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版神经病学教学(临床医学)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9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英文名称:Neurology and Psychiatry课程编码: YXZB4150课程类别:专业必修总学时: 54总学分: 2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先修课程:基础医学内科学开课院系:医学院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神经病学是一门临床二级学科,也是神经科学中的一门临床分支,内容比较繁多,理论比较深奥,需要反复实践。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临床学科。
在神经病学领域中,就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疾病而言,前者占据主要内容。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包括:意识障碍、精神障碍、认知障碍、言语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平衡障碍、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多种表现。
神经系统疾病的种类包括:血管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变性疾病、外伤、肿瘤、脱髓鞘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和营养障碍性疾病、中毒、遗传性和先天发育异常、发作性疾病等。
随着相关学科如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神经影像学的发展,神经病学的广义和狭义内容已经今非昔比,神经病学在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展示出从未有过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医学科学中令人关注的热点学科。
《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学科的教学应用现代医学科学的最新成就,结合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病理学基础知识,系统地阐述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神经系统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断与防治知识。
学习神经病学的目的是掌握采集病史和神经系统检查法;学习神经病的诊断原则和方法;掌握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急重病的防治原则和措施。
学习方法上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手段,结合神经系统主要解剖生理和病理,联系症状学和临床实际,采取综合分析和整体观点,逐步提高临床技能。
神经病学的实践中要重点掌握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科基本操作,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治要点,掌握危重病的抢救,了解辅助检查的方法和意义,熟悉定位和定性诊断,打下良好的临床实践基础。
神经病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22112021课程名称:神经病学(Neurolog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学分:40/2先修课程: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诊断学适用专业:临床医学5年制教材、教学参考书:1、神经病学,贾建平、陈生弟主编,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Clinical Neurology, 9th edition, 2015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门类。
由于神经系统对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功能具有调节作用,且其他系统和器官对神经系统的功能也具有支持协调作用,所以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时可影响全身各系统和器官;全身各种疾病同样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结构改变。
因此神经科学与其它临床学科联系紧密,互相渗透,随着医学影像学、神经生化、神经免疫、神经遗传学等领域的新技术高速发展,临床神经病学的知识体系得到不断更新和完善。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系统地掌握神经病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处理) 和基本技能(神经病学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操作方法) ,毕业后能胜任一般医疗和预防工作中所涉及的神经系统疾患及有关问题的处理,为今后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具备全面知识打好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及它在临床学科中的地位和学习方法。
(2) 熟悉神经系统的基本解剖结构和脑的血液循环及脑脊液循环。
(3) 掌握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与体征,熟悉神经系统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原则与方法。
(4) 掌握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基本技能:(1) 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
(2) 熟悉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方法和腰椎穿刺的操作方法。
(3) 了解常用的辅助检查:CT、MRI 、DSA、EEG、EMG等。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Neurology)一、课程说明(理论总学时20/实践总学时12)课程编码 17110101 课程总学时32: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 1.5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影像等专业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神经病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神经病学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的发展规律、治疗及预防原则,熟悉各种先进的检查方法,建立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思维,为今后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因神经系统对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具有调节作用,而其他系统和器官病变也可产生神经系统功能和器质性的改变。
所以该学科与神经解剖、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免疫学、神经影像学、神经遗传学、神经流行病学和神经药理学等学科联系紧密,互相渗透。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选用教材《神经病学》,第7版,贾建平陈生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参考教材①吕传真主编《神经病学(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2②《实用神经病学》,第三版,史玉泉,周孝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③《MERRITT神经病学》,第十版[译],郭玉璞主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理论考核(笔试)和技能考核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第一次:神经系统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检查 3学时第二次:脑血管疾病 3学时第三次:脊髓疾病 3学时第四次:周围神经病或其他疾病 3学时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一)熟悉神经病学的概念:神经病学为二级学科,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疾病);神经病学的总体目标:发展神经科学;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对疾病的合理诊断;对疾病的恰当治疗;神经病学的定位诊断、定性诊断的意义。
神经病学是一门临床二级学科神经病学包括两部分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疾病。
讲述这两类疾病的症状、发病机制、病因和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是神经病学的主要内容。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前者主管分析综合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并做出反应,后者主管传导神经冲动。
人类的语言、记忆、思维、判断、推理等高级神经功能活动,以及随意运动和感觉等无不由神经系统管理和支配。
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症状,按其表现可分为四组,即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
①损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
②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③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
④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如较大量内囊出血急性期,患者出现对侧肢体偏瘫、肌张力减低、深浅反射消失和病理征阴性,称脑休克;急性脊髄横贯性损伤时,损伤平面以下表现弛缓性瘫痪,称脊髄休克。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us system, CNS)包括脑和脊髓,脑分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等部分,脊髄由含有神经细胞的灰质和含上、下行传导束的白质组成。
一、大脑半球大脑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借中央沟、大脑外侧裂和其延长线、顶枕沟和枕前切迹的连线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大脑还包括位于大脑外侧裂深部的岛叶和位于半球内侧面的由边缘叶、杏仁核、丘脑前核、下丘脑等构成的边缘系统优势半球为在语言、逻辑思维、分析综合及计算功能等方面占优势的半球,多位于左侧,只有一小部分右利手和约半数左利手者可能在右侧,非优势半球多为右侧大脑半球,主要在音乐、美术、综合能力、空间、几何图形和人物面容的识别及视觉记忆功能等方面占优势。
(一)额叶【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额叶(frontal lobe)占大脑半球表面的前1/3,位于外侧裂上方和中央沟前方,是大脑半球主要功能区之一。
神经病学专业(临床医学学位)一、培养目标:同总则二、第一阶段:时间三年(一)学位课程1.公共必修课:同培养方案总则。
2.专业课:3学分,以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参加研究生院组织的专业课考试。
(1)参考书目:《神经病学》、(高等医学院校教材,1996年第三版),医学影像诊断学CT、MRI等。
专业外文参考书:Rowland L.P.Merritt’s Text Book of Neurology Ninth Edition Williams & Wilkins,Baltimore,1995.(2)参加进修医师业务学习。
(3)专题讲座:参加本学科组织的专题讲座,题目附后。
3.专业基础课:至少2门,必须修满3-5学分。
从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生理学、心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中选修。
(二)临床能力训练1.第一年:神经病房11个月。
头3个月由一名高年住院医师指导作实习医师工作,要求写10份大病历(不合格者可延长期限)。
然后作住院医师工作,至少管6张床位。
执行12小时或24小时负责制。
掌握系统规范化的神经系统检查方法,书写合格的病历,熟练掌握静脉穿刺,输液、腰椎穿刺的操作法。
掌握定位诊断及定性诊断。
分析病历的思路,流利地向主治医师及科主任报告病历及诊断意见。
基本掌握神经科住院病人觉病的诊断和治疗。
需掌握的病种:各型急性脑血管病,不同类型的脊髓病,颅内占位病变,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格林一巴利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周围神经病,帕金森氏病,住院总医师应满足其病种的要求。
年终由主治医师及总住院医师考核。
2.第二年:神经内科门诊2个月,急诊1个月;要求掌握神经科门诊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及门急诊病历的书写。
病种要求:癫痫、头痛、颈肩臂病、腰腿痛、脊髓病、神经衰弱等。
轮转有关科室:心血管内科2个月,呼吸内科1个月;掌握心电图、心衰抢救、呼吸机应用。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前言本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
用现代医学科学的最新成就,有系统地阐述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神经系统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断与防治知识。
教学时应尽量结合本国资料,并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如深地进行讲课与示教,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
按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本学科总学时为36学时,理论授课时数24学时,见习9学时。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见下:第一讲神经病学总论(一)神经病学概述目的要求了解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熟悉如何学好神经病学。
讲授内容(一)一般介绍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简要说明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
(二)一般介绍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的关系和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三)重点讲解学习神经病学的目的、态度、方法。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目的要求(一)掌握各种类型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
掌握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掌握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的临床特征及病变部位。
掌握感觉障碍、瘫痪的各种类型临床表现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诊断。
掌握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特点。
(二)熟悉失用症和失语症的临床表现。
(三)了解常见步态异常的分类和表现。
讲授内容(一)详细讲解意识障碍的临床分类。
(二)重点讲解失语、失用、失认症的临床表现。
(三)重点讲解脑死亡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四)详细讲解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和临床类型的诊断原则。
(五)详细讲解瘫痪的临床表现,定位诊断,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的鉴别。
(六)重点讲解不自主运动的临床表现、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
(七)一般介绍常见步态异常的分类和表现。
第二讲神经病学总论(二)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目的要求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讲授内容重点讲解常见的辅助检查方法,包括CSF、DSA、CT(CTA)、MRI(MRA)、EEG(AEEG、VEEG)、EP、EMG、TCD、肌肉和神经组织活检。
第1篇一、实践背景神经病学是一门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及其相关问题的医学学科,涉及临床神经病学、神经影像学、神经病理学等多个领域。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神经病学在疾病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神经病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素质神经病学人才的关键。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将设计一套神经病学实践教学方案。
二、实践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掌握神经病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提高临床实践技能。
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内容1. 神经系统解剖学、生理学及病理学基础(1)神经系统解剖学:通过图谱、模型、人体解剖标本等,使学生掌握神经系统各部位的结构特点。
(2)生理学及病理学基础:讲解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学(1)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指导学生进行神经系统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学会识别常见神经系统疾病。
(2)辅助检查:讲解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方法,如脑电图、磁共振成像、脑脊液检查等。
3.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学(1)药物治疗:讲解神经系统疾病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症、禁忌症及不良反应。
(2)手术治疗:介绍神经系统疾病手术治疗的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及术后护理。
4. 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治疗(1)康复治疗原理:讲解康复治疗的基本原理、目的和方法。
(2)康复治疗方法:介绍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治疗的具体方法,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
5. 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病例分析(1)典型病例分析:选取典型病例,指导学生分析病例,提出诊断、治疗和康复建议。
(2)病例讨论:组织学生进行病例讨论,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教学方法1. 课堂教学:邀请神经病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讲解神经病学基础知识、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内容。
2. 临床见习:组织学生到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等科室进行见习,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学习临床技能。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前言本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
用现代医学科学的最新成就,有系统地阐述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神经系统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断与防治知识。
教学时应尽量结合本国资料,并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如深地进行讲课与示教,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
按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本学科总学时为36学时,理论授课时数24学时,第一讲神经病学总论(一)神经病学概述目的要求了解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熟悉如何学好神经病学。
讲授内容(一)一般介绍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简要说明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
(二)一般介绍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的关系和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三)重点讲解学习神经病学的目的、态度、方法。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目的要求(一)掌握各种类型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
掌握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掌握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的临床特征及病变部位。
掌握感觉障碍、瘫痪的各种类型临床表现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诊断。
掌握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特点。
(二)熟悉失用症和失语症的临床表现。
(三)了解常见步态异常的分类和表现。
讲授内容(一)详细讲解意识障碍的临床分类。
(二)重点讲解失语、失用、失认症的临床表现。
(三)重点讲解脑死亡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四)详细讲解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和临床类型的诊断原则。
(五)详细讲解瘫痪的临床表现,定位诊断,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的鉴别。
(六)重点讲解不自主运动的临床表现、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
(七)一般介绍常见步态异常的分类和表现。
第二讲神经病学总论(二)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目的要求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讲授内容重点讲解常见的辅助检查方法,包括CSF、DSA、CT(CTA)、MRI(MRA)、EEG(AEEG、VEEG)、EP、EMG、TCD、肌肉和神经组织活检。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目的要求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与定性诊断原则。
讲授内容重点讲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与定性诊断原则。
第三讲脑血管疾病目的要求掌握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熟悉各种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了解急性脑血管病的分类和病因。
讲授内容一、概述重点讲解脑的血液供应(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常见的脑血管病病因(血管壁病变、血液动力学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变和其他)、危险因素。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重点讲解TIA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
二、脑梗死1、详细讲解脑梗死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CT)、鉴别诊断。
2、详细讲解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治疗包括急性期(注意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的适应症)和康复期的治疗。
3、一般介绍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病因、病理、分类。
三、脑出血1、重点讲解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基底节出血、脑叶出血、桥脑出血、小脑出血、脑室出血的不同表现)2、重点讲解脑脑出血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CT)、鉴别诊断。
3、详细讲解脑出血的治疗原则:急性期治疗(防止继续出血、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调整血压改善循环、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外科治疗的适应症)、康复期治疗。
4、一般介绍脑出血病因(最主要是高血压)、发病原理(微动脉瘤形成)和病理改变(脑实质内出血和好发部位)。
四、蛛网膜下腔出血1、详细讲解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发病情况、脑膜刺激征、局限性体征较少)。
2、重点讲解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和/或CT、明确病因需行DSA检查)和鉴别诊断(各种脑膜炎和某些部位的脑出血)。
3、重点讲解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法:防治再出血和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4、一般介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颅内动脉瘤:先天性或继发性)、发病原理和病理改变(脑表面出血和动脉瘤好发部位)。
第四讲脊髓疾病和运动神经元病目的要求掌握脊髓疾病的定位诊断。
掌握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掌握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了解脊髓压迫症治疗原则。
掌握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表现,熟悉运动神经元病的肌电图表现、鉴别诊断(与颈椎病、脊髓空洞症的鉴别)。
讲授内容一、脊髓疾病概述详细讲解脊髓疾病的定位诊断。
二、急性脊髓炎1、详细讲解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横贯性损害的急性休克期、恢复期临床表现)及脑脊液特点和治疗原则。
2、重点讲解急性脊髓炎的鉴别诊断(与急性脊髓灰质炎、脊髓出血、脊髓硬膜外脓肿等鉴别)。
3、一般介绍急性脊髓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三、脊髓压迫症1、详细讲解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包括感觉神经症状、运动神经症状、自主神经症状和脊髓刺激症状、压颈试验的意义。
2、详细讲解掌握脊髓压迫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判断脊髓损害是否为压迫性、判断受压的节段以及病灶在髓内或髓外、判断脊髓受压的病因或病变性质。
3、介绍脊髓压迫症的治疗原则: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康复治疗。
重点讲解急性硬膜外脓肿的及时治疗的重要性。
4、一般介绍脊髓压迫症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四、运动神经元病详细讲解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表现和分型,重点讲解运动神经元病的肌电图表现、鉴别诊断(与颈椎病、脊髓空洞症的鉴别)。
一般介绍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第五讲周围神经疾病目的要求1、掌握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2、掌握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3、了解周围神经疾病分类和临床表现4、了解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讲授内容概述一般介绍周围神经疾病分布形式(单神经病、多数性单神经病、多发性神经病)和临床表现(感觉、运动和/或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三叉神经痛1、详细讲解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发作情况、触发点及其诱发因素)和治疗(药物治疗首选卡马西平,非药物治疗)。
2、重点讲解三叉神经痛的鉴别诊断(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鉴别和牙痛等鉴别)。
3、一般介绍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1、详细讲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包括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治疗)。
2、重点讲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诊断,(与继发性面神经麻痹和中枢性面瘫鉴别)。
3、一般介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1、详细讲解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四肢或及呼吸肌周围性瘫痪、末梢性感觉障碍、脑神经损害、蛋白细胞分离)和治疗方法(血浆置换和IVIG)。
2、重点讲解格林-巴利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与多发性神经病、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等鉴别)。
3、一般介绍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多为自身免疫疾病)。
第六讲癫痫目的要求掌握癫痫的发作分类、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掌握强直-阵挛型发作持续状态的抢救措施。
熟悉癫痫的鉴别诊断,熟悉抗癫痫药物的副作用,了解癫痫的病因与发作原理、诱因。
讲授内容一、详细讲解发作分类(单纯性和全面性发作的各种类型)。
二、详细讲解癫痫的治疗,包括抗癫痫药物的应用、发作时的治疗、对因治疗和难治性癫痫的手术治疗,强直-阵挛型发作持续状态的抢救措施。
三、重点讲解癫痫的临床表现:痫性发作包括部分性发作和全面性发作。
掌握癫痫和痫性发作的定义。
掌握全面强直-阵挛发作的临床表现和失神小发作的临床表现。
四、重点讲解癫痫的诊断要点:确定是否是癫痫(病史及脑电图)、确定癫痫是原发性抑或继发性、继发性癫痫要明确脑内病变还是全身性疾病引起。
五、重点讲解抗癫痫药物的副作用和撤药、换药原则。
六、一般介绍癫痫的病因(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发作原理(痫性活动的发生、传播和停止)和诱因。
第七讲运动障碍疾病和偏头痛震颤麻痹目的要求掌握震颤麻痹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熟悉震颤麻痹的鉴别诊断,了解锥体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病变时出现的症状。
讲授内容震颤麻痹1、详细讲解震颤麻痹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运动减少、震颤、强直。
2、详细讲解震颤麻痹的治疗方法:多巴胺替代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其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3、重点讲解震颤麻痹的鉴别诊断:与其它类型的震颤、其它原因引起的帕金森氏综合征等鉴别(继发性震颤麻痹、特发性震颤、肝豆状核变性、多系统萎缩)。
4、一般介绍震颤麻痹的病因(环境毒素和遗传因素)、发病机理和病理改变(黑色素神经原减少、胞浆Lewy体)。
肝豆状核变性目的要求1、掌握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
2、熟悉肝豆状核变性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3、了解肝豆状核变性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
讲授内容1、详细讲解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
2、重点介绍肝豆状核变性的实验室检查方法(铜蓝蛋白、血清铜、基因检查等)。
3、一般介绍肝豆状核变性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
偏头痛目的要求掌握偏头痛的临床表现。
熟悉偏头痛的诊断和分类、鉴别诊断和治疗。
了解引起头痛的常见原因和头痛发生的机制和诱因。
讲授内容一、详细讲解偏头痛的临床表现(头痛的发作过程和发作特点)。
二、详细讲解偏头痛的治疗(发作时的治疗和预防性治疗)。
三、重点讲解偏头痛的诊断(反复发作头痛史、家族史、无阳性神经系统体征、除外其它原因引起的头痛)、鉴别诊断(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痛性眼肌麻痹等)。
四、了解引起头痛的常见原因和头痛发生的机制。
第八讲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和周期性麻痹多发性硬化目的要求掌握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熟悉多发性硬化治疗方法和诊断标准,了解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机制讲授内容1、详细讲解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根据多发病灶,多次发作的临床表现,脑脊液,电生理,MRI)与鉴别诊断。
2、重点讲解多发性硬化的治疗方法(激素、免疫抑制剂、干扰素)和诊断标准一般介绍多发性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
重症肌无力目的要求掌握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分型、诊断、治疗原则和危象的处理。
熟悉重症肌无力的鉴别诊断、辅助检查。
了解重症肌无力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讲授内容1 、详细讲解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Osserman分型)。
新生儿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
2、详细讲解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临床表现、疲劳试验、药物试验、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Lambert-Eaton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肌炎)3、详细讲解重症肌无力的治疗原则:药物治疗、胸腺切除和危象的处理(肌无力危象、胆碱能危象、反拗危象)。
4、重点讲解重症肌无力的鉴别诊断、辅助检查。
5、一般讲解重症肌无力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自身免疫疾病)。
周期性麻痹目的要求1、掌握周期性麻痹的临床表现。
2、掌握周期性麻痹的治疗方法。
3、了解周期性麻痹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讲授内容1、详细讲解周期性麻痹的临床表现(反复发作、骨骼肌弛缓性麻痹,血清钾和心电图改变)。
2、详细讲解周期性麻痹的治疗方法(发作时补钾、平时避免诱发因素、对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