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灾后重建中心城区近郊城镇规划设计探讨——以绵竹市东北镇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4
灾后重建中村庄规划设计方法探索
陈科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09(000)009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以来,四川灾区面临着严峻紧迫的灾后重建形势,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农房倒塌,如何因地制宜迅速编制灾后村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江苏省规划院在对口支援绵竹市过程中参与编制了东北镇众多村庄规划的任务,并立足当地特色进行了有重点的设计方法探索,及时有效地指导了当地的恢复重建工作.本文通过对四川农村的特色分析研究,指出村庄规划必须坚持五大原则,并以实例探讨了规划设计的重点及方法.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陈科
【作者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
【相关文献】
1.规划信息化在北川灾后重建规划中的实践探索 [J], 孙彤;王忠;尧传华;段予正
2.规划信息化在北川灾后重建规划中的实践探索 [J], 孙彤;王忠;尧传华;段予正
3.川西新型村庄规划探索——以什邡市洛水镇渔江村灾后重建规划为例 [J], 熊国平;王爱军;盛楠;周梦蝶;吴文昕;何舒炜
4.国土空间规划下城市设计在村庄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J], 任晓馨;霍凤莲
5.沟通式规划理论在新时期村庄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J], 曹轶;魏建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地震绵竹灾区重建调查报告灾后重建是有关基础设施重建、家园重建、产业重建、生态环境重建和心理精神重建的一个系统性工程,其成效如何,将直接影响受灾地区灾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可持续性发展。
“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在国家灾后重建政策支持下,绵竹市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优先考虑和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以住房重建、产业重建、生态重建和心理精神重建为重点,安居与乐业并行,努力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并积极探索有益于当地生产、生活秩序恢复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模式。
一、城乡住房重建模式——特色新村新镇(一)孝德镇——绵竹的“江南水乡”孝德镇是绵竹年画南派——木版年画的发源地。
从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角度出发,孝德农房重建以年画为载体,结合新农村建设,按照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的方式,高起点、高标准地打造以城镇化定位的农村集中居住点。
“新年画村”孝德镇大乘村是苏州援建重点打造的乡镇示范点,通过“年画上墙”工程的启动,大乘村农居整体进行风貌改造,建筑体现川西民居特色,均为白墙、灰瓦、翘檐,墙面上展示着三国故事、二十四孝等主题的绵竹年画,成为大乘村乡村旅游的丰富资源。
此外,在年画老艺人陈兴才的带领下,年画产业建设开始兴起,年画家庭作坊增至百户,从事年画产业的人员增至二百余人。
通过将农房重建与乡村旅游、年画产业建设结合起来,大乘村成为绵竹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而川西文化与江南文化的融合则是孝德新镇重建最大的亮点。
孝德的对口援建城市苏州桃花坞与绵竹同列我国四大年画之乡,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从文化相亲到文化相容,孝德新镇重建将川西民居和苏州风格融合在一起,演绎着别样的“川苏风格”。
在孝德的“苏州水街”上,街道建设呈现苏州园林风格,街道上建有座座江南水乡拱桥,孝德中学和中心小学的苏州元素——圆形拱门和教学楼外墙壁上的绵竹年画和谐的融为一体。
苏州街、苏州大道、天香路等等,孝德新城的街道也以援建地的地名或街道名命名,这体现着孝德老百姓对苏州援建的幸福感恩,也使得苏州的援建队伍有了家的感觉。
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精心组织下,经过全国上下的大力支援和灾区人民的艰苦奋斗,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取得了重大成果,灾区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实现灾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科学规划是灾后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基础。
四川省在灾后重建中,将悲痛化为机遇,结合灾后实际,及时调整全省城镇布局,对地震灾区学校、医院等公共资源进行重组和重新布局,适度调整重灾区城镇规模,科学确定重点重建、适度重建和限制重建的区域,打破常规加快灾后重建规划编制。
一、房屋重建(一)农房重建—体现民族风格,发展旅游产业汶川县震前共有农村居民18377户。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全县农房倒塌13700余户,3800多户遭到严重损毁,农房重建是该县灾后重建的首要任务。
在农房重建的过程中,体现民族风格成为一大亮点。
以映秀镇老街村为例,在风貌上,按照藏羌风格进行统一打造,并完善相关配套生活设施,抓住映秀创建“五A”级景区的有力契机,结合茶马古道建设,大力发展新农村农家旅游经济,解决居民住房的同时,也解决了未来生计问题。
(二)建房模式—不同情况不同选择为了尽可能的保护和传承藏羌农房建筑,汶川县各乡镇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重建方式。
主要有以下四种:(1)单户自建;(2)联户联建;(3)援建单位统一规划统一重建;(4)援建单位统一规划,农户自己重建。
以老街村为例,采取的是统规自建和统规联建相结合的方式,即房屋设计统一规划,可单独自建,也可和别户联建,建成的新农房成为了都汶公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着四方游客。
对于地处高半山的村民来说,例如威州镇茅岭村,由于村民劳动力不足,山高路远建筑成本高等困难,为了充分整合力量,采取了村民联建的模式。
(二)机制创新—解决农房重建资金短缺问题为了解决农房重建过程中资金缺口这个问题,地处汶川高半山的秉里村采用了统一规划建房和村民参与务工的方式,有效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保证了农房重建的顺利完工。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的思考
郑伟元
【期刊名称】《中国土地科学》
【年(卷),期】2009(023)001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汶川县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特点、基本做法,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考.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实地调研法.研究结论: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规划有以人为本、应急性、科学性、超前性、协调性等特点,在做法上突出前期调查分析和土地利用安全性评价,提出重建用地安排和布局意见、落实有关用地政策,规划要科学理性等思考.
【总页数】4页(P48-51)
【作者】郑伟元
【作者单位】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1000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1.2
【相关文献】
1.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程中引入项目管理模式的现实思考 [J], 高永祥;池慧;徐新
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住居设计构想研究——家族多户式农村居民自建住居方案思考[J], 李昕悦;张鲲
3.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思考 [J], 邹德慈
4.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思考 [J], 谢蓉;邓楚雄;吴永兴
5.基于土地利用规划视角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思考 [J], 王旭峰;栾乔文;谢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地震灾区人居环境重建与管理方法探讨作者:彭勃杨剑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27期彭勃杨剑(1.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2.西南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摘要】对汶川地震灾区的人居环境重建进行简要探讨,总结人居环境重建中应注意的要点,并对人居环境重建中的应实施的管理方法进行论述。
【关键词】汶川地震;人居环境;重建;管理0 引言人居环境科学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境科学这二大要领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
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1]。
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系统。
吴良墉院士将人居环境定义为“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2]。
灾后人居环境建设应注重居住环境景观打造,而且需要与山区植被景观的修复建设协作并进。
特别是在川西龙门山区域,拥有如此优越的自然山水环境条件下,将人居环境建设与植被景观的修复相结合,能构建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新环境,更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
1 居民安置点人居环境建设方法居民点的灾后重建应尽量突出其地域文化特点,尤其是要维护羌族等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活习俗、礼仪节庆、建筑形式、布局方式等,结合当地的地形、气候和居民的生活习惯进行恢复重建。
居民建筑的性质与功能、内容与规模、标准与档次、位置与高度、体量与体形、色彩与风格等,均应有明确的分区分级控制措施,并形成朴素的风貌特点,建筑布局与相地立基,均应因地制宜,充分顺应和利用原有地形,尽量减少对原有地物与环境的损伤或改造,并保留出自然景观视廊。
2居民安置点人居环境建设综述2.1 居民安置点人居环境建设综述在生态敏感地区进行城镇建设,应以城镇生态安全为首要原则。
灾后重建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与思考——以四川省绵
竹市为例
袁锦富;赵毅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09(025)011
【摘要】震后绵竹市面临着城市住房和公共设施破坏严重、产业布局急需调整、城市面貌受到重创等问题.其总体规划特别强调近期恢复重建与长远城市发展的统筹考虑:近期首要进行居民安置与公共设施重建,加快产业恢复重建和布局优化;远期着重考虑以重建为契机,优化交通组织、调整功能布局、塑造风貌特色、构建防灾体系,以促进城市灾后的全面复兴.
【总页数】6页(P5-10)
【作者】袁锦富;赵毅
【作者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与交通规划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
【相关文献】
1.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四川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以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生态旅游规划为例 [J], 蔡军;阮娟;陈其兵
2.灾后重建背景下的村庄建设规划方法探析——以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四组村庄建
设规划为例 [J], 孙秀峰;屠泳博;陆元晶
3.震后绵竹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思考 [J], 赵毅
4.上海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背景下闵行区现状评估的思考 [J], 梁晓冬
5.总规改革背景下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探索——以江门恩平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J], 陈文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重建第一篇: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重建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都江堰模式受汶川大地震影响,都江堰市大面积受灾,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海市对口援助下,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
都江堰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以产业重建、城镇重建、农房重建、生态重建等为重点,积极探索都江堰重建新模式。
一、城镇重建——“壹街区”模式大地震导致都江堰城镇受灾严重,大量房屋损毁,灾后重建的第一重任就是要着力解决都江堰受灾市民的安臵问题。
在城镇住房重建中,融入援建市的建筑风貌和当地特色,是都江堰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的一大亮点。
为了城镇灾后的可持续发展,都江堰积极探索“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使灾后重建从单一城市功能的应急恢复向系统提升转变。
此外,在重建过程中,都江堰注重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带给灾民切实的利益。
以“壹街区”为例:(一)建筑特色——“川西风貌+上海风情”“壹街区”是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第一个功能完整的成街区建设项目,社区内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功能完善,是一个集川西风貌、上海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
按照“一街区、一家人”的理念,“壹街区”的设计规划融入上海元素,条条小巷纵横交错,住房建设相对集中,建筑风貌体现上海特有的“弄堂”风情。
(二)命名特色“壹街区”的命名很有特色,它不仅包含着都江堰人民对援建者的感恩之心,更是传递着新的文化理念和突出其综合功能,让人耳目一新。
据悉,当初在为该项目命名时,都江堰为了感恩上海援建、铭记援建者的恩情,提出叫“上海花园”、“上海城”或“上海村”。
但被上海援建者拒绝:“援建不是恩惠,这个项目应该传递出更新的理念,拥有更响亮的名字。
”而且该项目拥有开放式的特点,无线网络将覆盖于整个区域内,所以“壹街区”也是“E街区”。
(三)功能提升——综合性城区为了提升都江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力,“壹街区”建设项目通过对口援建、联建等共同参与重建的新模式,形成功能提升的“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
汶川灾后重建中心城区近郊城镇规划设计探讨——以绵竹市东北镇为例郑钢涛;刘宇红【摘要】该文通过对四川省绵竹市东北镇规划设计的思考和实践,探索汶川灾后重建中心城区近郊城镇的规划方法,在产业发展、城乡空间、近期建设、村庄规划等方面提供了设计思路和操作经验.【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0(028)008【总页数】4页(P103-106)【关键词】灾后重建;近郊城镇;规划设计;绵竹市东北镇【作者】郑钢涛;刘宇红【作者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10036;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2.29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地震,造成人员、财产、物资的巨大损失。
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中考虑支援方的经济实力和受援方的灾情程度,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确定江苏省对口支援绵竹市,其中张家港市对口援助绵竹市近郊城镇——东北镇。
对口支援进行建设,首先启动的就是规划编制工作。
1 东北镇概况及灾害损失东北镇位于绵竹中心城区东北方向,对外交通便利,德汉快速通道、成青公路等纵横交织,德天铁路绵竹站置于腹心之地(图1)。
全镇幅员面积25.96km2,其中耕地面积约1405.07hm2,辖9个行政村、2个社区、3个居委会、93个村民小组,震前总人口2326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75人。
整个镇域经济以农业和第三产业为支柱,2007年度全镇GDP实现4.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73元。
地震造成全镇受灾总人数22036人,死亡178人,失踪5人,重伤323人,轻伤2924人。
农村房屋倒塌达4911户,严重损坏1575户。
水利设施遭受严重破坏,损毁水库5座,山平塘16座。
企业倒塌房屋2036余间,大部分企业处于停产状态。
教育、卫生、文化、社会福利设施基本不能使用(图2)。
2 技术路线2.1 项目的特殊性(1)本规划为中心城区近郊城镇的规划东北镇紧邻绵竹中心城区,其特殊的地理区位,使之成为中心城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