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栏杆旁的歌舞——记第二届朝阳国际流行音乐节
- 格式:pdf
- 大小:402.18 KB
- 文档页数:2
2023年北京市高考音乐真题及答案解析一、选做题1. 音乐鉴赏(共40分)(1) ⽂请试歌选条⽂,共30分。
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通过听觉传递情感和思想。
在2023年的高考音乐真题中,我们为您精选了几首优秀的歌曲,希望您能够欣赏并回答相关问题。
首先,播放曲目一《月亮之上》。
这是一首民谣风格的歌曲,歌词表达了思念和希望之情。
请您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表情等要素,回答以下问题:- 这首歌的速度如何?为什么?(5分)- 这首歌的调式是哪一种?(5分)- 请描述歌曲中的旋律特点。
(10分)- 这首歌曲给您的感觉是什么?为什么?(10分)接下来,播放曲目二《岁月神偷》。
这是一首经典的流行歌曲,歌词描绘了岁月匆匆流逝的主题。
请您仔细聆听,并回答以下问题:- 这首歌的节奏感如何?(5分)- 这首歌的音域大还是小?(5分)- 请描述歌曲中的伴奏特点。
(10分)- 这首歌曲给您带来了什么感受?为什么?(10分)(2) ⽂请试听曲选条⽂,共10分。
音乐有许多不同的曲种和风格,不同的音乐曲目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在本题中,我们为您准备了两首不同曲风的音乐,请您仔细聆听并回答相关问题。
首先,播放曲目一《小夜曲》。
这是一首具有浪漫情怀的古典音乐作品,请您仔细聆听并回答以下问题:- 这首音乐曲目是哪个作曲家创作的?(5分)- 请简要描述这首曲目的结构特点。
(5分)接下来,播放曲目二《蓝色多瑙河》。
这是一首具有明快、欢快节奏感的民族音乐,请您仔细聆听并回答以下问题:- 这首音乐曲目是哪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音乐?(5分)- 请简要描述这首曲目的表现形式。
(5分)2. 音乐欣赏(共20分)(1)⽂请试听曲选条⽂,共20分。
音乐欣赏是培养音乐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为您准备了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请您仔细聆听并回答相关问题。
首先,播放曲目一《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
这是一首具有激昂、庄重气势的交响乐,请您仔细聆听并回答以下问题:- 这首交响乐是贝多芬的哪一部作品?(5分)- 请简要描述这首乐曲的整体结构。
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一、基础·运用(共12分)2023年4月15日,经过改造复建的北京工人体育场正式启用。
学校组织大家到那里开展研学活动。
活动结束后,你们小组合作完成了一篇研学日志。
第一部分时代经典1959年竣工的北京工人体育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综合性体育场。
作为北京的一处标致性建筑,它与一街之隔的工人体育馆一起,被北京市民亲切地称为“工体”。
它是首都工人阶级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工程,也是第一届北京十大建筑之一。
一座北京工人体育场,半部新中国体育史。
从第一届全运会到第四届全运会,从1990年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到2004年亚洲杯足球赛、2008年奥运会的部分比赛……北京工人体育场鉴证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建成初期,欢迎国外政要访华的盛会几乎都在工体举行;再后来,国内一些重要的文艺演出、庆祝活动也都衷情于这里。
“工体”两个字,也从一个具体的地名,慢慢成为北京人心中的文化圣地。
1.检查文段,你发现了多处书写错误。
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因为工人体育场是能表现行业精髓的代表性作品,所以“经典”应写作“精典”。
B.作为十大建筑之一,工人体育场是北京的一张名片,所以“标致”应写作“标志”。
2023.5一、基础·运用(共12分)1.答案:A(2分)2.答案:B(2分)3.答案:D(2分)4.答案:C(2分)5.答案:A (2分)6.答案示例:城市地标活力工体(共2分。
词语,1分;书写规范,1分)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一)(共4分)7.答案:威武不能屈(1分。
有错该空不得分)8.答案示例:①阴阳割昏晓②水面初平云脚低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共3分。
共3空,每空1分。
有错该空不得分)(二)(共6分)9.答案:①足②古朴的风俗③悠闲惬意及对淳朴农人民风的热爱(共3分。
共3空,每空1分)10.答案示例:景象:山野小径,溪水潺潺,山路陡转好像无路可走时,眼前却豁然出现一缕炊烟,还有花明柳暗掩映之下的几间茅舍,一两个农人。
安徽省蚌埠市铁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式盘问”如何不再纠结春节期间,网友编了两副诙谐的对联。
一副描述回乡时亲朋长辈的盘问,上联“考了几分什么工作能挣多少呢”,下联“有对象没买房了吧准备结婚吗”,横批“呵呵呵呵”。
另一副则是对这些盘问的“神回复”,上联“这个嘛呵呵呵呵”,下联“那什么哈哈哈哈”,横批“阿姨吃菜”。
虽是寥寥数语,但返乡年轻一代遭遇“中国式盘问”的窘迫,跃然纸上。
年前恐归中的纠结,年后压力下的逃离,故乡在很多人心中成了“想回去、回不去”的痛楚。
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些提问不也是亲友们对外面世界、不同生活的一种想象和好奇吗?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单刀直入的盘问和虚与委蛇的回答,折射出价值观念的碰撞、认知方式的不同。
而这背后,则是城镇化过程中文化转型的大课题。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故乡,绝不仅是舌尖的眷恋,更是精神的栖居、心灵的归宿。
不过,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文明,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演进的过程。
变动不居中,文化难免会逝者如斯。
作家托马斯·哈代曾感叹英国的城镇化毁掉了乡镇的静谧和乡民的单纯,强硬的现代化支持者印度著名导演雷伊也在后期电影中反思乡村文化的衰败。
当前,走向城市的亿万国人,也正处身这样一个文化的十字路口。
有人汇集了近60位网友的春节回乡见闻,一个共同点是,物质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却仍显单调。
在微博上,也有网友感叹:回家后与亲友甚至父母都无话可说,只能“举头看电视,低头玩手机”。
而“中国式盘问”也正显示出,大城市与小城镇间、城市与乡村间的文化鸿沟,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价值的溃散,让哪怕最亲近的人也难以彼此心灵拢聚。
文化落差让很多人的乡愁无处安放,这是城镇化不能承载之重。
那些要用放大镜才能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众多城镇、广袤乡村,正是我们的精神原乡。
2023学年北京朝阳区高一语文(下)期末质检试卷2024.7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自古以来,人类对古老而神秘的月球就有着无限的遐想。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些国家便开始了对月球的探测活动。
1959年1月,苏联发射了月球1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飞越月球的创举,由此拉开了探月的序幕。
随后,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相继开展了上百次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名为“嫦娥工程”的月球探测工程。
“嫦娥工程”初期计划是实现绕月探测、落月探测和月球采样返回探测,即“绕、落、回”三步走月球探测规划。
科研团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掌握了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书写了中国航天器研制历史上的传奇。
2007年10月,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嫦娥一号实现了绕月探测,并且在姿态控制、载荷配置等方面都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嫦娥一号获取了一幅120米分辨率全月球立体影像图,是当时世界上公布的精度最高的全月图。
2010年,嫦娥二号提供了精度更高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立体影像图,这幅图可以清晰地展示月球撞击坑边缘的细纹。
时隔三年,随着嫦娥三号探测器搭载着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雨海西北部虹湾软着陆,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的国家。
2018年5月,世界首颗地球轨道外专用中继通信卫星“鹊桥”发射升空,为随后开启月背探索之旅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与地球搭建起通信桥梁。
2019年初,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
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23天后,嫦娥五号携带月壤回归,标志着“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
回顾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历程,短短二十年,我国深空探测技术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伟大突破。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2024.11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卷共10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2024年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是发展的城市空间,是独特的文化符号。
这一宝贵遗产,传承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文脉,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
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由15处遗产构成要素组成。
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
这些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等5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联系起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赞叹“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历史性继承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一,提供了古都保护与城市更新、文脉传承与文明创造相融合的中国案例。
北京中轴线秉承“中”“和”的哲学理念,以秩序、审美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中”意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和”意为均衡有序,和谐稳定。
“中”“和”理念落实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层面,即表现为追求以中为尊、均衡对称的布局。
北京中轴线的核心建筑群,择中选址、对称布局,象征并强化了国家政权的崇高性和礼仪秩序的重要性,寄寓着对社会和谐安定的美好追求。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质量检测二语文2024.5(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卷共10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2024年3月31日,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落下帷幕。
本届时装周中,“新中式”设计格外亮眼,在礼服、日常装、职业装、运动服等诸多品类中都能看到“新中式”元素。
香云纱、宋锦等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面料成为“新中式”服装设计师热捧的对象。
香云纱是一种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因穿着走路会发出“沙沙”的响声,所以最初叫“响云纱”,后来谐音为“香云纱”。
据说,香云纱制造工艺的灵感来自于珠三角地区渔民的生活经历。
一千多年前,为使渔网变得坚硬耐用,渔民会用薯莨汁浸泡渔网。
操作过程中,身上的衣服难免染上薯莨汁,下河撒网时染了汁的衣服又会沾满河泥。
久而久之,渔民发现这样的衣服会发出黑亮的光泽,而且越穿越柔韧。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流程制造出了香云纱。
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香云纱染整工艺极为繁复,包括坯绸准备、浸莨水、晒莨、封莨水、过河泥、摊雾、卷绸等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十分复杂。
浸莨水需先将绸匹置于高浓度的莨水中浸泡半天,其间要用手不断翻动。
随后淋洒、涂扫薯莨液6次,再将绸匹置于封槽中用莨水浸泡20次,其间还需将绸匹放在45°℃—50°℃的莨水中煮练两次。
过河泥时,工匠们将灰黑色的纯净河泥搅成糊状,薄敷于经莨水多次浸泡的绸面,让薯莨中的单宁与河泥中的铁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将绸面染成黑褐色。
这一操作需在夜间进行,并于天亮前完成,以免因阳光照射,颜色透到绸匹底面。
香云纱的制作充分体现了传统手工艺者沉得下心、吃得了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广东顺德是香云纱的发源地之一。
顺德附近山麓上随处可见制造香云纱的重要原料——薯莨。
2023-2024学年北京市朝阳区三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识字与写字(共39分)1.(10分)看拼音写词语,注意把字写匀称。
kǒng què pái liè bǎo guì yǎn zòu guīzé 2.(8分)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加点字读音是错误的,把它选出来,将序号填在横线里。
(1)A.假装(jiǎ) B.凌乱(líng) C.宿舍(shě) D.火焰(yàn) (2)A.喷香(pèn) B.眼泪(lèi) C.挨打(āi) D.海参(shēn) (3)A.鹦鹉(yīn) B.呢喃(ní) C.处罚(chǔ) D.偶尔(ǒu) (4)A.大夫(dài) B.答应(dā) C.姿态(zī) D.窗明几净(jǐ) 3.(8分)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字是错误的,把它选出来,将序号填在横线里。
(1)A.赶受 B.绒球 C.服装 D.救命 (2)A.准备 B.邮漂 C.严实 D.蜘蛛 (3)A.落叶 B.合拢 C.脑袋 D.风富 (4)A.流泪 B.冷冻 C.城实 D.翅膀 4.(13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ㅤㅤ小丽作为学校广播员准备在广播中对“天宫课堂”第四课进行播报,下面是她抄写的新闻稿:ㅤㅤ北京时间2023年9月21日15时48分,“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开讲,新任“太空教师”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为广大青少年带来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梦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
三名航天员在轨介绍了梦天实验舱的工作和生活场景,还演示了齐妙“乒乓球”以及球形火焰等实验,并_____地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1)小丽喜欢边阅读边识字,读了这则材料,小丽用偏旁归类的方法识记了下面这组字,请你照样子从材料中也梳理一组这样的字,写在下面的横线中。
汉字积累卡氵(海)(潮) ( )( )(2)小丽在朗读材料时,对加点字“还”和“背”的读音不能确定,下列选项中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hái bēiB.huán bēiC.huán bèiD.hái bèi(3)小丽检查时发现,下面语句中有一个错别字,请你把它圈出来ㅤㅤ还演示了齐妙“乒乓球”以及球形火焰等实验改正: (4)在材料的横线中填入一个词语,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活动B.生动C.感动D.运动(5)材料中“及”字的第一笔是 。
潮阳启声学校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科试题总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
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
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
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在不同文化中,韵律都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便于沟通,二是便于记忆。
而“沟通”不仅仅是一个“雅俗共赏”的问题,也涉及诗人与诗人、诗人与读者之间如何建立一个公共的渠道,以便于在这个渠道中磨练某些精妙的技艺,传达种种微妙的体验的问题。
韵律的重心与其说是关于“如何写/评价一首好诗”,不如说是关于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诗人之间是如何“交流”的。
2024北京朝阳高三(上)期末语文2024.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卷共10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 -5题。
材料一2020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启发掘。
创新的考古发掘研究模式,给三星堆研究带来了巨大收获。
在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现场,四个巨大的考古方舱最引人注目。
它们将六个新发现的祭祀坑罩住,,来自不同科研单位的专业人员穿着防护服在其中开展野外考古。
发掘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文物在地下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出土后周围环境发生巨变,如果保护不及时,会造成毁灭性伤害,如彩绘变色、有机物碳化等。
如今,这种由多学科专家设计建造的密闭的考古发掘舱,可以严格控制发掘现场的温度、湿度,避免外界尘土、细菌等污染因素的干扰,为出土文物提供及时有效的现场保护。
野外工作结束后,出土文物的室内整理、保护和修复成为重点工作。
三星堆的文物出土时脆度较高,采用传统的实物拼对的方式修复容易造成伤害。
文保团队采用了三维模型数字拼接的方式:对文物进行全方位扫描,建立三维模型;利用AI,计算彼此的匹配度;分析受力数据,验证不同拼接组合的可能.性...无需触碰实物,研究人员可以在数字空间进行模拟拼对和复原,充分验证各种可行性方案, 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修复过程中对文物的伤害。
三星堆遗址祭祀坑的形成年代一直没有明确的结论。
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年代研究团队经过研究,初步判断三星堆的几个祭祀坑形成于商代晚期,形成时间大致相当。
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团队首次深入揭示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丝织品的组织结构和织造工艺之谜。
河南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团队研发出了适用饱水糟朽象牙文物的保护材料及相关保护工艺,实现了考古出土饱水糟朽象牙整根完整保护“零的突破”....众多考古学难题,正在各方研究团队的努力下,一一被攻克。
(取材于李凯旋、童芳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2023年7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