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理想主义者巴甫洛夫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
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奖。
巴甫洛夫在学术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三方面:1.心脏的神经功能;2.消化腺的生理机制(获诺贝尔奖);3.条件反射研究。
对以后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由他的条件反射研究所演变成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一、条件反射的建立巴甫洛夫把有机体的反射区分为在种族发生中遗传下来的无条件反射和个体发生中所获得的条件反射两种。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反射。
动物的这种反射为数有限。
新生儿只有三种无条件反射:(1)食物反射:如奶头放在他的嘴里他就会自动吮吸,食物放在他的嘴里,就会分泌唾液;(2)防御反射:如东西刺激眼睛就眨眼,火烫到手,手就缩回;(3)朝向反射:如把眼球和头转向刺激的光源。
这些都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是从遗传得来的。
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叫无条件刺激。
无条件反射只是有机体出生以后生长和发展的先天基础,无法适应异常复杂和经常变化着的生活条件。
在生活过程中就形成了另一种反射——条件反射。
建立条件反射时,先使用一个与食物无关的中性刺激(如铃声)作用几秒钟后给动物一个无条件刺激(喂食物),并使两者共同作用一定时间如10-20秒,(即用无条件刺激进行强化),这样多次结合后,中性刺激(铃声)单独作用,动物也分泌唾液。
这时,条件反射就形成了。
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
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凡能有效地作用于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包括时间因素以及事物间的关系等,只要得到强化,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类型主要是由无条件反射决定的,中性刺激与吃食引起唾液分泌反应相结合,成为食物分泌条件反射;与损伤性引起的防御、逃避反应相结合便形成防御条件反射、逃避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知识点总结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巴甫洛夫的生平和背景。
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1849-1936年)出生在俄国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神甫。
在童年时期,他受到了政治上的迫害,被迫逃亡,并在遭受严重的困难后,最后成功完成了他的学业。
在他的成年生活中,他致力于研究各种不同领域的科学,最终成为一名备受尊敬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巴甫洛夫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他的条件作用理论。
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行为的研究上,他发现了许多能够影响动物行为的条件因素。
他的实验主要是通过对狗的实验来进行的,他发现了当狗在不同的条件下接受不同的刺激时,它们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基于这一发现,他提出了条件作用的理论,认为动物的行为是通过条件作用来形成的,而不是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认为,动物的行为是由外部刺激和条件因素所决定的。
他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当动物在不同的条件下接受不同的刺激时,它们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他以狗为实验对象,研究了它们的唾液分泌和吞咽等生理反应。
巴甫洛夫发现,当给狗提供食物时,它们会开始分泌唾液,当食物被一定的声音或视觉刺激配对时,狗在听到声音或看到视觉刺激时也会分泌唾液,即无需实际接受食物也能产生相同反应。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狗的唾液分泌反应是通过条件作用形成的,而不是由于遗传或先天因素所决定的。
基于这一发现,巴甫洛夫提出了条件作用的理论。
他认为,动物的行为是由外部刺激和条件因素所决定的,而不是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
他认为,当动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接受一定的刺激时,它们会形成特定的条件反射,这些条件反射会影响动物的行为。
这一理论对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我们理解动物和人类的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除此之外,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理论还对神经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巴甫洛夫的理论,神经系统是通过条件作用来形成的。
巴甫洛夫-做科学的苦工-德育名人小故事
巴甫洛夫-做科学的苦工-德育名人小故事
当俄罗斯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离开人世的时候,曾这样嘱咐他的学生说:"要做科学的苦工……要记住,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
"
巴甫洛夫的一生,把为科学奋斗当作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职责,甘做"科学的苦工"。
小时候,巴甫洛夫和他的弟弟一起挖种苹果树的坑,坑已经挖好了,父亲一看,说位置不对,重新再挖。
弟弟放下铁锨不干了,而巴甫洛夫却又挖了起来,手上磨了血泡也不管,一直到把坑挖好,种上苹果树才歇手。
后来,巴甫洛夫成为生理学家,成天在实验室里研究狗的条件反应。
他常常用自己的工资去买实验用的狗。
在解剖狗时,一干就是四、五个小时。
他非常细心地数着从玻璃管中流出来的狗的唾液,详细地记录在笔记本上。
一位新来的助手数了一会儿,就感到单调、厌倦,而巴甫洛夫却郑重地对他说:"如果科学需要,就数他十年、二十年!"巴甫洛夫在八十七岁高龄时,得了肝炎,后又患肺炎,但他仍在做"科学的苦工"。
他还为自己作为一个科学家没有完全尽到对人类的义务感到十分遗
憾。
巴甫洛夫及其理论的简介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 [Ivan Petrovich Pavlov [1] 1849.09.26 [2]-1936.02.27],俄国生理学家和生理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
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他出生于俄国俄罗斯西南方梁赞[3]的一个贫困的牧师家庭,因流感性肺炎逝于前苏联列宁格勒[4]。
父亲是农奴教区的牧师,收入微薄,母亲是一位牧师的女儿,有时在富人家做女佣以贴补家用。
巴甫洛夫是父母 5 个子女中的长子,因此自幼就养成他负责的个性。
当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刚颁布法令,允许家庭贫穷但有天赋的孩子免费上学。
巴甫洛夫两个条件都符合,因此就接受了小学和中学教育。
1860 年进入梁赞教会中学,1864 年毕业后进入梁赞教会神学院,准备将来做传教士。
在此期间从皮萨列夫(Dmitri Ivanovitch Pisarev)的文章《动植物世界的进步》中,他知道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受到当时苏俄著名生理学家谢切诺夫(Ivan Mikhailovich Sechenov, 1829-1905)1863 年出版《脑的反射》一书影响,对自然科学发生兴趣,乃放弃神学,1870 年进圣彼得堡大学,先入法律系,后转到物理数学系自然科学专业。
谢切诺夫当时正是这里的生理学教授,而年轻的门捷列夫则是化学教授。
巴甫洛夫在大学的前两年,表现平凡,在大学三年级时,上了齐昂(Ilya Cyon)教授所开授的生理学,对生理学和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找到了所要主修的学科。
从此投入生理学的研究,并担任西昂的实验助手。
在齐昂的指导下,1874 年,他和同学阿法纳希也夫(B. V. Afanasyev)完成了第一篇科学论文《论支配胰腺的神经》,获得研究金质奖章。
因为在生理学上投入时间太多,大学最后一年,他主动要求留级,1875 年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巴甫洛夫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1849.9.26~1936.2.17)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奖。
他提出了条件反射的概念,并以此著名。
1904年,因在消化生理学方面的出色成果而荣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金,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家。
巴甫洛夫在学术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三方面:1.心脏的神经功能;2.消化腺的生理机制;3.条件反射研究。
(为此他领取了“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医学奖。
他是第一个享受的这个荣誉的俄国科学家。
)其主要的相关研究:消化道的研究和经典条件反射学说1878年至1890年,巴甫洛夫重点研究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作用的问题及消化生理、药理学方面的有关问题,发现了胰腺的分泌神经等等,科学界人士把这种神经就称为“巴甫洛夫神经”。
巴甫洛夫自此开辟了生理学的一个新分支——神经营养学。
(他写成的“心脏的传出神经支配”的博士论文。
获得帝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学位,讲师职务和金质奖章。
他曾当选为俄国科学院院士。
)1901 年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和信号学说。
他还创造了多种外科手术,把外科手术引向整个消化系统,彻底搞清了神经系统在调节整个消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1903年起,巴甫洛夫连续30多年致力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
他发现了大脑皮层机能的活动规律。
创立的动物和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解释了人类所特有的思维生理基础。
给唯心主义心理学以致命的打击,为创立科学的唯物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把人脑的“第二信号系统”。
看作是先天性大脑机能,对医学界和生理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力,也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至今,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有关感觉反映和逻辑认识之间的联系依然是建立在巴浦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巴甫洛夫,И.П.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 (1849~1936)
大家苏联生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
1849年 9月26日生于梁赞,1936年 2月27日卒于列宁格勒。
1870年在圣彼得堡大学学习动物生理学,1875年转入军事医学院学习,188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的卓越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金。
他又是用条件反射方法对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客观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也是现代唯物主义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立者。
他开始时研究血液循环和消化功能,但主要工作是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
他发展了И.□.谢切诺夫关于心理活动反射本性的学说,把反射解释为有机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要素。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是其多年实验研究的总结,主要记述在《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20年经验,条件反射》(1923)和《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1927)之中。
他详细地研究了暂时联系形成的神经机制和条件反射活动发展和消退的规律性,论述了基本的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现象的扩散和集中及其相互诱导的规律,提出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在苏联,它们被认为是对心理学问题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深入研究的自然科学基础。
他强调了心理与生理的统一,反对把心理的东西与生理的东西割裂开来。
他应用客观的方法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揭示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有助于心理学摆脱内省主义的束缚。
近几十年来,生理学中的新进展使人们对心理的生理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并使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本身得到发展。
(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对巴甫洛夫观点的综合评估和理解巴甫洛夫观点的探索与理解在心理学领域中,伊凡·巴甫洛夫(1849-1936)是一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俄罗斯科学家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
他的理论观点围绕着条件反射和学习,对于我们理解动物和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巴甫洛夫观点的多个方面,从他的实验方法到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贡献,并分享对这一主题的个人观点与理解。
第一部分:巴甫洛夫的实验方法在巴甫洛夫的实验方法中,他通过使用狗作为实验对象来研究条件反射。
他观察到,当给狗提供食物时,它们自然分泌唾液。
而当他连续多次使用一个特定的声音刺激(比如铃声)与食物的联结时,他注意到狗开始在听到铃声时就分泌唾液,即使没有提供食物。
这个实验启示了巴甫洛夫对条件反射的理解。
他认为,这种联结是在个体的大脑中形成的,通过反复性地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相连,大脑会学会将它们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学习过程在动物和人类的行为塑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贡献巴甫洛夫的观点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行为主义心理学关注的是可观察的行为与刺激之间的联系,而不涉及主观的心理过程。
巴甫洛夫的实验方法提供了一个量化和可重复的方式来研究与行为相关的条件反射。
他的实验不仅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还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启示。
他的工作对于众多后来的学习理论,如奖励和惩罚的效应,以及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巴甫洛夫的观点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起点,进一步推动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发展。
第三部分: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巴甫洛夫的观点为理解行为学习过程和条件反射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通过他的实验方法和理论贡献,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外部刺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他的工作也为后来的学习理论提供了启示,丰富了心理学领域的知识。
然而,巴甫洛夫的观点也存在一些限制。
他的实验局限于条件反射,忽视了主观的心理过程和认知因素在行为塑造中的作用。
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
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曾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
消化道巴甫洛夫关于消化道的研究是首先把狗的食道经过手术切断,把切断的食道两端缝在狗脖子的皮肤上,然后让狗饿上一天以后,把这只饥饿的狗拉到了实验室,在狗的面前放一盘鲜肉,狗一见鲜肉,便贪馋地吞了起来,咀嚼了几下就咽下去了。
可是不一会儿,咽下去的肉又掉到了食盘里,这是因为食道已被切断,肉根本进不了胃里,狗依然贪婪地吃着,盘子里的肉始终是那么多。
这只狗徒劳地吃了四五分钟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在通向狗胃的一根像皮管里流出了大量的胃液。
胃液不断分泌,是狗的第十对脑神经——迷走神经的冲动引起的。
巴甫洛夫对这只狗的迷走神经也动过手术,已在上面引出一根丝线。
现只要他稍微提动一下丝线,就切断了脑与胃之间的联系。
结果狗尽管还是在不断地吞咽鲜肉,但胃液却停止分泌了。
这就是著名的“假饲”实验,它可以使人们观察到狗的消化腺的分泌情况。
在他的研究实验中,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当狗只要一看见食物,唾液分泌量就增加,在实际吃到食物以前就已经分泌唾液了,他把这种现象叫做“心因性分泌”。
同事们为此提出了在当时的心理学界比较通行的“内省法”来研究狗的唾液分泌现象(站在狗的立场思考),但这并没有真正解决疑问。
这种现象同时引起了巴甫洛夫的兴趣,开始了他对条件作用的研究。
他又给一条狗动了手术,在狗的腮帮子上开个小孔,用一根细细的导管安在它的一个唾液腺上。
当狗吃东西流唾液的时候,一部分唾液就通过导管流到了外面。
巴甫洛夫通过实验发现,只要食物落到狗的口中,它就会分泌出唾液,如果食物是湿的,分泌的唾液就少些,食物是干的,分泌的就多些。
这种反射活动是狗和其它一切动物生来就有的,巴甫洛夫称它为非条件反射。
艰难的理想主义者巴甫洛夫
作者:贝松
来源:《科学家》2014年第09期
留着一脸的络腮胡,神情严肃、目光犀利,这便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给人的第一印象。
这位曾经获得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科学家,在人生的道路上,是如此地醉心于科学,甚至可以说他为科学研究投入了生命的全部能量。
因而,如果有人想了解他,了解他的生活,只需了解他的科研工作就够了,因为那几乎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巴甫洛夫正在死亡
1936年2月27日,清冷的彼得格勒全城都降下了半旗致哀。
直到此时,从睡梦中刚刚苏醒的小镇居民才知道,这座城市中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与死神抗争失败后死亡。
而令后人惊叹不已的是,这位将一生献给科学研究的生理学家,在弥留之际,仍然痴狂地从事着研究,只不过此次研究的对象是他自己。
生命垂危之际,巴甫洛夫将自己关在小屋子里,十分忙碌地在记录着什么。
他并没有如常人一般,抓紧生命最后的时光划分财产、安排后事;也并没有将最后的时光留给自己,回忆漫长人生中的点点滴滴,向生命做一次庄严的告别,或者利用人生最后的时间向家人一诉衷肠……
常人都会做的事情,这位有点怪异的科学家都没有做,那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到底在做什么呢?
当时的巴甫洛夫,正忙着向助理叙述生命消逝的感受,希望凭借自己的经历为科学留下更多了解死亡过程的资料。
所以,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不近人情地拒绝了来自朋友、亲人的问候,因为他正忙着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和自己钟爱了一生的科学事业做最后的告别……
1849年9月26日出生在俄国小镇梁赞的巴甫洛夫,是家中的长子。
父亲是一位乡村牧师,对他的一生影响深远。
酷爱读书的父亲,在家中珍藏了很多著作,而这些书目也成了巴甫洛夫闲暇时最好的消遣。
可以说,作为长子所与生俱来的责任感,以及年幼时培养起来的勤勉刻苦,是巴甫洛夫一生不知疲倦地在科学领域钻研的支撑力量。
引领巴甫洛夫走上自然科学道路的灯塔,或许是俄国文学评论家皮萨列夫所撰写的一篇名为《动植物世界的进步》的文章;或许是受苏俄著名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出版的《脑的反射》一书的影响;也或许是得到乔治·刘易斯的《日常生理学》一书的启迪。
总之,在他长长的阅读书目中,有几本书、几篇文章震撼了他的心灵,引领他逐步放弃了神学,走上了自然科学研究的康庄大道。
1870年,21岁的巴甫洛夫走进了圣彼得堡大学的校门。
在这所校园中,他从法律学跳转到了物理数学系的自然科学专业,并开始对生理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走上了生理学研究的道路。
1874年,他和同学阿法纳西耶夫(Afanasyev)一起完成了第一篇科学论文《论支配胰腺的神经》,并凭借这篇文章,获得了研究金质奖章。
那时,年轻的巴甫洛夫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才华刚刚崭露头角。
理想照进现实
虽然学生时代成绩优异,且在之后的研究领域功成名就,但这位科学狂人早年间的生活却似乎总与困窘密切相关。
大学期间,学校的奖学金年年都能落在优秀的巴甫洛夫头上,但是他的生活却从未摆脱贫苦,他需要给别人做家庭教师才能够维持日常生活的运转。
从获得生理学学士学位,再到进入外科医学院攻读医学博士学位,直到成为老师的助教,并到俄国著名临床医师波特金的医院开始做生理实验工作,巴甫洛夫的生活都一直被科学研究所占据,窘迫也如影随形。
其实,在获得医学学位后,他原本可以做一名医生,并获得不菲的收入,但是他却因为对科学的热情选择了走进波特金的生理实验室,开展有关心脏神经的研究。
获得一份实验室的工作,如今听来是一件十分高大上的事情,但巴甫洛夫所工作的实验室,却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光鲜亮丽,可以说那只是一间破败的屋子而已。
但他没有过多地抱怨,对科学研究的痴迷,似乎让他忽视了外界一切不利条件,只享受专注于科学本身所带给他的喜悦。
因而,他在这间既像门房又像澡堂子的实验室内,坚持了十余年的时光。
巴甫洛夫31岁那年,他的生活因为谢拉菲玛的出现而有所转变。
他对待科学的全部能量都消解在了与谢拉菲玛的感情当中。
只不过,这样的状况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巴甫洛夫很快在两人婚后将对谢拉菲玛炙热的情感,迅速转移到了科学研究当中。
但不得不说,是谢拉菲玛的出现让巴甫洛夫的生活变得井井有条,让他能更安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当中。
在两人步入婚姻的殿堂时,巴甫洛夫便同妻子约定,妻子不干涉他的研究,而他则不负责家庭事务,并向妻子承诺不饮酒、不打牌、不应酬。
同时,他还承诺,每年9月到次年5月,每周工作7天,只在暑假时陪妻子去乡下度假。
虽然,直到巴甫洛夫担任教授之前,两人的生活一直十分拮据,但好在有妻子的操持,巴甫洛夫才不至于将精力分散到令人无奈的生活琐事中去。
俄国十月革命初期,当地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苦当中,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巴甫洛夫也从未停止科学研究。
在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俄国国内的环境都不太安定。
1921年3
月,有两位军人曾来到巴甫洛夫当时工作的实验医学研究所,请巴甫洛夫携带家眷离开彼得格勒,以保障其人身安全。
巴甫洛夫却拒绝了他们的提议,他说:“战争就是战争,为什么要把科学工作者特殊对待?”这位乐观的科学家,甚至还在送别两位军人时安慰道:“这些困难是暂时的,祝你们一切顺利。
”之后,他便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从未因外界风云变幻而有过丝毫动摇。
无论是生活的困窘还是大环境的不安定,对巴甫洛夫的影响都微乎其微,他看上去就像一部“科学永动机”,不断地探索自己能量的极限。
从最初赴德国进修时研究心脏搏动的影响机制,到后来研究方向逐渐地转向人体的消化系统,再到创立动物和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以及最后在晚年时转向精神病学研究,巴甫洛夫都孜孜不倦地将生命的全部能量投入到自己的研究工作当中,似乎永不知疲倦。
巴甫洛夫的狗
1904年,巴甫洛夫因在消化生理学的杰出研究成果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成为世界上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家。
而说到巴甫洛夫在消化生理学的研究成果,不得不说说令他蜚声科学界的一项科学实验。
“巴甫洛夫的狗”,如今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仅凭本能做出反应而不经过大脑思考的人,但其实这是巴甫洛夫十分著名的一个实验。
他利用狗看到食物会流口水的现象,选择在每次喂食前先发出一些其他的信号,如摇铃。
而经过实验发现,连续在喂食之前摇铃后,有一次狗在听到铃声但没有任何食物可吃的情况下,仍然流出了口水。
从“食物——唾液分泌”到“摇铃+食物——唾液分泌”,再到“摇铃——唾液分泌”,巴甫洛夫用自己的实验,让“条件反射”的概念深入人心。
战争时期,高尔基曾经慰问巴甫洛夫,希望能为他解决物资上的困境。
而当时正在进行上述实验的巴甫洛夫全然不顾自己生活的困难,答道:“需要狗,狗!情势是如此危急,以至于我的同事不得不去街上捉狗!”
其实,巴甫洛夫的这项实验还曾经引起过科学实验伦理问题的争论,因为他曾经在自己的亲弟弟身上做过类似的实验。
在巴甫洛夫进行条件反射实验的过程中,有一次,他在家庭聚会中说起了自己正在狗身上进行的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实验。
这时,他的母亲突然插嘴道:“还不如找你的弟弟和你一起去,你弟弟最嘴馋了,谁的口水也没有他多。
”巴甫洛夫显然并不认可母亲的说法,但母亲却希望将这个机会留给巴甫洛夫失业的弟弟尼古拉,继续说道:“你的决定会让你失业的弟弟继续闲在家里,而把工作机会让给那些你甚至根本不认识的脏狗。
”更令巴甫洛夫意想不到的是,他忠厚老实的父亲竟也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
于是,一场并不和谐的实验,便在弟弟尼古拉对巴甫洛夫的愤恨以及巴甫洛夫对弟弟的厌恶中拉开了序幕……
实验还未开始,两人为选出一个让尼古拉有食欲的盘子就吵得不可开交。
而在选取食物时,尼古拉坚持要上好的鱼子酱。
而在巴甫洛夫看来,弟弟的这个无理要求,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与科学研究毫无关系。
最终,两人经过几天的争论后,用烤面包片代替了鱼子酱。
实验开始时,巴甫洛夫首先摇铃铛,再递给弟弟一盘面包片。
但到了第三天,意外便终止了这次外人看来有违伦理的实验。
巴甫洛夫如往常一样再次摇动铃铛时,并没有拿出面包片给尼古拉。
而尼古拉的反应,也并不是止不住地流口水,而是狠狠地给了巴甫洛夫一拳,将哥哥打进了医院。
实验就此宣告终结,尼古拉成了早期实验的一个牺牲品。
不过,他似乎并不安于成为一个实验对象,而是在其出入的各个酒吧、咖啡馆中,向过往的路人吹嘘自己所参与的实验是如何令人惊奇,他甚至还接受了《圣彼得堡日报》周末版的采访。
当然,无论是在采访中,还是在与陌生人的交谈中,他都成了实验的主角,而巴甫洛夫却成了地地道道的配角。
不过,喧嚣过后,尼古拉很快便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仍旧在自己平庸的人生路线上游走。
而巴甫洛夫却因为杰出的科学成就,摘得了诺贝尔奖的桂冠,为世人铭记。
不论尼古拉如何夸大其词地炫耀自己在实验中的地位,获得诺奖的巴甫洛夫却并没将他放在心上,因为他在诺贝尔奖的致谢词中,感谢了上帝、自己的助手以及参与实验的牧羊犬,却只字未提尼古拉……
巴甫洛夫在科学道路上的探索,如同一个理想主义者一般,积极乐观且义无反顾。
无论是在如何艰难的处境下,他所看到的都是希望,他所做的都是坚守。
或许他近乎决绝的行事方式,在当下浮躁的社会氛围中很难被理解与接受。
但不得不承认,正是他对科学极大的热忱,让他的理想照进了现实。
也许正如他自己所说:“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假定你们每个人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说来也还是不够。
”而正是这份义无反顾地追逐,才帮助他攀上了科学研究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