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八声甘州
- 格式:ppt
- 大小:313.50 KB
- 文档页数:27
苏轼《八声甘州》原文翻译及赏析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译文]有情的风卷来万里潮水,却又无情地将潮水送回。
[出自]北宋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廖子》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释:“参寥子”,即僧人道潜,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人推崇,是苏轼平生交谊甚深的一位方外友人。
公元1091年,苏轼应召赴京后,寄赠他这首词。
西兴:即西陵,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
相得:相投合。
"西州路"三句:据《晋书o谢安传》,太山人羊昙素为谢安所重。
谢安过西州门病死之后,羊昙"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
"此处是说自己要实现谢公之志,要参寥子不要像羊昙一样痛哭于西州路。
译文1:钱塘江的大潮仿佛是随着大风的感情变化而涨落,潮来潮去似乎没有眷恋,已然不记得有多少次,看到残阳照射中的钱塘大潮了。
也不用思古论今,转眼间物是人非,不必替古人担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
有谁能像我这样呢,泯灭机心,无意功名,淡泊宁静。
记得西湖之畔,我们一同游春,山峰青翠,烟雾迷茫。
你我相知颇深,很少有人能够相提并论。
我希望他年能够与你重返浙东,一同归隐山林,但愿不违背这美好的愿望。
放心吧,我一定不会像谢安那样雅志相违,使你失望的。
译文2:有情的风卷来万里潮水,却又无情地将潮水送回。
问讯钱塘江上,那西兴江边,曾几度映照夕阳的余晖?不必去思量古事今世,俯仰间昔人俱往物是人非。
谁能像我东坡老翁,老来忘机恬静无为。
记得西湖西岸,正值春山景色佳美,晴日碧空阴雨烟霏。
料想诗人情趣投合,如你我者终属稀少。
约定将来还东海,但愿谢公归隐素志莫相违,期君勿似羊昙,西州路上为我悲。
句解: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有情的风不远万里,把海潮卷来;转瞬之间,又无情地送潮而归。
【抒情诗句】《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译文注释_《八声甘州寄参寥子》点评_苏轼【抒情诗句】《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译文注释_《八声甘州寄参寥子》点评_苏轼八声甘州送人参和几个儿子[宋]苏轼感伤的风,千里翻滚的潮水,无情地把潮水送回家。
问钱塘江、西兴浦口的暮色有多少度。
不要想过去和现在,赞美过去。
他像东坡一样老,白发苍苍,健忘。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正暮一作:正春)[注]:此词作于元?六年(1091)苏轼由杭州太守被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时,是作者离杭时送给参寥的。
参寥是僧道潜的字,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苏轼所推崇,与苏轼过从甚密,结为莫逆之交。
苏轼贬谪黄州时,参寥不远两千里赶去,追随他数年。
这首赠给参寥的词,表现了二人深厚的友情,同时也抒写出世的玄想,表现出巨大的人生空漠之感。
整首词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却又执着于友情,读来毫无颓唐、消极之感,但觉气势恢宏,荡气回肠。
词的第一部电影具有非凡的气势,钱塘江被用来描述世界的聚集和分离,这充分显示了诗人的自豪感。
表面上看,前两句写着钱塘江涨落,但一句说“感伤”,另一句说“无情”。
这种“无情”并不意味着自然之风是无情的东西,而是指个性化的感伤之风,而是无依恋地把潮水送回去。
因此,“情潮”和“无情潮归”并置,但后者是主要的,它突出了这个词的具体场景来表达离别之情,而不是一般的吟咏潮水的作品,如他的诗歌《南歌子·八一八观潮》和《八一五观潮五绝》,重点呈现潮汐的声音和趋势,不包含其他含义。
以下三句话实际上是一个引导句,由“问”这个词引导。
西兴位于钱塘江以南,杭州市对岸,萧山县以西。
“几次黄昏”,也就是我在夕阳下见过多少次钱塘潮!这里指的是很多次很少有人参与的潮汐景观,这是非常令人难忘的。
《暮光之城》一方面进行“退潮”,因为退潮一般在傍晚,另一方面,这一场景往往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与离别相结合的特殊意象。
八声甘州苏轼评价八声甘州是苏轼的一首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辞章,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表达了苏轼对于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
这首诗以其饱满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诗句被后人广泛传诵,成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将从诗歌的结构、意境和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评价。
首先,八声甘州的诗歌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艺术的统一性。
苏轼运用了押韵和对仗手法,使诗歌的音韵和意蕴相辅相成。
整篇诗分为八节,每节的音调变化和句子的结构都有所差异,使得整首诗既有变化又有统一、通过合理运用韵律,苏轼赋予了诗歌一种生动的音乐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领略到其荡气回肠的美感。
其次,八声甘州的意境与情感表达十分深刻。
诗中苏轼以八次念叨前辈诗人罗隐的《江南逢李龟年》一句话“家住层城西,倚马而望隅”,通过描绘丰富的甘州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表达了他对家园故乡的深深怀念之情。
他透过这一具体的描写形象,将个人情感与社会问题相结合,使得整首诗寓意深远,并引起了读者的思考。
在八声甘州中,苏轼以锐利的笔触讽刺了宋代朝政的腐败和浪费现象。
他提到了“朱弦绣幕胜雄师”的豪华府第和“紫泥金瓦应犹在”的官方官署,暗示了时人对于享乐和奢靡的沉迷。
苏轼抨击了当时的政府官僚主义,揭示了吏治腐败的现象,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无法掩盖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然而,八声甘州并非完全悲观,苏轼通过描绘美丽的甘州自然风景,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以“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描绘了一幅战乱和贫困的画面,表现了当时人民生活的艰辛和辛酸。
然而,他以“欲取鸣琴弹断骨,赖有将军之良助”亦展示了人民对改变命运的渴望和对将领的仰慕之情。
最后,八声甘州以其简练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苏轼饱满的情感和对世态人情的深刻思考。
苏轼通过描写山水风光、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传递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当时时局的评论,刻画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社会画卷,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从儒家的角度评论苏轼的《八声甘州》的诗句一、引言苏轼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作被后人誉为“苏诗”,其《八声甘州》更是其中的佳作。
而从儒家的角度,来看苏轼的这部诗作,不仅可以品读其中的文学之美,更能从中感受到儒家思想的渗透和影响。
二、儒家思想在《八声甘州》中的体现1. 孝道思想苏轼在《八声甘州》中多次提及悲悯乡土,怀念故乡之情。
其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表现了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儒家强调孝道,认为孝顺父母和忠于国家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
苏轼通过诗作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也在间接体现了儒家的孝道思想。
2. 仁爱之心在《八声甘州》中,“悲风留咽,恶云断肠”“江北黄梅传袁郎,胜事风流谁家听”的描述,表现出苏轼对天下百姓的关怀和悲悯之心。
儒家注重仁爱之心,强调推崇仁爱、怜悯他人。
苏轼在诗中展现的对人民的关怀,便是儒家仁爱之心的体现。
3. 王道思想苏轼在《八声甘州》中多次探讨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提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慨。
此处的《八声甘州》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儒家思想主张君臣之道,主张统治者应当以仁爱和孝道来统治国家,苏轼的《八声甘州》中透露出对社会政治的思考,也是儒家王道思想的体现。
三、苏轼的《八声甘州》在今天的启示苏轼的《八声甘州》诗作,在表现个人情感的也融入了儒家思想,展现出对家国、天下的关注和思考。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孝顺父母、关怀他人、关注社会,都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而这些正是苏轼在《八声甘州》中所表达的。
四、结语苏轼的《八声甘州》是一部经典的诗作,它不仅体现了苏轼高超的文学艺术水平,更融入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从儒家的角度来评论苏轼的《八声甘州》,既能够欣赏其文学之美,更能够感受到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营养,将儒家思想的精神融入当代社会,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力量。
五、苏轼的《八声甘州》对儒家经典的借鉴除了体现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外,《八声甘州》在表达情感与思想时,还融入了对儒家经典文化的借鉴。
【原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一、前言苏轼当初写词的时候,是暗暗将柳永看作竞争对手的。
当他写好《江城子•密州出猎》,第一时间给朋友鲜于子骏写信,得意洋洋地宣称:“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柳永的词,在北宋时期广为流传,“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粉丝众多的苏轼自然也会关注同样粉丝众多的“写词歌王”柳永。
在柳永的词中,苏轼最为赞赏的就是这首《八声甘州》,苏轼曾说:“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
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著名古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也认为这首词,是柳永写“秋士易感”的内容写得最好的一首词,把兴象高远的秋士之感与怀人念远的儿女之情互相结合了起来。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柳永这首千古以来,众口交誉的词作——《八声甘州》。
二、鉴赏柳永虽然是著名的词人,但《宋史》并没有为他立传。
古籍关于柳永资料真伪难辨,王辉斌《柳永生平订正》一文认为,柳永生于987年,于1031年考中进士,他死后由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与陈朝请共同筹划安葬。
柳永结过婚,据康熙《崇安县志》卷七记载:柳永有子名涚,字温之,庆历六年登贾黯榜进士,官至著作郎。
关于柳永死后凄凉无比,由群妓合资安葬以及“吊柳会”,这些都是街谈巷议的以讹传讹。
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说,柳永终职于屯田员外郎,死在行旅中,归殡于润州僧寺。
当时王安礼担任润州太守,四处寻求柳永后人讯息,在没有找到的情形下,就自己出钱将他安葬了。
这首词的创作年代不详,但从词作内容来看,是柳永在羁旅落拓、登高思乡时写下的作品。
全词充满了失意之态,念远之情,情感悲慨,格调俊爽。
词的上片写凄清的秋景,泼洒出寒士的江湖落魄。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①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②、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③,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①参寥子:即诗僧道潜,常与苏轼相酬和。
元祐六年,苏轼因治理有功被召进京任职,临行作此词赠道潜。
②谢公:指谢安。
《晋书》记载,他身为重臣,却渴望造一条大船,沿水路归东山,后因病重未如愿。
③西州路:谢安去世后,羊昙经过西州时忆及故人,恸哭而去。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开头,以风向多变以及潮水涨退等景象暗指世事的无常,表意比较含蓄。
B.“几度斜晖”以转瞬即逝的黄昏,表达诗人对相聚美好却无比短暂的伤感之情。
C.共赏西湖、访春山之雅事,“空翠烟霏”之妙趣,都强化“诗人相得”的意味。
D.诗中的情景涉及古代、往昔、眼前、来年等时间维度,气度恢弘,情感深挚。
【答案】B【解析】 A项涉及词的开篇。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两句有眼前景,又含心中情,“风”“潮”涌动,无情与有情。
结合词的交际情境,可以推想而知,苏轼与道潜的友谊,自然写遍杭州处处,尤其是杭州众多风景名胜之地,如西湖揽胜,钱塘观潮,这里自然是对钱塘观潮这B 项专注于“几度斜晖”这一意境进行理解与鉴赏。
这几句回忆两人之前经常见面,共赏斜晖,表明彼此情谊深厚。
从后文来看,诗人告诫朋友不必思量古今变迁,也不必在乎物是人非,应像自己一样做到“自首忘机”。
上下文连贯起来,意在让友人珍惜情谊,不要为人事伤怀。
若将“几度斜晖”理解为“伤感之情”,则语脉不通。
另外,注意“俯仰” 是多义词,在诗中表示“沉思默想”,与前一句的“思量”意思相近。
因而 B 项错误,是答案选项。
C 项综合考查对词句意境的理解与鉴赏。
八声甘州柳永原文赏析及翻译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译文]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对潇潇暮雨淋江天,一番洗脸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遇,残照当楼,就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注解:1、选自《乐章集》。
八声甘州,词牌名。
2、一番洗脸清秋:一番风雨,洗掉一个重泉的秋天。
3、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
霜风,秋风。
4、关河:关隘山河。
5、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
是处,处处。
红,翠,指代花草树木。
6、苒苒(ran 第二声)物华休:随着时间推移,幸福的景物都消歇了。
苒苒,同“历久”,指光阴推移。
物华,幸福的景物。
7、渺邈:遥远。
8、淹留:子市。
9、颙望:抬头远望。
10、讹几回、天际辨归舟:不好多次看见远处存有船驶进,便以为就是爱人乘舟启程。
11、争:怎。
12、正恁(nen 第四声)凝愁:恁,如此,这样。
凝愁,愁绪汇聚解决不上开。
译文1: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满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脸的秋景分外温热鳟甲。
悲凉的霜风逐渐地逼近,关隘、山河冷清不景气,落日的余光照亮在楼上。
到处红花凋谢翠叶枯落,幸福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奔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心上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译文2:暮雨潇潇,洒遍大江两岸,也洗净了清秋时节的万里长空。
西风渐紧,带来阵阵寒意,关河冷落,残阳正照在楼上。
四处红花凋零,绿叶衰谢,渐渐地景物都凋零了。
只有长江水,永远这样无言无语地向东奔流。
我不忍心再登高望远,故乡荒凉似在天边,已而的心愿却难以发散。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苏轼词作鉴赏【作品介绍】《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这是一首寄赠之作,表现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寄情山水的人生理想。
此词上下阙均以写景发端,议论继后。
景语中有情语,议论时亦辅之以超旷、闲逸、感喟之情,大气包举,襟怀高妙,风格豪迈超旷。
【原文】八声甘州①;寄参寥子②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③上,西兴④浦口,几度斜晖⑤?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⑥。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⑦。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⑧,如我与君稀。
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⑨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⑩。
【注释】①八声甘州:词牌名。
源于唐大曲,又名《甘州》、《潇潇雨》。
②参寥子:即僧人道潜,字参寥,浙江于潜人。
精通佛典,工诗,苏轼与之交厚。
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应召赴京后,寄赠他这首词。
③钱塘江:浙江最大河流,注入杭州湾,江口呈喇叭状,以潮水壮观著名。
④西兴:即西陵,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
⑤几度斜晖:意谓度过多少个伴随着斜阳西下的夜晚。
⑥俯仰昔人非:语出王羲之《兰亭集序》:“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⑦忘机: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
见《列子;黄帝》,传说海上有一个人喜欢鸥鸟,每天坐船到海上,鸥鸟便下来与他一起游玩。
一天他父亲对他说,“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于是他就有了捉鸟的“机心”(算计之心),从此鸥鸟再也不下来了。
这里说苏轼清除机心,即心中淡泊,任其自然。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苏轼《和子由送春》:"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⑧相得:相交,相知。
⑨谢公雅志:《晋书;谢安传》载:谢安虽为大臣,“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造讽海之装,欲经略初定,自江道还东。
雅志未就,遂遇疾笃”。
雅志,很早立下的志愿。
⑩“西州路”三句:《晋书;谢安传》载:安在世时,对外甥羊昙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