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伯对桓公问
- 格式:ppt
- 大小:427.00 KB
- 文档页数:11
《晏子对齐侯问》和《史伯对桓公问》的论证晏子对齐侯问和史伯对桓公问是两篇重要的国策论文,都涉及到了国家的发展和治理问题。
两篇文章反映了两位智者在当时的时代对国家方针与国策的审慎思考和重要建议。
本文将从“儒家文化”和“治国理念”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分析晏子与史伯对于国家治理的见解,为当代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儒家文化”与晏子、史伯的国家观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化。
根据儒家的思想,个人需要以“仁德”为本,尽职尽责地履行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而国家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框架,为个人提供理性的道德指引。
在晏子对齐侯问中,晏子提到:“君子以正立国, 待人以仁恕,治国以平乐, 聚民以和睦。
” 晏子强调了国家需要以“正”为本、以“仁恕”为待人准则、以“平乐”来治理国家、以“和睦”来团结人民四个方面。
这一体系的观念可以说是一个与儒家主张和谐、正义、仁爱道德体系相一致的理论建议。
在史伯对桓公问中,他提出了完善的国家政策思路。
史伯以“耐久之策,仁义之治”为基本方针,强调了“仁道”、“惠政”和“质朴”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这条治国策略可以说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它凸显出了对人民关怀、对恶劣行为的抵制以及对诚实守信的推崇重要意义。
这组政策体系与儒家文化重视人伦、道德规范等基本原则相呼应。
二、“治国理念”与晏子、史伯的国家观晏子和史伯的国家管理理念强调了“仁德”和“善治”。
他们都提出了一些治国方略,这些方略都体现出对国家发展的深刻认识和合理管理的方法。
在晏子的文中,他提到了“正”、“仁恕”、“平乐”、“和睦”四个方面,这些方面构成了一个治国基石。
桓公的治理离不开“耐久之策,仁义之治”、“仁道”、“惠政”和“质朴”等基本理念,这些概念被理解为治国的基本要素。
从对比分析晏子与史伯的理念可以看出,他们的观点有共性,也有不同点。
晏子首先必须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规范国家的各个方面。
建立科学、公正、公平的司法体系,使人们法律意识增强,从而使国家文明化进一步提高。
齐桓公求管仲文言文翻译原文: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
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
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
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
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
”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
请生之。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翻译: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
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差点丧命。
”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
”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
广东专插本(大学语文)模拟试卷4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3. 古文翻译题 4. 名句默写题 6. 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1.《左传》最擅长的是叙写( )A.心理B.环境C.对话D.战争正确答案:D解析:《左传》记叙了春秋时期千余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千姿百态,几乎每战不同。
它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
2.(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
A.《春秋》B.《国语》C.《左传》D.《尚书》正确答案:B解析:《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各国史实。
3.在诸子散文中语言简短而比较整齐,部分整章用韵的是( )A.《论语》B.《孟子》C.《老子》D.《庄子》正确答案:C解析:《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
4.《楚辞·九歌》的体式是( )A.论体B.赋体C.骚体D.七体正确答案:C5.在汉初思想家中忧患意识最为深浓的是( )A.贾谊B.董仲舒C.王充D.陆贾正确答案:A6.按照《史记》体例,全书的纲领是( )A.本纪B.世家C.列传D.表正确答案:A7.“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 )A.《赤壁赋》B.《赋篇》C.《李夫人赋》D.《归田赋》正确答案:B解析:“赋”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荀子《赋篇》。
荀赋咏物寓意,篇幅较短,其铺陈写物和问答结构,对汉赋产生了一定影响。
8.在李白的近体诗里,艺术成就最高的是( )A.歌行B.乐府C.绝句D.律诗正确答案:C解析: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洒脱,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近体诗中,以绝句的艺术成就最高。
9.陶靖节的原名为( )A.陶元亮B.陶彭泽C.陶渊明D.陶潜正确答案:D解析: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或云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
10.影响杜甫思想最大的是( )A.道家B.墨家C.儒家D.佛家正确答案:C解析: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
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统招专升本语文二模测试卷(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下列句子使用拟人修辞格的一项是()A.天潮潮地湿湿,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B.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C.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都江堰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D.这种事在贝多芬是不可想象的,因为甚至在他已老到像一头苍熊时,他仍然是一只未经驯服的熊崽子2.下列选项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B.亟请于武公,公弗许C.将袭郑,夫人将启之D.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3.余光中是当代重要的学者、作家、诗人、翻译家,他的散文集有()A.《钟乳石》B.《分水岭上》C.《白玉苦瓜》D.《舟子的悲歌》4.《史伯对桓公问》中的谗慝暗昧是指()A.贤臣B.食物C.小人D.史官5.下列作品中属于郭沫若历史剧的是()A.《王昭君》B.《女神》C.《星空》D.《恢复》6.《聊斋志异》的作者是()A.高鹗B.蒲松龄C.吴敬梓D.曹雪芹7.××县公安局行文禁止赌博应用()A.公告B.通告C.通知D.决定8.《箱子岩》这篇游记,综合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的手法,其中的议论表现为()形态A.先叙后议B.夹叙夹议C.归纳论证D.比较论证9.《苦恼》中人与马的对比体现在()A.姚纳伫立如幽灵,马伫立如蜜糖饼B.姚纳挨受脖儿拐,马挨受鞭子抽打C.姚纳死了儿子,马死了初生的马崽儿D.无人听姚纳诉说,小母马却认真地倾听10.对《咏怀古迹》(其一)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律,谐声律,工对仗是律诗的特点,此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且每联对句都押un韵B.首联赴字突出三峡两岸群山山势的雄奇,对句中点出昭君村所在地,诗人用高山大川的雄伟气势烘托王昭君C.颔联写王昭君一生的悲剧,颈联写出昭君对汉元帝仅凭图画造成她葬身塞外的怨恨,抒发昭君怀念故土、魂归故国的迫切心情D.诗人借咏昭君村古迹怀念王昭君,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表达了对昭君的深切同情,流露出忧伤的情怀11.诊断侵蚀性葡萄胎的依据是()A.水泡状绒毛侵入子宫肌层B.肉眼观呈葡萄状C.水泡状绒毛侵入子宫黏膜下层D.绒毛间质血管消失12.《晏子对齐侯问》和《史伯对桓公问》共同的文章主题是()A.和而不同B.和而同C.同而不和D.和或同13.莫言凭借作品()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A.《红高粱家族》B.《檀香刑》C.《生死疲劳》D.《蛙》14.下列作品为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所作的是()A.《羊脂球》B.《麦琪的礼物》C.《变色龙》D.《米龙老爹》15.李白的号是()A.香山居士B.青莲居士C.六一居士D.东坡居士16.关于《哈姆雷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描述了以丹麦宫廷为背景,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B.抒发了哈姆雷特对贝娅特丽丝纯真的爱C.把对社会各阶层的描写同对社会现实的描绘结合起来,逼真地再现了贵族绅士的专横跋扈和普通百姓的辛酸苦辣D.《哈姆雷特》缺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17.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出自()A.《出师表》B.《答司马谏议书》C.《陈情表》D.《报刘一丈书》18.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自称()A.季鹰B.桓温C.江南游子D.刘郎19.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是()A.莫言B.余华C.苏童D.王蒙20.《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引发故乡之思的景物是()A.晚风B.淡酒C.过雁D.黄花2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022年安徽省阜阳市统招专升本语文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自称()A.季鹰B.桓温C.江南游子D.刘郎2.把《楚辞》编定成书的人是()A.孔子B.司马迁C.班固D.刘向3.举案齐眉乘舟梦日鲈鱼堪脍三个典故所涉及的人物依次是()A.孟光、季鹰、伊尹B.孟光、伊尹、季鹰C.伊尹、孟光、季鹰D.季鹰、伊尹、孟光4.《晏子对齐侯问》和《史伯对桓公问》共同的文章主题是()A.和而不同B.和而同C.同而不和D.和或同5.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的体裁是()A.诗歌B.散文C.小说D.戏剧6.韩愈和韩老成的关系()A.父子B.兄弟C.师徒D.叔侄7.《哭小弟》中小弟、蒋筑英、罗健夫的共同命运特点是()A.贡献卓越B.无私奉献C.全才罕遇D.英年早逝8.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是()A.海明威B.叔本华C.泰戈尔D.普希金9.动脉粥样硬化症主要发生于()A.大、中动脉B.细动脉C.小动脉D.微小动脉10.《雨巷》中象征理想的意象是()A.油纸伞B.雨巷C.篱墙D.丁香姑娘11.生理状态下主要通过调节下列哪个部位调整眼的折光能力()A.角膜B.晶状体C.玻璃体D.房水12.我国古代田园诗的开创者是()A.顾况B.陶渊明C.孟郊D.孟浩然13.采用夸张手法渲染叙事,喜剧故事中浸染着悲剧色彩的是()A.宗璞《哭小弟》B.巴金《秋夜》C.鲁迅《风波》D.欧·亨利《麦琪的礼物》14.下列作品不属于鲁迅所写的小说有()A.《狂人日记》B.《灯下漫笔》C.《祝福》D.《伤逝》15.从编排特点来看,《左传》是()A.编年体史书B.国别体史书C.纪传体通史D.纪传体断代史16.曹操《短歌行》(其一)中引用历史事件典故的诗句是()A.呦呦鹿鸣,食野之苹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C.何以解忧,唯有杜康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17.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指的是()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李商隐18.下列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知识的表述,正确的是()A.戴望舒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B.老舍是京味小说的代表作家C.茅盾的农村三部曲为《春蚕》《秋收》《子夜》D.陈白露是曹禺《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形象19.《秋夜》中,作者在摊开的书上做了一个梦,那本书是()A.《野草》B.《呐喊》C.《彷徨》D.《狂人日记》20.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是()A.培根B.杜威C.马克思D.恩格斯21.《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A.逐客正确B.逐客错误C.客利于秦D.客有负于秦22.《拣麦穗》中我的性格特征是()A.忠勇刚烈B.尖酸刻薄C.天真烂漫D.世故圆滑23.《断魂枪》的主人公是()A.沙子龙B.姚纳C.九斤老太D.赵四爷24.深受法国象征派影响的我国现代诗人是()A.徐志摩B.戴望舒C.史铁生D.舒婷25.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这个说法的提出者是()A.柳宗元B.韩愈C.欧阳修D.宗臣26.《××县广播局关于向××县土地局申请划拨建设电视转播台用地的请示》,该标题主要的错误是()A.违反报告不得夹带请示的规定B.违反应协商同意后再发文的规定C.错误使用文种,应使用函D.错误使用文种,应使用报告27.《国殇》选自()A.《九歌》B.《九章》C.《渔父》D.《天问》28.市政府行文撤销市国税局不适当的决定事项,应用()A.通知B.决定C.批复D.通告29.《李将军列传》中,李广和李蔡的对比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李广的()A.骁勇善战B.爱护士卒C.乐观旷达D.白首未封30.《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章节内容第二单元和而不同《晏子对齐侯问》《史伯对桓公问》教学目的和要求:1、理解先哲‚和而不同‛的思想。
2、体会《晏子对齐侯问》一文的说理特点。
3、体会《史伯对桓公问》一文的说理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而不同‛的思想。
教学方式:讲授教学时数2课时《晏子对齐侯问》一、作品介绍《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又称《春秋左传》或《左氏春秋》。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
为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确编年体史书,记事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始,至鲁悼公四年(前464年)止,较详细记载了这二百五十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其中对诸侯列国之间的矛盾和争斗,所记尤为具体翔实。
《左传》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大多数篇章堪称先秦叙事性质散文的代表作。
记叙线索清晰明了,取材详略得当,笔法多有变化,语言明快流畅,描写战争往往重视交待其前因后果而揭示胜负的必然性。
在叙事过程中,还能注重对人物言行和内心活动进行细致刻画和深入揭示。
《左传》所表现的思想观点有某些进步因素。
首先,它比较重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体现出某种程度的民本思想,如曹刿论取信于民;其次,表现了爱国思想,如商人弦高救郑,申包胥哭秦庭等;再次,它歌颂了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如子产,晏婴等;另外,它还揭露了统治阶级的骄奢酷烈的败行,如晋灵公不君,秦穆公以三良殉葬等等。
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维护旧礼制,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解释是唯心主义的。
书中有许多地方宣扬了天道、鬼神、灾祥等迷信思想。
《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精于叙事,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情节的描写,将历史事件叙述得非常生动,有较强的故事性。
《左传》尤其擅长描写战争。
全书记载了大小军事行动有三、四百处之多。
它写战争并不单纯地描写战场情况,而是非常注意写出战争的性质,起因,双方政治情况,力量对比的变化,人心的向背,战前的准备工作以及战争的结果和对各国产生的影响。
《左传》还非常善于描摹人物,它往往通过一些细节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昔者,齐桓公,贤君也。
其知士之道,可谓独步一时。
然则,桓公之所以能知士,盖有由也。
桓公知士,首在察言观行。
孔子曰:“听其言也,观其行也,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桓公深以为然,故于其臣僚,无不细察其言,详观其行。
一日,有士来见桓公,自称能言善辩。
桓公闻之,召而问之。
士对曰:“君王,天下之英主也,臣愿效犬马之劳,以辅佐君王。
”桓公微笑曰:“善辩者,非徒言辞也,观其所行可知也。
”于是,桓公命人察其行,果见其言行一致,于是拜为大夫。
其次,桓公知士,在于虚心纳谏。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桓公常以此自勉,故其臣僚有谏言,无不虚心接受。
一日,有大夫进言曰:“君王,臣闻邻国有异志,恐有侵伐之患,宜早为之所。
”桓公闻之,沉思良久,曰:“善。
”遂命将出师,果免于患。
再次,桓公知士,在于用人不疑。
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桓公深明此理,故其臣僚各展其才,国家得以昌盛。
一日,有士献策曰:“君王,我国地大物博,宜广开疆土,以固国防。
”桓公闻之,大喜,曰:“善。
”遂采纳其策,扩张疆土,国家日益强盛。
又有一次,桓公出游,途中遇一士,自称能通神。
桓公问之:“汝能通神,能知吾心否?”士答曰:“能。
”桓公遂试之,果见其言中,于是问士:“汝能言善辩,通神通人,吾欲用汝,可否?”士曰:“臣愿尽忠效力。
”桓公遂拜士为相,国家自此更加繁荣。
此外,桓公知士,还在于赏罚分明。
古人云:“赏罚不明,则下无治。
”桓公深知此理,故赏罚分明,使臣僚各尽其职。
一日,有大夫犯法,桓公下令严惩,以儆效尤。
又有士功勋卓著,桓公下令厚赏,以示鼓励。
于是,国家上下,无不兢兢业业,各尽其职。
总之,桓公知士之道,可谓独步一时。
其察言观行,虚心纳谏,用人不疑,赏罚分明,皆为后世君主所效仿。
故桓公之国家,得以繁荣昌盛,传颂千古。
夫士者,国之栋梁也。
桓公能知士,实为明智之举。
吾辈当以桓公为楷模,努力学习,为国家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史伯对桓公问教学要点1、了解《国语》2、写作背景及主要人物介绍3、阐述“和”“同”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1、“和而不同”的思想2、语言言简意赅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是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它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中华文化中,建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不是外交上的辞令,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亘古亘今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的开发和创新。
和谐、和合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
和谐、和合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粹和生命智慧。
上下五千多年,纵横中外西,中华民族始终以贵和贵合的和谐为价值目标和评价体系。
和是和谐、和睦、和平、和善、中和、祥和;合是合作、化合、结合、合理、融合、联合、合度等。
春秋战国时期,和谐、和合便成为百家“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同归、一致的价值目标,也是中华文化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开出把天人共和乐作为“大本大宗”的万物化生根据的形而上路向;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开出“和为贵”,天人共忧乐的人格理想实践的人间世路向;以管子、墨子为代表的“和合故能谐”,修养道德化解父子兄弟怨恶的伦理论路向;以《易传》为代表的开出“保合太和”、万国皆宁的和合生生路向;以荀子为代表的开出音乐使人和敬、和亲、和顺的情感论路向。
使中华和谐、和合文化呈现绚丽多姿、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状态。
从文明冲突到文明对话,表现了世界人民祈求和平发展的意愿当今世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冲突和危机。
概而言之,有人与自然的冲突带来的生态危机,人与社会冲突产生社会危机,人与人的冲突而有道德危机,人的心灵冲突产生精神和信仰危机,文明冲突带来价值危机。
1、《樊迟、仲弓问仁》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祖上是宋国贵族。
曾任鲁国司寇。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宣称“克己复礼”。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
《论语》今本由东汉郑玄厘定,共二十篇,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易经》、《尚书》、《春秋》、《礼记》艺术赏析:言虽简意颇丰,语只片而形甚显。
语言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2、《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行齐、宋、滕、魏等国。
曾任齐宣王客卿,将“仁”发展成为“仁政”。
提倡“王道”,主张“性善论”。
其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思想资源。
《孟子》,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今传七篇。
宋代,《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孟子有重民、亲民的理想,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缘木而求鱼”艺术特色:善于辩论,逻辑推理、善用比喻、寓言等方式,排比、叠句等修辞在语言上,孟子散文明白晓畅,简洁凝练,不事辞藻,对后事文章语言影响很大。
3、《原君》——《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称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
明诸生,其父黄尊素为东林党重要成员,受魏忠贤迫害而死。
黄宗羲师从刘宗周,曾被南明鲁王任命为左副都御史。
著作:《明夷待访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南雷诗历》《明文海》(编)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原君》仿韩愈《原道》、《原毁》等立题,抨击“家天下”思想。
文章敢于反对专制、挑战君权的胆识。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标志着古代民本思想向现代民主意识的转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22年浙江省宁波市统招专升本语文摸底卷(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史伯对桓公问》中的谗慝暗昧是指()A.贤臣B.食物C.小人D.史官2.《春江花月夜》一诗中由人生感叹转向写游子思妇的一句诗是()A.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B.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C.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D.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3.我国辞赋史上第一篇反映田园隐居生活的作品是()A.《二京赋》B.《归田赋》C.《两都赋》D.《别赋》4.《前赤壁赋》一文中,客所起的作用是()A.启发作者的思考B.衬托作者的形象C.代表作者思想的一个侧面D.在思想上与作者相似5.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倾向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家,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的作家是()A.鲁迅B.陈独秀C.胡适D.茅盾6.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评价《史记》的文学家是()A.戴望舒B.闻一多C.郭沫若D.鲁迅7.下列作品不属于乐府旧题的是()A.《燕歌行》B.《氓》C.《关山月》D.《行路难》8.《前赤壁赋》行文的内在线索是()A.时间的推移B.感情的变化C.事理的逻辑D.想象的展开9.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中的君是指()A.王维B.孟浩然C.杜甫D.白居易10.下列哪一部是张抗抗的中篇小说()A.《隐形伴侣》B.《嫁衣之纫》C.《白罂粟》D.《淡淡的晨雾》11.被誉为英国戏剧之父的剧作家是()A.莎士比亚B.高尔斯华绥C.毛姆D.狄更斯12.下列语句中的事字用作动词的是()A.对月五六人,管弦三两事B.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C.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D.莫府省约文书籍事13.《听听那冷雨》一文时空不断变化和转移,文中没有写到的地方是()A.大陆B.台湾C.美国D.英国14.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留存的剧本有()A.30部B.34部C.36部D.37部1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句诗出自()A.《归园田居》B.《饮酒》(其五)C.《归去来兮辞》D.《山居秋暝》16.关汉卿《单刀会》中的主人公是()A.关羽B.赵云C.周瑜D.鲁肃17.《石崇与王恺争豪》一文刻画王恺形象,重点是()A.突出肖像B.记叙行为C.描写语言D.揭示心理18.下列作品集属于杜甫的是()A.《李太白集》B.《东坡乐府》C.《杜少陵集》D.《李义山诗集》19.《汉书》是我国第一部()A.编年体史书B.国别体史书C.纪传体通史D.纪传体断代史20.《湘夫人》的抒情主人公是()A.湘夫人B.湘君C.娥皇D.女英21.存诗3000多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的诗人是()A.李白B.白居易C.杜甫D.杜牧22.仁愧焦令谌的故事出自()A.《答司马谏议书》B.《段太尉逸事状》C.《祭十二郎文》D.《马伶传》23.《谏逐客书》选自()A.《史记》B.《战国策》C.《国语》D.《汉书》24.下列诗人中最早大量创作田园诗的是()A.王维B.欧阳修C.陆游D.陶渊明25.《红楼梦》里,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一段曲词引起了哪位人物的强烈共鸣()A.迎春B.林黛玉C.史湘云D.香菱26.《我与地坛》中的我是指()A.鲁迅B.史铁生C.蔡元培D.朱光潜27.屈原曾辅佐楚怀王,任左徒和()A.左尹B.三闾大夫C.司马D.少师28.下列作品属于鲁迅的是()A.《我与地坛》B.《废墟》C.《灯下漫笔》D.《故都的秋》29.下列作品属于巴金的是()A.《故都的秋》B.《废墟》C.《小狗包弟》D.《听听那冷雨》30.在《氓》中,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两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A.拟人B.拟物C.正喻D.反喻二、填空题(20题)31.鲁迅的《秋夜》所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____32.辛弃疾《摸鱼儿》: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____33.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____,无限江山34.唐代杜甫作品中的三吏指:《新安吏》《____》和《石壕吏》35.直北关山金鼓震,____。
史伯对桓公问
历史伯对桓公问:
历史伯是西汉最著名的历史学家,属于司马迁学派。
他立志研究古文献,写出有历史价值的作品,以及把古代历史实事介绍给后人。
桓公是西汉的有权势的宰相,他在文治上把兵政、官制、教育、祭祀等都运用在实际操作中来确立规则,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和平。
桓公让历史伯问他:“能不能根据古文献,写出对于上古历史实事有价值的历史书籍来把那些实事记录下来?”
历史伯表示得意,他说:“好的,容我调查研究那些古文献,再联系实际,然后写出历史书籍,记录古代历史实事,确保它们不能被遗忘。
”
历史伯把历史的发展写成了《史记》,历史学家们把他称为“史家宝库”,他的书被认为是记录古代历史发展最完整和精确的书,也是对我们上古历史实事最宝贵的资料。
史记不仅成为记载历史实事最权威最完整的资料,而且也在数千年后仍旧受到后世的广泛重视与赞赏,以此可见历史伯对于西汉的贡献有多重大。
1.樊迟、仲弓问仁(《论语·颜渊》、《论语·子路》)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出门做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一样,役使百姓如同承奉重大的祭祀。
)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于别人。
)⑶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我虽然不聪慧,也要按照您的话去做。
)⑷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选用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⑸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平日里言行端庄,做事严肃认真,待人衷心诚意。
)2.《老子》二章(《老子》)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⑵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因此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倾倚,音和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接随。
)⑶是以圣人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⑷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弗居。
(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培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施为但不强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居高自傲。
)⑸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大自然的法规,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世俗的做法却不是这样,是损减不足来供奉有余。
)⑹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处,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德。
)3.晏子对齐侯问(《左传·昭公二十年》)⑴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
(齐景公从打猎场所归来,晏子在遄台随侍)⑵“据亦同也,焉得为和?”(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成其可。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国君认为可行的,其中包含有不可行的地方,臣下进言指出这些地方,使之趋于完善可行;国君认为不可行的,其中也包含了可行的地方,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行的,去掉不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