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神经生理学 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11.97 MB
- 文档页数:114
中医学(七年制)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现代医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具备较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具备诊疗临床各科疾病的基本能力,具备在各级中医院、各级综合性医院等机构从事中医药临床医疗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富有创新意识的中医学高级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应具有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必要的现代医学基本理论及诊疗技能,掌握系统的中医学基础理论和诊疗技能,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毕业后能从事中医药医疗、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温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中医各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基础、西医内科学。
修业年限:七年授予学位:医学学士和医学硕士中医学(五年制)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综合性医院等单位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医学高级专业人才。
培养要求:主要学习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医疗技能,具有必要的自然科学和扎实的现代医学知识,受到中医临床基本技能和现代医学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从事中医各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基础、西医内科学等。
修业年限:五年授予学位:医学学士中西医临床医学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扎实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扎实基础,掌握中西医理论基础知识,并依此建立临床医学思维模式,具备从事中西医临床、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掌握中医药知识和现代医学知识,学习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接受中医临床技能和现代医学临床技能的训练,具有从事各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
临床医学专业(眼科视光学方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医学科学技术工作所需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的眼科视光学专门人才.二、培养规格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基本素质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热爱医药事业,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理想,有为人民医药事业献身的精神;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艰苦求实,开拓进取,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
(二)知识与能力1 、掌握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眼视光学的基本理论知识;2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诊断和处理眼科学、眼视光学的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的急难重症。
能运用所学的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知识,分析和处理与疾病有关的心理和社会学因素;3 、具有眼保健、提高视力和视觉功能的知识和技能;4 、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5 、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初步开展眼科学和视光学研究工作;6、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口头及书面交流能力,良好的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三、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一)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眼视光学(二)相关学科:应用光学四、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计算机基础、眼视光应用光学、眼科学基础、眼视光学理论和方法、眼视光器械学、验光学、眼镜学、视觉神经生理学、接触镜学、眼病学、双眼视觉学等。
五、主要实践环节包括入校教育、军事训练、校园活动、社区服务、临床综合见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
六、学制与学位学制五年,医学学士学位七、毕业条件学生全部必修课程考核合格,获得必修课164学分、选修课程17学分、集中实践60学分、课外实践10学分,毕业考试为眼视光综合笔试(主要包括:眼病学50%、双眼视觉学20%、眼镜学20%、其他10%)和眼视光综合实验考核两部分,成绩合格,并满足以上条件者可准予毕业。
概论1、视神经分段:眼内段(最短)、眶内段(最长),管内段,颅内段。
2、3种技术可记录信号:a)细胞外记录:单个或一群细胞b)细胞内记录:膜电位变化c)膜片钳记录:离子通道3、膜电位: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通常由于细胞膜两侧溶液浓度不同造成。
4、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的膜电位内负外正,约-70mV5、电突触:在突触前神经元(神经末端)与突触后神经元之间存在着电紧张耦联,突触前产生的活动电流一部分向突触后流入,使兴奋性发生变化,这种型的突触称为电突触。
6、化学突触7、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神经生物学从离子通道、细胞、突触、神经回路等水平探索视觉神经系统中视觉信号的形成和传递机制。
视觉的神经机制包括视觉的视网膜机制和中枢机制。
视觉信息在视觉系统中的传递是以生物电的形式进行的,可运用临床视觉电生理学,包括ERG、EOG、VEP检测临床病人综合电位变化。
8、视觉信号传导通路的四级神经元:光感受器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外侧膝状体。
视觉的视网膜机制1、视网膜神经元的分类: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水平细胞、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神经节细胞。
(丛间细胞)2、按性质,神经元的电信号可分为:分级电位和动作电位。
3、分级电位:分级电位是视网膜中传输信号的主要形式。
其特点是时程较慢,其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大,即以调幅的方式编码信息。
产生于光感受器和神经元的树突。
分级电位随传播距离而逐渐衰减,因此其主要功能是在短距离内传输信号。
4、动作电位:即通常所谓的神经冲动,或称峰电位。
若因刺激或其他因素,神经细胞膜去极化达到一个临界的水平,则产生瞬变的动作电位,并沿其轴突传导。
其特点是全或无。
5、暗电流:是指在无光照时视网膜视杆细胞的外段膜上有相当数量的Na离子通道处于开放状态,故Na离子进入细胞内,钾也同时从内段膜外流,完成电流回路。
在细胞膜外测得一个从内段流向外段的电流,称为暗电流。
6、各类神经细胞的电反应特征:a)水平细胞i.亮度型(L型)对可见光谱内任何波长的光照均呈超极化反应。
心理学大事年表公元前510年孔子提出性习论、学知论、发展观和差异观等教育心理学思想。
约公元前450年古希腊的恩培多克勒认为人体由四根(土、水、火、空气)构成;人的心理特性依赖身体的特殊构造;身体上的四根的配合比例不同造成心理上的差异。
约公元前429年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认为生活和心理活动都是灵魂的功能,也都是机械的作用。
认定心理是物质的派生的存在。
约公元前400年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
他将恩培多克勒的人体四根说发展为人体四液说。
在《论人的本性》一书中认为正是这四种体液形成了人的性质。
他将心理疾病分为狂躁、忧郁和痴呆三类。
约公元前380年古希腊的柏拉图承认物与观念两种现象,观念除生而具有者外,皆为感官观察的结果。
这是心物二元论的基础。
约公元前350年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5种感觉的理论和3条联想律。
误认为心脏是心理的器官。
著有《论灵魂》。
约公元前320年孟子主张“性善论”,重视环境和教育在人性发展中的作用。
在情意心理方面提出“寡欲”、“尚志”等。
约公元前260年苟子认为:“形具而神生”,主张“性恶沦”,注重“化性起伪”,所著《劝学》、《解蔽》、《正名》等专篇,对学习、认识人性和思维等心理问题有较全面、系统的论述。
约公元70年王充著《论衡》,其中论述有关感知觉、思维、注意、情欲和人性等心理学思想约公元100年刘劭著《人物志》,提出人的才性与其鉴定问题。
约公元500年范缜著《神灭论》阐明形神关系问题。
公元1650年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的《人性论》出版,主张机械主义的决定论。
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的《论情欲》出版,提出心身交互作用论及“反射”的概念。
公元1677年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出版,提倡心物平行论公元1689年洛克的《人类理解论》出版,创术语“观念的联结”,即“联想”。
提出“白板说”。
公元1695年莱布尼茨提出心身平行论,创术语“统觉”。
公元1709年贝克莱的《视觉新论》出版。
温州医学院《视觉神经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温州医学院教务处编2011年4月课程负责人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日期:2011.4.20 日期:《视觉神经电生理》课程教学大纲(Visual neurophysi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 NN102421 课程总学时36(理论总学时30/实践总学时6)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 2 学分 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眼视光学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视觉神经生理学是眼视光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宗旨是帮助学生理解视觉的特殊现象和熟悉视觉的形成机制。
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神经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掌握视觉形成的视网膜机制和中枢机制、掌握颜色视觉理论、视觉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的概念以及分析视觉现象;掌握视野、临床视觉电生理的检查方法,临床应用等。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本课程与《眼科学》联系紧密,需《眼科学》先期或同期教学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教材: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视觉神经生理学》参考书:科学出版社《临床视觉电生理学》(吴乐正、吴德正)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考试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视网膜电图、图形视网膜电图、多焦视网膜电图——3课时视诱发电位、眼电图——3课时第一章概论一、目标与要求(一)掌握视觉心理物理学和视觉神经生物学的概念(二)掌握神经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三)熟悉视知觉的主要研究方法。
二、教学(一)详细讲解神经细胞的生理学特性、神经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神经细胞的信号和突触传递、感受野。
(二)详细讲解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剖学研究法(Golgi银染法),生理学研究方法(细胞外记录,细胞内记录膜片钳技术),分子生物学方法(重组DNA技术,应用单克隆抗体和细胞遗传技术)。
(三)重点讲解视知觉的经典研究方法、改良研究方法第二章视网膜的神经机制一、目的要求(一) 掌握视网膜神经元的分类及各类的形态和功能特点。
视觉神经⽣理概论1、视神经分段:眼内段(最短)、眶内段(最长),管内段,颅内段。
2、3种技术可记录信号:a)细胞外记录:单个或⼀群细胞b)细胞内记录:膜电位变化c)膜⽚钳记录:离⼦通道3、膜电位: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通常由于细胞膜两侧溶液浓度不同造成。
4、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的膜电位内负外正,约-70mV5、电突触:在突触前神经元(神经末端)与突触后神经元之间存在着电紧张耦联,突触前产⽣的活动电流⼀部分向突触后流⼊,使兴奋性发⽣变化,这种型的突触称为电突触。
6、化学突触7、神经⽣物学的研究⽅法:神经⽣物学从离⼦通道、细胞、突触、神经回路等⽔平探索视觉神经系统中视觉信号的形成和传递机制。
视觉的神经机制包括视觉的视⽹膜机制和中枢机制。
视觉信息在视觉系统中的传递是以⽣物电的形式进⾏的,可运⽤临床视觉电⽣理学,包括ERG、EOG、VEP检测临床病⼈综合电位变化。
8、视觉信号传导通路的四级神经元:光感受器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外侧膝状体。
视觉的视⽹膜机制1、视⽹膜神经元的分类: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平细胞、双极细胞、⽆长突细胞、神经节细胞。
(丛间细胞)2、按性质,神经元的电信号可分为:分级电位和动作电位。
3、分级电位:分级电位是视⽹膜中传输信号的主要形式。
其特点是时程较慢,其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强⽽增⼤,即以调幅的⽅式编码信息。
产⽣于光感受器和神经元的树突。
分级电位随传播距离⽽逐渐衰减,因此其主要功能是在短距离内传输信号。
4、动作电位:即通常所谓的神经冲动,或称峰电位。
若因刺激或其他因素,神经细胞膜去极化达到⼀个临界的⽔平,则产⽣瞬变的动作电位,并沿其轴突传导。
其特点是全或⽆。
5、暗电流:是指在⽆光照时视⽹膜视杆细胞的外段膜上有相当数量的Na离⼦通道处于开放状态,故Na离⼦进⼊细胞内,钾也同时从内段膜外流,完成电流回路。
在细胞膜外测得⼀个从内段流向外段的电流,称为暗电流。
6、各类神经细胞的电反应特征:a)⽔平细胞i.亮度型(L型)对可见光谱内任何波长的光照均呈超极化反应。