运动,分子之间的吸引力相对较小,导致水分子能够自由移动和扩散。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可以凝结成液态或固态。
这三态之间的变化是由温度和压力的改变所引起的。
当温度
升高或压力降低时,固态的冰可以熔化成液态的水;当温度继续升高或压力继续降低时,液态的水可以转化为气态的水蒸气。
相反地,当温度降低或压力增加时,气态的水蒸气可以凝结成液态或固态的水。
这种相变过程在自然界中非常普遍,也是水循环和天气形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