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34
大气的结构与构成大气的结构与构成一、大气结构大气圈:受地心引力而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层,厚度从地表到1000—1400km高度范围,总质量为6000×1015kg,为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有显著的差异。
依据温度、成分、电荷等物理性质,以及大气的垂直运动情形,可将大气分为五层。
1、对流层(1)厚度:下界-地面,不及整个厚度的1%。
但是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这一层集中了整个大气90%的质量。
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2)、特征:1)、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加添而降低,一般为-6、50C/1km。
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且低纬夏季强,高纬冬季弱。
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受地表性质差异影响大,因些温度、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于是可产生一系列物理过程,形成多而杂的天气现象。
2、平流层厚度:对流层顶-50—60 公里特点:对流层顶到35—45公里左右的高度气温不变,称同温层,35公里以上升温快,到顶部可接近00C,平流层15—35km集中了大气中大部分的臭氧。
3、中心层厚度:80—85 公里特点: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快速下降,并有猛烈的垂直运动,在这一层顶部,气温降到—830C———1130C以下。
4、暖层(电离层)厚度:中心层顶-800公里特点: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快速上升,在300公里处达10000C。
这重要由于全部波长0.175μm的太阳紫外线辐射都为该层中的大气物质所汲取,并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所以又称电离层。
电离层能反射短波波段的无线电波,故在远距离短波无线电通讯中具有紧要意义。
5、散逸层(外层)即800公里以上的大气层。
气温随高度而上升,由于温度高,空气粒子运动速度很快,又距地球较远,地球引力作用小,大气质点常常散逸至星际空间。
二、大气的构成1、构成:混合气体、水汽和悬浮微粒构成2、干洁空气:除去水汽和悬浮微粒的空气,重要成分是氮(78.1%)、氧(20.9%)和氩(0.9%),合占干洁空气总容积的99.9%。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人教版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人教版【引言】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气候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
本教案旨在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第一部分:理论讲解】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结构1. 大气的组成说明: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水蒸气组成,其中氮气和氧气的比例分别约为78%和21%。
2. 大气的结构说明:大气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层等层次,各层具有不同的特征和作用。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1. 日照和地面吸收热量说明:太阳辐射在大气层中的云、气体和颗粒物的散射和吸收;地面受到太阳辐射后,会吸收部分热量。
2. 热对流和热辐射说明:热量通过热对流和热辐射的方式在大气中传递和分布,其中热对流是主要的传热方式。
3. 热量在大气中的再分配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导致热量在不同高度和地区的再分配,形成了气候带和气候现象。
第三节:大气的受冷过程1. 大气的辐射冷却说明:夜晚,地表向大气辐射出热量,使大气温度下降。
2. 大气的传导冷却说明:大气层之间的传导会导致温度的下降,其中上层较冷的空气向下传导。
【第二部分:实验演示】第一节:日晷的使用说明:通过观察日晷的指示和太阳的位置,让学生了解太阳的直射角随时间的变化。
第二节:温度计的使用说明:使用温度计测量不同地区和高度的温度,让学生感受大气温度的变化规律。
第三节:气象球的制作和使用说明:制作气象球,并观察气象球的漂浮高度,了解大气的密度和温度的关系。
【第三部分:学习总结】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大气层次划分的原则;2.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受冷过程,认识大气对气候的影响;3. 掌握使用日晷和温度计的方法,能够观察和记录相关数据;4. 制作气象球,并应用气象球观察和分析气象数据。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大气与大气污染1.大气的组成: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其组成可以分为三部分:干燥清洁的空气、水蒸气和各种杂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是氮、氧、氩和二氧化碳气体,其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6%(体积);氖、氦、氪、甲烷等次要成分只占0.004%左右。
P1(选择/ 2.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人们的福利,甚至危害了生态环境。
P3(名词解释/选择)(例:大气污染与其他污染的区别是?---“时间的持续(足够的时间)”)3.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问题。
P3(填空)4.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可以使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由此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P3 第二节: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1.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按其存在状态可概括为两类: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气体状态污染物。
P4(填空)2.气溶胶:系指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系。
P4(名词解释)3.总悬浮颗粒物(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的颗粒物。
P54.可吸入颗粒物(PM 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的颗粒物。
P55.对于气体污染物,有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P5(填空)6.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
P5(名词解释)7.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
P6(名词解释)8.硫酸烟雾:硫酸烟雾系大气中的SO2等硫氧化物,在有水雾、含有重金属的悬浮颗粒或氮氧化物存在时,发生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硫酸雾或硫酸盐气溶胶。
硫酸烟雾引起的刺激作用和生理反应等危害,要比SO2气体大得多。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一、大气的组成: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水汽以及悬浮着的各种各样的杂质组成的。
假如把水汽和杂质除去,则为干洁空气。
(-汗洁空气干洁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主要成份氮气、氧气、氮气占99.7%。
(二)水汽水汽是大气中最活跃的成分,大气中水汽含量少、不稳定、能引起热量转移、能剧烈汲取和放射长波辐射,引起地面和空气温度的变化。
(三)杂质悬浮在大气中的各种固态的和液态的微粒,统称杂质。
包括有机成分:花粉、微生物、细菌;无机成分,如尘埃、液滴等。
二、大气的垂:观测表明,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并不是均一的。
按其温度、成分、电离等的不同,可将整个大气层分为五层。
(-)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最低层,厚度随纬度而变化。
在低纬度地区17-18KM , 中纬度为10-12KM ,高纬度8-9KM ,平均厚度为11km。
对流层的重要特征是:1)气温的分布随高度的增高而降低,平均每提升100米气温下降0.65度;2 )空气具有剧烈的对流运动;3 )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匀称,常形成大规模空气的水平运动,从而引起各地天气的变化。
(—)平流层平流层是自对流层顶到55KM高度左右。
其主要特点是:1)整层气流比较稳定,没有剧烈的对流运动;2 )空气淡薄,水汽和微尘含量极少,天气晴好。
(三)中间层中间层是自平流层顶到85KM高度左右。
其显著特点是气温随高度而快速下降,其顶部可降至-83度以下。
(四)热层热层是自中间层顶到800KM高度左右。
其特点主要是:1)空气淡薄, 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具有导电性,能反射无线电波;2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快速提升。
(五)散逸层散逸层是自热层顶到2000—3000KM高度。
其特点是气温很高,空气极其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