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哲重点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17
西哲分离学说简答题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西哲分离学说的概念和背景
2.西哲分离学说的主要理论
3.西哲分离学说的影响和意义
正文
1.西哲分离学说的概念和背景
西哲分离学说是指一种哲学思想,主张将哲学中的各个领域分离开来进行研究。
这一学说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在其著作《理想国》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思想。
柏拉图认为,哲学研究应该从对具体事物的观察中分离出来,将哲学研究集中在对普遍原理和理念的探讨上。
这一思想在后来的西方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西哲分离学说的主要理论
西哲分离学说的主要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感性与理性的分离:柏拉图认为,感性世界是多变的、不稳定的,而理性世界是永恒的、不变的。
因此,哲学研究应该从感性世界中分离出来,集中精力研究理性世界。
(2)理论与实践的分离:这一观点认为,哲学研究应该关注理论问题,而实践问题则应该由政治家和实践家来解决。
这一观点在后来的西方哲学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亚里士多德就主张哲学家应该关注理论研究,而实践问题则应由政治家来处理。
(3)现象与本质的分离:柏拉图认为,现象世界只是本质世界的影子,哲学家应该超越现象世界,去探讨本质世界。
这一观点对后来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康德就提出了“现象与本质”的区分。
3.西哲分离学说的影响和意义
西哲分离学说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使得哲学研究从具体的事物中分离出来,关注普遍原理和理念,从而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另一方面,它也使得哲学研究与其他学科分离,导致哲学研究越来越抽象和脱离实际,受到了一些哲学家的批评。
《西方哲学史》复习要点1、名词解释题(6分×5=30分)逻各斯(赫拉克利特)、存在(巴曼尼德)、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回忆说(柏拉图)、形式质料说(亚里斯多德)、原子(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唯名论、奥康剃刀、白板说(洛克)、自然法(霍布斯)、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前定和谐说(莱布尼茨)、二律背反(康德)、绝对精神(黑格尔)2、辨析题(6分×4=24分)(1)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与柏拉图的“理念”一样,都是思想的抽象物(2)“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是对爱利亚学派的“存在”学说的根本否定(3)芝诺“飞箭不动”诡辩的关键在于否定了运动的连续性(4)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要害就在于从思维直接过渡到存在(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在16—18世纪西欧哲学中就表现为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6)斯宾诺莎把神当作“实体”,把自然当作“样式”(7)莱布尼兹的“前定和谐”是通过单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8)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核心问题。
3、简答题(10分×3=30分)(1)简述米利都学派学说的进展。
(2)简述苏格拉底的“美德就是知识”(3)试述柏拉图理念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4)简述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原因的学说。
(5)简述唯名论与实在论的根本分歧。
(6)简述“圣托马斯五路证明”(7)简述培根的四假象说。
(8)评休谟的因果观。
(9)试评述康德“哥白尼革命”的哲学意义4、论述题(16分×1=16分,任选一题)(1)论述希腊哲学中的本原论的发展(2)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并说明形式与质料的辩证关系。
(3)论述笛卡尔、马勒伯朗士、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在身心关系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一、希腊哲学的起源1、前苏格拉底哲学:主要关注自然学和宇宙论,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萨哥拉等。
2、苏格拉底哲学:关注伦理学和人类学,以对话和质问的方式探究真理和美德。
3、柏拉图哲学:创立了理念论和灵魂三重结构,影响了后来的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哲学。
4、亚里士多德哲学:建立了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关注实体、真理和逻辑原理。
二、中世纪哲学1、教父哲学:主要关注基督教信仰和神学,如奥古斯丁、拉克坦提乌斯等。
2、经院哲学:在基督教神学的基础上,发展了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如安瑟尔姆、阿奎那等。
三、现代哲学1、文艺复兴哲学:关注人文主义和人类自由,如伊拉斯谟、弗朗西斯·培根等。
2、经验主义哲学:关注经验和实践,强调观察和实验,如霍布斯、洛克、贝克莱等。
3、理性主义哲学:关注理性和演绎法,如笛卡尔、斯宾诺莎等。
4、德国古典哲学:以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为代表的哲学流派,关注先验论和绝对精神。
四、20世纪哲学1、分析哲学:关注语言和逻辑分析,如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
2、现象学:关注经验和意识,探究人类的本质和意义,如胡塞尔、海德格尔等。
3、存在主义哲学: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存在意义,探究人类的自由和责任,如萨特、加缪等。
4、后现代主义哲学:关注多元性和相对性,批判现代性和宏大叙事,如福柯、德里达等。
五、其他重要哲学家和思想家1、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和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对现代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尼采:批判了基督教道德和现代性,提出了超人概念和永恒轮回学说,对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4、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5、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者,对现代物理学和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一、导言西方哲学史是一门探讨人类思想发展历程的学科,通过对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观点、方法和流派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的底蕴和精神。
早期希腊哲学(一)米利都学派1、泰勒斯(约前624-547年)(1)水是万物的本原(始基)大地是一片平而圆滑的东西,浮在水上面。
(2)物活论思想世界是有生命有灵魂的,充满了神灵。
2、阿那克西曼德(约前611-547年)(1)万物的本原无限者即不定性的物质(2)宇宙生成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始基包含两种对立的力量即冷和热(干和湿),并由此分裂出来。
(3)进化论思想萌芽:人类原是水中的鱼3、阿那克西米尼(约前585-525年)(1)气是万物的本原气更富于变化,且同生命密切相关。
(2)气的稀薄和凝聚——万物生成的方式㈡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约前580-520)(1)本原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比其他感性事物能更好地说明万物的共同本质(数量关系或量的规定性),乃至诸如正义、理性、机会等精神性事物。
数的特征是:无形体,不能直接感知,本身不变;数与万物的关系:是本体与现象、原本和摹本的关系。
神秘主义色彩。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和形而上学倾向十对对立范畴(有限与无限,奇与偶,一与多,右与左,阳与阴,静与动,直与曲,明与暗,善与恶,正方与长方(3)灵魂不朽和轮回说㈢赫拉克利特(约前530-470)最傲慢的人,晦涩的爱菲斯人,不要王位,“最优秀的人宁愿取意见东西而不要其他一切,就是:宁取永恒的光荣而不要变灭的事物。
”(1)本原论:火是万物的本原(2)流变思想:一切皆流,无物长住,但有循环论思想局限(3)万物的变化都受逻各斯(分寸、尺度、秩序)支配。
实即对立统一规律:凡物都包含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事物的变化是出于对立面的斗争。
(4)认识论思想:先肯定了感性认识的作用,同时认为要把握逻各斯需要理性和思想(四)爱(埃)利亚学派1.(克)塞诺芬尼(约前565-473)科罗封人,行咛诗人。
第一个批评奥运会。
(1)对传统神话的批判反对拟人化的多神论,第一个将农业、栽培技术、火的发明等等看成人类自己的创造。
(2)一神论(一是神)神永远作为一个整体在知在听。
一、培根“四假相说”1.提出的原因:从根本的理论上尤其是认识论根源上来彻底地深刻地批判经院哲学。
2.具体内容(1)假相的含义 :假相(亦译作“幻相”、“偶像”),即盘踞在人的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它们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理,严重妨碍了科学的复兴。
培根根据这些错误的不同来源把假相分为四类,即“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和“剧场假相”,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即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了事物的真相。
“洞穴假相”: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即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形成的个人的偏见,它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洞穴”。
相当于“坐井观天”。
“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造成的假相。
“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即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的哲学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人的心中而造成的偏见。
3.“四假相说”的意义(1)双重性;不仅在于批判经院哲学的各种错误,而且更在于提出自身的哲学主张和思想。
(2)普遍性;不仅揭露了经院哲学产生错误的各种根源,也深刻地揭示了导致人们认识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种种认识论根源。
(3)启发性;启发人们消除错误的根源并获得正确的知识。
(4)局限性;没有揭示错误的社会历史上的认识根源。
(如阶级根源等)二、笛卡尔一、天赋观念——唯理论的起点天赋观念:清楚明白、不证自明的真观念,如几何学的公理、逻辑学的基本规律以及上帝的观念等。
(1)原因:感觉经验不可靠,因为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不能成为哲学和其他知识体系的基础。
因此,只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才能成为哲学的基础。
(2)区分三类观念:①外来的:依赖感觉;②自我制造的(虚构的观念):凭借想象;③天赋的:出于纯粹的理智。
洛克的哲学(二)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1、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作为经验论与唯理论对立的体现,否认“天赋观念”的存在,理由是:(1)认为“天赋观念”是一个没有必要的理论假设。
(2)认为“天赋观念”的假设理由是错误的。
“天赋观念”的理由是存在普遍同意的观念,洛克对此的批判是: 第一、普遍同意不一定是“天赋观念”的体现。
第二、根本不存在普遍同意的观念。
(3)认为即使把天赋观念看成是只要一提起它大家就会同意的潜在的观念,而不一定是人类实际具有的共同观念,然而,“潜在的观念”的说法本身是自相矛盾的。
(4)“天赋观念”论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2、莱布尼茨对洛克的批判的反批判针对洛克的《人类理智论》,莱布尼茨曾写下《人类理智新论》,在书中对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进行了反批判,对“天赋观念”论进行辩护。
(1)认为洛克在承认知识来源于感觉之外,还认为有反省这一心灵固有的来源,可见洛克也不否认心灵中有某种天赋的东西。
因此,“天赋观念”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双方对它的理解有分歧而已。
认为“天赋观念”不是现成的清楚明白的观念,而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在能力而天赋在我们心中”。
它的作用常常是感觉不到的,但感觉不到不等于不存在。
认为洛克关于“潜在的观念”的自相矛盾性的分析是表面的,是他不懂得“天赋观念”的真正内容造成的。
(2)认为经验虽然对于知识有作用,但是它不是知识的唯一基础,因为经验无论是在实验科学领域,还是在实验科学以外的学科领域,其作用都是有限的。
(3)认为经验在知识中的作用是提供了发现天赋观念的注意力,只是知识的机缘,天赋观念才是真理的来源。
他针对洛克认为心灵是“白板”的说法,把心灵比喻为有纹理的“大理石”。
三)洛克的双重经验说如果说洛克否定天赋观念只是对唯理论的一次摧毁性的打击,但是要解决知识的来源问题还得从正面来提出建设性的主张。
为此洛克阐述了关于知识的来源的双重经验说。
1、认为人的心灵原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记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诸如感觉、印象、概念、情感等等观念。
西哲史重点1、希腊神话世界观的特征:第一,自然力和社会活动的人格化。
第二,神人同形同性。
第三,狂热的宗教精神。
第四,生成演化的世界图式。
2、希腊哲学思辨的特点:1、静观、2、辩证、3、演绎、4、理智、5、实践3、水本原说:米利都学派:世界本原是变化的一。
代表人物: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1)泰利斯:被列为古希腊“七贤”之一,(“哲学之父”);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第一个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2)哲学观点: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2、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灵魂。
(3)泰勒斯宣称“大地浮在水上”。
他首次突破神话宇宙论,以哲学方式表述宇宙本原思想。
4、火本原说:爱菲斯学派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晦涩哲学家”之称,他的哲学观点在关于运动和变化问题的认识上。
命题: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强调河水的流动);基本思想主要就是辩证法思想,他用火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世界秩序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
1 、从外在形态来看,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火转化而成。
2、从内在本性来看,万物与火一样,有着同样永恒不变的原则。
他把世界看成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活动的、有生命的火,他说这个世界永远是一团有生命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分寸是什么意思呢?是个逻各斯。
5、逻各斯:伊奥尼亚派:即内在的本原,也被理解为:原则、规律、道。
万物都根据逻各斯生成。
逻各斯在其它万物中是内在的,要靠理性发现。
6、数本原说: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神化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定律、数学家哲学观点:主要是“数本原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1、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
2、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毕达哥拉斯的基本思想:是以数为万物的本原。
数是事物量的规定性,那么这个数,作为量的规定性,是抽象掉事物质的规定性剩下来的东西。
西哲知识点总结一、哲学史1.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古希腊哲学家们对宇宙、人类、道德等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哲学观点和理论。
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
2.中世纪哲学:中世纪是欧洲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此期间,基督教神学和哲学相互渗透,形成了以神学为基础的哲学体系。
托马斯·阿奎那和奥古斯丁等哲学家在中世纪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3.文艺复兴哲学: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重新研究古典哲学著作,提出了许多新的哲学观点和理论。
伽利略和培根等人对文艺复兴哲学有着重要的贡献。
4.近代哲学:近代哲学是指17世纪到19世纪的哲学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等思潮相互影响,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哲学学派和理论,如康德和黑格尔等著名哲学家。
5.现代哲学: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进入了现代哲学时期。
在这一时期,存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新的哲学思潮兴起,对传统哲学体系进行了重大的挑战和批判。
例如,尼采和胡塞尔等哲学家对现代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6.当代哲学:当代哲学是指20世纪末至今的哲学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分析哲学等新的哲学学派兴起,对传统哲学观点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重构。
例如,费尔迪南德·索尔尔和朱利亚·克里斯蒂娜等哲学家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哲学问题:西方哲学常常涉及一些重要的哲学问题,如存在与本质、知识与价值、自由与必然、人类与世界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哲学史上一直是热门话题,许多哲学家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二、主要的哲学流派和思想家1.柏拉图学派: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他建立了一套以理念和观念为中心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哲学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
柏拉图学派对西方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尤尔甫多和阿里斯泰斯等哲学家都受到柏拉图学派的启发。
西方哲学史复习重点一、西方哲学史七个重要板块1、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线索2、柏拉图;3、亚里士多德;4、上帝存在的证明5、启蒙运动;6、康德的批判哲学;7、黑格尔(包括被黑格尔批判的哲学,费希特、谢林的绝对唯心论)二、复习重点1、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线索【解释】“是”(Being)【解释】“是者”【解释】“存在”【解释】元哲学,智慧(Sophia),Philosophia(对Sophia的迷狂)【解释】逻各斯【解释】“努斯”【解释】真理“去蔽”(P43)【解释】“美德即知识”(P48)【】柏拉图的四个比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P68、77、88)(三段话,亚里士多德关于学科划分的思想和意义)【】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和逻辑学【简述】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作出评论?(两方面:可不可信,可不可行)【解释】普纽码(P100)【】评价怀疑论(皮浪、休谟、康德的怀疑论)(人生的悬搁,不动心态度,人生的态度)【】上帝存在的证明(西方哲学史上的几个人、几种证明)(P126,140,158,216)【】上帝是什么?为什么要证明上帝的存在?为什么要对其怀疑?【】哲学与科学的关系?(P200)【解释】普遍怀疑【解释】普遍数学【简述】“我思故我在”?【简述】笛卡尔方法论的四条原则?【论述】为什么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奠基人【要点:是奠基人;奠了什么基;以后的哲学是否在其基础上】【】白板说【】洛克: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P248)【】休谟对因果关系的怀疑如何理解?(P265)(感觉之外是否有世界存在、映像、印象)【】法国启蒙运动的特点?(三点)【】德国与法国、英国启蒙运动(哲学)的比较【】卢梭《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利于风俗的敦化》对我们的启示(P281) 【】在工业化社会进程中人的地位?(结合三大启蒙运动)【解释】先天综合判断(使知识成为可能的东西)【】康德批判哲学的主要内容为什么称为“哥白尼革命”?“哥白尼革命”的含义?【】康德哲学为何是批判哲学?【】传统形而上学如何可能?【】自我意识第一原则(费希特)【】天启哲学(谢林)(哲学要不要统一宗教?)【】人如何实现自由?如何在历史中自由?(《精神现象学》)第一章(导言、前序)【】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线索【解释】逻各斯【解释】努斯【解释】“是”(Being)【】“S是”和“S是P”的区别:【解释】“存在”【解释】元哲学,智慧(Sophia),Philosophia(对Sophia的迷狂)【解释】逻各斯第二章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解释】本原第三章:希腊古典时期的哲学【解释】“美德即知识”(P48)【解释】相(Idea)【解释】柏拉图“四线段喻”【】两个世界的划分和柏拉图的辩证法【】柏拉图的四个比喻一、“太阳比喻”二、洞穴比喻(两个领域及哲学家的使命)三、“灵魂马车”比喻四、爱的迷狂比喻【】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和逻辑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P68、77、88)(三段话,亚里士多德关于学科划分的思想和意义)第四章:晚期希腊哲学【简述】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作出评论?(两方面:可不可信,可不可行)【解释】普纽玛(pneuma)1、皮浪(前365-270)的怀疑主义:2、休谟(1711-1776)的怀疑3、笛卡尔的普遍怀疑第五章:基督教哲学【】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1、奥古斯丁:上帝存在的知识论证明2、安瑟尔谟: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3、托马斯·阿奎那:上帝存在的证明:(补充)4、笛卡尔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5、莱布尼茨:上帝存在的两个证明。
西方哲学史1.存在于非存在(24):是由克塞诺芬尼不变不动、独一无二、不生不灭的神被巴门尼德表述为一个纯粹的哲学概念——存在,而与此相区别的一切处于运动流变中的事物则被称为“非存在”。
处于运动流变中的事物不能是其所是(即下一刻便转化成了别的东西),因而只能是非存在。
2.人是万物的尺度(31):是由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他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和标准,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衡量这些不同认识的优劣是非,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
这命题被后人赋予的各种含义:成为表达人类中心主义、唯我主义等的命题。
3.四根说(36):是由恩培多克勒认为,水、土、气、火是组成万物的跟,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成,因四根的分裂而消失。
四根本身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他们之间的分合需要用外部原因来解释,这些原因就是使根相互眷恋的“爱”,和使根相互斗争的“恨”。
恩培多克勒用四根说说明事物的可感性质,用爱恨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这就是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1)、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
四根可合可分,但四根在运动中是不生不灭的。
众多的根组合在一起产生可感事物,可感事物分解为单独的根则是事物的消亡,因此,“从多中生一”和“从一中生多”分别代表了可感事物的朽灭和生成。
(2)、这种从一到多和从多到一的运动是无休止的循环,万物的变迁是无止境的。
(3)、四根的组合和分离不是其自身的能力,有另外的力量造成,它们是“爱”和“恨”两种力。
四根实际上变成了六根,而且“爱”和“恨”被赋予了道德和审美的价值。
(4)、在他的四根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是“同类相知”的理论。
4.种子说(37):是由那克萨戈拉提出,他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
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
一、名词解释1、本原:就是万物从它那里来,毁灭之后又回到它那里去,万物生灭变化,唯独它不变的东西,所以,“本原”的问题,其实包含着两个问题:一是本原是什么的问题,一是生成的原因问题,亦即是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问题。
3、原子论:①德谟克利特早期希腊自然哲学最高成果,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作为不可分的最小单位而存在,而虚空是非存在,不过非存在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存在的另一种状态,它是原子运动的场所。
②德比较好的解释了自然万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万物为一,都是由同一种东西组成的,万物也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原子之间有形状,位置和秩序的不同,由于有了虚空,原子就有了运动的场所——原子在虚空中的碰撞造成了它们的组合与分解,从而形成了万事万物。
看上去原子论解决了自然统一性和多样性,但有原子论有十分浓厚的机械论色彩。
4、智者:公元前5世纪,“智者”一词则专指一批收费收徒、重点教授修辞学和论辩术并以此为职业的教师。
智者具有明显的感觉主义、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倾向,在社会政治领域发挥了启蒙作用。
5、亚里士多德:著作《工具论》、《物理学》、《论灵魂》、《形而上学》、《尼各马科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被认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有史以来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不过他的观点与柏拉图不同。
亚里士多德将柏拉图的问题称作是“分离问题”,即理念与事物的分离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深深地渗透着经验的因素,重新恢复了被柏拉图抛弃的自然哲学的地位。
6、四因说:①亚里士多德认为以往的哲学对于自然的探索主要是为了认识事物的“原因”——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据和条件。
②亚里士多德将以往关于“原因”的理论归结为四种原因:A质料因,构成万事万物的材料。
B形式因、内形式是事物的“是其所是”即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外形式即形状是事物表现于外的那个样子。
C动力因、动变的本原,指让事物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
D所为因、“所为了的那东西”,意义“目的因”③后又归为两种原因:形式与质料,最后通过潜能实现这一对概念来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和生成。
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考试外国哲学习题(重点)(一)古代哲学:1、古希腊罗马哲学1)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自然哲学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阿那克西曼德是属于古希腊哲学的早期自然哲学家,米利都学派。
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不是某个具体的有限的东西2、认为万物的生成是“无定”的分化,万物的消亡是万物复归于“无定”3、认为一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把这叫做“补偿原则”,这也意味着他第一次明确地表达了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
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法;赫拉克利特是爱菲索学派的哲学家火本原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强调了本原的永恒性、普遍性、流动性和秩序性。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1、从外在形态来看,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火转化而成的2、从内在本性来看,万物与火一样,有着同样永恒不变的原则(一)逻各斯学说,万物根据逻各斯而生成1、逻各斯的含义: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对立背后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中的理性。
是一切变化和矛盾中唯一常驻或保持不变的。
2、认为逻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现的,但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理性才能发现它。
(二)辩证法,对立面的同一1、向对立面转化的关系2、对立和谐的关系3、对立也是统一的关系4、对立也是相对的关系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目哲学;数是万物的本原,十个数组成万物,是不动的。
1,万物的本原是一元,一生二,二元产生各种数目,点、线、面、体,直到万物、宇宙2,10是最完美的数字,4是中间的分隔点3,毕达哥拉斯,勾股弦定理对于后来哲学的发展具有极深刻的影响,尽管他们的思想没有摆脱感性经验的限制,但是与米利都学派相比更加抽象并具有普遍意义、进步意义。
巴门尼德的存在哲学;巴门尼德属于爱利亚哲学,两条道路的区分:一、真理之路: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定不存在。
二、意见之路:存在者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必然是存在的。
存在的规定性:1、存在是连续不可分的唯一2、是不生不灭的,永恒的3、存在是不动的,无始无终,不循环运转4、存在是完满的5、存在是有限,而非无限的6、思维和思维的存在是同一的,存在是思想的对象芝诺的悖论;芝诺也是爱利亚学派的代表,为了维护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不变的一,他试图指出如果我们承认运动和变化,则会陷于自相矛盾。
第一部分:古希腊哲学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一、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自然”:并非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总和的自然界,其意义接近于“本性”,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亚里士多德把自然明确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本原”。
本原:希腊自然哲学家关注的焦点是“本原”,本原有两层含义:一是“基质”,意指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二是“原则”,意指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宇宙:古希腊人眼中的宇宙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讲的自然界,一方面是指天地之间一切事物的总和,另一方面是指这些事物的秩序。
宇宙是本原(最初状态)分化演变的产物,本原(基质或原则)是在宇宙内部起作用、并赋予宇宙万物以特定秩序的原因。
自然哲学是对世界本原和宇宙整体的探讨。
附说:自然哲学家都认为自然是非人格的本原,虽然有时自然被等同于神,但这不是人格神,而是统摄世界的最高抽象原则。
作为本原的自然是运动变化的自因,世界依其本性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
出于本原的运动是有序的变化,事物的存在和运动具有内在的必然原因。
秩序和原因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和理性思辨被发现,同时也不否定感性经验的表象和验证作用。
这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已经与神话的虚构、传说和笃信的运行方式大相径庭,自然哲学家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思考世界的原因和秩序,标志着人类思想的一大进步。
二、希腊哲学产生的两个条件一是“诧异”,诧异就是好奇心,亚里士多德说“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
自然哲学家对眼前的经验现象感到好奇,进而探求世界的本原,不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而仅仅是为了心灵的满足。
二是“闲暇”,希腊哲学家多为贵族,他们不必为生计操劳,因此才能从事纯思辨活动。
亚里士多德把“闲暇”作为哲学思辩的必要条件。
能够利用闲暇从事哲学思辩,这是希腊人的特殊之处。
三、希腊哲学思辩的特点(P6-P7)有五个:静观、辩证、演绎、理智和实践。
宁夏回族自治区考研哲学复习资料西方哲学史重点知识点梳理西方哲学史是考研哲学科目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准备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考研的学生来说,掌握西方哲学史的重点知识点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对西方哲学史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
一、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哲学主要包括前苏格拉底哲学、苏格拉底哲学和柏拉图哲学三个阶段。
1. 前苏格拉底哲学前苏格拉底哲学是古希腊哲学的最早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斯等。
他们关注宇宙的本源和自然界的原理,提出了“一切都是水构成”“一切皆流动”等理论。
2. 苏格拉底哲学苏格拉底哲学是古希腊哲学的第二个阶段,主要由苏格拉底创立。
他致力于人的智慧和美德的探讨,强调人的内心自觉和道德价值。
苏格拉底的“知识即幸福”、“认识自己”等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柏拉图哲学柏拉图哲学是古希腊哲学的第三个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
柏拉图通过对理念、灵魂和政治等问题的思考,构建了他的哲学体系。
他的学说包含了“理念的本体论”、“灵魂三分说”、“理想国”等重要概念。
二、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时期,主要由基督教哲学和伊斯兰哲学组成。
1. 基督教哲学基督教哲学以信仰为基础,主要由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等哲学家代表。
圣奥古斯丁提出了“信仰是求知的前提”、“上帝是真理”的观点。
托马斯·阿奎那通过将哲学与神学结合,建立了基督教哲学的体系。
2. 伊斯兰哲学伊斯兰哲学是伊斯兰教哲学思想的产物,主要代表人物有阿里斯塔托、伊本·西那和阿维森纳等。
他们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传播和整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伊斯兰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近代哲学近代哲学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时期,主要包括文艺复兴哲学、启蒙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和实证主义哲学等。
1. 文艺复兴哲学文艺复兴哲学是近代哲学的开端,主要集中在欧洲。
1 恩披里克。
塞克斯都:晚期怀疑派的最后一位重要代表。
首先,原因不在。
原因和结果都是关系,而关系只是思维的对象,并非存在于实际之中,所以原因只是思维的对象,而不是存在。
其次,三段论是循环论证。
三段论的大前提是根据,而大前提本身又靠三段论的结论所断定的那个事实才成立,所以是循环论证,故而无效。
再次,道德领域无知识和信念。
在道德领,不要妄图去寻求真理的判断,不到去设立善和幸福的假定,也不应该有任何道德理想的信念,只有预防独断,抑制感情,顺从风俗和法律,保持灵魂的宁静,才能达到不动心和幸福。
2 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第一实体,个别具体事物,即感性实体,从三个角度理解,先有个别再有共相;先有认识事物再到一般;个别事物是独立存在的,先有感性事物的真实存在,才有共相的存在。
第二实体,事物的普遍概念,共相即理性实体。
3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在米力都学派和毕达戈拉斯学派之后,爱菲斯的赫拉克利特创立了一种变的哲学。
他的哲学充满了辩证法思想,对后来辩证法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赫拉克利特肯定了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他认为万物皆变,无物常住。
就是说世界万物都在永远的运动,只是我们感觉不到这种运动而已。
他把存在的东西比作一条河,声称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因为当人第二次进入这条河时,是新的水流而不是原来的水流在流淌。
赫拉克利特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他关于运动变化的思想:“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在他看来。
宇宙万物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的和不变化的,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
赫拉克利特强调运动变化,并没有否定静止。
在他的思想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 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与宇宙论证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安瑟尔谟是历史上第一个采用从思维到存在的本体论方法证明上帝存在的经院哲学家。
他首先断定人心中有至高无上的观念,继而宣布至高无上的东西不可能只作为观念存在于人们心中,它必然也是现实的存在。
上帝就是这样的至高无上者,因此,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
陕西省考研哲学复习重点西方哲学思想概述哲学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学科。
西方哲学是世界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涵盖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和理论体系。
在陕西省考研中,对于西方哲学的学习与掌握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概述陕西省考研哲学复习的重点内容,主要涵盖西方哲学思想的不同阶段和流派。
第一阶段: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起源,被视为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基石。
其中,代表性的哲学家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柏拉图的理论中,他提出了“理念”的概念,认为物质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像。
亚里士多德则注重对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的研究,他提出了“四因素”和“十类”的理论,对后世的哲学和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阶段: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主要是基督教哲学,又称为宗教哲学。
经院哲学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等。
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原罪论、上帝论和信仰与理性关系的思考。
托马斯·阿奎那则提出了神学哲学的重要理论,将哲学与神学相结合,提出了“五个观点”的哲学体系。
第三阶段:现代哲学现代哲学是西方哲学的重要发展时期,包括了启蒙运动时代、德国古典哲学、实用主义哲学等不同的流派和思想体系。
在启蒙运动中,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思想,奠定了现代哲学的基础。
洛克则提出了人类天赋和自然权利的理论,对后世的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德的哲学系统以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思想之一,他提出了“两大世界”的理论,深刻影响了后世的伦理学和形而上学。
第四阶段:当代哲学当代哲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哲学思潮,包括了现象学、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个不同的哲学流派。
其中,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以直观和主体性的研究为核心,被视为当代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詹姆斯和杜威,他们强调哲学对于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逻辑实证主义以逻辑分析和实证科学为基础,强调语言的明确和逻辑的合理性。
西哲复习资料(三)重点理论1.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关于持存和变化的学说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是构成世界的要素,是世界万物的判断尺度,是事物运动的动因。
整个世界从过去、现在到未来都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范围内燃烧和熄灭,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的运动变化和相互转化之中。
而逻各斯是其运动变化所遵循的规则,是火本身固有的尺度,它规定和制约着火与万物之间的流变转化,这就显出了逻各斯的永恒不变性。
所以,万物是持存与变化的统一。
巴门尼德认为,只有那永恒的、唯一的和不变的东西才是存在,而处于流变之中的事物因为没有定形,因而是转瞬即逝的,只能是非存在。
只有那个始终如一地是其所是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存在。
2.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恩培多克勒的自然哲学:恩培多克勒第一次把本原理解为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并认为世界的本原有四种——水、火、土、气。
这四种元素每一种都是永恒不变的有定形的“一”,不能相互转化,只能通过相互结合和分离产生变化和多,在总量不变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比例构成世界万物。
四根的组合分解通过孔道结构进行。
同时认为,任何事物时刻以一种细小的微粒向四周散发,微粒通过孔道进入我们的感官,使我们感知到,我们与客观事物之间有着相同的元素在空洞中对流,因此我们的感觉才能发生。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标志着爱利亚学派的“一”在于自然哲学相结合的努力中已开始分化为多,并力图在多中任然保持一的特性一和多的这种结合方式推动自然哲学从单一的本原寻求发展到了复杂的结构建构。
阿那克萨戈拉的自然哲学:他认为世间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有自己的本原,这无限多的本原就是各种事物的最小微粒,即“种子”。
种子的种类和数量无限多,体积无限小,性质永远不变如一,不同类的种子在性质上彼此各异,世间万物每一个都包含有其它一切事物的种子,只不过某一类种子占优势就使之成了该事物。
他从事物的内部结构上说明了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同时,他认为努斯是万物中最稀最纯的,对每一事物具有全部的洞见和最大的力量,它支配并推动了漩涡运动。
努斯是独立的、自为的和能动的,从外部推动宇宙,它本身却与这个宇宙分离。
阿那克萨戈拉给古希腊源远流长的关于物质世界的朴素的“物活论”画上了句号。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他认为,宇宙是由原子与虚空共同组成的,“原子”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认为存在和非存在都存在。
原子是内部充实、不可分和不可入的基本粒子,本身是不可被感知的;原子数量无限,性质相同,相互之间只有形状、次序和位置的区别,在虚空中做直线运动,是不生不灭的本原,它的聚散使万物产生或毁灭。
运动是原子的固有属性,原子是能动的,它们的相互碰撞引起漩涡运动,构成事物的运动。
同时,他提出了“影像说”,认为每一个物体都会发出一种与自身形状相似的影像,这种影像通过空气的作用而在我们的眼睛里压下印记,从而形成感觉和思想,对于不可感知的原子与虚空,我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才构成了真正的知识。
赫的原子论是希腊自然哲学发展的高峰,使古希腊的结构自然观达到了完备的形态。
3.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国家学说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 和eidos (多数时候用的是前者),它们均出自动词idein (看),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
希腊人从事哲学思考的过程,也是哲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这些概念不仅大多有其感性的来源,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那是后来被逐渐抽象化了的概念所无法表达的。
因此,有的学者主张将这一概念汉译为“相”是很有道理的,不过我们遵从约定俗成的原则,仍然沿用“理念”这个译名。
“理念”显然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
所以,理念不仅不会受事物的影响,而且理念与理念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因为理念是绝对的自身存在而不可能变为他物。
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它们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它们是普遍、绝对和必然的存在。
因此,个别事物是感觉的对象,而它们的类是知识的对象。
至于理念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柏拉图曾经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
一是“分有”。
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
“如果在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它分有美自身。
每类事物都是如此。
”[3] 所谓“美自身”或“某某自身”,意指美的理念或某某理念。
二是“摹仿”。
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
“木工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
其它事物亦同样。
”[4] 就此而论,有三种桌子存在,即作为理念的桌子自身,因摹仿理念而存在的可感的桌子,以及因摹仿可感的桌子而存在的画家所描绘的桌子。
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的“摹仿”源自毕达戈拉斯学派关于万物摹仿数的思想,只有“分有”是新的概念。
不过,“分有”与“摹仿”实际上并无本质的差别,不同之处只在于有无造物主。
因此可以说,“摹仿”是有造物主的“分有”,“分有”是无造物主的“摹仿”。
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
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
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
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柏拉图看到了理念与事物的区别,认识到了普遍性的共相对知识的重要性和对哲学研究的意义,而其局限性则在于将理念与事物分离开,并视之为绝对独立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后来在批判柏拉图时,就是敏锐而深刻地抓住了这个“分离”问题来作文章的。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
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
在他看来,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
理想的国家应由三个等级组成:"智慧"的人(哲学王)是统治者,"勇敢"的人(武士)保卫国家,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农民和手工劳动者)应以"节制"欲望为美德.并说这三个等级的人是神分别用金、银、铜铁作成的.强调他们应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国家才能"和谐一致",实现"正义".4.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伦理学形而上学的问题,是要发现终极的本原他认为理念或形式不可能像柏拉图所断定的那样,是脱离物质而自我存在的本质。
性质不能脱离对象而存在。
没有物质,就不可能有形式。
我们所见的变化着的实在,也不可能像唯物主义者所主张的那样由单纯无目的的运动着的物质来说明。
没有起指导作用的目的或形式,就不可能有物质。
亚里士多德却认为个别的对象或个体的存在物是实在的实体。
但是,个别具体存在物的形式,它所属的那一类的一般的性质,构成它的本质或真正的性质。
所以在他看来,归根到底形式或理念也是最本质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着重讨论的是有关幸福的问题,由此涉及对人类道德行为和社会道德关系的各种规定的论述,从而建立起一个幸福论伦理学说体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并非那些只能给人带来暂时满足的如金钱、荣誉、地位之类的东西,幸福应当是人类活动的最终目的。
而一切事物都以求善为其最终目的。
所以,人类的幸福就是“善”或“至善”。
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所说的那种脱离人的行为的“善”的理念观点,他认为,作为人生活动最终目的的善是可以达到的。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善”是指人的自身完善。
他从灵魂说的角度对此作了阐释:人的灵魂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部分。
人的感官能力所产生的欲望和情感,都属非理性的。
而理性则具有控制和调节欲望和情感的功能。
道德的关键问题就在于使非理性的欲望服从理性,这样人的行为便能达到完善,也就是从人的行为实践上体现出美德,即德性。
亚里士多德提出实践美德的原则是“适中”。
他说:“美德是牵涉到选择时的一种性格状况,一种适中,就是说,一种相对我们而言的适中。
它为一种合理的原则所规定。
”所谓“适中”就是行为保持适当、适度、不走极端,例如,对于鲁莽和怯懦来个极端来说,勇敢是适中的;对于傲慢和自卑两个极端来说,自尊是适中的。
这种符合“合理原则所规定”的行为,就是理性控制之下的行为,是最好的,符合道德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的原则是来自人们自身行为习惯。
人们有选择自己行为的权力。
他把“选择”解释为“一种具有欲望的理智,或者说是一种具有理智的欲望。
”这就是说选择时,应当是在以服从理智的前提下,使理智与欲望两者结合起来。
因此,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的道德责任心,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亚里士多德认为,除实践美德外,还有一种理想的美德。
理智的美德乃是出自“理性的沉思活动”这里所说的理性是那种与感觉无关的纯粹理性,所谓“沉思”指的是对真理的思索。
亚里士多德指出,“理性的沉思”活动“亦以本身以外的任何目的为目标,并且具有它自己本身所特有的愉快”达到这种纯粹的理性生活就是人的最完美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幸福论思想并加以发展,成为古希腊伦理学说的最高成就。
他对实践美德的有关论述,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
但在他的有关理智美德的论说中,提倡那种脱离社会现实的纯粹理性的沉思活动,把它视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幸福。
这种与社会现实完全隔绝的道德和理论生活,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臆想。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在西方伦理学发展史上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而且是多方面的5.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的比较德谟克利特继承并发挥留基伯的原子论,认为世界只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是永远存在,永远运动的,它的数目无限。
无数原子在无限的空间朝一切方向运动,因撞触而生成世界万物。
物与物间由于所含的原子数目大小、形状、位置和排列的不同而不同。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对人类最终在科学上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结构积极启示作用。
伊壁鸠鲁认为,万物的基础是在虚空中运动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原子。
一切自然现象都可以用原子的各种不同结合来解释。
他关于原子运动倾斜的学说强调了运动的偶然性,这对于德谟克利特只承认必然性的思想提出了重要的修正。
6.斯多亚派的自然哲学和伦理学▲自然哲学早期斯多亚学派继承了古代自然哲学家关于本原的思想,特别是赫拉克利特关于火和逻各斯的思想,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学说,提出了宇宙有主动原则和被动原则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