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课用)教学文案
- 格式:ppt
- 大小:752.00 KB
- 文档页数:31
《伶官传序》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以及“其”“盛”“而”等多义词的意义;2、理解文本中的史实及其关系,以及本文的例证和对比论证方。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五代后唐盛衰的史实,被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凝练成一篇短短300多字的激昂文字,化为一盏明镜,也警醒了我们一代代后人的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二、题解1、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新五代史是欧阳修不满于旧五代史,重新编写的一部五代史。
《伶官传》是其中一篇,记叙了后唐庄宗宠幸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
五代,是非常之乱世,几十年间,盛衰兴替不断,战乱频繁。
按照《新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新五代史发论比以“呜呼”开头,足见五代历史之可悲可叹,这一篇也不例外。
由于写得比较出色,因为,后代让它独立成篇,加上一个标题,叫《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称《伶官传序》。
2、“序”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三、背景材料1、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
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
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
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伶官传序教案(通用7篇)伶官传序篇1教学目标欧阳修了解欧阳修在宋代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组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f、古今异义:至于3、能力目标: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1、词类活用2、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对名句的理解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学法:学生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
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
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
是二十四史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
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师:伶,乐工,艺人。
伶官,乐工作了官。
《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
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
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作者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至皇祐五年(1053)间所撰。
在二十四史中,有两部《五代史》:宋初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称《旧五代史》,欧阳修撰的名为《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以纪传体记载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史实。
其列传中有合传《伶官传》,记载了敬新磨、景进、史迩怼⒐鸥叩热宋筇谱谒孕也⒌贾掳苷夜氖肥怠:秃芏嗍费ъ乙谎费粜薇嘧肥榈哪康氖俏饨ǖ弁跆峁┩持尉楹屠芳洹r虼耍思切鹗肥抵猓钩3r浴奥邸薄ⅰ靶颉钡男问椒⒈碜约旱募狻1酒闶恰读婀俅非暗男蚵邸?br>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徐爽南京市第一中学执教地点:南京市第一中学崇文楼电化教室(一)执教时间:2016年4月8日下午第三节课执教班级:高一(10)班教学指导教师:施红艳【学习目标】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实词“原”、“盛”、“纳”、“系”、“函”、“溺”的意义和虚词“以”、“而”等,掌握词类活用“约”、“函”等。
2、通过“因声求气”的诵读方法,品味本文“气脉中贯”的语言风格。
3、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守成难”的现实意义,启发学生联系现实,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习重、难点】1、反复诵读课文,因声求气,品味本文“气脉中贯”的语言风格。
2、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守成难”的现实意义。
【学习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 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指唐太宗。
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
到底是“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或许能够对“创业难”还是“守成难”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伶官”是什么意思啊?“伶官”就是乐官。
在这篇文章里,就是后唐庄宗宠信的伶人,授以官职,败坏国政。
在《新五代史·伶官传》中有这样一段话:“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这就是欧阳修写《伶官传序》的背景。
一、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把握欧阳修叙述和议论的语气。
(同学读完以后,引入刘大櫆《论文偶记》中对于“因声求气”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注意把自己放在一定的情境中诵读文章。
进一步明确诵读的要求。
)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
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
伶官传序(教案)(教师中心稿)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课程背景伶官传序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序文,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章。
本章将通过阅读伶官传序,使学生了解韩愈的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2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伶官传序,使学生了解韩愈的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教学内容伶官传序的文学价值、韩愈的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阅读、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伶官传序的文学价值2.1 课程背景伶官传序以其精练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深刻的见解,展现了韩愈的文学才华。
本章将通过分析伶官传序的艺术特色,使学生领略韩愈的文学魅力。
2.2 教学目标通过分析伶官传序的艺术特色,使学生领略韩愈的文学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3 教学内容伶官传序的结构、语言、见解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2.4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三章:韩愈的文学地位3.1 课程背景韩愈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学理论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章将通过了解韩愈的文学地位,使学生认识到韩愈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3.2 教学目标通过了解韩愈的文学地位,使学生认识到韩愈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3.3 教学内容韩愈的文学理论、实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4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四章:伶官传序的阅读理解4.1 课程背景通过阅读伶官传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韩愈的文学思想和写作风格。
本章将通过阅读理解练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伶官传序。
4.2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理解练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伶官传序。
4.3 教学内容伶官传序的阅读理解练习。
4.4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阅读、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五章:伶官传序的讨论与思考5.1 课程背景通过讨论和思考,使学生对伶官传序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本章将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练习,帮助学生提高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优秀4篇代史伶官传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原、所以、恨、函、抑、本”等文言词语,判断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疏通文意,理解作者观点。
2、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行文抑扬顿挫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后唐庄宗的叹惋之情和借史讽喻的苦心。
(重点)3、了解史论文以史带论、以史论证的特点,深入理解、体会“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等文中警策句的内涵和人生启示。
(难点)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六国论》中苏洵警告当权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过秦论》中贾谊以秦警醒,“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那么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又有何深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二、目标展示三、预习反馈四、教学过程(一)提要钩玄寻挈领师: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学习文言文读必不可少,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找一找文章的核心句在哪里呢?生:读课文师:苏洵的《六国论》以六国灭亡为事例,开头便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观点,同样作为史论文,你找到《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在哪里了吗?他又是以谁的史事展开论证的呢?生1:明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
无怪乎——《古文观止》的编者认为本文“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
不仅如此,呜呼2字,还为全文笼上了特有的情感色彩呢?师:“呜呼”是什么意思——啊!哎!文章开篇便言呜呼,你觉得这“呜呼”二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生:悲凉、痛心、痛惜、叹息、感慨、惋惜、慨叹……师点拨:叹惋,作者是用慨叹语气起笔的,内心是相当沉重的,应该是沉重的切入,些读得沉重些,语重心长些。
同时,还要注意反问句,语气强烈,突出“人事”的重要。
还要注意“哉”字的感叹语调。
)你能用自己的声音传达一下这种叹惋吗?生1、2,齐(二)盛衰得失析人事第二段——师:怎样的盛衰引得作者如此叹惋呢?那我们就跟着作者的步子且看庄宗如何得天下,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第二段,并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晋王三矢——遗恨、期盼庄宗受矢——遗志、使命师:你能感受到晋王的遗言当中饱含着怎样的情感吗?——满腔仇恨,抱恨终身,满腹期待。
伶官传序(教案)(教师中心稿)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伶官传序》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激发学生对《伶官传序》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韩愈及其文学地位。
2. 介绍《伶官传序》的创作背景。
3. 解读《伶官传序》的题目含义。
教学步骤:1. 引入韩愈的简介,强调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介绍《伶官传序》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心。
3. 解读《伶官传序》的题目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主题。
第二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伶官传序》的文意。
2.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逐段解析《伶官传序》的文意。
2.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逐段理解《伶官传序》的文意,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第三章:文学鉴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伶官传序》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教学内容:1. 分析《伶官传序》的语言特色。
2. 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步骤:1. 分析《伶官传序》的语言特色,如词汇、句式等,并引导学生欣赏。
2. 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的情感表达,如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来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第四章:历史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伶官传序》所处的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伶官传序》所处的历史背景。
2. 分析历史背景对文本的影响。
教学步骤:1. 介绍《伶官传序》所处的历史背景,强调其时代特点。
2. 分析历史背景对文本的影响,如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第五章:课堂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伶官传序》的主题。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对《伶官传序》的主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分析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教学步骤:1. 提出与《伶官传序》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伶官传序(教案)(教师中心稿)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伶官传序》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韩愈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解读《伶官传序》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开篇和结尾,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提问的方式思考和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理解作者的观点。
第二章:文本解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伶官传序》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2 教学内容:分析《伶官传序》的主体部分,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解读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
采用文本细读法,让学生仔细阅读和分析文章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第三章:文化背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伶官传序》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古代伶官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当时社会政治的关系。
3.2 教学内容:介绍古代伶官的定义、职责和社会地位。
分析《伶官传序》中所涉及的伶官形象和故事,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伶官传序》中的伶官形象来理解其文化背景。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对伶官文化内涵的理解。
第四章:文章结构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伶官传序》的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层次和段落,理解作者的论述思路。
4.2 教学内容:分析《伶官传序》的篇章结构,明确各段落的主题和作用。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过渡句和连接词,理解作者的论述逻辑。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采用图表制作法,让学生用图表形式展现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关系。
高二课文《伶官传序》教案范本1份高二课文《伶官传序》教案 1【教材分析】《伶官传序》选自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课文尽管风格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行文在结构安排上都有较强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伶官传序》处于本单元第二篇,借后唐庄宗宠爱伶人的历史事件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论证结构上一事一议,论证条理清晰,情感脉络鲜明,文章平易流畅,课下注释详细对于已有一定文言阅读基础的高二学生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把握本文清晰的深刻和思想内涵。
【教学目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选修部分古代散文学习的要求是: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通过学习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翻译本文重要文言句子。
2、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把握本文“散而不乱”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把握本文论证思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掌握重要词语【教学难点】把握文章脉络【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课文注释导入)文章的题目为《伶官传序》,被立传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作者为何要给他们立传?明确:“伶官”是封建时代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作者写此文并冠以短序的目的是让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的历史教训,戒除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二、理清结构,把握意脉1、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2、翻译主要文句,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3、把握材料和观点关系,理清思路(1) 从对题目的分析可知,此文是借历史材料来证明观点的,迅速浏览课文,找出历史事件对应的文字?明确:“世言晋王。
高二课文《伶官传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题。
2.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及背景: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韩愈、柳宗元并称“唐宋八大家”。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伶官传》所作的序言。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伶官有什么了解?伶官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生字词和词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结构,分析文章主题。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对比、举例等。
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骈散结合、对仗工整等。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让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3.让学生谈谈对文章语言特色的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伶官传序》,大家对文章的结构、主题和论证方法有了初步了解。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骈散结合、对仗工整等。
2.举例说明文章中的骈散结合和对比论证。
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语言特色的感受。
2.让学生尝试用文章中的语言特色进行仿写。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讲解,整理课文结构、主题和论证方法。
2.摘录文章中的优美语句,进行仿写。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语言特色的理解。
2.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语言特色。
这节课我们将进行课后作业的交流和讨论。
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作业成果,如整理的课文结构、主题和论证方法。
2.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仿写作品,进行交流和评价。
《伶官传序/欧阳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伶官传序》的作者欧阳修及其文学地位。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能够准确理解文中的词句。
分析并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来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伶官传序》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和结构特点。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一些特殊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遇到不懂的词句可以先做好标记。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结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读,巩固所学内容。
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作者忧国忧民情怀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表现,了解学生对作者忧国忧民情怀的认同程度。
六、教学策略1.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在课堂上,教师应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事例,对课文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欧阳修和《新五代史》的相关知识。
2、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疏通文意。
3、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中心论点。
4、学习本文通过正反对比进行论证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文意。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2)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混乱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伶人却能凭借自己的技艺和智谋获得权势,然而最终也难免衰败的命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看看作者是如何看待这段历史的。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1、欧阳修(1007 年-1072 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新五代史》是欧阳修编撰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 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 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
《伶官传》是其中的一篇合传,记载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伶人的事迹。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结合注释,学生自主疏通文意,教师答疑解惑。
3、重点字词讲解(1)原:推究。
(2)其:语气副词,表示揣测、反问等。
(3)乃:竟。
(4)函:用木匣装。
(5)逸豫:安乐。
(四)整体感知,把握论点1、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论点的?文章开头以“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开篇,通过对五代后唐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进行对比,提出“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观点,引发读者的思考。
(五)研读课文,分析论证1、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1)庄宗得天下的过程作者先叙述了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恨,终于灭掉后梁,建立后唐的过程。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伶官传》序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精彩的词句。
3. 能够理解文中表达的作者对伶官生涯的看法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和观点。
2.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伶官传》序,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与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伶官传》序的内容理解和背诵。
2. 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准确理解和文化背景的把握。
2. 文中某些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简介《伶官传》及作者李清照。
2. 提问:人们对伶官的看法是什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什么观点?3.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伶官传》序,理解文意。
2. 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修辞手法并加以分析。
3.3 合作探讨:1. 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对伶官生涯的看法和情感。
2.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情感体验: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伶官的理解和看法。
2. 教师引导总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结协作、思考分析等。
4.2 作业评价:1. 检查学生作业中的理解程度和背诵情况。
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鼓励优秀,指导改进。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成果,如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修辞手法的掌握等。
2. 分析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对文化背景的了解不足、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等。
伶官传序教案4篇《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下面是分享的伶官传序教案4篇《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供大家赏析。
伶官传序教案1一、导入新课二、解题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⒉介绍“序”三、整体感知⒈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⒉质疑解难⒊思考:①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语文教案-伶官传序。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四、具体分析中心论点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伶官传序》。
明确:①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
②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③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教案2伶官传序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满遭损,谦得益”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2、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进行论证的写法。
3、了解文言词语的省略。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
2、难点: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对作者结论的评价。
三、教学时数课内自读课文、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北宋吉州永丰(江西永丰)人,官至枢密副史,参知政事。
在政治上,他早年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旗帜鲜明。
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对北宋诗文改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成就,以散文最为突出。
他的文章,含蓄委婉,平易自然,各类文章又各有其独到之处。
例如他的记事文往往运用精炼的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活动或山水的景色,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他的史论文常常充满激情,选择不同时代的类似史实作适当比较,经过反复论证,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切合现实的经验教训。
人教版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精选10篇)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4、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的道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德育目标: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教学重点:1、文中关键字、词、句。
2、文章议论思路。
3、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举出所学过的欧阳修的文章。
(《醉翁亭记》)。
2、与《醉翁亭记》对比导出《伶官传序》(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来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亲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幸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3、由学生介绍欧阳修。
4、关于序。
5、背景介绍。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共同研讨:共同翻译全文,解释个别词,字义,说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齐读课文,教师指导:①读出重音,体现这种强调的意义来。
(岂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②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
(“方其”领起下面分句一气贯通,有声势,不可一世的气概。
)③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
④读出玉器,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三、研讨本文严谨的思维线索。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现代汉语表述。
(虽由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伶官传序(教案)(教师中心稿)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伶官传序》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欧阳修及其时代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阐述《伶官传序》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序言。
2. 讨论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3. 探讨《伶官传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教学资源:1. 课文前的序言。
2. 关于欧阳修的资料。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效果。
2. 检查学生对作者欧阳修及其时代背景的了解程度。
六章:课文解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伶官传序》的文言文表达。
2. 学生能够解读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教学内容:1. 分析《伶官传序》的文言文结构和用词。
2. 探讨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象征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韵律。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
3. 小组讨论,识别并解释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资源:1. 课文《伶官传序》。
2. 文言文阅读指南或词典。
评估方式:1. 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
2. 学生对课文词汇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解释能力。
七章:历史背景与文学价值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伶官传序》产生的历史背景。
2. 学生能够评价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价值。
教学内容:1. 探讨《伶官传序》创作时的历史背景。
2. 分析《伶官传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历史背景资料。
2. 教师讲解《伶官传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3. 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探讨《伶官传序》的文学贡献。
教学资源:1. 历史背景资料。
2. 相关学术论文或评论。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讨论的历史背景分析。
2. 学生对文学价值的理解和表述。
八章:比较研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将《伶官传序》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
2. 学生能够分析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点。
伶官传序教案伶官传序教案引言:伶官传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界的宝典,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戏曲的重要资料。
通过学习伶官传,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古代艺术家的生活、创作和表演方式。
本教案将以伶官传为教材,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古代戏曲艺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伶官传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特点;2.学习分析伶官传的文本,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伶官传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分析伶官传的文本,理解其表达和描写方式。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解读伶官传中的文本;2.提取伶官传中的重要信息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文本,引导学生理解伶官传的内容和意义;2.研讨法:通过学生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3.阅读法:通过阅读伶官传的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代戏曲画作,引导学生对古代戏曲艺术的了解和认识。
2.讲解伶官传的作者和创作背景:首先介绍伶官传的作者,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对古代戏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后讲解伶官传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3.分析伶官传的文本:选取伶官传中的几个典型片段,进行分析和解读。
通过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讨论和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对伶官传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交流,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5.总结和展望: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展望下一堂课的内容和目标。
六、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情况。
同时,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辨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理解和解读伶官传中的内容。
伶官传序(教案)(教师中心稿)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伶官传序》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教学内容:1. 介绍李白和他的诗歌创作。
2. 简要介绍《伶官传序》的背景和内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李白的其他诗作,如《将进酒》、《庐山谣》等,让学生对李白的诗歌风格有所了解。
2. 提问学生对《伶官传序》的背景和内容是否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第二章:文学鉴赏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伶官传序》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伶官传序》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2. 探讨李白在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分析《伶官传序》的文学特色。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引导全班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第三章:历史文化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伶官传序》的历史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唐代官场和伶官的身份地位。
2. 分析《伶官传序》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背景。
教学活动:1. 利用多媒体展示唐代官场和伶官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对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2. 引导学生通过《伶官传序》中所描述的情节和人物,分析其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背景。
第四章:文本解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伶官传序》的文意和主旨。
2.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伶官传序》的文意和主旨。
2. 引导学生思考李白为何写下这首诗。
教学活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从文意和主旨方面解读《伶官传序》。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引导全班学生进行文本解读。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帮助学生通过创作和表达,深化对《伶官传序》的理解。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伶官传序》为灵感来源。
2. 让学生通过表达,展示自己对《伶官传序》的理解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