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CTA和DSA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7.45 MB
- 文档页数:61
DSA、CTA、MRA、TCD评价颅内血管狭窄和闭塞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摘要]:脑梗死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比例的增加而不断上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脑动脉硬化引起的脑血管狭窄是脑梗死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如果能在梗塞发生前发现脑血管狭窄并采取预防性的治疗措施,对于降低脑血管病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被公认为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金指标”,但由于其具有创伤性且检查费用昂贵等原因而无法作为脑血管病治疗前的常规检查。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CTA(CT血管造影)和MRA(核磁共振血管造影)、TCD(经颅多普勒)等无创性检查对脑血管疾病的检出率也明显提高。
本文就DSA、CTA、MRA、TCD对诊断颅内血管狭窄和闭塞性疾病的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关键词]:DSA、CTA、MRA、TCD、颅内血管狭窄脑动脉硬化引起的脑血管狭窄是脑梗死等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
在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70%与颅内血管狭窄有关[1]。
而且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存在着国家和种族差异,发达国家和白种人中,颅外段血管狭窄多于颅内段,而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和亚洲人种以颅内血管狭窄更为多见[2、3]。
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1、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影像增强技术、电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建立在图像相减的基础之上,将造影剂进入血管前的一帧或几帧图像采集存储下来作蒙象,并以造影剂进入血管后的图像一帧、一帧的依次相减。
在减影图像中消除骨骼和软组织结构,使低浓度的造影剂所充盈的血管在减影中显示出来,并可以动态显示出血液流动情况,因而能清晰的显示病灶。
DSA的检测方法是经股动脉seldinger法穿刺插管,直接在靶血管注射对比剂,它对大脑末梢血管的显示较好,除能观察血管解剖结构外,还能了解血流动力学情况,它可以显示从颈部到颅内的所有血管,动态观察造影剂在血管内通过的全过程,而且经过减影后处理的图像更加清晰可辨,并能够动态观察血流的动脉期、毛细血管期情况。
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CTA、DSA及TCD检测效果的比较张广玉【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经颅多普勒(TCD)、CT血管造影术(CTA)以及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测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准确率.方法对沧州市人民医院于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经DSA确诊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44例共76处动脉狭窄的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TCD、CTA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准确率.结果三种方法诊断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D诊断M2段狭窄的准确率显著低于CTA与DSA(P<0.05);DSA与CTA 检查准确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与CTA均能准确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TCD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三种方法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3(019)016【总页数】2页(P3013-3014)【关键词】大脑中动脉狭窄;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作者】张广玉【作者单位】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河北,沧州,06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04大脑中动脉狭窄是导致脑缺血发生的重要诱因。
据统计,近年来因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造成的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逐年升高[1-3]。
因此,找到一种可以快速且准确地检测狭窄部位以及狭窄程度的方法对于医师进一步的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查在临床上普遍应用[4],CT 血管造影术(CT angiography,CTA)也属于血管狭窄诊断的简单、有效的方法[5],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则被认为是临床检测大脑血管狭窄的金标准[6]。
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CTA、DSA及TCD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检测效果,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比较摘要目的:观察32例脑动脉瘤患者经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中的比较及临床价值。
方法:对我院2006年3月~2009年3月32例高度怀疑动脉瘤破裂的病人行cta检查,同期行dsa检查及治疗。
比较cta与dsa检出动脉瘤的准确率。
结果:cta检出动脉瘤31个,对动脉瘤的准确性为96.8%,dsa检出动脉瘤30个,对动脉瘤的准确性为93.8%,两种方法比较无显著差异。
结论:cta能无创有效的诊断颅内动脉瘤,以其诊断结果为依据选择治疗方案效果好,可作为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 cta dsa 动脉瘤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189 abstractobserve:compare and clinical value of 32 cases of cerebral aneurysm patients subjected to multilayer spiral ct angiography an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iagnosis.method:perform cta check on 32 cases of patients suspicious of aneurysm rupture from march 2006 to march 2009 and dsa check and therapy pare accuracy rating of aneurysm checked with cta and dsa.result:31 aneurysms are checked with cta with 96.8% accuracy on check of aneurysm.30 aneurysms are checked with dsa with 93.8% on check of aneurysm.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two methods.conclusion:cta can effectively diagnose intracranial aneurysm without hurt.it has good effect to select the treatment plan with the diagnostic result as the basis.cta can be selected as the preferred examination method of the intracranial aneurysm.keywordscta;dsa;aneurysm;angiography;digital subtraction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随着多层螺旋ct的出现,ct脑血管造影(cta)技术也日益成熟,其对诊断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也有一定优势[1]。
·1800·塞显夔蕴堂壅查兰QQ!生!!旦箜!!鲞箜!!塑!里翌!!曼!垒!旦!:里墼:墨塑!!塑!:№:!墨◇血管放射学◇VascularRadiologyPC—MRA与CTA、3D--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比较黄峰1,戚乐1,吴最新2,包雪梅1(1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浙江杭州310015;2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摘要:目的评价相位对比法磁共振血流成像(phase--contrastmagneticangiography,PC—MRA)、CTA、3D—DSA对脑血管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70例怀疑有脑血管疾病者均行Pc—MRA、CTA及3D—DSA检查,比较3种方法对脑m管疾病的敏感性。
结果70例患者诊断出有脑血管病变的51例,检出动脉瘤患者33例,发现瘤体36个,检出动静脉畸形18例。
PC—MRA检出动脉瘤33个,敏感性为91.67%,检出动静脉畸形17例,敏感性为94.44%。
CTA检出动脉瘤34个,动静脉畸形16例,敏感性分别为94.44%和88.89%。
3D—DSA检出动脉瘤35个,敏感性97.22%,动静脉畸形18例,敏感性100%。
三者在对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敏感性上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o.05)。
结论PC—MRA,CTA和3D—DSA在诊断脑血管畸形方面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脑;脑血管畸形;磁共振血管成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oi:10.3969/j,issn.1002~1671.2009.12.031中图分类号:R743.4;R445.2;R814.42;R81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671(2009)12—1800—05ComparativeStudyofPC—MRA。
CTAand3D—DSAintheDiagnosisofCerebrovascularDiseaseHUANGFeng,QILe,w【,Zui--xin。
中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SA、3D DSA、3D 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比较研究姓名:孙玲玲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指导教师:李松柏20040401中文摘要目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
准确诊断、评价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及空间结构,对临床治疗意义重大。
2DDSA只能提供大脑血管系统的二维影像。
CTA可提供颅内血管的三维影像,但不能提供颅内血液动力学的信息。
3DDSA通过旋转采集后重建获得多角度斜位影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评价及外科手术方法的选择赋予了特殊意义。
本研究目的在于比较评价2DDSA、3DDSA(MIP、SSD、VR)及3DCTA(SVR)几种方法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
材料和方法选2003年6月至2004年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经CT或腰穿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34例(男16例,女18例,年龄28—74岁,平均年龄51岁)。
经常规DSA、3DDSA及CTA检查诊断动脉瘤28例,检出动脉瘤33个,回顾性分析对比2DDSA、3DDSA(MIP、SSD、VR)及3DCTA(SVR)几种方法对33个动脉瘤的显示情况。
CTA检查方法:使用东芝的Multi—Aquilion4层螺旋CT扫描系统。
常规头部CTA检查法,原始数据经SGI一02工作站处理,软件为Alatoview。
本研究采用SVR显示法。
2D及3DDSA脑血管检查法:用GE公司的GEAdventxLCV—Plus心血管造影系统,图像后处理采用SunSpareUNIX系统的GE公司AW4.0工作站。
2DDSA采用常规股动脉四血管造影法,摄取前后位、侧位,必要时加摄斜位像。
3DDSA通过旋转造影采集数据,二次旋转时向颈内动脉或椎动脉注射造影剂,要求颅内动脉在旋转过程中持续显影。
所获得的系列图像在工作站进行3D重建,选择MIP、SSD、VR的透明化重建三种显示法。
通过2DDSA的正、侧位或加斜位,3DDSA的MIP、SSD、VR,CTA的SVR图像,分别对a:动脉瘤的检出率;b:动脉瘤颈的可见度及与载瘤血管位置的关系进行评价。
CTA与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目的:研究三维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66例脑血管病患者,分别行脑血管CTA、DSA检查,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CTA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比较显示,符合率为96.97%;CTA误诊1例。
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K=0.9135,一致性极好,有统计学意义。
33例患者共检查血管370支,其中CTA显示异常的93支血管经DSA检查为86支,符合率92.47%;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K=0.8387,一致性极好,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CTA与DSA两种检查方式均具较高的临床价值,CTA相对无创,方便快捷,可作为脑血管病筛查的首选诊断方法,DSA准确性高,可作为治疗前的诊断方法。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对于脑血管疾病的检查方法也可采用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经颅多普勒(TCD)、CTA、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DSA等[1],各种检查方法各具优势,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一直以DSA检查的结果为准,是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2],同时DSA在诊断的同时可行介入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最可靠的诊断手段,但DSA检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3],其检查的有创性使许多患者畏而止步,而且DSA检查时间长,费用高,因此一直得不到广泛的应用,相比之下,CTA是临床先进的影像检查工具[3],特别是CTA检查的相对无创性、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费用低等优点,容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本研究通过对本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66例脑血管病患者分别采用CAT与DSA检查,对其诊断价值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66例经DSA检查确诊的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33例,女33例,年龄23~79岁,平均(54.5±31.5)岁。
双源64排CT血管照影对颅脑血管的诊断作用【摘要】目的探讨双源64排ct血管成像对颅脑血管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43例患者先行64排血管照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观察颅内外主要血管情况,并与数字减影脑血管照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获取图像进行比较。
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血管狭窄,以dsa为标准,按轻、中、重度,分别计算cta与dsa特异性、敏感性。
结果43例患者中2例检出动脉瘤,2例烟雾病,1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38例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血管狭窄,cta与dsa比较,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轻度狭窄96%、96%;中度狭窄95%、97%;重度狭窄97%、96%。
结论cta与dsa比较,无论颅内血管动脉瘤、烟雾病还是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血管狭窄,均具有高度一致性,且创伤小、费用低。
【关键词】64排ct;血管成像;颅脑血管作者单位:455000 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内七科(胡俊祥杨东宁),影像科(胡爱民卢磊)脑血管疾病为危害人类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我国流行病学表明脑血管病在人口死因顺位中位居第1、2位[1]。
药物、外科手术、介入治疗是脑血管病干预的重要手段。
而64排血管照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与数字减影脑血管照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又是评价颅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
现将我院住院43例同时行cta、dsa的患者颅内外主要血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a对颅脑血管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43例在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22~88岁,平均56.3岁。
入院诊断为脑梗死39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
化验指标基本正常,身体状况能耐受cta及dsa检查。
头颅MRA,头颈部CTA以及头颅DSA对一侧椎动脉优势的评估意义摘要:目的:探讨一侧椎动脉狭窄诊断中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MR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及头颈部CTA应用的价值。
方法选取2022年2月到2023年2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及昆明市西山区人民医院医院收治的115例疑似单侧椎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MRA与DSA、CT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金标准。
对比3种检测方法的单侧椎动脉狭窄位置、程度和诊断效能,为后续临床诊治提供有效依据。
结果DSA诊断的灵敏度为86.44%,特异度92.86%,符合率89.57%;MRA诊断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7);DSA诊断和MRA诊断一致性较高(Kappa=0.7281)。
结论DSA在单侧椎动脉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相较于MRA和CTA而言诊断准确率较高,DSA在血流动力学监测及观察血管壁情况方面效果更为显著,在单侧椎动脉检查中的敏感性较高,可有效保障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MRA;DSA;CTA;单侧椎动脉评估意义引言有研究表明后循环脑梗死与其主要供血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形态及结构异常密切相关。
椎-基底动脉系统形态及结构异常包括椎动脉单侧优势、椎动脉迂曲、基底动脉迂曲延长、起源变异等。
研究表明椎动脉优势可导致基底动脉易向优势动脉侧弯曲,这种变异易诱发桥脑、延髓及小脑发生梗死。
同时有研究者发现椎动脉优势是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椎动脉优势时患者更易发生后循环PICA供血区梗死及BA供血区梗死。
一侧椎动脉优势可导致其动脉发生弯曲、粥样硬化,可诱发同侧脑部供血区缺血;发病后患者多会出现眩晕、旋转感或视物晃动感等症状,目前临床尽早确诊并采取合适的诊断方式,才能尽早帮助此类患者明确血管情况,从而降低致残及死亡风险。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头颈部(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影像学检查技术对单侧椎动脉患者进行检查,本研究就头颈部(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单侧椎动脉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你好,CT血管造影即CTA,主要是来观察诊断血管病变的。
MRA就是磁共振血管造影,反映了血流方式和速度的血管功能方面的信息,比CTA更准确。
指导意见:DSA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把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删除掉,只保留血管影像,这种技术叫做数字减影技术。
主要是对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诊断和治疗做依据。
动脉瘤的复查当然是DSA最精确,但是,如果自身条件所限,也可以做高分辨率的CTA,这个准确度也近乎97%,当然要选择合适的医院,因为原始图像采集是一方面,后期处理制作的技术也很关键。
另外对侧动脉瘤没处理是为什么?费用还是手术难度?最好拿片子来我院咨询。
我每周一下午出门诊。
希望能帮到你。
做DSA一般也没什么问题。
如果有治疗的需要可以来我们广州华侨医院,我们开刀夹闭和介入栓塞都可以。
DSA要住院才能做。
CTA门诊当天就可以做出来。
你来我们医院的话,我帮你安排。
DSA要5000左右,CTA要1000左右。
你好脑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危险的疾病。
笑星赵本山二年前在上海郊区拍电影时曾因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在上海华山医院做了介入栓塞治疗。
中国黄种人是世界上脑动脉瘤发病率最高的人群。
动脉瘤复查以MRA 或CTA 为好。
一般不需要DSA的全脑血管造影。
脑动脉瘤治疗有外科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
脑动脉瘤会逐渐扩大,在咳嗽、打喷嚏、用力大小便是易于破裂;脑动脉瘤是脑子的定时炸弹。
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技术成熟,介入是微创伤技术,发现脑动脉瘤主张尽早介入治疗。
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有单纯栓塞、球囊辅助栓塞、支架辅助栓塞、覆膜内支架腔内封堵等技术。
根据动脉瘤大学、形态、位置不同而科学选择。
几种脑血管造影方法(DSA,CTA,MRA)的比较全网发布:2013-04-25 16:25 发表者:赵沃华2793人已访问诊断脑血管疾病,常用的脑血管造影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核磁共振机所做的脑血管造影(MRA),第二种是CT机所做的脑血管造影(CTA),第三种是需要大腿根部股动脉插管进行的,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下完成的脑血管造影(DSA)。
Mod Diagn Treat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Nov31(21)外伤性脑梗死(PTCI)是重度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脑部受到外伤后,在一周内出现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症状,早期外伤性脑梗死症状不明显,一旦不能及时诊断,则严重影响预后,增加患者死亡风险,因此,早期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预后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
本研究旨在探讨采用CTP、CTA、DSA诊断早期外伤性脑梗死的应用价值。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
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0~70(45.28±6.49)岁;致伤原因包括:交通意外36例、压砸伤5例、坠落伤10例、打击伤9例。
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16例<4分、30例(5~7分)、14例>8分。
根据伤后出现症状的时间可分为:超早期(<6h)为15例、急性期(6~24h)为32例、亚急性期(1~7d)为13例。
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的方法、目的均知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CTP检查:采用西门子SOMATOM Force超高端双源CT机进行扫描,患者取仰卧位,先行头颅CT平扫,参数设置:电流150mA、电压120kV、层厚5mm,根据平扫结果明确CTP检查扫描层面,经肘静脉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入对比剂(碘海醇)50ml,输注速度为5ml/s,再以该速度注入生理盐水50ml,注射完成5s后开始灌注扫描,扫描速度0.75s/圈,每次间隔时间为1.5s,覆盖范围40mm,共扫描40s,经工作站处理,得到CT灌注成像图像[2]。
CTA检查:CT灌注成像完成10min后,再追加对比剂行CTA检查,以螺旋扫描方式扫描主动脉弓至颅顶范围,以Smart智能追踪法进行增强扫描,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碘海醇10ml和生理盐水50ml,输注速度5ml/s,参数设置: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mA、层厚1mm、螺距0.923:1、重建间距0.625mm、球管转速0.6/rot当靶血管对比剂浓度达到高峰时延迟扫描时间,扫描完成后,立即把图像传送到工作站进行处理,重建血管三维立体影像[3]。
CTA 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头颈部血管病变血管成像的阳性病例。
采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扫描,造影剂量1.5ml/kg,注射速率3ml/s,扫描延迟时间16s~18s,在工作站进行三维图像重建。
重建方法为MIP、VR、MPR等。
结果:34例阳性病例中,一侧颈内动脉狭窄2 例,一侧椎动脉狭窄3例,双侧椎动脉狭窄2 例,颈内动脉畸形2 例,海绵窦瘘1例,颅内动脉瘤19例,动静脉畸形5例。
血管成像对于病变大小、形态、范围均能清晰显示。
结论: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是一种安全、无创、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关键词】CTA;脑血管病【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126-01CT血管三维成像技术扫描层厚更薄、时间更短,特别是在血管成像方面更有其优势。
本文就我院2009年1月至2013 年12 月34 例头颈部血管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 血管成像扫描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病变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 年以来34例头颈部血管成像阳性病例,所有病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临床证实。
其中,男24例,女10 例,年龄16岁~75岁,回顾性分析34 例64 排CTA 检查的临床意义。
1.2 方法所用CT 扫描均用Siememens、Emotion64排螺旋CT机。
造影剂为1.5ml/kg,均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含碘300mg/ml),注射速率3ml/s,扫描延迟时间,对比剂自动跟踪技术进行。
扫描Tope 像以后,肘静脉注射准备完毕,选取扫描范围,从颅顶至主动脉弓范围,平扫结束后,选择主动脉弓平面作为跟踪对比剂浓度区域,其域值设100Hu。
对比剂注射和CT 增强扫描同时进行,当对比剂浓度达到100Hu时CT扫描自动开始,直至扫描区域结束。
头颈部增强扫描条件:28mAs,120kV,slice1.0mm,Acq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