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政治知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4.51 KB
- 文档页数:2
优质参考文档“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相关考点解析“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相关考点是考研政治马原中一个比较重要的。
为了帮助2018考研学子能够很好的掌握考研政治这部分,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梳理。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主张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叫唯心史观。
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叫唯物史观。
三、唯心史观的缺陷及产生根源唯心史观的缺陷: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唯心史观的产生根源:经济落后,科技不发达是社会历史根源;作为精神生产垄断者的剥削统治阶级夸大了精神的作用是阶级根源;社会历史的发展总是偶然性表现于外,必然性深藏于内,所以往往只看到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而看不到广大群众的决定作用是认识根源。
四、唯物史观确立的意义第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宣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把唯心史观彻底地驱逐出社会历史领域。
第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四、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统一,从而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
【模拟练习】(单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通过以上对“认识”相关概念的梳理,希望能够助广大的考研学子一臂之力,最后预祝广大的2018考研学子梦想成真。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如何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历史唯心主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的历史观都是唯心的,因为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没有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4.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主要指生产方式②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产生方式的反映③社会意识的分类:1)个体意识2)社会心理3)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群体意识社会意识形式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④两者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Ⅰ.内容和形式Ⅱ.产生和发展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Ⅰ.促进作用Ⅱ.阻碍作用5.社会基本矛盾的构成: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6.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①劳动对象②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③劳动者7.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A是衡量生产力性质和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B是区分不同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C是衡量人对自然认识能力高低的物质标志D不等于生产资料,属于生产资料范畴8.生产力的特性:物质性、社会性、历史性9.生产关系:①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物质关系②三个方面: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C 产品分配形式③生产关系:A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B是社会物质关系,而不是全部社会关系C也就是社会物质利益关系,社会经济利益关系D是社会生产的最基本的条件和形式1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单独出题答二者辩证关系)是不依人的意志伪装衣的普遍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11.经济基础:①又名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经济形式、经济制度、经济结构②反映的是社会物质关系12.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①核心:国家政权观念上层建筑②反映:的是社会政治思想关系13.观念上层建筑①也就是社会意识形态②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观念体系③核心:政治法律思想④理论基础:哲学14.社会文化结构⑴是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的基本结构⑵分类①阶级性的意识形式: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②非阶级性的意识形式: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15.社会文化结构与意识形态的关系:A文化结构和意识形态都是观念体系化得社会意识B文化结构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C意识形态是文化结构的主体D文化结构既包括阶级性的意识形式,还包括没有阶级性的意识形式E意识形态只包括有阶级性的意识形式16.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①意识形态和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②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③意识形态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④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⑤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17.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18.阶级斗争史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9.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0.人的价值①人的价值惯性系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②内容: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21.人民群众①使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②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③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⑤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22.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①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②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③科技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3.社会规律:①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规律②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③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④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同时又是历史的“剧中人”⑤社会规律具有客观性⑥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24.两种错误①“唯意志论”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自觉活动②“宿命论”夸大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人的自觉活动③唯心史观的两种理论表现25.社会进程是无数交错力量形式的丽水市“合力”(恩格斯)。
最新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高频考点汇总《公共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政管理、事业单位概况、职业道德、公文与论文写作、科技常识和环境保护、文史知识、地方省情知识和时事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哲学概述1.哲学的概念。
2.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三)物质和意识1.物质的概念。
2.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4.意识的起源与本质: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
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动地改造世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6.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2.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3.质量互变规律。
4.否定之否定规律。
5.对立统一规律。
(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现象和本质。
2.内容和形式。
3.原因和结果。
4.必然性和偶然性。
5.可能性和现实性。
(六)认识、实践、真理1.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4.真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和谬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七)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社会基本矛盾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历史观知识点总结历史学家根据对历史的不同理解,提出了不同的历史观。
在中国历史学界,主要有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历史是经济发展的历史,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发展是由人的思想、意识决定的。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唯物史观稍胜一筹。
但历史的发展是多元的,很难简单地用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来解释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而在西方历史学界,主要有辩证唯物史观和意识形态史观。
辩证唯物史观强调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性和多样性,而意识形态史观则将历史解释为意识形态之争的产物。
这两种历史观在西方历史学界的影响力都很大。
另外,历史观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比如,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历史观主要可以分为积极历史观和消极历史观。
积极历史观认为人类在历史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历史是人类进步的历史。
比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在历史发展中曾经进行过各种社会制度的探索和尝试,最终会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消极历史观则认为,历史是人类失败和苦难的历史,人类在历史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并不是那么伟大。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认为,一切都是流动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历史只是相继发生的事物流逝而已。
这两种历史观都对于人们对历史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有着很大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根据历史观的文化传统进行分类。
比如,东方的历史观和西方的历史观就有着很大的差异。
东方的历史观更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历史的理解更多地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出发,倾向于将历史视为一种故事,西方的历史观则更加注重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和客观规律,对历史的理解更多地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倾向于将历史视为一种实证的过程。
历史观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历史学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也离不开历史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
在现代历史学研究中,对历史观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总结是非常重要的。
要认识到历史是复杂和多元的,不能简单地从单一角度去解释历史事件,应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历史。
要坚持辩证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多元的和辩证的,不能简单地用单一的历史观来解释历史。
公共基础知识讲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篇公共基础知识讲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公共基础知识讲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和,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历史的文献资料。
因此,了解历史是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社会历史观是指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态度。
社会历史观的形成和演化涉及多种因素,诸如文化、制度、意识形态等。
本文将介绍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探讨历史研究和历史思考的重要性以及历史观的实践意义。
一、什么是社会历史观?社会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认知方式和态度。
它包括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阶段、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历史观的形成和演化与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不同的社会历史观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色彩,对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和行动引导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历史研究和历史思考的重要性历史研究和历史思考对于我们了解社会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历史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先人们的经验和智慧、吸取历史教训和经验,从而更好地面对当下和未来的挑战。
历史研究不仅是一种学术探究,更是一种普及社会历史知识、传承历史文化的教育活动。
历史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生命目标,使自己更成熟、更稳健地面对生活和工作。
三、历史观的实践意义历史观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的认知方式,更是人们行动和态度的指引。
历史观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发挥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造力。
历史观可以激发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可以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良好传统。
同时,历史观也可以引导人们创新历史文化,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赋予历史文化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2. 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观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具有直接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知和评价,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公共基础知识备考: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马哲在事业单位考试中一般是以理解性考察为主,并且会结合当下的方针政策或热点来出题,本篇将以马哲中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为例带领大家学习一下这部分知识点。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有机统一,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二者的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其中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阻碍作用,社会意识还具有相对独立性。
接下来通过几道题来加强对这个知识点理解。
1. 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2018年3月l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修宪是基于( )①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②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③新时代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④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A。
解析:宪法属于上层建筑,宪法的修改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而这种修改是基于新时代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做出的调整,选项①③正确,选项②与题目无关;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正确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选项④错误,故本题答案为A。
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
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①社会意识是随着人们需要的变化而变化的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一致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随着人们需要而变化,选项①错误;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这说明环保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绿色环保过春节”这种新的社会存在而变化,选项②正确;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能与社会存在变化一致,可能先于或落后于社会存在变化,选项③错误;空气质量得到改善,爆竹燃放量减少体现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选项④正确,故本题答案为C。
公务员公共基础政治知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是建立在一定的山川河流湖泊之上的,所以地理环境是提供物质资料的天然来源,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但非决定因素,比如多火山、多地震的日本就是例外;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也非决定因素;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根据社会意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社会意识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服务并反映经济基础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比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哲学;艺术:文艺复兴时期油画表现出反封建的思想;宗教等。
非意识形态反映自然现象和不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某些社会现象,不具有阶级性,比如自然科学:物理、生物等;思维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比如时势造英雄,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比如社会动荡时期出现了一些有聪明才智的人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影响的作用。
反之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则是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发展,错误的阻碍,也体现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有以下几个方面: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表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可以演奏第一小提琴表明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意识也不平衡等等。
例题: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创新设计”起着重要作用。
以奔驰、通用、波音、西门子等为代表的汽车、飞机、电力电器设计,引领了现代交通和电气化社会;以英特尔、微软、苹果、联想等为代表的芯片、软件、智能终端设计,造就了信息网络社会的生活方式。
这说明()。
A.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发展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创新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介绍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二者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相关习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介绍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二者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相关习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问题。
关于历史观的五个基本问题辨析
历史观是一种关于历史的观念或看法,通常包含对历史的理解、解释和评价。
下面是五个基本问题的辨析:
什么是历史?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的记录。
这些事情包括人类活动、文化发展、政治变迁、科技进步等等。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研究历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状况,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此外,研究历史还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关注人类进步的精神,并提供对于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如何研究历史?研究历史的方法包括:查阅历史文献、考古发掘、分析史料、采访历史学家或当事人等。
研究历史的过程也包括分析、比较、解释和评价等步骤。
历史是否可以准确地记录事实?历史是由人记录的,因此可能存在偏差和误差。
此外,由于历史文献往往只保留了有限的信息,因此很难准确地记录下过去的所有事情。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尽力通过分析、比较和解释多种历史文献来尽可能准确地认识过去。
历史是否可以客观?历史是由人记录的,因此可能受到记录者的主观偏差的影响。
此外,历史文献往往只保留了有限的信息,这也可能导致历史记录的偏差。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尽力通过分析、比较和解释多种历史文献来尽可能准确地认识过去。
十、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要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社会。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社会存在是指不以社会仪式为转移的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主要的是物资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观点、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社会习惯、社会心理等。
(二)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1.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前提。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3.人类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规律都要源于劳动及其历史发展。
(三)社会物资生活条件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物质生产劳动的自然前提及其社会形式,在这些条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物质生产劳动的前提条件,因而也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但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是指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2)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它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以及发展变化的规律等。
(3)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于社会存在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者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历史的影响,要求人们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对资源的再生和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性,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协调、稳定、和谐、健康发展。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它是社会物质生活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3)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 1 -。
四、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人类社会的本质和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的结构(社会意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人类社会的历史的创造一、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标准●唯心史观的两种根本缺陷(一)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所持的根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二)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标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
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指社会的人们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之前所有的哲学均称为唯心史观)(三)唯心史观的两种根本缺陷1、以往的历史理论只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考究动机背后的动因(物质原因)。
动机——动因2、以往的历史理论没有客观地说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夸大了个人的作用,贬低了人民群众的作用。
个人——群众二、人类社会的本质和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的本质(生产劳动)●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一)人类社会的本质(生产劳动)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是和自然界是一样的,也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也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可遵循。
2、自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1)含义:自在世界也叫天然世界是人类社会产生以前的先在世界,是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
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
(2)关系:①相互区别: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尚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的世界,其运动变化完全是自发的,一切都处在盲目的相互作用之中。
人化自然是被人的活动所改造过的自然,它体现了人的需要、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
历史观(两个核心:社会、人;两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规律)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历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①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基本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类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在内容上包括社会心理、道德、宗教、政治思想、法律、艺术、科学和哲学等各种基本要素,在形式上则包括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
③历史观:是指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根据第一,人们认识和解决所有社会历史问题的出发点,是一切有关社会历史的学说、理论的基石。
第二,是社会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第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区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标准。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形成包括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
他们之间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是相对独立的,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和发展
2、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习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D、群众与优秀群众的关系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不仅包括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还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的风俗习惯
他们之间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是相对独立的,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和发展
2、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习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D、群众与优秀人才的关系。
在公职类考试中,马哲的考查比重较大,其中关于唯物史观的考查是一大热点。
且经常考查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因此本文中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行总结,方便大家理解记忆。
以下是相关知识点的介绍: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其中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二)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它包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
从社会意识对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可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指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具体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在阶级社会中,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非意识形态:指反映自然现象和不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某些社会现象的社会意识形式,主要包括自然科学、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如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等。
它不具有阶级性。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现象分析:2019年网络热词“我太难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我酸了。
2.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重大的阻碍作用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小试牛刀】(单选题)每到岁末,人们总会对一年中出现的热词进行盘点,进而推出年度的网络流行语。
2018年“官宣”、“C位”等网络热词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这反映了:
A、物质决定意识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答案】B。
解析:A项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用于解释物质世界,而唯物史观则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用于解释人类社会,故A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B项正确,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网络热词”代表社会意识,“社会事件”则代表社会存在,“网络热词背后都有相对的社会事件”则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C项错误,选项本身说法错误,并非所有的社会意识都能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D项错误,选项说法正确,但题干仅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未体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故本题答案为B。
【试题再现】(单选题)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发展的质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在城市形象宣传中,“幸福”、“活力”、“生态”等成了常见的宣传语。
这说明:
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语言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是社会存在,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提到重要位置以及常见的城市宣传语是社会意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社会存在的变化,“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提到重要位置以及常见的城市宣传语”等社会意识发生了变化,即表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故本题A入选。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是讲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同步,有时候先于社会存在,有时候落后于社会存在,根据材料信息,显然没有这种意图表达,故排除B。
C选项观点错误,语言不能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故排除。
根据材料信息,本题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而没有任何关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故排除D。
本题难度中等,其中C选项根据基本的哲学常识较容易判断其对错,而A选项与BD选项的区分,基于对题干信息关系方向上的解读,本题中表明关系的常用提示语“随着……”,很明显的为主体关系方向的判定提供了依据,故本题也不难把BD排除,从而判定出只有A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