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装饰语言的语意传达
- 格式:doc
- 大小:7.85 KB
- 文档页数:3
传统装饰语言在当代空间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不仅是具有视觉美化的形式表现,而且通过它与空间界面的同构能将其社会约定语意比附于空间,形成语意场,实现当代空间寓意的营建和文脉的延展,使单纯功能意义上的空间变为有意蕴、有精神的文化空间。
由此,基于传统装饰语言在当代空间艺术设计中的意义,本文就其传统装饰语言的语意传达方式和语意场的营建展开讨论,为当代空间设计如何运用传统装饰语言营建空间寓意提供符号学的思考维度。
一、形态与意义的约定传统装饰语言通常是“形”和“意”的结合体,它不但具有能被视知觉感知的形式,而且负载着在民族文化圈落中可以被共同理解和认知的意义。
从符号学的观点来看,传统装饰语言包含能指(符号的外在形式)和所指(符号的意义)两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
社会约定确立了传统装饰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一定的能指形态与一定的所指内容依照我们的文化背景形成了特有的约定方式,它大致可归纳为谐音性语意约定、关联性语意约定、非逻辑性语意约定三种类型。
第一,谐音性语意约定。
它是传统装饰语言意指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在传统装饰语言的语意表述中,相同读音的两个字、两种形态在意义上虽毫无关联,但具体的形态与抽象的含义通过相同或近似读音能联系起来,由此约定出特有的语意,达到便于记忆和传播的目地,增强了人们对装饰语言符号语意的理解力,同时也使受众获得审美欣赏的趣味性。
如连(莲)年有余(鱼),绘莲花和鲤鱼;喜上眉(梅)梢,绘喜鹊站在梅花枝上;平升三级(戟),绘一只花瓶中插三只画戟等等。
这些传统装饰形态造型的处理方式均是以简单、易懂的具象形构置画面,通过同音的手段约定出多样丰富的语意,其中以吉祥的语意传达最为多见。
第二,关联性语意约定。
传统装饰语言符号的语意传达能通过意义的关联性加以约定,它的能指与所指具有某种逻辑上的关联,能引起相似的联想,由“此物”象征“彼意”,从而实现语意传达的目的。
其语意的生成,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其一,以物象的自然属性、特征与装饰形态形成关联来传达语意。
装饰艺术的语言装饰艺术的语言中蕴含着对美的追求和表达的热情,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体现,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
通过细腻的描述和生动的描绘,装饰艺术的语言可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魅力。
装饰艺术的语言在表达上要做到准确无误,避免歧义或误导的信息。
每一个词汇的选择都需要经过精心斟酌,确保其能够准确地传递出作者的意图。
同时,句子的结构也需要合理,段落的划分要清晰明了,以增强阅读的流畅性。
在使用语言描述时,应尽可能使用准确的中文词汇来表达。
避免使用网络术语或外来词汇,保持语言的纯粹性和地域特色。
同时,也要避免过多的自我介绍,以免影响文章的整体效果。
为了使文章更具有人文关怀和情感渲染,要以人类的视角进行写作。
通过描绘人们与装饰艺术的互动、情感交流,让读者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好和情感共鸣。
同时,要避免使用依赖图像的语句,如“如图所示”等字眼,让读者更加专注于文字本身,而非外在的视觉效果。
在文章中,要确保内容的独一性,避免内容重复出现。
每一个段落都应该有独特的主题和观点,以展现出装饰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同时,要避免在文章中反复提出同一个问题,以免读者产生审美疲劳。
为了保证文章的自然度和流畅度,要注意句式的多样化和语言的灵活运用。
通过使用丰富多样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同时,要注重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过渡,避免出现断章取义或语句不连贯的情况。
文章的内容应该严肃认真,以确保准确无误的信息传递。
在描述装饰艺术作品时,要着重展现其独特之处和艺术价值,避免使用主观评价或夸张的修饰词语。
同时,要保证文章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以避免误导读者。
装饰艺术的语言应该充满情感和热情,以人类的视角进行写作,使读者感到仿佛是真人在叙述。
通过精心的描绘和准确的表达,装饰艺术的语言可以将美的力量传递给读者,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装饰艺术的魅力和魔力。
陶艺的装饰艺术语言陶艺的装饰是通过造型与装饰协调,与陶艺的材料与工艺有机的结合起来。
那么,陶艺的装饰艺术语言是什么呢?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陶艺的装饰艺术语言,希望能帮到你。
陶艺的美是美在装饰上的。
它以泥土为物质材料进行装饰,在造型上进行变异,加上色彩上的随意性,技法中的不同等等,自然地流露出陶艺装饰的韵味。
陶瓷装饰艺术,早在原始社会早期的陶器上就开始了,经历了从简单到丰富发展过程,在装饰艺术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陶艺装饰语言的基本要素陶艺装饰语言的魅力主要来源于陶艺自身,无论是釉色还是泥水混合后的形态,或是经过煅烧厚出现的色彩斑斓的陶品或是瓷品,都可以证明它天生就具有丰富的装饰语言。
几千年间的陶瓷器的形制,形成了陶瓷艺术语言的独特表现力。
多彩的釉色釉色是陶艺装饰语言表现的主要外在物质,是陶艺作品灵魂的一部分。
陶艺的釉色是难以控制的,它必须在火的创造下,才可出现神秘的色彩。
是其它任何艺术手段都无法替代和实现的。
现代陶艺制作者为了达到更特殊的视觉效果,就直接把矿物化学物涂在坯体上。
也有人将玻璃,铜片等能煅烧的物质当做发色剂老使用。
特殊的肌理“肌理”可归纳为一种形式法则的语言,是一种表达方式和手段制作过程中,创造者会在作品中加入一些能让大家看到及触摸到的肌理。
肌理大致可分为可控制肌理及不可控制肌理。
依据创造者的审美心理,有意识地在坯体表面留下凸起或凹陷或点或线镂空等,我们称其为“可控制肌理”。
肌理处理的好坏会影响作品装饰语言是否恰当的问题,肌理与形态结构要符合形式美的法则。
不可控制肌理是在煅烧中,坯体变化的两个因素,一是坯体内部的因素,陶艺品制作过程中,各个物体的厚薄程度不同,在火的氧化作用下并非同时进行;二是坯体外部因素,即是烧窑时,窑内生温度曲线的均匀程度,升温后,窑内冷却速度的均匀速度。
这两种情况下产生的肌理,是创造者无法预料控制的。
陶艺装饰语言陶艺的装饰语言—变化的图形,指的是火与釉色相结合所产生的图形,该图形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特点,变化的非定性因素很强。
中国古典设计语言的表达方式举例说明
1.空间布局:中国古典设计注重空间的布局和组织,追求和谐、平衡和对称。
例如,在园林设计中,会采用曲折的路径、假山、水池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幽静、雅致的空间感。
2.色彩搭配:中国古典设计在色彩搭配上非常讲究,善于运用红、黄、蓝、绿等鲜艳的颜色,形成明快、热烈的视觉效果。
同时,也注重色彩的调和和对比,使整个设计更加和谐统一。
3.图案设计:中国古典设计中的图案设计非常丰富,包括云纹、龙纹、凤纹等传统图案。
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4.材质运用:中国古典设计在材质运用上也非常讲究,善于运用木材、石材、陶瓷等自然材料,以及丝绸、锦缎等传统纺织品。
这些材质的运用不仅使设计更加自然、质朴,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环保意识和人文关怀。
5.细节处理:中国古典设计在细节处理上非常精细,注重线条的流畅、造型的优美和比例的协调。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会采用斗拱、檐口等传统建筑元素,使整个建筑更加精美、典雅。
装饰语言在我国传统服饰中的运用我国传统服饰的装饰无论从工艺、纹饰抑或配饰,它们都无声地表达着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与精神风貌,并为传统服饰增添了一抹脱俗之神韵。
同时,受当时经济状况和时代精神的影响,我国各代的传统服饰也呈现出其独具时代特色的装饰语言。
标签:装饰艺术传统服饰服饰审美我国传统服饰的装饰所追求的是一种上接天缘,下接地气的意蕴美。
同时,伴随着人类思维的进化及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古代的人们在满足温饱之余,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应然提高。
至此,装饰的艺术逐渐被历代人们所重视。
一、装饰艺术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装饰的艺术不仅让心灵能接受真正具有想象力的作品,而且发展了人们的形式感”。
因此,装饰艺术丰富了人类的想象空间,它可以巧妙地将世间完全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了诸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唯美物象。
其实,每一件装饰艺术品都体现出了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提炼以及对世事的感悟。
装饰艺术是人类思维进步的直接体现。
以染织为例,春秋战国时期,染织品的图案构图逐渐趋向于复合化,如舞人动物纹锦。
随着朝代的更替,明朝时期的染织工艺在技术上不仅有了革新———产生了顾绣这一特殊工艺,且在纹饰的组合方面也赋予了其更多的内涵,如莲花寓意春节,葡萄寓意子孙繁衍等。
这些都足以说明装饰艺术伴随着人类思维的成长,彰显了人类审美标准的提高。
二、装饰艺术对中国传统服饰的影响其实,早在原始社会时期装饰艺术就已初具雏形。
而后,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装饰艺术的运用开始向实用的生活用品方向发展,如陶瓷、染织工艺等。
同时,他们开始对发式、服饰的审美要求也逐渐有了相应的提高,这也是我国古代服饰装饰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中国传统服饰及其装饰而言,它们都来源于人类,并在人类生活中发生和发展。
与此同时,装饰艺术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经济基础及文化底蕴是密不可分的,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传统服饰,无一不彰显着装饰艺术语言对中国传统服饰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东北民俗装饰的形式语言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地域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其中,民俗装饰作为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东北地区独特的形式语言。
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东北人民崇尚自然,喜欢运用自然元素进行装饰。
在东北的民居建筑、街巷小巷以及庙宇道观等地,常能看到各种以植物为主题的装饰品。
如民居门楣上常见的石榴、葡萄、桃花等图案,寓意着富贵与吉祥。
这些自然元素的运用,既能美化环境,又能表达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其次,东北民俗装饰的形式语言注重色彩的运用。
东北地区的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色彩表现。
在民俗装饰中,人们喜欢使用鲜艳而富有活力的颜色。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在门楣上悬挂红色的对联,红红火火的色彩象征着喜庆与热闹。
而在秋季,人们会使用黄、红、橙等色彩来装饰居室,以表达对秋天丰收的祝福。
色彩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装饰的形式,也增添了东北民俗装饰的独特魅力。
此外,东北民俗装饰的形式语言还体现了东北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
东北地区的气候寒冷,人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艰苦。
然而,东北人民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奋发向前的精神,这种精神也体现在装饰中。
在东北的建筑装饰中,常常可以看到锦鸡、锦鱼等图案
的运用。
这些图案寓意着东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象征着他们勇敢、坚韧、不畏艰难的精神。
总体来说,东北民俗装饰的形式语言丰富多样,充满了东北人民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
它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传递着东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东北民俗装饰的形式语言跨越了时空,是东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餐厅挂字语义
1、富贵天香牡丹
国礼书画家石开斗方黄牡丹《云锦霞裳富贵春浓》牡丹,国色天香,万花一品,牡丹画作品,有着内敛的温存,有着绽放的激情,有着大雅之美,寓意富贵祥和,不仅烘托家庭的和睦气氛,增添家居品味的同时,又能为房间墙面的空白填充了不少色彩。
而餐厅因为空间的限制,装饰品并不需过多,一幅手绘小品牡丹画,就足以让餐厅墙壁绽放光彩。
2、《富贵神仙》
此幅《富贵神仙》,石开老师妙绘一株牡丹与水仙两簇,牡丹枝干遒劲,花色妍丽、富丽堂皇,水仙静静而绽,淡雅悠长,岩石溪水隔开空间,也形成对比。
牡丹象征富贵,水仙又名金盏银台,牡丹与水仙花在一起,寓意神佑富贵、吉祥幸福,整幅作品无论是在美感传达方面还是在寓意表现方面都是家居装饰难得的佳作。
这些字画放在餐厅是寓意非常好,会让你家财运大增!
3、连年有余荷花鲤鱼
4、《十里荷香》
连年有余图,荷花(莲花)与鲤鱼的组图,借“连”谐音“莲”,“鱼”与“余”谐音,寓意连年有余,表示丰庆有余、生活的富裕,寄托
人们的美好生活祈愿,是自古以来就倍受中国人喜爱的传统的吉祥图案。
5、《莲洁鱼肥》
此幅《莲洁鱼肥》,墨韵酣畅,墨色淋漓,或含苞待放,或微微绽放荷花泛着红晕的光芒,在墨色渲染的荷叶丛中怒放开之,更显醒目等。
三两条鲤鱼,穿梭在荷花之下,或静或动,悠然自得,让人不禁想起“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优美诗句,挂在餐厅墙上,不仅带给观者极佳的艺术享受,还带来连年有余的吉祥祝福。
吉祥文字、传统装饰文字1.引言1.1 概述概述吉祥文字和传统装饰文字是中华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这些文字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寓意深远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首先介绍吉祥文字,包括它的定义、起源以及特点和意义。
随后,将重点探讨传统装饰文字,包括它的定义、发展历史以及应用和传承情况。
最后,我们将总结吉祥文字和传统装饰文字的共同点,并分析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吉祥文字和传统装饰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文字背后蕴含的文化和历史,同时也能够发现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新用途和新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给读者带来对吉祥文字和传统装饰文字的全面认识,进而促进这些独特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在本文中,将重点介绍吉祥文字和传统装饰文字两个主题。
首先,我们将在第二部分讨论吉祥文字。
这一主题的内容将分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分别是吉祥文字的定义和起源,以及其特点和意义。
在第二节中,我们将重点介绍传统装饰文字。
同样地,我们会从传统装饰文字的定义和发展历史两个方面入手,介绍其起源和演变过程。
随后,我们将探讨传统装饰文字的应用和传承,以展示其在文化和艺术领域的重要性。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回顾吉祥文字和传统装饰文字这两个主题,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吉祥文字和传统装饰文字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吉祥文字和传统装饰文字,并认识到它们在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以下方式编写:在本文中,我们的目的是研究和探讨吉祥文字和传统装饰文字的特点、意义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通过对吉祥文字和传统装饰文字的定义和起源进行分析,我们将探讨它们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首先,我们将从吉祥文字的角度出发,探讨它们是如何被定义和起源的。
我们将探究吉祥文字的内涵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语意0引言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文明的国家,中国有着很多灿烂的传统文化。
其中,在建筑领域,传统建筑装饰具有明显的特色,体现出了明显的民族个性。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追求崇尚自然,对中国传统的人性伦理哲学进行了充分的展现。
通过对空间组合、尺度、质感、比例、色彩、体型等艺术语言的运用,使得建筑装饰具有了极为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体现出了深刻的装饰语意。
对于建筑的风格和特点来说,很大程度上是由建筑装饰所决定的。
1传统建筑装饰的产生和发展1.1传统建筑装饰的产生在人类刚刚诞生的时候,并没有固定的居所,因此大多是在山洞、地下穴居,或是在树上巢居。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学会使用泥土、木料等进行房屋的建筑。
而在建筑房屋的过程当中,人们已经开始了最初的建筑装饰创造。
例如室内装饰画、墙壁雕刻画、屋脊上的走兽、台基上的栏杆以及各种不同的装饰摆件,如图1所示。
从商朝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建造贵族住宅、庙宇、宫殿的过程中,通常都会设置重檐、门楼等装饰物,而在墙壁、房梁之上,也会画上装饰彩画[1]。
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的建筑当中,就已经体现出了较为显著的建筑装饰和精神语意。
对于建筑物的艺术表现力来说,建筑装饰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其具体的艺术特征为,对材料的工艺特点、材料质感等加以利用,选取相应的工艺进行加工,再选择我国传统的绘画、纹样、雕刻、图案、色彩、书法等艺术形式,进行充分的融合与灵活的运用,从而体现出建筑物美感与风格的和谐统一。
1.2传统建筑装饰的发展在建筑装饰产生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发展,传统建筑装饰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转变。
在当时,传统建筑装饰的发展动因并不是美观的角度,而是蕴含了古代人丰富的物质生活追求和精神生活追求,因而使得传统建筑中体现出了丰富的装饰语意。
具体来说,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主要是源自于人们对实际功能、美好事物等方面的追求。
人们建造房屋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2]。
工笔画中的装饰性语言解读中国传统工笔画,经历了两千多年的禅变,但时至今日已蔚为大观。
因其细致入微的绘画表现手法,物象被具体生活化,更贴近人们的生活习性状态、生活情趣,自古人们便常以工笔画作为记录生活的载体,其审美情趣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装饰语言,在历史长河的不断演变中,始终离不开对工笔人物画的装饰性应用,表现方式多样化。
其艺术价值不仅作为一种传承与发展,更是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写照。
标签:工笔画;装饰性;表现方式;艺术价值一、古代工笔画装饰性发展历程概述工笔画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始终遵循其客观形象和规律。
人们对事物的审美意识随着历史的不断推演变革,装饰性表现尤为突出,从远古新时器时期人们便以线条和符号作为生活寄托。
如: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发现的《彩陶盆绘舞蹈纹图》,虽然技法上略显稚拙,但其运用条纹、树叶等纹样图案为分组,每五人手拉手跳舞,画面对称、均衡的节奏感具有强烈的装饰趣味。
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时期《人物龙凤图》帛画,全画的主题内容是墓主为了祈求灵魂早日飞升上仙,其引魂升天的造型既富有装饰风格,又生动逼真。
这一时期的刻画技法虽略显稚拙,但直接性的反映着人类社会对现实生活的装饰需求。
直至隋唐五代时期精湛的白描技法,以及设色农历的人物、花鸟。
技法和取材都较为成熟,更是赋予了工笔画的装饰叙述功能。
从唐代阎立本作的《步辇图》中不难发现,人物服饰上的纹案刻画工整细腻,如:吐蕃使臣禄东赞所穿的衣物与唐朝皇帝的衣袍明显不同,与唐袍的华贵,修长的线条相比,他们所穿的是吐蕃流行的圆领直襟织锦长袍,腰系黑色窄腰带,上面悬挂有蹀躞等物件装饰,足蹬黑色长靴,所饰皆与日常劳作所需。
而衣袍上的装饰纹样图案皆是飞禽走兽等动物,与古代帝王身上常饰的云紋、龙纹、凤纹明显不同。
随着绘画的不断成熟,两宋时期的院体画是工笔画发展的高峰,反映现实生活的民俗节令画进一步活跃发展,宋院画家尤为热衷于那些装饰感强烈的小幅作品进行创作。
中式传统设计理念中式传统设计理念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原则和风格,以及对自然、人文和宇宙的观察与理解。
它通过融合自然、雅致、和谐等元素,传达了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中式传统设计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中国古代文化十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追求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完美结合。
在中式传统设计中,人们通过模仿自然景观和生物形态,打造具有独特韵味的艺术品和建筑物。
例如,在古代园林设计中,设计师会模仿自然山水的景观,巧妙利用地势和建筑材料,用山水、池水、建筑物和植物等元素打造一个以人为本、和谐统一的空间。
中式传统设计强调雅致和谐。
中国古人认为雅致思维是人文精神更高层次的表现,传达出追求精神美的内涵。
中式传统设计以简洁、典雅为主要特点,注重细节的精雕细琢和顺畅的组合。
它不追求过分华丽的装饰,而是以简约和谦逊的态度展现出内在的美。
例如,在古代建筑中,设计师通常会采用红木、雕刻和屏风等材料和装饰手法,创造出典雅的氛围与空间。
中式传统设计以人为本,注重人的舒适感和精神愉悦。
中国古代人强调人的尊严和幸福感,倡导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因此,在中式传统设计中,设计师们注重功能与美观的兼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期望。
例如,在古代家具设计中,设计师会注重人们的使用习惯和身体比例,打造出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舒适家具,并注重材质的质感和色彩的搭配,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精神享受。
中式传统设计以宇宙观的哲学思考为基础。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十分注重宇宙观的研究和思考,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中式传统设计通过艺术手法和符号的运用,表达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
例如,在神龛的设计中,设计师通常会以龙、凤、麒麟等神兽为主题,寓意天人合一,人与宇宙的关系。
总之,中式传统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自然、人文和宇宙的观察、思考和理解。
它以自然与人文的融合、雅致和谐、以人为本和宇宙观的哲学思考为特点,传达出中国人对生活美好、和谐与幸福的追求。
传统装饰语言在当代空间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不仅是具有视觉美化的形式表现,而且通过它与空间界面的同构能将其社会约定语意比附于空间,形成语意场,实现当代空间寓意的营建和文脉的延展,使单纯功能意义上的空间变为有意蕴、有精神的文化空间。
由此,基于传统装饰语言在当代空间艺术设计中的意义,本文就其传统装饰语言的语意传达方式和语意场的营建展开讨论,为当代空间设计如何运用传统装饰语言营建空间寓意提供符号学的思考维度。
一、形态与意义的约定传统装饰语言通常是“形”和“意”的结合体,它不但具有能被视知觉感知的形式,而且负载着在民族文化圈落中可以被共同理解和认知的意义。
从符号学的观点来看,传统装饰语言包含能指(符号的外在形式)和所指(符号的意义)两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
社会约定确立了传统装饰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一定的能指形态与一定的所指内容依照我们的文化背景形成了特有的约定方式,它大致可归纳为谐音性语意约定、关联性语意约定、非逻辑性语意约定三种类型。
第一,谐音性语意约定。
它是传统装饰语言意指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在传统装饰语言的语意表述中,相同读音的两个字、两种形态在意义上虽毫无关联,但具体的形态与抽象的含义通过相同或近似读音能联系起来,由此约定出特有的语意,达到便于记忆和传播的目地,增强了人们对装饰语言符号语意的理解力,同时也使受众获得审美欣赏的趣味性。
如连(莲)年有余(鱼),绘莲花和鲤鱼;喜上眉(梅)梢,绘喜鹊站在梅花枝上;平升三级(戟),绘一只花瓶中插三只画戟等等。
这些传统装饰形态造型的处理方式均是以简单、易懂的具象形构置画面,通过同音的手段约定出多样丰富的语意,其中以吉祥的语意传达最为多见。
第二,关联性语意约定。
传统装饰语言符号的语意传达能通过意义的关联性加以约定,它的能指与所指具有某种逻辑上的关联,能引起相似的联想,由“此物”象征“彼意”,从而实现语意传达的目的。
其语意的生成,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其一,以物象的自然属性、特征与装饰形态形成关联来传达语意。
如“岁寒三友”(由松、竹、梅组合成的装饰形态)在天寒地冻,花木凋零之季,仍独傲风雪,一派生机,象征坚毅、果敢、高雅之意。
这是由松、竹、梅所抽象出的生物内在属性与装饰形态产生关联,由此形成语意的传达。
其二,以物象所具有的积极实用功能与装饰形态形成关联,实现语意的传达。
如在自然界中,公鸡可以啄食蜈蚣、蝎子等虫害,人们将公鸡的这一生物本能强化后赋予这个形象,公鸡就成为可以镇宅驱邪的象征,“鸡食五毒”的装饰语言也就应运而生,并特别使用于端午这一虫害泛滥的岁时节令。
“镇宅神虎”、“蚕猫避鼠”等装饰语言符号也均属此类语意约定。
第三,非逻辑性语意约定。
指传统装饰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联,而是依照人们的某种思想观念,使能指和所指间通过隐喻或象征的组合方式实现语意的约定,传达出某种抽象的概念和信息。
如传统云纹装饰语言所传达出的“祥瑞”语意与它的视觉形态虽无直接关联,但语意的生成则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通过非逻辑象征的约定实现语意的传达。
此类传统装饰语言多具有专指的意味,有着相对固定的程式,形态上追求整体、概括的造型样式,具有意象美或抽象美的特征。
其中很多还包括一些古代神话、宗教哲学方面的深层含义,如“万”字符号原本来源于佛教,有轮回长生之意,后经民间流传,人们对其能指与所指通过隐喻的组合方式加以关联,传达出“连绵不断,富贵绵长”的吉祥语意。
这类装饰图形大多以抽象的符号出现,其语意虽不如具象形那样通俗直观,但是作为一定文化背景的产物,通过语意的广泛传播,它的所指就更加唯一化和固定化,内涵也更加丰富。
由于上述装饰语言具有简洁鲜明的视觉特点,同时也具有明晰的、特定性的语意内涵,它的构成形式和语意传达更易实现与当代空间界面的契合。
传统装饰语言形态与意义的约定关系是我们在当代空间设计中营构寓意的前提,作为设计师首先应熟知这些惯用的约定方式,并尊重此约定,然后利用这种建立在大众共知的约定关系中去创作与空间整体设计相契合的表现语言,从而实现空间寓意的有效显现。
二、意义传达的规定性传统装饰语言形态样式是先人选择、塑造的,其语意更是源自老百姓生活世界的内容升华,因此最能引起大众的共鸣。
发掘并展露它的意义是提高当代空间的精神含量,增强当代空间的文化性的有效方法。
然而它在空间中的语意营建不是任意的形式安排,而应充分把握其语意传达的内在规定,才能实现语意传达的合理性。
设计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首先,传统装饰语言的语意传达要符合空间的功能和目的。
如使空间的形象具有识别性,就应让其形态语意能明确地表现出它的功能,从而避免人们由于空间装饰语意传达的障碍而对空间的功能缺泛认知,感到茫然,否则脱离了空间基本功能和目的所传达出的语意往往令人费解。
其二,随着人们对情感和精神的日益关注,传统装饰语言在当代空间设计中的语意传达,要体现特定社会的时代感和价值取向,设计师要以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审美形式作为语意营构的取舍。
在传统装饰语意传达中应参考个人、行业、地域等因素,多维度地寻找语意表达的素材,突破常规,进行传统装饰形态语意的再创造,以达到符合时代审美趋势的目地。
其三,传达积极的语意信息。
传统装饰语言在当代空间中的语意传达,需将“引导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作为信条,取其传统装饰语言积极乐观的一面,避免消极、陈陋的信息传播。
唯此,才能把设计中的语意取向上升到设计文化的高度。
其四,突出主体的语意诉求。
不同空间所关注的语意层面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传统装饰语言营构空间意象时,应针对不同的空间设计对象,突出不同主体语意的传达。
如公共空间应以功能性、文化性、地域性等装饰语意的传达为主;而私人空间在选择所表述语意内涵时,则要在强化界面的情感性和舒适性等方面入手。
由此语意的营构应针对具体空间有所侧重,且在突出空间主体精神的基础上实现语意的传达。
其五,在设计中需充分考虑观者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认知水平,以及表达语意方式的清晰度、准确度,从而充分地把握能为人所理解的尺度,使传统装饰语言真正起到传达语意的作用。
三、语意场的营建借助经约定的传统装饰形态语意与空间结构的同构形成语意场(空间中的语意场是指归属于一个主题之下,在意义上紧密联系的一组语言的意位聚合体),是获得空间寓意显现的有效设计途径。
传统装饰语言在空间中的形式运用,不仅是视觉美化的形式表现,而且通过有序、系统、主次协调、富有节奏的语意空间布局,形成核心传统装饰语言与辅助性传统装饰语言相辅相成的语意组合关系,以此实现空间语意场营建。
核心传统装饰语言的表征及其语意的传达,是空间语言符号结构中最为重要的形态,它构成了空间视觉形态系统的主体,形成了符号韵律表达的高潮,能表征整个语意场的主题。
它的所指是整个设计的关键与灵魂所在,其合理设置能引导空间寓意以一种有效的方式传递。
而辅助性传统装饰语言的表征及其语意的有效传达,则建构了核心传统装饰语言符号和语意传达的置放环境,即符号的交流平台或上下文的形态、语意情境。
核心传统装饰语言和辅助性传统装饰语言两者都是空间语意场营构不可或缺的因素,通过它们相辅相成的搭配,才能构筑起寓意传达的氛围,形成空间的意义基础,使空间的主题语意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得到有效传达。
如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以“方”、“圆”形态作为核心装饰语言,并大量装饰于空间的主要界面。
“方”、“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天与地”,能传达出和谐相生的文化语意,并赋予空间吉祥的意蕴。
它构成了空间视觉形态系统的核心符号,表征了整个语意场的主题。
而作为构成该空间视觉形态系统不同形式表现的辅助性装饰语言,如苏州园林装饰、北京门头装饰、漏窗的花格、月洞门等,则丰富了该空间传达民族传统文化语意的层次。
由此,核心传统装饰语言符号的语意传达,构成了作品的视觉焦点和语意场焦点,而辅助性传统装饰符号语意的表达则建构了语意传达的氛围,它是空间主题气氛烘托的和声,使空间寓意的传递富有立体感。
语意场的营建需通过核心传统装饰语言与辅助性传统装饰语言的不同语位经营来获得。
核心传统装饰语言通常占据空间的重要位置(入口、门厅、外立面等处),构成视觉关注的焦点,形成强烈的视觉效应;其次,占据空间界面的视觉中心位置,与受众的视知觉形成互动趋势。
辅助性传统装饰语言主要置于空间界面的一些交接处,其次是结构与结构的收口位置。
它通过暗示、说明、烘托等手法传达语意,形成空间丰富的情感世界。
传统装饰语言与空间界面的结合,多将具有吉祥语意的装饰语言置于空间中来营构语意场主题。
因吉祥主题综贯着人为生存而奋斗不息的理性主义精神,是希望的浪漫与现实理想性的统一体,它能鼓舞人们生活的斗志。
同时“传达吉祥语意的装饰语言在传统观念中具有神性的一面,内在地胶着着与礼器相同的功能性,即具有‘符’的神力和灵验性。
”由此当吉祥的装饰语言与空间界面同构,或以某种形态置于空间之中时,人们相信空间环境便是吉祥的化身,装饰符号的形式使空间对象在人的观念中被神化,而整体性地具备了吉祥的功能与语意。
除“吉祥”主题的营建方式外,也可依据空间的功能特性,对与该空间具有特殊联系的传统装饰语言予以形态的再造,设计出融装饰与寓意为一体的视觉语言符号,使它在空间语意场的营建过程中,成为观者视觉思维联想释意的中介物,传达出多维度的语意主题。
总之,传统装饰语言以物化的形式在当代空间设计中传达出非物质的精神含义,体现了人们的精神意志。
传统装饰语言作为文化和审美的综合体,其语意具有多维性,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情感的寓意,既有对传统的眷恋,也有对心灵的关照。
它与空间界面同构所传达出的语意,提升了当代空间的精神品质,加深了人们对空间语意主题的认识,使空间的精神品格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中得到升华。
注释:(1)李砚祖:《装饰之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