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聚焦370(对印度教经典《爱经》的几点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古代印度的古兰经与宗教哲学在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领域,有着丰富而深邃的思想体系。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古兰经并非起源于古代印度,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唯一的根本经典。
而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则主要体现在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诸多宗教的教义和哲学思考之中。
印度教作为古代印度最主要的宗教之一,其宗教哲学蕴含着对宇宙、人生和神灵的深刻洞察。
印度教认为,宇宙是一个永恒的循环,生死轮回是不可避免的。
人们的行为会产生业力,业力决定了他们在轮回中的命运。
印度教中的“梵”被视为宇宙的终极实在,是一切存在的根源。
个体的灵魂(阿特曼)与梵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由于无知和欲望的蒙蔽,个体无法认识到这一点。
通过修行和自我觉悟,个体可以摆脱轮回的束缚,实现与梵的合一。
佛教在古代印度的兴起,为宗教哲学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佛教否定了永恒不变的灵魂实体,强调“无常”“无我”的观念。
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独立不变的本质。
佛教提出了“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来阐释人生的痛苦、痛苦的根源以及解脱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修行八正道,人们可以消除烦恼,达到涅槃的境界。
耆那教则强调不杀生和严格的苦行,认为通过克制欲望和修行,可以摆脱业力的束缚,实现灵魂的解脱。
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在对世界的认知上,往往倾向于一种超越感官经验的思考。
它们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而是试图探索事物背后的本质和真相。
这种思考方式促使人们对宇宙的起源、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类的命运进行深入的反思。
在伦理道德方面,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都强调善良、慈悲、正直等品德的重要性。
它们认为,通过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不仅可以积累善业,改善今生和来世的命运,更是实现精神解脱的必要条件。
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也对社会秩序和阶层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与宗教教义相结合,为社会的分工和秩序提供了一种解释和规范。
然而,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并非一成不变,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演变。
印度教与佛教在古代印度的传播与影响印度教与佛教是古代印度两个重要的宗教,它们的传播与影响对印度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两个宗教在古代印度的传播与影响。
首先,印度教在古代印度的传播与影响不可忽视。
印度教起源于古代印度的雅利安人,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复杂而庞大的信仰体系。
印度教的传播主要通过口头传承和经典文献的传播。
印度教的经典文献包括《吠陀经》、《奥义书》等,这些经典文献对印度教的信仰、道德规范和仪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外,印度教还通过寺庙、祭祀和节日等形式,深入人心,成为印度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教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宗教领域,还渗透到印度的政治、法律、艺术和文学等各个方面。
其次,佛教在古代印度的传播与影响也十分显著。
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创立的,起源于古代印度。
佛教的传播主要通过佛教僧侣的弘扬和传教活动。
佛教强调人的解脱和慈悲为怀,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不仅在印度本土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力,还传播到了其他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等。
佛教的传播不仅影响了宗教领域,还对印度的哲学、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的艺术作品,如佛像、佛教壁画等,成为了印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印度的印度教与佛教的传播与影响不仅仅是宗教层面的,还涉及到社会和文化方面。
印度教与佛教的传播对印度社会的结构和阶级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将社会划分为四个等级,这种等级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佛教则强调人的平等和解脱,对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提出了质疑。
佛教的传播使得一些低种姓的人士得到了解脱的机会,对社会的变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此外,印度教与佛教的传播与影响还体现在印度的文学和哲学方面。
印度教的经典文献《吠陀经》、《奥义书》等对印度的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经典文献《大般涅槃经》、《法华经》等也对印度的文学和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经典文献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对印度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俗文化·民间艺术 马克思曾说,印度的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 在印度你很难把宗教与生活文化剥离开来,宗教的渗透与影响无所不在,衣食住行,如果你能找出与宗教没有丝毫联系的东西来,恐怕比登天还难。
人生最基本的性,在印度的宗教文化中举足轻重,是印度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印度几乎所有的寺庙,你都可以寻觅到性文化的踪影。
寺庙里有很多色情雕塑,男人代表英雄,女人代表美丽漂亮的女神。
这些女神是天堂中的高等妓女,人们常常认为她们是神的女仆,一般是生活在寺庙附近的歌女、舞女和寺庙妓女的化身。
这些妓女在世时常参加寺庙的各种仪式。
在特殊情况下,她们也为神事活动歌舞,或者通过卖淫为寺庙挣钱。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卡朱拉霍神庙建筑群,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在建筑与雕塑之间达成了完美的平衡,装饰性雕刻堪称印度艺术的杰作而那些被称为杰作的雕刻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赤裸裸的男女性爱为主题。
在千年之前,印度人就把这些各种性爱姿态的雕像坦然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所有的人对于性这个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着认知,女人和性在这里达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这些雕刻不仅仅体现了印度古代高超的雕刻艺术,更体现了印度人对美的追求。
印度人把性做为了哲学,更是做为了宗教予以崇拜,在他们看来,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爱,也因此就有了印度著名的“爱经”(KamaSutra)。
据说未婚的印度女孩是要受《爱经》熏陶的,印度人对于性既保守又大胆,游走其间,却丝毫没有任何的不和谐。
一切仿佛是那么的自然,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
印度性文化文/笑笑婚育文化·性文化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0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民俗文化·民间艺术 但是印度人对于性爱与禁欲就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视性为一种虚幻,一种超越宗教的障碍;另一方面实行禁欲的人被视为是有崇高道德力量的人,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
第1篇一、引言印度,这个拥有古老文明、多元文化和丰富自然景观的国家,一直吸引着我。
今年暑假,我有幸踏上了这片神秘的土地,进行了一次为期两周的印度之行。
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入了解了印度的历史、文化、民俗和宗教,感受到了这个国家独特的魅力。
以下是我对这次印度之行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二、印度的历史与文化1. 印度文明的起源印度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早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文明就已经形成。
随后,印度次大陆又出现了众多文明,如哈拉帕文明、孔雀王朝文明等。
这些文明为印度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古印度的哲学、文学、艺术和宗教。
2. 印度的宗教信仰印度是一个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国家,主要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锡克教等。
其中,印度教是印度最大的宗教,对印度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印度,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寺庙、神像随处可见。
3. 印度的艺术与建筑印度的艺术和建筑独具特色,融合了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多种宗教元素。
印度的寺庙、宫殿、陵墓等建筑,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展现了印度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印度的民俗与风情1. 印度的节日印度是一个节日众多的国家,每年都有数百个节日。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有排灯节、春节、哈里节等。
这些节日反映了印度人民的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
2. 印度的饮食文化印度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以素食为主。
印度菜肴口味独特,主要有咖喱、咖喱鸡、咖喱鱼等。
此外,印度还有许多著名的甜品,如拉西、萨瓦尔等。
3. 印度的手工艺品印度的手工艺品独具特色,如印度的地毯、珠宝、丝绸等。
这些手工艺品代表了印度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深受世界各地游客的喜爱。
四、印度的社会与生活1. 印度的社会结构印度社会结构复杂,主要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这种等级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所体现。
2. 印度的贫富差距印度是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的国家。
在城市,高楼大厦与贫民窟并存;在农村,贫困和落后仍然严重。
印度性暴力源自其千年性传统印度80%以上的人信奉印度教。
印度教认为性爱是神圣的,要用全身心去追逐。
印度教中有一个性力派,他们的一种享乐就是男女性交,在极致的欢乐中融为一体,借此体验个人灵魂与宇宙合一的状态,以此为其修行之方法。
《卡玛苏塔》,也被称为《爱经》,是古印度一本专门讲性爱的经典书籍。
这部书详细介绍了各种性爱技巧,甚至包括男人怎样去勾引别人的妻子和女人如何做情妇等。
如今《卡玛苏塔》在印度各个书店都有售。
印度经典史诗《罗摩衍那》中记载着:大神湿婆与妻子做爱时,一次就长达100年,中间从不间断,在众神的劝阻下才停下来,结果湿婆的精液喷出成为恒河,也就是孕育了印度文明的母亲河。
印度教徒拜湿婆神基本上都是拜林伽。
所谓林伽就是湿婆勃起的阴茎,标准的林伽像是一根立柱坐落在一个约尼上,约尼则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
这种林伽像在印度从国家博物馆到小商贩的摊位上到处都有,十分普遍。
拜林伽最多的是女性,她们一边虔诚地往林伽上浇牛奶,一边唱诵许愿和祈福。
享受性爱天经地义,但在印度,现实问题是享受性爱不是男女平等的,传统的印度文化中是男性把女性当做性爱的对象,是被动接受的对象,前印度总统宰尔辛格在臭名昭著的讲演中曾说女人是一个享受的对象。
这种观念可以追溯到印度古代。
梵语和泰米尔语诗词里面女性总被描写成腰部纤细,肚脐深陷,臀部肥大,是诱发欲望的对象。
资深记者萨迪潘在谈到印度虐待妇女的根源时说,在印度教经典史诗《摩诃婆罗多》描述的情景中,绑架女人似乎是刹帝利种姓求爱的标准模式。
神就允许这些性骚扰行为。
萨迪潘说:时至今日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如同体育运动、酒和打斗一样,对妇女使用暴力成为显示阳刚之气的一种仪式,从轮奸到家庭暴力,到街头性骚扰无所不为。
印度《欲经》之“欲”的多元文化阐释作者:孟昭毅来源:《东疆学刊》2015年第01期[摘要] 印度始终有“性”文化传统,其中古典名著《欲经》最具争议。
原因主要在于对书中“欲”的解读见仁见智。
《欲经》之“欲”虽然重在写世俗性事,看似与宗教无甚关联,但由于个体性爱是群体文化中的一种元素,最终会在信仰里找到归宿。
[关键词] 印度《欲经》;欲;多元文化;阐释[中图分类号] I351-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15)01-0021-07[收稿日期] 2014-08-09[基金项目]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方文化史》子项目,项目编号:11&ZD082。
[作者简介] 孟昭毅,男,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
(天津300387)印度古代丰富、灿烂、复杂多样的“性”文化与宗教信仰紧密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审美效果。
印度的“性”文化自两千多年前就有文字和图像记载,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欲经》。
《欲经》是一部奇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不同的视域内,可以读出一部内容迥异的《欲经》。
《欲经》原为Kāmasūtra,Kāma,汉译为“爱”、“欲”、“欲乐”、“爱欲”、“爱乐”等,意指男女情爱和由此产生的喜乐;Sūtra,汉译为“线”、“纲”,引申为“经”、“经典”。
Kāmasūtra又可译成《爱经》或《欲乐经》,英文一般译为“The Arts of Love”,即《情爱之术》。
《欲经》是一千七百余年前用古代印度梵文写成的偈颂体作品,共一千二百五十偈,偈(jì),即梵语偈陀的简称,多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至多言为句,四句合为一偈。
是一部专门讨论男性、女性交往的“人伦”精品,而绝非低俗的色情之作,也是一部浸润着人本精神的劝诫箴言式古代典籍,表现了古代印度人民对于多元身心和谐与人生目标的追求。
《欲经》的原作者筏蹉衍那据传是婆罗门种姓的宗教人士,《欲经》的内容也符合宗教规范,但书中很少有宗教说教,主要写的是在不违背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的前提下,利用六十四种情爱之术达到男女性爱最大喜乐的建议与指导,从中可以窥见印度古代的社会风貌、文化习俗与人生百态。
薄伽梵歌读后感《薄伽梵歌》是印度古代的一部宗教哲学经典,也被称为《梵歌》,是印度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以对话的形式,描述了阿拉尼亚(Arjuna)和克里什那(Krishna)之间的一场对话,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宇宙的奥秘和道德的智慧。
读完《薄伽梵歌》,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和宇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阅读《薄伽梵歌》让我对宗教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薄伽梵歌》是印度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涵盖了印度教的核心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通过对话的形式,克里什那向阿拉尼亚解释了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意义,引导他摆脱疑惑,找到内心的平静。
这让我对印度教的信仰和教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不同宗教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更多的兴趣。
其次,阅读《薄伽梵歌》让我对人生和道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薄伽梵歌》中,克里什那向阿拉尼亚解释了行动的重要性和道德的智慧,引导他摆脱犹豫和迷茫,找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这让我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责任、实践道德,而不是被外界的诱惑和困难所左右。
同时,我也意识到道德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内心的修养和境界,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思考来培养和提升。
最后,阅读《薄伽梵歌》让我对宇宙的奥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薄伽梵歌》中,克里什那向阿拉尼亚解释了宇宙的起源和运行规律,引导他超越物质世界的表象,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这让我意识到,宇宙是一个神秘而又复杂的存在,需要通过内心的平静和智慧来探索和理解,而不是通过肉眼和感官来认知和解释。
同时,我也意识到宇宙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综上所述,阅读《薄伽梵歌》让我对宗教哲学、人生道德和宇宙奥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它不仅是一部印度教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部智慧之书,它引领我们超越物质世界的表象,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方向和力量。
希望能够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让《薄伽梵歌》的智慧之光照耀着我们的心灵,指引着我们的人生。
古印度的《欲经》和古罗马的《爱经》
孟宪武
【期刊名称】《中国性科学》
【年(卷),期】2009(018)008
【摘要】现在,在我国性科学的领域里,人们很推崇我国古代的性学经典,如《素女经》等,为祖国传统的性科学性文化的丰富宝藏而自豪,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们如果看得远一些,就会发现,在世界范围内,许多文明古国,如古印度和古罗马,对性的知识也有着很好的了解,并有着相当数量性学作品的问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古印度的“房中术”——《欲经》和古罗马的性学典籍——《爱经》。
【总页数】3页(P46-48)
【作者】孟宪武
【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天津,30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
【相关文献】
1.“爱欲”本体的新文化建设意义——略析马尔库塞的“爱欲”说 [J], 马举魁;张和平
2.爱欲的神话——论安德勒·罗德诗歌爱欲写作策略 [J], 王卓
3.从"性欲"到"爱欲",从精神分析到乌托邦——论马尔库塞对弗洛伊德爱欲理论的改造 [J], 陈杰
4.从“性欲”到“爱欲”,从精神分析到乌托邦——论马尔库塞对弗洛伊德爱欲理
论的改造 [J], 陈杰
5.情深而文明——舍勒爱欲观与佛教爱欲观的比较 [J], 李革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印度《爱经》——最好的性爱宝典
陈晓柔
【期刊名称】《人生与伴侣:新养生》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世界上最好的性爱宝典恐怕就数印度《爱经》了——这是欧美诸多性学家取得的共识。
《爱经》成书于公元350年前后,书中的多数细节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
该书“作者”、婆罗门教士Vatsyayana并不是原创作者,他只是将先人的知识进行编辑,形成7个部分,如情欲的好处、私处的锻炼以及如何选择伴侣等。
【总页数】1页(P14)
【作者】陈晓柔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14
【相关文献】
1.女人完美性爱宝典 [J], 米兰
2.《性爱宝典》:恶搞的布尔乔亚精子 [J], 沈静;单荣
3.当小学生看了《性爱宝典》 [J], 王靖明
4.行是最好的语言,爱是最好的陪伴 [J], 佟喜文;张强;
5.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忠诚是最好的师德 [J], 吴颖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印度的性爱神庙惊世骇俗的石刻版《爱经》
巩毅梅
【期刊名称】《国家人文地理》
【年(卷),期】2009(000)012
【摘要】在印度卡久拉霍神庙的外墙上,有许多千姿百态的性爱雕像,令人瞠目结舌,给人留下种种猜想。
作为惊世骇俗的石刻版《爱经》,这里的雕像艺术氛围太过香艳,据说圣雄甘地曾想把它夷为平地。
【总页数】10页(P114-123)
【作者】巩毅梅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52
【相关文献】
1.印度《爱经》——最好的性爱宝典 [J], 陈晓柔
2.阴茎硬结,性爱路上的绊脚石 [J], 李晓;连孝
3.解读古印度卡朱拉霍神庙群的性爱雕塑 [J], 姚舜熙
4.阴茎硬结,性爱路上的绊脚石 [J], 李晓; 连孝
5.阴茎硬结,性爱路上的绊脚石 [J], 李晓连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既禁欲又纵欲的印度性文化说到印度性文化,中国人非常容易联想到在中国驰名的壮阳名药--印度神油。
说来奇怪,我到印度这么长时间,并没有看到什么神油,倒是这个国家的性文化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
说实在的,在我看来,没有一个国家的性文化像印度那样自相矛盾,难以琢磨:既有成套的说教强调禁欲,又有系统的理论主张纵欲。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印度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宗教国度,作为戒淫禁欲的佛教和耆那教的发源地,印度怎么会有艳欲主义的文化传统呢?然而,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早就说过,印度的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印度性文化同印度宗教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印度文化中的禁欲和纵欲,就像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不可或缺。
第一节:盛行全民族的男根崇拜初到印度教大神--湿婆神的庙宇时,看到庙中央竖立着一根约有半米长、黑色、秃顶的石柱,一个接一个的印度香客对着它顶礼膜拜。
为什么拜石柱呀?我心里不免嘀咕。
印度朋友告诉我:印度教诸神中,湿婆神是生殖神,他浑身赤裸并有一根巨大勃起的阴茎。
印度庙宇中最常见的这种柱型物,实际上代表男子的阴茎,印度人把它叫做林加。
为什么在大神庙里要对男根磕头作揖呢?原来,自古以来,印度人就崇拜生殖力,关注生殖器的标志物。
林加崇拜起源于远古的印度河文明时期。
当时的印度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盛行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摩亨殊达罗出土的印章反映出了这种原始崇拜的痕迹。
男根代表着繁殖生命的生殖能力,湿婆大神本身是从部落神演变而来的。
在一些古老的印度小雕塑中,人们见到雕刻着三个脸的有角人。
他以瑜伽姿势坐着,整个身子一丝不挂,生殖器直直地勃起。
这是一种有生殖能力的神,有的专家说这就是后来印度教中的湿婆大神。
在其他一些古印度的雕塑中,时常还可见到公牛、公犀牛、公象等各种雄性有角动物,这些雕塑都露出勃起的生殖器。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读书笔记印度佛学作为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佛教文化的形成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佛教教义的根基,也是佛教思想的源流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印度佛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以及一些重要的学术观点。
一、印度佛学的发展历程印度佛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距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
印度佛学的兴盛与佛教的兴起密不可分。
曾有一位印度王子名叫释迦牟尼,他在修行中触发了“大悟”,成为佛教的创始人。
佛教以其独特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吸引了许多人,迅速传播开来。
佛教的兴起为印度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印度佛学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7世纪达到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佛教徒在不同的地区和时期发展出了不同的学派和教义,形成了多元化的佛学体系。
二、主要流派及其特点1. 上座部佛教(Theravada)上座部佛教是佛教最早的一个主要流派,始于公元前3世纪。
它注重原始佛教教义的传承,强调个人的修行和悟道。
上座部佛教的经典为《巴利三藏》。
2. 大乘佛教(Mahayana)大乘佛教兴起于公元前1世纪,主要流行于印度北部和东亚地区。
大乘佛教相对于上座部佛教来说,更加注重众生的救度和普及慈悲心。
它的经典包括《般若经》、《法华经》等。
3. 世系学派(Vijnanavada)世系学派在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达到鼎盛,主要流行于印度南部和东南亚地区。
它强调譬喻和逻辑推理,在佛教思想中注重理性因素的发展。
三、重要学术观点1. 中道观(Madhyamaka)中道观是一种重要的学派,由印度佛学家纳僧纳提创立。
中道观认为万事万物皆无自性,否定一切的固有存在。
中道观的核心观念是“中道”,即超越对立的观点,寻求一种中庸之道。
2. 禅宗(Dhyana)禅宗是佛教内在修行的核心方法,强调通过打坐冥想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禅宗追求直观的体验和直接的觉知,通过体察当下来超越思维的束缚。
3. 空性观(Sunyata)空性观是大乘佛教的核心观点之一,指出一切事物皆为空性。
印度性文化复苏通奸大行其道经过1,500年的衰落,印度文明似乎正在"复古"。
印度古代的文化艺术作品真可谓令人"性趣"盎然。
《爱经》是诞生在印度鼎盛时期的一部性爱经典,向人们传授与自己及他人的配偶增强性快感的方法;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有一首长诗《傅伽梵歌》描写了克里什纳神(Lord Krishna)与他人的(或许是他舅舅的)妻子拉德哈(Radha),通奸的故事;在印度着名的卡杰拉霍古庙的内墙上,雕刻着两人及群体性交的图画;印度最伟大的梵文诗人之一迦梨陀婆在其作品中丝毫不加掩饰地歌颂性爱,在世界文学中实属罕见。
文明兴衰枯荣乃自然回圈。
随着印度的衰落,它对性爱的态度变得保守起来,并有负罪感。
伊斯兰和犹太-基督教道德的传入也没有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印度不再对卡杰拉霍古庙和迦梨陀婆引以为豪了。
卡里什纳神和拉德哈虽然还被放在一起供人崇拜,但大人不会把有关他们性爱的故事讲给小孩听。
印度人生活中的两个基本方面-感官享受和财富创造受到了抑制。
印度失去了自我。
九十年代初期,印度引入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新经济政策以及电脑和因特网等新技术,印度创造财富的活力随之恢复,人们的性欲开始炽热起来。
最近进行的一系列调查表明,无负罪感的婚外性行为又复活了,妇女现在对性爱要求的主动性不亚于以前的男人。
全国十亿人民正在走向"性时代",把道德束缚丢进历史的垃圾堆。
受访者认为,在得到配偶的同意下,配偶双方都可自由地进行婚外恋。
赞同者的比例在新德里的年轻人中可能是最高的。
女人的胸部是最能激起印度男人欲望的地方,长相及臀部次之;女人则喜欢相貌英俊、体格健壮,眼睛吸引人的男人。
至于做爱姿势,传教士式仍是首选。
至于印度人进行第一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调查数位显示出,处女正变得越来越稀少。
印度人做爱不分年龄,也不管何时何地,真可谓欲壑难填。
海德拉巴人雄视天下,每月平均做17.1次,不仅在印度是最高的,甚至可能是世界之最。
古代印度文化与宗教的传承在全球范围内,印度一直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和悠久的宗教传统而闻名。
古代印度文化和宗教的传承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对印度社会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古代印度的文化遗产和主要宗教信仰两个方面来探索印度文化与宗教的传承。
一、古代印度的文化遗产古代印度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艺术和建筑等多个方面。
其中,梵语是古代印度最重要的语言之一,也是印度教的宗教典籍所使用的语言。
另外,古代印度的文学作品如《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被视为世界文学的瑰宝,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灵感。
在音乐和舞蹈方面,古代印度的经典音乐体系被称为印度古典音乐,包括北印度音乐和南印度音乐两个主要流派。
这些音乐形式结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呈现出独具魅力的表演艺术。
此外,印度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如卡塔克舞、巴恰塔纳蒂亚姆和莫希尼阿陀姆等,不仅在印度国内广泛流传,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古代印度的艺术和建筑也给后世留下了重要的遗产。
石窟寺庙如艾洛拉石窟寺庙和安哈尔普尔石窟寺庙以其精美的雕刻和建筑风格而著名,成为后来印度建筑的重要参考。
此外,印度古代绘画也以其细腻的手法和独特的题材而闻名于世。
其中,被称为《爱经》的壁画作品是古代印度艺术的杰作之一。
二、主要宗教信仰古代印度是众多宗教信仰的发源地之一,其中印度教、佛教和锡克教是主要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对印度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是印度的主要宗教信仰。
印度教信仰多神教,崇拜神明并承认各种教义上的多元性。
印度教的核心信仰是“卡玛”的概念,即通过个人的行动和福报来决定今生与来世的命运。
此外,梵谛冥也是印度教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强调人们通过冥想和修行实现对神性的认识和超越。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并在中国、东南亚等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佛教强调解脱和悟道,认为通向解脱的途径是通过追求无我、无边慈悲和智慧的修行。
《走进印度教经典》读后感《走进印度教经典》是一本让人沉浸其中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印度教经典的书籍,更是一本带领读者探索印度文化和哲学的引导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印度教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智慧。
首先,书中对印度教经典的介绍非常详尽和深入。
作者通过对《吠陀》、《奥义书》、《摩诃婆罗多》等经典文本的解读,向读者展示了印度教的起源、发展和核心思想。
我从中了解到印度教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宗教,它接纳了各种不同的信仰和观念,强调个体与宇宙的统一,以及生命的轮回和转世。
这些思想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对印度教的理解和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其次,书中还介绍了印度教的神话故事和传统仪式。
通过对《罗摩衍那》、《玛哈巴拉塔》等史诗的解读,我了解到了印度教的神话传统和英雄传说,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更是对人性、道德和价值观的探讨。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印度教的仪式和节日,如瑜伽、普拉那和瓦拉纳西等,这些仪式和节日体现了印度教对生活的尊重和对宇宙的敬畏,让我对印度文化和传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我想说的是,通过阅读《走进印度教经典》,我不仅仅是了解了印度教的历史和文化,更是得到了一种心灵的启迪和触动。
印度教所弘扬的包容性、智慧和慈悲,让我对人生和宇宙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让我明白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印度教的书籍,更是一本引领读者探索内心世界和人生意义的指南,让我对印度教和印度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总的来说,读完《走进印度教经典》,我深深感受到了印度教的魅力和智慧,它让我对宗教、文化和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人生中一本重要的读物,它将伴随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带给我智慧和启示。
感谢这本书,让我走进了印度教的世界,让我体验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和启迪。
愿我们都能像印度教徒一样,拥有一颗包容、智慧和慈悲的心灵,让世界充满爱和和平。
印度聚焦
第370期 2013年9月22日
对印度教经典《爱经》的几点认识
中印两国性文化都源远流长,但印度性文化与宗教密切地交织在一起,这是与中国古代性文化的一个最大区别。
公元四世纪左右出现的印度教典籍《爱经》,相传作者为婆蹉衍那,此书在印度民间广泛流传,英文、印地文或其他文印刷的《爱经》在当地书店里随时可以买到。
它既像中国道家的《玉房秘诀》,以严肃冷静的观点阐明各种性行为,又像罗马帝国奥维德所著的《爱的艺术》一书,以嘲讽的态度渲染调情艺术。
一、《爱经》是一部生活大百科
地处中国与罗马之间的印度,在性文化方面多少综合了来自双方的影响。
该书虽然详细描述了各种性交技巧和调情艺术,但与其说它是一部宗教文献,倒不如说它是地地道道的生活书籍,涉及很多家政内容,描述了古代印度年轻的艺术爱好者某些无拘无束的生活:沉湎于诗情、音乐、绘画和雕刻等高雅的精神生活,辅之以鲜花、香水、美味佳肴以及其他精心安排的日常生活,当然,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还在于性爱以及性爱中的各色女人。
这本书主张妻子应该多才多艺以取悦于丈夫。
例如,它认为妻子必须掌握唱歌、缝纫、跳舞、种花甚至巫术、斗鸡和赌博等64种外能;同时,这本书又强调夫妻必须具有64种内能,包括8种拥抱,8种接吻,口交的8个阶段,抽动阴茎的8种方式等。
二、《爱经》既谈性又论爱
如果说中国的《玉房秘诀》主要关心的是在床上所发生的事情,那么罗马的《爱的艺术》则教你如何到床上去,而印度的《爱经》内容更广,它罗列了每个家庭主妇取悦丈夫必备的各种知识。
该书偏重性爱时的心理描述,在谈“性”之前花了很大的篇幅先谈论关于“爱”的问题。
虽然自有文字以来就有歌颂爱情的
作品,在讴歌爱情的诗词中也经常见到性的描述,但在性文学中却极少包括爱的内容,《爱经》是很罕见的一本既谈“性”又论“爱”的专著。
三、《爱经》意图让男人认识女人
《爱经》对性爱的基本态度是:性爱需要男女双方共同求得满足,并非仅仅是男人的性欲发泄。
《爱经》还认为,女人在性爱中有更大的激情,她从性爱中能够获得超出男人的快乐。
实际上,《爱经》是一部关于女人的书,它的意图在于使男人认识女人:女人是温柔和激情的化身,性爱也是温柔与激情交织在一起的生活艺术。
可以说,传统的印度教对性的态度是健康的、泰然自若的。
《爱经》虽然专门谈论性爱,但性爱在作者的笔下不仅表现为一门艺术,而且表现为一门科学。
当然,这种科学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性爱并不是情和欲的泛滥,而是要克制自我的激情,要在对自我情欲的严格控制之下才能进行,性爱的最高境界是淡然无情。
四、性与爱可以完全分开
印度人虽然撰写了第一本集“爱”与“性”为一体的《爱经》,但他们却总是将“爱”与“性”完全分开,认为真正的爱应该是无师自通的人类本能,无须任何指导;相反“性”却需要强调技巧。
因而,印度性文化的书籍常常用大量篇幅来介绍“无爱的性技巧”,《爱经》明显反映了这一倾向。
印度人的性观念似乎是两种极端倾向的奇妙融合,它既有粗俗的一面,又有精雅的一面。
印度人从极单纯的否定哲学出发,发展出极其繁杂的性享乐方式。
印度人谈论爱,也讨论性,而且两者可以完全无关。
他们并未将这两种彼此冲突的东西融为一体形成和谐的新体系,而是将它们互相掺杂。
也许这正是印度性文化的一大特色。
五、性爱是一种宗教义务
《爱经》显示了印度教的一个典型特征:宗教与生活水乳交融般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宗教就是生活,当然包括性生活。
古代印度教并不贬低爱欲,在所有合法的享乐中性爱被认为是最富于激情也是最为完美的人生享受,它也最易于被转化为宗教的热情。
与此同时,现实生活中,房事也变成一种积极的宗教性的义务。
在这方面,现今的不少伊斯兰教国家也将性爱列为宗教义务。
据美国《纽约
每日新闻》9月21日报道,今年年初以来,突尼斯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着一条宗教命令,要求女性通过性行为进行圣战,一些女孩受到影响,前往被反对派占领的叙利亚北部,自愿为反对派战士充当性工作者。
近期,不少去叙利亚“性圣战”的突尼斯妇女腆着大肚子回国了,来自法国的报道认为有数百人。
六、性是人生追求的目标
不管是中国还是古巴比伦、埃及、希腊或罗马,对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虽有区别,但都认为性交应该是发生在闺房或妓院中的事。
换句话说,它是一种隐私行为,对别人是秘而不宣的,而印度人谈论性时却并不加掩饰。
在印度人看来,性是自然的、幸福快乐的,是人生追求的三个目标之一。
这种性观念与今日西方社会流行的性是自然、快乐的,可以公开谈论和可以公开为之的观念似乎有接近之处。
印度教鼓励早婚,因而早婚在印度很普遍。
在古印度教看来,男24岁,女8岁,是最合适的婚配年龄。
据说这是防止妇女淫荡的最好办法。
丈夫死后,寡妇不准改嫁,甚至要自焚殉夫,拥护者认为这样这对夫妻可在天国享受3500万年的极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