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一指禅点穴结合灯盏细辛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遗症120例
- 格式:pdf
- 大小:90.22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中风后遗症的概述
2.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
3.验案一: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剂
4.验案二:温经通脉、祛风通络的方剂
5.验案三: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
6.结语
正文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后遗留下的一系列症状,包括肢体瘫痪、关节僵硬、行走不便等。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有着丰富的经验,通过辨证施治,从根源上解决后遗症。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验案一: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剂
组成:海风藤、秦艽、牛膝、杜仲、桑寄生各 15 克,巴戟、白芍、木瓜、制附子、狗脊、木香各 20 克,薏苡仁 50 克,肉桂 10 克,白醋 15 毫升 (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
功效:用于中风后遗症,症见关节僵硬,行走不便。
验案二:温经通脉、祛风通络的方剂
组成:桂枝、川椒、寻骨风、桑枝、槐枝、桃枝、椿枝、茄根。
用法: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取药汁,兑热水至适宜温度后浸泡,每天两次,5 天为一疗程。
功效:具有温经通脉、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等功效。
验案三: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
取穴:太阳、四白、风池、地仓、颊车、合谷。
针灸方法:根据患者症状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功效:针对不同的症状表现,辨证治疗,从根源上解决后遗症。
结语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
【名家针方】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多数人如果中风后没有得到正确治疗,那就会容易出现中风后遗症。
中医认为,面对中风后遗症,中医针灸会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下文就具体介绍了一些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案例。
中风治疗1:面瘫症状:一侧眼睑不能闭合或抬起,嘴角下垂,伸舌偏向患侧,口角流涎。
取穴:太阳、四白、风池、地仓、颊车、合谷。
针灸方法:太阳可沿颧弓内缘进针,向颊车透刺。
四白可直刺触及骨孔,有放电感出现。
风池可刺向结喉,深达1.5~2寸。
地仓与颊车可相互透刺。
中风治疗2:失语症状:不能回答问题或听不懂问话,不能讲话,不能正确叫出物品名称。
取穴:上星、百会、风池、金津、玉液、通里、天柱、廉泉。
针灸方法:上星与百会可互相透刺,金津、玉液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廉泉可深刺向舌根,使酸胀感直抵舌根。
中风治疗3:上肢不遂症状:早期软弱无力,后期上肢拘挛,患肢不能自由屈伸。
取穴:极泉、尺泽、合谷、肩、曲池、外关。
针灸方法:针极泉应使放电感传至手指。
刺合谷使针感传至手指。
余穴可用平补平泻法。
中风治疗4:下肢不遂症状:患肢不能抬起,常伴足内翻,足掌不能着地。
取穴:委中、阴陵泉、昆仑、环跳、三阴交、阳陵泉、解溪、丘墟、照海。
针灸方法:针环跳、委中、三阴交时,均应使针感传至足。
丘墟可透刺照海。
余穴可施平补平泻法。
中风治疗5:便秘症状:便秘取穴:天枢、丰隆、水道、归来。
针灸方法:均取捻转泻法,行针1分钟,留针20分钟,每间隔5分钟,运针1次。
中风治疗6:尿失禁症状:尿失禁取穴:关元、气海、太溪、阴陵泉。
针灸方法:关元、气海施以毫针补法,可加灸,太溪宜用补法。
阴陵泉宜用泻法。
尿潴留可参照本组穴,加取中极,但诸穴均不宜针刺过深,防止损伤膨胀之膀胱。
中风治疗7:偏瘫症状:长期偏瘫伴肢体拘挛取穴:太阳、曲泽、阳交、解溪、委中。
针灸方法:可点刺出者,如太阳、曲泽、阳交、解溪、委中等,点刺放血,每穴出血量5~15毫升。
隔7~10天一次。
编者按:高先生中风后遗症首重治郁之法,是受李翰卿医案的启发。
[临床经验] “点穴手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特效穴,有效率100%中风后遗症, 点穴, 穴位本贴收到11朵鲜花“点穴手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特效穴,有效率100%本手法为广西柳州吴贵德老师所创,经临床30年的验证,效果神奇.是足部反射区此法是我的老师临床验证的秘穴,我的老师和他的学生已治愈无数人.如果做到位立即就会出现效果,将秘法公开.只是帮助更多的患者能够康复.“点穴手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操作前需知1、学习前,首先要准备两份图,⑴、针灸人体挂图,⑵、足反射图,首先了解各穴位的位置,隶属那一条经络,熟悉以后,再找相关的穴位,他们基本都在一条线上,很方便查找。
2、认真参考下面文章里所提的到的穴位和注意事项。
3、结合足反射疗法,首先打开穴位,,,,,[步骤按下面的文章]。
根据患者的实际症状,应该让病人在床上取仰卧式,把患肢伸出床边,左侧下肢取悬钟,承山,阳陵泉,足三里,伏兔,环跳等穴位,进行点压治疗,然后让病人取坐式,左侧上肢取天宗,曲池,内关,外关,合谷等穴位,进行点压治疗。
上下肢治疗完毕后要进行封穴位,取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进行点压封穴,最后用大母指和食指捏拿上身淋巴,下身淋巴穴位8-10秒钟后结束。
4、在点穴治疗时,所点到的穴位,患者应该有酸胀稍微带一点痛的感觉,如果出现单一的疼痛感,那是穴位拿不准确,需要重新寻找穴位。
治疗结束后,患者应该感觉有些微微出汗,这种效果最好。
5、点穴位时,手法保持垂直方向,以病人能以承受的力度为准,点完穴位后,适当轻柔一下穴位,因为有一些患者本身血小板减少,如果点完穴位后,不轻柔一下穴位,就会在点压穴位的肌肤上留下青一块紫一块的痕迹,轻柔一下,就可以避免这种现象6、经过点穴治疗的患者肢体。
上肢或者下肢,一般在第2天至第3天,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酸痛症状,这种现象属正常反应,过两天会自然消失,无需要任何处理.不影响对患者的继续治疗7、在给患者治疗时,只要穴位拿得准确,力度到位,患者经过治疗后,原来不能动的肢体或相关部位,应该马上能动,原来能动的肢体或相关部位,应该更加灵活,活动的范围应该更大。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60例临床观察郭威堂;魏清琳;罗怡婷【摘要】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效果。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期间天水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收治的60例中风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30例)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传统针刺法治疗,两组治疗2个月后评价临床疗效。
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和普及。
【期刊名称】《甘肃科技》【年(卷),期】2016(032)010【总页数】2页(P118-119)【关键词】醒脑开窍;中风后遗症;临床观察【作者】郭威堂;魏清琳;罗怡婷【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兰州 730000;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针灸科收治的60例中风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30例)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传统针刺法治疗,两组治疗2个月后评价临床疗效。
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和普及。
中风病具有起病急、病势凶险、病程长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
醒脑开窍针法在众多针灸治疗方法中独具特色,它以明确的调神、治神、开窍启闭的立法和严谨的手法量学规范操作,大大提高了中风病的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减少了死亡率。
笔者在实习期间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运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3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取得显著效果,现总结如下: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7月-2015年6月在天水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和住院的中风后遗症患者30例,并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醒脑开窍法)和对照组(常规针刺)。
针刺配合一指禅点穴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易文静;王立新;王海梁;李正祥;李秀彬;李思斌;张阳春【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一指禅点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及症状体征量化表评分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总有效率为97.5%,愈显率为87.5%.H-B 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及症状体征量化表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一指禅点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值得推广.【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7(036)007【总页数】1页(P62)【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刺;一指禅点穴;H-B面神经功能分级【作者】易文静;王立新;王海梁;李正祥;李秀彬;李思斌;张阳春【作者单位】温岭市中医院浙江温岭317500;温岭市中医院浙江温岭317500;温岭市中医院浙江温岭317500;温岭市中医院浙江温岭317500;温岭市中医院浙江温岭317500;温岭市中医院浙江温岭317500;温岭市中医院浙江温岭317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形象和日常生活。
研究表明[1]综合疗法较单一疗法疗效更佳,为了提高疗效,减轻痛苦,笔者采用一指禅点穴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温岭市中医院2015年11月~2016年10月门诊及住院确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40例,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5.25±7.54岁。
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面瘫(面神经炎)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周围性面瘫中、西医诊断标准;②病程在7天之内;③年龄在18周岁之上;④尚未接受治疗;⑤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坚持治疗者。
1.2 方法1.2.1 治疗方法:① 一指禅点穴:以患侧面部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及足阳明胃经经络走线行一指禅点穴,即先指腹点揉迎香,再上推至鼻根,点揉睛明,用指腹由内向外直推上下眼眶,后点按攒竹、鱼腰、阳白、太阳穴,再沿承泣穴下推至地仓,再由人中至地仓推上唇和承浆至地仓推下唇,后顺下颌上推至下关,最后点揉头维、风池、翳风,轻捏患侧面部肌肉结束。
奇经点穴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34例王洋【摘要】目的探究奇经点穴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中风后遗症患者6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予以醒脑开窍针刺法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奇经点穴法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2组均以8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水平较低,生活能力状态评分以及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奇经点穴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状态评分以及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等各项评分.【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6(014)023【总页数】2页(P107-108)【关键词】奇经点穴;醒脑开窍;针刺;中风;后遗症【作者】王洋【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兴齐保工街道文化官社区卫生服务站,沈阳1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风后遗症是继急性脑血管疾病后出现的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中医将其归属于“偏风”“偏枯”“风痱”等,祖国医学认为,风邪乘虚入中,贼邪不泻所致,并以气火痰瘀,经络阻滞为标,气血不足,运行不畅为本。
“醒脑开窍”针刺法选穴以阴经和督脉穴,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的临床治疗。
奇经是沟通十二经脉关键,运用点穴手法作用于其上能够起到通血脉、通经脉,行气活血,营卫调合的功效。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4年8月—2015年11月在本门诊部治疗的6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
试验组患者年龄40~70岁,男20例,女14例;平均(53.29±5.93)岁,病程(2.09±0.27)月;对照组患者年龄41~70岁,男21例,女13例;平均(54.97±5.09)岁,病程(2.02±0.30)月。
电针配合风市穴穴位注射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研究倪伟【摘要】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神经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0例采用电针配合风市穴穴位注射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对照组70例采用单纯针刺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48.6%,优于对照组(25.7%,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8.6%,优于对照组(68.6%,P<0.05).结论电针配合风市穴穴位注射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神经性耳鸣有效率优于单纯针刺治疗.【期刊名称】《河北中医》【年(卷),期】2016(038)002【总页数】3页(P249-251)【关键词】耳鸣;电针;穴位疗法【作者】倪伟【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云南昆明65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4.45;R245.31神经性耳鸣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中老年患者居多,常见症状为患者在没有任何外界声音刺激的条件下所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其感觉耳内有如蝉鸣声、潮水声或风吹声等单调或混杂的响声,声音或粗或细,音调有高有低,持续时间有长有短,有些耳鸣为一过性,对患者影响不大,但长期耳鸣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而针灸治疗对本病有较好疗效。
2011-06—2013-12,笔者采用电针配合风市穴穴位注射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神经性耳鸣70例,并与单纯针刺治疗7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2组疗效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神经性耳鸣发病因素很多,由于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营养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神经性耳鸣由原来的营养不良为主,变为因动脉血管硬化,头颈部供血不足进而引起内耳血液循环障碍及耳蜗微循环障碍,从而导致听毛细胞缺血缺氧,使毛细胞变性和坏死,最终导致听神经受损,而出现耳鸣、听力改变。
按摩结合拔罐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孙铭艳原创论文)2011-01-11 14:41:56| 分类:医学(原创) | 标签:按摩拔罐中风后遗症治疗中风 |字号订阅摘要按摩结合拔罐等方法对中风后遗症的康复作用,临床病例共32例,通过按摩结合拔罐、脐疗等方法治疗,每天一次,十次为一疗程,三疗程以后,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0.%。
中风是中医名词,因其发病急骤、病情复杂、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相似故名。
因病情轻重、伤势缓急、病位深浅之不同,中风病症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中经络,属于中风轻症;另一种是中脏腑,属于中风重症,又称偏瘫,半身不遂,古称偏枯,病情在急性期获得控制后,发展为慢性期,6个月后留下的症状,往往称为“中风后遗症”。
中风后遗症往往见半身不遂(一侧肢体瘫痪、口眼歪斜、舌强语涩)。
早期患者单侧肢体软弱无力、知觉迟钝或稍有强硬,活动功能受限,以后逐渐趋于强直、痉挛,患者肢体姿势常出现畸形等。
中风重症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动脉本身的病变导致某一支脑血管管腔狭窄、血栓形成或随血流带来的栓子堵塞血管,使血管完全堵塞。
约占中锋总数的60%左右。
出血性中风,就是人们熟悉的脑溢血,脑部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都属于这一类。
长期高血压、脑血管硬化可导致脑血管破裂,此类出血性中风约占中风总数的40%左右。
这两类中风都可造成一侧脑组织的损伤并且引起对侧肢体的瘫痪。
也有人把各种原因引起的偏瘫(半身不遂)都叫作中风,这实际上只是民间的一种俗称,因为在医学上除了中风会造成偏瘫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疾病,如全身性代谢病、血液病、脑瘤等也会造成偏瘫。
这里说的中风后遗症主要是指中风重症的两大类,在抢救以后遗留下的以一侧肢体瘫痪即半身不遂、面神经瘫痪为主的一组症状。
望医患注意分辨,以免耽误病情。
一、病因:1. 内伤积损素体阴亏血虚,阳盛火旺,风火易炽,或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复因将息失宜,致使阴虚阳亢,气血上逆,上蒙神窍,突发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