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DMA导频污染的优化思路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324.50 KB
- 文档页数:7
一、导频污染简介当移动台的激活集中有四个或者更多导频信号(这些导频与最佳导频的Ec/Io值之差小于6dB,且都比T_ADD门限大,而且这其中没有一个信号能强到足以成为真正的主导频),在这些区域,其它不在移动台激活集中的强导频信号的突然出现导致移动台在切换过程中掉话现象的产生,强导频信号成为潜在的干扰源,这就是导频污染概念的由来。
由于移动台需要从基站或扇区接收一些系统参数,其主要来源就是主导频的基站或扇区。
在这种情况下,移动台在移动的过程中,四个导频的大小不断变化,主服务小区也随之不断变化,这将对移动台的通话产生一定的影响。
C网手机中有四个Rake接收机,一个作为相关器,其余三个用作解调,这使得Rake同时只能处理三径的信号。
由于CDMA是一个自干扰受限系统,当激活集中的导频数大于三个时,Rake接收机将以时分形式从中选取三路进行合并,多余的导频信号就成为一种干扰,增加了系统的背景噪声,这对Rake接收机的自适应算法是不利的,将会导致FER的升高。
当移动台在该区域中移动时,由于强导频信号较多,相互变化也比较快,势必导致移动台发生频繁的切换。
当移动台处于这种频繁软切换状态时,需要同时和几个基站进行通信,虽然分集增益可以改善该移动台的通话质量,但其对系统容量有一定的负作用。
而且,移动台掉话大多数情况下发生在其切换的过程中,频繁的切换势必增加移动台发生掉话的几率。
这种情况下,系统的容量不但会降低,而且掉话率也会因此而升高,导致用户的投诉,同时浪费网络资源。
二、导频污染的分析解决导频污染一般通过调整系统的多种参数来实现。
目前主要采取减少污染导频信号的强度和增强有用导频信号的强度的方法使第四个污染导频的强度超出导频污染的门限,从而达到消除导频污染的目的。
1.地形分析是否有阻挡。
地形因素是影响信号传播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受到地形因素影响,本来应该覆盖到该区域的信号变弱,而其他较远小区的信号强度与主服务小区的信号强度差别不大,便会产生导频干扰现象。
WCDMA无线网络优化案例探讨中兴通讯学院课程内容覆盖优化案例 导频污染优化案例 邻区配置优化案例 切换优化案例 小区选择和重选优化 呼通率优化案例 掉话率优化案例1覆盖优化案例覆盖优化依据无线覆盖好体现为EC和EC/IO指标均好覆盖优化案例覆盖优化的主要手段优先通过调整天线方位角和下倾角来改善局部地区覆 盖 调整基站发射功率 调整基站站高 必要时需要迁站,加站或减站2覆盖优化案例覆盖优化案例1从路测的数据分析可以看 到,东湖路一段(图中A 区域)UE接收功率在 -85dBm以下。
对应于东湖路上UE接收功 率较弱的区域(图中A区 域),导频信号质量也很 差,Ec/Io<-13dB覆盖优化案例覆盖优化案例1-续问题分析:对路测数据进行回放分析,发现东湖路上信号覆盖不好的一 段,是由署前路基站第三扇区(扰码438)的旁瓣来覆盖。
而 规划设计覆盖该区域的署前路基站第二扇区(扰码437)信号 却很弱,无法进入激活集,到楼顶天面上发现署前路基站第 二扇区(扰码437)正前方建筑密集阻挡严重,影响了该扇区 的覆盖。
而东湖基站第一扇区(扰码439)天线的正前方几十 米处也被一排高层住宅完全遮挡,也无法覆盖到东湖路的该 段区域。
3覆盖优化案例覆盖优化案例1-续解决措施:将署前路第二扇区方位角由原 来的240度调整为230度,以增 强对东湖路该路段的覆盖。
• 优化后效果: 天线方向角调整过后,进 行路测验证效果。
从路测 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东 湖路该路段的导频覆盖明 显改善。
覆盖优化案例覆盖优化案例24覆盖优化案例覆盖优化案例2-续问题分析:A点距离Sousse2站点大约2.7公里。
A点是一个上城间公路的入 口,有大约90度的拐弯,Erriadh TT基站228小区的信号因为受 到遮挡突然变弱。
B点距离CTT Skanes站点2km左右。
B点所在的沿海道路海拔比 CTT Skanes站点的低,这样CTT Skanes站点332小区的信号要穿 透路边许多2~3层的房子才能被手机接收。
随着TD试验网的建设逐步推进,在网络规划和优化中的一些问题被逐渐发现和解决,为将来TD-SCDMA网络正式商用时的规划和优化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经验积累。
导频污染的概念,原来是出现在CDMA和WCDMA的网络规划中的。
随着TD-SCDMA的试验网络的发展,TD-SCDMA中也提出了导频污染的定义。
提出导频污染的概念目的是为了把将导频污染的情况和弱场覆盖的情况加以区分,以便于我们更加准确的定位和解决问题。
本指导书将介绍关于TD-SCDMA导频污染的定义,产生原因、影响分析及关于它的优化方法。
并根据试验网的实际优化工作,举出相关的优化案例。
1导频污染定义1.1定义在TD-SCDMA中,PCCPCH的作用和CDMA和WCDMA中的导频的作用基本相同。
TD-SCDMA 中主要是通过对PCCPCH的研究来定义其导频污染的。
TD-SCDMA的导频污染中引入强导频和足够强主导频的定义。
即在某一点存在过多的强导频却没有一个足够强的主导频的时候,即定义为导频污染。
在CDMA和WCDMA都是采用同频组网,由于同频干扰的问题,其导频污染的问题比较突出。
TD-SCDMA网络中,其组网方案是N频点组网,相邻小区的主载波一般采用异频组网方式,干扰的问题相对较小。
1.2导频污染判断当存在过多的强导频信号,但是却没有一个足够强主导频信号的时候,即定义为导频污染。
下面给出强导频信号、过多和足够强主导频信号的判断标准。
1.强导频在TD-SCDMA中,我们定义,当PCCPCH_RSCP大于某一门限,信号为有用信号,也就是我们的强导频信号。
PCCPCH_RSCP>A这里我们设定A=-85 dBm。
2.过多当某一地点的强导频信号数目大于某一门限的时候,即定义为强导频信号过多。
PCCPCH _number>=N这里我们设定N=4。
3.足够强主导频某个地点是否存在足够强主导频,是通过判断该点的多个导频的相对强弱来决定的。
如果该点的最强导频信号和第(N)个强导频信号强度的差值如果小于某一门限值D,即定义为该地点没有足够强主导频。
WCDMA室分优化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范文1概述室分的优化与宏网优化的方法基本相同,问题的分析思路也基本一致,但是由于场景和产品的差异,导致两者在优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优化手段存在一些差异。
1.1室分场景分类1.1.1按业务角度1.1.2从优化角度对于室分全覆盖场景,通过工程优化和参数优化,一般是能达到优化目标的;对于室分部分覆盖场景,由于站点存在覆盖空洞,由于靠宏网覆盖的区域覆盖难以保障(往往都是高层比较杂乱的信号),且由于物业、施工走线等问题无法优化的。
一般只能做到尽力优化(bet-effort优化)。
2室分常见问题室分常见问题有以下:3常见问题的优化方案3.1弱覆盖3.1.1优化思路:一般来讲,室分的弱覆盖绝大多数都是工程问题。
需要在定位问题后,通过工程整改来完成。
弱覆盖问题主要是通过逐段排查和定位。
排查定位可能出现问题的区域,然后指导室分厂家进行整改。
排查的原则为:“从整体到局部,从主干到支路,从支路到节点”引起弱覆盖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a)规划设计问题由于规划阶段建筑物勘查的不到位、部分楼宇的内部格局用途发生变化,造成设计方案与现场对应存在问题,室内分布系统设计方案不合理;由于建筑物的结构、业主原因、工程施工质量等原因,导致施工时安装的天线顶位与室内分布系统设计方案不一致;b)施工问题施工工艺不合格,导致线路存在驻波比,线路存在问题;建筑物进行翻修导致天线被移动或者损坏以及其他硬件被损坏;c)老室分系统改造问题在实际的2/3G室分系统共用改造中,直接将3G合路在原有的2G室分系统上,或者部分2G分布系统受限于物业,改造困难,造成3G室内小区信号稍弱;d)室分器件质量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布系统和信源设备老化等原因引起的器件故障;无源器件质量差,如互调性能差,使用寿命短等问题;e)后台参数设置问题(功率未按设计方案设置等)小区导频功率未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合理设置;或者直放站增益设置不当,导致输出功率不足等。
C DMA 多载波组网中导频污染优化方案覆盖-容量控制一、概述本文通过简要分析了CDMA系统中无线信号分支数和负载对网络中存在的导频污染影响,得出了导频污染产生的实质原因,提出了不同于传统多载波组网的优化方案,为提升网络服务质量的可能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二、导频污染的原因CDMA是码分多址通信系统,它主要使用了Walsh和m序列两类码资源。
Walsh码在同步状态下为完备的严格正交码,但在不同步状态下,Walsh码自相关和互相关性能都很差,仅用于同一基站的不同下行信道及同一手机(1X芯片)的不同上行信道中。
m序列码又可分为短码和长码二种,主要用于区分不同基站和不同手机,m序列码在异步的情况下保证了较好的正交性,但并非是严格正交的,不同基站下行信道、不同手机上行信道甚至同一基站/手机的不同多径都存在干扰,称之为CDMA系统的自干扰。
自干扰是引起导频污染的实质原因。
三、负载和PN分支数对导频污染的影响在CDMA系统中,由于存在其特有的自干扰缺陷,在基站比较密集的城区、开阔区域、高楼会出现接收无线电磁波功率足够大,但受干扰致使Ec/Io较差的导频污染现象。
为了说明问题,假设:在多基站覆盖区域中,无线环境为理想均匀介质,各无线分支数为独立PN分支,抽样点各分支接收信号功率相等,导频功率占最大发射功率百分比为15%取值,功率负载率定义为天线实际发射功率占最大发射功率的百分比,统计计算MaxEc/Io值下表所示。
MaxEc/Io值(单位dB):如果取值MaxEc/Io≤-12dB为导频污染,MaxEc/Io≤-13dB为严重导频污染区域,以上表统计值为例,在功率负载率为0.25时,达10个分支时才会引起导频污染,而在功率负载率为0.8时,3个分支就会引起导频污染,并且4个分支就会导致严重的导频污染,说明导频污染和PN分支数及功率负载率(实际负载)有直接相关性。
四、叠加载频功率控制优化方案1、分析思路基站导频功率的调整,天线挂高、下倾角、方向角、增益,基站拓扑的更改,BSC参数调整,室分系统的建设等都为导频污染优化的有效方法,但由于无线环境地形地貌、建筑物分布、街道分布的复杂性,使得无线信号非常难以控制,CDMA同频组网方式很难在覆盖和干扰(导频污染)间取舍,以达到理想的状况。
WCDMA RNO 导频污染问题分析指导书(仅供内部使用) For internal use only拟制:WCDMA RNP日期: 2003-07-25 审核:日期: yyyy-mm-dd 审核:日期: yyyy-mm-dd 批准:日期: yyyy-mm-ddHUAWEI华为技术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All rights reserved修订记录目录1 概述 (6)2 导频污染定义 (6)2.1 导频污染定义 (6)2.2 导频污染判决标准 (6)3 产生原因及影响分析 (8)3.1 产生原因分析 (8)3.2 影响分析 (16)4 导频污染优化方法分析 (17)4.1 规划阶段导频污染问题优化 (17)4.2 现网导频污染问题优化 (19)5 优化流程和优化举例 (21)5.1 导频污染优化流程 (21)5.2 导频污染优化举例 (23)5.2.1 优化前数据分析 (24)5.2.2 优化后数据分析 (28)图目录图 1 小区布局不合理导致导频污染示意图 (9)图 2 站址过高导致导频污染示意图 (10)图 3 天线方位角不合理导致导频污染示意图 (11)图 4 天线下倾角不合理导致导频污染示意图 (12)图 5 360号小区RSCP分布 (12)图 6 天线后瓣导致导频污染示意图 (13)图7 230号小区RSCP分布 (13)图8 环境因素导致导频污染示意图 (14)图9 基站A 0º方向勘站照片 (15)图10 基站B 200º方向勘站照片 (15)图11 基站C 150º度方向勘站照片 (16)图12 基站D 220º度方向勘站照片 (16)图13 Best Server区域仿真结果比较(减小导频功率) (18)图14 5th Best Server Ec/Io仿真结果比较(降低导频功率) (19)图15 Best Server区域:减少小区覆盖重叠区域 (19)图16 网络优化流程 (22)图17 育兴路附近导频污染 (24)图18 育兴路附近best server (24)图19 育兴路附近2th best server (25)图20 育兴路附近3th best server (25)图21 育兴路附近4th best server (26)图22 育兴路导频污染构成 (26)图23 育兴路附近的RSSI (27)图24 育兴路附近BestServer小区的RSCP (27)图25 育兴路附近270号小区的RSCP (28)图26 优化后育兴路附近的导频污染 (29)图27 优化后育兴路附近的best server (29)图28 优化后育兴路附近的的best server小区的RSCP (30)图29 优化后育兴路附近270号小区的RSCP (30)WCDMA RNP 导频污染分析指导书关键词:WCDMA,导频污染,网络优化摘要:本文给出WCDMA导频污染的基本定义,对导频污染的产生原因、网络影响、解决方法、优化流程进行分析,并结合外场优化数据举例。
导频污染解决方案分析篇一:导频污染优化分析随着TD试验网的建设逐步推进,在网络规划和优化中的一些问题被逐渐发现和解决,为将来TD-SCDMA网络正式商用时的规划和优化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经验积累。
导频污染的概念,原来是出现在CDMA和WCDMA的网络规划中的。
随着TD-SCDMA的试验网络的发展,TD-SCDMA中也提出了导频污染的定义。
提出导频污染的概念目的是为了把将导频污染的情况和弱场覆盖的情况加以区分,以便于我们更加准确的定位和解决问题。
本指导书将介绍关于TD-SCDMA导频污染的定义,产生原因、影响分析及关于它的优化方法。
并根据试验网的实际优化工作,举出相关的优化案例。
1 导频污染定义定义在TD-SCDMA中,PCCPCH的作用和CDMA和WCDMA中的导频的作用基本相同。
TD-SCDMA中主要是通过对PCCPCH的研究来定义其导频污染的。
TD-SCDMA的导频污染中引入强导频和足够强主导频的定义。
即在某一点存在过多的强导频却没有一个足够强的主导频的时候,即定义为导频污染。
在CDMA和WCDMA都是采用同频组网,由于同频干扰的问题,其导频污染的问题比较突出。
TD-SCDMA网络中,其组网方案是N频点组网,相邻小区的主载波一般采用异频组网方式,干扰的问题相对较小。
导频污染判断当存在过多的强导频信号,但是却没有一个足够强主导频信号的时候,即定义为导频污染。
下面给出强导频信号、过多和足够强主导频信号的判断标准。
1.强导频在TD-SCDMA中,我们定义,当PCCPCH_RSCP大于某一门限,信号为有用信号,也就是我们的强导频信号。
PCCPCH_RSCP>A这里我们设定A=-85 dBm。
2.过多当某一地点的强导频信号数目大于某一门限的时候,即定义为强导频信号过多。
PCCPCH _number>=N这里我们设定N=4。
3.足够强主导频某个地点是否存在足够强主导频,是通过判断该点的多个导频的相对强弱来决定的。
WCDMA导频污染的优化思路浅析李宁(中国联通天津分公司)摘要:文章针对WCDMA导频污染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总结了通过优化调整方式进行改善导频污染区域的一些手段。
关键词:导频污染、Ec/Io1导频污染的定义WCDMA是个自干扰系统,但是过度的干扰也会带来诸多负面效应,导频污染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一个。
对于WCDMA系统,简单来说,导频污染就是指某测试点接收的小区导频信号差别不大(都很强或都很弱),而没有主导频。
从测试手机上来看,其表现形式通常是接收的导频功率足够好,但各小区Ec/Io都较弱。
目前大部分WCDMA设备支持的最大激活集数目是3,也就是说,如果不同小区相近的Ec/Io数目超过了3个,就可以看成是对激活集里面3个无线链路的干扰。
若从量化的角度考察导频污染的判决方法,则视算法不同有若干种不同的定义。
各种定义间有细微差别,且视判决门限参数不同,得到的分析结论也稍有差异。
如Aircom公司的仿真软件Asset3g®中,导频污染的定义是:超过导频污染门限,而不在激活集中的所有其他导频称为导频污染。
目前联通集团公司定义的导频污染为“导频Ec/Io> Ec/Io_for_BestServingCell -5”的小区数大于3,并且“满足条件的这些小区的RSCP都大于-100dBm”的点视为导频污染点。
总的来说,各种判决方法都能给出比较一致的判决趋势,为网络规划和优化给出建议。
2导频污染产生的原因导频污染的产生总的来说是由于网络覆盖设计不够合理所致。
结合大量的网规网优实践经验,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高站的越区覆盖在大众环保意思不断强化的今天,站址的选择越来越困难。
一般情况下,很难在网络规划的地点选择到合适的设备安放点以及合适高度的天线。
另一方面,出于节约投资的考虑,国内外运营商首选的工程建设方案都是2/3G站点共址。
由于GSM网络对高站的限制没有WCDMA网络那么严格,因此在需要共址建设的站点中,高站比例相当高。
在这种情况下,若网络规划不够合理,高站的出现很容易引起大量的越区覆盖。
如果远处高站的天线导频信号到达测试点的空间链路损耗与近处低站导频信号到达同一测试点的链路损耗相同的话,就很有可能在测试点处造成若干个具有相近Ec/Io的导频污染区。
另外,由于高站的存在,天线的下倾角一般会比较大,这样就会造成天线波束的畸变,覆盖波形向旁瓣方向挤压,造成旁瓣覆盖区域的导频污染。
2)环形布站如下图所示,由于环形布站,在环形中心的地方就会收到若干个周围的导频信号,而且导频Ec/Io比较接近。
这种布局方式是要尽量避免的,也是站点选择过程中很容易忽略的一条原则。
图1 环形布站造成的导频污染3)街道效应、强反射体等原因导致的信号畸变由于WCDMA下行2000M频率附近的传播特性,下行信号的反射能力较强,远处导频信号沿着近似筒状的街道传播,可能会对其它小区的覆盖地方产生干扰。
另外某些楼房、墙面等对信号的反射较强,也会对附近的导频覆盖产生污染。
在站点选择时,也需要注意在大的湖泊、河流附近建站的影响,以免水面反射造成信号传播太远,形成越区覆盖。
3导频污染的破坏性分析导频污染的存在,会对网络性能起到消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和分析如下:1)接入困难,增加呼叫失败概率UE起呼之前,UE一直在做小区重选操作,由于若干Ec/Io相近的导频和重选迟滞的存在,使得UE不会马上重选到Ec/Io最好的小区中,特别是在UE快速移动的情况下,UE一般是在导频Ec/Io较差的小区中起呼。
呼叫开始的时候,UE首先发起上行的随机接入,同时等待ACK消息,如果成功的话,UE就会和UTRAN发起RRC的信令交互。
期间由于没有测量控制以及测量报告的交互,UE不会发生切换操作。
RRC交互完成后,RNC才有可能下发测量控制消息,同时等待UE的测量上报。
也就是说上述期间一直到UE的测量上报为止,UE 都是在开始起呼的那个小区内与UTRAN发生操作,一旦由于UE的移动,造成该小区的信号变差,很肯能导致后续的信令无法收到和下发,造成呼叫失败。
2)高速数据业务呼叫失败概率明显增加一般来说,高速数据业务需要更高的导频Ec/Io以及稳定性更好的无线环境,在导频污染的情况下,难以找到一个稳定处于最强地位的导频信号,这对高速业务的呼叫接入是极为不利的。
3)切换失败当移动台在该区域中移动时,由于强导频信号较多,相互变化也比较快,势必导致移动台发生频繁的切换。
当移动台的这种处于软切换状态的情况,需要同时和几个基站进行通信。
虽然分集增益可以改善该移动台的通话质量,但是部分资料研究表明,切换增益在切换瞬间是负的,也就是说不仅没有增益,反而会增加切换失败的可能性。
4)容量损失由于频繁的切换,会造成系统容量的下降,特别是下行的容量受限,一个UE与多个小区通讯,造成基站的下行负荷加重,降低系统容量。
另外在WCDMA中,Rake接收机一般只处理6径的信号,Rake接收机将时分地从中选取三路进行合并,剩余的扰码不能被解调。
这对Rake接收机的自适应算法也是不利的,将会导致FER的升高。
4导频污染的解决方案1) 若导频污染发生在信号覆盖比较强的地方,建议将部分临近的基站改建成全向站或者2扇区基站,减少该区域的导频数量;若导频污染发生在信号覆盖比较弱的地方,在导频污染区建立新的基站。
在导频污染区域加站是工程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由于距离原理,新建基站导频的路径损耗要远小于原来产生导频污染的小区导频,因此,其功率也要明显大于其他几个导频,新建基站自然将成为移动台的主服务小区。
而其他几个扇区,由于新建基站的引入,使该区域的Io明显增加,Ec/Io也就会相应的降低,导频污染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
但是这个方法也会带来资源浪费,投资加大等缺点,而且会浪费扰码资源,使得扰码规划更加复杂,同时有可能会造成容量的浪费。
2)调整小区的发射功率适当降低或增加导频污染区某个(些)小区的发射功率,使得导频污染区出现主导频:如果降低其中一个扇区的功率,则在导频污染区域的Io将会减小,其他几路导频在功率不调整的情况下,Ec/Io也得到了提高。
这样,就可以拉开与激活集中其它扰码的Ec/Io值的差距,从而消除了导频污染。
降低导频的发射功率,不会对小区的容量产生明显改变。
同理,增加一个或两个扇区的发射功率,使这两个扇区的Ec/Io提高,而其他的两个扇区因为总的Io变大而使其Ec/Io减小,这样也可以消除导频污染。
但与降低功率不同,提高扇区的发射功率,必须检查并确保功率的提高不会对周围其他小区造成干扰,甚至又会在其他地区与另外几个小区产生了新的导频干扰,这些情况都是可能发生的。
当然,这种调整方法也有以下的弊端:如果增加导频功率,同步信道和寻呼信道的功率会相应的增加,业务信道的功率会因此而降低;如果降低导频功率,信号的穿透力会明显减弱,用户的通话质量会收到影响,建议采用升功率而不采用降功率的原因;由于调整了扇区的发射功率,使被调整的小区以及周围小区的覆盖情况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优化完导频污染的问题之后,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调整方案对系统覆盖的影响。
3)调整天线参数主要包括天线的方位角和下倾角。
其指导原则是在导频信号杂乱区突出一个主导频,降低其他信号的导频覆盖质量。
由于天线倾角的可调范围不会很大的,因此为了增加可调节的范围,可以同时对多个小区的下倾角进行调节。
这种方法也会对调整小区和周围小区的覆盖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相对于调整扇区的发射功率,调整天线倾角不会对覆盖产生太大的变化,只是由于小区呼吸的作用,对周围小区有轻微的影响。
同理,适当的调节天线的方位角,使该扇区到达污染区域的信号功率降低(或升高),从而使导频污染区各个扇区的信号功率差距增大,也可以消除导频污染。
但是,调节扇区的方位角不能方便的控制该扇区的到达功率,而且会影响本扇区的覆盖。
事实上,方位角主要是用来调整覆盖的。
基于上述原因,采用调节天线的方位角和下倾角是比较好的优化方法,工程量小,且对系统的影响也相对小一些。
建议可以先用算法优良、准确度高的规划软件进行仿真,在实地路测时,多个工程师配合协作完成参数的调整。
4) 调换电子下倾天线在加大机械下倾天线下倾角的时候,天线的波束覆盖会产生“扁压缩”,使得信号会偏向于旁瓣的覆盖,造成旁瓣对其它小区的覆盖增强,有可能会引起新的导频污染。
电子下倾天线就不存在这种情况,当其它方法不能奏效的时候,可以考虑更换电子下倾天线。
5) 对于切换来说,可以适当提高切换门限,使得Ec/Io较弱的信号无法加进激活集。
但是这种方法可能会造成无法及时完成切换,增加切换失败的概率。
5导频污染的案例分析如图2所示,为天津津南咸水沽新兴南路导频污染区域,在红色椭圆区域,多个导频信号同时覆盖,导致该区域信号比较杂乱,没有突出的导频。
这是一个典型的环形布站案例。
图示的呼叫失败便是由于导频污染引起的。
当然,并非该区域每次都会发生呼叫失败,只是此种失败原因会相对较高。
导频污染数目分布图是由中兴CNA1提供的导频污染分析算法3(即中国联通集团公司定义的导频污染)得出的。
图2 导频污染造成的呼叫失败由于问题点所在区域距离周围站点都比较远,测试路线正好位于几个居民小区中间,具有一定的话务量,由于之前对周围站点已经进行了加大下倾角的调整,并且周围区域建筑比较密集,下倾角过大容易引起室内覆盖不足,因此建议在新兴南路与南华路口附近选择合适的位置增加一个站点,以形成主导小区,解决导频污染问题。
图3 导频污染造成的呼叫失败如果此中心区域无明显话务需求,属于覆盖边缘区域,比如大片丛林、大片水体,用户无法感知导频污染的问题,则可以不加站点,或者是只增强某个小区的覆盖能力(破坏问题区域导频强度的平衡性,从而消除导频污染)。
6总结导频污染是所有基于CDMA技术的网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要做到完全消除导频污染是非常困难的。
在3G网络设计阶段就应努力克服导频污染问题,便于以后的网络优化。
通常解决导频污染的方案有:1)采用先进的网络规划仿真软件,在获得较为精确的传播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细致仿真,从而确定小区覆盖,控制越区覆盖范围。
2)合理选择站址,对2/3G共址的站点要严格筛选评估,通过仿真验证可用性。
3)合适设置基站发射功率、天线方位角、下倾角等工程参数。
4)充分估计预期发展的用户数对网络覆盖的影响等。
5)在网络优化阶段,通过实测数据,进行导频污染的分析及评估,根据网络实际状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