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257.50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作为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风患者不仅具有发病率、死亡率高的特点,而且患者的并发症较多,这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影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从中风后遗症类型来看,其不仅包含了语言障碍、行动不便,而且涉及口眼歪斜等多种情况,给患者本人及家庭带来较大负担。
临床实践中,西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使得中医治疗手段的应用逐渐增多。
目前,针灸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今天就给大家科普一下中风后遗症针灸治疗的那些事。
1、中风后遗症的基本情况中风又被人们成为脑卒中,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中风不仅会造成患者伤残,而且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我国,每年新发的脑卒中病例高达150~200万,患者死亡率高达58~142/10万人。
目前我国幸存的中分患者近700万,其中超过75%的患者存在伤残问题。
这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国家的发展较大阻碍。
中风患者发生后遗症的概率较高。
肢体障碍、语言障碍是较为常见的后遗症类型,此外患者多有口眼歪斜、抑郁、吞咽障碍、尿失禁等问题。
在中医学领域,中风后遗症被归结为“大厥”和“偏枯”范畴,中医指出:脑络瘀滞会造成人体气血逆乱,这使得导致中风患者发生多种后遗症的重要原因。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中,不仅要注意改善患者的气血额,而且要注意通络祛滞。
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方法中的常用手段,在中医后遗症治疗中,其能通过活血化瘀、舒经通络,确保患者的气血畅通,这对于提升患者质量效果,改善患者病情具有积极作用。
2、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2.1吞咽功能障碍针灸治疗在中风患者中,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约为22%~65%。
在这些患者中,症状较强的患者有饮水呛咳问题,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往往需要静脉注射补水或鼻饲。
吞咽功能障碍不仅会导致患者营养不良,而且会使得患者水电解质失衡,有的患者还会发生吸入性肺炎、脱水窒息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预后。
目前,采用针灸方法治疗吞咽功能障碍时,除醒脑开窍针刺法、通关利窍针刺法外,靳三针、腹针、舌针、头针等都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方式。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韩桂莲发布时间:2021-08-20T09:33:25.726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5期作者:韩桂莲[导读] 本研究选取我院治疗的70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驻马店市西平县中医院康复科河南省驻马店市 463900【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方法本研究所选对象为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70例中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针灸治疗。
比较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能力评分。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中风偏瘫患者实施针刺及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神经功能引言偏瘫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后遗症,其临床常有肢体功能障碍、半身不遂及语言障碍等,导致患者自理能力下降,其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临床治疗该疾病以康复训练为主,但效果不够理想。
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中医理念在治疗该疾病中的效果逐渐被临床所认可,中医针灸治疗开始引入临床治疗之中,并发挥着良好的疗效,为了研究中医针灸治疗在中风偏瘫中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产生的疗效,本研究选取我院治疗的70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所选对象为2018 年5 月—2019 年5 月在本院治疗的70 例中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 例。
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本研究在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下进行。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给予患者脱水剂、颅内降压药物、脑活素以及胞二磷胆碱钠类药物治疗,在治疗初期阶段,应该给予患者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当患者病情达到稳定状态时,给予患者使用肝肾类药物进行治疗。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黄卫玲发表时间:2017-08-24T15:02:54.24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2期作者:黄卫玲[导读]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资中县中医医院四川内江 641200)摘要:目的研究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14年9月到2016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脑中风后遗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
其中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试验组采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两组数据相比P<0.05。
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关键词:针灸;康复训练;脑中风后遗症;临床效果[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the treatment of stroke sequelae. Methods:80 patients with sequela of apoplexy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4 to December 2016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est group,each with 4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compared with P < 0.05 i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stroke sequelae,and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high clinical value.[Keywords] Acupunctur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Sequelae of stroke Clinical effect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2017,7(26):340-341.[8]白宇望,杨利生,魏光明,等.小柴胡汤加减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临床研究[J ].陕西中医,2019,40(2):89-91,106.[9]陈冬梅,王新佩.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感冒后咳嗽30例[J ].河南中医,2017,37(8):1341-1343.[10]苏娇娇,王晓燕.王晓燕教授小柴胡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3):65-67.[11]易世娟,高飞,许晓洁.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治疗顽固性咳嗽的临床效果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5):18-19.(本文校对:马正宏收稿日期:2019-11-01)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临床观察邢京楠摘要: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口服治疗,2组均设置1个月为一个疗程,评估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SHH 情况、综合症状改善情况和治疗有效率。
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NISHH 情况、临床症状改善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患者能较好地改善患者恢复期症状,减少神经损伤,无明显不良作用,疗效确切,临床价值显著。
关键词:中风恢复期;针灸;补阳还五汤;中医综合疗法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20.10.023文章编号:1003-8914(2020)-10-1502-03作者单位:平顶山市新城区邢京楠中西医结合诊所(河南平顶山467000)通讯方式:E-mail :xingjingnan6699@163.com 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病之一,指脑缺血、缺氧或出血性损伤引起的脑部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虽然早期的干预治疗使得中风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但是患者往往存在较多中风后遗症。
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运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运动对于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以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期间共收治的100例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运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的患者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由50例中风患者组成,对照组的患者运用传统的治疗方法来治疗中风患者的后遗症,而治疗组的患者则运用针灸联合康复运动的方式来治疗中风患者的后遗症,在进行治疗一段时间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组的5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中,显效的为32例,有效的为16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对比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结论:运用针灸联合康复运动的方式来治疗中风患者的后遗症不仅非常的安全和可靠,且具有相当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现代的临床中进行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针灸;康复运动;中风后遗症;临床治疗效果;观察分析中风是老年人中最为常见多发性疾病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上对于人类危害最大的严重疾病之一,其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以及致残率高等显著特点。
在现代人口日趋老龄化的中国,中风的发病率不断的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它已经成为危害人类正常生活的严重疾病之一。
为了进一步研究并探讨中风之后后遗症的相关治疗方式,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中分患者的早日康复,我院特以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期间共收治的100例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与科学的研究和分析,现将详细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项研究的研究资料为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期间共收治的100例中风患者,在所有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59例,女性患者为41例,其年龄为48—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5岁。
所有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均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所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而患者的西医诊断则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所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标准。
针刺治疗中风舌本病--假性球麻痹的临床观察摘要对影响针刺效应的针刺手法、方向及深度、针刺刺激剂量、有效刺激量的维持时间进行了临床研究;利用上消化道造影对病人吞钡全过程进行针刺治疗前后的X线摄片和录像的静动态观察;观察咽缩肌、会厌肌等神经功能紊乱修复的客观变化。
基本恢复:吞咽功能为44.4%,咯痰功能为41.7%,饮水功能为36.1%;有效率:吞咽功能为97.2%,咯痰功能为75.0%,饮水功能为97.2%。
主题词中风/针灸疗法麻痹,延髓性/针灸疗法舌疾病/针灸疗法中风舌本病又名舌謇、喑痱、喉痹等。
喑是指舌强不能言,痱是指废不能用。
喉痹指吞咽麻痹、困难。
假性球麻痹是脑血管病(CVD)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凡发生在皮质至脑干之间任何部位的脑出血、脑梗塞并影响到双侧上运动神经元的功能,都可引起假性球麻痹。
它有别于真性球麻痹。
真性球麻痹病位在延髓,预后多不良。
影响针刺治疗中风舌本病的针刺效应的因素很多,本文在针刺手法、针刺刺激的剂量、有效刺激量维持时间以及用现代手段验证针刺疗效客观性方面进行临床研究,结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6例均为住院病人,男24例,女12例;年龄最小44岁,最大81岁,平均发病年龄64.92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3个半月。
急性期24例,恢复期12例。
全部经过头颅CT或MRI确诊为中风病。
其中脑梗塞4例,腔隙性脑梗塞26例,脑出血5例,混合型1例。
第1次中风15例,第2次中风15例,第3次中风5例,第4次中风1例。
有高血压病史26例。
1.2诊断标准(1)中风诊断标准:依据1995年国家科委85.919.01.01《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2)中风舌本病--假性球麻痹(简称中风舌本病)诊断标准:具备中风病5项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中2项主症及吞咽障碍者。
2治疗方法治则:急性期(1月内)通咽利喉,豁痰开窍。
恢复期(半年内)及后遗期(半年后)通咽利喉,调肝益肾。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中医康复科 2019年病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脑出血后遗症(ICD 编码:I69.100)。
一、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呛咳、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急性发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病期诊断标准: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3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以上。
(三)中医证型诊断:1.中经络: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识昏蒙者。
2.中腑: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
3.中脏:必有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语謇或不语者。
(四)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痰阻络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症状: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口眼斜, 言语赛涩, 面色恍白, 气短乏力, 口流涎, 自汗出, 心悸便溏, 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加味补阳还五汤和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102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加味补阳还五汤和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102例疗效观察。
方法:口服加味补阳还五汤和针灸,经过1~3个疗程治疗观察其疗效。
结果:通过其治疗,痊愈30例,占294%;显效56例,占549%;好转10例,占98%;无效6例,占59%;总有效率为941%。
结论:通过对102例患者临床观察,体会到联合运用汤剂和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迅速,疗程短,发挥了中医特色。
关键词加味补阳还五汤针灸中风后遗症资料与方法我院自2005年以来共收治了102例典型中风后遗症病人,其中出血性中风后遗症46例,缺血性中风后遗症56例;男性患者78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40~50岁者21例,50~60岁67例,60岁以上14例;单侧上下肢偏瘫者48例,伴有口眼歪斜,言语蹇塞者54例;病程2~4个月者45例,4~6个月者25例,6个月以上32例;血压偏高者42例,血压不稳者24例,血压在正常范围内者36例。
102例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均经医院头颅ct扫描诊断为不同程度的脑血管梗死或出血病灶。
诊断标准:根据198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病情分轻中重3度,意识清楚,肌力ⅲ级以上为轻度,共26例;意识清楚,肌力ⅱ、ⅲ级为中度,共52例;意识不太清楚,肌力0~ⅰ级为重度,共24例。
方药组成:黄芪80g,赤芍20g,当归尾20g,川芎20g,桃仁18g,红花18g,地龙20g,胆南星15g,丹参20g,莪术18g,菖蒲20g,三七10g,水蛭20g,全虫10g,蜈蚣2条,鸡血藤40g。
用法:三七、水蛭、全虫、蜈蚣共研末与汤药冲服,上述药物每剂水煎浓缩成200ml,早晚各服1次。
针灸取穴:第1组取合谷,曲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第2组取百会,风府,肩髃,曲池,合谷,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太冲。
操作:先取第1组腧穴,健患侧轮刺,先刺健侧不留针,后刺患侧腧穴,有针感后留针30分,隔日针刺1次,5~6次后换取第2组腧穴。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与临床观察。
方法:针对各种不同的症状,对症下药。
结果:临床治疗97例,治愈14例,显效49例,好转28例,无效6例。
总有效率为91%。
结论: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应症施治,取得了较好效果。
标签:中风后遗症;中医药治疗;临床临床实践中把中风后遗症康复分为早、中、后三期。
康复早期:是指急性期过后3个月以内,此期不仅病人本身有自然康复的倾向,而且各种治疗措施最易收效,因此在此期要不失时机地采取多种康复措施,以达到理想的目的。
在用药方面,应以汤药为主,因汤剂可随证加减,有利于辨证施治,并与针灸、心理康复、功能锻练等同时并进。
只要患者神志清楚,绝大多数能恢复到生活自理的程度,如穿衣、吃饭、行走、做简单家务等,有的甚至可以完全康复,不留任何残疾。
因此3个月以内是中风后遗症康复的重要时期。
康复中期:是指急性期过后3~6月以内,此期与康复早期相比,各种功能的恢复明显减慢,但仍要树立信心,积极进行以上各种康复治疗。
康复后期:指6个月以上的病人,各种功能恢复更慢,但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和临床实践证明,其功能仍然可以改善。
此期治疗以功能锻炼为主,如有兼证,可对症处理。
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97例患者中,男68例,女19例,年龄均在45岁以上。
脑出血56例,脑血栓29例,脑栓塞12例,病程在3个月之内46例,4个月~半年29例,7个月~1年13例,1年以上9例。
1.2 治疗方法1.2.1 中药治疗综观中风一病,均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的证候,急性期虽有本虚见证,但常以风阳、痰热、腑实、血瘀等标实症状突出,按照急则治其标的原则,祛邪为主,应用平肝息风、清热化痰、通腑化瘀,活血通络等法[1]。
恢复期证侯由实转虚,按照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以扶正培本为主,标本兼顾,常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滋阴潜阳、健脾化湿诸法。
辨证分型如下:1.2.1.1 脉络空虚,风邪入中:主症:手足麻木,肌肤不仁,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弦或弦细。
穴位埋线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发布时间:2021-11-16T06:18:15.848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9期作者:冷泠[导读]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冷泠黑龙江省鹤岗市中医医院(154100)【摘要】目的:探讨穴位埋线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以2020年6月到2021年6月到我院收治的80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西医康复联合针灸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加用穴位埋线,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肢体痉挛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
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肢体痉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穴位埋线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十分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可改善疾病症状,同时降低肢体痉挛,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穴位埋线;针灸;中风后遗症;临床效果脑中风是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致死率较高,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1]。
脑中风后遗症疾病的主要表现为语言障碍、口眼歪斜、偏瘫等情况,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2]。
正因如此,需要通过有效的治疗,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促进预后。
本文深入研究穴位埋线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20年6月到2021年6月到我院收治的80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
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43~59岁,平均年龄(51.37±4.15)岁;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42~57岁,平均年龄(49.56±4.37)岁。
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08-16T15:50:48.733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孟宪梅
[导读] 随着对中风诊断、抢救水平的提高,其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致残率则明显上升
孟宪梅(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中医院黑龙江双鸭山 156700)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2-0075-01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患,因其发病急促,变化多端,如风性善行而数变,类比而称为“中风”。
其发病多由肝阳偏亢,气血上逆所致,故有眩晕、指麻等先兆症状。
由于中风时病情轻重不同,分为病在经络与病在脏腑两种类型。
病在经络时病位浅,病情轻,仅表现瘫痪症状,如偏瘫、面瘫等。
病在脏腑时病位深,病情重,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精神神经症状及瘫痪症状。
中风后遗症是危害广大人民身体健康的常见多发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甚至造成终身残疾。
针灸是首选的康复治疗方法。
我院自2000年以来,采用综合疗法治疗200例,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男104例,女96例,年龄在10~77岁之间,小于30岁6例,30~50岁10例,51~60岁24例,61~70岁110例,大于70岁50例。
病程小于l月130例,l~6月30例,6月以上~l年10例,脑血栓形成140例,脑栓塞28例,脑溢血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
2 治疗方法
2.1 明确治疗原则中风后遗症的病理基础是大脑组织的损害,且其损害面积的大小,部位的差异,病程的长短,均与日后的康复有很大的关系,促进大脑组织损害的康复,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第一目的。
故针灸方法应遵循醒脑开窍为主,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为辅的治疗法则,以起到标本兼治。
2.2 针刺治疗采用传统针灸法。
参照杨长森主编《针灸治疗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头皮针平刺,采用捻转手法进针,针体直刺进针,采用提插手法。
急性期用泻法,恢复期用补法。
根据病情常取以下穴位:①醒脑开窍:取百会、人中、太冲;②流涎、口眼歪斜,眼不能闭合,取地仓透颊车、大迎、承浆、迎香、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③上肢不能活动或上举困难,取肩井、巨骨、天宗、肩髎、肩贞、肩内陵、曲池、合谷。
④指不能伸握时,取合谷、后溪、内关透外关、大陵、阳池、八邪等;⑤下肢不能活动或抬高困难时,取环跳、秩边、阳陵泉、足三里、解溪、太冲;⑥踝关节不能背屈、跖屈时,取解溪、太冲、绝骨、昆仑等。
2.3 针灸时机脑血栓形成所致后遗症者,在病情稳定后即可接受针灸疗法治疗。
脑出血所致后遗症者,则在病情稳定10天后再实行针灸疗法。
2.4 灸疗配穴中风后遗症如出现肢体浮肿或关节肿痛,灸法能起到较好的利水消肿、活血、止痛作用,并以特定电磁波治疗仪(TDP)等灸疗仪器大面积灸为宜。
2.5 功能锻炼治疗同时,强调功能锻炼,要求早期下床锻炼,患肢不能活动者,嘱家属对患肢进行被动活动。
3 疗效标准
基本痊愈:肢体活动自如,言语清楚,生活自理,能参加适当的劳动;显效:肢体活动有明显恢复,肌力较疗前上升2度,可自行走路,言语较清楚,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进步:肢体活动范围和功能较疗前有改善,肌力较疗前上升1度;无效:疗后元明显进步。
4 治疗效果
200例中,基本痊愈160例(80%),显效26例(13%),进步10例(5%),无效4例(2%),其显效率为93%。
70岁以上治愈率低;病程短,治愈率高;左侧偏瘫治愈率高于右侧;弛缓型高于痉挛型;性别与疗效无明显差异。
5 体会
随着对中风诊断、抢救水平的提高,其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致残率则明显上升,其致残的基本表现是由于肢体运动的障碍而引起日常活动能力的降低或丧失,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中风偏瘫常用针刺手法,并配合功能康复训练,是与现代康复技术结合的产物,强调从偏瘫早期开始介入针灸治疗对疗效有很大关系,也与病轻的轻重、体质好坏及患者情绪、家属的护理有关。
因此,要经常做好患者思想工作,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能动的肢体鼓励作功能锻炼,对瘫痪肢体要经常作被动活动,尤其肢体远端的功能往往恢复较慢,医生、患者和家属对治疗疾病要有耐心和坚强的意志。
笔者发现偏瘫患者,很大一部分平时身体健康,所以,高血压病被忽视或不注意及时治疗,往往容易发生偏瘫,而平时血压很高的病例,因坚持长期治疗,发生偏瘫较少。
因此,应定期体检,及时治疗,以预防偏瘫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