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学 宗 教 名 言复习课程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16
佛教:一、常识:1、佛法的基本内容:苦(人生本质)、集(苦的原因)、灭(灭苦的方法)、道(涅槃)。
2、缘起论:诸法因缘而起,缘一般指关系和条件。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法“缘起性空”。
色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指物质。
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功用,但其中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的“诸法实相”。
4、三宝:佛宝(佛陀),法宝(佛法),僧宝(僧伽),即“佛法僧”。
5、三藏:经律论。
6、佛教分类: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二、佛教西汉末由印度传入中国,其中国化可分为三个阶段:1、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
此阶段佛学主要依附于传统思想,并在与其交融中逐步发展。
具体说,汉代佛学主要依附于神仙方术,魏晋则依附于玄学。
2、隋唐阶段,佛教鼎盛时期。
此阶段佛学走上了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呈现出鼎盛兴旺的局面。
中国化佛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佛学中国化的基本完成。
3、宋元明清阶段,佛教由盛转衰。
三、《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
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
“般若”为梵语音译,指通达妙智慧;“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意思;“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
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心”:根本、核心、精髓。
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也表示全篇内容的重要性。
“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名词解释:1、宗教:是关于超⼈间、超⾃然⼒量的⼀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对之表⽰信仰和崇拜的⾏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化体系。
宗教4个基本的要素:宗教意识、宗教组织、宗教仪式和宗教器物。
2、灵魂观念:宗教所信的灵魂是寓于个体之中、赋予个体以⽣命⼒,可以独⽴于形体并主宰其活动的超⾃然存在。
3、神灵观念:是各个宗教信仰体系的基础,任何宗教都不存在是否相信神的有⽆问题,没有神也就没有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宗教也将⽆从说起。
4、神性:神灵是⼈的创造,神性则是⼈的⾃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异化。
①信仰者相信神灵经常关⼼并⼲预世界。
②相信神灵具有必要的智慧,懂得究竟通过什么样的⼀种安排,才能体现它对⼈的意愿。
③相信神灵具有实现其安排和意图的超⾃然⼒量和权能,能实现和完成通过⾃然途径所不能实现的意图。
神性的三个内容实质上是⼈类⾃⾝活动的三种特性的宗教异化形式,它是把⼈的⾏为所具有的意志、智慧和权能转移给神灵的结果。
5、神迹观念:神迹,宗教赋予神的基本特性之⼀。
对于神可创造神迹事件的信仰,是⼀切宗教的特性。
宗教赋予神的意志、智慧和能⼒是超⼈的、超⾃然的,神灵必须显现出超常的能⼒来证明⾃⼰可以随⼼所欲、意到事成。
这种内在的可能性,表现于事实之中就是宗教所谓的神迹,即神按照⾃⼰的意志和能⼒创造的某些特殊事件。
6、宗教经验:就是宗教信仰者对于神圣物(神、神圣⼒量、神性物)的某种内⼼感受和精神体验。
狭义的经验是指直接的感性经验,即⼈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义的经验包括了主体从各种⼼理活动中得到的感受,即对于内部世界的感知,包括了痛苦和欢乐等内省体验,带有极强的主体性和情感性。
7、巫术:是⼀种⼴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区和各历史阶段的宗教现象。
它的通常形式是通过⼀定的仪式表演来利⽤和操纵某种宗教信仰对象影响⼈类⽣活或⾃然界的事件,以满⾜⼀定的⽬的。
巫术的仪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某种据认为赋有巫术魔⼒的实物和咒语。
2013 年《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学导论》课程代码:1039030069 学时:72学时学分:4 学分理论学时:64学时讨论学时:4 学时复习考试学时:4学时适用专业:宗教学本科专业一年级学生课程性质:宗教学专业必修课一、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认识宗教学授课学时:4课时教学要求:可以对宗教有怎样的认识;宗教是不是可以研究的,怎样研究;学这个专业能够做什么。
教学重点:掌握宗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和研究内容教学难点: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学研究中如何坚持“非信仰” 和“客观”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宗教问题的基本态度。
教学内容:一、宗教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⑴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⑵ 宗教学与宗教观⑶ 宗教学研究的社会意义宗教学对于各种具体宗教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宗教学可以为宗教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宗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宗教的认识.二、宗教学发展的历史梗概⑴宗教学产生的条件⑵麦克斯·缪勒与宗教学的独立⑶宗教学的发展与分期三、宗教学的性质与内容宗教学与宗教观宗教学是认识宗教现象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宗教学具有跨学科基础科学的性质。
宗教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的内在结构: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构成的基本要素;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学要研究宗教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宗教学包括人类对宗教的认识史。
四、学习、研究宗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没有信仰并不是划分科学态度的标准。
尊重宗教信仰者的信仰,并不等于理智上对宗教信仰的赞同。
客观主义立场对宗教研究者在研究中克服文化偏见,保持非宗教信仰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注意借鉴比较历史上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宗教的本质、要素及其逻辑结构授课学时:6 课时教学要求:对宗教的本质多元化认识的启示—宗教的基本构成要素。
教学重点:掌握宗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和研究内容;宗教的定义;宗教的本质分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的要素和逻辑结构。
宗教学概论复习题一、填空1、宗教学的分支学科包括(宗教心理学、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等)根据崇拜对象的数量:多神教、独尊一神教、二元神教、一神教等根据宗教的形成方式分为:自发(自然)宗教与人为宗教2被称为西方宗教学之父的是(麦克斯。
缪勒)3宗教观念主要包括了(灵魂观念)、(神灵观念)、(神性观念)三个方面。
4英国学者泰勒在其名著()中提出并论证了宗教起源的万物有灵论观点。
5恩格斯把原始社会中的宗教又称为()。
6宗教节庆:佛诞节(农历4月8日)、涅槃节(农历2月15日)、基督教复活节、穆罕默德升天遨游朝觐耶路撒冷的(登霄节)、易卜拉欣受安拉启示宰羊代子献祭的(古尔邦节)、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悟道的成道节(农历12月8日)、8以色列人的民族宗教是()。
9主教制(天主教、新教安立甘宗);长老制(加尔文宗);公理制(公理会、浸礼会)10基督教神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上帝论)、(基督论)、(教会论)等。
11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包括信安拉、(信使者)、(信经典)等。
12印度教的三大纲领是(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二、判断题1在原始宗教中,(自然属性)是宗教的主要方面。
2在古典宗教中,(社会属性)是宗教的主要方面。
3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4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5在原始社会中,祖先崇拜一般是在鬼魂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6在宗教团体的组织形式上,佛教、伊斯兰教实行的寺院制。
7基督教《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两部分。
8“上帝已死神学”是一种唯物主义学说。
9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
10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神话的思维方式是“原逻辑”的。
11“缘起”学说构成了整个佛教哲学的理论基础。
12艺术与宗教都是在作为共同根源的社会基础上生长出来的两种不同的文化活动。
13宗教信仰率与人口集约化程度之间存在反比的函数关系。
14犹太民族一开始就选择耶和华为唯一信仰的真神。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小学·训诂学一、训诂和训诂学: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
训诂,简单的说,就是解释文字,词语的意思。
训,就是说明顺释的意思;诂本意是古言的意思。
训诂的传统意义就是用通行的语音解释不易为人所懂的古字古义。
训诂学则是关于训诂的学问,是研究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学问,是我国传统学科领域古人为《尔雅》作注疏的很多,如郭璞、邢昺、邵晋涵《尔雅正义》等,最著名的是清人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
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19篇。
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
例:如、适、之、嫁、徂(cú)、逝,往也。
(释诂)克,能也。
(释言);明明,斤斤,察也。
(释训)《尔雅》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
其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等4篇解释的是亲属称谓和宫室器物的名称。
例如: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
(释亲)门侧之堂谓之塾。
(释宫)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释器)大鼓谓之鼖(fén),小者谓之应(yìng)。
(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等5篇解释的是关于天文地理方面的词语。
例如:载,岁也。
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释天)坟莫大于河坟。
(释地)绝高为之,京;非人为之,丘。
(释丘)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
(释山)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注浍曰渎。
(释水)“释草”、“释木”以下7篇解释的是关于植物动物方面的词语。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1.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教政策与学校教育制度(1)夏朝的文教政策:以射造士(夏朝为政尚武,为适应其需要);学校教育制度:国都设序,地方设校,夏统治者重视军事、宗教、人伦道德教育。
(2)商朝的文教政策:以乐造士(奴隶主贵族已经形成强烈的宗教意识,敬事鬼神成为商代文化思想的特点,礼乐由此而生,成为教育内容);学校教育制度: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瞽宗为贵族弟子学习礼乐的地方。
(3)西周的文教政策:以礼造士(周人尊礼尚施,统治者重视礼的社会政治作用),学在官府学校教育制度:国学(于王都),包括大学(辟雍、学宫……)和小学;乡学(于王都郊外的地方学校)。
2.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六艺教育)(1)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朝的典章制度和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
(2)乐:包括歌咏、舞蹈、演奏乐器……(3)射:拉弓射箭。
(4)御:驾驭战车的技能。
(5)书:读书、写字。
(6)数:计数。
六艺教育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体现了文武兼备。
3.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历史意义(1)冲破了西周以来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2)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
(3)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促进了先秦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
(4)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产生重大变化。
4.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的作用、对象、目的)A.教育作用(1)社会作用:从庶(有较多劳动力)——富(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教(使人民受到伦理道德教育,懂得安分守己)三者先后顺序关系最先论述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在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方面:提出“性相近,习相远”,揭示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B.教育对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即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打破了贵族对于学校教育的垄断,扩大教育范围到一般平民,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
2022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商鞅变法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基础梳理【课程标准】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课程标准】(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差不多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一、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差不多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
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
(总特点: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由分裂趋向统一。
)经济上:铁犁牛耕显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进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并力量壮大,要求把握政权,进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
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进展的需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2、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一)春秋时期的要紧改革:齐国的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依照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鲁国的“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按亩收税。
这就公布承认了土地私有。
性质:奴隶主阶级的改革。
(经济基础的变革)意义: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土地国有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转变。
(二)战国时期的要紧变法: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
(侧重于上层建筑的变革)意义:通过改革完成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二、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特点: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全面性)2、措施最完全:废止井田制,废止世卿世禄,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完全性)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连续18年(长期性)4、推行力度大:商鞅变法过程中,采取严格手段,严格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操纵,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国学宗教名言国学宗教名言1、中华五道:是为书道、茶道、琴道、花道、香道,“书道以明志、花道以养心、茶道以协和、琴道以怡情、香道以静心”。
五道之精髓,在于静心悟道,香道尤以静心为重,定则静,静生思,思而悟,悟则通。
然生命的觉悟,以眼观、手触、鼻嗅和心悟,在袅袅升起的香烟中,修养身心,感悟生命,在浩瀚历史的文脉中,与茶、花、书、琴为伴。
五道代表了中国历代盛世辉煌,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品质代表。
2、净心契道,品评审美,励志翰文,调和身心乃古代儒士之四德。
书道、茶道、琴道、花道、香道,是为五道。
花为眼色,香为鼻嗅,茶为口甘,琴为耳愉,书为手运。
五道俱品,方晓四德。
3、“悟”之境界:理解、明白、觉醒、醒悟、领悟、参悟、感悟、觉悟、大彻大悟。
4、中国文化(即华夏文化),以儒家为代表(即根),以道教、佛教二家为主干。
儒家主张进取;道教主张悟道、修养道、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佛教主张诸恶莫做,无私奉献,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的心中。
5、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
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6、对人尊重,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佛度有缘人)7、太初之道,于今犹然,迨至亘远,绵延无终。
(最原始的道理,到现在还是如此,就算等到很遥远的将来,依然绵延没有终止。
)8、“士人”,一个曾经拥有理想,试图主导民族精神,规划历史走向,设计社会模式的精英群体。
他们的兴起与衰落,他们的觉醒与迷茫,他们的快乐与痛苦,他们的命运,最终决定着整个国家民族的品格气质。
然而在历史的销蚀下,他们最终连背影也渐行渐远……9、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10、“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表示意志坚决。
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通常解释有三种方面,这是一种挑战、这是一种精神、这是一种使命)。
11、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人瘦尚由可,人俗不可医。
12、中国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潇湘水云》、《梅花三弄》《阳关三叠》、《醉渔唱晚》、《渔樵问答》、《胡茄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阳春白雪》。
13、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荀子语)14、君召不骑,父唤无诺。
郡县治、天下安15、无论是儒家也好,还是佛教也好,抑或是其他的学说和宗教也好,探索的一个命题就是怎样提升人的生命境界。
佛教给予的方法是戒、定、慧三学。
戒学重在规范人的感官世界,使人适当地自我节制和约束感官的情绪,逐渐走向精神的自由和富足。
定学重在使人回归内心的平静。
当人的内心世界不再被各种欲求所扰动,不再被各种名言概念所束缚,就能逐渐实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在这种情景下,人内在的智慧之光便能自然流露,人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便是慧学。
16、老和尚讲了一个故事:“过年,丛林中有分橘子的习惯,当库头的把橘子称好,分成一堆一堆,里面有大的,也有小的。
轮到你时,不要刻意去挑。
为什么呢?你如果存心挑大的,那是贪利;如果你存心挑小一点的,那是贪名。
这个哲理很受用。
有人客客气气,为得好名;有人任何时候不吃亏,是贪心在作怪。
”此话对我影响很大,一切随缘,平常心是道。
儒家讲“过犹不及”,很多学问、境界都在里面。
17、世间一切物质,佛法都叫“色”,“空”就是因缘。
色即是空,说的是亲友爱人、功名权势、爱恨情仇都是依因缘而生,随缘尽而灭。
人生的苦,都是因为执念,缘分尽了,还在强求。
佛家开出的药方是放下、看破、得自在。
18、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自身。
19、上智——生而知之者;中人——通过学习而能掌握知识者;下愚——不可教化者20、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磨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
人生的风景,就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心闲是人生最好的福气。
21、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自书上记载到现在,也从未有过这种事!(是绝对不可能的)。
22、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
23、无不为已――一切为个人着想。
24、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25、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行无欲。
26、未知生,焉知死――生前的事未知太多,那还管得了死后的事。
27、官以任能,爵以酬功。
大奸似忠,大诈似信。
28、高深莫测谓之天,无可奈何谓之命。
29、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于今犹然!30、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31、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32、“无忧即是佛”(佛祖语)、“有佛法就有办法”(星云语)。
33、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和这个痛苦相对应的“恶”的存在。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已经没有任何“恶”,那么这个人的心灵是根本不会感到痛苦的。
34、中国大地,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有上古三代之郅治,有秦皇汉武之雄杰,有唐诗宋词之璀璨,有康乾时代之隆盛。
有“入世”的儒家,追寻人与社会和谐,有“出世”的道家,探求人与自然和谐,有“遁世”的佛家,构筑人与内心和谐。
35、我们的痛苦不是问题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产生的。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36、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
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37、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38、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切记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当下这一刻。
39、长寿并不是养生的唯一目的,内心的平和才是体味生命的本真。
因为此刻没有完美的世界,只有完美的心态。
40、天下熙熙皆为利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41、弘道养正――弘扬大道,涵养正气。
42、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语43、春花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
44、“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
也就是说,儒家管社会治理,佛教管精神修养,道教管身体修炼。
45、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禅宗三界:前生、此际、来世。
46、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意即:心若无物,心中清净。
就可以一花一世界。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人的胸襟亦可以纳百川,容得下人。
)47、儒家经典(中华元典)―被视为中华文化的“根”和中华民族的“魂”。
48、大家礼义教子弟,小家凶恶训儿郎。
(教子规范)49、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语)50、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51、古云:临老始读经。
52、古代的“三公”,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解释:(1)在秦朝,宰相李斯所创“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这三公是有实权的,可管理朝廷行政、军事、内务等。
(2)西周时期,类比三公的最高官职是太师、太傅、太保。
(3)西汉时,设立了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大司空(御史大夫)。
东汉指太尉、司徒、司空。
唐、宋沿袭其官阶但已无实际职务。
(4)明、清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没有实权。
53、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
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54、梁园虽好,终非故土。
55、圣人于鬼神之事存而不论。
(存:保存。
论:讨论。
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56、通天彻地之能。
(形容本领十分高强。
从天到地,到处。
)57、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出自苏东坡《留侯论》含义: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侵犯他也不动怒。
)58、基督教爱的含义: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爱是不嫉妒。
爱是不自夸。
不张狂。
不作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处。
不轻易发怒。
不计算人的恶。
不喜欢不义。
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
凡事相信。
凡事盼望。
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59、人生难得四境界:一是痛而不言,无言不是不痛,而是直面悲痛、疼痛和惨痛。
二是笑而不语,微笑具有移山的力量,淡然一笑,有时胜过千军万马。
三是迷而不失,淡定是人生修炼,痴迷和失态会伤及自身。
四是惊而不乱,宠辱不惊,心惊则心动,而动中有静、惊而不乱则具有别致之美。
60、道法自然,就是让我们的心感受天地之气。
天地无处不在,故道也无所不在。
亦即让你无处不看见。
61、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是一种境界。
他给了我们每一凡俗的生命一双非凡的翅膀。
62、参悟七步:第一步“外天下”:即忘记天下所有的牵挂;第二步“外物”:即把物质世界的东西剥离出去;第三步“外生”:即超越生死;第四步“朝彻”:心境洞明澄澈,心灵空了虚灵;第五步“见独”:即指惟一天地大道;第六步“无古今”:穿越古今长河,没有时间的限制和阻隔;当古人的上述切肤之感、天地之叹都进入到了我们的生命之中,我们就达到了第七重境界:“不生不死”,追求到了一种人生的永恒。
63、庄子曰:“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
”(我说的耳聪,不是说他能听到世间的声音,而是他自己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我说的目明,不是说他能看到世间的事物,而是能够看见自己。
)64、一个人真正的聪明,不是作用于外在的世界,而是静下心来,发现自己生命中最本初的愿望。
65、面对生命,我们首先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决定我们生命的的质量。
心态决定人的状态。
66、庄子曰:“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
(真正通达生命真相的人,不去追求生命中不必要的、没有价值的东西。
)67、子对生曰:世间的道理就是这样,一个人如果有大的见识,他再去学一些技巧,就容易得多了:人如果没有阅历,心中就会忐忑。
一个人的见识和阅历,决定了你的能力和胆识。
68、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可以去学习很多、也可以去经历很多,但你心底的在乎与不在乎,你个人的经验系统,会决定你的生命效率。
69、当我们患得患失时,且心有所虑时,你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所以,决定胜负成败的,不一定是一个人的技术水平,而是一个人的心态。
心态决定生活状态。
70、庄子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人世间真正高明的人,向上看透苍天,向下看清黄泉,世界万象了然于心,且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神色不变,气定神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