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视觉神经生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13.92 MB
- 文档页数:89
1.光电转换环化鸟苷酸(cGMP)起重要作用黑暗条件下,几乎所有转导蛋白都与GDP(二磷酸鸟苷)结合,对cGMP磷酸二酯酶活性无影响,外段内cGMP保持高密度,从而使外段膜上由cGMP门控的阳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以及部分钙离子)经该通道内流(称为暗电流),引起光感受器去极化,钾也同时从内段膜外流,完成电流回路。
光照时,视紫红质构型变化产生间视紫红质Ⅱ,并与转导蛋白结合,转导蛋白上的α亚基与GDP解离,而与GTP结合。
与GTP结合的α亚基与β、γ亚基分离,转而激活膜上的PDE,PDE使cGMP水解,从而使外段内cGMP浓度下降,钠通道开放数减少,视杆细胞超极化。
2.Purkinje现象环境亮度降低时颜色的明度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这个玩意视锥细胞主要集中在视网膜中央部位,由中心凹测得的相对光谱敏感曲线称明视敏感曲线;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边部,在视杆细胞最密集区和暗视条件下测得的曲线称暗视敏感曲线。
人眼在暗视状态和明视状态时,敏感峰值在光谱中的位置是不同的。
暗视时的敏感峰值在光谱的蓝绿部分(507nm),在峰值两侧,特别是在长波段,敏感度下降很快,在780nm处敏感度只有峰值处的千万分之一。
在明视时敏感峰值在光谱的黄绿部分(555nm)。
当照明度逐渐将赌,从明视状态转变为暗视状态,光谱敏感曲线移向短波段,长波段的相对敏感度降低,而短波段则增高,敏感峰移至光谱的蓝绿部分,光谱敏感性的这种变化一般称为Purkinje位移。
3.颜色的分类和属性分类:非彩色和彩色。
属性:色调:是颜色彼此区分的特性饱和度:指颜色的纯度明度:颜色的明暗之别4.对比敏感度曲线P755.青光眼视野缺损1.局限性缺损:旁中央暗点、鼻侧阶梯、颞侧楔形压陷、弓形暗点和环形暗点2.晚期视野:管状视野和颞侧视岛3.青光眼弥散性视野压陷或普遍明暗度下降4.青光眼视野缺损的分期与发展:早期为旁中心暗点、鼻侧阶梯、颞侧楔形压陷中期为弓形暗点、环形暗点、鼻测象限性缺损晚期残留中心管状视野、颞侧视岛6.a波、b波A波主要与光感受器有关B波是起源于光感受器后神经元7.视路的中枢部分主要是由外侧膝状体和视皮层神经元构成,成像视觉功能的中枢机制将主要由外侧膝状体神经元和视皮层神经元来完成。
视觉神经⽣理概论1、视神经分段:眼内段(最短)、眶内段(最长),管内段,颅内段。
2、3种技术可记录信号:a)细胞外记录:单个或⼀群细胞b)细胞内记录:膜电位变化c)膜⽚钳记录:离⼦通道3、膜电位: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通常由于细胞膜两侧溶液浓度不同造成。
4、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的膜电位内负外正,约-70mV5、电突触:在突触前神经元(神经末端)与突触后神经元之间存在着电紧张耦联,突触前产⽣的活动电流⼀部分向突触后流⼊,使兴奋性发⽣变化,这种型的突触称为电突触。
6、化学突触7、神经⽣物学的研究⽅法:神经⽣物学从离⼦通道、细胞、突触、神经回路等⽔平探索视觉神经系统中视觉信号的形成和传递机制。
视觉的神经机制包括视觉的视⽹膜机制和中枢机制。
视觉信息在视觉系统中的传递是以⽣物电的形式进⾏的,可运⽤临床视觉电⽣理学,包括ERG、EOG、VEP检测临床病⼈综合电位变化。
8、视觉信号传导通路的四级神经元:光感受器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外侧膝状体。
视觉的视⽹膜机制1、视⽹膜神经元的分类: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平细胞、双极细胞、⽆长突细胞、神经节细胞。
(丛间细胞)2、按性质,神经元的电信号可分为:分级电位和动作电位。
3、分级电位:分级电位是视⽹膜中传输信号的主要形式。
其特点是时程较慢,其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强⽽增⼤,即以调幅的⽅式编码信息。
产⽣于光感受器和神经元的树突。
分级电位随传播距离⽽逐渐衰减,因此其主要功能是在短距离内传输信号。
4、动作电位:即通常所谓的神经冲动,或称峰电位。
若因刺激或其他因素,神经细胞膜去极化达到⼀个临界的⽔平,则产⽣瞬变的动作电位,并沿其轴突传导。
其特点是全或⽆。
5、暗电流:是指在⽆光照时视⽹膜视杆细胞的外段膜上有相当数量的Na离⼦通道处于开放状态,故Na离⼦进⼊细胞内,钾也同时从内段膜外流,完成电流回路。
在细胞膜外测得⼀个从内段流向外段的电流,称为暗电流。
6、各类神经细胞的电反应特征:a)⽔平细胞i.亮度型(L型)对可见光谱内任何波长的光照均呈超极化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