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认识windows的程序窗口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5
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全册分析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课标)》的要求,在总结原通用教材和实验教材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这册教材的主要内容有:1.信息技术和计算机2.小试身手——Windows的程序窗口3.清除拦路虎——学习输入汉字4.拥有我的一席之地——文件和文件夹5.探寻百宝箱——学习使用我的电脑6.珍贵的礼物——用电脑录音7.走进知识大宝库——因特网8.网上宝贝大搜索9.精彩内容存下来10.网络邮递员——电子邮件共计十课。
二、教材分析:1.简明实用、内容生动。
注重介绍具有广泛使用价值的知识和技能。
内容简明准确、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很顺畅的看懂学会,感受学习的快乐。
2.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实践中,学习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学科,是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同时成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体会到信息技术不仅是一门课,而且是学好其他功课乃至将来做好工作的工具。
三、学情分析:本学期我将担任四年级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共有四个教学班。
多数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对计算机学习很有兴趣。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信息技术课,所以对这门课程并不陌生,他们喜欢上信息技术,因为信息技术贴近大家的生活,而且又有很多功能,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加的积极主动。
但同时学生的知识水平、起点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加深计算机知识的难度,提出要求,加强操作的熟练程度。
对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从基础讲起,循序渐进,提高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树立信心。
四、教学目标:1.了解见算计的组成;2.会改变窗口大小并移动窗口位置,能够对窗口进行最大化、最小化和关闭操作;3.会选用输入法输入汉字,并能够进行中英文输入法的切换;4.会新建文件夹并能对文件夹进行移动、复制和重命名操作;5.掌握文件移动、复制和删除的方法;6.会查找硬盘和光盘中的内容;7.使用电脑中的录音机进行录音;8.学会打开浏览器,并了解浏览器窗口的组成部分;9.能够网上观看动画;10.学会使用网页的前进、后退按钮;11.了解常用搜索引擎,并能够应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学会收藏喜欢的网页;12.学会保存网页、图片和歌曲;13.能够申请电子邮箱,并且会接收和发送邮件,学会清理邮箱。
第十课时教学内容:WINDOWS窗口变变变教学目标:理解“窗口概念”、了解窗口的构成。
教学重难点:学会自由操作WINDOWS系统各种窗口。
教法:讲授法学法:操作法课前准备:微机室教学过程1.导入激趣:窗口的概念:Windows的中文意思是“窗口”,在我们使用画图程序、玩纸牌游戏时,屏幕上会出现一些方框,我们把这些方框叫做“窗口”,我们通过这些“窗口”同电脑交流。
为了更好地与电脑打交道,我们需要同“窗口”交个朋友,学会指挥“窗口”,只要你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窗口”会很听话的。
让我们先和“窗口”认识一下吧。
2.认识窗口构成:窗口部件名称:以“我的电脑”窗口作为例子认识窗口。
第一步:让学生对照教材上的图片,自己认识窗口名称。
第二步:用测试学生反映速度方法,激发学生操作兴趣,巩固学生实际内容。
第三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有学生提出指向最小化最大化等按钮会有变化时,让学生自己进行试探,使学生明白:用鼠标指针试探一些部件时,电脑会自动告诉你他的名字。
教学反思学生们对于窗口这个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且知道了一些基本的操作。
第十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会窗口的操作方法教学目标:认识任务栏、学习使用任务栏切换窗口。
教学重难点:熟练操作和切换窗口教法:示范法学法:实践法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1.Windows窗口变变变:掌握窗口的操作方法。
教师根据课本中的设计给学生提6个问题,学生操作同步进行。
①单击按钮,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用鼠标去试探X的名字,再单击X按钮。
③试一试X按钮的作用。
④打开窗口,使它处于“复原”状态。
如果将鼠标移动到窗口边框时,鼠标指针有变化吗?如果此时按住鼠标左键拖动鼠标,你能看到什么变化呢?再试试右下角的情况如何。
⑤任然使窗口处于“复原”状态,用鼠标按住“标题栏”上下左右拖动,会有什么变化?⑥如果把窗口缩小到一定程度,它的边框会出现什么情况?用鼠标拖动“滚动条”。
请用鼠标拖动看到的隐藏的东西,用鼠标单击小三角按钮,看看有什么用。
第2课 Windows乐园教学内容:1、了解Windows桌面的组成2、学会Windows桌面图标的排列及背景的改变教学目标1、认识桌面及其各部分名称。
2、学会改变桌面背景及排列桌面图标教材分析:这一课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且比较分散,因此选择了Windows窗口这样一个任务,把这些知识点揉在了一起。
首先,Windows桌面是进行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必经之路,所以要先认识桌面及其各部分名称;然后打开“我的电脑”,从这里开始初认Windows的里程,打开“我的电脑”之前需要先学会鼠标的双击操作,因此这里把双击操作与打开“我的电脑”这样一个小任务整合在了一起;之后了解如何设置桌面排列图标及改变桌面背景;到这里为止,Windows系统的桌面就全部呈现在学生面前了。
教学重点:认识桌面及其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1、鼠标的双击操作。
2、桌面图标的排列及改变桌面背景课时安排:6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将不如激将同学们都爱看《西游记》,但为什么那么好看呢?师:两位同学说的很好,唐僧师徒四人不怕艰险的精神是我们所要学的。
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像唐僧师徒四人走的路一样,有很多的困难等待着我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决心一起打败他们。
学生一:因为唐僧师徒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不怕艰险共同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妖怪。
有信心打败。
二、新授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会简单使用计算机,并用它画出了非常漂亮的电脑画。
但是我们对Windows这个操作系统还比较陌生,要用好计算机,就必须熟悉它。
今天就让我们先从熟悉它的桌面开始。
一、熟悉桌面(一)熟悉桌面1、请同学们观察Windows桌面有什么?师讲解(演示):1、桌面图标的认识。
图标就像我们家里写字台上摆放着的各种学习工具。
2、桌面最下面一栏叫任务栏:①在任务栏的左边是开始按钮,“开始”按钮非常有用,它几乎藏着电脑所有的秘密。
②在任务栏的右边的小图标是当电脑打开后就随之启动的一些程序,里面有:音量的调节按钮、输入法的设置等等。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全册带⽬录)⼩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全册)⽬录第⼀学期 (2)第1课了解信息世界 (2)第2课计算机的作⽤ (4)第3课学会使⽤⿏标 (6)第4课认识Windows XP (8)第5课认识Windows XP窗⼝ (11)第6课认识键盘 (13)第7课中⽂输⼊法 (15)第8课特殊的标点符号 (17)第9课⽂件与⽂件夹的操作 (20)第⼆学期 (22)第10课初识“画图”软件 (22)第11课美丽的家园 (23)第12课我的亭桥 (26)第13课我设计的机器⼈ (28)第14课美化⾃⼰的画 (30)第15课我的五环旗 (32)第16课图像的变化 (37)第17课给画配上⽂字 (41)第⼀学期第1课了解信息世界教学⽬的和要求1.了解什么是信息;2.了解如何描述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获取、传递、处理的各种技术;3.知道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4.了解信息⾼速公路;教学重点:信息的各种⼼态及其本质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如何描述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获取、传递、处理的各种技术。
教学过程:⼀、新课引⼊1.什么是信息?你知道吗?(学⽣回答)简单地说,信息就是指对⼈么有⽤的数据、消息。
(有⽤,即有价值。
信息具有价值)2.信息⽆处不在,⽆时不有。
(举例启发后,请学⽣⾃⼰举例)只要我们留意⼀下周围世界,就会发现信息⽆处不在,⽆时不有。
⼗字路⼝的信号灯……教室⾥的板书,挂图……图书馆⾥的书报……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直播……⼤⾃然也⽆时⽆刻不在向我们传发出各种各样的信息……[可⽤幻灯⽚展⽰以上图⽚]⼆、新授解释:⼀、信息通常是指数据、消息中所含的意义。
?科学⾓度研究的信息主要指:⼀是经过计算机技术处理的资料和数据,如⽂字、图形、影像、声⾳等;⼆是经过科学采集、存储、复制、分类、检测、查找等处理后的信息产品的集合。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存在⽅式⽽不是事物本⾝。
它必须借助某种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这些符号通常⼈们⽤数据来记录它。
认识windows窗口教学反思认识windows窗口教学反思篇一:Windows窗口操作教学实录与反思Windows窗口操作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内容】Windows窗口操作。
【教材分析】这部分教材主要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和掌握Windows 中的窗口操作,为适应以后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其内容都是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使用中必须用到的知识。
知识点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对于小学生来说却经常出错。
【学生分析】孩子的内心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设计出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的参与进来,孩子们就一定会乐学好学。
用课程的理念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所有同学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主动、有序、愉快地参与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知识。
【设计理念】未来的社会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为此,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必须用新课程的理念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兴趣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乐学、好学、全身心地融入教学活动中,真正掌握知识,脱离以前老师“教死书”、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发现学习的乐趣并且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窗口的移动、大小的调整。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网。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广播《猫和老鼠》动画片片段。
生:聚精会神地观看。
师:偷偷的将动画片最小化。
生:大声告诉老师:“电脑出问题了?”师:“是电脑出问题了吗?”将动画片最大化,引出问题、进行讲解。
生:产生学习欲望。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利用动画片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课题】第一课《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2. 认识操作系统。
【教学内容】1.硬件。
2.软件。
3.操作系统。
4.操作系统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硬件与软件的区别。
【教学难点】理解操作系统的作用。
【教法指导】1.教师教授2.任务驱动3.学生讨论4.实际操作【教学用具】1、教具2.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探讨揭题:师: 刚组装的计算机能直接使用吗?生: 不能。
师: 为什么呢?生: 没有安装软件师:对, 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知道, 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的, 而我们刚组装的只是计算机的硬件设备而已, 也就是“裸机”,“裸机”是不能直接使用的, 还需要我们给它安装一系列的软件才行。
那么面对这么多的软硬件资源, 就必须要有一个管理者来进行合理统一的管理才能使计算机正常工作, 这个管理者就是计算机操作系统。
二、新知探究:1.计算机操作系统最初的计算机是没有操作系统的, 人们通过各种操作按钮来控制计算机,直到后来操作系统的诞生才使得计算机普及开来。
师: 那么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呢?生: 管理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
师:对, 它一种系统软件, 就象一个总管家一样负责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全面管理, 是电脑和人进行沟通的工具。
那么同学们知道有一些什么样的的操作系统呢?2.操作系统的发展师: 同学们都用过哪些操作系统呢?生: Windows98、Windows2000、Windows XP……师: 对, 同学们说的都是现在最常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 但是最早出现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并不是Windows操作系统, 而是DOS操作系统, 它是1985年到1995年的个人电脑上最主要的操作系统, 那么DOS操作系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通过Windows98中的MS—DOS来模拟DOS操作系统。
探索活动: Windows98中的MS—DOS方式进入MS—DOS环境单击“开始”——“程序”——“MS-DOS方式”, 进入到DOS环境下。
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电脑操作认识Windows界面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电脑操作认识Windows界面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电脑操作,并掌握基本的Windows界面知识;2. 学会如何启动和关闭电脑;3. 熟悉Windows桌面上的常见图标及其功能;4. 掌握使用鼠标点击、拖拽和右键菜单等基本操作技巧;5. 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电脑,并正确连接好鼠标和键盘;3. 已安装好Windows操作系统。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启动电脑1. 首先,检查电脑电源线是否插好,然后打开电源;2. 观察电脑屏幕,等待启动界面出现,通常会显示电脑品牌的LOGO;3. 启动界面消失后,电脑就进入了Windows操作系统。
步骤二:了解Windows界面1. 讲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Windows桌面的基本布局,包括桌面背景、任务栏、开始菜单等;2. 强调桌面上常见的图标,如“我的电脑”、“回收站”等,并解释它们的功能;3. 分享一些Windows界面的特点和优势,如图形化界面、友好的交互界面等。
步骤三:基本操作技巧1. 鼠标操作介绍:a. 讲解鼠标的基本结构,并示范如何握持鼠标;b. 提醒学生要轻轻移动鼠标,不要左右乱晃;c. 演示如何用鼠标左键单击、双击和右键单击;d. 演示如何拖拽物体,比如将一个图标拖动到另一个位置;2. 开始菜单的使用:a. 示范点击开始菜单,并指导学生找到自己的用户名;b. 强调“关机”选项要小心使用,避免误操作;c. 其他常见的开始菜单选项,如“程序”、“文档”等,通过演示进行讲解。
步骤四:实践操作1. 分发作业本,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电脑;2. 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示,进行电脑启动、关机,以及桌面图标的点击和拖拽等基本操作;3.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在操作的过程中记录遇到的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4.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