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牛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2
应知应会在1月21日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重点谈了四个方面,首先谈的是发展:新时代抓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 地方品种 1.2水 牛1.2.1槟榔江水牛槟榔江水牛,主产于保山市腾冲市槟榔江上游的乡(镇),全县各乡(镇)均有零星分布。
2019年腾冲市存栏6030头。
槟榔江水牛体质结实、结构匀称,背腰平直、胸宽适中、良腹、斜尻,母牛后躯发达、侧视楔形、整体结构中度,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唯一河流型水牛,具有独特遗传特性。
有较好的产奶性能、适应性较强、耐粗饲、抗病力强、采食能力强、性情温驯,易管理,稍有神经质。
但由于未经选育,个体生产性能差异较大。
今后,需加强本品种选育,向乳用方向发展,将槟榔江水牛培育成我国的奶水牛优良品种。
1.2.2德宏水牛德宏水牛,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州境内,保山市、临沧、大理州等周边地区也有分布。
2019年德宏水牛存栏3.7万头,德宏水牛体型高大、骨骼粗、体质强、繁殖力强、性情温顺、耐粗饲、役用能力强、产肉性能好,具有优良的地方品种特征。
但其后躯肌肉不够丰满、斜尻,部分水牛后肢有前踏现象。
今后,应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以本品种选育为主,并开展纯繁保种的繁育工作,不断提高德宏水牛的役用和产肉性能。
有条件的地区,可有计划地引进摩拉水牛、尼里-拉菲水牛等河流型水牛对其进行杂交改良,逐步向乳肉兼用型发展。
1.2.3滇东南水牛滇东南水牛,主要分布在红河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文山州等滇东南地区,2019年产区存栏120万头。
滇东南水牛头大小适中,额宽、头较长、鼻梁短,公牛头较粗重,母牛头略窄长。
滇东南水牛体态发育匀称、骨髂粗壮结实、产肉性能良好、性情温顺、耐粗饲、适应性、抗病力和役用性能强,易驯养,是一种优良的役肉兼用型水牛。
今后,有条件的地方应划定滇东南水牛保护区,淘汰劣质公牛,不断提高滇东南水牛优良性状。
其他产区可有计划地引入摩拉水牛、尼里 - 拉菲水牛进行杂交改良,培养和开发乳、肉、役兼用型水牛。
国畜禽种业中2019.01动态加快云岭牛在楚雄市推广应用的步伐王思达(云南农业大学650201)摘要:楚雄市养牛业已成一定规模,但在楚雄养殖中滇中黄牛为主要品种年代过长,多年来很少引进新品种进行改良,近亲繁殖较多,目前该品种的各方面性能退化严重,个体越来越小,养殖户对新的肉牛品种期待已久。
本文就楚雄养牛业发展情况、推广云岭牛存在问题及对策与建议提出一些个人想法。
关键词:加快;楚雄;云岭牛;推广应用作者简介:王思达(1979.8-),男,云南省楚雄市人,大专,高级畜牧师,研究方向:畜牧兽医。
云岭牛是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自主选育的一个肉牛新品种,用婆罗门牛(BB)、莫累灰牛(MM)和云南黄牛(YY)3个品种杂交选育而成,也称为BMY 牛,是适应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一个肉牛品种。
云岭牛被毛以黄红色、黑色为主,体型中等,成年体重♂747kg、♀506kg,对自然生态环境适应性很强,有较强的耐粗饲能力,适宜于全放牧、放牧加补饲、全舍饲等饲养方式,对体内外寄生虫等有较强的抵抗力。
云岭牛成熟早,生产周期短,能繁母牛的利用年限长,具有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高、肉品质好、可生产高档雪花牛肉等优良特性,在楚雄市各乡镇推广应用,成本低、见效快、效益好。
1楚雄市的基本情况和养牛业发展现状楚雄市位于楚雄州中西部,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地处北纬24°30′~25°15′,东经100°35′~101°48′,距离昆明市152km,距离大理市179km,辖鹿城、东瓜、吕合、紫溪、东华、子午、苍岭、三街、八角、中山、新村、西舍路12个镇和大过口、大地基、树苴3个乡,153个村(居)民委员会,2834个村(居)民小组。
行政区域面积4433km 2,海拔691~2961m,年平均温度15.6℃,年降雨量822.4mm,有耕地面积35.8万亩,其中:水田17.21万亩,旱地18.6万亩全市户籍总人口530491人。
云岭牛如何养殖出上好的雪花牛肉?7月16日,中美百日计划开始实施。
时隔14年,美国牛肉大量入驻中国市场,对内地的一些牛肉产业冲击。
入驻三个多月以来,虽然一些地方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但普遍还是尝鲜心理。
因为美国的牛肉因长途运输大多是冻肉(鲜肉只能通过空运价格昂贵),而国内主要是冷鲜肉,冷鲜肉的味道更为鲜嫩,口感更好,所以对于冷鲜肉的冲击力还是比较小的。
特别是一些走高端销路的鲜冻肉,霜降雪花牛肉用来火锅涮肉非常畅销。
在云南当地的饭店,5A级的220克雪花牛肉688元一份,每天都能卖出150盘。
一头成年牛5A级的肉品可以占到整头牛的74%,3A级的占70%以上。
那这种牛是什么品种的?又为何这么受欢迎呢?这种牛就是云南自主研制的云岭牛,是三元杂交的一个品种。
所谓三元杂交指的是:云南黄牛(特点:适合当地气候,肉质优良)+莫累灰牛(特点:生长速度快,出肉率高)+婆罗门牛(特点:抗病强,抗虫力强的优势)=云岭牛(特点:耐粗饲、抗病性强、出肉率高)杂交的云岭牛犊刚出生就比其他品种的牛犊大,24个月就能达到650~700公斤。
一年可以产两胎,成年之后,母牛可以卖到2万,公牛卖到三万,种牛可以卖到五万元。
在家庭养牛一般选择圈养,精饲料喂食,不过也不会放弃青草养护,紫花苜宿就是云岭牛的主食。
每天早上8:00——10:00喂谷草、玉米秆粗料,下午6:00——8:00喂酒糟、紫花苜宿。
等牛犊喂到150公斤就售卖到专业公司育肥,四五百公斤才会出栏。
育肥过程中,一只成年云岭牛一天可以吃5、6斤的苜蓿草一点没问题,苜蓿草的营养价值高,同时还有消炎作用。
将苜蓿草用秸秆有机肥粉碎机打碎,加入酒糟和玉米面,搅拌均匀。
不仅饲料适口性好,还有益于肠胃消化。
公司一般将场建设在上坡或者高地,便于牛群奔跑运动,这样有利于提高牛肉品质,利于雪花牛肉的形成。
另外,在场四周设有很多专门的分栏,一个分隔栏大小只能站下一头成年牛,专门处理、照顾一些特殊牛群,如:产后产道脱肛、胀气、生病的各种类型,都可以将这类牛群赶到分隔栏,然后单独照顾,方便又卫生。
“云岭牛”产业化步伐加快为加快云岭牛产业化培育,让百姓的餐桌上多一道美味佳肴,省科技厅立项实施了生物重大科技专项“热带亚热带优质肉牛(BMY 牛)产业化示范”。
3年来,通过“科技成果+企业+科研院所+基地+餐桌”的扩繁模式,有效解决了云岭牛实际生产推广中的技术瓶颈,实现了将云岭牛重大科技成果及相关技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完善了云岭牛上下游产业链,为云岭牛繁育及产业化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云岭牛是我省自主培育的我国首个三元杂交肉牛新品种,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第4个、南方第一个自主培育的肉牛新品种。
由于云岭牛特殊的身价、稀少的数量和及其鲜嫩的肉质,计算成本每公斤价格高达3000元,失去了市场竞争优势。
为做大做强云岭牛产业,科学扩繁已迫在眉睫。
2012年,省科技厅依托省肉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8家成员单位立项实施了生物重大科技专项“热带亚热带优质肉牛(BMY牛)产业化示范”,下设8个项目,由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云南爱伲农牧(集团)有限公司、云南海潮集团天牧肉牛养殖有限公司、石林云昊农产品有限公司、云南金江绿色产业有限公司和大姚齐和牧业开发有限公司5家企业共同承担。
项目通过3年的实施,通过“科技成果+企业+科研院所+基地+餐桌”,实现了云岭牛扩繁模式。
作为云岭牛的培育单位,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与各相关企业密切合作,把好每个繁殖技术关,确保了各培育基地育出的云岭牛血统纯正,送到百姓餐桌上的牛肉名副其实。
据了解,3年来项目共完成“BMY牛卵泡发育规律研究”、“BMY 牛MOET技术研究”等18项研究任务,实现存栏云岭牛核心群母牛1167头,累计繁育并供种云岭牛1070头,移植云岭牛胚胎3103枚,平均移植受胎率为42.08±2.34%、产犊率为34.66±3.88%、犊牛成活率达95.3±2.64%,累计扩繁云岭牛2438头。
同时,项目推广云岭牛冻精达30.26万剂,平均云岭牛冻精冻改妊娠率为77.98±2.33%、犊牛成活率平均为95.3±2.64%,累计扩繁云岭牛及其杂交肉牛5.9455万头。
云岭牛云岭牛(Yunling cattle),由婆罗门牛(Brahman)、莫累灰牛(Murray Grey)和云南黄牛(Yunnan Yellow cattle)3个品种杂交选育而成。
育种过程中,先用莫累灰公牛与云南黄牛杂交,产生莫云杂,再以婆罗门牛为终端父本,形成含1/2婆罗门牛·1/4莫累灰牛·1/4云南黄牛血缘的云岭牛新种群。
培育过程中建立了核心育种场、扩繁场、商品改良饲养场三位一体的开放式育种模式,采用同质选配,应用BLUP法,不断吸纳优秀个体,通过横交选育,最后形成体型外貌特征一致,遗传性能稳定的云岭牛新品种。
育成于云南,是中国南方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也是中国第一个采用三元杂交方式培育成的肉用牛品种。
中文学名:云岭牛;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亚门:脊椎动物亚门;纲:哺乳纲;亚纲:真兽亚纲;目:偶蹄目;亚目:反刍亚目;科:牛科;亚科:牛亚科;属:牛属;种:黄牛;亚种:云岭牛。
1、简介云岭牛(Yunling cattle)是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历经31年主持培育而成的肉牛新品种。
云岭牛核心育种场为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小哨示范牧场,截止2014年底,选育区云岭牛存栏四世代以上基础母牛5000余头,主要分布在云南的昆明、楚雄、大理、德宏、普洱、保山、曲靖等地。
2、培育过程自1984年至1995年,以云南黄牛为母本,分别以莫累灰和婆罗门牛为父本开展了多系列杂交组合试验,最终确定并实施了婆罗门牛⨯(莫累灰⨯云南黄牛)——婆莫云的杂交路线,完成了云岭牛的杂交创新;自1996年至2014年,进行横交选育、自群繁育及中试推广,最终成功完成品种申报及验收。
育种技术路线为:3、外貌特征及适应性云岭牛以黄色、黑色为主,被毛短而细密;体型中等,各部结合良好,细致紧凑,肌肉丰厚;头稍小,眼明有神;多数无角,耳稍大,横向舒张;颈中等长;公牛肩峰明显,颈垂、胸垂和腹垂较发达,体躯宽深,背腰平直,后躯和臀部发育丰满;母牛肩峰稍有隆起,胸垂明显,四肢较长,蹄质结实;尾细长。
附件2、项目基本情况
云岭牛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
肉牛业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人们生活水平,我国南方有资源优势,由于本地黄牛体型小、生长慢,长期依赖国外引种改良,难以解决高温高湿环境的适应性、蜱及蜱传性疾病等问题。
自1983年开始,在引进澳大利亚产肉性能好的莫累灰牛杂交改良基础上,利用抗病、耐热性强的婆罗门牛开展三元杂交培育新品种研究。
通过杂交、选育及技术创新,历时31年培育出我国第一个适合热带亚热带气候、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新品种—云岭牛,其产肉性能及肉品质达到国际知名牛种水平,打破了肉牛良种长期依赖国外的局面,从品种层面解决了我国南方肉牛生产的制约因素。
创新内容:1. 创新利用种质资源,创建了我国三元杂交培育肉牛新品种模式,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研究国内外优良肉牛品种改良南方黄牛效果的基础上,引进肉用性能突出的莫累灰牛改良云南黄牛,发现改良后代环境适应性差,进一步研究了国外热带优良肉牛品种,借鉴国内外育种经验,引进耐热抗蜱的婆罗门牛,开展杂交创新研究,从11个杂交组合中筛选出适应热带亚热带气候的最优杂交组合模式,确立“云南黄牛♀×莫累灰牛♂→莫云杂♀×婆罗门牛♂→婆莫云→新品种”三元杂交育种路线和目标,创建了我国三元杂交培育肉牛新品种模式。
2. 创建了三元杂交高效定向选育技术体系,解决了多性状固定难、育种周期长的技术难题,选育出肉用性能突出的肉牛新品种,从品种层面解决了热带亚热带地区肉牛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创建了核心群、扩繁群和改良群三位一体的开放式选育模式,加快遗传进展,增加核心群的有效群体,有效控制群体近交系数,解决了传统育种周期长、繁育慢的技术难题;创建高效定向选育技术体系,解决了多目标、多性状的固定难的难题;创建耐热抗蜱定向选育技术和高温高湿环境下蜱及蜱传性血液原虫病防制技术,解决了优良肉用性状与耐热抗蜱能力难以统一的技术难题,形成我国特色的蜱及蜱传性血液原虫病防制技术。
3. 构建了云岭牛高效健康养殖及高档雪花牛肉生产技术与推广体系,实现了云岭牛高档牛肉生产的国产化。
通过早期断奶、提前配种、一年一胎和一胎双犊的技术研究,创建母牛高效繁育技术体系,解决了肉牛繁殖效率低的问题;建立从品种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标准和追溯系统,构建云岭牛优质高效健康养殖技术与推广体系;结合云岭牛生产,建立了南方经济作物副产物饲料化开发利用体系;建立育肥和精细分割、分级、评价技术与标准,形成了云岭牛高档雪花牛肉生产技术体系及高档牛肉国产化。
应用及效益:项目累计推广种牛8892头,冻精506.45万剂,扩繁及生产杂交牛259.13万头,新增效益85.98亿元;培育全产业链“新三板”上市公司2家,云南省知名牛肉品牌4个;2016年,云岭牛被农业部列为“十三五”南方肉牛主推品种,云南省政府召开了云岭牛招商引资大会;央视、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云岭牛及产业化进行了宣传报道。
知识产权:获肉牛新品种书1个;授权专利11件,其中发明专利5件;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222篇;制定地方标准11个;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