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 格式:ppt
- 大小:313.00 KB
- 文档页数:24
初中作文审题立意100例初中作文可以分为五大主题:主题一、家庭生活与亲情,主题二、校园生活与友谊,主题三、人生理想与成长,主题四、往事回忆与品味,主题五、自然社会与人类。
用这五大主题审题,简单高效。
1、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可以写主题一、二,分别写对亲情(母爱、父爱)、友谊的深刻感受及自我感情的“绽放”(你应该明白该词语的比喻含义),还可写在感受亲情或友谊后对它的“拥抱”。
提醒:必须有一个让你非常感动的“那一刻”。
2、在中成长可以写主题一、三,分别写在亲情(母爱、父爱)中、失败与挫折中的逐步成熟与坚强。
3、我的世界也很美丽按主题分析法,“世界”可理解为家庭、学校班级、自我成长,选其中之一来写即可,也可合并在一起来写成复合主题(多个主题合为一篇作文),但需按主题一、二、三的顺序安排。
4、我是你的依靠“我”自然是写作者,有三种写法。
第一,写“我”是父母的依靠,比如承担部分家务劳动、为父母排忧解难,长大后反哺父母等。
第二,写“我”是朋友的依靠。
第三,写“我”是社会中某个孤苦、弱势者的依靠。
5、震撼心灵的主题一、二、三都可写,但要达到题目中的“震撼”级别恐怕比较困难。
所以我建议写主题五,比如最近的雅安地震,包括地震的破坏、当地的应急措施、国家集全国之力的救助、感人的个体等,重点是第三点。
6、《这是令人振奋的消息》材料科学:神舟系列发射成功、嫦娥登月计划、蛟龙号深潜成功体育: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2012年伦敦奥运会取得优异成绩军事:辽宁号航母正式服役入列、歼20试飞文化: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开办、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7、黑板上的这是某地中考作文题。
可写以下内容:印象深刻的一节课、黑板上同学完成的练习题、教学挂图、班会、辩论比赛、家长会、班级评选、值日、奖惩记录、同学的涂鸦等。
8、找回建议写找回亲情、找回友谊、找回自我、找回某种性格或品德(自信、诚实等),也可写社会中人们找回某种人际关系,如平等、诚信等。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分析材料,准确把握写作任务。
2.根据演讲对象、演讲目的进行构思。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设置往届中考作文失败的情境,求助学生,最大可能激发其参与度。
二、如何读懂材料1.是一道什么样的作文题呢?请大家将材料齐读一遍。
2.学生解读:作为一个作文材料,我们究竟该怎样理解呢?(提示:从命题意图、写作任务及要求等角度进行解读)(1)学生自由审题,自由发言(2)提供比较支架,抓住重点内容审题我们跟随语文老师一起走过了三年精彩的语文之旅,在这条语文之路上,我们目睹了别样的风景,体验了独特的人生。
在中学的最后一堂语文课上,老师准备举行一场“我与语文"主题演讲赛。
请你参与本次活动,写一篇演讲词,记叙你的语文生话,体现你的深度思考,表达你的独特看法,抒发你的真实情感。
要求:①请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自选角度,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3)提供细读支架,把握命题意图,确定文章立意①“拳拳赤子心,悠悠语文人。
”温儒敏先生带领团队花费四年时间编审修订了全国初中语文教材。
②今天,考场上的你是这套新教材的首批学习者。
③最近,温老师准备举行一场“我与语文"主题演讲赛。
④请你参与本次活动,写一篇演讲词,记叙你的语文生话,体现你的深度思考,表达你的独特看法,抒发你的真实情感。
明确审题结论:写作任务:写一篇演讲词写作内容:分享自己语文生活中有关教材方面的独特体验,使听众(更多同学)在语文的美、语文的价值等方面产生共鸣或有更深刻地体会。
表达方式: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写作要求:①②③④3.小结审题方法(1)分层理解材料各部分的内容。
(如果材料是完整的故事,则将故事分层;若材料为多则组合,则单独分析每一则的主要内容) (2)分析联想,探究各层间的联系,揣摩命题意图。
初中语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步法
每次来语文考试,看见材料作文,我就头疼起来。
一大堆文字,错落着,像是布满树枝的蚂蚁,看得我眼花缭乱。
老师说,认真审题立意很有用处,要像侦探一样,抓住关键信息。
我试着学,但有时找不到方向。
就像迷宫里的小老鼠,东奔西跑,却找不到出口。
一次又一次,我写完作文,老师总会用红笔圈出我的错,批语写着“理解题意不清,立意偏颇”。
我颓丧极了,感觉自己像一只动作缓慢的企鹅,在冰面上一路踉跄。
有一天,老师教了我们一个方法,叫做“五步法”。
五步法感觉像一张地图,领路着我走出迷宫。
第一步,读清楚材料,抓住关键词;第二步,分析材料,确定中心思想;第三步,联系生活,寻找灵感;第四步,思考立意,提炼观点;第五步,构思文章,安排好结构。
我按照方法一步一步做,感觉像握着了救命稻草。
我才知道,作文就像一块巨大的拼图,每个步骤都至关重要。
我开始认真思考,仔细分析,寻找灵感,最后写下自己的观点。
当我再次面对材料作文时,我充满了信心。
五步法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的写作大门。
我盼着下一次的挑战,相信自己的实力能写出越来越精彩的作文!。
初中话题作⽂如何审题 作⽂近年来⼀直是中⾼考语⽂作⽂的热门,要想写好话题作⽂,审题是第⼀步也是关键。
如何理解作⽂题⽬中所给的材料的内容?如何结合材料,⽣发写作?店铺为⼤家整理了话题作⽂审题⼗⼤⽅法,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提炼中⼼法 这是写材料作⽂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意⽅法。
写材料作⽂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并以其作为⽂章的主旨,⼀定会使所写⽂章既切题⼜有深度。
所以,写材料作⽂时应尽量采⽤这种⽅法来⽴意。
【材料】⼀次,盖达尔旅⾏时,有⼀个⽣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箱。
⼩学⽣见⽪箱⼗分破旧,便说:“先⽣是⼤名⿍⿍的盖达尔,为⽤的⽪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
”“不协调吗?如果⽪箱是⼤名⿍⿍的,⽽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名⿍⿍的盖达尔和⼩学⽣⽪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
据此,学⽣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不能徒有虚名。
⼆、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材料中⼼的作⽤。
所以,有些材料作⽂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意⾓度的突破⼝。
在材料作⽂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只蚌跟它附近的另⼀只蚌说:“我⾝体⾥有个极⼤的痛苦。
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
”另⼀只蚌怀着骄傲⾃满的情绪答道:“我上天,也赞美⼤海,我⾝体⾥毫⽆痛苦,我⾥⾥外外都是健康的。
”这时,有⼀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
它对那只⾥⾥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
然⽽,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 【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据此,学⽣可以⽴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密不可分。
学案72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明确类型,抓住核心复习任务掌握单则材料与多则材料的审题立意方法,重点掌握关系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
知识图要审题立意原则应试写作取胜首在审题,通俗地说,必须先明白命题有什么要求,即知道“要我写什么”;其次则在立意,通俗地说,就是要知道应表达什么意思,即确定“我要写什么”。
审题是立意的起点与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与落脚,只有审题仔细,辨析清楚,才能立意切题,立论明确。
审题与立意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审题三原则整体性原则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于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等现象。
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筛选性原则因为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所以在进入写作时,对提炼出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
筛选时要注意三点: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比较新颖;③有理可讲,有话可说。
2.立意四原则准准确、鲜明。
立意准确就是准确提炼材料的主旨,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
“思想健康”就是要体现时代正能量,抒发积极健康的感情。
稳理性、稳妥。
所持观点中肯,不走极端。
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行文缜密妥当。
深深刻、集中。
“深刻”指论证触及事物或问题的本质,能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观点具有启发性。
“集中”指作文围绕一个主题深入开掘,不旁敲侧击,不零乱分散。
新新颖、独到。
指观点、材料、论证过程新鲜有创意,有个性特点,能给人以新鲜的心灵感受与教益。
但“新”建立在写作者对社会、生活、事物所具有的独到、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之上,要行文有度,不可弄巧成拙。
活动一单则与多则材料的审题立意之法新材料作文由三部分组成:①所给材料(或单则,或多则);②写作导引;③写作要求(“三自”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四不”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北京房山区初三一模作文“推开那扇门”审题立意及范文【真题回放】五、写作(40分) 26.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1)门,既是阻隔,也是通道。
推开门,你可以看到秀丽的风光,学到广博的知识认识高尚的灵魂;推开门,你将看到崭新的希望,收获真挚的感情,实现自身的成长……请以“推开那扇门”为题作文。
可写实,可想象。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雨,会打湿枝头的花朵,也会滋润焦渴的土地;会淋湿鸟儿的翅膀,也会唤倦怠的江河;会制造泥泞使人跌倒,也会让万物生出斑斓的梦想……雨,是挑战,也是机遇;是磨难,也是馈赠。
请以“那场雨”为题作文。
可写实,可想象。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一、深入剖析材料内涵,提炼核心主题【材料内涵】题目“推开那扇门”寓意深远,既象征着从已知迈向未知的勇气,也代表着从限制走向自由、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成长过程。
门的两边,一边是现状的舒适区,另一边则是充满可能性的新世界。
据此,我们可以提炼如下核心主题:【核心主题提炼】勇气与探索:推开那扇门,需要勇气与决心,象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个人成长和进步的起点。
转变与新生:门后的世界代表变化与机遇,每一次推开都可能是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预示着告别旧我、迎接新生。
学习与领悟:门后可能是知识的海洋、智慧的殿堂,通过学习新事物,不断积累经验,达到对生活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
人际与情感:门后的相遇,可能带来珍贵的人际交往和情感联结,无论是友情、爱情还是亲情,都能让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与美好。
梦想与实现:门是梦想与现实的界限,推开门意味着向梦想迈进,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目标。
综上所述,核心主题可以概括为:通过“推开那扇门”的象征性动作,展现个体在探索未知、经历转变、学习成长、建立人际关系及追求梦想过程中的勇气、智慧与情感体验,以及这些经历对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
中考作文《不期而遇的温暖》审题立意满分作文5篇
2017年甘肃兰州卷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难过的事,被忽视、被误解、被伤害。
但也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你觉得相遇一场,是命中注定的幸运。
嗨,别沮丧啊!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
请以“不期而遇的温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600字;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不限文体(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审题立意:
文题中的“温暖”指向于中心、主旨,题目中的定语“不期而遇”则是在对温暖的到来方式做出了提示:“温暖”感受的产生不是事先预约的,是极其自然的突然而至,还有意外之意。
对于这样一个动词性的提示,我们可以选择将作文体裁定为记叙文,通过对具体事情的叙述来表达主旨。
选材时,考生则需要选择那些能够给人带来感动、振奋、希冀的事情。
同时,事情的选择可以照应作文叙事的前提,即“难过”的实际情形,是“被忽视、被误解、被伤害”,还是其他的情况,为文章主题的表达做铺垫。
具体写作中,考生应当重点写清楚“温暖”感受产生的过程,突出相关细节,并把它带给自己(主人公)的影响写清楚,写到位;尤其要注意这种“温暖”感受产生的意外,以扣住“不期而。
中考作文解读之审题立意第一篇:中考作文解读之审题立意中考作文解读之------构思立意篇(1)生活是气象万千的,作者的感受也是纷纭复杂的;而文章的构思也应是注意率法,丰富多彩的。
每一种思想感情,都应当具有它自己独特的流动形式。
构思上的雷同、因势,将会给人以厌倦之感。
从独特的感受出发,寻找独特的表现角度。
作家、艺术家都非常注意艺术观察和表现的角度。
我们先来看一则材料:我国宋代大文豪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让我们再看一则材料: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说过这样一句话:“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稍微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
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无论绘画还是观察,都需要善于选择不同的角度。
只有对一事物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观察思考,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景象才会展示于我们的脑海中,任我们去欣赏、品味。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事物、景物的不同点。
画画,才能画出新意;观景,才能观出奇景。
写文章同样是如此。
你同大家一样想,一样写,又岂能“鹤立鸡群”,夺得高分?郑板桥主张写文章要像“领异标新二月花”,就是说文章要如同初春二月的花朵那样,在万木复苏、百花尚未含苞的时候便凌寒开放了。
这样的花自然惹人注目,文章也就熠熠生辉了。
所以中考作文切忌尾随人后,立意要求运用变向思维,选取最新最佳角度,提炼出超乎常人的独特新颖的见解。
下面请看如何以“水”为话题,进行多角度构思、立意。
水是生命之源。
它是大自然的灵魂,它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意蕴。
水有有形之水:江水、海水、雪水、河水、泉水、自来水;有无形之水:心中涌动的有情之水、无情之水、忘情水、泪水等等。
从以上水的特性可生发出以下几个角度:(1)多姿多彩,装点大地秀色的水——要为别人带来快乐。
(2)孕育一切生命,哺育万物的水——伟大的母爱。
(3)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水——利人利己,乐于助人的心胸。
(4)认准方向,千曲百折不回头的水——要有坚强的意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有恒心。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审题立意写作指导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审题立意写作指导学习目标1.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明确选材的范围。
2.审题时,要注意分析题目,探究其含义。
3.抓住“题眼",确定文章重点。
写作指导审题是作文的重要步骤之一,指正确地认识和理解题目的含义、范围和要求,从而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核心词和写法的过程。
审题就是在动笔之前,对作文题目做一番研究,彻底弄清题日含义。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性的一步。
审题的具体任务是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
审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明确写作范围写作范围有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对象范围、内容范围等。
如《初中生活二三事》,时间范围是初中三年,空间范围是与初中生活相关的学校、家庭等,文中主人公应该是“我”,记叙的事件应该是两三件。
二、审清“标志",确定文章的体裁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虽然中考作文一般不限制体裁,但是文题或者材料本身是有差别的,有的题目适合记叙,有的题目则更适合议论。
审题时必须认真分析,以便选择合适的文章体裁。
立意有时跟审题同步进行,有时则是在审题之后再立意。
一个好的立意是作文的灵魂,需要清晰、深刻,能引起共鸣,同时兼具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写作时,我们应深思熟虑,确保立意的角度、深度和广度兼美,使文章能够经得起读者的品鉴。
以写作实践一为例,我们可以多变换几个角度,从中确定一个新颖、深刻,又能驾驭的角度展开论述:角度一,支持斑鸠改变叫声的观点。
可以从适应社会、提升自我、面对现实的角度出发,强调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角度二,支持猫头鹰改变环境的观点。
从坚持自我、维护个性、寻找适宜环境的角度出发,论述改变环境以保持真实自我的必要性。
【导语】作⽂就像琢⽟,有了鲜明的主题和精湛的技艺,还要选⽤好的⽟料,才能创作出⾼⽔平的作品。
歌德甚⾄说:“如果题材不合适,⼀切才能都会浪费掉。
”所以,要想写好⽂章,必须注重选材与加⼯。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理解审题和⽴意在作⽂实践中的重要作⽤。
2.学习并掌握审题⽴意的⽅法技巧,并熟练运⽤在写作实践中。
过程与⽅法 1.引导学⽣明确什么是“审题”,什么是“⽴意”,明⽩审题⽴意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2.安排学⽣⾃读教材第40页提供的讲解材料,提炼说明要点。
3.教师总结审题⽴意的⽅法技巧,适时安排练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注重平时的思考和积累,训练学⽣使⽤科学辩证的思维⽅法来审题⽴意,进⼀步提⾼写作能⼒,克服写作时的畏难情绪,激发写作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审题⽴意,掌握审题⽴意的⽅法技巧。
教学难点 懂得审题⽴意的重要性,明⽩审题要准确到位、⽴意要深刻新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 宋代宫廷举⾏公务员招考,选拔皇家画师。
⼭⽔画家宋⼦房做画院博⼠,以“深⼭藏古寺”的诗句为题让考⽣作画。
如何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有考⽣画了⼭林、古寺,⾦碧辉煌,⾹烟缭绕。
(基本符合题意)有考⽣画完连绵起伏的群⼭后,只露出寺庙⼀⾓。
(符合题意)有考⽣画了苍郁的群⼭,中间露出庙⾥的半截旗杆,⼀条⽺肠⼩道蜿蜒曲折,直通到⼭涧边,有个⼩和尚正在担⽔。
(有新意)这样绘画,抓住了“题眼”,就把“深⼭藏古寺”中的“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所以,审题、⽴意需要训练、需要技巧,也需要做到准、深、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审题⽴意。
⼆、⽂题展⽰ 1.阅读下⾯的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
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东⽅去。
”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的⼈都讨厌我的叫声。
初中作文审题立意100例初中作文可以分为五大主题:主题一、家庭生活与亲情,主题二、校园生活与友谊,主题三、人生理想与成长,主题四、往事回忆与品味,主题五、自然社会与人类。
用这五大主题审题,简单高效。
1、侧着身子看表面上看,题目是要求换个角度看问题,写你对世界的看法。
更深一层的意思是,非正视的、另辟蹊径的观察、感受、分析。
“世界”可以是家庭、学校、社会等。
这个题目很有水平。
2、以”等待”为话题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值得一写。
如果写得浅一些,可写等待家人、老师的真正理解,等待真诚的友谊等。
如果写得深一些,建议写等待自我的成长、在某方面(比如人际关系)的成熟,写自我内心一个梦想的实现。
3、你是我的眼有两种写法。
第一种,将“你”理解为某个人,比如父母、老师、朋友、名人等,他们的视野、观察、知识、胸怀、追求,让“我”发现了仅凭自己所发现不了的世界。
第二种,将“你”理解为书本、知识、理想、爱好等,它们开阔了“我”的眼界,打开了一个未曾发现的新世界。
4、借口这是一篇近年的中考作文题目。
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都有想延迟、偷懒、应付的时候,即便因此遭遇失败、挫折,也总能找出自我原谅、宽慰的“借口”来。
题目的意思是在学习上、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要有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和勇气,这样,才是当代青少年应有的本色,才有可能有所成就。
5、我的初一生活这是初一的常例作文,可以写新学校、新班级、新感受,还应写初一不同于小学的教学、管理方法,最重要的是写你决心在初一适应新环境、夯实基础、迎接挑战。
6、散文题目:珍藏美好材料可以写:主题一感受亲情的幸福、主题二感受友谊的珍贵、主题三感受理想的自我鼓励、主题四回忆以往的点点滴滴、主题五感受社会生活中陌生人对“我”的善意。
结构:以回忆美好往事开头,然后分段写生命中的各种美好与感受,把珍藏作为线索,最后揭示中心:生活中处处有值得珍藏的美好,我们要有发现美好的眼光和智慧。
7、走出来真好意思是写脱离某种困境后的感觉——轻松、愉快、抛弃烦恼。
专题一:审题立意,不落俗套审题,是考场作文的第一关。
所谓审题,就是对作文题目的意义、范围和要求的审定。
具体说来,作文的审题要求考生对作文试题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全面的审读、准确的理解,不偏不倚地按要求作文。
审题的关键是立意。
立意,就是文章的主题,是作者见解的体现,是文章的灵魂。
在历年的中考作文中,立意一直是阅卷老师关注的焦点。
【常见失误】从全国各阅卷现场反馈的评阅信息看,尽管现在中考降低了作文审题难度,仍有不少考生在审题、立意这个关键步骤上考虑不慎、理解不周,结果使自己的作文得分不甚理想。
1.不辨文体应试作文中,如果作文题后的要求中已规定了文体,自然不存在考虑该用什么体裁的问题,如果作文试题并没有标志字,一些考生就傻眼了,“管它是黑猫白猫”,一顿乱猜,失误就在所难免。
2.不明题眼应试作文的题目中往往暗示了重点写什么,有些考生在审题时,忽略了这些暗示,结果,应试作文成了败笔。
如作文题“变了”,这里的“了”虽是动态助词,却是该题表意的重点,应以反映已经过去的事物的情景为主。
可有的考生写了变化的过程,把它当做“变化”或“改变”之题来写,当然偏题较远了。
写作文审题时如果抓不住“题眼”,就好像我们走路时失去了眼睛。
3.站位不准在审题时,考生往往会出现主次失衡、修饰失度、角度失准的失误,我们称之为“站位不准”。
其原因有:(1)主次失衡指文题要求表达内容较复杂时,由于考生对题意理解不周,未从整体着眼分清主次,致使作文主次失衡,不合题意。
如以“父辈”为题作文,有的考生在审题中有闪失,作文中只写了群体中的父亲,“辈”这个主体就明显不足了。
“父辈”是个群体性的概念,以此为对象就不应只写其中某一个具体的亲人,而应着眼于“我”父亲一辈的人们,把父亲一代人的某些共性或普遍性的事物写出来。
(2)修饰失度指文题有时量、物量、动量的限制,考生审题时注意不够,造成文章没有显示那些时量、物量、动量的限制,以致文间修饰不足或超出限度,不能恰到好处地满足题意要求。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精选6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篇一【说明】本文系本人于20xx年XX月11日晚在“生成语文研究中心专题讲座”上的讲座稿之浓缩版。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趋向于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作为材料,要求考生“结合生活体验与思考”,对相关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
面对这些时事类材料作文,教师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的指导呢以下我将结合自身在日常作文教学中的体会与做法——姑且大言不惭地说成是“现身说法”吧——以20xx年以来受《文道》杂志(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广东《少男少女》杂志社编辑出版)“时新素材·热点追踪”栏目和《作文合唱团·鲜素材》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直播新素材·时事聚焦”栏目之约所写的时事评论类文章(截取片段),略谈拙见。
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有应该肯定、值得褒扬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或者同一件事情,既有值得褒扬之处,又有应当贬抑之处,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会有不同的见解。
在命题上,此类材料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要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当然,在考场上为了提升作文分数,应尽量选取最佳的角度来立意;应避免模棱两可的“擦边球”式立意。
或者,也可以从二至三个方面来立意,但一定要注意行文时呈现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因果关系等,不可前后自相矛盾。
其实,时评类文章的审题立意和观点陈述最能体现高考考纲在写作“发展等级”中“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有启发作用”的能力要求。
教师可以围绕这些能力要求指导学生对时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
以下从四个方面举例说明。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很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