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3.10 KB
- 文档页数:1
《晏子使楚》的教案《晏子使楚》的教案1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晏子使楚》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晏子使楚》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
2、学会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哇”,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
3、能读懂有关词语的意思。
4、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楚国的尊严。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提示课题,简介人物和时代背景。
二、课内自学1、要求: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主要写了什么事?自学生字词。
三、按自学要求依次检查自学效果。
1、主要写了什么事?2、多音字正音:大3、字形、笔顺:敝、臣、尊四、指名分段读课文五、学习1—3小节1、议议读读,深入理解。
(1)晏子刚到楚国,楚王用什么办法侮辱晏子?(让学生找到有关课文回答: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想让晏子从这个洞庭湖里钻进去,以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2)晏子是怎样对待的?结果怎样?(3)为什么晏子说了这番话后,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晏子用的是什么方法?(4)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课堂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2、作业本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晏子怎样挫败了楚王的第一次侮辱?二、学习第4自然段1、自读课文,划出晏子所说的话。
2、读晏子的话,想一想含着的意思。
(1)“这是什么话?……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2)“敝国有个规矩,……就派到这儿来了。
”给这两句话配上话外音,讲讲他们心底的意思。
3、同桌对读晏子与楚王的对话,注意人物的神态与语气;指导名学生角色表演读。
4、练习小结:第二次楚王取笑晏子(),没想到反倒被晏子取笑楚国是(),晏子又一次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善辩的口才,反击了楚王。
11.晏子使楚《晏子使楚》教学片段◆品词析句,体会人物形象师:楚王是怎么侮辱晏子的?你能在书上画出有关的句子吗?找出来读一读。
生:我找到的一句在第三自然段“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师:你读了这一句,觉得楚王是个什么样的人?生:很不尊重人!让晏子钻狗洞!师:说得很好!楚王只是个不尊重人的人吗?生:很霸道、专横,还瞧不起人!师:从哪里看出来的?生:我从第四自然段“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 声, 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看出来的!师:你能读出他瞧不起人的语气来吗?(生读)师: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他的感情可以,但表情不够丰富,动作没表现出来。
师:你给大家试试!(生读)(通过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特点。
注重学生互评,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生:还有一句:“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也能看出楚王瞧不起人,傲慢无礼,霸道专横!师:对!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是处处刁难,一点儿也不尊重晏子。
还有吗?生:有,第五自然段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时故意让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当得知囚犯是齐国人时,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师:我留心听到你说是“故意”,你怎么知道的?生:他们正在吃饭呢,怎么就押来个犯人呢?只有楚王安排,武士才敢吧!生:再说,楚王本来就是想用尽一切办法给晏子难堪,好显显楚国的威风。
师:那么楚王的目的达到了吗?请浏览全文,把楚王每次侮辱晏子的结果划出来读一读。
(生读) 生:我发现楚王的目的没达到。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生:从“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有小声的“啊”,读书的学生有所察觉,停住了。
) 师:请注意老师的问题哦!我们在这里说的是楚王侮辱晏子的结果!请再想一想。
有没有其他同学帮助他?(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不是粗暴地打断,而是耐心地等待他自己发现,既是给他思考的余地,也是对学生的尊重。
第16课时第10课晏子使楚【学习目标】⒈通过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⒉分析晏子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活动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1.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请用“谁干什么”的短语进行归纳。
2.读第二段,思考:本段可以分成哪三层?请分别用“谁干什么”的短语进行归纳。
活动二分析晏子形象。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中的“习”在文中具体指哪一种说话的方法?找出相关语句,分析这种方法有什么作用?2.从晏子的语言和动作进行分析思考: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活动三合作探究——本文以刻画晏子的形象为主,除了通过晏子的言行进行正面刻画外,还运用了什么方法?请结合具体语段进行分析。
活动四咬文嚼字由“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中“视”和“王笑曰”中的“笑”,你能分别触摸到楚王怎样的心理?楚王心理的这种变化能说明什么?【检测反馈】阅读课文《晏子使楚》(原文略),回答问题。
1.选出与“齐人也,坐盗”中“坐”字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停车坐爱枫林晚B、族诛连坐C.其一犬坐于前D、坐视不理2.翻译句子①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②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③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课文第一段为什么详写楚国君臣的密谋?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的写作手法,试结合本文有关内容,分析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5.晏子反击楚王用了什么方法?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呢?[巩固提升]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1-5题。
【甲】《晏子使楚》略【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③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④。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日:“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注】①景公:齐国国君。
《晏子使楚》导学案执教: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明确课文通过三个小故事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
学习重点.激发学生维护国家尊严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的爱国热情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学习难点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学习准备自主阅读-交流探究--合作讨论-品读感悟一、预习导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3).分角色朗读课文。
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4)学会8个生字,会写11个字,认识理解“侮辱、规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词语。
二、小组合作交流研讨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小组讨论。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从文中画出来)(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4)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①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怎样的国家”。
②体会宴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
他为什么不明说?2.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出示:“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理解:水土不服①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②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晏子使楚》(导学练案)学习目标1、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
2、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变的才能。
3、梳理文言知识点。
一、前置学习(心动不如行动)【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1、字音:傧:闾:张袂成阴:比肩接踵:枳:缚:2、相关背景:(1)关于晏子:晏子(?-公元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
是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
二、【整体感悟】三、简答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2、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四、【串联全文】(一)翻译加点的词语1晏子使.楚 2楚人以.晏子短. 3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4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5傧者..更道. 6使.子为使. 7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8比肩继踵.而在 9齐命.使,各有所主.10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1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12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也? 15何...?” 13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14何为者坐. 16坐盗.17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18缚者曷.为者也? 19齐人固.善盗乎20晏子避席..楚之水土使民..对曰 2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22得无善盗耶23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二)翻译句子1、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2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3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4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5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6然则何为使子? 7齐命使,各有所主。
8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9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0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11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12何为者也? 13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14缚者曷为者也? 15齐人固善盗乎?16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17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18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19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导学案背景简介《晏子使楚》是《史记》中的一篇文章,记录了晏子在战国时期向楚国求援的故事。
晏子是齐国的名臣,曾经任职于齐王宫中,后来因得罪齐威王而被贬谷城。
在那里,他撰写了大量的政治论文,提出了一些独特的政治理念。
阅读目的通过阅读《晏子使楚》,我们可以了解到晏子在求助楚国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心思,同时也可以深入了解当时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关系。
阅读策略1.在阅读之前,先简单了解一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
2.仔细阅读文章,理解其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3.根据文章内容,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思考相对应的现实情景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阅读重点1.晏子如何谋求楚国的援助?2.晏子向楚国提出的条件是什么?3.晏子最终在楚国的助力下,和齐王和解的过程是怎样的?4.整个故事中体现了晏子的哪些政治思想?阅读笔记1.当晏子向派人请拜楚王时,晏子被楚王拒绝了,这时晏子说:“君有阿衡之事,臣有救援之策,请容臣为君担忧。
”此言一出,巧妙地让楚王改变了之前对晏子的看法。
2.晏子提出的第一个条件是让齐国放弃与晋国的联盟,并且放弃与楚国的交恶。
这个条件提出来非常聪明,因为齐国和楚国的实力差距比较大,楚国也不可能对齐国采取过于苛刻的要求。
3.楚王最终同意了晏子提出的要求,但是在撰写书面盟约时,双方的措辞存在差异。
在这个时候,晏子将自己身上戴的璧石分开送给楚王和楚王的大臣,以示自己的善意,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4.整个故事中,晏子的政治思想并不是简单的以自身为中心,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分析利弊得失,最终达到求得援助的目的。
他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策略,对后世的国际关系也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思考题1.晏子在求援过程中的行为你认为值得肯定的是什么?有哪些做法可以值得借鉴?2.晏子在与楚国达成协议时,采取了什么样的策略?你认为这种方法行得通吗?现代政治中,有没有类似的案例?3.你认为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晏子的政治思想有何借鉴意义?总结通过阅读《晏子使楚》这篇古文,我们能够看到当时晏子被贬谷城后仍然十分努力地为齐国谋求援助的过程。
晏子使楚导学案设计篇6教学目标:1.知识与潜力目标:①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挫败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②抓人物语言反覆揣摩,体会晏子出使楚国时的智与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透过分主角朗读来感受语言魅力,发展学生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晏子智与勇的共鸣。
教学重、难点:重点:抓人物语言反覆揣摩,体会晏子出使楚国时的智与勇。
难点: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晏子智与勇的共鸣。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节课大家已经初读了《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了解到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是屡次三番侮辱晏子,而晏子从容应答,巧妙反驳。
2.那么,透过初读,课文中的人和事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晏子:机智勇敢楚王:欺侮弱者、自找苦吃)二、揣摩对话,悟智勇(一)、第一个故事1.要想细细品味晏子这超人的智慧和勇气,咱们还得好好地读读课文,想读吗(想)好!请大家把你认为最能体现晏子智慧和勇气的语句找出来,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地方,感受感受。
(学生读课文)2.最能体现晏子这超人的智慧和勇气的语句有好多处,谁先来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
我在这儿等一会儿。
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怒气冲冲,趾高气昂、心平气和、晏子的冷静、不卑不亢)指名2—3个学生读。
你是从晏子的语言中体会到他的智慧和勇气的,很好!请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透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狗国”。
楚王不想当“狗王”,自然就大开城门,迎接晏子进来了。
(2)晏子这句话发挥了它巨大的威力,分析一下,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晏子将计就计,将五尺来高的洞定位为“狗洞”。
有了“狗洞”一说,自然就引出了“狗国”之说。
)教师评价:晏子冷静反驳,看似轻描淡写,却入木三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说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只是看了看,就想对对策来了,说明晏子智慧超群。
《晏子使楚》导学案晏子使楚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晏子使楚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2. 学习晏子使楚的寓意和教育意义;3. 分析晏子使楚对于古代时代的影响及其在当今社会的启示。
【导学内容】晏子使楚,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一则著名典故。
故事内容主要讲述晏子为齐国使者,代表齐国前往楚国,希望与楚国进行外交谈判。
在晏子使楚的过程中,晏子通过巧妙的策略和谈判技巧,成功化解了楚国对齐国的敌意,最终取得了出色的外交成就。
【导学重点】晏子使楚的历史背景;晏子的策略和谈判技巧;晏子使楚的寓意和启示。
【导学难点】如何运用晏子在谈判中的巧思和策略;如何理解晏子使楚的寓意和教育意义。
【导学过程】1. 了解晏子使楚的背景:晏子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贤臣,他以才智和谈判技巧著称。
在一次外交使节中,晏子前往楚国,代表齐国与楚国进行交涉。
他经过一番周密安排和巧妙策略,最终成功地将楚国的敌意转为友好。
2. 分析晏子的策略和谈判技巧:晏子在与楚国使者交涉时,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谈判策略。
他善于察言观色,善于抓住对方的破绽,善于运用言辞和礼仪,使得楚国使者对他敬畏有加,最终同意了他的提议。
晏子的智谋和亲和力让人钦佩不已。
3. 探讨晏子使楚的寓意和启示:晏子使楚的故事告诉我们,外交谈判需要智慧和策略。
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必须善用巧计,善于沟通和协商。
同时,晏子使楚也提醒我们,要有自信和胸怀,虽然路途崎岖,但只要坚持努力,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4. 总结晏子使楚对古代和现代的影响:晏子使楚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也对当今社会具有启示作用。
在国际关系中,晏子的智慧和谈判技巧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各国进行合作交流。
【课堂练习】1. 结合晏子使楚的故事,谈谈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谈判技巧和策略,以及你对于解决问题的看法。
2. 以晏子使楚为例,分析谈判过程中的争议焦点,讨论如何化解矛盾,达到双赢局面。
通过学习晏子使楚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历史,还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思考。
晏子使楚
1、会读课后生字、文中生词
2、寻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三个成语所对应的句
子,理解其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4、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分别是怎么做的?
5、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是怎么反击的。
画出相应的句子
6、读完课文,想想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7、把文中“钻狗洞”这一小故事编成剧本演一演。
晏子使楚
1、会读课后生字、文中生词
2、寻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三个成语所对应的
句子,理解其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4、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分别是怎么做的?
5、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是怎么反击的。
画出相应的句子
6、读完课文,想想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7、把文中“钻狗洞”这一小故事编成剧本演一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