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24
第二十五课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教案)课标要求: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主干知识】1.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2)内容:进行经济改革未能打开局面;政治改革中宣扬“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
(3)结果:使苏联改革陷入迷途。
2.东欧剧变(1)原因:①严重的经济困难;苏联改革的影响。
②实质: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过程:①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②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
③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走向解体。
[解读与点拨]东欧剧变:二战后东欧八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苏联的影响下推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后来,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引发危机。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继发生剧变。
“剧”表示时间短,速度快;“变”是指东欧国家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苏联解体(1)过程:①1990年,苏联取消了苏共法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
②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共和国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
(2)影响: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宣告了“冷战”的终结。
[解读与点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深化探究】主题:两极格局的瓦解材料《破碎的党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探究思考:(1)你能说出左边漫画的寓意吗?右边漫画中走在送葬队伍最前面的人应该是谁?为什么?(2)俄罗斯科学院一名院士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对此你如何理解?(3)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答案】(1)寓意:苏联解体。
人物:戈尔巴乔夫。
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直接导致苏联解体,葬送了苏联。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历史诗篇当今格局多中心,“一超多强”局初定。
超级大国唯美国,欧盟中俄与日本。
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似巨轮。
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二战结束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
在两极冷战的过程中,欧洲走向联合;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殖民体系崩溃,不结盟运动兴起,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也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调整了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在国际事务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崩溃,新兴力量崛起,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
本单元重点掌握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掌握多个中心力量崛起的史实以及苏联的解体,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欧共体的成立以及苏联解体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学习策略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和苏联确立了战后两国共同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制。
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成立,则意味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
要注意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⒉在美苏对峙之时,整体世界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形势: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合作组织发展迅猛,发展中国家逐步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要注意掌握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⒊苏联解体后,近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在世界格局发生急剧转换的过程中,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各国经受了冷战后的冲击与磨炼,世界形势呈现出复杂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要注意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高手支招1 细品教材夯实基础会读书知识点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思维线索导示】【教材要点详解】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历史背景⒈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教学目标1、了解波兰巨变、两德统一的过程;掌握苏联解体的过程,探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和原因;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内容,探讨在此趋势下过国际关系的特征。
2、通过历史资料、历史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思路引领,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教学难点】:两级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二战后这就是美国和苏联。
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国家利益的冲突,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两极格局形成了。
这种对抗的方式很奇特,我们叫它“Cold War”,也就是冷战。
两大阵营间并没有爆发直接的、激烈的或者是大规模的战争冲突。
然而世界局势依旧紧张的让人透不过气来。
为了在冷战中居于优势,美、苏两国不断研制新型武器。
到1987年底,美、苏共有4.8万个核弹头,相当于TNT爆炸当量的119.66亿吨。
全世界可以人均分摊1.8吨。
整个地球好像处在一个大炸药桶上。
这种紧张的局势是两极对峙的结果。
到什么时候这种对峙结束了呢?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东欧剧变:【设问】我们为何用“剧变”来形容?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东欧剧变的表现来回答这个问题?东欧剧变是迅速的。
粗略地计算,波、匈风云翻卷了七个月,民主德国的政局变化大约经历了70天,捷克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亚的变化仅经历了7个星期,而罗马尼亚的“倾覆”只发生在7天之内。
【设问】东欧剧变(1)什么变了?——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是哪个?---波兰东欧剧变的方式各有不同,大都是通过选举和平方式演变的。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元综述】一条主线: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两极格局的瓦解——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二战后期,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
战后不久,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出现,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在两极格局的阴影下,德国和朝鲜分裂。
第二阶段: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进程;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到20世纪7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伴随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殖民体系迅速崩溃,第三世界崛起,中国振兴,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第三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局势发生急剧变化,到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考点(2011年)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的背景(P85)1、雅尔塔体系确立:◆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基础:美苏均势◆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历史背景(1)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西欧各国普遍衰落,近代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冲垮,为形成新的世界格局提供了先决条件。
(2)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3)战后,反法西斯同盟任务完成,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4)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但是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
(5)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二、美苏“冷战”(一)美国的霸权政策1、“冷战”——欧洲(1)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2)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政治表现):(3)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4)表现:①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政治表现):②马歇尔计划(经济表现) :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对国际政治格局的认识演变历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二战后,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演变为对抗关系,并按照自己的意志划分势力范围,形成雅尔塔体系,美苏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1949年北约成立和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战后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也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出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共同体成立,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三世界崛起。
国际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两极格局解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二战以来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最终解体。
多极化趋势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联盟成立和欧元正式启用,使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俄罗斯在总统普京的带领下开始走出低谷;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认识:①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各国综合国力的消长及力量对比的变化,谁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取得胜利,谁就能成为多极中的一极。
②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出发点。
③国际经济关系是最活跃的因素,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本原因是国际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④推行强权政治、力图独霸世界,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贯目标和终极目的。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了解杜鲁门主、马歇尔计划、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美苏“冷战”表现:①舆论上: 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揭开“冷战”序幕;②政治上:1947年,主张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杜鲁门主义出台④军事上:1949年,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
北约和华约(1955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标志着两极对峙格局的最终形成。
2.了解德国、朝鲜的分裂、古巴导弹危机属于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德国分裂:冷战开始后,德国首先成为“冷战”的地点。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整体设计本课概述二战以后,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欧洲在大战中遭到沉重打击,美苏力量壮大。
在这种情况下,在战争后期的雅尔塔会议上,根据美苏两国的实力对比,重新分割了世界,建立起美苏两国主导的两极格局。
但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苏的地位受到挑战,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在多极化趋势下,世界局势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本课主要分析了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在新的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
思路设计本课重点是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本课难点是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
本课课外资料较多,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插入一些课外知识和图片,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知识。
在分析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时应多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设计一些图表,使学生对美苏“冷战”的表现以及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探究活动设计成PPT课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波兰剧变、两德统一的过程。
(2)掌握苏联解体的过程,探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和原因。
(3)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内容,探讨在此趋势下国际关系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资料、历史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3)通过思路引领,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导入提出问题:在新航路开辟以前,世界各地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
新航路开辟以后,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格局?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的起源地以及工业革命后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可以得出结论:形成了以欧洲特别是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元知识网络】【专题归纳整合】1.二战后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演变美国同西欧国家关系的演变:(1)战后初期,经济上美国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
政治上通过采取“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把英法等西欧国家推向了与苏联对抗的最前线。
(2)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随着西欧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欧国家同美国的控制反控制的斗争日趋激烈。
欧共体的成立和扩大,使西欧终于成为能与美国、苏联相抗衡的力量。
(3)80年代中期,欧共体的国民生产总值与美国相当,进出口贸易是美国的三倍多,并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动摇美国同日本关系的演变:(1)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在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几十亿美元的“特需订货”,从而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为了把日本变为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结束了占领状态,大力扶植日本经济。
(2)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力强盛,从70年代起,日美经济竞争激烈,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美国成了最大的债务国。
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激化,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2.不结盟运动、欧共体和日本对两极格局影响的比较(1)性质不同。
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领域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会有妥协。
反对苏联也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
而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受过殖民压迫,他们的斗争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斗争是坚决彻底的。
(2)宗旨不同。
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为此参加北约组织,进行“冷战”。
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请学生阅读单元引言,尝试提炼出一个令感到陌生的历史概念。
(“冷战”)然后请学生描述“冷战”的形式。
讲授新课一、两极格局的形成(幻灯展示本节课要探究的几个重要问题)(让学生带着1、2两个问题看书,思考,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幻灯展示材料)提问:从上述文字中分析一下战后初期美国状况和可能采取的外交政策?美国可能成为世界霸主,操纵世界局势;美国的目标也可能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而导致联合抗美的形势。
提问:分析材料中所提到的“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力量命令全世界朝着美国式的民主资本主义方向走去”的主张可能会遇到障碍吗?障碍是苏联。
这是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幻灯展示材料)①材料一中美国对苏联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②材料二中杜勒斯和凯南的分歧是什么?③杜勒斯和凯南的政策是否有根本分歧?为什么?归纳:战后出现两极格局的原因是什么?(1)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确立称霸全球的战略;(2)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3)国家利益的争夺和意识形态的分歧。
二、美苏“冷战”简要介绍教材导言中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幻灯展示材料)提问:什么是“杜鲁门主义”?(幻灯展示材料)补充说明: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借出席哈佛大学毕业典礼并接受名誉学位的机会,提出美国帮助欧洲复兴的建议,即“马歇尔计划”。
如果说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那么马歇尔计划则是“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
提问(1)什么是“马歇尔计划”?(2)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目标是什么?与材料一中杜鲁门表白的目的有何不同?(板书美苏对峙的表现)三、“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学生据教材概括对德国的争夺:德国分裂,先后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对朝鲜半岛的争夺: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成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
第 25 课此刻的世界政治格局学习目标: 1. 要点: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的本质;“冷1. 认识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崩溃和多极战”结束后代界局势的特色;此刻世界格局多化趋向增强的史实。
极化趋向不停增强的表现。
2. 认识多极化趋向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 2. 难点:此刻世界格局的基本特色及其复杂性响。
与曲折性。
[自主预习·探新知]教材整理 1东欧巨变与苏联解体1.东欧巨变(1)原由①受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②照搬苏联模式,国内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
(2)本质: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天性变化。
(3)表现①1989 年,波兰成立了东欧第一个非共产党执政的政府。
② 1990 年 10 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实现一致。
③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在巨变中走向解体。
④罗马尼亚政府被武装颠覆。
2.苏联解体(1)原由①根本:长久以来推行高度会合的计划经济系统的弊端日趋显现。
②直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遇到失败。
(2)过程①1990 年,苏联更正宪法,撤消苏共法定的领导地位,决定推行多党制和总统制。
② 1991 年,立陶宛当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宣布为主权国家。
③ 1991 年终,“独联体”成立,苏联完整解体。
(3)影响:标记着两极格局的崩溃,宣布了“冷战”的终结。
教材整理 2 “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1.世界格局总趋向:“冷战”结束后,世界表现“一超多强”的场面,多极化趋向进一步发展。
2.经济格局(1)美国成为独一的超级大国,拥有强盛的综合国力,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经济实力遥遥当先。
(2)欧共体发展为欧洲欧盟,大大加快了一体化进度,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
(3)日本仍保持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
(4)中国经济连续高速增加,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5)俄罗斯拥有与美国相抗衡的军事力量,经济开始稳固增加。
(6)印度、东盟实力不停增强。
3.政治格局(1)美国试图成立一个由自己主导的“单极世界”。
(2)欧盟决定履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