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要回归生活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宝藏,始终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的纪念,更是一种精神的代表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代表着民族的灵魂和传统价值观念,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在当代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与传统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呢?一、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的艺术传媒在观众的心目中逐渐式微,音乐、绘画、传统戏剧等传统艺术也逐渐成为少数人的品味。
但是,传统文化并不等于过时的文化,任何一个具有价值的文化传统全都具有相当长久的生命力。
中国的传统音乐、书画等都是深受老年人欢迎的艺术形式,但是通过一些电影、电视剧的推广,年轻人也能够了解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现代舞蹈也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理念相融合,形成新的艺术形式。
二、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方式着装、食品、住宅、旅游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已渗透于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各种古典元素的服饰搭配,旨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在食品方面,大家对传统餐饮的喜爱也表明,人们在当代生活中也是想回归传统的。
不少家庭在选择住宅的装修风格时,也会添加一些传统元素。
此外,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也在不断地推动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
游客们通过旅游,可以亲身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积淀,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
三、当代生活中传统文化的应用在医药方面,很多中药都产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我们能够深入挖掘中草药的疗效和应用,将传统的中华医学理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创造更多的中药发明。
除了医药,传统生活方式中的一些惯常用品,也在现代生活中得到了应用。
比如陶瓷碗、纸笔、象棋等等,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因而在当代还能看到它们的踪影。
总之,传统文化是一种优质资源,不能仅仅在书目中停留,还需要不断地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达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中国传统节日回归本源与文化自信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扎根于人民心中,承载着丰富的寓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部分传统节日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纯粹性与独特性。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回归传统节日的本源,重拾文化自信,以此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一、回归传统节日的历史根源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从春节到端午节,从中秋节到重阳节,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独特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历史的长河之中,节日的本源被人们所遗忘,习俗的含义逐渐模糊,节庆活动的原汁原味正在逐渐消散。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当正确认识传统节日的本源,积极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只有通过回溯历史源头,重塑节日传统,才能让传统节日重焕生机,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文化滋养和精神慰藉。
二、传统节日与当代生活的对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需要与当代生活相对接,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文化引领和社会凝聚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借鉴现代化的理念和方式,使传统节日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首先,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以适应人们日益丰富多样的文化需求。
例如,在传统节日期间,可以举办线上互动活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更多人参与其中,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
其次,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可以与时尚元素相结合,使其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的审美观念。
例如,在传统节日期间,可以结合时尚秀场、艺术展览等方式,展示传统服饰、传统乐器等文化遗产,引导年轻人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文化自信与传统节日的关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而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对于培养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节日回归本源,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通过深入研究传统节日的含义,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通过节庆活动弘扬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卷首语让传统文化回归生活细流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教授说过:“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强大,一个民族的根本性问题越凸显,就是民族的灵魂问题,即民族的文化。
中国有很好的文化传统,需要研究,更需要培养懂得我们传统文化的人。
”中华传统文化是辉煌璀璨的精神财富。
不论我们的民族处于如何水深火热的逆境之中,它一直支撑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和谐,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讲求厚德载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
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情况,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和科技,顺应现代化潮流,加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在有意识地挖掘传统资源,寻找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法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做过文化普查,将“大到教堂,小到羹勺”都做了全面的普查登记。
日本每个村都有村史、民俗志,每个大一点的村以及町、市、县都有民俗博物馆、资料馆。
旅游者去巴黎,不是去看它的农业、制造业,而是看卢浮宫、凡尔赛宫、巴黎圣母院……近年来,传统文化回归已成为中国当下一种潮流。
在这种潮流中,不仅仅是精英阶层的代表,普通人特别是年轻人成为了中间力量。
快餐文化、美国大片等泊来文化曾经备受追捧,而今天回归传统,重拾失落已久的记忆,在祖先创造的文明中寻求答案、汲取力量,成为了许多人共同的选择和追求。
尤其是随着国力的强大,“中国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的文化自信也得到极大的增强。
这一切正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们和我们的生活:春节,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旅游等休闲方式,选择了与亲人团聚,让暖暖的亲情陪伴我们迎接新年;清明,回乡祭扫,献上一束清香的菊花表达对故人的哀思……杭州是七大古都之一,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责无旁贷。
杭州正在以建设学习型城市为契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正在进一步融合。
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闪现当代价值,提升着城市生活品位;另一方面,现代生活也在不断丰富传统文化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2024年回归传统节感受冬至日演讲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向大家发表我的演讲。
我要讲的主题是2024年冬至日回归传统节,带来的感受和体验。
首先,我想回顾一下我们过去几年在冬至日的庆祝方式。
过去,我们往往会选择在冬至日这个重要的节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例如组织晚会、举办比赛、推出特别的菜肴等等。
这些活动也带给我们丰富多样的娱乐和快乐,但是也让我们逐渐远离了传统节日的本质。
然而,2024年的冬至日不同寻常。
我们决定回归传统,让这个特殊的日子能够更好地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在这一天,每个部门都开展了一系列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活动,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冬至日的独特魅力。
首先,我们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美食节。
在冬至日这天,我们都亲手烹制了汤圆。
在香甜的汤圆中,我们品尝到了家的味道,感受到了岁月的流转。
不仅如此,我们还学习了制作传统美食的技巧和方法,了解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不仅能够满足味蕾的享受,还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其次,我们也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节目表演。
舞龙、舞狮、京剧……各种传统节目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大家纷纷参与其中,摆出各种传统的动作和姿势。
在欢声笑语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亲切。
这让我对我们民族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自豪和自信。
此外,在这个特殊的冬至日里,我们还开展了一场传统手工艺品展览。
我们亲手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例如剪纸、刺绣、漆器等等。
这些传统手工艺品不仅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智慧和技艺的结晶。
通过亲手制作,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传统手工艺的精髓与魅力,也更加珍惜和传承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回归传统,不仅感受到了冬至日的特殊意义,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同时,通过这样的庆祝活动,我们也为我们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句古训:“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们应该放下繁琐的世俗纷扰,回归最初的本心,与自然和谐相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人渐渐迷失了自己,迷失了与自然的联系。
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成为当今社会中一种被倡导和追求的生活方式。
那么,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究竟意味着什么?如何实践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呢?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是一种内心的追求。
它让人们放下功利与虚荣,回归最原始的本心。
人类社会的发展,伴随着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心灵追求。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名利、物质追求的欲望似乎永远无法满足,这导致了人们的内心渐渐变得浮躁而疲惫。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人开始反思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他们渴望摒弃凡俗的外在标志,返璞归真,寻求内心的宁静与祥和。
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也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繁重的工作压力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很多人感到疲惫不堪,他们渴望远离喧嚣,寻找一片心灵的净土。
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乡村的田园生活,感受自然的清新空气和浑然天成的美景,成为许多都市人向往的生活方式。
而这种向往也正是对于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
在乡村田园里,人们可以自由呼吸、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如何实践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呢?首先是要改变生活态度。
要明确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并不意味着放弃现代科技和文明成果,而是要在尊重追求现代化的努力去寻找更多美好的事物,并给予心灵更多的慰藉。
尊重自然,尊重身边的一草一木,发掘身边生活中的美好,是实践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第一步。
其次是要合理规划生活。
现代社会中,生活压力很大,人们常常忙于工作,忽略了对自己的身心的照顾。
要实践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就需要合理规划生活,给自己留出自由自在的时间去欣赏身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有空闲时间,可以去郊游踏青,到乡村田园感受安静的生活。
让中国传统文化活起来作文800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让中国传统文化活起来作文800 篇1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从现代追溯五千年的历史。
传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是古人,我们的失人,从他们身上演变而来的。
比如,屈原是清明节的代表,屈原如果穿越到现在,绝对会是一位伟大烈士,供在中国最大的烈士陵园。
由于屈老的坚贞不屈,为国为民,不畏强权,誓死不做卖国的,宁可跳入江中牺牲自己的性命,也不会为了一点小利益,而出卖国家出卖自己的人格,不会践踏自己的尊严。
屈原死后,他的后人们为了纪念他,虽然他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但是现实中还是需要表示一下的,他们在屈原自杀的江中划着小船,撒着用叶子包着的米团,人们觉得这样鱼虾就会吃这些米团,而不会吃屈原的躯体了。
由此在江中划船变成了赛龙舟,撒米团演变成了现在家家吃的粽子,而在那一天人们把那一天定位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之士的纪念日,每年的4月4日就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我们叫它“清明节”。
例如这样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人肯定都不明白,在除夕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让我来告诉你为什么。
相传每年有一天,有个叫“年兽”来扰乱居民的安全,出居民粮食,毁他们的房子,弄的他们人心惶惶。
可是看年兽那么凶恶高大,他们却又不敢与之抗衡,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年兽怕响声,于是家家户户都在年兽来的那天放起了鞭炮。
年兽听见这些鞭炮响声,吓得落荒而逃,人们终于又回到了平静的生活。
那天就成了除夕春节,就是这么来的,家家户户都要过年,给红包,这样才吉利,说这一年都会富富贵贵,平安无事。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午的传统文化节,所以源远流长,就说明我例举的仅仅是个皮毛,还有好多好多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就是有了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才会多姿多彩,这传统文化代表了我国古代到今天,人民的智慧结晶。
就是靠的这些传统文化,而就是这些传统文化是别的国家,甚至别的星球所没有的,它们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是智慧,是结晶,是成果,所以它们会源远流长。
在贵州青岩古镇附近,有一座传统的布依族村寨———龙井村,这里青石铺路,溪水环绕,别有一番西南少数民族古村韵致。
村子一隅,有三间瓦房围成的一座院落,就是张婷婷的工作室。
步入室内,顿时令人目不暇接:这边是蜡染、豆染的服装和配饰,那边是各种花色造型的手工布包、装饰品……让人感叹非遗在这里不仅是文化,更是生活。
张婷婷说,这也是她的传承理念:让源于生活的非遗重新回归生活。
行走的非遗张婷婷很美,举手投足自带一种古典气质,与她身上的传统服饰很搭。
她的布衣长衫多是民族盛装的改良版,简洁、朴素、大气、娴雅,被称为“穿在身上的非遗”。
她走在街上常被人追着问:“这衣服在哪买的?什么牌子?”她莞尔一笑:“我自己设计、自己做的。
”传统服饰古法裁剪不挑身材,蜡染、豆染面料亲肤环保,再配以手工刺绣,复古又前卫。
这两年,张婷婷先后推出了几组国风系列,有土布也有牛仔,有民族风也有朋克风,传统与现代相撞,竟然毫不违和。
“以前人们总觉得中国风或民族风一定是属于老辈人的,现在也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我们的粉丝大多是90后或00后。
”既是非遗传承人又是设计师,张婷婷创业方向很明确,那就是“以市场为主”,要考虑“年轻人要什么”。
“一项非遗若想传承下去,前提是要保证它被看见、被喜欢、被认同,否则就只能躺进博物馆被束之高阁。
”张婷婷的设计灵感往往来自普通的生活细节。
贵州少数民族妇女大多有穿围腰的习俗,作为一种功能性穿搭饰品,围腰原是用来遮丑的,但张婷婷精心设计了一款新式围腰,重精工、重材料、有品质、有格调,一下提升了围腰的档次。
“这种围腰可以外穿,搭裙子搭裤子都好看。
”普通围腰不足20元一条,她的围腰却能卖到上百元。
生活无处不在,商机无处不在。
“我养猫,还经常给我家猫做衣服。
”她把自己做的带有非遗元素的猫衣发到朋友圈,立刻就有粉丝留言:怎么买?给个链接。
◎文/风清张婷婷:让非遗回归生活CHUANGYEBANG /创业邦本文主人公52出于职业敏感,但凡见到好的东西,张婷婷的第一反应就是“如何变现”。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碰撞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社会中,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愈加复杂。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行为规范。
现代生活则代表着科技进步、信息传播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两者的碰撞不仅在于表现形式的变化,更在于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社会价值观的交融与冲突。
首先,传统文化为现代生活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无论是节日习俗、民间故事还是传统艺术,都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许多年轻人仍然在传统节日里寻找亲情与温暖。
比如,在春节期间,家人团聚、年夜饭、拜年等等,都是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活动。
此外,传统工艺如刺绣、陶艺等也在现代设计中被重新定义,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通过这些传统元素的融入,现代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
然而,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现代科技和全球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前所未有,传统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中面临着挑战。
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逐渐淡薄,甚至出现了文化同质化的现象。
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流行文化和外来文化,导致传统艺术和语言逐渐被边缘化。
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的深思: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是否遗忘了那份文化的根基。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也在努力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
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通过社交媒体的推广、传统文化节的举办和文化体验活动的组织,传统文化重新获得了年轻人的青睐。
例如,手工艺品的复兴和传统美食的改良,都是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新诠释。
这种回归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的体现。
总体而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碰撞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并不是被取代的,而是与现代生活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如何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找到平衡,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需要思考和行动的方向。
我们应当探索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使之为当代人提供精神滋养。
理性对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就像一座宏伟的建筑,根基深厚,却需要不断的修缮。
理性对待传统文化,不是要否定它,而是要让它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想想我们身边的那些传统习俗,节日庆典、家庭聚会,它们承载的不仅是历史,还有无数的情感与回忆。
一、传承与创新1.1 传承的价值传承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根。
过年时那热闹的年夜饭,围坐一桌,其实不仅仅是吃饭。
每一道菜背后都有故事,代表着团圆与希望。
传统节日让我们回归初心,感受家庭的温暖。
每当看到长辈们的笑容,我都觉得心里暖暖的。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默默滋养着我们。
1.2 创新的必要但,时代在变化,文化也得与时俱进。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一直只是在原地踏步,传统文化会不会变得陈旧乏味?这时候,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能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
比如,把古老的民谣与现代音乐结合起来,哇,那种奇妙的碰撞,既保留了传统,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批判与反思2.1 批判的意义面对传统文化,我们不能盲目崇拜。
就像一把双刃剑,有些传统是值得发扬光大的,有些则需要反思。
比如,某些过时的习俗,可能会限制女性的发展,或者在某些情况下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这时候,批判就显得格外重要。
我们要敢于发声,提出疑问,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更健康地发展。
2.2 反思的过程反思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文化是活的,不能静止不变。
那种一成不变的态度,只会让传统文化变得僵化。
我们需要去思考,什么才是适合现代社会的文化形态。
这样一来,文化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2.3 开放的心态理性对待传统文化,还需要一种开放的心态。
不同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才能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
就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有各种声音共存,文化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三、传递与共享3.1 文化的传播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
通过互联网,我们能看到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魅力。
告老还乡的委婉说法告老还乡是一种传统文化,指的是老年人退休后返回家乡,回归故乡的生活,享受晚年时光。
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然而,有时候我们不得不用一些委婉的说法来表达这种意思。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安享晚年“安享晚年”是一种非常委婉的说法,强调了人们在退休后所追求的平静和安宁。
这种说法传达了一种哲学意味,即在生命的后期,人们应该更加懂得珍惜时间,享受生活,而不是沉迷于工作忙碌。
这是一种很有内涵的说法,使人们感到平和、满足和幸福。
2. 回归故里“回归故里”是另一种常见的说法,通常暗示着人们想要重返年轻时的生活,回到曾经的家园,去重新体验那些美好的回忆,看到熟悉的面孔,重温旧时情感。
这种说法强调了家庭、亲情、友情等价值,证明了老年人想要重建社交网络的愿望。
3. 寻求宁静“寻求宁静”是表示告老还乡的一种委婉方式,强调了精神上的追求。
一个人在退休后,往往想要逃离忙碌的城市生活,回到宁静的乡村,享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这是一种非常私人化的表达方式,强调了个人在这个阶段所需的心灵寄托。
4. 安居乐业“安居乐业”是意味着人们想要在退休后有一个安稳、安静的生活,在家庭和社区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做一些让自己感到快乐、有意义的事情,即使已经达到年龄,仍然可以保持独立、尊严和精神上的活力。
这种说法强调了尊重老年人的权利和自主性,证明了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因为年龄限制而失去乐趣。
5. 归隐田园“归隐田园”是另一种委婉的说法,指人们的退休生活通常会变得非常简单、朴素和自足,充满了自然和环保的精神,远离烦琐和浮躁的社会生活。
这是一种表达对自然美好的理解和敬畏之情的方式,也是一种表达对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和追求。
6. 重温童年“重温童年”可以视为人们退休后追求的一种情感层面,强调了对回到童年时光和真诚、纯真、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渴望。
这种说法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一种深入思考,说人们想要回到过去,去寻找那些给予他们快乐和激情的时刻,从中获得更多的力量和希望。
龙源期刊网
传统文化要回归生活
作者:刘博超
来源:《科学导报》2016年第82期
从央视《百家讲坛》热播到国学培训兴起,再到新编语文教材增加传统文化篇目,广大中小学生、老师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回归。
注重立德树人、传承文化记忆、培养君子淑女直至圣贤,传统文化的拥趸有自己的理由。
然而,作为受教育者的儿童在这一问题上往往失声。
今年8月,一篇题为《读经少年圣贤梦碎》的报道引发社会热议,10年的“包本背诵”后,读经少年“对十年读经教育的反叛,是余生再也不愿接触和国学有关的任何东西”。
传统文化以什么方式回来,值得我们深思。
任何思想与传统都有其肇源的社会环境与历史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非向壁虚造。
每段风干的文字背后,都有丰富鲜活的社会生活。
如果抽离了这些,只求熟读成诵,既无视文本自身的指向,也忽视了儿童的认知规律。
据了解,目前学校提供的常规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仍然面临“两张皮”的困境。
传统文化教育在很多中小学以专题教育形式开设,传统文化要么被当作装点门面的缀饰,要么被视为学校教育体系之外的一种补充。
传统文化教育本质上不是接受一门学科教育的过程,而是一种体验性、浸润式的文化熏染和生活方式,应该渗透在学校课程、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要求教育者从孩子出发做一些重整性的与孩子生命体验相结合的活动。
而这对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教育是增强民族自信、确立文化认同的应然之道,也是承继智慧、取其精华的必然选择。
传统文化教育应建立在与当代生活并行不悖的基础上,我们要力避“圣化”“捧杀”“不食烟火”的倾向。
关于儿童传统文化教育,有待于教育工作者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设计出生活化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情境,也有待于社会以扬弃的心态看待传统、尊重传统,促进传统文化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