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与防制
- 格式:pdf
- 大小:197.10 KB
- 文档页数:2
猪增生性回肠炎的诊断与防治概述:猪增生性肠炎是由一种厌氧菌—细胞内劳森氏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常发生于6-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也发生于母猪,被感染的猪群死亡率虽然不高,仅有5%-10%,但由于患猪对饲料利用率下降(比正常猪下降17%-40%),生长迟缓,被迫淘汰率升高,猪舍占用时间延长,给养猪业带来的经济损失还是严重的。
1病原PPE的病原为细胞内劳森菌,格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在猪回肠上皮细胞内的细胞质中繁殖。
很多猪在感染活跃期会排放出大量细菌,在接种后1-3周的粪便中可检出大量细菌,感染猪可持续排菌4-10周。
病菌一旦被排放在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存活于猪只粪便中,从而造成猪场持续性感染。
细胞内劳森菌对一般的消毒剂有抵抗力,但对季铵盐和含碘消毒剂敏感。
2流行病学本病无严格的季节性。
病猪及病原的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工人的服装、靴子、器械、老鼠均可携带细菌而成为传播媒介;核心群的公母猪是潜在的传染源,并能引起急性传染病的爆发,6-20周龄的断奶后仔猪,慢性型多见,4-12月龄青年猪多发生急性出血型。
各种应激反应如转群、混群、昼夜温差过大、湿度过大、密度过高、频繁引种、频繁接种疫苗、突然更换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等;猪群内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如PCV-2、PRRSV);饲喂发霉饲料等可诱发该病。
3临床症状临床症状有急性型与慢性型之分。
患猪中,急性型占的比例小,慢性型占的比例大。
不管是急性型还是慢性型,如无继发感染,体温一般都正常。
急性型的患猪,主要表现为突然严重腹泻,排沥青样黑色粪便或血样粪便,不久虚脱死亡,也有的仅表现皮肤苍白,未发现粪便异常而在挣扎中死亡,有时会发生发病猪被同栏猪群攻咬致死。
慢性型的患猪,临床表现轻微,表现同一栏猪不时出现几头腹泻,间歇性下痢,粪便呈糊状或不成形,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厌食,对食物好奇,但往往吃几口就走;精神萎糜,弓背弯腰,皮肤苍白,消瘦,生长不良,甚至生长停止或下降;病程15~25d,有的形成僵猪,有的在衰竭中死亡。
猪增生性回肠炎的治疗概述:猪增生性回肠炎是集约化猪场的一种常见病,目前我国对该病尚未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然而近年来,可能受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长途运输、饲养密度过高、转换饲料、转栏等应激,及抗生素类添加剂使用不当等因素影响,世界各地对该病的发生情况和流行病学报道逐渐增多,我国大约有15%左右的猪场发生该病。
猪增生性回肠炎又称坏死性肠炎、增生性肠病、增生性出血性肠病、猪肠腺瘤等,病原为细胞内劳森菌,是革兰氏阴性菌(用药需有针对性)。
该菌主要感染6-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偶见保育猪和成年公、母猪,侵害其回肠黏膜,使回肠内层黏膜增厚。
猪增生性回肠炎症状该病常见慢性型,病猪精神低迷,食欲下降,消瘦,被毛粗乱,间歇性下痢,粪便变软、变稀或呈糊状或水样,有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皮肤苍白,轻者一个月后可康复,重者成僵猪。
有的急性发病猪会突然拉血色水样粪便,后转为黑色柏油样稀粪,继而皮肤苍白,有的会突然死亡。
剖检病猪主见小肠末端50厘米和结肠螺旋的上三分之一处肠壁增厚,呈分枝状皱褶,表面湿润而有黏液,肠管变粗,浆膜下和肠系膜水肿。
猪增生性回肠炎治疗失败的原因1.诊断错误,常被误诊为猪痢疾,用乙酰甲喹治疗。
2.消毒不严格和消毒剂选择不合理,因为细胞内劳森菌对一般的消毒剂有抵抗力,但对季铵盐和含碘消毒剂敏感。
3.药物使用不当,该菌属革兰氏阴性菌,若选用对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的窄谱药物如青霉素,或选用耐药性较强的药物,效果均甚微,同时因病猪采食量下降,用药量未考虑足够,也影响治疗。
4.治疗时间过迟,发病后期肠黏膜已严重损伤,再治疗效果亦不理想。
5.治疗时只顾杀细菌,无考虑辅助治疗方案。
6.只治疗有症状猪,不兼顾潜在感染猪。
影响猪增生性回肠炎用药的因素有哪些?1、猪增生性回肠炎在温差较大、湿度较高、卫生条件差的猪场的猪易得,部分朋友治疗效果差的原因是未解决猪场卫生条件差这个根本原因。
因此对该部分猪场建议减少冲栏次数以降低湿度,加强猪舍保温措施以降低早晚温差,同时注意加强环境卫生并定期消毒,如此再结合药物治疗方能达到良好效果。
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养猪技术该病是一种由胞内劳森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据有关报道,该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国内对进口种猪增生性肠炎的报道不多。
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1、流行情况猪增生性肠炎属于常见的综合征。
增生性肠炎病死猪的剖检特征是小肠和回肠黏膜增厚,组织学变化是肠上皮细胞增生。
已经有相关报道证明,猪增生性肠炎在我国的猪只饲养场中流行,并且呈现逐渐扩展蔓延的趋势。
近几年,世界各地都越来越重视对猪增生性肠炎的防治。
2、临床表现感染增生性肠炎的患猪,具有不同的临床症状或者是没有患病表现。
感染增生性肠炎的病猪,可见患病症状轻微,腹泻在患病之后不是所有患猪都具有的症状。
断奶后至育肥阶段的猪只,食欲降低,可见腹泻症状,呈现间歇性,影响生长发育。
一般,猪只感染发病4~6星期以后可以康复。
患猪常会发展为局部性回肠炎或坏死性肠炎,主要是因为肠黏膜发炎或坏死而导致的,同时表现腹泻并且持续发生,影响生长,皮肤苍白,个别患猪会死亡。
年轻的成年猪是增生性出血性肠炎的主要感染群体,可见急性出血性贫血,病程较长的患猪,可见黑色稀粪排出,呈柏油状,疾病的后期粪便转为黄色,个别突然死亡的猪只外表苍白,排出的粪便没有异常。
临床中可见患猪有急性型与慢性型两种类型。
其中,急性型患猪比较少,慢性型患猪很多。
如果不存在继发感染的情况,急性型和慢性型患猪的体温都没有异常。
临床中,急性型感染的患猪以突然出现严重的腹泻,排出沥青样呈黑色粪便或者血样粪便为主要症状,短时间内就会因为虚脱而死亡,个别的患猪仅可见皮肤苍白,排出正常的粪便,最后在挣扎中死亡。
慢性型感染的患猪,具有比较轻微的临床症状,同一个栏内的猪只,经常会有几头表现腹泻,呈现间歇性下痢,排出呈糊状或者不成形的粪便,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混杂其中。
病猪食欲降低,对食物具有好奇表现,但是仅仅能吃几口,然后便离开。
感染猪只精神沉郁,呈弓背弯腰姿势,皮肤苍白,机体消瘦,生长受阻,严重的患猪生长停止或者下降。
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及防治措施-养猪技术猪增生性肠炎也叫做回肠炎,是一种肠道疾病,主要是由于感染胞内劳森氏菌而引起,主要特征是结肠、盲肠、回肠黏膜发生腺瘤样增生.该病具有较低的死亡率,但会导致病猪生长发育缓慢,推迟出栏时间,饲料转化率下降,胴体重减轻,影响繁殖等,较大程度上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应加以防治。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1、致病机理正常情况下,猪吸收肠道中的营养物质(如糖和氨基酸)主要依靠小肠绒毛表面的单层上皮细胞,为使肠道维持正常的营养吸收功能,存在小肠隐窝中的上皮细胞会持续分化成熟,并逐渐迁移到绒毛顶端,促使老化的成熟细胞被不断更新。
如果猪接触含有病菌的粪便而感染胞内劳森菌,会使食物在消化道中移动过程中使细菌逐渐向后移动,最后进入回肠,并在该处定殖,这是由于回肠中只含有非常少的氧气,这种环境非常适合该病菌的繁殖。
在细菌附着到位于小肠隐窝开口处没有成熟的上皮细胞内,经由“呼应作用”使细胞吞入细菌而进入到细胞质,该过程叫做“诱发性吞噬作用”。
细胞感染胞内劳森菌后,仍然能够具有旺盛的有丝分裂能力,但无法发育成熟,也不能够继续发挥正常的吸收功能。
当这些被细菌感染的细胞替代老化的上皮细胞后,就会导致小肠绒毛开始萎缩,最终完全消失,只残留一个增生性肥大的隐窝,彻底失去营养吸收功能。
细菌侵入小肠上皮细胞后,一般会在细胞质的顶端游离,接近肠腔。
细菌侵入细胞内能够利用宿主线粒体内的能量(三磷酸腺苷)来使自身的繁殖需要被满足。
细胞感染病菌后,既会导致其营养吸收功能减弱,还会使机体自身的能量被大量消耗。
在大部分情况下,胞内劳森菌只会侵入肠道上皮,而不会侵入其他细胞,如血液系统。
这样不仅能够促使细菌子代经由上皮细胞的胞吐作用直接侵入肠腔中,且随着肠道内容物的移动引起二次感染或者粪便排毒;另外,这种专性肠道上皮细胞感染会导致细菌更容易躲避机体免疫系统监控,还可避免血液中抗生素对其造成的影响。
猪增生性肠炎治疗方法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滑液支原体感染及其它败血性细菌感染很相似,但结合其流行病学、病原学、血清学等进行综合分析,仍能了解其一般特征。
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病猪发热(40.5-42℃),厌食,咳嗽,呼吸困难。
关节肿胀,尤其是跗关节和腕关节,触摸疼痛(由尖叫推断),跛行,颤抖,共济失调。
大部分病猪耳朵、腹部皮肤及肢体末端等发绀,指压不褪色,有的可能死亡。
病程较长猪只的体温大都正常,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消瘦、被毛粗乱,其行为主要表现为跛行、关节肿胀。
总之,咳嗽、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被毛粗乱是其主要的临床特征。
猪增生性肠炎的病理变化剖检可见浆液性或纤维素性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关节炎(尤其是跗关节和腕关节),有的还可见脑膜炎。
在这些损伤部位可见数量不等的浆液性或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致在胸腔、腹腔、关节腔等部位有不等量的黄色或淡红色液体,有的呈胶胨状。
即呈浆液一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
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渗出物,可见纤维蛋白、嗜中性粒细胞和少量的巨噬细胞。
猪增生性肠炎的防治措施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方案包括免疫接种和抗菌药物防治,但也应当加强饲养管理,如提前断奶,减少猪群流动,杜绝不同生长阶段猪的混养状况,减少或消除其它呼吸道疾病的影响等。
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在美国、加拿大、日本、西班牙等国家应用较为广泛。
在我国,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病毒室也研制出了副猪嗜血杆菌油乳剂灭活苗。
据报道,通过商业疫苗接种或使用特异性灭活菌苗,可以成功地控制该病的发生。
但也有使用灭活菌苗防疫失败的病例,这可能是由于引起发病的菌株与所用疫苗菌株的血清型不同而缺乏交叉保护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