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康复诊疗管理系统软件在儿童脑性瘫痪作业治疗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34.65 KB
- 文档页数:3
综合康复疗法在小儿脑瘫中的应用及对患儿智力、运动能力的影响史明慧【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综合康复疗法在小儿脑瘫中的应用及对患儿智力、运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2015年3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116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与综合组各5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综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药物、针刺以及语言等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对两组患儿的整体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GMFM(粗大运动功能)、MDI(智能发育指数)、PDI(运动发育指数)进行研究比较。
结果两组患儿ADL、GMFM、MDI以及PDI评分在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综合组上述指标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并且整体疗效上也同样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脑瘫患儿的治疗中应用综合康复疗法对改善其智力以及运动能力都有较好的成效,增强了患儿的智力发育和运动能力,整体疗效可佳。
【期刊名称】《临床研究》【年(卷),期】2019(027)002【总页数】2页(P48-49)【关键词】综合康复疗法;小儿脑瘫;智力、运动能力【作者】史明慧【作者单位】[1]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河南郑州4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3小儿脑瘫也称为小儿大脑性瘫痪,是指在出生一月内脑发育还不成熟时,因非进行性脑损伤导致的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的综合症状[1],通常患儿都存在程度不一的惊厥、智力不佳、行为异常、以及精神和语言障碍等。
致使此疾病的原因较为复杂,常因孕期胎儿受损、产程较长以及产后胆红素脑病或供氧不足等而致[2]。
此疾病治愈机率不高,需在临床治疗中尽量做到趁早发现、趁早训练以及实施全面的综合康复治疗,以提升患儿运动能力,降低致残程度。
此次本院通过综合康复疗法在对小儿脑瘫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16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综合组各58例,对照组男性31例,女性27例;年龄为4个月至6岁,平均(2.9±1.2)岁;脑瘫类型分别为手足徐动型25例、痉挛16例、迟缓型7例、共济失调型6例,混合型4例;原发疾病有22例早产、19例血氧不足性脑病、17例合并黄疸。
综合健康管理在提升小儿脑瘫康复依从性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综合健康管理在提升小儿脑瘫康复依从性的应用效果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小儿脑瘫患者共100例,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与健康教育干预的手段,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健康管理方式予以干预。
并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
结果:两组患儿的恢复情况均良好,但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临床实验与探究,综合管理的护理手段对于提升小儿脑瘫康复依从性具有显著效果,应予以推广。
【关键词】综合健康管理;小儿脑瘫;康复;依从性小儿脑瘫是学龄前儿童的的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以及姿势异常,通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以及感知觉与语言障碍。
因此需要针对性的康复健康管理来对其进行治疗[1]。
本研究主要分析了综合健康管理对提升小儿脑瘫康复依从性的应用,具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小儿脑瘫患者共100例,所有患儿均被医学临床诊断为小儿脑瘫,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其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1.1~4.6岁,平均年龄2.07±0.39岁,平均治疗时间为1.72~0.67年,平均住院时间33.55~17.29天)与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1.2~4.7岁,平均年龄2.13±0.31岁,平均治疗时间1.75~0.71年,平均住院时间33.72~17.14天),经对比,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所有参与研究的患儿及其监护人都表示自愿参与本研究,且本研究在本院相关医学伦理会监督下进行。
1.1.方法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与健康教育干预手段,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健康管理的方式,具体如下:(1)成立专业的综合健康管理小组,成员由康复师、医生、护士组成,护士主要负责脑瘫患儿的日常护理与康复训练,安抚患儿情绪,做好家长的沟通与配合工作、康复师为所负责的脑瘫患儿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与方案,并与其它成员相互配合、医生负责对患儿的恢复情况进行检测与评估。
我国儿科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功能分析及展望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医疗服务带来了新的变革和机遇。
其中,儿科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因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对我国儿科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的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一、儿科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的功能分类(一)在线问诊功能在线问诊是儿科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的核心功能之一。
家长可以通过文字、语音、图片等方式向医生描述孩子的症状,医生则根据提供的信息给出初步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这种功能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家长能够在孩子生病时及时获得专业的帮助,避免了因前往医院排队等候而耽误病情。
(二)预约挂号功能传统的医院挂号方式往往需要家长提前到医院排队,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儿科移动医疗应用程序提供的预约挂号功能,让家长可以在家中轻松预约到心仪的医生和就诊时间,大大提高了就医的效率。
(三)健康监测功能一些儿科移动医疗应用程序配备了健康监测功能,如体温监测、心率监测、睡眠监测等。
家长可以通过与智能设备连接,实时获取孩子的健康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记录下来,形成孩子的健康档案。
一旦数据出现异常,应用程序会及时发出提醒,方便家长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用药提醒功能儿童用药需要严格按照剂量和时间进行,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用药错误。
儿科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的用药提醒功能可以帮助家长设置用药时间和剂量,提醒家长按时给孩子服药,确保孩子的用药安全。
(五)育儿知识科普功能对于许多新手家长来说,育儿知识的缺乏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儿科移动医疗应用程序提供了丰富的育儿知识,包括儿童营养、儿童心理、儿童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家长可以通过阅读这些知识,更好地照顾孩子的成长。
二、儿科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功能的优势(一)提高医疗效率通过在线问诊和预约挂号功能,减少了患者在医院的等待时间,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
(二)增强家长的医疗参与度家长可以通过应用程序实时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与医生进行沟通,参与到孩子的医疗决策中,提高了家长对孩子健康的关注度和责任感。
探讨小儿脑瘫康复运动疗法的应用及其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6-09-01T13:54:49.89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4期作者:韩秋果 1 牛庆玲1 杨傲 1 吕智海(通讯作者)[导读] 研究分析小儿脑瘫康复运动疗法的应用及临床疗效观察。
1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1;2哈尔滨儿童医院康复科 150001【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脑瘫康复运动疗法的应用及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本院儿科接治的100例脑瘫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经过患儿家属的允许之后,将100例患儿随机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对照组中的小儿脑瘫患儿采用常规疗法进行治疗,对观察组中的小儿脑瘫患儿采用运动疗法进行治疗,并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治疗有效率为96%,对照组患儿的总治疗有效率为80%,观察组患儿的整体治疗效果要比对照组患儿的整体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结论:研究数据显示,对小儿脑瘫患儿采用运动疗法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提高小儿脑瘫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还能有效地帮助小儿脑瘫患儿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小儿脑瘫康复;运动疗法;应用;效果观察[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and clinical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therapy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Methods:the study object is selected in June 2014 to 2015 February of Pediatrics in our hospital received treatment of 10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 analysis,and after the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permission,100 cases of childr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o observe group(50 cases),5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to the control group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with exercise therapy for treatment of,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ith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the total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80%,the overall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research data show that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with exercise therapy for treatment of,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but also effectively help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Key words]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rehabilitation;exercise therapy;application;effect observation小儿脑瘫属于小儿临床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脑部疾病,据报道,我国小儿脑瘫患儿的数量正在逐年上升,因此,很有必要找出一个能够有效帮助脑瘫患儿康复的临床治疗方法。
在小儿脑性瘫痪中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探析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探索在小儿脑性瘫痪中,应用康复护理的实际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2018年在我院进行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给予康复护理。
比较两组患儿护理效果,护理前后综合功能评分。
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护理前两组患儿综合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综合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康复护理在小儿脑性瘫痪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提高患儿综合功能,非常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护理;应用效果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有时又称为获得性脑瘫。
目前,我国有31万CP患儿,并每年新增4.6万例,严重危害小儿健康疾病。
有关研究表明,通过对脑瘫患儿进行正确的康复护理,能够使患儿的各项生存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或代偿,重建部分肢体功能,降低其残障程度,改善生存质量,减轻社会负担,值得推广和应用。
1 资料与方法1.1 基础资料选择2017-2018年在我院进行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儿为18例,女性患儿为12例;月龄9-34个月,平均(21.3±6.1)个月;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月龄8-34个月,平均(21.3±6.3)个月;临床分型:混合型、不随意运动型、肌张力低下型、痉挛型9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严格按照医嘱完成治疗,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合理饮食等。
治疗性游戏在儿科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儿科康复护理的需求日益增长。
治疗性游戏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在儿科康复护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治疗性游戏在儿科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一、治疗性游戏的定义与作用治疗性游戏是通过游戏这种形式,有针对性地设计游戏内容,以达到治疗某种疾病或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在儿科康复护理中,治疗性游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患儿的认知能力:通过游戏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患儿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方面的认知能力。
2. 促进患儿的身体发育:游戏可以让患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身体锻炼,促进身体发育。
3. 缓解患儿的心理压力:游戏可以让患儿忘记病痛,放松心情,缓解心理压力。
4. 增强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可以让患儿逐渐适应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治疗性游戏在儿科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近年来,治疗性游戏在儿科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案例:1. 针对自闭症患儿的游戏:通过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游戏,可以帮助自闭症患儿提高语言沟通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
例如,“动物世界”这个游戏,可以让患儿认识各种动物,同时学习动物的叫声和特点,从而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
2. 针对多动症患儿的游戏:多动症患儿通常很难集中注意力。
通过设计一些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游戏,可以帮助多动症患儿提高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例如,“拼图游戏”和“积木搭建游戏”等。
3. 针对脑瘫患儿的游戏:脑瘫患儿通常存在运动障碍。
通过设计一些能够锻炼手眼协调能力的游戏,可以帮助脑瘫患儿改善运动功能。
例如,“抓虫子”这个游戏,可以让患儿用手指捏住小虫子,再将其放入瓶子里,从而锻炼其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运动能力。
4. 针对焦虑症患儿的游戏:焦虑症患儿通常容易紧张和害怕。
通过设计一些能够缓解焦虑情绪的游戏,可以帮助焦虑症患儿放松心情。
工作制度职责诊疗规范三甲资料修订版目录:儿童康复科一诊疗常规脑性瘫痪诊疗常规全面性发育迟缓诊疗常规智力发育障碍诊疗常规【定义】脑性瘫痪(CP)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C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临床特点】典型特征表现为五个方面:①运动功能障碍、早期以运动发育落后为主②特续性姿势及运动模式异常③反射发育异常主要为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立直(矫正)反射及平衡(倾斜)反应延迟出现,痉挛型脑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④肌张力和肌力异常(牵张反射亢进、关节活动度异常等)⑤随年龄增长的继发性损伤【诊断】1脑性瘫痪诊断依据为四项必备条件及两项参考条件。
(1)四项必备条件:①中枢性运动障碍持续存在②运动姿势发育异常③反射发育异常④肌张力及肌力异常诊断脑性瘫痪必须具备以上4项必备条件,缺一不可。
两项参考条件:是非必备条件,有利于诊断及康复策略的选择。
1)有引起脑性瘫痪的病因学依据:如前所述出生前、围生期、出生后至3岁前的各类病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
2)可有头颅影像学佐证:包括头颅B超、CT、MR1等影像学检测结果异常。
2.辅助检查(1)直接相关检查:1)头颅影像学检查(MRI、CT和B超):是脑性瘫痪诊断的有力支持。
2)遗传代谢和凝血机制检查:是脑性瘫痪诊断较好的支持,但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2)合并症的相关检查:根据病情特点和需要选择以下相关检查。
1)脑电图(EEG)2)肌电图3)脑干听、视觉诱发电位4)其他相关检查【康复治疗】原则:1 .早期发现异常、早期干预是取得最佳康复效果的关键2 .综合性康复3 .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除了规范的康复训练、护理和管理外,还要培训家长和看护者开展家庭康复4 .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5 .早期开展教育康复6 .康复训练与游戏相结合7 .集中式康复与社区康复相结合康复治疗方法:1物理治疗(PT)8 .作业治疗9 .言语治疗10 药物及手术治疗5.其他疗法(1)传统医学康复疗法(2)辅助器具及矫形器的应用(3)马术治疗(4)多感官刺激(5)游戏及文体治疗(6)音乐治疗⑺虚拟现实康复训练(8)运动想象(MI)及镜像疗法/镜像视觉反馈疗法的应用6 .心理康复与教育7 .职业康复及社会康复参考文献:《儿童康复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3月第1版)主编:李晓捷【定义】全面性发育迟缓(GDD)是指婴幼儿运动、语言或认知中有2项或2项以上标志性的发育指标/里程碑(如坐、站、走和语言等)没有达到相应年龄段应有的水平。
TMS在儿童脑性瘫痪中的应用脑性瘫痪是一种表现为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的综合征,是导致儿童肢体残疾的最常见原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目前其应用的评估和治疗方法存在各自的局限,因此很多学者都在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新技术。
TMS为评估和治疗脑性瘫痪,改善其功能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评定应用康复评定是儿童脑性瘫痪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对患儿功能状况和潜在能力进行判断,目前脑性瘫痪的评定主要以量表评定为主。
单脉冲与双脉冲TMS已用来研究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异常神经生理,进而评估大脑运动皮质区域状况。
运动诱发电位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是反映运动神经通路完整性的重要参数,而静息期可反映中枢抑制情况。
Vry等使用TMS研究15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脑性瘫痪患儿的皮质脊髓束完整性及皮质抑制功能,发现所有受试者的兴奋后静息期(postexcitatory silent period)明显缩短,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仅较对照组稍长,组间比较无显著性意义。
据此,脑白质软化导致的皮质中间神经元损伤可使兴奋后静息期缩短,这意味着皮质抑制功能下降,进而引起皮质运动功能紊乱。
杨丽萍对不同年龄期儿童运动诱发电位与年龄相关的发育特征进行探讨,发现运动诱发电位能较好反映儿童皮质脊髓运动传导通路的生长发育情况和传导功能,其利用TMS进一步研究获得17例脑性瘫痪患儿上下肢的同、对侧运动诱发电位,发现脑性瘫痪患儿的同侧运动诱发电位的出现率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随着功能障碍程度加重,患儿出现同侧反应的肢体数亦相应增加。
因此该学者认为同侧反应与脑性瘫痪的功能障碍程度相关,同侧运动传导通路可在脑性瘫痪中建立,并以同侧皮质脊髓传导通路发育为主。
据此,TMS 为评估脑性瘫痪患儿的皮质脊髓束完整性及判断功能障碍程度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治疗应用成人神经系统损伤的相关研究已证实rTMS可以缓解肢体痉挛,诱导肢体运动。
在脑性瘫痪患儿中,痉挛型最为常见,约占70%,主要问题是由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及肌力下降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进而影响其ADL能力。
基于服务设计的脑瘫儿童康复APP设计研究作者:***来源:《设计》2021年第11期摘要:运用服务设计理念,设计脑瘫儿童康复APP以优化康复体验。
借助服务设计工具构建创新策略,通过人物角色、情境图的建立,为脑瘫儿童康复APP设计提供背景依据。
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脑瘫儿童康复APP,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实现体验价值为目标的设计产品,可以在实践中满足更多脑瘫患儿的康复需求进而改善康复体验。
关键词:脑瘫儿童康复服务用户体验用户需求服务设计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6-0142-03引言随着信息化医疗系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智慧医疗APP所带来的便捷,其不仅降低了医疗系统的运行压力,更改善了用户在就医过程中的体验。
在脑瘫儿童康复需求越来越多的今天,康复机构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传统的康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脑瘫儿童康复用户的需求。
服务设计作为一门跨学科的思维方式,为脑瘫儿童康复服务价值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思维视角。
本文基于服务设计理念进行脑瘫儿童康复服务系统的创新设计研究,通过研究构成脑瘫儿童康复体验价值的四个层次:感官层、效用层、协同层和意义层,来分析用户的真实需求并提出创新策略。
运用人物角色、情境图分析建立用户行为并获取用户需求,结合脑瘫儿童康复体验价值的4个层次,通过服务设计流程方法,初步构建一个服务设计产品,以便于在实践中验证并完善脑瘫儿童康复体验价值创新策略的层次和内涵。
一、脑瘫儿童康复体验价值创新策略构建脑瘫儿童康复体验价值创新策略的构建主要围绕用户需求、体验价值产生,用户的需求是构建创新策略的出发点,而康复体验价值的实现是创新策略的目标,患者的康复需求和康复体验不断推动价值的产出,他们互相影响,从这两方面出发,研究二者内在关系,从中寻找并建立脑瘫儿童康复体验创新策略的路径。
(一)用户需求人的需求影响着价值的发展,脑瘫儿童的康复需求指导康复服务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