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儿科学小儿液体疗法
- 格式:ppt
- 大小:5.23 MB
- 文档页数:51
液体疗法小儿的生理特点一、小儿体液的组成及分布1、体液的组成:人体内所含液体称体液,体液是一种溶液,溶剂是水,溶质是葡萄糖、蛋白质、尿素等有机物及钠、钾、钙、镁、氯、HCO3-等无机物。
2、体液总量:小儿体液量相对比成人多,年龄越小,体液总量占体重的百分比越高。
新生儿体液总量占体重80% 婴儿约占70%学龄儿童约占65% 成人约占60%原因:小儿新陈代谢旺盛,需要更多的水排泄代谢产物肾脏浓缩功能差,尿量多体表面积相对成人大,不显性矢水较多机体0.5-0.3%的水用于迅速的体格生长,这是成人不需要的。
3、体液分布体液分为三大区:血浆区、间质区、细胞区前二区的体液合称为细胞外液,后一区为细胞内液小儿细胞外液主要是间质液,占的比重较大(足月38%、1岁25%、儿童20%、成人15%),而胞内液和间质液与成人相似(占比例较固定40%),间质液具有较大的伸缩性,故在维持各区之间的液量恒定上起重要作用。
血浆占5%。
4、机体内主要电解质成分细胞内液的阳离子以K+、Mg2+为主,阴离子以蛋白质和有机磷酸盐为主;细胞外液的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CL-、HCO3-以为主;5、体液的交换血浆区与间质液区的体液交换: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外区和细胞内区的体液交换:通过细胞膜机体与外界的交换:入量口服(90~95%)、氧化食物(5~10%)→体液→出量肾排泄(40~50%)、大肠(3~10%)、肺及皮肤(40~50%)、保留生长所需(0.5~3%)。
所以从尿排出不是总入量的100%。
另外每天从消化道分泌各种消化液数量非常大,其中含有丰富的电解质,正常情况下均完全吸收,最后从粪便中仅排出约100ml。
若有吐泻则影响其消化与吸收而从粪便中排出以至出现水电解质紊乱。
(成人:唾液1500 ml,胃液2000 ml,胆汁700 ml,胰液800 ml,肠液3000 ml共8000 ml)6、体液的调节体液的渗透压平衡:血浆渗透压范围为280—320mmol/l,在此范围内称等渗性;低于此范围为低渗性;高于此范围为高渗性;在体液中起渗透作用的溶质主要是电解质。
儿科液体疗法医学课件引言:儿科液体疗法是儿科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儿童在多种病理状态下体液平衡的维持和调整。
由于儿童在生理、解剖、代谢等方面与成人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儿科液体疗法具有其特殊性。
本课件旨在系统介绍儿科液体疗法的基本原理、常用液体类型、治疗策略及注意事项,以提高临床医生在儿科液体疗法方面的专业素养。
一、儿科液体疗法的基本原理1.1体液平衡的重要性体液平衡是指体内水分与电解质浓度的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以满足生理功能的需要。
对于儿童而言,体液平衡的维持尤为重要,因为儿童的身体比例与成人不同,对水分和电解质的需求更为敏感。
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体液平衡的维持对于细胞增殖、器官发育和功能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1.2儿科液体疗法的分类(1)维持性液体疗法:用于补充儿童正常生理需要的水分和电解质,如生理盐水、5%葡萄糖盐水等。
(2)纠正性液体疗法:用于纠正儿童已存在的体液失衡,如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如高渗盐水、碱性液体等。
(3)预防性液体疗法:用于预防某些疾病或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体液失衡,如预防脱水、预防低钠血症等。
二、常用液体类型及适应症2.1生理盐水生理盐水是一种等渗液体,含有0.9%的氯化钠,与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近。
生理盐水主要用于维持儿童正常的生理需要,补充因腹泻、呕吐、烧伤等原因引起的水分和电解质丢失。
2.25%葡萄糖盐水5%葡萄糖盐水是一种等渗液体,含有5%的葡萄糖和0.9%的氯化钠。
5%葡萄糖盐水主要用于补充儿童因疾病或治疗过程中消耗的葡萄糖和水分,同时维持电解质平衡。
2.3高渗盐水高渗盐水是指渗透压高于生理盐水的液体,如3%盐水、5%盐水等。
高渗盐水主要用于纠正儿童低钠血症,以及治疗脑水肿、颅内高压等疾病。
2.4碱性液体碱性液体是指pH值高于生理盐水的液体,如碳酸氢钠溶液等。
碱性液体主要用于纠正儿童酸中毒,如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等。
三、儿科液体疗法的治疗策略3.1评估液体需求在进行儿科液体疗法前,应全面评估患儿的液体需求,包括生理需要、病理状态、液体丢失量等。
1.生长发育规律1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2各系统器官的发育不平衡3生长发育的顺序性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2.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①新生儿出生体重男3.3kg 女3.2kg12岁内的儿童正常体重推算公式:1-6月: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 ;7-12月:体重(kg)=6+月龄×0.25 ;2-12岁:体重(kg)=年龄×2+8 ;2~12岁身高(cm)=年龄×7+70(cm)。
头围出生时平均为34cm,6个月44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15岁接近成人。
胸围出生时平均为32,上臂围>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 cm营养中等,<12.5cm 营养不良体格生长评价常用方法 1.均值离差法:正态分布2.中位数、百分位数法:正态和非正态分布。
3.标准值的离差法4.指数法5.生长曲线评价法3.体格生长评价的内容:①发育水平:横向②生长速度:纵向观察③匀称程度:身材匀称?体型?头颅骨发育:前囟:1-1.5岁闭合,骨缝:3-4个月闭合,后囟:6-8周闭合。
4.性早熟:指女孩在8岁以前,男孩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
性发育延迟:女孩14岁以后,男孩16岁以后无第二性征出现。
脊髓下端:胎儿时:第2腰椎下缘,4岁时第1腰椎5.运动的发育:2~3月抬头;4-5月,翻身;6月,双手向前支撑坐;8-9月,用上肢拖着身体向前爬;9-12月独站片刻,1岁,独走几步。
6.窒息的预防措施:(1)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2)分床睡,婴儿床上无杂物(3)就餐时勿大笑、大哭(4)饮食习惯,细嚼慢咽(5)不吃整粒的瓜子、花生、豆子及带刺、带骨、带核的食品(6)不玩体积小、锐利、带有毒性的玩具和食品7.婴儿窒息的抢救:步骤:1.确定伤病者发生呼吸道异物堵塞2.实行5次拍背法1) 将婴儿俯卧于救护员的前臂上,头部向下,放在大腿上,救护员用手支撑伤病者头部和颈部2)另一手手掌掌跟在背部肩胛3.如堵塞物未被排出,实行5次压胸法1)将婴儿翻转使其仰与救护员的前臂上, 头部向下,放在大腿上,救护员用手支撑伤病者头部和颈部用另一手的两指在胸骨适当位置压迫5次4.检查口腔,如堵塞物仍未被排出,可重复实行拍背法及压胸法动作主动免疫: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产生免疫力。
小儿液体疗法实验报告引言小儿液体疗法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小儿疾病的方法。
通过给予患儿适量的液体,可以有效维持其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为了探究小儿液体疗法的疗效,本实验设计了一组小儿液体疗法实验,旨在评估该疗法对小儿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实验设计与方法实验对象选取具有感染性疾病的40位小儿作为实验对象,其中20位为实验组,20位为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接受小儿液体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
实验步骤1. 患儿收入实验室,并进行病情评估。
2. 实验组患儿接受小儿液体疗法治疗,通过静脉注射给予适量的液体,包括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溶液,并监测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情况。
3.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治疗,按照医嘱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和卫生护理。
4. 监测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液化学指标等疗效相关指标。
5. 观察并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实验组结果经过小儿液体疗法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体温迅速下降,呼吸频率和心率恢复正常,血液化学指标也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
同时,实验组患儿的症状明显缓解,复原时间较短。
对照组结果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治疗后,症状缓解时间较实验组延长,且复原过程中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的恢复速度较慢。
血液化学指标的改善情况也不如实验组明显。
数据分析与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小儿液体疗法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
小儿液体疗法可以迅速调整患儿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加速病情好转。
相比之下,常规治疗只能提供局部和症状性的缓解,无法对病因进行根本治疗。
然而,本实验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选择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可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次,本实验并未考虑患儿的年龄、性别等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干扰。
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小儿液体疗法在治疗小儿感染性疾病时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加速病情好转,提高患儿的生存率。
小儿液体疗法液体疗法是针对某些疾病时所发生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通过输注一定量的液体以帮助体液重新获得平衡,恢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症:中度以上脱水或吐泻严重、或腹胀者。
补液要求:一般累及损失在第一天即可完全纠正,第二天以后的补液可根据该日的继续损失和生理需要补充。
(一)补液原则三定:定量、定性、定速。
三先后: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
三补:见酸补碱、见尿补钾、见惊补钙。
三观察:尿量(3~4小时增多)、酸中毒(6~12小时纠正)、皮肤弹性(12小时恢复)。
(二)总原则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先浓后淡、见尿补钾。
(三)总步骤1.定补液量(1)累及损失量:即治疗前患儿已丢失的液量,通过临床判断当前患儿的脱水程度而知。
轻度:30~50ml/kg;中度50~100ml/kg;重度100~120ml/kg。
(2)继续损失量:即开始治疗后继续损失的液量,丢多少、补多少,一般每天为10~40ml/kg,酌情增减。
(3)生理需要量:即为此基础代谢所需要的液量,缺多少、补多少。
禁食算:每天60~80ml/kg。
视患儿进食情况酌情增减。
(4)总补液量:轻度为90~120ml/kg;中度为120~150 ml/kg;重度为150~180 ml/kg。
2.定补液性质(1)累积损失量:根据脱水性质,等渗性脱水补1/2张含钠液;低渗性脱水补2/3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补1/3~1/5张含钠液;(2)继续损失:丢什么、补什么。
(3)生理需要量:生理需要,1/5~1/4张。
3.定补液速度和步骤(1)轻中度脱水分两步:第一步,补充累积损失量,8~12小时内,8~10ml/(kg.h);第二步,维持补液(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12~16小时内,5ml/(kg.h)。
(2)重度脱水分三步:第一步,扩容阶段,2:1等张含钠液或 1.4%碳酸钠液20ml/kg(总量<300ml),30~60分钟内滴完;第二步,补充累积损失量,应减去扩容量,余同上;第三步,维持补液,同上.4.纠正酸中毒(1)中度以下的酸中毒一般不需另行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