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08.08 KB
- 文档页数:9
(3)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
3、观看缢蛏解剖视频(有条件可以在实验室进行观察河蚌或缢蛏结构试验)4、用思维导图总结缢蛏的特点(学生回答)5、其他软体动物:指导阅读P13几种软体动物并观察图5-15,思考:(1)乌贼、章鱼等体外不具有坚硬的贝壳,为什么它们还属于软体动物呢?(它们体外虽然不具有坚硬的贝壳,但都有能够分泌形成贝壳的外套膜,所以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2)请尝试归纳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6、进一步阅读P13最后一自然段,讨论交流:依据你已有知识和经验,举例说明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可食用;可药用治病;可装饰美容;但有的也可传播疾病)。
介绍珍珠是如何来的?(小资料)探究二:环节动物1、导入:目前生物圈中已命名的动物大约150万种,软体动物占10万多种是第二大类群,那么第一大类群是哪种动物呢?已知种类有120万种,占已知种类的80﹪以上2、指导阅读P14“观察与思考”,讨论:(1)观察图片,讨论比较观察到的动物形态结构特征,完成P15表格(2)学生完成表格后,生生纠错、师生互动对表格进行完善总结,过程略(需要课堂互动生成,注意控制时间)(3)比较蜘蛛、虾、蜈蚣与蝗虫的特征,你能归纳出表格中所有的动物的共同特征吗?(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4)上表中哪种两种动物的形态结构比较相似?试着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
(上表中,蝗虫、七星瓢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相似,它们都属于昆虫。
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等等)3、观察蝗虫:带着问题观看介绍蝗虫的视频(看视频看书并交流讨论)(1)蝗虫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各有什么作用?(2)蝗虫的触角、足、翅分别着生在什么位置,各有何特点?这对蝗虫的生活有何意义?4、学生尝试回答以上探究问题,从图片和食品中很容易得出第一题、第二题的答案(1.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篇一: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1课时教学目的:1.科学知识方面(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方面通过对当地常用的软体动物的观测,并使学生学会观测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方式和观测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写作,并使学生晓得我国就是世界上最早展开人工育珠的国家,进一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唤起其努力学习科学的自信心和努力学习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重点难点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
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2.确认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就是本课难点。
因为本章没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回去本节课又必须使学生晓得哪些动物属软体动物,它们属软体动物的依据就是什么。
教具准备工作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河蚌的浸制标本,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创建情境→提出问题→导出课题→观察实物,识别某种软体动物的结构→讨论,归纳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比较几种软体动物,分析。
归纳共同特征2.教学过程说明:1213板书设计第二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常用的软体动物河蚌: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两片贝壳蜗牛: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外壳乌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内壳二、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坚硬的身体表面存有外套膜,大多具备贝壳;运动器官就是肢。
三、与人类的关系有益:食用、药用、工艺品堂堂清1、下列软体动物中,贝壳为螺旋形的是(b)a河蚌b蜗牛c乌贼d扇贝2、河蚌适于水中生活,其运动器官是(c)a鳃b贝壳c斧足d腹足3、软体动物用肢缓慢运动,在排出和排泄水的过程中摄食,并确定未消化的残渣,同时利用鳃展开体温4、完成课后练习题课后反思14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2课时教学目的:1.科学知识方面(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
《软体动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有哪些常见的软体动物。
2.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3.明确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手段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珍珠的形成过程,得到学习的启示。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探究软体动物的内部结构,并推测它的运动、呼吸、摄食等生理功能是如何完成的。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说出软体动物1.
出示图片:
动物
提取出软体
分组讨论,
五、板书设计:
软体动物
软
双壳类
体动物
定义
代表动物——缢蛏
其他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的特征
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结构和功能
运动和摄食。
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教学目标1.观察与解剖缢蛏,归纳出缢蛏的结构特点(科学思维)。
认同缢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生命观念)。
2.比较几种软体动物的异同,归纳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科学思维)。
3.比较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不同(科学思维),体会软体动物比环节动物结构上更复杂,进化上更高等,认同生物是进化发展的(生命观念)。
4.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生命观念),认同软体动物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可以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辩证的对待软体动物(态度责任)。
教学重点:1.观察与解剖缢蛏,归纳出缢蛏的结构特点(科学思维)。
认同缢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生命观念)。
2.比较几种软体动物的异同,归纳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科学思维)。
教学难点:1. 观察与解剖缢蛏,说出缢蛏的结构特点。
2. 比较几种软体动物的异同,归纳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初步了解软体动物。
同学们,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对,是贝壳。
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动物的壳吗?是的,是软体动物的壳。
摸一摸这些贝壳,感觉很坚硬,为什么壳如此坚硬,它们却叫软体动物呢?这些壳又是怎么形成的呢?相信你一定对软体动物充满了好奇。
(设计意图:看图片,感知软体动物坚硬的贝壳,与其名称“软体动物”有强烈反差,激发学生兴趣。
)二、软体动物(一)代表动物——缢蛏以缢蛏为例来了解软体动物。
指导学生一起来观察并解剖缢蛏,完成学习任务一,并思考下列问题:1、贝壳有什么作用?紧闭贝壳可以保护柔软的身体2、外套膜有什么作用?外套膜可以有效的保护缢蛏的内脏团,同时在外套膜中还含有丰富的腺细胞,腺细胞可以不断的分泌物质形成贝壳,所以,随着缢蛏的生长,它的贝壳也会逐渐长大。
3、缢蛏靠什么结构运动和呼吸?缢蛏靠柱状足来运动。
缢蛏靠鳃来进行呼吸。
当水从入水管流入,从出水管流出时,水流过鳃丝,与血液进行了气体交换。
多而密的鳃丝增大了鳃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分类、特点及生活习性;2.能够初步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3.掌握学科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懂得如何观察、实验和描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分类、特点及生活习性;•教学难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内部结构、生理功能与环境适应。
三、教学内容及学习方式(一)教学内容1.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表现特征、生活习性和种类;2.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分类;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结构和功能。
(二)学习方式1.介绍法: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形态、特点和习性;2.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外部结构的观察和实验,体验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命特征,加深认识;3.思考法:通过提问、讨论、解决问题等方式,促进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环节1.通过现实图片和视频,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与重要性;2.引导学生回想六年级时学过的“节肢动物与环境适应”,引出本次学习的主题。
(二)知识讲解环节1.知识点1: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表现特征、种类介绍;2.知识点2: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分类;3.知识点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结构和功能。
(三)实践体验环节1.观察并绘制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外部解剖结构;2.自行设计实验,观察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命特征;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态角色和演化关系。
(四)归纳总结环节1.指导学生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适应不同环境的方式进行总结;2.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分类和功能。
五、教学评价•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和小组合作活动进行评价;•学生需自评,对本次学习的收获、疑问、问题和教学意见进行反馈。
六、教学参考资料•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维基百科。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四篇】软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动物,是除节肢动物外最大的类群,约10万种。
体制的差异很大,但有共同的特征∶体柔软而不分节,一般分头、足(有的头退化或消失,足肌肉质)和内脏、外套膜(由背侧的内脏团、外套膜及外套腔组成)两部分。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四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篇: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材分析《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节内容主要包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两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等一系列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分组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什么是软体动物,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我们周围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道动物是丰富多彩的,培养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动画视频,并提出问题: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故事中的蚌是什么动物?它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我们先一起学习软体动物。
推进新课学习目标一:软体动物1、常见软体动物的观察按照学生的分组给学生分发河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河蚌贝壳的形状、花纹和年轮,柔软的身体,运动器官——足,内脏团和呼吸器官——鳃,还有外套一般的肉质膜。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目的:1、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2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3、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教学重点:1. 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教学难点:1、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因为本章没有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课又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的依据是什么。教法:观察阅读课时安排:1 课时教具:蜗牛模型蝗虫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二、探究新知软体动物缢蛏1、观察与思考: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教师: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思考:贝壳的作用是什么?靠什么结构运动?靠什么结构呼吸?缢蛏如何获取食物?(1)缢蛏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壳内柔软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膜,贝壳是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2)靠足缓慢运动。(3)用鳃呼吸。(4)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2、常见的其他软体动物石鳖、蜗牛、乌贼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4、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水产养殖: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2)药用:鲍的壳( 石决明 ) 、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3)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4)有些软体动物也对人类有一定危害:钉螺5、观察与思考观察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虾的图片或标本,比较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完成表格6、昆虫蝗虫、七星瓢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相似,他们都属于昆虫。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1)蝗虫的形态结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2)蝗虫的呼吸体表有气门,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气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3)外骨骼蝗虫身体外表面包围着坚韧的外骨骼。外骨骼对昆虫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还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7 、昆虫的基本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两对翅膀,等等8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9 、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虾、蟹提供了动物蛋白。(2)蜜蜂等昆虫为地球上几十万种开花植物传播花粉(3)蝎、蜈蚣、蝉蜕等可以入药,治疗疾病。板书:1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 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作业:1 软体动物的贝壳和昆虫的外骨骼对动物的生存意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2 节肢动物有什么特征?教学反思: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 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教学目标1.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双壳类动物和昆虫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
3.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认同应辩证地认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双壳类动物和昆虫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
三、教学设计思路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种类最多的两大类群。
这两大类群中的许多动物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同时采取问题引导、表格归纳等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由具体动物的特征逐步归纳总结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比较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说明节肢动物的结构更为复杂。
此外,运用讨论、资料分析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视频资料,常见的双壳类动物(如河蚌、扇贝、文蛤、缢蛏等),解剖的实验器材,节肢动物(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蜈蚣、虾等)的标本,搜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实例资料等。
2.学生准备搜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实例(如有条件,还可调查市场中软体动物的种类,并准备1至2种熟悉的种类用于交流。
)五、教学过程以下问题。
1,蝗虫的身体分为几部分?2.与软体动物相比,蝗虫的运动器官是什么?它的运动方式与蝗虫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3.与软体动物的贝壳相比,蝗虫的外骨骼有什么功能?这又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提问:昆虫的外骨骼尽管对昆虫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限制了昆虫的生长。
昆虫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展示蝉的蜕皮过程(图片或视频,还可以到药店找一些蝉蜕)。
请饲养过家蚕的同学介绍家蚕蜕皮的情况和蜕皮后身体的变化。
5.1.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学习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之后安排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是无脊椎动物中进化程度最高的两类,软体动物的贝壳和节肢动物的外骨骼都有保护作用。
它是进化程度最高的一类,也是动物界的第一大类群。
二、教学目标(1)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通过阅读分析,提升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
(2)通过分组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3)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4)通过列表比较不同动物的异同,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学习,更加关注我们周围丰富多彩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趋利避害,更好地生活。
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检测,暴露问题,激发热情展示鱿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引出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软体动物。
(二)软体动物——明确教学目标1.图片展示常见的软体动物并进行简介(PPT展示)蜗牛、扇贝、花蛤,并介绍软体动物的分类。
2.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课件出示缢蛏的内部结构图,让学生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讨论)(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答:具保护作用。
(2)缢蛏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答:缢蛏可以用足缓慢运动;用鳃呼吸。
(3)缢蛏是如何获取食物的?答:通过身体后端的入水管吸收水,水流经身体一些器官后,再通过出水管排出体外。
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摄取水中的食物颗粒并排出未消化的残渣。
(三)节肢动物——明确教学目标1.PPT展示图片各种节肢动物:观察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蜈蚣、虾等动物。
2.昆虫(以蝗虫为例)蝗虫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
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三个单眼和一对复眼,口器用于摄食。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学习,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节肢动物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用贝壳组成的装饰品。
设疑:这些贝壳的动物是什么样子的?它们属于什么动物?(二)新课讲授1.软体动物指导学生观察教材“想一想,议一议”中的动物,教师讲述:由于贝壳内的身体非常柔软,因而称为软体动物。
像河蚌、扇贝、文蛤这些软体动物,它们的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
设疑:(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2)你所观察到的动物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3)试着想一想,它是如何获取食物的?学生认真思考后回答,之后,指导学生在教材中找出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有哪些关系。
2.节肢动物引导学生说出教材14页的动物名称,教师讲述:它们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讨论15页的讨论题。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第15页图,并尝试回答如下问题:(1)说出蝗虫的形态结构和动能。
(2)昆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节肢动物主要特征是什么?(4)节肢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关系呢?(三)小结作业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开放性作业:上网搜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认识更多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四、板书设计。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目标:1.记住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举例说明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具有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说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1.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2.软体动物与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方法:示范引导法教学课时:1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一)软体动物1.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分组实验——观察缢蛏的结构。
结合书上第12页图片,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
明确双壳类动物的结构及其功能。
提出问题:(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2)缢蛏靠什么结构运动?(3)缢蛏靠什么结构呼吸?(4)缢蛏如何获取食物?2.在观察双壳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教材第13页图515。
提出问题:(1)石鳖贝壳是什么形状?它靠什么运动?(2)蜗牛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是什么形状的?它靠什么运动?(3)乌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运动的?3.指导学生比较三种动物的相同点。
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软体动物1.实验: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2.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3.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有益:养殖业——食用、药用、工艺品有害:疾病传播二、节肢动物1.昆虫的主要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2.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3.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有益:食用、传粉、药用、科研、仿生有害:传播疾病教学反思:本节课无论是从知识的难度上还是内容的量上,相对来说比较大。
对于节肢动物的特征,教材的意图是将昆虫的特点融入节肢动物中,而在教学中采取了从节肢动物引出昆虫的特征的策略,然后又回归到节肢动物。
同时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了小组的合作和交流,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讨论激烈,表述到位,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教学目标
1.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双壳类动物和昆虫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
3.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认同应辩证地认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双壳类动物和昆虫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
三、教学设计思路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种类最多的两大类群。
这两大类群中的许多动物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同时采取问题引导、表格归纳等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由具体动物的特征逐步归纳总结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比较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说明节肢动物的结构更为复杂。
此外,运用讨论、资料分析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有关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视频资料,常见的双壳类动物(如河蚌、扇贝、文蛤、缢蛏等),解剖的实验器材,节肢动物(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蜈蚣、虾等)的标本,搜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实例资料等。
2.学生准备
搜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实例(如有条件,还可调查市场中软体动物的种类,并准备1至2种熟悉的种类用于交流。
)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