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是书法爱好者永久的功课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书法进度计划有很多书法爱好者一直想了解,怎么样才能写得一手好看漂亮的字呢?说法众说纷纭,毫不统一,经过我十年写书法的经验,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临帖,临帖的目的就是向古人学习,以古人为师,临古人的书法。
有的人说,练习书法应该从隶书入手,有的说应该从楷书入手,我觉得只要喜欢,不论哪个字体都可以,虽然自古以来演变的过程是撰书,隶书,楷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思维也是随着进步的,也不是固定的。
为了学好书法,我制定了一份书法进度计划。
供大家参考。
一、笔画练习。
在学习书法之前,需要了解笔画,因为笔画是书法的基本构成单位。
所以,我要先通过练习基本笔画来熟练掌握笔的运用,学习如何掌握笔触的力度、变化和表现,尽快掌握基本笔画的构成和运用方法。
二、临帖。
学习书法的第二个重要步骤是临帖。
临帖就是在参照书法名家作品的基础上,自己练习写字。
通过这种方式我可以掌握书法中的结构、形态、笔势、墨香、透视、协调和对比等关键要素的运用。
三、学习古人字体。
古代优秀的书法家很多,主要是集中在唐代,书法大家尤为突出,我们可以选取一种笔法流派,近代的也有很多不错的字体,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艺术价值。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一、两个名家的字体进行学习就可以了。
四、学习排版。
书法的排版是书法美学中的重要一环。
排版要求人们注意书写每个字时的间隔、排列和位置。
通过学习排版,我可以增强对文本排版的理解,对排版大小、空间设计以及字体搭配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五、学习毛笔字。
毛笔字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毛笔字可以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掌握毛笔调节和运笔技巧,提高字体魅力和书法美感。
六、学习书法理论。
书法学习不只是练习写字,还包括对书法历史、理论和文化的了解。
学习书法理论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了解书法历史和理论,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七、写书法作品。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需要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中。
金鉴才先生谈临帖临帖是书法家终生的必修课。
一个人一旦有了一点名声,或者自认为形成了风格以后就不临帖了,那就说明他开始游离于书法家园之外,他的书法之路已走到了尽头,迎接他的将是停滞甚至倒退。
我从在美院就读书法专业以来,到今天已经有41年了,临帖还是一直坚持着,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成绩,但自己感到经常能有新的体会和收获。
书法空谈创新是创不出新的,历代的书法经典中包含着许多新的信息,中国的艺术只有好与坏之分,文与野之分,精与粗之分,这与新旧没有什么必然关系。
比如我们今天看王羲之的作品,谁也不会觉得这是旧的不好的。
只有树立了这样一种观念,我们才会经常性地不断地去与历代的书法经典打交道,也只有在经常性地与经典打交道并虚心向它学习,我们才会理解这些书法经典的价值。
关于临帖,我下面谈几点看法,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都是对的。
一、临帖就要临经典作者的经典作品。
现在有一部分人临帖选的都是不值得去临的作品,比如一些近现代的不成熟的作品,或者是古代的非经典的作品,临帖要找准目标这是第一位的,要抓住经典。
古人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
所以学习的对象、学习的榜样要越高、越完美越好,一入手就要临最好的帖,一开始取法就要取好,这是学书法避免走弯路的很重要的前提。
我的几位老师,现在都已过世,他们的青年时代正处在清末所谓的碑学大盛时期,受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影响,特别是康有为,他提倡学书要学魏碑,他认为碑比帖好,魏碑比唐碑好,尊魏卑唐。
康有为的观点,使中国书法在进入一个本来应该振作,应该上一层楼的时候走错了方向。
我把康有为比喻为一个医术并不高明的医生,他看出了晚清书法发展中存在的毛病,但却开错了方,下错了药。
又把“馆阁体”作为对立面来批判,这也毫无道理,“馆阁体”是抄写文件用的,本来就同书法风马牛不相及,批判它是无的放矢,不仅无益书法的健康发展,还把近现代的书法学术思想搞得一团乱麻。
我在这里并不是说魏碑不好,魏碑中有好的,但大量的是不好的,特别是康有为说最好的那部分,其实多数是最差的。
临帖体会和感慨
临帖是中国书法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临帖可以学习书法家的笔法、字形、章法等技巧,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以下是我对临帖的一些体会和感慨:
1. 临帖需要耐心和专注力:临帖需要仔细盯着书法家的笔画、字形和章法,一点点地模仿,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有很好的耐心和专注力。
2. 学会观察和思考:在临帖的过程中,需要学会观察书法家的笔画、结构和章法,思考其中的技巧和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书法中。
3. 临帖不能一味地模仿:临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因此不能一味地模仿,而应该不断地尝试创新和突破,将学到的技巧和经验运用到自己的书法中。
4. 临帖要有不同的心态:临帖时,有时需要平静自信,有时需要紧张有劲,因为不同的情绪可以带来不同的效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技巧。
5. 临帖需注重细节:临帖时,需要注意细节,如书法家的用笔、笔画的精度和流畅度等,这些细节的把握可以帮助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临帖是中国书法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临帖可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增强技巧和表现力。
临古帖的好处
临古帖的好处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
1.夯实笔力:通过临写古帖,可以不断增强对毛笔的控制能力,使毛笔在手中运用自如。
2.改变书写习惯:每个书体、每部碑帖都有不同的书写习惯,通过临帖,可以逐步熟悉并掌握其书写习惯。
3.借鉴好看的字形:古帖中的字形千姿百态,有些跟现代的规范字很不一样,值得我们去借鉴。
4.训练笔法:不同的古帖、不同的书体所运用的笔法不一样。
比如篆书隶书的起笔要逆锋起笔,而行书草书大都要露锋起笔。
通过临帖,可以训练各种笔法。
5.学习章法:在练字时,不仅要关注单个字的写法,更要关注所有字的组合。
古帖中的章法有其规律可循,通过临帖,可以学习并掌握这些规律,使文字组合得更有韵味。
6.增强文化认同感:古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临帖,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和历史,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7.陶冶性情:临帖需要耐心和细心,通过临写古帖,可以培养沉稳、细心和耐心等品质,陶冶性情。
8.培养审美情趣:古帖中的字形、笔画和布局都具有一定的艺术性,通过临帖,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总之,临古帖对于提高书法水平、培养文化素养和陶冶性情都有很大的帮助。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根本的方法临摹是(书法)最根本的方法,也是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
“临”是对着写,“摹”是蒙着描。
临摹不是整篇誊写,是通过手的描画,加深脑的印象;通过手、眼、脑的运动,把优美的形象刻在自己心里。
临摹是一种思索,一种比拟,一种记忆。
从形式上,它是用自己得手写别人的字;从本质上看,这实在是训练形象感受能力的极好手段,也是每个书家必备的根本素质。
(相对与毛笔字而言,钢笔字重构造不重笔画,因此,临摹时不必在用笔上花太多的力气。
)读帖是临摹的前提。
读帖好比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只有读懂了、看细了,才会写得像、记得牢。
对字帖上的字,其笔画、构造,章法都要仔细琢磨。
从中找出规律,才能写得有兴趣,写得形似、神似。
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
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人懒于摹写(就是描着写),认为只有小学生才这样做。
殊不知摹写是学书关键的一步,是防止“抄帖”学无收益的有效方法。
只“临”不“摹”,很难发现自己书写的弊病。
只有先“摹”后“临”,临摹结合,做到所描之字与字帖上的字笔画完全重合,才能有较快的进步。
第六,对于不太美观的字体已经定型的同学的一些建议。
有些同学因为以前没有注意字的好坏,一些难看甚至错误的写法已经根深蒂固,很难改正。
现在想练字,但往往只在现有的字体上修修补补,在选择和自己相似的字体上打主意,这样常常是“好的没学到,坏的没丢掉”,以致越练越难看。
那么,这些同学应该怎样练字呢?我的是:首先,忘掉以前的字体,从零开始,从最根本的笔画练起,然后练构造。
为什么要练笔画?因为,虽说钢笔字最重要的是构造问题,但毕竟构造也是由笔画组成的,连横平竖直一点都保证不了,肯定影响字的美观。
练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细心;必要时把字帖上的字分解成单个笔画和部首来练;要注意横平竖直;要注意中锋行笔、力至笔端;要注意构造的平行、参差原那么,向字心聚力;要去掉那些多余的牵丝和圆圈。
现在有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就是很难把以前的字体忘掉,在临帖过程中常常把旧习惯带入新字体。
欧阳中石先生谈学习书法一、书法是“学”出来的 ,不是“练”出来的。
欧阳先生说 ,有人练了多年书法 ,很刻苦 ,每日写 ,可是提升其实不很大。
而有的人学书法时间虽不很长 ,但进步很显然。
原由安在 ?这与方法 (或称门路相关。
学习书法 ,公认的最好方法就是坚持临帖。
学书法第一倡导向传统学 ,向先人学。
书法的学识在古代字帖中几乎都能找到。
平常地练字不如精心临帖。
每日练字不如坚持临帖。
临帖是从源泉学起的方法 ,是最得益的方法 ,也是被证明为可行的方法。
历史上的大书法家没有一个不是从临帖中获益的。
学书法的人 ,要以贴为师、把临帖作为终生之事。
为何要临帖 ?临帖是一种训练。
第一是练眼睛的察看能力 ,即能把字的特色看准 ,分得出利害 ,这是写好字的前提。
其次是练手的控制能力 ,能把贴上的字正确地模拟下来 ,其实是能把你想象的形象表达出来 ,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表达能力。
这时 ,进一步的书法创作能力也就不难解决了。
此外 ,关于成年人或老年人来说 ,临帖能够改掉一些痼癖 ,提升书法质量。
二、学书法要像练射击同样对准“圆心”。
欧阳中石先生说,我常用打“圆心”来比喻临帖。
射击运动员打靶 ,老是对准圆心 (十环来练 ,对准圆心才有可能打出十环。
学书法要像射击运动员那样 ,以圆心为目标 ,把起点定高一些。
什么是书法的“圆心”(或许说“十环”?就是优异的字帖、碑帖 ,即那些在历史中形成的、被公认的范本。
行书中比方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 ,以及欧、颜、柳、黄、米、赵等人的代表性字帖。
在一个期间内 ,选择此中一种作为学书法的老师 ,照着临写。
选本好字帖就是找个好老师。
从学先人优选下手 ,学好的字帖下手 ,这是书法艺术的传统性使然 ,是提升书法技术的根本门路 ,可防止少走弯路。
三、临帖要精练 ,不要贪多。
欧阳先生说 ,此刻出的字帖好多 ,假如不加选择 ,一辈子也临不完。
就一本字帖而言 ,也并不是每个字都要要点学。
怎么办 ?一次优选此中有代表性的少许的甚至是几个字 ,频频临习 ,研究 ,吃透 ,悟出此中的道道 ,学其精华 ,举一反三 ,可视为一个卓有成效的方法。
临帖跟摹帖之间有什么区别?一、1.临帖和摹帖这既是正确学书之路的开端,又是正确学书方法中的根本点,必须坚信不疑,坚定不移。
摹帖和临帖各有优点,效果各异。
姜夔《续书谱》中说:“临书易失占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
”其中的“笔意”即指笔法、笔势及线条意趣。
“临”的方法就是看着字帖,照着写。
只要仔细地临,便容易掌握笔法笔意.从而把范本的精髓学到手。
“摹”的方法,就是用薄纸蒙在帖上,直接地描画。
所以字形基本上不会走样,多摹几遍,有利于把握结构。
但摹书看不清笔法,“易失笔意”,虽然间架不错.但没有笔法,字就僵化。
所以,初学者可以临摹并用,相互补充。
2.每天定量事实证明,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练字也一样,写得太少,练习量跟不上,就谈不上进步;当然盲目机械地多写,疲倦了效果也不好。
一定的量才能达到的一定的效果,较佳的量才能达到较佳的效果。
3.循序渐进学习书法,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还应该懂得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先正楷,后行草。
苏轼说:“真生行,行生草。
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
”就是说楷、行、草书三者如同人的立、走、跑,如果人连站都不能站,怎么能走和跑呢?如果没有楷书基础,直接写行书、草书,就会疏于法度,流于轻滑飘浮。
行书、草书是楷书的流、便、疏、散,学好楷书之后,加强用笔的流动呼应,行草就容易上手。
等到楷法熟练,再写行草时.便可悟到两者相通之处,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第二,先点画,后结构,再章法。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也就是以基本点画为基础的艺术。
基本点画不好,整字或整篇的艺术性就无从谈起。
由于钢笔尖性硬,在线条变化上相对简单得多,故钢笔书法学习在结构上花的时间多,而在用笔、点画上相对较少。
但这并不是说点画用笔不重要,相反,它是钢笔书法的基本功,只有在点画书写的基本功扎实之后,才可能去把握结构。
在结构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整幅字的章法就容易把握了。
字帖临摹的好处
字帖临摹有以下几个好处:
1. 提高书写水平和美感:通过临摹字帖,可以让我们更加细致地观察汉字的构造和笔画,以及其内在的美感。
通过反复临摹,我们可以不断磨练手腕和笔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2. 锤炼毅力和耐力:临摹字帖需要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和动手实践,需要不断坚持和重复。
这可以锤炼我们的毅力和耐力,让我们在其他领域也能更好地坚持下去。
3. 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力:通过临摹字帖,我们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让知识更加深入人心,提高记忆力和领悟力。
4. 增强审美和文化素养:字帖内涵丰富,不仅是一种文字的传承,更包含着文化的熏陶与启发。
通过临摹字帖,我们不仅可以提升审美水平,还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化和传统。
因此,字帖临摹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活动,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美感和写字水平,同时也可以锤炼我们的意志力和耐力。
斯舜威:也说“遍临诸帖”作者:暂无来源:《公关世界·下半月》 2017年第3期瑞田兄曾发表了题为《谁“遍临百家碑帖”》一文,对书法界一些人动不动就号称“遍临”的现象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这一“瑞田观点”,确乎点到了当代书坛一个要害。
书法评论家也罢,书法家也罢,在评价一位书法家或自我介绍时,通常会使用“遍临百家碑帖”“遍临诸帖”“遍临古代各家”“遍临法帖”等类似词语,紧接着这些习惯性套话的当然是“自成一家”“自出机杼”“诸体兼擅”之类。
由“遍临诸帖”而“自成一家”,看似富有逻辑性,实质禁不起推敲。
瑞田兄的观点我深有同感,完全赞同。
这篇文章,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我觉得“遍临”问题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临帖是每一位书法爱好者、书法家入门的必由之路,即使在成名成家之后,临帖也依然是艺道精进的不二法门。
我熟悉的一些书法家朋友,除了有创作任务,或者应对“账单”,平时的功课,大都是临帖,即使已经耄耋之年的老先生,也把临帖作为一种艺术生活的常态。
临帖的重要性、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问题在于,如何临帖,选择哪些碑帖临习,“数”和“量”如何把握。
古代碑帖浩如烟海,要“遍临”,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在几十年的有限时间里,即使每天临帖,不做其他事情,也难以临遍所有碑帖。
事实上也没有必要“遍临”,就如同一个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遍尝”人间美食一样。
营养得当,吃得适量,照样健康长寿,吃得不当,贪多贪滥,反倒可能消化不良,吃出毛病来了。
可见关键不在于多,在于合适,恰到好处,补充物质能量如此,补充精神能量同样如此。
那么,这么说来是不是就不可以用“遍临”这个词了呢?我觉得也不是,如果只是表明临帖相当多、相当广泛、自己觉得把该临的都临了,姑且说一下“遍临”,似乎也未尝不可,大家也不妨以宽容待之。
比如,把篆隶真草各体的代表性书家的代表性法帖都临习了,也是一种“遍临诸帖”。
再比如,学魏碑的,把最具代表性的魏碑法帖临习了,也算是一种“遍临魏碑经典”。
临帖才是学习书法最好方法书法学习怎么才能“入帖”,临帖到什么程度才能叫“入帖”学习书法没有捷径可言,临帖是学好书法的唯一途径。
说到临帖,可能有的书法爱好者有一些困惑,觉得无从下手。
其实挺简单的,做好以下四步,你就可以把临帖这件事做好。
临王羲之兰亭序一、在选定一家帖后,对这个帖和相应的情况做深入的了解和学习。
如果我们选了《圣教序》,我们就应该学习王羲之的生平,了解一下魏晋时期书法史的发展情况,知道当时的书法家钟繇和王献之是什么情况。
看一下王羲之的其他作品的情况,比较一下和《圣教序》有什么不同。
临王羲之圣教序二、要认真读帖。
要认真看《圣教序》这个帖上的字,它的起笔行笔收笔是怎么做的,要看清它的结体有什么特殊性。
只有把这些最基本的情况了解清楚,临帖才有针对性。
临初月贴三、初临。
临帖时,我们要把帖上字的笔画、结体看清楚,然后进行刻苦的练习。
临帖绝不是抄帖,不要大篇幅地临,这样你对帖上的字没有任何理解,写了一大篇,徒劳无益。
不要听有些人说,临帖临个大概就可以了,而应该临得尽可能像。
临王铎行书四、精临。
要把自己的字和原帖上的字的每一个笔画、结体都做好对比,查找问题,进一步改进。
要让自己的字和原帖至少要达到百分之七八十的像。
同时,要加快行笔速度,让每个字的笔画之间有承接,而不是画字,这点非常重要,使自己写的字具有原帖字的神韵。
在临帖的过程中,如果你能做到以上四步,加上你的临池不缀,你的临帖一定会取得很大的进步。
临苏轼寒食帖第一条标准就是要像,越像越好一、笔法像。
看起笔、运笔和收笔像不像,看方笔和圆笔的运用是否合理,线条的力度和质感是否符合要求。
是否以中锋为主,而用侧锋增加书法的灵动。
是否合理运用转笔和折笔,以充分表现字体的雄强和柔美。
临颜真卿祭侄文稿二、结体像。
要看临摹的字在结体上是否和原贴相一致,是否做到了平正和欹侧相依。
要看笔划的倾斜角度、曲率、粗细长短变化是否与原贴一致,是否做到了笔划的有让有就、穿插呼应。
.中国书法的十大核心问题一、临帖是在临什么临帖是每一个学书法者不可缺的功课,如何临帖是学书者都想急于解决的问题,而刘文华老师认为,在此之前,首先要弄明白临帖是在临什么。
他说,我们入门学古人的时候,就是把古人的规矩摆在了桌面上,临帖就是学规矩,而不是别的。
在临帖中你要弄点轻重、虚实、浓淡、正欹出来,这些都是微观变化,是情绪化的东西,而宏观的东西不能没有,这是关键,否则就没有从理上去处理它,让人一看就不合规矩。
因此外形的东西从理,也就是说,字的外形、结构、笔画的位置等从理,从字理,即中国汉字的字理,反映的是规则和法度;而笔则从书,反映的是趣和味。
这是两个原则。
外部形态的东西是一目了然的,合不合规矩一看便知;用笔则是书法本体的东西,粗细,放收,快慢,墨的浓淡,都是书法本身要求,决定字的味道,就如我们吃的各种菜系,鲁菜,川菜,粤菜,用笔不同决定趣味不同,而字形结构是理性要求,是中国汉字的形体美要求,必须严谨,无论行书还是隶书,这是书法的基础,这是两个不同的原则,临帖就是在学习这种理法和原则。
.二、目前的训练你要干什么知道临帖要临什么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去临。
训练就是解决如何临的问题,因各人喜好不同,对所临帖子选择不同,但是,无论哪种帖子,拿来后你不管如何取舍,训练时要针对你所取的东西,形成一种科学的训练模式,要有目的性,用研究分析的方法,去反复实验、继承与巩固。
在讲评学员的隶书时说,笔画不能单一化,简单化,不能单薄干枯,要立体圆润生动,这就要求你找出同一笔画无数种不同写法,加以对比模仿融合提炼,在对比中找出共性与个性,找出同一笔画的不同形态与表现手法。
创作时把碑上的字形拿过来,用不同的手法去表现,也就是用古人的字形,但不一定用他的手法,创作中手法决定风格,手法变了风格也就变了,而手法是非常多的,我们现在示范的只是一般的,不同的碑其手法不一样,张迁、鲜于潢相类是一种,礼器是一种,而曹全又是一种,你如果能把这些碑的手法都掌握,创作时把它们用于同一张作品中,那你就是大腕。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论及境界,应是一门艺术的最上层建筑。
这个境界,是内涵的高度抽象,精神的投射聚焦,是超脱物质、直抵元神的艺术觉悟,是物性、理性、人性的多维融合。
抱庸不惭,浅谈一二。
一、书法的境界究竟是什么。
近代国学大师王静安言才之学尝有“境界三论”,第一境为了然境,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要有志向。
第二境为苦难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要勤奋执着。
第三境为超脱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换个角度,就是顺势而生、乘势而起、造势而雄。
一个意思。
书法的境界,大理也略同。
抱庸以为,书法的境界,在于出于法门、自在超然。
书法的境界,或在于炉火纯青的笔走龙蛇,或在于收山容海的吞云吐纳,或在于经世阅人的穷孑苍桑,或在于看花开落的气定神闲,一定是书者付诸笔墨的质朴情怀。
二、书法的境界应如何界分。
抱庸认为,书法艺术品质可分四胜:一是形胜。
二是意胜。
三是势胜。
四是境胜。
形胜,结体或庄稳或险绝,笔锋正健,结构匀称,章法和谐。
意胜,无论取妍取拙,笔下有珍奇,字中有深味。
势胜,或雄或媚,或柔或刚,都有不同寻常的力量感。
境胜,风度气质,文化涵养,能够击中心灵的艺术奇巧。
书法,方寸之地笼挫天地万物。
此四胜者,能得其一辄为大善,因人喜欢各穷其特,不宜必分高下。
三、书法的境界予人的启示。
书法的境界,是学书之人终身习学的目标。
从境界的层面来说,书法永无第一,而只有审美角度和欣赏眼光的不同。
不论隶篆楷草,也不论颜柳欧赵,何种书体、哪个风格的书法艺术,都同样是上不封顶,都值得终身深学笃悟。
因此,学颜的弃颜而学欧,学柳的弃柳又习赵,甚至后悔自己当初择错了师、入错了门,大可不必,根本也不是这回事。
各书体之间可以交叉学,更名家碑帖可以换着临,都是书法艺术的打磨丰润,不应抱有喜新厌旧甚至弃旧的思想态度。
四、书法的境界如何去培塑。
书法境界以技法为骨,以文化为魂。
要打磨书法境界,抱庸以为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思考把握。
(1)夯实书写技能。
书法临帖交流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书法临帖的心得体会。
临帖是我们学习书法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模仿和临摹前人的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书法的精髓和技法,提高我们自己的书法水平。
下面我将就我个人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
首先,临帖要先理解作品的“气质”。
每个书法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这是它们与众不同之处。
所谓气质,就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韵味和情感。
我们在临摹作品的同时,要仔细观察和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然后通过我们自己的临摹和创作,将这种气质表现出来。
其次,临帖要善于模仿,但不可盲从。
通过临摹前人的作品,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技法和表现手法。
但是,在临摹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个性的体现和创新的探索。
我们要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理解和表达作品,注入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做到既有模仿又有创新。
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
再次,临帖要坚持练习与思考相结合。
临帖不仅是一种技法的练习,更是一种对艺术思考和创作的过程。
在临摹作品的同时,我们要不断思考其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找寻自己的创作灵感。
通过不断思考和练习,我们的书法水平会不断提高,同时也会培养出对艺术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临帖需要有耐心和毅力。
书法临帖是一项需要长时间练习和坚持的艺术活动。
在临摹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不能轻易放弃。
只有坚持下去,不断努力,
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收获和进步。
以上是我个人对于书法临帖的一些体会和心得,希望能够和大家共同交流和探讨。
谢谢大家!。
书法注意要点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下面是一些书法的注意要点:
勤学笔法:学习书法需要不断勤加练习,掌握基本笔画和笔法,磨炼书写技巧,逐渐提高书法水平。
临帖:临帖是指模仿古人的书法作品,通过临帖可以学习到古人的优秀笔墨技法和艺术风格,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用笔讲究:在书法作品中,用笔轻重、粗细、干湿都有讲究,要根据作品的题材和要表达的意境来选择合适的笔墨。
气韵生动:书法作品不仅要求字迹工整,更注重气韵生动,要通过笔墨的运用表现出意境和神韵。
保持专注:书法需要良好的专注力和耐心,要在写字时全神贯注,体会每一笔的力度和流畅。
注重心境:书法作品的创作需要有良好的心境,要求心平气和,如水如镜,才能写出真正有灵性的佳作。
十种最好临帖方法
临帖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重要练习方法,通过模仿名家书法作品,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下面介绍十种最好的临帖方法,希望对书法爱好者有所帮助。
1. 仔细观察:在临帖之前,要仔细观察原作,了解其结构、笔画、布局等方面的特点,以便更好地模仿。
2. 逐字逐句:在临帖时,要逐字逐句地模仿原作,注意每个字的笔画顺序和结构,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3. 多练习:临帖是一种需要长期练习的技能,要多加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4. 用心揣摩:在临帖时,要用心揣摩原作的意境和情感,以便更好地表达出来。
5. 精益求精:在临帖过程中,要不断地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以达到更高的水平。
6. 勤奋刻苦:临帖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有勤奋刻苦的精神,才能取得好的成果。
7. 注重细节:在临帖时,要注重细节,注意每个笔画的精细程度,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8. 多样化练习:临帖不仅可以模仿名家作品,还可以尝试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以丰富自己的练习经验。
9. 善于总结:在临帖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改进。
10. 坚持不懈:临帖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练习,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取得好的成果。
临帖是一项需要长期练习和不断提高的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取得好的成果。
希望以上十种最好的临帖方法能够对书法爱好者有所帮助。
临帖是每个书法爱好者永久的功课
——
临帖,是学书者进入书法艺术殿堂的最基本保证,是书法学习的唯一门径,是每一个书法爱好者永久的功课。
书家都是在临帖中塑造自己,否定自己,肯定自己,丰富自己,最后形成自我个性的。
临帖是书家的毕生功课,常临常新,坚持临就不断提高,不临就落伍。
通过临帖才能掌握点线特质,间架结构,墨色的浓淡枯润,运笔的轻重缓急,转折换锋,接搭引带等等。
书法学习大致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过程:
一、仔仔细细选碑帖
初学书法选什么碑帖?这要看自己的喜好。
选择什么碑帖也就意味着学习那一家书体,也就意味着学习或将要继承某一书法家的风格。
选择碑帖的版本,尽量选择初拓本,避免修复本、翻刻本、重刻本和伪本;如有真迹墨本,那当然最好,但要注意墨迹本的印刷品质。
好的碑帖不仅供我们临摹学习使用,更可以摆在案头时时观摩欣赏。
学习书法,要先专一,后博学。
开始要选好自己喜欢的一家碑帖,选择好碑帖后,就要脚踏实地的学习,有一句话叫做“咬住青山不放松”,集中精力,花三五年时间,专心致志练下去,不可朝三暮四,朝秦暮楚,随意更换字帖。
不要人云亦云,欧、颜、柳、赵、褚各家皆好,又各有特色,任选一家都可以,既不要尊柳贬颜,也不要尊碑贬帖。
每一本字帖都各有特点,自成体系,如果今天临这本,明天临那本,到头来哪一本也写不像。
只有待一本字帖临像了,写熟了,掌握了基本技法,再换其他字帖,那就会得心应手,博采众长了。
著名的书法家都是临摹碑帖的高手,历代临摹《兰亭序》成就为书法家的人不计其数。
盯住一家碑帖练习,一定要真正掌握
后,再换换其它碑帖临写,吃透一家终身受益,历代流传至今的碑帖都是经过几千年的大浪淘沙的瑰宝。
二、规规矩矩临形态
选好碑贴后,首先要临摹。
开始阶段,必须以帖为主,克己入帖。
临写时做到“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孙过庭语),此时,可以用双钩,描摹、幻灯放大,等等手段对原帖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与临写,临写的量要大,尽量去掉自我理解的因素在手上出现,做到熔“入”原帖,做到毕肖,甚至包括用纸、用印、用墨、用笔、字形、章法等等。
同时要分析能与碑帖象的因素,一个细节也不要放过。
学习前人首先要毕恭毕敬,规规矩矩,他怎么写你就怎么写,要弄懂他的含义,学习他的形态。
一是不要有私心杂念,要抛开自己习惯的写法,一笔一画地依葫芦画瓢;二是不要随便乱造,不要自认为某一笔画不好看,给他改一下。
临摹还应该注意方法,不能死临,要带着脑子去临摹,最后要力争把碑帖上每个字的外部形态装到自己的脑子里。
三、老老实实摹神态
神态就是形神兼备,就是不仅笔画写的像,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和通篇气势都要写的像。
要处理好笔画与结构关系。
一是点、线、笔画,点线过关,笔画得法,从点画至结构,从形到神。
一个字要想结构好,一定要先在点画上下功夫,达到精熟的程度。
要从字的神态上下功夫,把每个字的笔画看作是合格的零件,根据碑帖中每个字的神态进行组合。
通过神态的临摹练习后,争取做到与碑帖对比不但要形似还要神似。
最后要合上字帖进行背临,如果也能写的和碑帖一个样,就基本掌握了。
经这样训练以后,对原帖已了如指掌,然后可以将古人的笔法、形态、神韵进行有目的临写,再融入自我,把帖为我所用,达到“出”帖为“我”的目的。
总之,临帖要从所临碑帖中汲取传统中的精华和营养,挖掘出精神的本质,临帖应是对传统全面而深入的继承。
临帖是创作的准备。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对古人及优秀的书法作品坚持不懈进行临摹,研究其规律,最后达到形神兼备。
临帖是每一个书法爱好者永久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